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空间信息网格的海流场远程可视化
海洋风场动态可视化研究

础上,采用颜色映射与点图标映射,结合几何着色器与 osgEarth三维虚拟地球场景,提出一套海洋
风场可视化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很好的实现了海洋风场动态可视化,为海洋环境的动态
可视化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研究平台.
关键词:海洋水文学;计算机仿真学;点图标;海洋风场;动态可视化;颜色映射
DOI:103969/J.ISSN.20954972201802003
组成,每个部分都会被分配一个 ID,且各个部分相 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描述了一个数据集.海洋数 据常用的 存 储 格 式 有 二 进 制 文 件、ASCII(文 本 )文 件、HDF及 NetCDF[6]等文件,本研究所使用的海洋 数据是 NetCDF数据格式,与其他数据存取方式相 比,NetCDF文件可以通过 ID标识在相关位置直接 存取,不必遍历循环,这大大提高了存储效率. 1.2 NetCDF数据存储结构
NetCDF文件中的数据以数组的方式存储,所支
收稿日期:201710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项目 (81460279);企业创 新能力 建 设内 蒙古 自 治 区模 式 识别 与 智能 图 像 处理 重 点实 验 室资 助 项 目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在人类探索地球的历程中,海洋一直是充满神秘和未知的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理空间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海洋监测的重要手段,为我们深入了解海洋、保护海洋资源、应对海洋环境变化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涵盖了多种技术手段,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
这些技术的协同应用,为海洋监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海洋监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无论是船只的导航定位,还是海洋浮标的位置确定,GPS 都能够提供高精度的位置信息。
这使得我们能够准确地追踪海洋中的物体和现象,为海洋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海洋生态研究中,科研人员可以通过 GPS 定位追踪海洋动物的迁徙路径,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范围。
遥感技术(RS)则像是海洋的“千里眼”。
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海洋表面信息,包括海温、海冰分布、叶绿素浓度等。
这些信息对于监测海洋环境变化、预测海洋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通过监测海温的变化,我们可以提前预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发生,为沿海地区的农业、渔业等做好应对准备。
地理信息系统(GIS)则是海洋监测数据的“大管家”。
它能够将来自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海洋监测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和分析。
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揭示海洋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例如,将海洋污染数据与海洋环流数据结合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污染物的扩散路径和影响范围,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理措施。
在海洋资源勘探方面,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也大显身手。
通过对海底地形、地质结构等的精确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潜在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
同时,对于海洋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也能够提供选址和评估的支持。
海洋生态保护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这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虚拟地球的流场三维动态可视化方法

基于虚拟地球的流场三维动态可视化方法吴红燕; 张学全【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9(047)006【总页数】7页(P893-899)【关键词】虚拟地球; 流场; 数据组织; 数据插值; 动态可视化【作者】吴红燕; 张学全【作者单位】武昌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武汉430223;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09引言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导致重特大水文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水文气象网格数据构成一个动态变化的三维流场,具有覆盖范围广泛、数据量庞大、结构复杂和动态变化等特点。
流场数据通常是TB级的“空间维+时间维+要素维”的多维数据,时空上存在从全局到局部及不同时间跨度的多尺度特征[1]。
虚拟地球是海量三维数据的重要可视化平台,基于虚拟地球研究流场三维动态可视化可以为灾害预报和分析提供支持,对于灾害应急辅助决策具有重要意义[2-3]。
针对流场三维可视化,国外研究较早,已有一些成熟的软件,包括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 Platform for Ocean,Atmosphere,and Solar Researchers (VAPOR)、Advanced Visual System (AVS/Express)和Surface-water Modeling System (SMS)等[4-6]。
但是这些软件具有以下缺点:①局部三维场景。
②动态展示没有数据插值,动态效果不连续。
③限于流场数据组织,数据量有一定限制。
在国内相关研究中,秦绪佳等人基于光线投影算法实现了台风体绘制[7],但没有考虑大规模动态数据。
谭德宝等人基于Vega Prime平台利用粒子运动迭代快速算法模拟了水流流场的分布特征[8],但其可视化方式单一,无法表现流场内部结构。
胡自和等人研究了台风动态可视化[9],效果较好,但其没有考虑数据插值,且仅适用于风场可视化。
地理信息系统知识:地理信息系统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知识:地理信息系统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在海洋渔业中应用GIS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渔业管理和捕捞效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和保护。
一、海洋渔业GIS的概念与特点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实现的空间分析和信息管理系统,它包括数据库管理、软件应用和基于地理标识的分析技术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码地图技术的发展,GIS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气象、水文、环保等。
在海洋渔业中,GIS的应用主要有海洋渔业信息库建设、海洋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渔业生产管理和渔业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等方面。
作为一种空间信息系统,GIS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能够将不同种类的渔业信息进行整合,在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可视化管理的同时,也为渔民和决策管理者提供可参考和操作的数据信息。
(1)空间信息采集在海洋渔业中,需要采集水深、海流、海洋化学和生物学等信息。
采集到的这些信息与船舶和钓具的实时位置相结合,可以构建出海洋的三维图像,进一步分析这些数据的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从而合理选取捕捞策略和位置。
(2)环境监测目前环境污染、海洋温度、海水盐度和海水流速等都会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产生不良的影响。
通过GIS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海洋的变化情况,并对可能涉及捕捞的污染源加以监控和管理。
同时,还可以估算海洋环境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对高温、低氧、污染等一系列的海洋环境因素进行预测,为渔民选择合适的捕捞区域和捕捞时间提供依据。
(3)空间决策支持作为一种空间信息系统,GIS还可以为决策管理者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帮助管理者制定合理的渔业规划和政策。
例如,根据GIS技术获取的考虑海港、道路、水文、经济、人口等因素构建的空间信息数据库,为决策管理者提供出这些信息的统计和分析。
渔业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些数据信息,合理规划海洋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并对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的捕捞产业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种面向虚拟地球的海面动态可视化优化方法

一种面向虚拟地球的海面动态可视化优化方法黄吴蒙;陈静【期刊名称】《测绘学报》【年(卷),期】2016(045)0z1【摘要】现有的虚拟地球中的海面可视化方法主要采用投影网格的方式组织海面格网,这种特殊的网格组织方式,导致其在反映不同海域差异性特征时存在缺陷.基于全球离散格网的海面可视化方法由于能够与虚拟地球离散的空间剖分相匹配,有效弥补了投影网格法的缺陷,因此更符合虚拟地球海面仿真应用的需要.然而现有的离散格网法存在绘制效率差、场景加载慢、需要修补格网缝隙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发展.对此,本文在现有离散格网法基础上进行优化:首先,在数据结构上对传统等经纬度离散格网进行扩展,设计了一种面向GPU绘制的多尺度海面网格模型来组织管理海面格网;其次,为了实现风场驱动下的海浪动态绘制,在多尺度海面网格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支持实时风场更新的海浪动态绘制方法;同时,考虑到格网缝隙修补对系统效率的影响,本文针对海面格网特点并结合GPU技术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海面格网缝隙修补方法.最后通过对比试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绘制效率稳定,加载速度快,且能弥补现有方法在功能上的缺失,因此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总页数】9页(P135-143)【作者】黄吴蒙;陈静【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08【相关文献】1.一种面向最经济服务流的可视化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 [J], 王洪泊;涂序彦2.一种基于海面光谱数据的海水遥感反射率模型参数优化方法 [J], 马毅;张杰;崔廷伟;张汉德3.一种基于海面光谱数据的海水遥感反射率模型参数优化方法 [J], 马毅;张杰;崔廷伟;张汉德4.基于虚拟地球的流场三维动态可视化方法 [J], 吴红燕; 张学全5.一种面向大规模动态图形场景的渲染优化方法 [J], 占伟伟;蒉露超;王辉;李佳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舰船流场测试及可视化技术研究

国外舰船流场测试及可视化技术研究随着人类对海洋深度的不断探索和对海洋气候变化的认识,海况对海上航运和海洋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对于实际运用在海上的舰船来说,设计一个外形符合性能要求,能够在复杂的海况下稳定运行的船体,其流场特性是必须要研究的。
而舰船流场测试及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就是为了找到舰船流场中的特性,配合使用数值模拟软件整合测试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和评估设计方案,让舰船外形和参数设计能够更加符合实际使用需求。
在舰船流场测试方面,早期的大多数研究只是通过模型的水上运动状态,对运动参数进行基本分析,数据需要由水池中的模型制作而来。
而现在,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可以在数字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框架下对舰船进行完整的测试。
通过光学成像仪器(PIV)、Stereoscopic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SPIV)技术等测量设备,同时利用图像处理以及数据采集分析技术,记录下测量船舶流场的数据,比如流速流向等。
当然,研究人员在进行舰船流场测试时,也需要考虑得到的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度,以及实验结果在实际使用中所带来的价值,才能更好地综合信息以便用于设计优化和改进。
同时,获取测试数据后,通过对其进行数值建模,可以更加准确地详细展示出舰船流场特性。
而数值模拟软件则通常包括从中等级的商用代码到最高水平的研究用代码。
其中,流体动力学(CFD)软件是船舶流场研究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在这方面,基于CFD的数值模拟技术也已经发展到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指导改进完整的海洋工业设计的地步。
通过将统计结果可视化后,研究者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模型的运动状态和行为,以及从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为舰船的设计优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舰船流场测试及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可以为舰船设计和海洋工程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很多有益的途径,但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理论素养,同时在测试过程中,也需要遵循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和参考价值。
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中的空间数据可视化方法介绍

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中的空间数据可视化方法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空间数据的可视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空间数据可视化是将地理信息数据转化为视觉化的形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的空间特征和关联关系。
本文将介绍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中的几种常用的空间数据可视化方法。
一、地图地图是最常见和经典的空间数据可视化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地图,可以将地理信息数据以图形的形式展示出来,直观地呈现出地球表面的地理信息。
地图制作的过程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绘制等环节。
通常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来完成这些步骤。
地图可以显示不同的地理现象,如地形、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等,有效帮助人们理解各种地理空间关系。
二、遥感图像遥感图像是一种常用的空间数据来源,通过航空或卫星等远距离获取的图像。
遥感图像通常是由不同波段的光谱数据组成的,可以以灰度或彩色的形式显示。
在地理信息技术中,遥感图像经常被用来研究地表覆盖类型、植被分布、土地利用等地理现象。
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取出其中的地理信息,并将其可视化展示出来。
三、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一种用于展示地理信息数据的方法,可以将数据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种可视化方法常用于地理建模、城市规划和地表变动等领域。
通过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空间中的关系和变化。
常见的三维可视化工具包括三维地图、飞行模拟和虚拟现实等。
四、热力图热力图是一种常用的空间数据可视化方法,用于展示数据的热度或密度分布情况。
热力图通过颜色的变化来表示不同地区的数据密集程度,一般采用色带渐变的形式,从冷色到热色。
通过观察热力图,可以直观地分析数据的热点和趋势。
这种方法常被应用于研究人口分布、犯罪率、交通流量等与空间相关的问题。
五、网络地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地图成为了获取地理空间信息的常用方式。
网络地图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在线地图服务,将地理数据与互联网相结合,为用户提供实时和交互式的地理信息展示。
海洋数据可视化软件ODV和JOA及其在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新应用

海洋数据可视化软件ODV和JOA及其在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新应用目录1. 海洋数据可视化软件概述 (2)2. 海洋数据可视化软件简介 (3)3. 海洋地球化学研究概述 (5)3.1 地球化学研究基础知识 (6)3.2 海洋地球化学研究内容 (7)3.3 研究方法和技术 (8)4. ODV在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9)4.1 数据导入和处理 (11)4.2 可视化分析工具介绍 (12)4.3 案例分析 (13)5. JOA在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14)5.1 数据整合和分析能力 (16)5.2 用户界面和交互性 (17)5.3 案例分析 (19)6. 新应用的探索与发展 (20)6.1 新一代海洋数据可视化技术 (22)6.2 大数据和云计算在海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23)6.3 人工智能辅助的数据分析 (24)7. 案例研究 (25)7.1 ODV和JOA的实际案例 (26)7.2 应用成效分析 (28)7.3 解决实际海洋地球化学问题的过程 (29)8. 结论与展望 (30)8.1 研究成果总结 (31)8.2 应用前景 (32)8.3 未来研究方向 (33)1. 海洋数据可视化软件概述它们不仅帮助我们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庞大的海洋数据集,而且促进了跨学科领域的合作与知识交流。
以及它们在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新应用。
海洋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和巨大的资源宝库,其数据往往涉及空间、时间、物种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多维度记录。
对于如此庞大且多维度的数据集,仅靠人类的直觉分析将是极其困难的。
海洋数据可视化软件的出现,桥接了这种差距,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来清晰地展示和解读海洋数据。
1。
ODV是一款功能强大的船载和岸基数据记录、高级处理、图形化显示软件。
它可以对海洋调查中采集的多类型数据进行实时的处理和展示。
ODV支持诸如温度、盐度、洋流、化学物质浓度等数据的可视化,同时也能整合多源卫星和浮标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3期2010年3月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GeomaticsandInformationScienceofWuhanUniversityVol.35No.3March2010
收稿日期:2009201219。项目来源: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06AA09Z139);国家908专项预研资助项目(90820320120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资助项目(kzcx22yw2304)。
文章编号:167128860(2010)0320350203文献标志码:A
利用空间信息网格的海流场远程可视化
何亚文1,2,3 杜云艳1 苏奋振1 肖如林1,3(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屯路甲11号,100101)(2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烟台市春晖路17号,264003)(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玉泉路甲19号,100049)
摘 要:结合海洋科学的发展,分析了海流场数据远程可视化共享的应用需求;利用Web服务技术及空间信息网格技术,提出了海流场数据远程可视化的逻辑架构及实现方法;在ArcGISServer平台上实现了B/S架构的海流场远程可视化应用平台。实验表明,利用空间信息网格可以屏蔽海流场数据的分布性、异构性,实现数据的实时动态可视化共享。关键词:海流场;空间信息网格;Web服务;可视化中图法分类号:P208;P731
海洋环境信息中的海流场数据具有分布性、异构性、时效性、动态性及抽象性,传统的网络地图及其他的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不能满足用户对海流场数据实时动态可视化的应用需求。本文结合空间信息网格技术,研究了海流场可视化的技术流程和实现方法,以ArcGISServer为平台,实现了一个基于Web的二维海流场可视化平台(简称为海流可视化平台)。1 海流场可视化的需求与技术背景海流场数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如直接观察、数值模拟和数据同化,不同方法获取的数据无论在语法还是语义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成为海流场数据应用和共享的一个瓶颈。海流场是海岸海洋主要水动力因素之一[1,2],为了加深对海洋动力、运动状况的了解,掌握海洋运动更准确的规律,实现海流场数据的集成应用与共享,海流场数据的远程可视化就显得十分迫切。传统的海流场数据可视化无法做到实时远程可视化。同时,不同的可视化软件和模型在结构上又存在异构性,对输入的数据又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因此,不能实现不同的海流场数据可视化软件和模型的共享和重用,造成了大量的数据冗余和资源浪费。空间信息网格是一种汇集和共享地理上分布的海量空间信息资源,对其进行一体化组织与处理,从而具有按需服务能力、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327]。空间信息网格技术要想实现多源、异构空间信息的“一站式”集成应用和可视化,就要解决网络上异构分布式资源的互操作问题,而Web服务技术是基于对象/组件模型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可以屏蔽网络资源的分布性和异构性,应用于空间信息网格技术,可以帮助其解决异构分布式资源的集成应用问题。
2 海流场远程可视化方法海洋环境信息作为一种空间信息,可以利用GIS软件将其他信息资源如本文研究的海流场数据,以地图的方式在地理空间上进行可视化表达。本文提出的海流场数据可视化方法的逻辑架构,
主要可以分为资源层、服务层和应用层3层。1)资源层。该层主要包括多源海流场数据
和可视化模型。对于海流场数据而言,主要是通过记录海流在某点的经、纬度来标记其空间坐标, 第35卷第3期何亚文等:利用空间信息网格的海流场远程可视化记录该点海流的流速、方向和时间等属性,这些资源可以是分布式存储、多源、异构的。这些多源、异构、分布式的资源,在本文中都将被封装成Web服务,即通过Web服务屏蔽它们的底层异构性,为用户提供透明、一站式的资源集成应用。2)服务层。它是整个逻辑架构的核心层,该层主要是在空间信息网格环境下实现了海流场数据服务的发布、整合以及远程可视化,从而提供一个海流场数据一体化管理与可视化平台,为综合使用各类海流场数据提供存储、组织管理、分发、检索和处理等服务,同时还为用户上传本地海流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提供数据上传和下载服务。当然,作为空间信息网格,在服务层还包括相应的基础网格服务。在该层海流场数据在ArcGISServer下封装成服务,然后通过海流场服务发布机制将服务注册到资源管理中心,并由资源管理中心统一管理。该Web服务是宿主,在不同的SOC(serverobjectcontainer)机器以及其他分布式的计算资源上,这些SOC机器以及所有连通的计算资源都由GISServer的SOM(serverobjectmanager)统一管理,即所有的SOC和分布式的计算资源都由SOM按照一定的优先机制分配不同的服务进程,从而构成一个物理上分布、逻辑上统一的虚拟的网格计算环境,对于用户来说这些过程都是“透明的”。3)应用层。在网格层统一管理的所有Web服务资源,可以在Web服务器上通过组合构建全新、功能更加庞大的Web应用,也可以直接通过Web服务器发布给用户,这些Web应用的整合就是海流可视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浏览器直接访问门户网站,也可以通过智能客户端直接访问Web服务资源。3 原型系统3.1 系统结构设计海流可视化平台采用的是B/S模式,即二维Web应用。B/S架构下用户只要通过Web浏览器就可以访问平台中集成的海流数据服务以及海流可视化服务,实现海流场数据的可视化应用,并可以组合、集成多个Web服务构建自己的应用;整个平台是运行在空间信息网格环境之下的,海流场数据、模型资源的集成、发布以及物理资源的共享都将采用标准的Web服务实现。同时,在网格环境下,所有的服务都将在资源管理调度中心统一注册、管理。架构的服务端以网格环境为基础,以ArcGISServer技术为依托,不同的节点用户可以加入到系统架构中来,从而由这些节点构成一个物理上分布、逻辑上统一的虚拟网格环境,
在该网格环境中,节点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提供物理资源,同时也可以以服务的形式提供计算模型和数据资源等。在以上物理架构中,各个节点是自由连通的,
各节点既是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服务的使用者。整个环境可以包含很多海流数据服务和可视化服务的宿主单位的网格节点,它们分别提供海流数据服务和可视化服务,同时,各个节点的Web服务都要注册到网格资源管理调度中心统一管理,它们通过网格资源管理调度中心可以相互透明地访问彼此的Web服务。实验中以ArcGISServer
为依托,通过ArcGISServer平台发布海流数据服务。3.2 系统实现实验环境由3个服务节点、一个Web服务注册管理中心和一个海流数据可视化平台构成。其中节点1(提供海流数据服务)、节点2(提供海流数据)、节点4(提供海流可视化服务)、海流可视化平台布置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节点3(提供海流数据上传、下载服务)、Web服务注册管理中心布置在东北大学。节点1、节点2为了提供海流数据服务,需要安装ArcGISServer,海流数据可视化平台为了保证利用ArcGISServer发布的海流数据服务的正常运行,需要安装ArcGISServer的WebADFRuntime。本文以中国南海海域为研究区域,实验中海洋数据分布在两个数据节点上,经预处理以后,节点1的海流数据在ArcGISServer下被封装为数据服务。节点2上的海流数据通过节点3提供的数据上传、下载服务,将数据上传到服务器端,利用服务器端的海流数据可视化服务实现数据的实时可视化应用。实验结果见图1~3。
4 结 语结合海流数据远程可视化的应用需求及空间信息网格技术,本文提出了海流数据可视化逻辑框架,对海流数据及可视化模型进行组织管理,提高了分布式环境下海流数据应用的透明性,实现了不同领域的海流数据的互操作、远程可视化和应用模型的共享。海流可视化平台的构建和应用,验证了基于空间信息网格实现海流数据远程
153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年3月 图1 系统主界面Fig.1 OperatingInterfaceofSystem 图2 海流数据服务(节点1
)
可视化结果Fig.2 VisualizationResultofSeaFlowFieldDataServices(Node1)
图3 海流数据(节点2
)
上传可视化结果Fig.3 VisualizationResultofSeaFlowFieldData(Node2)
可视化的可行性,为其他海洋信息的集成、共享以及远程可视化提供了参考。
参 考 文 献[1] WangYing,RenMeie,ZhuDakui.SedimentSupplytotheContinentalShelfbytheMajorRiversofChina[J].JournalofGeologicalSociety,1986,143:9352944[2] WangYing,RenMeie,SyvitskIJ.SedimentTransportandTerrigenousFluxes[J].TheSea,1998(10):2522292[3] BesterJ,FosterI,KesselmanC,etal.GASS:aDataMovementandAccessServiceforWideAreaComputingSystems[C].TheSixthWorkshoponI/OinParallelandDistributedSystems,Atlanta,1999
[4] FosterI,KesselmanC.Globus:aMetacomputingInfrastrucrureToolKit[J].SupercomputerApplication,1997,11(2):1152128[5] 骆剑承,周成虎,蔡少化,等.基于中间件技术的网格GIS体系结构[J].地球信息科学,2002(3):17225
[6] 李德仁,朱欣焰,龚健雅.从数字地图到空间信息网格:空间信息多级网格地理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28(6):6422650
[7] 李德仁,黄俊华,邵振峰.面向服务的数字城市共享平台框架的设计与实现[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33(9):8812885
第一作者简介:何亚文,博士生,主要从事海洋与海岸带地理信息方面的研究。E2mail:heyw@lreis.ac.cn
RemoteVisualizationsofSeaFlowFieldwithSpatialInformationGridsHEYawen1,2,3 DUYunyan1 SUFenzhen1 XIAORulin1,3(1 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AS,A11DatunRoad,Beijing100101,China)(2 YantaiInstituteofCoastalZoneResearch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CAS,17ChunhuiRoad,Yantai264003,China)(3 GraduateSchool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A19YuquanRoad,Beijing10004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