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下陕西高校科技机制创新研究

合集下载

咸阳科技资源统筹体系建设的思考

咸阳科技资源统筹体系建设的思考

天水 经济 区是西北 人才 和科技 力量 最集 中的地 区 。
其 中,陕西境 内拥 有 高 校 12所 ,各类 高等 教 育 在 0 校生 10 9 2 . 6万人 。在 关 中地 区 ,每 1万 人 当 中拥 有
的大学 生是 2 5人 ,比全 国平 均 水平 高 出 7 8 6人 ,每
1 万人 当 中拥 有 的科 技 人 员 为 6 O人 ,比全 国平 均 水 l 高出 2 … 。凭 借雄厚 的人 才和 科技 力量 , 目前 平 5人 经济 区已拥有 西 安 、宝 鸡 两个 国家 级 高新 技 术 产 业
前 ,已形成能化 、电子信息 、装备 制造 、食 品、纺 织 、医药 、建 材 七 大 主 导 产业 ,咸 阳作 为关 天 经 济 区重要 的一 级 ,在 推 动 区 域 经济 发 展 、建设 大 西 安 的发 展战略 中具有举 足轻 重 的作用 。
1 引 言
有 影响力 的产业 集群 。
咸 阳科技 实力较 强 ,截 至到 2 0 0 9年底 ,境 内有
关 中天水 经济 区建设 是新 时 期 中 央 和 国务 院 西 北 大开发 的重 要举 措 ,同 时也 是 进 一 步统 筹 区域 经 济社会发 展 、构 建 和谐 社 会 的重 大 战略 部 署 。关 中
李春梅 ,肖逸夫
( 陕西科技 大学 ,陕西西安 70 2 10 1)
摘 要 :在 关 中 天水 经 济 区建 设 和 西安 成 阳一 体 化 强 力 推 进 的 背景 下 ,统 筹 科 技 资 源 ,服 务 地 方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就 成 为 亟 待 重视 的 关键 问题 。统 筹 科 技 资 源 ,构 建 科 学 规 范的 科 技 平 台共 享 体 系 、稳 定 的 资金 投 入 体 系 、科 技 人 才发 展 的 长 效 机 制是 新 时期 科 技 兴 成 的 必 由之 路 。 关 键 词 :成 阳 ;科 技 资 源 ;体 系 中 图 分类 号 :F 6 . 0 15 文 献 标 识 码 :A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西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西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西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公布日期】2013.06.26•【字号】•【施行日期】2013.06.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正文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西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区(县)科技局,各开发区(基地)管委会,各有关单位: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发〔2012〕12号),加强我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工程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为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我局制定了《西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西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根据国家科技部及陕西省科技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是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第三条工程中心是依托有关法人单位组建的具有工程技术开发能力的科研开发实体。

第四条市科技局是市级工程中心管理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政策制定、宏观指导、整体布局、跟踪管理和考核评估。

第五条目的:推动企业及相关行业的科技创新,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结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在工艺、装备、测试、标准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薄弱环节;提高产业技术水平,逐步形成现代化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六条性质:工程中心是主要依托于行业、领域科技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行业骨干龙头企业或高等院校等具有综合优势的单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研究条件,有一支高质素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试验的专业科技队伍,并能提供多种综合性技术服务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陕西30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陕西30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陕西30所高校的实证调查作者:田小平张治国来源:《理论导刊》 2014年第7期田小平,张治国(西安理工大学,西安710048)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文章基于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环境的SWOT分析和陕西高校开展情况的实证调查,探寻高校学生科技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活动;科技创新;SWOT分析;对策中图分类号:G649.28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7-0100-03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省高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构建‘挑战杯’平台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1BZ23)。

作者简介:田小平(1977-),男,江苏泰兴人,西安理工大学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治国(1978-),男,山西介休人,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使这一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就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人才。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创新教育机制,搭建有效培养平台,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科学分析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实际,总结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环境分析正确认识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面临的形势,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引入SWOT综合分析法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环境进行分析,以期能更清晰地确定其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研究解决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十二五”科技统筹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1]83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十二五”科技统筹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1]83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十二五”科技统筹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正文:----------------------------------------------------------------------------------------------------------------------------------------------------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十二五”科技统筹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1〕83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加大对科技投入,推进科技成果在我省就地转化,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陕西,为西部强省建设提供创新引领和强大科技支撑,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十二五”科技统筹创新工程(以下简称创新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以统筹科技资源为主线,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为抓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重点任务科技统筹创新工程包括: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及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后补助三个重大科技专项。

(一)“13115”科技创新工程。

本专项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条件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加强技术攻关,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1.攻克10个资源主导型产业方向的关键技术(链)。

针对影响我省资源主导型产业发展的重点技术需求,组织力量,围绕油气田高效开发、新兴煤化工、盐化工、钼钛深加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修复、陕南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农业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及高效制种、现代生物质资源高值利用及制品开发、秦巴山区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中药现代化等10个重点产业方向的关键技术(链),组织实施项目150项左右,主要通过招投标形式组织攻关,攻克一批技术难点,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资源主导型产业升级发展。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 2013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 2013

2013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名单学科分类: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立项数:23
学科分类:党史党建立项数:11
学科分类:哲学·宗教学立项数:19
学科分类:经济学立项数:57
学科分类:政治学立项数:5
学科分类:法学立项数:20
学科分类:社会学·人口学立项数:11
学科分类:历史·考古学立项数:15
学科分类:文学·艺术立项数:43
学科分类:语言学(汉语)立项数:5
学科分类:语言学(外语)立项数:17
学科分类:新闻学与传播学立项数:19
学科分类: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立项数:5
学科分类:教育学立项数:23
学科分类:体育学立项数:19
学科分类:管理学立项数:30。

西安模式高等院校科技资源统筹改革问题及对策

西安模式高等院校科技资源统筹改革问题及对策
An a l y s i s o n P r o b l e ms a n d C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s f o r Co l l e g e— — a n d — —u n i v e r s i t y S c i —t e c h Re s o u r c e s Re f o r m o f Xi ’a n Mo d e l
a n a l y z e s i t s o b s t a c l e f a c t o s r f r o m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i n c l u d i n g h u ma n r e s o u r c e,p l a t f o r m e q u i p me n t r e s o u r c e a n d S c i —t e c h r e -
Z HANG J i n g x i a o,L I Hu i
( S c h o o l o f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i r n g , C h a n g ’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X i ’ a n 7 1 0 0 6 4 ,C h i n a )
张静 晓,李 慧
( 长安 大学建筑工程 学院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4 )
摘要 :统筹科技 资源是 西安城市创新发展模式 的重要 支撑。西安 作为全 国统筹 科技 资源综合 试点城 市,其 高等 院校科技 资源统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现 实性 。从 人 才资 源、平 台设备 资源和科 技成 果资 源三个方 面,分析 高 校科技资 源统筹存在 的 问题 ,并从地方财政激励 、高校科技 人 才考核、平 台设施 开放 共 享管理和 校企联盟 实施 执行 等方 面提 出相应 的对策。 关键 词 :西安模式 ;科技 资源改革;高等 院校 ;障碍 因素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 3 l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7 6 9 5( 2 0 1 3 )0 4 —0 1 2 7— 0 5

陕西科技资源统筹问题及其完善建议

陕西科技资源统筹问题及其完善建议

陕西科技资源统筹问题及其完善建议刘立焱; 张敏【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22)004【总页数】4页(P101-104)【关键词】西安; 科技资源; 配置; 统筹体系【作者】刘立焱; 张敏【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科研处西安 710065;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西安710049;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西安 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22.7作为陕西乃至整个西北的核心科技资源集中地,西安的科技发展水平明显超过该区域内的其他城市。

同时,西安也是我国重要的科技资源统筹示范基地,而这也是我国科技资源统筹体系中极为核心的一个部分。

对此,必须注重对西安科技资源的统筹工作,充分依托于科技资源的力量,推动陕西省的全面发展;同时起到引领作用,带动整个西北地区的发展。

科技活动的持续进行必须依赖于科技资源,而这也成为科技实现进步与创新的必要基础。

从科技资源的内涵进行分析,它围绕科技事业而展开,具体涉及人力、物力、信息乃至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参考周寄中所发表的《科技资源论》可以得知,科技资源显然是所有科技活动的必要物质基础,同时又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形式;科技资源并非以单一的形式存在,它涉及人力、物力等多种类型[1]。

1 陕西科技资源管理现状1.1 科技资源丰富在整个西北地区,西安已经成为其中科教资源实力最为雄厚的城市,同时也是全国核心的科研教育基地。

据相关数据显示,科技对于西安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到2020年所带来的贡献率甚至达到了65%。

具体来说,西安的科技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等院校呈集聚化现象,涉及的学科领域极为全面。

截至当前,西安市投入运营的高校数量达到了76所,在读学生总量达到了80万之多,而这也处于我国大中型城市第二的水平;所有高校所贡献的本科专业总量为1 176个,无论是重点学科还是硕博点,均处于全国前列水平;如此庞大数量的学科数目覆盖了社会经济形态中的诸多领域,为化工、新能源等各个领域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2]。

多校区管理模式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

多校区管理模式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

多校区管理模式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张健;刘坤【摘要】为解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多校区办学突出问题,构建一种符合自身特点的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通过对国内多校区办学的条式、块式、条块结合等主要管理模式的梳理,结合目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多校区办学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提出多校区办学变单校区大学管理模式构想,并从办学基础、发展规划及资金保障等方面分析了此种转变具备的可行性,同时阐述了该管理模式构想的保障措施.【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3)006【总页数】5页(P91-95)【关键词】多校区办学;高校;管理模式【作者】张健;刘坤【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多校区办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目前多校区办学已占全体高校的三分之一。

多校区办学是指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在两个以上的校区同时办学,其校区可以相互毗邻,也可分处异地[1]。

多校区形成可分为合并型(由多所高校合并而成)和扩展型(学校在校园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在自己原有校区之外建设一个或几个新校区,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校区的大学)两种情况。

高校多校区办学对于增强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满足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但是,随着多校区办学的逐步深入,在校区规划、管理体制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因此,多校区高校如何在一个法人、一套领导班子带领下完善和创新多校区管理模式,实现实质融合,突显办学优势,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成为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条块”理论是目前大部分学者采用的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研究方法。

“条”是指学校对校区的纵向管理,是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向校区实施的职能延伸,亦称集权型管理;“块”是指校区或院(系)内部的横向管理,是由校区成立的管理机构实施的本区化管理,亦称分权型管理[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下陕西高校科技机制创新研究
本文围绕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目前出现的问题,从高校传统理念、科研管理、激励机制、服务体系等方面对陕西高校科技资源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策与建议。

标签:统筹科技陕西高校科技机制创新
1 概述
2009年6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批,《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

“统筹科技资源,是国务院在批复的所有经济区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陕西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等院校和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明显。

所以,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是在国家层面被寄予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的厚望,是国家赋予西安的重大课题,国务院规划能够明确提出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实际上也是对西安雄厚科技资源基础的一种肯定。

统筹科技资源,不光是政府的事情,也是高校科技人才的重大“利好”。

纵观世界名校发展的历史,都与产业界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比如提到硅谷,就不能不提到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因为有人评价:“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

”也有人赞誉:“斯坦福大学是牵引硅谷前进的火车头。

”硅谷的发展离不开斯坦福大学,而硅谷的发展也让斯坦福大学成为世界名校。

著名的雅虎、思科、惠普、谷歌都是斯坦福的老师或学生创办的,谷歌的核心技术是在斯坦福大学研发的,斯坦福大学拥有技术所有权,谷歌每年要向斯坦福大学缴纳专利许可费用,斯坦福还拥有谷歌的股票;惠普公司给斯坦福的捐款就达到数亿美元,真正达到了企业、学校双赢的局面,斯坦福大学甚至被称为“最赚钱的大学”。

我觉得硅谷的崛起和斯坦福大学的提升,正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

因此,高校、科研院所通过统筹科技资源将自身的资源向市场转化,从而也将带动高校和科研院所自身的发展。

另外,科技人员不但要创新,更要创业、创富,在统筹科技资源中实现自我价值。

西安的众多院校及科研工作者也在积极地探索科技创新、科技转化的最佳路径,西安交通大学有很多学生毕业后就在西安高新区创业,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2 存在问题
根据陕西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结果,2009年全省有高等院校77个,其中开展R&D活动的高等院校45个,R&D人员1.85万人,R&D经费20.85亿元,R&D项目研究1.95万项,研究机构241个,机构R&D人员0.4万人,其中博士和硕士0.27万人,发表科技论文4.73万篇,出版著作0.12万种,申请专利3134件,其中发明专利2033件,获得专利授权1276件。

据省科技厅资料,2011年,全省共申请专利32227件,居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第13位,其中发明专利13037件,居全国第8位,西部第1位;共获授权专利11662件,其中发明
专利3139件,居全国第10位。

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有效发明专利8197件,居全国第11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2件,居全国第8位。

科技成果产出总量高,但转化率低、就地转化率更低。

如,2008年西安高校承担国家863计划148项,其中成果转让的仅有29项,不到项目总数的20%。

2009年西安高校共实现项目技术交易3.35亿元,而西安本地单位购买技术实现交易的仅为1.0亿元,占29.9%。

通过对这一现象分析,从高校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2.1 我省高校以学术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为主,普遍存在着“重学轻术”的传统思想,更加关注的是进行科研创新,以及培养拔尖创新的研究型人才,对于服务地方社会的认识仍不清楚。

人才资源利用上存在“一少,两多”。

即投入到地区经济发展的专项科研人才数量少;人才总量和从事单打独斗式的地下科技服务人才数量较多;这源于目前高校考评体系和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轻服务经济。

2.2 在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排名、评估等指挥棒影响下,高校对科研人员的考核“重纵向、轻横向”,“重科研成果、轻成果转化”;高校对科技人员的职称晋升、成果评定注重向获得层级较高认证的权重分配、与地方政府合作的研究项目往往遇到轻视。

2.3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共享程度低,绝大多数平台资源与地方产业结合不够紧密。

西安地区1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9.5%集中于部属院校。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体系中,“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仅占20%权重。

由于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对设备共享的责任、费用收取、利益保障等没有具体规定,共享程度很低。

而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地方产业发展而开展的研究不多。

2.4 高校服务地方的“对接”机制尚未形成,校地关系松散。

由于信息不对称、技术经纪活跃度不高、复合型人才缺乏以及工作经费少等方面原因,西安科技中介机构发育还不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2.5 风险投资滞后,成果转化资金缺乏。

目前,西安从事科技企业投资的创业投资机构15家,注册资本金23亿元;截止2009年,仅有7家科技企业进入风险投资(4.25亿元)。

而大多数高校科技成果靠政府与学校的计划完成,当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由于较高的中试费用和较大的风险而搁置。

3 对策建议
3.1 创立多元化的高校评价体系。

在上级部门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评价的基础上,探索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考核机制。

兼顾高校特点,把高校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贡献作为考核内容,建立一套以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率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

3.2 创新高校教师晋升激励机制。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教师在完成好本职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

对高校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
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定、科技奖励、人才计划选拔等方面保证适当的比例。

建议省政府出台政策,允许高校、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向企业作价入股,可按科技成果评估价金额的20%至30%折为股权鼓励给技术人才。

对拥有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的科技人员,根据市场效益情况给予资金奖励,高校在评定职称时优先考虑,充分调动高校人才服务地方的积极性。

3.3 探索产学研联盟的教学科研模式。

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工程技术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

政府也可通过政策激励和财政扛扞引导高校在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4 促进高校平台资源对外开放。

通过制定和完善科技平台对外开放交流的管理机制;制定科技平台对外开放共享的方案和管理考核办法;规范科研实验室及实验室人员的职责、权利、义务;修订和完善有关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实验资源共享效益评价体系为实验室资源共享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3.5 落实国家政策与支持。

充分利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出台的契机和国家关于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和先行先试的政策,大胆创新,加快科技资源大市场建设,争取纳入重大平台建设规划布局,逐步建成科技资源共享、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投融资、技术交易等平台,促进我省及全国科技发展,突现我省高校的科技实力。

参考文献:
[1]魏少平.构筑统筹科技资源体系,引领关天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2010.06.
[2]陕西省统计局.统计报告第20号,2010.4.19.
[3]岳华峰.统筹科技资源推动跨越发展,求是,201107.
[4]张旻.西安高新区统筹科技资源实践路径研究,特区经济,201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