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转基因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转基因技术在棉花育种上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棉花育种上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棉花 育种上的应用
主要内容
抗虫基因工程 抗病基因工程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 抗逆境基因工程 纤维品质改良基因工程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在棉花遗传改良中的 应用,包括棉花抗病、抗虫、抗除草 剂、抗逆以及品质改良等方面。
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在提高棉花 产量、抗病和纤维品质等方面取得 了一些进展,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 益,但由于棉花产量与品质之间为遗 传负相关,单纯依靠常规育种技术在 较短时间内大幅度同步改良棉花纤 维品质与产量相当困难。
4 抗逆境基因工程
近年来,国内外围绕棉花抗盐性、抗 早衰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 定进展。研究发现,抗氧化酶如谷胱甘肽 还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与逆境 胁迫关系密切。
虽然棉花抗逆基因工程获得了 一些进展,然而由于缺乏高抗的陆地 棉种质,再加上受诸多外界因素的影 响,其进展比较缓慢,还不能满足生 产的需求。
尽管转基因棉花育种已取得很大的成就, 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周期长。 2)转化效率低。 3)缺乏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目的基因 4)抗黄萎病育种进展缓。 5)转基棉的安全性。
总 结
目前,科学工作者正在努力开发各种 切实可行的安全性转基因途径,主要内 容包括不使用标记基因的转基因体系、 标记基因的敲除、外源目的基因的组织 特异性表达和诱导性表达、转基因漂移 的防止等。此外,也应重视棉花抗逆(如 抗寒、抗旱、抗盐等)基因工程的研究。
蛋白酶抑制剂(PI)是自然界最为丰富 的蛋白之一,是一种天然的杀虫物质,与Bt 基因相比,由于其具有抗虫谱广,安全性高 和害虫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而广泛用于抗 虫基因工程。 目前应用于棉花的PI基因主要是豇 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基因)和慈菇蛋 白质酶抑制剂(API基因)。

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包括抗虫基因的研究、载体构建技术的研究、转化技术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等,并展望了转基因抗虫棉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转基因抗虫棉花研究进展引言棉花生长周期长、虫害多,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

据统计,在转基因抗虫棉商品化之前,全球每年用于防治棉花虫害的费用高达20亿美元,约占所有农作物防虫费用的四分之一。

[1]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不仅费用高,且已引发了棉虫的抗药性,同时化学杀虫剂的过量使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转基因植物所产生的杀虫蛋白主要是通过抑制害虫消化等生理功能而达到抗虫的目的。

与施药防治棉田害虫相比,转基因技术具有较多优势:不会在土壤和地下水中造成残留;不会被雨水冲刷流失;对非靶标生物无毒性;保护作用无盲区;减少农药及用工投入[2]等。

雪花凝集素(Gulanthus nivalis agglutinin gene,GNA)是第一个转入重要作物、并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抗性的基因,转GNA的水稻可降低害虫的存活率,阻止害虫的发育[3]。

另外烟草阴离子过氧化物酶[4]、昆虫几丁质酶基因[5]也被用于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

迄今为止在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研究领域,最成功的例子是苏云金芽孢杆菌Bt杀虫基因的应用,其次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另外,凝集素、α-淀粉酶抑制剂、胆固醇氧化酶等转基因抗虫植物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所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自1996年商品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开始,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已由1996年的170万hm2猛增到2008年的1.25亿hm2,增长了73倍,2008年全球市场价值已达75亿美元,约占全球商业种子市场的22%,其市场价值优势明显,转基因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印度Bt棉2002年引入,连年种植面积快速增加,至2008年达760万hm2,产量翻番,曾经是全球棉花产量很低的国家,现已成为棉花出口国。

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

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

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Ξ刘冬青(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就棉花转Bt 基因、Bt +CPTI 双价基因、抗除草剂基因及品质改良基因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Q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3)02-0039-04自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烟草问世以来[1],抗虫、抗除草剂、抗病、抗逆及品质改良等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

据统计,至今全球转基因成功的植物已有35科120种植物[2],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hm 2猛增至2001年的5260万hm 2[3]。

在转基因棉花方面,国内外已先后育成抗虫、抗除草剂、品质改良等转基因棉花,2000年世界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高达530万hm 2[4]。

我国转基因棉花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国内有关转基因棉花的报道多侧重于转Bt 基因抗虫棉,而转其他基因的报道相对较少。

现就棉花转基因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转Bt 基因抗虫棉1.1 转Bt 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机理1901年日本从病丝蚕幼虫中首次分离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giensis )(简称Bt )基因。

利用生物技术将Bt 基因导入棉花植株后,外源Bt 基因可在棉花的每个细胞中合成一种叫做σ—内毒素的伴孢晶体,该晶体是一种蛋白晶体,完整的伴孢晶体并无毒性,但当被鳞翅目等敏感昆虫的幼虫吞食后,在其肠道碱性条件下,伴孢晶体能水解成毒性肽,并很快发生毒性。

当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有此蛋白的棉花组织后,会引起棉铃虫口腔和肠道麻痹,体液酸度失调,取食停止或减少,进而中肠系统迅速溃烂,肠壁细胞渐渐萎缩而导致中毒死亡或发育不良[5,6]。

1.2 转Bt 基因抗虫棉的研究与应用1987年,美国Agracetus 公司首次成功获得转Bt 基因的棉花植株,当时转Bt 基因棉的毒蛋白毒性较低,没有实际生产价值。

《2024年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及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范文

《2024年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及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范文

《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及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篇一一、引言棉花作为全球重要的天然纤维来源,其纤维发育的遗传机制一直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挖掘与棉纤维发育相关的基因并应用于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已成为棉花育种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就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及优质转基因棉花培育的进展进行综述。

二、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1. 基因组学研究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棉花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对棉花基因组进行深度测序和注释,研究者们发现了大量与纤维发育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涉及到纤维起始、伸长、成熟等各个阶段,为进一步研究棉纤维发育的遗传机制提供了基础。

2. 转录组学研究转录组学研究是挖掘与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重要手段。

通过比较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品质棉花品种的转录组数据,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系列与纤维品质、产量等性状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的发掘为培育优质转基因棉花提供了重要的候选基因。

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选择具有优良性状个体的育种方法。

通过挖掘与棉纤维发育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以加快优质转基因棉花的选育进程。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成功选育出具有优良纤维品质的转基因棉花品种。

三、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1. 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培育优质转基因棉花的关键技术。

通过将与棉纤维发育相关的基因导入棉花中,可以改良棉花的纤维品质、抗病性、抗虫性等性状。

目前,已有多个转基因棉花品种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来,并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

2. 遗传转化体系遗传转化体系是转基因棉花培育的基础。

通过建立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可以提高转基因棉花的转化效率和品质。

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建立了多种遗传转化体系,包括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电激法等。

3. 品质鉴定与选育品质鉴定与选育是培育优质转基因棉花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转基因棉花的纤维品质、抗病性、抗虫性等性状进行鉴定和选育,可以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棉花品种。

我国第二代转基因棉花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我国第二代转基因棉花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比一般棉花品种提高2 %以上 , 0 在高产 、 优质品
种培 育方 面具有 非常 大 的应 用潜 力 。
徐 卫林说 , 获得 20年 度 国家科 技 进步 一等 09 奖 的“ 高效 短流程 嵌入 式 复合 纺纱技 术 ”可 以纺 , 出 “ 细 的纱 ” 而 “ 洁 纺 ” 以 纺 出 “ 好 的 更 , 柔 可 更
TRENDS 0F S I C ENCE AND ECHNOL0GY T
帝人于2 1年初在美国北方建立复合材 02 我 国第 二 代转 基 因棉 花研 究 居 国 际领 先 该协议 ,
水 平
从转基 因生物新 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棉花项 目 执行专家组会议上得到的消息 , 我国第二代转 基因棉花研究总体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 并拥有国 际发明专利等 自主知识产权 。 这是我 国继转基因 抗虫棉之后 , 在这一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项标
湖北省“ 柔洁纺” 技术领 跑国际
武汉纺织大学与襄阳际华34 公司6 52 年合作
结硕果 “ 普适 性柔 顺光 洁纺 纱 技术及 其应 用 ”简 ( 称 “ 洁纺 ”项 目, 柔 ) 已于2 1年 2 0 2 月底 通 过 中 国纺
织工业联合会鉴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领衔的
专家组 一致 评定 ,柔 洁纺 ”属 重大 原创 技术 , “ 达
虫棉 品系杂交 、 分子聚合技术培育而成 , 该棉花
材料 纤 维长 度 为3 .毫米 , 到优 质 棉标 准 。由 25 达 中国农 业 科学 院棉 花研 究 所 与 复旦 大 学 合作 完 成 的优质 大铃转 R M 因棉 花种 质新 材料 , R 基 单铃 重可 达75 , .克 显著 高 于一 般棉 花 品种 , 结 铃性 其

棉花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棉花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goatim m d t ee t nf ) 花 粉 管 通 道 A rbc r . ei e gn r s r 、 eu ad a e
棉花 的基 因组 中并 得 以表 达 , 且外 源 D A表 达 通 常 N 表现 出典 型 的 孟 德 尔 遗 传 规 律 。 由 于 T 质 粒 本 身 i
能插入 大 到 5 b的外 源 D A, 0k N 因此 利 用 此 转 化 载
在棉 花 遗 传 转 化 体 系 中 , 要 有 农 杆 菌 介 导 主
a g o a tr s a r b cei um- d ae e e ta se , p ril o a d e tg n rn f ra d p le u e p twa e e ta se . I me itd g n r n fr atce b mb rm n e e ta se n o ln tb ah y g n rn fr n t i p p r h i a i rn ils tc n c lc aa tr , d v lp n n p l ain we e rv e d. hs a e ,te rb sc p cp e , e h ia h r ces e eo me ta d a p i t r e iwe i c o K e r s: C to y wo d otn;Ge ei rn f r t n; De eo m e ta d a p iain n tc t so mai a o v lp n n p l to c
关键词 : 棉花 ; 遗传 转化 ; 究与应用 研
中 图 分 类 号 :520 ¥6 .1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0— 0 120 ) 刊 一 0 1 0 10 7 9 (06 增 04 — 5

转基因双价抗虫棉的原理

转基因双价抗虫棉的原理

转基因双价抗虫棉的原理今天来聊聊转基因双价抗虫棉的原理。

你看啊,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总会想各种办法来防止害虫侵害我们心爱的东西一样,比如说我们为了防止米生虫会在米缸里放些花椒之类的东西。

那棉花也是这样啊,棉花可是非常容易被害虫盯上的,要是被害虫大规模地祸害,那棉农可就损失惨重了。

转基因双价抗虫棉,这里面的“双价”就是说它有两种武器来对抗害虫呢。

这就要说到植物昆虫之间斗争的故事了。

棉花最常见的害虫呢,就是棉铃虫等了。

而基因工程就像一个聪明的魔法师,通过转基因技术把能抗虫的基因转到棉花里面去。

打个比方啊,这个转基因双价抗虫棉就像是一个有超级保镖的城堡。

里面的这两种抗虫基因就好比两个特别厉害的保镖。

一个保镖呢是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这里啊,Bt就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术语啦,它是一种很神奇的细菌,能产生一种对害虫特别厉害的毒素)中的Bt毒蛋白基因,这个毒蛋白对棉铃虫之类的害虫来说就像是致命的毒药。

害虫只要吃了含有这种Bt毒蛋白的棉花叶子啊,那肚子可就受不了,最后就一命呜呼了。

另一个基因武器也不简单,它就像另一种暗器。

不过老实说,我一开始也不是那么明白这个基因具体的作用机制。

但经过学习发现它也是一种可以增强棉花对害虫防御能力的基因。

有意思的是,这就像我们预料的那样,有了这两个基因的棉花啊,害虫就不敢轻易来犯了。

在棉农那里这可是非常实用的好东西。

以前农民伯伯要用好多农药去打虫子,不仅成本高,对环境也不好,就像我们生病一直吃抗生素,体内细菌慢慢就有抗药性了一样,害虫对农药也会慢慢有抗性。

但是转基因双价抗虫棉这种天然的抗虫能力就避免了这些问题。

不过啊,这也不是就完全没有注意事项了。

有人就担心这个转基因作物会不会影响其他生物之类的。

这就要进一步好好研究啦。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种转基因技术还能用在哪些作物上呢?其实在其他很多作物改良上都可能可以用到类似的技术思路哦。

我自己感觉这个转基因技术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窗户,未来在农业生物安全等等方面都值得大家多思考多探讨呢。

棉花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棉花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棉花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摘要: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黄萎病是棉花生长过程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

国内外研究者运用各种育种手段培育出抗病品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无应用于生产实践的高抗黄萎病陆地棉品种。

分析了抗病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综述了棉花抗黄萎病在转基因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棉花抗病品种是目前防治黄萎病最有效而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广大棉农每年带来400亿~600亿元的直接经济收入,为城镇提供近3 000万个就业岗位。

棉花生产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地位举足轻重。

在阻碍我国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棉花黄萎病的危害是其主要因素之一。

1 棉花黄萎病的危害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毁灭性病害,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 Kleb),自从传入我国以来,危害逐年蔓延和加重。

1993年黄萎病暴发成灾,全国棉花发病面积270万hm2,遍及各主要产棉区[1,2];2003年棉花黄萎病流行面积达320万hm2,造成2.3亿kg的皮棉产量损失[3]。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研究,7月下旬前发病平均减产高达66.9%,7月下旬后发病平均减产仍达20.3%。

早期遭受落叶型和急性萎焉型黄萎病危害时,容易造成棉株死亡导致绝收。

2 棉花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的研究进展棉花黄萎病属土传维管束病害,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并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防治困难。

在综合防治措施中,化学防治很难奏效并易造成环境污染;生物防治技术虽然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因生防因子专化性太强而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重病田,不得不轮作倒茬,但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惟一经济、有效、环保的防治措施是使用抗病棉花新品种。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棉花生产用种的品种改良得到长足发展,但从现有育成品种来看,仍不能满足棉花生产的现实需求,兼备丰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棉花新品种极少,尤其是没有兼抗棉花黄萎病的新品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201215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重大项目资助(编号2006AA10A211)。

作者简介:魏艳丽,(1978-)女,助理研究员,从事农业微生物研究。

3为通讯作者,E 2mail :yanght @文章编号:100224026(2008)0320038204棉花转基因技术研究魏艳丽1,黄玉杰1,李红梅1,孙红星1,2,杨合同1,23(1.山东省科学院中日友好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55049)摘要: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广泛种植。

培育转基因棉花被看作是解决产量和生态环境问题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式。

本文介绍了转基因棉花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转化方法以及转入的基因等,并对转基因棉花的发展趋势作了相关探索。

关键词:转基因;棉花;遗传转化;Bt中图分类号:S562.032 文献标识码:AA Survey of Cotton Transgene TechnologyWEI Y an 2li 1,H UANG Y u 2jie 1,LI H ong 2mei 1,S UN H ong 2xing 1,2,Y ANG He 2tong 1,23(1.Bio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Shandong Academy o f Sciences ;K ey Laboratory o fApplied Microbiology o 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14,China ;2.School o f Life Sciences ,Shandong Univer sity o f Technology ,Zibo 255049,China )Abstract :C otton is one of im portant industrial crops ,and is widely planted in China.The cultivation oftransgenic cotton is considered the m ost efficient way of increasing yield and res olving environmentalproblems.We introduced three dominant approach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 cotton and s ome usefultarget genes ,and forecast its probable future w ork.K ey w ords :transgene ;cotton ;genetic trans formation ;Bt1 引言棉花是一种以利用纤维为主的农作物。

据估计,棉花每年创造的产值有1800~2000亿美元,全世界有18亿人口以种植棉花为生[1]。

棉花同时又是一种非常容易感染病虫害的农作物,我国棉花每年因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10%~15%,而每年用于棉花防治的杀虫剂的剂量约占杀虫剂使用总量的2Π3[2]。

随着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成熟,人们认识到利用转基因技术改造棉花,是提高棉花产量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1979年Price 和Smith 报道通过克劳茨基棉细胞悬浮培养得到胚状体[3],1986年,美国Agracetus 公司的第21卷 第3期2008年6月山东科学SH ANDONG SCIE NCE V ol.21 N o.3Jun.2008Umbeck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的将Bt 基因导入了棉花,通过检测证明,该转基因棉花能抗鳞翅目幼虫,并能通过种子遗传[4]。

我国早在1991年就已有将外源Bt 基因导入棉株中的报道。

1992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了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Cry I A 杀虫基因,并于1993年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外源基因胚珠直接注射法成功导入中棉所12、泗棉3号等主栽品种中,获得了高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株系[2]。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继美国之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研制成功转基因抗虫棉的第二个国家。

到2005年我国已有26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超过我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2Π3[5]。

2 转基因棉花技术目前,获得转基因棉花的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导入法等。

2.1 农杆菌介导法1974年,Z aenen 等[6]从农杆菌中分离到T i 质粒(tum or inducing plasmid ),证明该质粒是农杆菌的肿瘤诱导因子。

农杆菌在侵染植物后,本身并不进入植物,而是将T i 质粒中的一段序列(T 2DNA )通过植物伤口注入到植物细胞中,进而随机整合到基因组中表达并随植物基因一起遗传。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化系统是一种高效的外源蛋白转化系统,利用其能有效将长达150kb 的目的DNA 完整地导入植物中,具有转化率高,遗传稳定的优点,因此为大多数实验室所采用。

农杆菌转化的受体主要有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细胞、茎尖分生组织等。

由于棉花的组织培养再生率比较低,目前用于农杆菌侵染受体主要是棉花幼苗的下胚轴。

2004年,S.Leelavathi 等[7]在受到了转基因水稻方法发展的启发后,对农杆菌转化系统进行了改良。

传统的转化方式大都是用农杆菌转化棉花的一小段下胚轴或子叶,然后诱导愈伤组织;而他们则先诱导了愈伤组织,然后用农杆菌直接转化愈伤组织,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方法比传统方法更可靠、简便,试验周期更短,而且该方法也适用于多元转化。

我国对转基因棉花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吴霞等[8]对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中影响转基因棉花愈伤组织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棉花的基因型与转化率有重要关系,提出了外植体的切割位置、受体与供体培养时间、菌液浓度等的最佳方案。

李燕娥等[9]对农杆菌介导法作了进一步探讨,建立了一套高效转化体系,使农杆菌介导法更简单化、具体化。

其改进的关键点主要在培养基配方和转基因再生株定植及转基因再生株检测等。

吕素莲等[6]以棉花种子无菌苗裸露的茎尖分生组织为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转化,获得了转基因棉花。

这种方法避开了植物组织或细胞培养,缩短了实验周期,但缺点也很明显,转化效率偏低,转化细胞直接分化成植株比较难。

2.2 基因枪法基因枪原理是使DNA 沉淀在微弹(钨粉、金粉)表面,利用火药爆炸、高压放电、或高压气体加速微弹,使其穿透植物细胞壁进入靶细胞,随后释放DNA 分子并随机整合到寄主的基因组内[10]。

郭余龙等[11]以川棉(Gossypium hir sutum )239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用基因枪轰击法导入外源基因,获得了经G US 组织染色和PCR 扩增鉴定的转基因植株。

基因枪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受受体基因型影响,但是容易形成多拷贝造成基因沉默或者容易形成嵌合体,且在棉花中的转化率仅为1%左右。

因此,此项技术应用的并不广泛,如何提高转化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3 花粉管导入法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最先是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

由于棉花花器官的特殊构造和农杆菌转化受基因型的限制,国内有些研究机构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培育转基因棉花。

一般利用微注射法、柱头滴加法、花粉匀浆法等导入外源基因。

选用成铃率高部位花,开花前1d 扎线,严格自交,开花后20~48h 对幼铃的子房注射外源DNA 。

注射前,摘去花瓣,抹平花柱,而后用微量加样器沿子房的纵轴方向垂直进针,DNA 用量和浓度因总DNA 或质粒DNA 而不同,总DNA 用量较多,每次注射1~20μL ,质粒DNA 用量较少,每次注射0.1~10μL 。

幼铃采用保铃剂(如NAA 、G A 等)进行保铃,提高转化效率还应考虑温度、湿度、阳光等环境条件93第2期魏艳丽,等:棉花转基因技术研究04山 东 科 学 2008年及操作技巧[12~14]李静等[15]通过对花粉管通道技术进行改进,将含有IPT基因的双元表达载体质粒pBG121导入了不同的陆地棉品种,获得了转基因植物,并且将转化率提高到了传统方法的两倍。

马盾等[16]总结出一套适合于新疆的实用操作方法。

使外源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技术得到了不断提高,据称,注射棉铃未落铃率平均达到25%以上,最高达到56%。

2.4 其他方法获得转基因棉花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PEG介导法、脂质体介导法、超声波介导法、电激法、注射法、浸泡法等。

3 导入的外源基因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日趋成熟,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具有抗虫害作用的转基因棉花。

目前针对棉花的转基因技术主要集中在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有关基因的克隆与转化。

3.1 抗虫基因导致棉花减产的很大原因是由于虫害,目前导入棉花的抗虫基因主要有苏云金芽孢杆菌毒素蛋白基因(Bt)、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外源凝集素基因等[2]。

转基因抗虫棉起步较早,技术也比较成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效果良好,推广面积正在逐年增大。

但是,在转基因抗虫棉被广泛种植的同时,由于选择压力,会使害虫对抗虫毒素产生耐受性,郭三堆[17]提出将不同杀虫机理的蛋白质导入同一受体,被认为能有效解决这一潜在的问题。

3.2 抗病基因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 leb)引发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在我国其危害日趋严重。

针对这种病害,人们已经分离纯化了几种生防菌进行防治。

李社增等[18]通过田间试验发现以枯草芽孢杆菌作为生防菌能有效的防治棉花黄萎病。

但是目前在防治棉花病害方面研究更多的还是利用转基因的方法,将一些抗病基因导入棉花,培育抗病植株。

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能降解病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几丁质和葡聚糖,导致病原菌细胞破裂,生长受阻,不能继续侵染和为害农作物[19],特别是从生防菌木霉中分离出的几丁质酶CHIT42,被认为是较理想的抗病基因。

1998年,Matteo Lorito[20]将T. har zianum中编码42K D几丁质酶的基因,置于CaMV35S(花椰菜花椰病毒)启动子控制下,在烟草和马铃薯中表达,经检测在植物的叶部、颈部、根部和花部均发现了转基因蛋白,酶活检测表明,几丁质酶基因在转基因烟草和马铃薯中可以活跃表达,而且转基因酶的酶活性、pH值、温度及稳定性同纯化的Trichoderma内切几丁质酶相比,基本一致;对叶部病原菌抗性检测,5%~10%转基因烟草和马铃薯完全抑制Alternaria alternata,转基因烟草对Botrytis cinerea具有耐性,几乎对此病原菌免疫,1Π3马铃薯高抗Alternaria solani(病害减轻达85%),对土传病原菌抗性反应发现,水溶液中烟草幼苗和Rh izoctonia solani混合在一起,存活率达65%~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