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学派税收思想
税收的经济效应powerpoint44页

■而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间接税影响居民的储蓄倾向及全社会的储蓄率。
■在对储蓄的利息所得不征税的情况下,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居民储蓄只有收入效应,即征收个人所得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迫使纳税人降低当前的消费和储蓄水平。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以阿道夫.瓦各纳为代表的社会政策学派,打着社会政策和讲坛社会主义的旗号,一方面,反对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承认国家具有干预经济的作用,另一方面,谋求矫正收入分配不公的社会问题。
阿道夫·瓦格纳(1835~1917)
阿道夫·瓦格纳是社会政策学派财政学的集大成者和资产阶级近代财政学的创造者。代表作有《政治经济学教程》(1876年)、《财政学》(1877~1901年)。瓦格纳根据其所处政治经济及社会背景,通过吸收、整理、总结以前社会政策学派代表洛伦茨·冯·施泰因、阿尔伯特·伊伯哈德·费里德里希·谢夫莱等人的思想及观点,逐步形成了 自己的以社会财政、税收思想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他把社会经济组织分为“个人的经济组织”、“共同的经济组织”和“慈善的经济组织”三种。财政是“共同的经 济组织中由权利共同体构成的强制共同经济”。并据此提出了新的国家职能观。认为国家的职能应有发展文化教育和增进社会福利的职能,国家应为“社会国家”。
重要知识点
税收的经济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的经济影响拉弗曲线
第九章 税收的经济效应
①
②
③
④
正效应与负效应
激励效应与阻碍效应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中性效应与非中性效应
■图中AB线是将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衣物、食品的数量组合连成一条直线。
■由于边际效应随数量递减,无差异曲线呈下凹状。
税收概念

税收的概念一、概念、定义——是什么(一)税收概念的内涵税收是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为目的,基于政治权力和法律规定,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或实物课征,是国家最主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
1. 税收分配的主体是国家税收,又称国家税收,是国家为了履行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能而存在的,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的。
因此,税收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征税是国家独有的专属权,只能由国家授权的专门机关如税务机关、海关等来行使。
这也就是说,对什么征税、对谁征税、征多少税、如何征税等都是由国家通过颁布税收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即税收法律由国家制定,征税活动由国家组织实施,税收收入由国家支配管理。
2. 税收分配的目的是实现国家职能税收作为一种特定分配形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各种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如果没有社会公共需要自然也就不会存在税收。
社会公共需要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维护国家主权和2领土完整的需要,如国防、外交等;二是维持社会安定秩序的需要,如警察、法庭、行政管理等;三是扩大社会再生产的需要,如兴建农田、水利、交通、通讯设施等;四是提高和保障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举办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公益事业。
而国家作为一个非物质生产部门,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投入的社会产品只能通过公共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来予以解决。
3. 税收分配的前提是国家的政治权力虽然行使征税权的主体是国家,但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而并非依照等价原则和所有权原则。
税收属于分配范畴,但税收并不是一般的分配,而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
马克思曾高度概括了国家所拥有的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
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而不是财产权力。
因为从税收本身的运行轨迹来看,税收的取得和使用与财产的所有权状况并没有关系。
凯恩斯主义

评价
争鸣
批评
争鸣
如何应对人类经济史上大大小小数百起金融危机,更是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阵营: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的凯 恩斯主义认为,必须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信贷,刺激需求;而认为政府不应当干预的货币主义者认为,市场总 是很理性,政府的干预只能让情况变得更坏,应该让萧条自行结清自己。用弗里德曼的话说,让市场冷静的最好 办法就是让他去碰壁,而不是人为的降温。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凯恩斯生平与思想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 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 和微观经济学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 到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 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就算投资实业的资本家也可能创不出太多就业,因为很多新兴行业是走精兵政策而不需要劳动大军,例如一 亿美金开设的纺织厂需要5千名员工;但同样一亿美金开设的软体公司可能只要1百名员工。
谢谢观看
正是这种迥异的理念决定了对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历史地位完全不同的两种评价:凯恩斯主义认为, 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扩张性政策和干预措施防止了恐慌的进一步蔓延,并通过恢复有效需求帮助美国走出萧条;而 货币主义者则认为,正是因为政府的不当干预和救助,扰乱了市场自身调整的周期,反而延缓了痛苦结束的时间, 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美国才依靠战争带来的繁荣摆脱了危机,因此是战争而不是罗斯福新政让美国走出萧条。
阿道夫·瓦格纳

学习和工作经历
• 学习经历: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 学习 法律和经济学。 • 工作经历:讲授财政学、经济学和统计学。 1858年任维也纳商学院教授 1863年转任汉堡大学教授 1868 年转弗赖堡大学 1870年转柏林大学任教授
政治生活
1、热心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 2、协助“基督教社会党”的成立,支持“布 道社会会议”,“土地改革协会”等改良 主义者机构的活动。 3、1882—1885 普鲁士 下议院 议员 1990年后 普鲁士 上议院 议员
瓦格纳
2014.10
瓦格纳【德】
• 查理德·瓦格纳 1813.5—1883.2
• 阿道夫·瓦格纳 (1835~1917)
阿道夫·瓦格纳 【Adolph Wagner】
→出生:1835年3月25日 Algringen →逝世:1917年11月8日 德国(82岁) →研究领域:经济 →社会政策学派 财政学的集大成者 →近代财政学 的创造者 →社会主义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先驱 →俾斯麦就任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首相时期最有影 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Thank you!
思想转变
• 初期:主张自由主义
• 后来: 既反对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又反对 马克思主义。 提倡卡尔· 洛贝尔图斯(1805~1875) 的国家社会主义。
主要思想
• 逐步形成了以社会财政、税收思想为 核心的理论体系。 • 提出了新的国家职能观。认为国家的 职能应有发展文化教育和增进社会福 利的职能,国家应为“社会国家”。
经济学著作
• • • • • 《租税纲领》(1872) 《政治经济学读本》(1876) 《财政学体系》(1877~1901) 《政治经济学原理》(1892~1894) 《社会政策思潮与讲坛社会主义和国 家社会主义》(1增定律 • 认为政府支出会随着产业工业化而成长。
税收学原理第1章 税收概论

来征税,。 •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完全可以将政府行使其职能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与纳税人的纳税视为双方进行市场式的交换活动。 • 政府与纳税人利益的交换,是税收根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有表象。
第1章 税收概论
2021/7/3
1
本章主要内容
• 1.1 税收的产生与发展 • 1.2 税收的概念 • 1.3 税收根据 • 1.4 税收职能与作用
2021/7/3
2
1.1 税收的产生与发展
2021/7/3
3
1.1.1 税收的产生
• 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税收制度,是古埃及在公元前3000-2800年间建立的。 • 我国税收的产生
2021/7/3
22
1.3 税收根据
2021/7/3
23
1.3.1 税收根据
• 税收根据是对政府征税侵犯私人利益是否具有合法性作出 的解释和说明。
• 税收根据要回答的是政府为什么有权利向社会成员征税或 社会成员为什么有义务向政府缴税的问题。
2021/7/3
24
1.3.2 西方的税收根据理论
• 公共需要说 主要代表人有法国的波丹和卜攸、德国的克洛克以及意大利的柯萨等。
9
税收确立方式的变化
• 强制课征 专制课征的税收是单纯的由上取下的关系。取什么、取多少和何时取,
取决于专制权。 进入专制课征阶段,是税收开始从不成熟形态走向成熟形态的标志。
• 立宪协赞 政府的税收活动,无论是开征新税、废除旧税,还是制定或修改税法,
都必须以不违反宪法为原则,并经过民选代议机关的同意。 税收法定主义的确立,是税收进入立宪协赞阶段的主要标志。
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

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
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是儒家学派在社会政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观点。
儒家强调政府应该以保护和增进人民的福祉为最重要的责任,富民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关键之一。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富民”思想:
1. 重视教育:儒家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升民众社会地位的关键,政府要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2. 尊重农业:儒家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农民是国家的根基。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和支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3. 实施公平的税收政策:儒家主张实施公平的税收政策,避免对人民过分征税,减轻人民的负担。
4. 保护财产权益:儒家认为,政府应该保护人民的财产权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防止任意侵犯或剥夺财产。
5. 推行仁政:儒家提倡仁政,即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哲学。
政府官员应以仁爱为出发点,以人民的福祉为目标,推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为民众谋福利。
6. 鼓励商业发展:儒家注重商业的发展,认为商业可以创造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
政府应推动商业繁荣,并为商人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护。
以上就是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的主要内容,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也对后来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税收”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税收”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起源在中国文字史上,〝税〞字什么时候被制造出来没有明确的记载。
据史学家初步考证,殷墟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中没有发觉税字。
它的最早运用,当推«春秋»所载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的〝初税亩〞,嗣后是«左传·哀公二年»的〝初,周人与范氏田,公孙庞税焉〞。
二者均发生在春秋中期以后,彼此相隔一百年,一在鲁国,一在晋国。
税字的原始意义相当于〝脱〞,引申为〝舍〞、〝释〞、〝遗人〞之义,用在征敛上确实是疏送、给人一份财物。
后来与贡、赋混用,释为赋、敛、租等等。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展,税字的意义不断简化,在现代汉语中差不多上成为税收的简称。
税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作为国家参与分配的要紧形式,大致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产生的。
这一时期的社会条件是:①生产力的进展使剩余产品成为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劳动力都能提供数量不等的剩余产品,使国家征税具有了经济基础;②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土地国有制,奴隶主的国家经济逐步演变为封建的地主经济,使国家行使职能的物质需要难以靠国有土地的产出来满足,只能采取税收形式参与私有经济或非国有经济的收入分配;③国家的社会职能与经济单位及个人的生产经营进一步分离并趋向稳固,相应地建起了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使国家有力量组织较大规模的征税活动;④商品交换有了较大进展,使税收分配的形式比较规范。
随着这些条件的成熟,税收也逐步显现。
在中国,较为规范的税收形式始于春秋后期鲁宣公十五年实行的初税亩。
在欧洲,显现在罗马帝国奥古斯都执政时期〔公元前27~公元14〕。
在此之前,奴隶主国家的收入要紧来自国有土地,如中国古代的贡助彻,即所谓〝相地宜所有以贡〞。
当时的商品交换尚不发达,且官营占主导地位,因而〝市廛而不税,关讥不征〞。
在欧洲,征税往常也存在官产收入、特权收入等形式。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税收产生的条件差不多成熟。
税收依据

税收的依据(一)公需说又称“公共福利说”。
17世纪资本主义初期,以德国重商主义官方学派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税收根据理论。
该学说认为,国家职责在于满足公共需要和增进公共福利,而国家要尽其职责必须有各种必要的物质资料,这就产生了政府的公共需要,税收即是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条件。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税收存在的客观依据就是源于社会的公共需要,不然的话,税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提出增进公共福利作为课税根据是比较进步的税收理论。
在当时代表了资本主义初期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国家横征暴敛,任意使用课税权的一种思潮。
(二)交换说亦称利益说、买卖交易说、均等说或代价说等,其是随着17世纪资本主义初期国家契约主义思潮的流传而逐渐形成的。
最初由英国重商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霍布斯(Hobbes)提出,并由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以及蒲鲁东等人加以发展。
该学说以社会契约论和自由主义的国家观为基础,将商品交换的法则引入财政税收领域,把税收的本质称为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利益交换,认为国家和个人是各自独立平等的实体,国家课税的目的在于保护市民的人身和财产,作为一种交换,人民纳税是为了保证国家更好地为人民提供利益。
税负应当依照个人从国家受益的程度确定,并与比例税率相联系。
该学说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保险说保险说是交换说的变形,两者实际上属同一个理论体系。
该学说认为国家保护了人民财产和社会公共秩序,人民因此就应向国家支付报酬,国家与国民之间的关系如同保险公司与投保者的关系,税收便是国民向国家交纳的保险费。
这种学说否认了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把国家满足社会整体需要只看做向个人承担保险业务,以个别形态来说明资本主义初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保险说在税收学说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由法国学者岂埃尔首创的保险说因其特殊的保险观念而在税收学说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四)义务说义务说也称牺牲说,起源于19世纪英国的税收牺牲说,后由德国社会政策学派代表人物阿道夫·瓦格纳加以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政策学派税收思想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社会改良主义庸俗经济学流派税收理论和税收政策的思想体系。
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继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O.von俾斯麦政府为了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在残酷镇压由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同时实施了某些社会改良政策。
适应这一政治需要,由当时的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G.von 施穆勒等人发起,于1872年成立了“社会政策学会”。
参加这个学会的经济学家,一般都属于新历史学派的德国有关大学教授,如A.H.G.瓦格纳、L.J.布伦塔诺、A.黑尔德等,被称作“讲坛社会主义者”。
他们既反对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自由主义,又反对马克思主义,提倡F.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宣扬社会有机体学说,强调国家活动的生产性,主张扩大国家职能,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以实现阶级调和与社会改良。
这个学派的税收理论和税收政策思想,则构成其整个社会政策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俾斯麦政府的社会改良政策涂抹了一层理论色彩,并曾对当时欧洲其他国家产生过一定影响。
自从1890年俾斯麦下台以后,社会政策学派在受到外部批判和内部论争情况下,逐步走向衰落。
直到1935年,随着社会政策学会被纳粹党取缔和社会政策学派的解体,这个学派的税收思想也从此失去其赖以实现的基础。
内容社会政策学派税收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税收再生产论;税收本质二元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提出的税收四个方面九项原则。
税收再生产论社会政策学派反对A.斯密有关夜警国家的论断,认为国家并非是一种纯消费性的上层建筑,而是具有生产性的。
因为国家的经费开支会产生无形财富,包括公共福利等,而无形财富又会向有形财富转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的经费开支可以无限度。
如果国家向人民征收赋税的价值超过了它向人民提供的物质资料和服务的价值,那么,也会导致资本形成能力和人民生活下降,从而缩小社会再生产的规模。
因此,不向人民要求高于其行政价值的收入,并在行政的各领域提供与其收入相适应的共同福利,应是国家的最高经济原则。
社会政策学派从它的国家具有生产性的理论引导出税收再生产学说。
它以税收为因、国家行政为媒介、税收负担能力为果,论述了税收负担能力产生税收,税收产生国家行政,国家行政再产生税收负担能力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也就是说,从
国家与纳税人的整体关系来看,如果国家依靠税收收入经办的事务和设施所产生的经济效果,能使纳税人得到新的生产力或增加原有的生产力,那么,就说明税收有再生产能力。
税收本质二元论瓦格纳认为,传统的财政理论把税收说成是筹措国家经费的工具,已嫌不够完整。
他从税收是整个社会改良的最本质的内容出发,提出了二元论的税收本质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一方面税收是公共团体为了满足其财政上的需要,以其主权为基础,按照单方面所规定的方法和数额,强制地向纳税人征收的赋课物。
另一方面,税收又是公共团体为了实现其社会政策的目标,以矫正国民所得和国民财产的分配不公为目的所征收的赋课物。
在瓦格纳看来,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个人利己主义的条件下,要解决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贫富悬殊等社会矛盾问题,国家必须通过税收对奢侈品重课,对生活必需品轻课;对财产所得和不劳而获的所得重课,对劳动所得轻课;对所得多的采用累进税率重课,对所得少的给予减征或免征,借以对社会分配进行干预和调整,缓和社会矛盾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税收原则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瓦格纳提出了他的税收九原则。
这九项税收原则被归纳为四个方面:①财政原则,其中又分为充分原则和弹性原则两项。
前者是指根据量出为入的要求,在支出既定的前提下,税收必须充分满足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
后者是指适应国家经费膨胀规律的要求,税收还必须具有弹性,以便在财政支出增加或其他收入减少时,税收收入能够保证相应地增加。
②国民经济原则,其中又分为税源的选择原则和税种的选择原则两项。
税源的选择应有利于保护和培养税本,发展国民经济,而不可侵蚀税本。
税种的选择,一般应考虑不易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以便于确定最终负税人。
③社会公正原则,其中又分为普遍原则和平等原则两项。
前者是指所有的人,包括本国人和外国人,自然人和法人都应无例外地按照各自的纳税能力纳税,不承认有免税的特权阶级。
后者是指应将税收负担“平等”地分配于各人之间。
这里的所谓“平等”,并非所有的人都负担相同的税额。
在社会财富分配极不平等的条件下,所有的人都负担相同的税额,会使税收负担更加不平等。
所以,为了矫正社会贫富悬殊,平等分摊税负,应按纳税人所得或财产的多寡,采用累进税率征收,同时对最低生活费实行免税政策。
④税务行政原则,其中又分为确实原则、便利
原则和最少征税费原则三项。
这些都是重述了斯密等人所提出的原则。
瓦格纳承认上述四个方面的九项税收原则之间有时是有矛盾的,不可能要求某一种税或某一类税同时体现以上所有原则,而只能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税种,组成一个税收体系,才能尽可能地体现上述有关的各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