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食品中的脂类物质第一节概述
合集下载
食品化学 第五章 食品中的脂 第一节概述

食品化学 第五章 食品中的脂 第一节 概述
二、基本结构
C2 HO CR O 1 CHO CR O 2 C2 HO CR O 3 甘 油 三 酯 类
R1CO O R2
蜡
C2 HO CR O 1
CHO CO R O 2 C2 HOP OA n
HO C2 H C2 H N+H3 脑 磷 脂 A n=HO C2 H C2 H N+(C3)H (3P卵 E)磷 脂
HHHHHHHHHHHH
b.结构特点:偶数C、直链、含一个或多个C=C、C=C构型多为顺式。
C、特殊(稀有)脂肪酸
举例:
CH 3(CH 2)5CH CH 2 CH CH (CH 2)7COOH OH
蓖 麻 酸 (12-羟 基 油 酸 ) CH 3(CH 2)xC C (CH2)yCOOH
锦 葵 酸C(xH+2y=13)
a.常见种类:
一烯酸:月桂烯酸(C12、顺9)、豆蔻烯酸(C14,顺9)、棕榈油酸
(C16,顺9)、油酸(C18,顺9)、反油酸(C18,反9)、芥酸(C22, 顺13);
二烯酸:亚油酸(C18,顺9、顺12)、癸二烯酸(C10,反2、顺4)、 十二碳二烯酸(顺2、顺4);
三烯酸:α –亚麻酸(C18,顺9、顺12、顺15)、γ –亚麻酸(C18,顺6、 顺9、顺12)、α –桐酸(C18,顺9、反11、反13)、β –桐酸(C18,反9、 反11、反13)
HHHHHHHHHHHH
c.数字命名法:
(1)双键位次构型-n(C总数): m(双键数)
如:硬脂酸:18:0 棕榈酸:16:0
亚油酸:9c,12c-18:2
DHA:4c,7c,10c,13c,16c,19c-22:6
二、基本结构
C2 HO CR O 1 CHO CR O 2 C2 HO CR O 3 甘 油 三 酯 类
R1CO O R2
蜡
C2 HO CR O 1
CHO CO R O 2 C2 HOP OA n
HO C2 H C2 H N+H3 脑 磷 脂 A n=HO C2 H C2 H N+(C3)H (3P卵 E)磷 脂
HHHHHHHHHHHH
b.结构特点:偶数C、直链、含一个或多个C=C、C=C构型多为顺式。
C、特殊(稀有)脂肪酸
举例:
CH 3(CH 2)5CH CH 2 CH CH (CH 2)7COOH OH
蓖 麻 酸 (12-羟 基 油 酸 ) CH 3(CH 2)xC C (CH2)yCOOH
锦 葵 酸C(xH+2y=13)
a.常见种类:
一烯酸:月桂烯酸(C12、顺9)、豆蔻烯酸(C14,顺9)、棕榈油酸
(C16,顺9)、油酸(C18,顺9)、反油酸(C18,反9)、芥酸(C22, 顺13);
二烯酸:亚油酸(C18,顺9、顺12)、癸二烯酸(C10,反2、顺4)、 十二碳二烯酸(顺2、顺4);
三烯酸:α –亚麻酸(C18,顺9、顺12、顺15)、γ –亚麻酸(C18,顺6、 顺9、顺12)、α –桐酸(C18,顺9、反11、反13)、β –桐酸(C18,反9、 反11、反13)
HHHHHHHHHHHH
c.数字命名法:
(1)双键位次构型-n(C总数): m(双键数)
如:硬脂酸:18:0 棕榈酸:16:0
亚油酸:9c,12c-18:2
DHA:4c,7c,10c,13c,16c,19c-22:6
食品中的脂类课件

精准营养与个性化需求
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饮食需求的增长,食品中脂类的精准营养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通过科技手段分析个体对不同脂类的代谢能力和需求,实现个性化营养供给,满足消费 者对健康饮食的多样化需求。
未来食品中脂类研究的挑战和机遇
要点一
挑战
要点二
机遇
食品中脂类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化学、生物学 、营养学等,需要跨学科合作和综合研究方法。同时,随 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环境可持续性的关注,对食 品中脂类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脂类生物合成与代谢机制
对食品中脂类生物合成和代谢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助于理解脂类在 食品中的功能和作用,为食品加工和营养健康提供理论支持。
03
功能性脂类研究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功能性脂类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例如,
研究不饱和脂肪酸、磷脂、糖脂等在食品中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为
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提供依据。
注意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条件
不干净的加工环境和设备会导致食品污染,影响 食品安全。
3
控制加工过程中的水分含量
水分含量过高会导致脂类水解,影响食品的口感 和稳定性。
05
CATALOGUE
食品中脂类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食品中脂类研究的新进展
01 02
脂类提取与分离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脂类提取和分离技术不断涌现,如超临界流体萃 取、分子蒸馏等,这些技术能够更高效地提取和分离食品中的脂类成分 。
作为食品添加剂
01
在食品中添加适量的脂类,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质地和稳定
性。
作为营养来源
02
脂类是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也是细胞膜和神经组织的组成成
分。
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饮食需求的增长,食品中脂类的精准营养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通过科技手段分析个体对不同脂类的代谢能力和需求,实现个性化营养供给,满足消费 者对健康饮食的多样化需求。
未来食品中脂类研究的挑战和机遇
要点一
挑战
要点二
机遇
食品中脂类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化学、生物学 、营养学等,需要跨学科合作和综合研究方法。同时,随 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环境可持续性的关注,对食 品中脂类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脂类生物合成与代谢机制
对食品中脂类生物合成和代谢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助于理解脂类在 食品中的功能和作用,为食品加工和营养健康提供理论支持。
03
功能性脂类研究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功能性脂类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例如,
研究不饱和脂肪酸、磷脂、糖脂等在食品中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为
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提供依据。
注意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条件
不干净的加工环境和设备会导致食品污染,影响 食品安全。
3
控制加工过程中的水分含量
水分含量过高会导致脂类水解,影响食品的口感 和稳定性。
05
CATALOGUE
食品中脂类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食品中脂类研究的新进展
01 02
脂类提取与分离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脂类提取和分离技术不断涌现,如超临界流体萃 取、分子蒸馏等,这些技术能够更高效地提取和分离食品中的脂类成分 。
作为食品添加剂
01
在食品中添加适量的脂类,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质地和稳定
性。
作为营养来源
02
脂类是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也是细胞膜和神经组织的组成成
分。
05 第五章 脂类化学

甾核碳原子的编号从A环开始。
胆固醇(Cholesterol )
1. 分布及特性
① 胆固醇在脑、肝、肾和蛋黄中含量很高,它是最常见的 一种动物固醇。 ② 胆固醇主要存在于动物细胞,参与膜的组成,质膜中的 含量比细胞器膜中的多。 ③ 胆固醇也是血中脂蛋白复合体的成分;并与粥样硬化有 关,它是动脉壁上形成的粥样硬化斑块成分之一。 ④ 存在于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作用下转化为维 生素D ⑤ 胆固醇也是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的前体。 ⑥ 胆固醇除人体自身合成外,尚可从膳食中获取。胆固醇 既是生理必需的,但过多时又会引起某些疾病。例如胆结 石症的胆石几乎是胆固醇的晶体,又如冠心病患者血清总 胆固醇含量很高,超过正常值(3.30~6.20mmol/L)上限。 因此必须控制膳食中的胆固醇量。
一、脂质的定义及化学本质
脂质(脂类或类脂),是一类低溶于水 而高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 对大多数脂质而言,其化学本质是脂肪酸 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参与脂质 组成的脂 肪酸多是4 碳以上的 长链一元 羧酸。 醇成分包 括甘油(丙 三醇)、鞘 氨醇、高 级一元醇 和固醇。
O O CH2 O C R1 O CH2 O C R3 R2 C O CH
2. 化学性质
(1)水解与皂化
三酰甘油能在酸、碱或脂酶(1ipase)的作用下 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如果在碱溶液中水解, 产物之一是脂肪酸的盐类(如钠、钾盐),俗称皂; 油脂的碱水解作用称皂化作用。
皂化1g油脂所需的KOH mg数称为皂化值。 3X56X1000
皂化值=
TG平均分子量
含羟脂肪酸(如蓖麻油酸,12-羟十八碳-9-烯 酸)的油脂可与乙酸酐或其他酰化剂作用形 成乙酰化油脂或其他酰化油脂。
《食品化学脂类》PPT课件

红
外
光
谱
/cm-1
单
谱
带
720
双
峰
727,
719
单
谱
带
717
密
度
最
小
中
间
最
大
熔
点
最
低
中
间
最
高
第二节 脂类的物理性质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Lipids
二、晶体结构与同质多晶
3、调温
利用结晶方式改变油脂的性质,使得到理想的同质多晶型和物理状态,
以增加油脂的利用性和应用范围.
[18:3]
芥酸
[22:1]
4%
2%
11%
4%
34%
34%
5%
3%
第一节 引言
Introduction
四、脂类的命名<Nomenclature>
3、脂肪酸
几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花生四烯酸〔二十碳四烯酸〕
EPA 〔二十碳五烯酸〕
DHA 〔二十二碳六烯酸〕
人体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物质.
促进脑细胞生长发育,提高记忆力.
功能
控制脂肪球滴聚集,增加乳状液稳定性
在焙烤食品中减少老化趋势,以增加软度
与面筋蛋白相互作用强化面团
控制脂肪结晶,改善产品的稠度
第三节 乳状液和乳化剂
Emulsions and Emulsifiers
二、乳化剂
常用的乳化剂
甘油酯、乳酰化单酰甘油、硬酯酰乳酰乳酸钠〔SSL〕、乙二醇或
丙二醇脂肪酸单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与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
磷酸酰基甘
外
光
谱
/cm-1
单
谱
带
720
双
峰
727,
719
单
谱
带
717
密
度
最
小
中
间
最
大
熔
点
最
低
中
间
最
高
第二节 脂类的物理性质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Lipids
二、晶体结构与同质多晶
3、调温
利用结晶方式改变油脂的性质,使得到理想的同质多晶型和物理状态,
以增加油脂的利用性和应用范围.
[18:3]
芥酸
[22:1]
4%
2%
11%
4%
34%
34%
5%
3%
第一节 引言
Introduction
四、脂类的命名<Nomenclature>
3、脂肪酸
几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花生四烯酸〔二十碳四烯酸〕
EPA 〔二十碳五烯酸〕
DHA 〔二十二碳六烯酸〕
人体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物质.
促进脑细胞生长发育,提高记忆力.
功能
控制脂肪球滴聚集,增加乳状液稳定性
在焙烤食品中减少老化趋势,以增加软度
与面筋蛋白相互作用强化面团
控制脂肪结晶,改善产品的稠度
第三节 乳状液和乳化剂
Emulsions and Emulsifiers
二、乳化剂
常用的乳化剂
甘油酯、乳酰化单酰甘油、硬酯酰乳酰乳酸钠〔SSL〕、乙二醇或
丙二醇脂肪酸单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与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
磷酸酰基甘
第五章脂类

Omega-3 脂肪酸 和 Omega-6脂肪酸
Omega-3 脂肪酸。多数人摄入的omega-3脂 肪是不够的,即使很多研究提示它们有助于 防止心脏病。主要有两种: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 二十碳五烯酸)和 DHA(docosahexaenoic acid, 二十二碳六烯 酸)。两种在鱼类中都很多,少量可以来自 植物而在人体内形成,如亚麻籽和核桃。鱼 油补品很普遍,但是专家们认为推荐它们来 保护心脏还为时过早。他们建议还是吃鱼。
低。有些专家认为这点效果是微不足道的,可
是另外的专家建议omega-3对omega-6的应该 有一个高比例。
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n-3,n-6类)合成途径
1、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1.保持细胞膜的相对流动性,以保证细 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2.使胆固醇酯化,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 油三酯。 3.是合成人体内前列腺素和凝血噁烷的 前驱物质。 4.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微循环。 5.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 维能力。
二、脂肪酸
脂肪酸可按碳链长短不同分成三类: (1)短链脂肪酸C4~C6,主要存在乳脂和棕榈
油中。 (2)中链脂肪酸C8~C12,主要存在于某些种子
如椰子油中。 (3)长链脂肪酸C14以上,脂类中主要的脂肪
酸。如软脂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等。
此外,脂肪酸还可根据碳链中双键数的多少分成以 下三类:
代号
C 4:0 C 6:0 C 8:0 C10:0 C12:0 C14:0 C16:0 C16:1,n-7 cis C18:0 C18:1,n-9 cis C18:1,n-9 trans C18:2,n-6,9,all cis C18:3,n-3,6,9,all cis C18:3,n-6,9,12 all cis C20:0 C20:4,n-6,9,12,15 all cis C20:5,n-3,6,9,12,15 all cis C22:1,n-9 cis C22:5,n-3,6,9,12,15 all cis C22:6,n-3,6,9,12,15,18 all cis C24:1,n-9 cis
食品化学第五章脂质详解演示文稿

AH· + AH· → AA
(偶合)
AH· + AH· → AH2 + A
ROO.+ AH· → ROOA
(歧化)
(加成)
第45页,共66页。
高浓度,促氧化:
ROOH + AH.→ ROO· + AH2
(2) 抗坏血酸:
低浓度,促氧化
(3) 胡萝卜素:
5 x 10-5 mol/L, 抗氧化
>
, 促氧化
适用性 消泡剂 W/O型乳化剂 湿润剂 O/W型乳化剂 洗涤剂 溶化剂
第24页,共66页。
常见乳化剂:
① 甘油酯及衍生物
② 蔗糖脂肪酸酯 ③ 山梨醇酐脂肪酸酯及衍生物
④ 丙二醇脂肪酸酯
⑤ 大豆磷脂 ⑥ 其他合成乳化剂
第25页,共66页。
§5.4
油脂在加工和储藏中的氧化反应
一、油脂的氧化
油脂的酸败: 油脂在储藏期间,受空气中氧、日光、 微生物、酶作用,产生不愉快的气味和苦涩味,同时产 生一些有毒物质.
亚油酸
亚麻酸
(二)脂肪酸的命名:
1. 系统命名法: 主链: 含羧基和双键最长碳链 从羧基端编号,标出不饱和键位置
CH3(CH2)7CH=CH(CH2)7COOH 9-十八碳烯酸
第5页,共66页。
2.数字命名法: n:m (n 碳原子数,m双键数) 如:18:1 18:2 18:3
标出双键顺反结构、位置:
(5) 氧清除剂:
抗坏血酸
第40页,共66页。
(6) 酶类抗氧化剂: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 葡萄糖氧化酶
2O2- .
2 H2O2
第五章 脂类

影响油脂发生酸败的因素有: 影响油脂发生酸败的因素有: • • • • • • 温度; 温度; 光和射线:紫外线和β 射线、 射线; 光和射线:紫外线和β-射线、γ-射线; 氧气; 氧气; 催化剂:如金属元素; 催化剂:如金属元素; 脂肪酸的类型; 脂肪酸的类型; 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
防止油脂酸败的措施
(三)脂肪的酸败
油脂暴露在空气中,因为空气中的氧气、日光、 油脂暴露在空气中,因为空气中的氧气、日光、微生 酶的作用而发出难闻的气味和口味变苦, 物、酶的作用而发出难闻的气味和口味变苦,甚至有 毒性等现象,称为油脂的酸败 油脂的酸败。 毒性等现象,称为油脂的酸败。 酸败影响食品质量、风味变坏或使其营养价值降低、 酸败影响食品质量、风味变坏或使其营养价值降低、甚 至对人体健康有害。 至对人体健康有害。 酸价:中和 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消耗 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消耗KOH的毫克 酸价: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消耗 的毫克 称为酸值。酸败程度一般用酸值来表示。 数,称为酸值。酸败程度一般用酸值来表示。
• • • • • • 低温贮存; 低温贮存; 隔绝空气; 隔绝空气; 避光保存; 避光保存; 降低杂质和水分含量; 降低杂质和水分含量; 包装容器干净清洁,且不用金属容器; 包装容器干净清洁,且不用金属容器; 加入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 丁基羟基茴香醚、 加入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丁基羟基茴香醚、 丁基羟基甲苯等。 丁基羟基甲苯等。
油脂的酸败可分为3种类型: 油脂的酸败可分为3种类型:
①水解型酸败:在酶作用下水解产生脂肪酸,如产生 水解型酸败:在酶作用下水解产生脂肪酸, 的是低级脂肪酸,则具有难闻的气味, 的是低级脂肪酸,则具有难闻的气味,若产生的是 高级脂肪酸,则不产生难闻气味。如奶油、 高级脂肪酸,则不产生难闻气味。如奶油、椰子油 产生这种水解型酸败。 产生这种水解型酸败。 酮型酸败( 型氧化酸败): ):水解产生的游离饱和 ②酮型酸败(β-型氧化酸败):水解产生的游离饱和 脂肪酸, 脂肪酸,在酶的作用下氧化生成有特殊刺激性臭味 的酮酸和甲基酮。 的酮酸和甲基酮。 氧化型酸败(自动氧化): ):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在 ③氧化型酸败(自动氧化):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在 空气中易发生自动氧化,生成过氧化物, 空气中易发生自动氧化,生成过氧化物,进一步分 解为低级脂肪酸、 产生臭味。 解为低级脂肪酸、醛、酮,产生臭味。是油脂及含 油脂食品主要的变质现象。 油脂食品主要的变质现象。 含水和含蛋白质较多的含油食品或油脂易受微生物污 引起水解型酸败和酮型酸败。 染,引起水解型酸败和酮型酸败。
食品中的脂类物质第一部分概述

鞘胺
磷酸胆碱
鞘脂(神经磷脂)
H2 H1
H1 =
H2 =
α -胡萝卜素
H1 =
H2 =
β-胡萝卜素
H1 =
H2 =
γ -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类(另外还有番茄红素等)
H3C R
H3C
R=
胆甾醇
HO
R=
谷甾醇
甾 a 醇类
6
三、脂肪酸的常见种类和结构 A、饱和脂肪酸 a.常见种类:酪酸(4C)、己酸(6C)、辛酸 (8C)、羊脂酸(10C)、月桂酸(12C)、肉豆 蔻酸(14C)、棕榈酸(16C,软脂酸)、硬脂酸 (18C)、花生酸(20C)、山嵛酸(22C)
a
4
按照甘油三酯中R基之间的差别,又可将其分为单
纯甘油酯(R1=R2=R3) 和混合甘油酯(R不完全相
同);当其中的R1≠ R3时,甘油中的2-C为手性C,
导致甘油三酯具有手性和旋光性。天然油脂多为L构
型
CH3(CH2)12 CH
O
CHCHCH2O P
O CH2 CH2 N+(CH3)3
NH
O-
O CR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
五、脂的熔融特 (一)熔化
简单甘油三酯(即所含三个脂肪酸种类相同)是 一类纯的物质,其熔融行为符合纯物质的熔融特性, 即从固体变为液体时,热焓对物料温度的曲线为S 形,即固体开始熔融前加热,固体温度上升,但当 熔融开始时,加热所提供的热量,用来克服相变所 需的能量,状态发生变化但温度不发生变化;全部 变为液体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继续上升。在这个过 程中也会出现不同晶形相互转化的问题。
油脂的纯度越高,其烟点、闪点及着火点 均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烯酸:α –亚麻酸(C18,顺9、顺12、顺15)、γ – 亚麻酸(C18,顺6、顺9、顺12)、α –桐酸(C18, 顺9、反11、反13)、β –桐酸(C18,反9、反11、反 13)
多烯酸:花生四烯酸(C20,5,8,11,14)、EPA (C20,5,8,11,14,17)、
DHA(C22,4,7,10,13,16,19)
β型:有点阵结构且脂肪酸侧链全部朝着一个方 向倾斜。按照序列内分子间交错排列的紧密程 度,还有“二倍碳链长(β-2)”和“三倍碳链 长(β-3)”之分。
②含有不同脂肪酸的三酰基甘油的β’型的熔点比β型高。 ③ 混合型的三酰基甘油的同质多晶体结构更为复杂。
五、脂的熔融特
(一)熔化
简单甘油三酯(即所含三个脂肪酸种类相同)是 一类纯的物质,其熔融行为符合纯物质的熔融特性, 即从固体变为液体时,热焓对物料温度的曲线为S 形,即固体开始熔融前加热,固体温度上升,但当 熔融开始时,加热所提供的热量,用来克服相变所 需的能量,状态发生变化但温度不发生变化;全部 变为液体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继续上升。在这个过 程中也会出现不同晶形相互转化的问题。
油脂的纯度越高,其烟点、闪点及着火点 均提高。
四、结晶特性
同质多晶现象: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可以形成 不同形态晶体,但融化后生成相同液相的现象叫 同质多晶现象,例如由单质碳形成石墨和金刚石 两种晶体。
油脂在固态的情况下也有同质多晶现象。
*可能形成的晶体形态:主要有α 型、βˊ 型、和 β型三种。
**几种晶体的基本特点: α型:有点阵结构但脂肪酸侧链呈现不规则排列
此时,分子排列处于有序和无序之间的一种 状态,即相互作用力弱的烃链区熔化,而相 互作用力大的极性基团区未熔化时的状态。 脂类在水中也能形成类似于表面活性物质存 在方式的液晶结构。
由于乳化剂是典型的两亲分子(分子含有极性和非极性部分), 也可形成液晶态。
七、油脂的乳化和乳化剂
油脂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一种均匀分 散的介稳的状态-乳浊液,乳浊液形成的基本 条件是一种能以直径为0.1~50μm的小滴在另 一种中分散,这种分散一般成为内相或分散相, 分散小滴外边包围的液体成为连续相。
乳浊液是一种介稳的状态,在一定的条件 下会出现分层、絮凝甚至聚结等现象。其原 因为:①两相的密度不同,如受重力的影响, 会导致分层或沉淀;
②改变分散相液滴表面的电荷性质或量会改 变液滴之间的斥力,导致因斥力不足而絮凝;
③两相间界面膜破裂导致分散相液滴相互聚 合而分层。
乳浊液稳定性同液滴间引力与斥力的平衡有关, 如果液滴间斥力大于引力,则乳浊液有较好的稳定
为温度提高有利于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 油脂加工时的温度条件也能影响其以后的
加工和贮藏特性。
四、水分
水分特别是水分活度对于油脂氧化速度的 影响,在第三章已经介绍。总的趋势是当水分 活度在0.33时,油脂的氧化反应速度最慢。随 着水分活度的降低和升高,油脂氧化的速度均 有所增加。
五、表面积
油脂表面积越大,氧化反应速度越快;这 也是油性食品贮藏期远比纯油脂短的原因。
对于同样的反应底物,光敏反应的速度大于自动 氧化(约1500倍)。
5.2.2.3 酶促氧化
一、脂肪氧合酶催化的反应 脂肪氧合酶专一性的催化具有1,4-顺,顺-二
烯结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氧化反应。例 如亚油酸所发生的反应:
R1 13 R1 13
11
9 R2
脂肪氧合酶
11
9 R2
R1
11
13
9 R2
2006年9月,纽约市卫生局公布了一项新规 定,所有餐馆在07年7月前去除食用油、人 造黄油、起酥油中的反式脂肪成分。08年7 月前去除所有食品中的反式脂肪成分
六、油脂的液晶态
油脂除了存在固态、液态外,还有一种介于 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态,称为液晶态。油脂 液晶态的存在是由油脂的结构决定的。
❖ c.数字命名法:
❖ (1)双键位次构型-n(C总数): m(双键数)
❖
如:硬脂酸:18:0 棕榈酸:16:0
❖
亚油酸:9c,12c-18:2
❖
DHA:4c,7c,10c,13c,16c,19c-22:6
❖
对于只存在顺式双键及无共轭体系的不饱和脂肪酸
也有从末端C开始编号的,表示为:n:mωx(末端双键位次)
O2
氧分子中电子的这种排布方式成为三线态,与之 相对应的是单线态:
O2
由于三线态中电子的排布符合洪特规则,因此能 量较低,比较稳定。
二、常见脂的氢过氧化合物的形成 a.油酸氢过氧化合物
R1
10 11
9
8 R2
10
R1
R2 R1
OOH
R1
R2 R1
光、热 或金属
8 R2+R油脂沸点一般在180—200℃之间,沸点随 脂肪酸碳链增长而增高。碳链长度相同,饱和 度不同的脂肪酸,其沸点变化不大。
三、烟点、闪点及着火点
烟点:不通风条件下油脂发烟时的温度;
闪点:油脂中挥发性物质能被点燃而不能 维持燃烧的温度;
着火点:油脂中挥发性物质能被点燃并维 持燃烧时间不少于5s时的温度。
六、助氧化剂
一些二价或多价,如Cu 2+、Zn2+、 Fe3+、Fe2+、Al3+、Pb2+等的金属离子常可 促进油脂氧化反应的进行,称这些金属离 子为助氧化剂。金属离子在油脂氧化中通 过下面三种方式发挥促进的作用:
(一)促进氢过氧化物分解,产生新的自由基:
M n++R O O H
M (n+ 1)+ + -O H +R O M (n -1)++H ++R O O
H2 =
α -胡萝卜素
H1 =
H2 =
β -胡萝卜素
H1 =
H2 =
γ -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类(另外还有番茄红素等)
H3C R
H3C
R=
胆甾醇
HO
R=
谷甾醇
甾醇类
三、脂肪酸的常见种类和结构
A、饱和脂肪酸
a.常见种类:酪酸(4C)、己酸(6C)、辛酸 (8C)、羊脂酸(10C)、月桂酸(12C)、肉豆 蔻酸(14C)、棕榈酸(16C,软脂酸)、硬脂酸 (18C)、花生酸(20C)、山嵛酸(22C)
和过程。可以是氢过氧化合物的聚合,也可
以是得到氢过氧化合物过程中的不同自由基
的聚合;还可以是氢过氧化合物分解产物的
聚合。
5.2.2.5影响油脂氧化的因素 一、脂肪酸的组成及结构
二、氧 低氧浓度(分压)时,油脂氧化与氧浓度
(分压)近似正比; 单线态氧反应速度比三线态快(1500倍)。
三、温度 温度增加,油脂的氧化速度提高;这是因
纯甘油酯(R1=R2=R3) 和混合甘油酯(R不完全相
同);当其中的R1≠ R3时,甘油中的2-C为手性C,
导致甘油三酯具有手性和旋光性。天然油脂多为L构
型
CH3(CH2)12 CH
O
CHCHCH2O P
O CH2 CH2 N+(CH3)3
NH
O-
O CR
鞘胺
磷酸胆碱
鞘脂(神经磷脂)
H2 H1
H1 =
或n:m(n-x)
如:亚油酸:18:2ω6或18:2(n-6) α-亚麻酸:18:3ω3或18:3(n-3)
5.1.3 脂类物质基本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蜡状固态或液态;沸点低, 小分子脂类容易挥发而形成特征的风味;不 溶于水(有例外),溶于乙醚、石油醚、氯 仿、丙酮等有机溶剂;
二、化学性质:酯键容易被水解或酶解而 断裂;C=C容易发生构型转化、位置移动、 亲电加成、氧化等反应。
❖ b.结构特点:偶数C、直链、不含C=C。
❖ B、不饱和脂肪酸
❖ a.常见种类:
❖ 一烯酸:月桂烯酸(C12、顺9)、豆蔻 烯酸(C14,顺9)、棕榈油酸(C16,顺 9)、油酸(C18,顺9)、反油酸(C18, 反9)、芥酸(C22,顺13);
❖ 二烯酸:亚油酸(C18,顺9、顺12)、 癸二烯酸(C10,反2、顺4)、十二碳二 烯酸(顺2、顺4);
(3)熔化温度范围:熔化温度范围越宽的脂肪其塑性 越好。
如果SFI太大,固脂含量很高,脂肪太硬且变脆。
如果SFI太小,固脂含量很低,脂肪过软且非常容易 熔化
只有当固液比适当时,油脂才会有比较理想的塑性。 一般来说,食用脂肪固体含量在10%-30%。
塑性脂肪举例
人造奶油是由含有高含量反式油酸与反式亚 油酸的油进行选择性氢化直接混合制成的。
天然油脂由于是混合物,其熔融行为和简 单酯的行为有些差别。首先相变过程变得不明 显,当出现固液混合体系时,温度仍有所上升; 其次,天然脂熔融时体积会发生变化。
(二)油脂的塑性
油脂的塑性是与油脂的加工和使用特性紧密相 关的物理属性。其定义为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 表观固体脂肪所具有的抗变形的能力。
R2+R1
R2 R1
OOH OOH
9
R2
OOH R2
b.亚油酸的氢过氧化合物
R1 13 11 9 R2
光、热
或金属
R1
9 R2
R1
11
R2
R1 12
R2
O2 H (增殖期)
OOH
OOH
R1
R2 R1
R2
5.2.2.2 光敏氧化
光敏氧化即是在光的作用下(不需要引发 剂)不饱和脂肪酸与氧(单线态)之间发生 的反应。光所起的直接作用是提供能量使三 线态的氧变为活性较高的单线态氧。但在此 过程中需要更容易接受光能的物质首先接受 光能,然后将能量转移给氧。将此类物质成 为光敏剂。食品中具有大的共轭体系的物质, 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可以起光敏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