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盲蝽危害后转Bt基因棉花嫩叶的几个生理指标变化特征分析
棉花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棉花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近年来,抗虫棉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而目前的抗虫棉不同于“无虫棉”,只对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具有一定抗性,棉田中的盲蝽蟓、红蜘蛛、棉蚜等仍需要及时防治。
目前,在沿江棉区,盲蝽蟓已经上升为主要害虫之一,造成较重危害,应注意加强防治。
1、棉花盲蝽蟓的种类和形态特征棉盲椿蟓包括绿盲蝽、中黑盲蝽等种类,常混合发生,为长圆形中小型昆虫,有卵、若虫与成虫三种虫态。
卵为长茄形,在棉花上卵生于叶片的主脉、大叶的边缘、叶柄和青铃表皮下。
我地发生以绿盲蝽为主,以成虫、若虫危害,活动性强。
绿盲蝽成虫:体长5mm左右,绿色,触角比身体短,前胸背板上有黑色小刻点,前翅绿色,膜质部暗灰色。
卵:长约1mm,长瓶状,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无附属物。
若虫:初孵时全体绿色,复眼红色,5龄若虫体鲜绿色,眼灰色,身上有许多黑色细毛,翅尖端蓝色,达腹部第4节,腺囊口为一黑色横纹。
2、危害特点危害时间长,棉花幼苗到结铃长达6个月时间,以蕾花期危害最重,成虫、若虫刺吸棉株汁液,被危害的棉花嫩叶伸展后,出现许多破洞,叶片破烂俗称“破叶疯”,嫩尖危害可形成无头棉、多头棉、扫帚棉。
蕾花、棉铃被害后显出黑褐包斑点,造成蕾、铃大量脱落。
3、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1与大气湿度及降雨量有很大的相关性在阴雨天多、降雨量大的年份,有利于它的发生和发展。
越冬卵在空气相对湿度60%以上时大量孵化,如3~4月份天气干旱就会抑制越冬卵的乳化;6~8月份降雨偏多,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的累积时间比较长,且气温较低,即25~30℃时,有利其大量繁殖为害。
3.2与棉株含氮量的关系棉盲蝽的为害与杆株含氮量明显相关,嫩叶含氮量(干重)5%,盲蝽为害76%,老叶含氮3%不受害。
幼铃、幼蕾含氮分别是4.3%、4.1%,受害重,大铃含氮2%,不受害。
所以,棉花生长茂盛,蕾花较多时棉田发生较重。
3.3与棉田周围环境的关系一般靠近越冬寄主和早春系列寄主的棉田,盲蝽蟓发生早而重。
转Bt基因抗虫棉棉盲蝽防治指标研究

(. 1 江苏沿海地 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苏 盐城 240 ; . 江 202 2 盐城 市植保植检站 , 江苏 盐城 240 ; 202
3 国家环 保 总局 南京环 境科 学研 究所 , . 江苏 南京 204 ) 10 2
摘要 : 0 5— 0 6年 , 20 20 采用 田问接虫试验的方法 , 分别研究了江苏沿海棉区棉盲蝽优势种绿盲蝽和 中黑盲蝽对 棉的为害 与产量损失 。结果 表明, 棉田的被害株率和产量损失均随着接虫 量的加大而增加 , 其对 数相关均达极 显著 水平 , 直线 相 关也达显著至极显著水平 ; t 田棉盲蝽的防治可以若虫数量与被害株率两项指标来把握 , B棉 2种盲蝽混合 种群第 2 34代 、、 虫量推广 防治指标分别为百株有 2 3龄若虫 5头 、0头 和 2 、 1 0头上下 ; 或被害株率依次为 3 、%和 1%左右。 % 8 5 关键词 : 棉盲蝽 ; 转 基 因抗虫棉 ; 为害损失 ; 防治指标
2 ttno ln P o co n u rni a hn i , a hn , ins 2 0 2 C i ; .N n .S i a t r etna dQ aa n i Y n eg Ct Y n eg J gu2 40 , hn 3 a g a o fP t i t en c y c a a Istt o E vom n l c ne, tt E v om n l rt t n d iir i , i guN n n 2 04 , hn ) ntu ni n e a i s Sa ni n t o c o m n t o J n s aj g, 10 2 C ia i ef r t Se c e r e a P ei A sa n a t i
14个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EPG分析以及抗性机理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14个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EPG分析以及抗性机
理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本研究旨在探讨14个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EPG分析及抗性机理的初步研究。
绿盲蝽是棉花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能够吸食棉花叶片和花铃等部位,导致棉花产量下降和质量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绿盲蝽的
食性不断进化和适应机制引发了抗性产生,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本研究选取14个棉花品种(系),通过电位记录仪记录蝽虫在各品种上取食的电位变化情况,为了解其取食特点和不同品种(系)间的差异。
同时,采用试管喂食法和实测喂食法分别评估各品种(系)对绿盲蝽的咀嚼、吞咽、稀释、吸吮等阶段的抵抗性,为研究抗性机理提供依据。
初步研究表明,不同品种(系)对绿盲蝽的取食行为有较大影响,且不同阶段的抗性表现也有所不同。
部分品种(系)表现出明显的咀嚼和吞咽阶段抗性,但在稀释和吸吮阶段抗性较弱;部分品种(系)则表现出吸吮阶段抗性较强,但咀嚼、吞咽和稀释阶段的抗性相对较弱。
这表明,不同品
种(系)内在生理和化学特性的不同可能是造成它们抗性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
进一步分析各品种(系)的化学成分和生理特性,为筛选和培育抗性品种(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绿盲蝽的防治提供指导意义。
转Bt基因抗虫棉盲蝽象严重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点 ,使 之不 再 生长 新 芽 ,只 留下 2片 肥 厚 的 小叶 , 群众 称 之 为 “ 棉 花 ” 公 ;棉 株 稍 大 ,嫩 顶 尖 被 害 ,
主 茎不 发育 ,不 定芽 丛生 ,形 成多 枝 的乱头 棉 ,群
23 棉 花 苗 期 发 生较 轻 , 以棉 花 蕾 期 、花 铃 期 棉 _
桃 、木 槿 、枣 、杨 、柳 等植物 。棉 盲蝽 为 害棉花 的
时问很 长 ,从幼 苗 一直 到青铃 期达 3个 月 。
22 抗 虫 棉 田发 生 面积 大 ,虫 量 高 ,破 叶 多 ,为 . 害 严 重 。2 0 0 0~2 1 持 续 严 重 发 生 ,保 定市 中 0 0年 南 部 棉 区重 于保 定北 部棉 区 ,7月下旬 被 害株 率达
叶蝇等 传毒 害虫 ,选择 兼 具触 杀 、 内吸 、熏 蒸三 晕
作 用的 药剂 防治 。常用 药剂有 2 %康 福 多浓 可溶剂 0 30 0~40 0倍 液 、4 %乐 斯 本 乳 油 30 0~40 0 0 0 8 0 0 倍 液 、2 % ̄ 虱灵 可湿 性 粉 剂 20 0倍 液 、1 %虫 5 b 0 . 8 螨 克乳 油 25 0~30 0 液 、1 %高 效氯 氰菊 酯乳 0 0 倍 0 油 25 0~30 0倍 液 防 治 。喷 洒 药 液 要 均 匀 、周 0 0 到 ,将 害 虫控 制 在 点 片 发 生 时 期 。 也可 用 大 于 6 0 目遮虫 网避虫 ,或 在 田问悬 挂黄 板涂 黏虫 胶 ,诱集
花 比较集 中 的地 方尽量 做 到统 一 防治 ,防 止 田与 田
41 转基 因抗 虫 棉 对 棉 铃 虫 具 有抗 性 ,对 刺 吸性 . 害虫 没有抗 性 。 由于 大面 积推 广抗 虫 棉 , 田间用药 量少 ,棉铃 虫发 生轻 ,但 对棉 盲蝽 、红蜘 蛛等 刺吸 式 口器 害虫抗 性 差 、防治效 果不佳 。 42 气 候 条 件 适 宜 。近 几年 持续 暖 冬 ,棉 盲 蝽 象 . 越 冬 死亡 率低 ;春 季 4~5月 份 气温 偏 高 ,棉 花 现 蕾 期提前 ,蕾 花较 多也 为棉 盲蝽 象 的发 生 为害创 造 了有 利 条件 。 因盲 蝽 是喜 湿 性 害 虫 ,6~8月份 雨
棉花蛋白质含量对绿盲蝽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棉花蛋白质含量对绿盲蝽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肖留斌;王震;谭永安;柏立新【摘要】为探讨棉花蛋白质含量对绿盲蝽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3种棉花(苏棉9号、中棉29号、鲁棉研15号)的蕾、花、叶分别饲喂绿盲蝽若虫,测定其生长发育参数,同时测定不同棉花上这3种器官的蛋白质含量,并进行品种、器官二因素方差分析与不同因素间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间的蛋白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棉花品种上叶与蕾中的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花中的蛋白质含量达14.9%以上.不同棉花品种上若虫存活率的高低、发育历期的长短均与其取食器官的蛋白质含量密切相关,叶片、花、蕾上的若虫发育历期和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6、0.9586、0.9377,其差异程度达显著水平.不同棉花相同器官饲喂的绿盲蝽种群的存活率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总体来看,绿盲蝽若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均与取食棉株部位的蛋白质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5(028)001【总页数】5页(P188-192)【关键词】绿盲蝽;发育历期;棉花;蛋白质含量【作者】肖留斌;王震;谭永安;柏立新【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3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也是我国盲蝽蟓中分布最广的一个种,从黑龙江到云南均有发生[1]。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Bt棉的大面积种植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盲蝽蟓种群数量急剧上升,逐渐代替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进而成为我国棉田主要害虫,其中以绿盲蝽的发生危害最为严重[2~5]。
寄主植物由于体内营养物质构成及形态特征不同等因素对昆虫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近年来,棉铃虫由主要害虫下降为次要害虫,而盲蝽象由次要害虫上升成为主要害虫,同时在棉区造成了较重的危害。
本文针对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提出了盲蝽象防治新技术,供大家参考。
1、盲蝽象的形态识别1.1优势种类聊城市棉田盲蝽象以绿盲蝽与中黑盲蝽为优势种类。
苜蓿盲蝽与三点盲蝽也有发生[2]。
1.2成虫识别绿盲蝽:全体绿色。
中黑盲蝽:停歇时在背上有1条黑色纵带。
苜蓿盲蝽:黄褐色,前胸背板前方有2个明显的黑斑。
三点盲蝽:中胸小盾片与前翅2个楔片形成3个黄绿(或白)色三角形斑。
1.3若虫龄期识别棉田盲蝽象若虫分5龄,主要通过翅芽分龄。
2龄若虫翅芽极微小;3龄若虫翅芽生长,末端达到腹部第1节中部;4龄若虫翅芽为绿色,末端长至腹部第3节;5龄若虫中胸翅芽末端达到腹部第5节。
绿盲蝽若虫全体绿色,体型呈洋梨型,触角比体短。
中黑盲蝽若虫的触角较体长,基部2节为淡褐色,端2节为深红色,足部红色;腿节及胫节部位生黑色小疏点;跗节端节呈黑色。
苜蓿盲蝽若虫为深绿色,布黑色刚毛,着生于毛基片上,故为绿色而杂有黑点。
三点盲蝽若虫的触角为黑褐色,第2~4节基部均为黄白色。
2、危害部位及症状2.1顶尖若棉苗真叶初现时盲蝽象为害生长点基部,则受害部位全部变黑焦枯,只留2片肥厚子叶,被称为“公棉花”或“无头苗”;如为害真叶幼嫩部分,则致使主茎端部枯死,并于棉株基部出现不定芽,形成“破头疯”棉花。
2.2叶片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内,棉株嫩叶受害后,首先出现小黑点,随着叶片生长,被害部位的小孔变成不规则的孔洞,称为“破叶疯”。
2.3棉蕾盲蝽象在植株现蕾后大肆为害,导致幼蕾脱落、棉铃稀少,成为“扫帚苗”(整株形状类似扫帚菜)。
小棉蕾受害后,首先在被害处出现黑色小斑点,2~3d全蕾灰黑色,干枯脱落。
受害脱落的幼蕾基部向外突出而呈凹凸不平或小瘤状,为黑色、落痕很小;而自然脱落的落痕大、凹陷且色浅。
绿盲蝽在不同棉花品种(系)上取食行为的EPG解析及田间验证

绿盲蝽在不同棉花品种(系)上取食行为的EPG解析及田间验证赵秋剑;吴敌;林凤敏;李长友;张永军;吴孔明;郭予元【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44)011【摘要】[目的]观察并解析绿盲蝽在不同棉花品种(系)植株上的取食选择行为,阐明绿盲蝽取食危害机制,为发掘抗盲蝽棉花种质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直流昆虫刺探电位仪Giga-8 DC-EPG,结合体视显微镜装置观察绿盲蝽对14个不同品种(系)棉花植株的取食行为,同时田间调查不同棉花品种(系)上绿盲蝽种群发生危害动态并确定相应的绿盲蝽危害级别.[结果]绿盲蝽的刺探波型主要包括5种波型,即A波,H 波、M波、B波,以及非刺探波型NP波.A波为刺探波,H波为口针在韧皮部刺探波,M波为口针进入韧皮部中破碎细胞并分泌唾液波,B波为对搅碎细胞后混合物的吸取以及口针停留后拔出波,NP波为喙和口针停留在叶片表面并未刺入波.[结论]14个棉花品种(系)中,亚洲棉和GK50对绿盲蝽表现较强的驱避性,而绿盲蝽对灵-06、石抗338等棉花品种(系)有较强的趋向性.室内解析与田间调查绿盲蝽种群发生危害动态及危害级别结果一致.【总页数】9页(P2260-2268)【作者】赵秋剑;吴敌;林凤敏;李长友;张永军;吴孔明;郭予元【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青岛,266109;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青岛,266109;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转Bt基因棉花品种与绿盲蝽危害相关的几个生理指标特征分析 [J], 张培通;刘昱;陈兵林;郭文琦;张恒友2.不同类型杀虫剂对绿盲蝽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评价 [J], 李耀发;高占林;党志红;王吉强;杨继坤;潘文亮3.绿盲蝽在棉花不同生长期叶片上取食行为的EPG波形 [J], 宋海燕;门兴元;卢增斌;李丽莉;于毅;张安盛;庄乾营;周仙红;翟一凡;陈浩4.绿盲蝽在棉花上取食行为的刺探电位分析 [J], 雒珺瑜;崔金杰;辛惠江5.绿盲蝽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基因(AlGRK2)的表达分析及在绿盲蝽生长发育中的功能 [J], 谭永安;姜义平;赵静;肖留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棉花绿盲蝽的测报防治分析

农药防治是进行棉花绿盲蝽治理最为有效的防治 措施。绿盲蝽由于体积小、种群单一、抗药性弱,一般 的有机农药或化学农药都可以将其杀死,为提升防治效 果,最为关键的就是找准农药的喷洒时机。根据测报分 析可知,一年有两次最佳的农药防治时机:1)早春的 越冬卵孵化时期,5月中、下旬,除草剂和杀虫剂混合 后在棉田周边的杂草上喷雾,压低早春虫源;2)6—7月 成虫、若虫大面积为害时期,特别是降雨后,应加强种 群监测与防控,以实现集中防治,能够尽可能杀死绿盲
绿盲蝽是昆虫纲半翅目盲蝽科的一种节肢动物,在 全国各地的棉花产区均有广泛分布。成虫体积极小,外 表呈绿色或黄绿色,从体态上看头部呈三角形,有触角 但非常短,前胸有黑点,若虫与成虫从外形上看类似。 绿盲蝽一般寄生在棉花、大豆、苜蓿、果树等农作物或 植物上,主要通过吸食植株的幼芽或嫩叶、蕾铃中的植 物汁液进行为害,使得植物叶片出现孔洞,如不及时进 行防治,极有可能造成花蕾脱落,枝叶干枯、皱缩等, 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1-3]。因此,对绿盲蝽进行相关 的虫情测报和病虫害防治非常有必要。基于此,从研究 诱发棉花绿盲蝽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绿盲蝽的测报方 法,进而给出有效的防治建议。
棉田发生绿盲蝽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越冬期,绿盲 蝽卵会寻找合适的寄主,如附着在棉花枯枝、铃壳、杂 草以及干枯的树皮上,5月下旬,部分成虫向开花的杂 草、蚕豆等处于花期的作物上转移,6月中下旬成虫羽化
收稿日期:2019-05-29 作者简介:高杨苏(1978—),女,湖南常德人,大专,农艺师,研究 方向为植物保护。E-mail: 52975893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h e Bt t r a n s g e n i c c o  ̄ o n c u l t i v a r s ( S u k a n g 3 1 0 ) a n d i t s r e c u r r e n t p a r e n t ( S i mi a n 3 ) we r e u s e d a s t h e e x p e r i me n t a l ma t e r i a l s t o i n —
Mi n i s t r yo f Ag r i c u l t u r e , C h i n a , I n s t i t u t e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C r o p s , J i a n g s u Ac a d e myo f A g  ̄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 N a n j i n g 2 1 0 0 1 4 , C h i n a )
Cot t o n Sc i e nc e
棉 花 学 报 C o  ̄ o n S c i e n c e 2 0 1 3 . 2 5 ( 1 ) : 5 1 ~ 5 6
绿盲蝽危 害后 转 B f 基 因棉 花嫩叶 的几个生理指标 变化特征分析
刘 昱 , 张培 通 , 陈兵 林 , 郭文琦 , 张恒友
叶的 几 个 相 关 生 理 指 标 的 变 化 特 征 。 结 果表 明 : 绿盲蝽危害后 , 棉花顶叶的叶绿素 、 可 溶 性 蛋 白和 游 离 氨 基 酸 含 量 显 著 降低 , 说 明绿 盲 蝽 危 害 后 , 棉 花 顶 部 嫩 叶 氮代 谢 受 到 一 定 破 坏 , 引起 叶 绿 素 含 量 的 下 降 . 这 对 叶 片盛 熟 后 光 合 作用 是 不 利 的 。棉 花 顶部 嫩 叶 受危 害 后 , 缩 合 单 宁 含 量 提 高 和 苯 丙氧 酸解 氟酶 ( P L气 ) 活性 增 强 , 表明 棉 花 植株 抵 御 盲蝽 危 害 能力 提 高 , 但 转 Bf 基 因棉 品 系顶 部 嫩 叶缩 合 单 宁含 量 和 P L A 活性低于非转 B f 基 因棉
而转 B t 基 因 棉 品 系 受 危 害 后 顶部 嫩 叶 可 溶 性糖 含 量 上 升 , 不 利 于对 绿 盲 蝽 的危 害 控 制 . 这 可 能是 转 Bf 基因
棉绿盲蝽危害重于非转 B t 基 因棉 的 又 一 原 因。 关键 词 : 转B f 基 因棉 ; 常规棉: 绿盲蝽 ; 生理 指 标
Ab s t r a c t : T h e e x p e r i me n t wa s c a r r i e d o u t i n 2 0 1 1 , a t t h e I n s t i t u t e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Cr o p s , J i a n g s u Ac a d e my o f Ag r i c u l ur t a l S c i e n c e s .
品种 ; 即使 是 绿 盲蝽 危 害 后 的 顶部 嫩 叶也 均 未 达 到 非 转 B f 基 因 棉 品种 正 常水 平 , 这 可 能 是 导 致 转 Bf 基 因棉
盲蝽 危 害 加 重 的原 因之 一。棉 花 顶 部 嫩 叶受 害 后 , 非转 B f 基 因棉 泗 棉 3号 可 溶 性 糖含 量 降低 , 而 转 Bf 基 因棉 品 系 苏抗 3 1 0升 高 ; 非 转 Bf 基 因 棉 品种 受 绿 盲 蝽 危 害 后 顶 部 嫩 叶 可 溶 性 糖 含 量 降低 , 不利 于绿盲蝽的发生 .
LI U Yu , , Z HANG P e i — t o n g 2 , CHE N Bi n g — l i n , GUO We n — q i , Z HANG He n g — y o u
( 1 . C o l l e g e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 Na n j i n g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Na mi n g2 1 0 0 9 5 , C h i n a ; 2 . K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 C o t t o n a n d R a p e s e e d ,
中 图分 类 号 : ¥ 5 6 2 . 0 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 7 8 0 7 ( 2 0 1 3 ) 叭一 0 0 5 1 . 0 6
An a l y s i s o n t h e Ch a n g e s o f Ph y s i o l o g i c a l I n d i c e s o f Yo u n g L e a v e s I n f e c t e d b y L y gu s l u c o r u m o f Tr a n s g e n i c Bt Co t t on
( 1 . 南 京 农 业 大 学农 学 院 , 南京 2 1 0 0 9 5 ; 2 . 农 业部 长 江 下游 棉 花 与油 菜 重 点 实 验 室 , 江 苏省 农 业 科 学 院 经 济作 物研 究所
南京 2 1 0 0 1 4 )
摘要 : 以转 Bf 基 因槔 品 系 苏 抗 3 l 0和 其 轮 回 亲 本 泗 棉 3号 为 材 料 , 研 究 绿 盲蝽 危 害 后 转 Bf 基 因棉 花 顶 部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