红楼梦诗词曲赋的作用

合集下载

浑然一体 不可或缺--浅析《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的作用

浑然一体  不可或缺--浅析《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的作用

可怜绣 户侯 门女 ,独 卧青 灯古佛 旁 。
已点 明惜春 最终 将 出家 为尼 。 曹 雪芹 以 诗 谜 暗 示 人 物 命 运 、昭示 情 节 发 展 , 难 度是 相 当大 的 :一 要 谜面 谜 底相 符 ;二 要 符 合有 关 的判 词 和 十 二 支 曲。 由此 看 来 作 者 是 煞 费 苦 心
维普资讯
制 ,但却 精雕 细 刻 。
二 、表 达人 物 心境 、表现 人物 性格
三 、量 身定 做 、诗 即 其人
前 人论 及 《 红楼 梦》 中 的诗 词 曲赋 时 说 , 《 红 楼梦》 “ 比其 他 小 说 ,先 有 几 首 诗 ,然 后 把 人 物 不 硬嵌 上” 。其 诗 词 曲 赋 的 优 劣 都 是 按 小 说 中人 物 的 身份 、地 位 、性 格 、学 识 各 随其 人 而 量 身 定 做 的 ,
关键词 :《 红楼 梦》 ;诗 ;词 ;曲 ;赋
中 图分 类 号 :I 74 1 2 .1 0 文献 标 识码 :B 文章 编 号 :10 —7 3 (0 2 6—0 9 0 1 86 2 0 )0 0 5—0 2
《 红楼 梦》 中的 诗词 曲赋是 小说 中故 事 情 节和 人 物描 写 的有 机组成 部 分 ,对表 现 人 物命 运 、人 物
情 节 发展 紧密 相关 ,读者 可 以从 诗 词 曲赋 中探 测 出
清 明涕泣 江边 望 ,千里 东风 一 梦遥 。
相关 人 物 的 遭 遇 和 结 局 。 不 仅 《 了 歌 》 及 注 、 好
探 春是 贾府 中除王 熙凤 外 ,又 一 个 具有 管 理 才
能的女 子 。她聪 明 能 干 ,文 化 素 养 亦 不 亚 于 宝 钗 、 黛玉 、湘云 ,海 棠社 就是 她 发 起 的。 就 是这 样 的 才 女 ,却避 免 不 了 “ 嫁 ” 的 悲 剧 命 运 。判 词 末 两 远 句 ,已暗示 探春 将抛 家去 国 ,远嫁 海 外 。

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作用

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作用

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作用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起着多重作用。

首先,红楼梦是一部以文人士族为主角的小说,其中大量的诗词曲赋展现了文人的才华和文化修养。

通过刻画角色的诗才和文学造诣,红楼梦展示了文化人的独特魅力,同时也突显了文人社交活动中的乐趣和竞争。

其次,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作为文人之间社交的重要媒介,使得角色之间的交流更加精彩有趣。

在聚会、对诗、互赋等情节中,诗词曲赋成为展示文人才情、表达情感、展开辩论的重要手段。

通过诗词的交流,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逐渐升华,也进一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此外,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还具有主题和象征的作用。

作者通过选取、创作和引用众多的古人诗词,将许多人物、事件和情感进行象征性地呈现。

例如,林黛玉多次以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她的《葬花吟》成为她心理世界的写照,表达了她对生活的厌倦和对命运的抗争。

通过诗词的运用,红楼梦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深度和丰富度。

总的来说,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既展示了文人的才华和文化修养,又为角色之间的交流增添乐趣,同时还具有象征和主题的重要作用,使得作品更具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红楼梦》诗词曲赋的功用与修辞特点

《红楼梦》诗词曲赋的功用与修辞特点

收稿日期:2014-12-15作者简介:邢怒海(1977-),男,河南焦作人,焦作师专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汉语与传统文化。

《红楼梦》诗词曲赋的功用与修辞特点摘要:从语境角度看,《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乃至格调都源自作者独特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红楼梦》中的诗词是在组织小说结构、推动情节发展、刻划人物性格等方面的要求之下而产生的;其修辞方式主要有用典、谐音、双关、对仗等。

关键词:红楼梦;诗歌;修辞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5)03-0043-03(焦作师专文学院河南焦作454000)邢怒海《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写作于所谓的“康乾盛世”,其体裁为传统的章回体长篇小说,该书从日常生活入手,委婉细致地描写了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悲剧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表现出对禁锢思想的黑暗现实和封建贵族家庭的愤懑、厌恶,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不朽巨作。

《红楼梦》书中的诗词曲赋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也成为人们喜爱与研究的对象,本文主要分析这些诗词的艺术特点、功用和修辞艺术。

一、《红楼梦》诗词曲赋的文体与特点曹雪芹的深沉思想要想恰当、准确地表达出来,就必须借助适宜的表达方式,选择贴切的语句,而这一创作行为在《红楼梦》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诗词曲赋数量众多,而且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完成的,从这种角度来说,这些诗词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生动表达。

据相关统计,《红楼梦》全书有二百多篇诗词曲赋,从文体上看以诗词为主,约有百首,其中诗歌以五七言绝句和律诗为多,杂有少量歌行、乐府、排律等;其余为曲赋、歌谣、酒令、灯谜、对联等,另外还有文赋类的骈文、赞文、文、古文等。

可以说是文体毕备,雅俗共聚一堂。

观照中国古典小说,汇聚数量如此众多、文体如此齐备、艺术手法如此高超的作品是前所未有的。

要深入分析《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特点,就必须结合创作中的情景语境对作家和作品人物进行细致地剖析、观照。

论《红楼梦》中的诗歌曲赋鉴赏

论《红楼梦》中的诗歌曲赋鉴赏

论《红楼梦》中的诗歌曲赋鉴赏借题发挥伤时骂世《红楼梦》当然不像它开头就宣称的那样是一部“毫不干涉时世……大旨谈情”的书,它只不过把“伤时骂世之旨”作了一番遮盖掩饰罢了。

诗词曲赋中有时比较可以说些小说主体描述文字中所不便直接说的话,在借题发挥、微词讥贬上有时也容易些。

比如薛宝钗所讽和的《螃蟹咏》,其中有一联说:“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写的虽然是横行一时、到头来不免被煮食的螃蟹,但是作为给那些心机险诈、善于搞阴谋诡计、不走正路、得意时不可一世的政客、野心家画像,也十分维肖,他们最后不都是机关算尽,却逃脱不了灭亡的下场吗?小说中特意借众人之口说:“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

”可见,确是在借题发挥“骂世”。

又比如《姽婳词》,看起来对立面是所谓“‘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颂扬的是当今皇帝有褒奖前代所遗落的可嘉人事的圣德,实质上则是指桑骂槐,揭露当朝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如果不是借做诗为名,敢于这样直接干涉时世、讥讽朝廷吗?再如“杜撰”诔文,以哀痛悲切为主,感情当然不妨强烈些、夸张些,文章不妨铺陈些,把可以拉来的都拉来。

“况且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作俑。

”既然古时楚人如屈、宋等可以用香草美人笔法来讥讽政治黑暗,我当然也不妨借悼念芙蓉女儿之名写上一点“伤时骂世”的“微词”,责任可以推给“作俑”的“古人”,所以,在祭奠一个丫头的诔文中,把贾谊、鲧、石崇、嵇康、吕安等在政治斗争中遭祸的人物全拉来了。

“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罳,萤施妒其臭,苣兰竟被芟钮!”“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钳诅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

一任意纂著”的文中表达了屈原式的不平,“大肆妄诞”的笔下爆发出志士般的愤怒。

从全书来看,似此类者虽则不算多,但却也不能不予以注意。

小说的有机组成部份《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份,这也是有别于其他小说的一个特点。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描写封建社会内部生活的小说,《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其独特之处。

这些诗词曲赋不仅为故事情节增添了艺术气息,而且深入揭示了人物性格、情感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进行分析。

首先,诗词曲赋在《红楼梦》中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之一,他的性格多愁善感,喜爱文学艺术。

在小说中,贾宝玉经常以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词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如“黛玉葬花”的诗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这些诗词透露出贾宝玉内心的忧伤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凸显了他的浪漫情怀。

其次,诗词曲赋在《红楼梦》中还被用来揭示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小说中的贾府是一个封建家族,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勾心斗角和权谋。

在这个虚伪的社会背景下,诗词曲赋成为人物表达真实情感的一种方式。

例如,林黛玉是贾府中的一个受虐者,她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真爱的追求。

她的诗词中充满了对封建伦理的质疑和对自由的向往。

例如,“黛玉怨诗”中的一句:“不信妾身犹未老,媒妁之言空自忙。

”直接表达了她对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对自由婚姻的向往。

此外,诗词曲赋在《红楼梦》中还被用来描绘自然景物和描绘社会风俗。

小说中的诗词曲赋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反映人物的情感和社会的变迁。

例如,贾宝玉的《葬花吟》中的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通过描绘花谢花飞的景象,表达了贾宝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短暂的思考。

另外,曹雪芹还通过诗词曲赋来描绘社会风俗和人物的生活状态。

例如,贾宝玉的《夜泊水村》中的一句:“船舷弄晚帘幕卷,星斗依稀水面寒。

”通过描绘夜晚船舷上的帘幕卷起和星斗的闪烁,展现了人物在夜晚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描绘人物性格和情感、揭示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以及描绘自然景物和社会风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词曲赋在《红楼梦》中的叙事作用

诗词曲赋在《红楼梦》中的叙事作用

诗词曲赋在《红楼梦》中的叙事作用作者:何小蓉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3期一部《红楼梦》不知倾倒了多少代人,而《红楼梦》中那些精彩绝伦的诗词曲赋不知让多少人为之慨叹、伤情、迷茫。

这些诗词不仅构思巧妙,切合人物身份,更是作者讲述故事情节的手段,有些诗词完全融于小说故事的情节中,如作者喜欢欲先隐写人物的未来命运,于是,这些诗词往往具有预示的叙事作用,可以说,读懂了《红楼梦》中的诗词,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尤其是书中前五回的诗词曲赋,不仅有预示的叙事作用,又表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更是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使人对全书的悲剧结局先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一、预示的叙事作用《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其他小说中诗词所少有的,那就是作者喜欢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是全书的总纲,书中主要人物中的命运在此回中借助诗词予以了限定。

在太虚幻境,普天下的女子全都进了痴情、结怨、朝啼、夜怨、春感、秋悲等司,金陵十二钗则全部进了“薄命司”,其中的“判词”均用诗韵文写作,从中可以看出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

请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一,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这一页的判词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将图画和判词联系起来看,图画寓“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之意。

两株枯木,即“林”字,一围玉带,谐音反读为黛玉;雪,谐音薛,金簪意即宝钗。

判词首二句,以乐羊子妻和谢道韫的典故,写薛宝钗德性贤淑,林黛玉才思敏捷,此二句预示了薛林的悲惨命运结局。

玉带不系在腰间,却挂在林中,象征林黛玉纵有才华,命运却很悲惨。

玉簪不带在头上,却埋在浓雪之中,象征薛宝钗独守空房的冷落与凄苦的结局。

第五回以“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上的图画,以及图画上的判词和红楼梦曲,预示以钗黛为首的贾府十几位女儿的性格、命运、结局。

如“正册”上预示探春性格、命运、结局的那一页上的图画是“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而成。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卓越的文学成就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世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作。

其中,诗词曲赋是《红楼梦》中最为耀眼的艺术之光,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上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进行鉴赏。

一、诗词的深情表达《红楼梦》中的诗词以其深情而著称。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句诗便是“黛玉葬花”。

这句诗以一个少女对待花朵的感受为出发点,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逝去事物的哀怀之情。

通过深情的表达,曹雪芹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忧伤与缠绵的情感世界。

二、曲调的悠扬细腻《红楼梦》中的曲调如歌如泣,悠扬细腻。

其中最为著名的曲调莫过于“葬花词”。

这个词就像一支悠扬的音乐,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一个恍若隔世的境地。

在这个境地之中,既有对逝去的哀思,又有对生活的凄美抒写。

曲调的巧妙安排使得整个故事更具感染力。

三、韵律的雅致展示《红楼梦》中的赋,常常以韵律的雅致展示词人的才情和深厚的修养。

其中最受瞩目的一首赋便是“秋窗风雨夕烟霭”。

这首赋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韵律表达了主人公的心情和境遇。

通过赋中的语言和形象,读者几乎能感受到秋天的凄凉和孤寂。

四、意境的深远引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往往展现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使人沉醉其中。

比如《红楼梦》中的一首词,“翠缕横笼冷烟筒,新凉宫殿暗度行。

静霭空濛小院静,斜阳临水动垂杨。

”这首词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示了宫殿中的清冷与凄凉,给人一种恬静的美感。

五、品味的艺术享受《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一种品味的艺术享受。

作者通过凝练、优美的语言和形象,以及丰富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震撼。

每一次品味,都能让人产生不同的共鸣和感慨。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一种绝妙的艺术表达形式,其深情、细腻、雅致以及意境的深远都令人心驰神往。

正是这些独特的艺术特点,使得《红楼梦》成为了文学艺术的瑰宝,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华丽而多姿多彩的世界。

《红楼梦》诗词曲赋的隐喻分析的开题报告

《红楼梦》诗词曲赋的隐喻分析的开题报告

《红楼梦》诗词曲赋的隐喻分析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以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为人所称道。

其中,诗词曲赋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隐喻意义。

本文选题就是针对《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隐喻分析展开研究。

二、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是从《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入手,对隐喻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隐含在其中的文化和哲学内涵。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诗词曲赋隐喻的基本特点及形态。

2. 诗词曲赋中的具体隐喻:以《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诗词曲赋中的隐喻,挖掘诗词曲赋中隐喻的文化和哲学内涵。

3. 《红楼梦》中诗词曲赋隐喻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通过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隐喻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探索其与它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4. 诗词曲赋隐喻的传播及影响:通过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隐喻进行分析和解读,探索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研究目的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进行隐喻分析,挖掘其文化和哲学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此外,还可以探究其隐喻的传播及影响,加深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隐喻进行研究,结合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分析其中的文化和哲学内涵。

同时,本文也借助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研究,为研究提供更多依据。

五、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深层文化内涵,对于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和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对于此类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也可以为培育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诗词曲赋特点及作用在《红楼梦》中,作者或因情节发展需要而创作,或借人物之手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曲赋,可谓独具匠心。

作为小说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诗词曲赋起到了暗示作品的政治主题,使小说中活跃的人物形象性格更突出,点明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并且记录了封建贵族阶级走向没落足迹的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部《红楼梦》,倾倒了多少代人。

《红楼梦》中的韵语——那精彩绝伦的诗词曲赋,不知让多少人为之慨叹、伤情、迷茫、惆怅,有的诗作更是遮着神秘的面纱,激发着人们让你的想象力,甚至成为数百年来破解不开的谜,可以说红楼梦的诗词曲赋真正做到了“文备众体”。

诗、词、曲、赋、歌谣、谚、联额、骈文、拟古文等应有尽有。

以诗为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骚体,有咏物诗、怀古诗、即景诗;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之体的......这样的局面,是其它小说中所未曾见的。

“教义之用,伤时骂世”,如第一回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作者用高度概括的哲理诗的语言,提醒世人要辨清什么是真的、有的、什么是假的、无的,才不会惑于假象而迷失真意。

再如薛宝钗所讽和的《螃蟹咏》,其中一联说: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写的虽然是横行一时、到头来不免被煮食的螃蟹,但拿来给那些心机险诈、善于搞阴谋诡计、不走正路、得意时不可一世的政客、野心家画像,也十分维肖。

“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它小说中的诗词可有可无的情况不同,《红楼梦》中的多数诗词歌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

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一部分的情节。

比如读第二十二回中的许多灯谜诗,如果只把它当成猜谜游戏而不理解它的寓意,那么,我们连这一回的回目“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也搞不懂。

“时代文化精神生活的反应”,《红楼梦》通过元春省亲,大观园女儿们结社作诗,拟对,制谜,行令等情节,多方面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化精神生活。

比如元春省亲一回,正如脂评所说“借省亲事写南巡”,可以断定在有关元春归省盛况的种种描写中,有着康熙、乾隆南巡,曹家多次接驾的影子。

这样,写宝玉和众姊妹奉元春之命为大观园诸景作诗,也就可以看作是写封建时代官僚们奉皇帝之命而作应制诗的情景的一种假托。

“按头制帽,诗即其人”,曹雪芹痛恶那些为炫耀自己才华而附会拟出的“佳人才子等书”,《红楼梦》的诗词歌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描述的需要的。

海棠诗社诸方所咏,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祥云的清新洒脱,都自由个性,互不相犯。

再如,贾云所写的书信、贾环所制的灯谜、薛蟠所说的酒令,都无不令人绝倒。

他们写的,讲的之所以可笑,原因各不相同,也各表现不同个性,绝不雷同;然而又都可以看出作者出色的模拟本领和充满幽默感的诙谐风趣的用笔。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的另外一种现象便是“谶语式的表现手法”。

作者喜欢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而且这种暗中的于是所采用的方法是各式各样的。

以林黛玉为例,她写的许多诗词,甚至席上行令时抽到的花名签,都可以找出一些诗句作为她后来悲剧命运的写照《葬花吟》,《桃花行》,无不暗示了她不幸夭逝的悲剧命运。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最高的。

而它的诗词歌赋就像一道金光,成为历史上永远抹不去的财富。

第一:借韵文发挥,伤时骂世,指桑骂槐。

虽然《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就表明“此书不敢唐突朝廷,亦非伤时骂世之旨”但事实并非如此。

读者稍加留意就知道是曹雪芹故将“伤时骂世,指桑骂槐”作了一番掩饰罢了。

“伤时”之作早已在中国文学中形成一大类别,就以《葬花词》而言,这是林黛玉对落花的叹息哀悼,但是自然中的花开花落值得如此爱怜与惋惜吗?《葬花词》背后隐藏着什么?葬花人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曹雪芹到底要给我们表达什么?其实从《葬花词》中透露出来的是中国文人历来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

林黛玉是文人,象征着中国历史上那些正直、孤傲、聪慧而怀才不遇的文人。

从《葬花词》中我们听到了作者对命运的感叹!听到了人和文人,自然和历史,天命和人命交织而成的深沉旋律,这是曹雪芹最为焦虑痛苦的呼唤,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的“伤时”之作。

“骂世”之作在《红楼梦》里也随处可见,比如薛宝钗的《螃蟹咏》——“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写的虽然是螃蟹但骂的却是那些善于阴谋诡计,不走正路,不可一世的政客。

第二:借韵文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生活。

曹雪芹通过书中人物的作诗、填词、题额、拟对、制谜、行令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生活。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曾经说过:诗词吟咏本不是男子们的事。

而这一风气又普遍存在于那个时代。

曹雪芹假借大观园中小姐、少爷们日常生活的趣闻琐事、作词联对,把他熟悉的生活素材重新锻炼变形,以“微尘之中见大千”的方式把清代极流行的社会风俗、文化现象折射出来。

曾脂砚斋批语道:“借省亲事写南巡”,我们从曹雪芹的家族史中以及他所亲身经历的事可以断定关于元春归省的种种描写中有着康熙南巡,曹家多次接驾的影子。

而众姐妹奉旨作诗也是那个时代封建臣僚们奉命作应制诗的情景再现。

《红楼梦》中诗文的比重很大,围绕作诗的重要情节也是反复出现——先结“海棠社”;又赛“菊花诗”;吃着螃蟹也要吟诗;香菱学诗;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秋联句等等。

写诗高潮一个胜似一个。

这里面又反映一种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呢?中国历来有着注重诗歌韵文的悠久传统,清代更是以诗文为正宗正学。

清代文人们的相聚多是以这种作诗联句为高雅之举。

文人们认为诗才就是那个时代最高的一种才能,而才能更是一种美、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提高与进化自己心灵的努力。

第三:借韵文述事、述人。

《红楼梦》中的韵文有两大独特性——韵文述事,韵文述人。

在《红楼梦》中这两大特性几乎是同时展开。

所谓韵文述事就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插入的一首首诗作,从而起到对事件作进一步说明。

所谓韵文述人是指在小说中诸多人物所抒写的一次次吟唱,从中折射人物心理。

在《红楼梦》中韵文述人的比重远远超过韵文述事,不仅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其隐喻意味上韵文述人占据着主要地位。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所插入的韵文,主要是韵文述事,起着为小说的整个叙述定调的作用,一首《好了歌》以反复咏唱的方式道出了一声声长吁短叹,主旨在于诸色皆空;而一篇《好了歌解》则是委婉舒展,细细讲述色如何而空的秘密。

《好了歌》和《好了歌解》所述说的色空意象为《红楼梦》叙述结构定下了必不可少的叙述前提。

韵文述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大观园内小姐少爷们的题咏唱和,一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即兴唱叹。

前一部分主要有《大观园题咏》、《春灯谜》、《白海棠诗》、《菊花诗》、《螃蟹咏》、《柳絮词》、以及《芦雪庵即景联句》和《中秋夜即景联句》。

后一部分主要有贾宝玉的《参禅偈》、《寄生草.参禅》、《四时即事诗》、《仿妙玉乞红梅》、《诡婳词》、《芙蓉女儿诔》、《紫菱洲歌》和林黛玉的《葬花词》、《题帕诗》、《秋窗风雨夕》、《五美吟》、《桃花行》。

这些韵文构成了大观园世界中以爱情和泪水为主的人文景观和以落花流水互补的自然景观。

这不仅是男女主角的咏叹调还是众口一韵的宣泄调。

故事就是在这些韵文中悄悄地向前推进的。

第四:借韵文预示故事、人物的结局。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有一种其他小说少有的奇特现象,那就是诗词曲赋中隐藏着人物的命运。

这一谶语式的表现方法给《红楼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例如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是整本书的总纲,通过太虚幻境中的正册、副册、又副册和“红楼梦十二支曲”预示了十五个女子的不幸命运和全书故事的悲剧结局。

贾宝玉在梦中最先看到的是晴雯的判词、判画。

画上是: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判词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声,多情公子空牵念。

晴雯是《红楼梦》众多奴婢中最富有反抗精神,所受压迫颇深的一个女仆。

她是曹雪芹着意塑造的一个典型人物。

这一典型人物的鲜明个性及其悲惨遭遇就体现在判词上。

判画中“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形象地描绘了晴雯生活的环境——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这两句点出了晴雯的名字,同时也赞誉了她的高洁品格。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晴雯这个典型人物的最基本特征。

她虽有“心比天高”的灵性,但却处于“身为下贱”的地位,这两者之间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构成了她敢于抗争的性格特点。

她天生一副傲骨,总是不甘于被压迫而时时起来抗争。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一巨大矛盾决定了晴雯的悲惨命运。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声”明白地写出了晴雯悲剧的直接原因。

又如贾元春,判画是: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是: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判曲是: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来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得退步抽身早!画面的“弓”是“宫”字的谐音,“橼”是“元”字的谐音。

暗示贾元春入宫为妃的生活。

“二十年来辩是非”是说元春到了二十岁时已经很通达人情世事了。

二十岁大概是她封妃的年龄。

“榴花开处照宫闱”以火红的石榴花开照耀宫闱,暗喻元春得宠晋封。

在封建时代,男人们状元及第,女子进宫封妃,是人们孜孜以求,光宗耀祖的美事,但就元春来说这贵为皇妃,荣耀异常的背后却是无边的凄凉与寂寞。

那“不得见人”的皇宫禁锢了她的肉体与灵魂。

回家省亲本是天大的喜事,然而读者看到的竟是生离死别的无奈。

贾元春至高无上的荣耀汇聚成了权力争斗的焦点,上演了“虎兕相逢大梦归”的人生悲剧。

她的一生联系着贾府的兴衰,她的显贵带来了贾府的盛况,她的死亡也预示着贾府“大厦将倾”的必然。

再如《金陵十二钗正册》探春的判画是: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一女子,掩面泣涕态。

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探春抽的签上题诗云:“日边红杏倚云载”,众姐妹开玩笑说“必得个贵婿,莫不又是一个王妃”这里说的很明白,从中暗示了探春远嫁东国,成为王妃。

王熙凤的下场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表明被贾琏休弃,死在回金陵的途中。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暗示妙玉的遭遇,而袭人和香菱呢?一个是“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一个是“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反故乡”暗示了袭人嫁给蒋玉菡为妻,香菱则是被夏金桂致死的不幸遭遇。

像这样的例子在《红楼梦》中举不胜举。

《红楼梦》最终家亡人散的景象也暗藏韵文之中。

《飞鸟各投林》中描述道: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