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诗歌鉴赏方法指导教案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技巧教案

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技巧教案

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技巧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形式的诗歌。

2. 培养学生欣赏和感受诗歌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诗歌的类型和形式。

2. 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3.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首著名的诗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 学生观察诗歌的格式和结构,讨论诗歌的特点和意义。

二、观察诗歌的形式(15分钟)1. 老师以示例方式,向学生介绍不同的诗歌形式,如五言绝句、七绝、五言律诗等。

2. 学生观察和分析示例诗歌的格式和规律。

3. 学生自主发现其他形式的诗歌,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三、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20分钟)1. 老师给学生展示一首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学生讨论并列举诗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及意义。

3. 学生尝试自己发现其他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并分享给同学。

四、诗歌鉴赏的方法(30分钟)1. 老师讲解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如把握主题、理解意境、体会情感等。

2.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一首诗歌,运用方法进行鉴赏。

3.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歌进行鉴赏,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提高写作水平(20分钟)1. 老师讲解一些写作诗歌的技巧,如运用比喻、选择合适的词语等。

2. 学生借鉴老师的指导和示范,尝试写一首自己的诗歌。

3.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和改进自己的诗歌作品。

六、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与同学分享。

3. 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发他们对语文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诗歌鉴赏的教学活动,学生 not only 可以了解和认识各种形式的诗歌, but also 可以培养他们的欣赏和感受诗歌的能力。

通过学习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学生对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所提高。

初中诗词鉴赏步骤教案

初中诗词鉴赏步骤教案

初中诗词鉴赏步骤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分析诗词意象,理解作者情感。

2. 运用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诗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诗词资料,如诗词原文、译文、作者简介等。

2. 学生预习相关诗词,了解诗词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词。

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二、诗词内容理解(15分钟)1. 学生齐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 教师讲解诗词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主题。

3.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三、诗词鉴赏方法学习(20分钟)1. 教师介绍诗词鉴赏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分析、修辞手法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所学方法鉴赏诗词。

3. 各组汇报鉴赏结果,教师点评指导。

四、诗词赏析实践(15分钟)1.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词进行赏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3. 教师总结赏析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谈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本节课学习的诗词。

2. 选择一首课外诗词进行鉴赏,运用所学方法,写一篇鉴赏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学习诗词鉴赏方法,进行诗词赏析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

同时,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初中语文课文诗歌鉴赏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诗歌鉴赏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诗歌鉴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分析、形式分析等。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或诗歌。

2.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喜欢某些诗歌?诗歌的魅力在哪里?二、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15分钟)1. 意象分析:介绍诗歌中的意象,如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意象去感受诗歌的美。

2. 情感分析:讲解如何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去感知诗人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学会从情感入手去欣赏诗歌。

3. 形式分析:介绍诗歌的结构、韵律、节奏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美。

三、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5分钟)1. 比喻:讲解比喻的定义和作用,如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等。

2. 拟人:讲解拟人的定义和作用,如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特征,增强表达的情感色彩等。

3. 对偶:讲解对偶的定义和作用,如平衡语言、增强韵律感等。

四、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15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一首古代诗歌,如《静夜思》。

2. 让学生结合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美。

3.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修辞手法。

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分析、形式分析等。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3. 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有所提升。

初中语文课文诗词鉴赏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诗词鉴赏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诗词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夜思》。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背景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意境的把握。

(2)朗读和背诵诗歌。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李白画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李白。

(2)简介李白的生平背景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5. 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齐读诗歌,增强语感。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静夜思》。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撰写一篇关于《静夜思》的诗歌鉴赏心得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诗歌鉴赏优秀教案

初中诗歌鉴赏优秀教案

初中诗歌鉴赏优秀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泊船瓜洲》。

2. 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文化背景。

2. 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的把握。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的体会。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原文和译文。

2.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

2. 引入本课《泊船瓜洲》,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宋代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读与背诵(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

2. 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学生自主背诵诗歌,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三、诗歌解析(15分钟)1. 教师介绍诗人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

2.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诗歌鉴赏(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

2.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2. 学生自主创作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歌,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和鉴赏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泊船瓜洲》这首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的美。

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技巧教案

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技巧教案

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技巧教案一、引言语文诗歌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

通过诗歌鉴赏,学生不仅可以增加语感、培养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本教案旨在介绍中学语文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二、背景知识1. 诗歌的基本特点:韵律、节奏、意境。

2. 诗歌的结构:诗的形式、句与章的关系。

三、鉴赏技巧1. 阅读全文理解大意首先,学生应通读整首诗,了解大致的主题和基本情节。

通过整体把握,学生可以对诗歌的整体意境形成初步了解。

2. 词语解读接下来,学生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重要词汇。

这些词汇常常具有丰富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对于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至关重要。

3. 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学生需要注意诗歌中的韵律、押韵和节奏感。

通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是诗歌鉴赏的重要部分。

学生需要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进一步探究诗歌中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5. 推敲诗歌的主题和意境通过以上步骤的分析,学生可以较为准确地推敲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在确定主题和意境的同时,学生需要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进一步理解和欣赏诗歌的价值。

四、教学实施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背景介绍、引用相关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课演示:教师可以选取一首优秀的中学生诗歌,以小组讨论或全班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按照上述鉴赏技巧逐步分析和欣赏诗歌。

3. 分组合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鉴赏,并在一定时间内撰写鉴赏报告,最后进行小组间的展示和分享。

4. 个人创作:鉴赏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个人创作,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创作一首诗歌,并在班级内分享。

五、课堂评价1. 通过小组展示和分享,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进行评价。

初中诗歌赏析技巧教案

初中诗歌赏析技巧教案

初中诗歌赏析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了解诗歌的起源、发展和主要类型。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赏析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形式。

4. 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诗歌赏析的方法和技巧3. 经典诗歌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诗歌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诗歌的起源、发展和主要类型,如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等。

3. 诗歌赏析方法和技巧:a. 关注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b. 理解诗歌的情感:感受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

c. 品味诗歌的意境:描绘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d. 分析诗歌的结构:关注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感。

4. 经典诗歌实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体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5. 实践演练: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赏析,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诗歌赏析的重要性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赏析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实践演练中的表现,如分析诗歌的准确性、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鼓励学生多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教师要以身作则,善于运用诗歌赏析的方法,为学生树立榜样。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对诗歌的兴趣爱好。

初中诗歌鉴赏的教案

初中诗歌鉴赏的教案

初中诗歌鉴赏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包括诗歌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和主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的把握。

2. 诗歌欣赏的个人情感体验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材料,包括文本和注释。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和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诗歌的名句,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认知和感受。

二、诗歌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介绍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抒情为主,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语言优美、形式多样、情感丰富。

3. 教师介绍诗歌的分类: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三、诗歌的语言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美,包括韵律、节奏、修辞等。

2.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教师示例分析一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

四、诗歌的形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等。

2.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描写,如形象的特征、形象的象征意义等。

3. 教师示例分析一首诗歌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

五、诗歌的情感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包括作者的情感和诗中人物的情感。

2.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情感的强度、情感的变化等。

3. 教师示例分析一首诗歌的情感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

六、诗歌的主题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即诗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主题表达,如主题的深刻性、主题的创新性等。

3. 教师示例分析一首诗歌的主题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诗歌考点
2、掌握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推敲关键词句品味语言
2、分析表现手法体会作用
3、理解诗歌主题把握情感
三、学时安排
本课用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课室、小组评价表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如景,在诗歌的美景里,有山水田园;诗歌如画,在诗歌的绘图里,有淡月梅花;诗歌如海,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诗歌如天,在诗歌的朗空里,有灵鸟飞翔。

:二、出示复习目标。

1、明确中考考点
2、掌握答题技巧
三、明确中考考点:
1、推敲关键词句品味语言
2、分析表现手法体会作用
3、理解诗歌主题把握情感
四、针对考点,结合中考试题,掌握答题技巧。

(一)、推敲关键语句类型包括:1、炼字2、炼句。

1、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结合诗歌析考点。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的“空”字令人回味。

请你品味赏析。

2、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师引领学生明确梳理答题步骤)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把握内容。

(3)点出该字烘托出怎样的意境,或表达出了怎样的感情。

3、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结合诗歌析考点。

本诗中写雪的名句是什么?请作简要赏析。

4、如何解答炼句型试题?
答题步骤:(生先说做题方法,师明确梳理答题步骤)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诗中展现出的景象。

(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出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揭示了怎样的含义。

(二)、艺术表现手法(技巧)
1、师引导学生梳理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双关……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
情景交融等。

表达技巧:象征、衬托、烘托、对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乐写哀……
2、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结合诗歌析考点。

“瀚海阑干百丈冰”一句采用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现效果?
3、明确表现手法答题步骤:(生先说做题方法,师明确梳理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指出这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第三步、说出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三)理解诗歌主题把握情感
1、师以诗句为例明确不同题材的诗歌体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感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田园诗的闲适恬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塞诗的雄浑壮丽;“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送别诗的留恋不舍。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
乡、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2、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结合诗歌析考点。

结合全诗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明确表现手法答题步骤:(师明确梳理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
第二步、根据意境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考点训练
读李白的《行路难》回答下列问题:(巩固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
1、诗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
感?
2、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3、本诗最后的问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注:这一环节分三步:(1)生自主做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示交流。

评价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

诗是至上的幸福,至善的精神,是志佳而且至高的瞬间幸福的记录。

------雪莱
让我们作诗的知己吧,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远丰盈,滋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