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压铸产品铸造缺陷产生原因及处理办法
铝合金压铸件主要缺陷特征

2、合金液的浇注温度太高;
3、压射比压太小;
4、铸件设计结构不合理,有厚薄截面变化太剧烈的厚大转接部位或凸耳、凸台等.
1、改善铸件结构,尽可能避免厚薄截面变化太剧烈的厚大转接部位或凸耳、凸台等,如果不避免,则可采有空心结构或镶块设计,并加大其位置的冷却.
5、模具材料不适合或热处理方法不当,没在达到应有的硬度;
6、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特别是导入合金液的内浇口位置不当,使合金液总是冲刷某处型腔壁或型芯,造成局部过热而粘模;
7、模具开设多个内浇口,相互撞击,导致局部过热粘模;
8、金属液在坩埚中停留时间过长铸锭资料中有介绍,应重新精炼合金液;
9、注意防止损坏的石墨坩埚掉入金属液中;
10、选用较好的冲头颗粒;
11、使用涂料前,应将涂料充分搅拌均匀,使石墨成悬浮状态而不结坨;
12、舀取合金液时,应先清除液面上的熔渣.
9、冷隔
表面为铸件表面未融合,基体被分开成狭窄的表面光滑的缝隙.有穿透的和不穿透的两种,此缝隙在外力作用下有继续发展的趋势,作外观检查即可发现.
3、工件结构设计不合理,有厚薄悬殊的剧烈转接部位、肥大凸台、凸耳、以及圆形或框形结构中有直线加强筋等;
4、合金中混入了低熔点合金;
5、模具设计结构不合理,内浇口位置不当,冲刷型腔壁或型芯,造成局部过热或阻碍合金液的收缩;
6、浇注后开型的时间太晚;
7、模具温度太低.
1、选用或改用收缩性小、准固相温度范围窄或结晶时形成共晶体量多,或高温强度高的合金品种;
10、欠铸
铸件轮廓不清晰,尺寸不够,形状不完整;在外观检查中即可发现,多为尖角或圆角或薄壁处未填满,棱角为圆角或薄壁处缺一块等形式;
铝合金铸造常见缺陷与对策

(4)增大充型压力。
4、凹陷: 特征:在平滑表面上出现的凹陷部分。
形成原因:
(1)铸件结构不合理,在局部厚实部位产生热节。
(2)合金收缩率大。
(3)浇口截面积太小。
(4)模温太高。
防止方法:
(1)改进铸件结构,壁厚尽量均匀,多用过渡性连接,厚实部位可用镶件消除热节。
(2)减小合金收缩率。
(9)调整慢速充型和快速充型的转换点。
7、缩孔特征:铸件在冷凝过程中,由于内部补偿不足所造成的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的孔 洞。
形成原因:
(1)铝液浇铸温度高。
(2)铸件结构壁厚不均匀,产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节。
(3)补缩压力低。
(4)内浇口较小。
(5)模具的局部温度偏高。
防止方法:
(1)遵守作业标准,降低浇铸温度。
(2)改进铸件结构,消除金属积聚部位,缓慢过渡。
(2)确定最佳开模时间,增加铸件刚性。
(3)放大铸造斜度。
(4)取放铸件应小心,轻取轻放。
(5)放置在空气中缓慢冷却。
10、错位
特征:铸件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在分型面错开,发生相对位移。 形成原因:
(1)模具镶块位移。
(2)模具导向件磨损。
(3)模具制造、装配精美度。
防止方法:
(1)调整镶块加以紧固。
(2)交换导向部件。
(3)涂料太厚或何温性能差,则擦干净涂料后再补喷。
(4)缩短铸造周期。
C环缩松:
(1)推迟或关掉轮网与辐条交接处风道。
(2)上模辐条补喷保温涂料,涂料太厚擦干净重喷。
(3)可适当加快充型速度。
辐条根部(辐条与轮网交接处)
(1)在上模对应处拉排气线。
铝合金压铸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铝合金压铸是一种通过使用铝合金材料进行铸造加工而得到各种形状和尺寸的铝零件或铝合金零件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铝合金压铸工艺还将不断完善和发展。
那么我们在铝合金压铸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呢?流痕和花纹:铸件表面上有与金属液流动方向一致的条纹,产生原因是压铸模腔表面有裂纹或压铸模预热不均匀。
解决方法:调整浇道截面积或位置。
提高模温。
调整内浇道速度及压力。
冷隔:压铸件表面有明显的、不规则的下陷线性型纹路,有时交接边缘光滑,在外力作用下有断开的可能。
解决方法:适当提高浇注温度,控制在640°-680°C,适当提高模具温度。
提高压射比压,缩短填充时刻。
压铸机调试过程中适当提高冲头的速度,同时加大内浇口截面积。
改善排气填充条件。
检查壁厚是否太薄(设计或制造),较薄的区域应直接充填。
缩陷(凹痕):在压铸件厚大部分的表面上有平滑的凹痕。
可能是由于冷却系统设计不合理、开模过早或浇注温度过高。
解决方法:调整浇道截面积或位置。
提高模温。
调整内浇道速度及压力。
降低压射速度,适当增加压力。
改变模具设计,改善排气条件。
铝合金成分调整,增加稀土元素含量。
降低浇注温度,适当提高模具温度。
检查模具是否有裂纹或损伤,及时修复。
印痕:铸件表面与压铸模型腔表面接触所留下的痕迹或铸件表面上出现阶梯痕迹。
解决方法:模具温度适当提高。
模具表面要光滑,不能有损伤、裂纹等。
压铸时要控制好填充速度和压力,避免填充过快或过慢。
定期对模具进行维护和保养,保持其良好的工作状态。
适当调整压铸机的参数,如填充速度、压力等,以改善印痕的出现。
在模具设计时,考虑改善排气条件,以减少印痕的出现。
分层(夹皮及剥落):在铸件局部有金属的明显层次。
解决方法:调整浇道截面积或位置,避免金属液进入型腔时发生剧烈翻滚和冲击。
提高模具温度,以提高金属液的流动性。
调整内浇道速度及压力,控制金属液的填充速度和压力,避免金属液剧烈冲击型腔壁。
铝合金压铸件常见缺陷及改进方案范文

铝合金压铸件常见缺陷及改进方案铝合金压铸件作为一种高强度、高韧性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和家用电器等领域。
然而,由于不同生产厂家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不同,压铸件在生产中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缺陷。
本文将介绍铝合金压铸件常见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一、铝合金压铸件常见缺陷1.气孔在铝合金压铸件的制造过程中,容易在铸件内部形成气孔,这是由于铸造中熔铸金属与模具表面接触时产生的气体无法完全排除而形成的。
气孔会降低铸件的强度和韧性,甚至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裂纹。
2.缩孔与气孔相似,缩孔是由于熔铸金属冷却收缩后引起的。
缩孔也会降低铸件的强度和韧性。
缩孔缺陷通常存在于压铸件的壁厚和角部。
3.毛刺毛刺是由于铸模不当或模具磨损所引起的,通常发生在铝合金压铸件的壁薄处或边缘。
毛刺会影响铸件的外观和功能,甚至会划伤使用者的手部。
4.裂纹裂纹是由于铝合金压铸件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所受到的应力超过了材料的耐受能力所引起的。
这种缺陷通常在压铸件的角部和连接处发生,会导致铸件失去强度和稳定性。
二、铝合金压铸件改进方案1.优化材料制备为了避免铸件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开裂、气孔等缺陷,可以通过优化材料制备的过程来提高铸件的质量。
当前,用于铝合金压铸件制造的材料通常采用钙处理、收尾处理和特殊合金添加等改进技术,这些改进技术可以大幅减少气孔、缩孔和裂纹等缺陷的出现。
2.改进模具设计压铸模具的设计是影响压铸件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避免铸件的毛刺和纹路等缺陷,可以采用最新的3D打印技术设计模具,并优化模具的表面质量和耐磨性,从而确保铝合金压铸件的成形质量。
3.控制铸造过程铝合金压铸件的铸造工艺也是影响铸件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达到较好的铸造效果,可以优化铸造过程参数,例如控制铸造温度、在压铸件内部加压、运用真空铝合金熔铸等技术,以减少缺陷的出现。
4.采用热处理技术热处理可改变铝合金压铸件的微观组织和物理性能,从而使之具有更好的耐热性、耐蚀性和机械性能。
铝铸件常见缺陷及整改办法

铝铸件常见缺陷及整改办法铝铸件常见缺陷及整改办法1、欠铸(浇不足、轮廓不清、边角残缺):形成原因:(1)铝液流动性不强,液中含气量高,氧化皮较多。
(2)浇铸系统不良原因。
内浇口截面太小。
(3)排气条件不良原因。
排气不畅,涂料过多,模温过高导致型腔内气压高使气体不易排出。
防止办法:(1)提高铝液流动性,尤其是精炼和扒渣。
适当提高浇温和模温。
提高浇铸速度。
改进铸件结构,调整厚度余量,设辅助筋通道等。
(2)增大内浇口截面积。
(3)改善排气条件,增设液流槽和排气线,深凹型腔处开设排气塞。
使涂料薄而均匀,并待干燥后再合模。
2、裂纹:特征:毛坯被破坏或断开,形成细长裂缝,呈不规则线状,有穿透和不穿透二种,在外力作用下呈发展趋势。
冷、热裂的区别:冷裂缝处金属未被氧化,热裂缝处被氧化。
形成原因:(1)铸件结构欠合理,收缩受阻铸造圆角太小。
(2)顶出装置发生偏斜,受力不匀。
-(3)模温过低或过高,严重拉伤而开裂。
(4)合金中有害元素超标,伸长率下降。
防止方法:(1)改进铸件结构,减小壁厚差,增大圆角和圆弧R,设置工艺筋使截面变化平缓。
(2)修正模具。
(3)调整模温到工作温度,去除倒斜度和不平整现象,避免拉裂。
(4)控制好铝涂成份,成其是有害元素成份。
3、冷隔:特征:液流对接或搭接处有痕迹,其交接边缘圆滑,在外力作用下有继续发展趋势。
形成原因:(1)液流流动性差。
(2)液流分股填充融合不良或流程太长。
(3)填充温充太低或排气不良。
(4)充型压力不足。
防止方法:(1)适当提高铝液温度和模具温度,检查调整合金成份。
(2)使充填充分,合理布置溢流槽。
(3)提高浇铸速度,改善排气。
(4)增大充型压力。
4、凹陷:特征:在平滑表面上出现的凹陷部分。
形成原因:(1)铸件结构不合理,在局部厚实部位产生热节。
(2)合金收缩率大。
(3)浇口截面积太小。
(4)模温太高。
防止方法:(1)改进铸件结构,壁厚尽量均匀,多用过渡性连接,厚实部位可用镶件消除热节。
铝合金压铸产品铸造缺陷产生原因及处理办法

铝合金压铸产品铸造缺陷产生原因及处理办法1 表面铸造缺陷1.1 拉伤(1)特征:①沿开模方向铸件表面呈线条状的拉伤痕迹,有一定深度,严重时为整面拉伤;②金属液与模具表面粘和,导致铸件表面缺料。
(2)产生原因:①模具型腔表面有损伤;②出模方向无斜度或斜度过小;③顶出不平衡;④模具松动:⑤浇铸温度过高或过低,模具温度过高导致合金液粘附;⑥脱模剂使用效果不好:⑦铝合金成分含铁量低于O.8%;⑧冷却时间过长或过短。
(3)处理方法:①修理模具表面损伤;②修正斜度,提高模具表面光洁度;③调整顶杆,使顶出力平衡;④紧固模具;⑤控制合理的浇铸温度和模具温度1 80-250。
;⑥更换脱模剂:⑦调整铝合金含铁量;⑧调整冷却时间;⑨修改内浇口,改变铝液方向。
‘,1.2 气泡(1)特征:铸件表面有米粒大小的隆起表皮下形成的空洞.(2)产生原因①合金液在压室充满度过低,易产生卷气,压射速度过高;②模具排气不良;③熔液未除气,熔炼温度过高;④模温过高,金属凝固时间不够,强度不够,而过早开模顶出铸件,受压气体膨胀起来;⑤脱模剂太多;⑥内浇口开设不良,充填方向交接。
(3)处理方法①改小压室直径,提高金属液充满度;②延长压射时间,降低第一阶段压射速度,改变低速与高速压射切换点;③降低模温,保持热平衡;④增设排气槽、溢流槽,充分排气,及时清除排气槽上的油污、废料;⑤调整熔炼工艺,进行除气处理;⑥留模时间适当延长:⑦减少脱模剂用量。
1.3 裂纹特征:①铸件表面有呈直线状或波浪形的纹路,狭小而长,在外力作用下有发展趋势;②冷裂隙开裂处金属没被氧化;③热裂一开裂处金属已被氧化。
产生原因:①合金中铁含量过高或硅含量过高;②合釜有害杂质的含量过高,降低了合金的塑性;③铝硅铜合金含锌量过高或含铜量过低;④模具,特别是模腔整体温度太低;⑤铸件壁厚、薄存有剧烈变化之处收缩受阻,尖角位形成应力;⑥留模时间过长,应力大;⑦顶出时受力不均匀。
(3)处理方法:①正确控制合金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可在合金中加纯铝锭以降低合金中含镁量或铝合金中加铝硅中间合金以提高硅含量;②改变铸件结构,加角,改变出模斜度,减少壁厚差;③变更或增加顶出位置,使顶出受力均匀;④缩短开模及抽芯时间提高模温,保持模具热平衡。
压铸件常见缺陷及解决办法手册-1

缺陷1----冷隔缺陷现象:温度较低的金属流互相对接但未熔合而出现的缝隙,呈不规则的线形,有穿透的和不穿透的两种,在外力的作用下有发展的趋势。
1、产品发黑,伴有流痕。
适当提高浇注温度和模具温度;2、改变合金成分,提高流动性;3、烫模件看铝液流向,金属液碰撞产生冷隔出现一般为涡旋状,伴有流痕。
改进浇注系统,改善内浇口的填充方向。
另外可在铸件边缘开设集渣包以改善填充条件;4、伴有远端压不实。
更改浇口位置和截面积,改善排溢条件,增大溢流量;5、产品发暗,经常伴有表面气泡。
提高压射速度,6、铸件整体压不实。
提高比压(尽量不采用)。
1、金属液浇注温度低或模具温度低;2、合金成分不符合标准,流动性差;3、金属液分股填充,熔合不良;4、浇口不合理,流程太长;5、填充速度低或排气不良;6、压射比压偏低。
分析判断及解决办法产生原因其他名称:冷接(对接)缺陷2----擦伤缺陷现象:顺着脱模方向,由于金属粘附,模具制造斜度太小而造成铸件表面的拉伤痕迹,严重时成为拉伤面甚至产生裂纹。
其他名称:拉伤、拉痕、粘模伤痕缺陷3----欠铸缺陷现象:金属液未充满型腔,铸件上出现填充不完整的部位。
多出现在铸件末端或狭窄深腔处。
其他名称:浇不足、轮廓不清、边角残缺缺陷4----气泡其他名称:鼓泡缺陷现象:铸件表皮下,聚集气体鼓胀所形成的泡,有时会崩裂,存在贯通和非贯通两种。
缺陷5----流痕缺陷现象:首先进入型腔的金属液形成一个极薄而又不完全的金属层后,被后来的金属液所弥补而留下的痕迹。
铸件表面上呈现与金属液流动方向相一致,用手感觉得出局部下陷。
此缺陷无发展方向,用抛光法能去处。
1、涂黑油烫模,能看出金属流的流向和填充顺序。
调整内浇口截面积、位置或填充方向,以达到同步填充的目的;2、用模具测温枪测量模具温度。
调整模具温度至工艺要求范围内;3、产品表面,内浇口处的金属流会出现特亮的部位。
适当调整填充速度以改变金属液填充型腔的流态;4、产品表面发黑,局部会出现涂料堆积现象。
铝合金的铸造缺陷及其解决方案

铝合金的铸造缺陷及其解决方案关键信息项:1、铝合金铸造缺陷的类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造成铸造缺陷的原因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决方案的具体措施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施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预防铸造缺陷的策略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执行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铝合金铸造缺陷的类型111 气孔气孔是铝合金铸造中常见的缺陷之一。
气孔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其尺寸大小不一。
112 缩孔和缩松缩孔是由于铸件在凝固过程中,金属液补缩不足而形成的较大孔洞。
缩松则是分散的细小缩孔。
113 夹渣夹渣指在铸件内部或表面存在的非金属夹杂物。
114 裂纹裂纹分为热裂纹和冷裂纹。
热裂纹在凝固末期高温下形成,冷裂纹则在较低温度下产生。
12 造成铸造缺陷的原因121 熔炼工艺不当熔炼过程中,如果温度控制不合理、熔炼时间过长或过短、搅拌不均匀等,都可能导致合金成分不均匀,气体和夹杂物含量增加。
122 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浇注系统的结构和尺寸如果设计不当,可能导致金属液的流动不畅,产生卷气、冲砂等问题,从而形成气孔、夹渣等缺陷。
123 模具问题模具的温度不均匀、模具的排气不畅、模具的表面粗糙度不合适等,都可能影响铸件的质量,导致缺陷的产生。
124 铸造工艺参数不合理包括浇注温度、浇注速度、冷却速度等参数,如果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铸件的凝固过程,从而引发各种缺陷。
13 解决方案的具体措施131 优化熔炼工艺严格控制熔炼温度和时间,采用合适的搅拌方式,确保合金成分均匀,减少气体和夹杂物的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铝合金压铸产品铸造缺陷产生原因及处理办法感谢网友yewanlogn提供资料1表面铸造缺陷1.1拉伤(1)特征:①沿开模方向铸件表面呈线条状的拉伤痕迹,有一定深度,严重时为整面拉伤;②金属液与模具表面粘和,导致铸件表面缺料。
(2)产生原因:①模具型腔表面有损伤;②出模方向无斜度或斜度过小;③顶出不平衡;④模具松动:⑤浇铸温度过高或过低,模具温度过高导致合金液粘附;⑥脱模剂使用效果不好:⑦铝合金成分含铁量低于O.8%;⑧冷却时间过长或过短。
(3)处理方法:①修理模具表面损伤;②修正斜度,提高模具表面光洁度;③调整顶杆,使顶出力平衡;④紧固模具;⑤控制合理的浇铸温度和模具温度180-250。
;⑥更换脱模剂:⑦调整铝合金含铁量;⑧调整冷却时间;⑨修改内浇口,改变铝液方向。
‘,1.2气泡(1)特征:铸件表面有米粒大小的隆起表皮下形成的空洞.(2)产生原因①合金液在压室充满度过低,易产生卷气,压射速度过高;②模具排气不良;③熔液未除气,熔炼温度过高;④模温过高,金属凝固时间不够,强度不够,而过早开模顶出铸件,受压气体膨胀起来;⑤脱模剂太多;⑥内浇口开设不良,充填方向交接。
(3)处理方法①改小压室直径,提高金属液充满度;②延长压射时间,降低第一阶段压射速度,改变低速与高速压射切换点;③降低模温,保持热平衡;④增设排气槽、溢流槽,充分排气,及时清除排气槽上的油污、废料;⑤调整熔炼工艺,进行除气处理;⑥留模时间适当延长:⑦减少脱模剂用量。
1.3裂纹特征:①铸件表面有呈直线状或波浪形的纹路,狭小而长,在外力作用下有发展趋势;②冷裂隙开裂处金属没被氧化;③热裂一开裂处金属已被氧化。
产生原因:①合金中铁含量过高或硅含量过高;②合釜有害杂质的含量过高,降低了合金的塑性;③铝硅铜合金含锌量过高或含铜量过低;④模具,特别是模腔整体温度太低;⑤铸件壁厚、薄存有剧烈变化之处收缩受阻,尖角位形成应力;⑥留模时间过长,应力大;⑦顶出时受力不均匀。
(3)处理方法:①正确控制合金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可在合金中加纯铝锭以降低合金中含镁量或铝合金中加铝硅中间合金以提高硅含量;②改变铸件结构,加角,改变出模斜度,减少壁厚差;③变更或增加顶出位置,使顶出受力均匀;④缩短开模及抽芯时间提高模温,保持模具热平衡。
1.4变形(1)特征:①整体变形或局部变形;②压铸件几何形状图纸不符.(2)产生原因:①铸件结构不良;②开模过早,铸件刚性不够③顶杆设置不当,顶出时受力不均;④进浇口位当或浇口厚度太厚,切除浇口时容易变形;⑤由具局部表面粗糙造成阻力大,产品顶出时变形;于模具局部温度过高,产品未完全固化,顶出时力大,引起产品变形o(3)处理办法:①改进铸件结构;②合理调整保压和开模日③合理设置顶出位置及顶杆数量,最好用4根,开阔的地方;④改变浇口位置,使浇口有一个点,减小浇口厚度,以能保证产品的铸造质量为准这样切除浇口时产品就不容易变形;⑤加强模面处理,减少脱模阻力;⑥对局部模具温度进行亏控制,保持模具热平衡。
1.5流痕、花纹(1)特征:铸件表面上有与金属液流动方向一致的条纹有明显可见的与金属基体颜色不一样的无方向性的纹路,无发展趋势。
(2)产生原因:①首先进入型腔的金属液形成一个极薄的而又不完全的金属层后,被后来的金属液所弥补而留下的痕迹;②模温过低,模温不均匀:③内浇道截面积过小及位置不当产生喷溅;④作用于金属液的压力不足;⑤花纹:涂料用量过多。
(3)处理方法:①提高金属液温度620%~650℃;②提高模温,保持200~C~250"(2的热平衡;⑧加厚内浇道截面积改变进口位置;④调整充填速度及压射时间行程长度;⑤选用合适的涂料及调整对比浓度用量。
1.6冷隔(1)特征压铸件表面有明显的、不规则的、下陷线性纹路(有穿透与不穿透两种)形状细小而狭长,有的交接边缘光滑,在外力作用下有发展的可能。
(2)产生原因:①两股金属流相互对接,但未完全熔合而又无夹杂存在其间,两股金属结合力很薄弱;②浇注温度或压铸模温度偏低;③选择合金不当,流动性差;④浇道位置不对或流路过长;⑤填充速度低,压射比压低。
.(3)处理方法:①适当提高浇注温度和模具温度;②提高压射比压,缩短填充时间;③提高压射速度,同时加大内浇口截面积;④改善排气、填充条件;⑤正确选用合金,提高合金流动性o 1.7变色、斑点(1)特征:铸件表面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及斑点。
(2)产生原因:①不合适的脱模剂;②脱模剂用量过多,局部堆积;③含有石墨的润滑剂中的石墨落入铸件表层;④模温过低,金属液温度过低导致不规则的凝固引起。
(3)处理方法:①更换优质脱模剂;②严格喷涂量及喷涂操作;③控制模温,保持热平衡;④控制金属液温度。
1.8网状毛翅(1)特征:压铸件表面上有网状发丝一样凸起或凹陷的痕迹,随压铸次数增加而不断扩大和延伸。
(2)产生原因:①压铸模型腔表面龟裂;②压铸模材质不当或热处理工艺不正确;③压铸模冷热温差变化大;④浇注温度过高;⑤压铸模预热不足;⑥型腔表面粗糙。
(3)处理方法:①正确选用压铸模具材料及热处理工艺;②浇注温度不宜过高,尤其是高熔点合金;③模具预热要充分;④模具完成制造后进行低温长时效处理或对表面进行化学氧化处理;⑤打磨成型部分表面,减少表面粗糙度Ra值,Ra0.8~Ra0.4;⑥合理选择模具冷却方法;⑦避免对模具表面的强冷却。
1.9IEI陷(1)特征:铸件平滑表面上出现凹陷部位。
(2)产生原因:①铸件壁厚相差太大,凹陷多产生在厚壁处;②模具局部过热,过热部分凝固慢;③压射比压低;④由模具高温引起型腔气体排不出,被压缩在型腔表面与金属液界面之间o(3)处理方法:①铸件壁厚设计尽量均匀;②模具局部冷却调整;③提高压射比压;④改善型腔排气条件。
1.1O欠铸(1)特征:铸件表面有浇不足部位;轮廓不清。
(2)产生原因:①流动性差原因;②合金液吸气、氧化夹杂物,含铁量高,使其质量差而降低流动性;③浇注温度低或模温低;④充填条件不良;⑤比压过低;⑥卷入气体过多,型腔的背压变高,充型受阻;⑦操作不良,喷涂料过度,涂料堆积,气体挥发不掉。
(3)处理方法:①提高合金液质量;②提高浇注温度或模具温度;③提高比压、充填速度;④改善浇注系统金属液的导流方式,在欠铸部位加开溢流槽、排气槽;⑤检查压铸机能力是否足够。
1.11毛刺飞边(1)特征:压铸件在分型面边缘上出现金属薄片。
(2)产生原因:①锁模不够;②压射速度过高,形成压力冲击峰过高;③分型面上杂物未清理干净;④模具强度不够造成变形;⑤镶块、滑块磨损与分型不平齐。
(3)处理方法:①检查合模力和增压情况,调整压铸工艺参数;②清洁型腔及分型面;③修整模具;④最好是采用闭合压射结束时间控制系统,可实现无飞边压铸.1.压铸件内部缺陷2.1气孔(1)特征及检查方法:解剖后外观检查或探伤检查,气孔具有光滑的表面、形状为圆形。
(2)产生原因:①合金液导入方向不合理或金属液流动速度太高,产生喷射;②过早堵住排气道或正面冲击型壁而形成漩涡包住空气,这种气孔多产生于排气不良或深腔处;③由于炉料不干净或熔炼温度过高,使金属液中较多的气体没除净,在凝固时析出,没能充分排出;④涂料发气量大或使用过多,在浇注前未浇净,使气体卷入铸件,这种气体多呈暗灰色表面;高速切换点不对。
(3)处理方法:①采用干净炉料,控制熔炼温度,进行排气处理;②选择合理工艺参数、压射速度、高速切换点;③引导金属液压力平衡,有序充填型腔,有利气体排出;④排气槽、溢流槽要有足够的排气能力;⑤选择发气量小的涂料及控制排气量。
2.2缩孔、缩松(1)特征及检查方法:①解剖或探伤检查,孔洞形状不规则、不光滑、表面呈暗色;②大而集中为缩孔小而分散为缩松。
(2)产生原因:①铸件在凝固过程中,因产生收缩而得不到金属补偿而造成孔穴;②浇注温度过高,模温梯度分布不合理;③压射比压低,增压压力过低;④内浇口较薄、面积过小,过早凝固,不利于压力传递和金属液补缩;⑤铸件结构上有热节部位或截面变化剧烈;⑥金属液浇注量偏小,余料太薄,起不到补缩作用。
(3)处理方法:①降低浇注温度,减少收缩量;②提高压射比压及增压压力,提高致密性;③修改内浇口,使压力更好传递,有利于液态金属补缩作用;④改变铸件结构,消除金属积聚部位,壁厚尽可能均匀;⑤加快厚大部位冷却;⑥加厚料柄15~30mm,增加补缩的效果。
2.3夹杂(1)特征及检查方法:混入压铸件内的金属或非金属杂质,加工后可看到状态不规则,大小、颜色、高度不同的点或孔洞。
(2)产生原因:①炉料不洁净,回炉料太多;②合金液未精炼;③用勺取液浇注时带入熔渣;④石墨坩埚或涂料中含有石墨脱落混入金属液中;⑤保温时温度高,持续时间长。
(3)处理方法:①使用清洁的合金料,特别是回炉料上脏物必须清理干净;②合金熔液须精炼除气,将熔渣清干净;③用勺取液浇注时,仔细拨开液面,避免混入熔渣和氧化皮;④清理型腔、压室;⑤控制保温温度和减少保温时间。
2.4脆性(1)特征及检查方法:铸件基体金属晶粒过于粗大或极小,使铸件易断裂或碰碎。
(2)产生原因:①铝合金中杂质锌、铁、铅、锡超过规定范围;②合金液过热或保温时间过长,导致晶粒粗大;③激烈过冷,使晶粒过细。
(3)处理方法:①严格控制金属中杂质成分;②控制熔炼工艺,降低浇注温度;③提高模具温度。
1.渗漏(1)特征及检查方法:压铸件经耐压试验,产生漏气、渗水。
(2)产生原因:①压力不足,基体组织致密度差;②内部缺陷引起,如气孔、缩孔、渣孔、裂纹、缩松、冷隔、花纹;③浇注和排气系统设计不良;④压铸冲头磨损,压射不稳定。
(3)处理方法:①提高比压;②针对内部缺陷采取相应措施;③改进浇注系统和排气系统;④进行浸渗处理,弥补缺陷;⑤更换压室、冲头。
2.6非金属硬点(1)特征及检查方法:机械加工过程或加工后外观检查或金相检查发现铸件上有硬度高于金属基体的细小质点或块状物使刀具磨损严重,加工后常常显示出不同的亮度。
(2)产生原因:①非金属硬点;②混入了合金液表面的氧化物;③铝合金与炉衬的反应物;④金属料潜入异物;⑤夹杂物。
(3)处理方法:①铸造时不要把合金液表面的氧化物舀入勺内;②清除铁坩埚表面的氧化物后,再上涂料。
及时清理炉壁,炉底的残渣;③清除勺子等工具上的氧化物;④使用与铝不产生反应的炉衬材料;⑤纯净金属料。
2.7金属硬点(1)特征及检查方法:机械加工过程或加工后外观检查或金相检查发现铸件上有硬度高于金属基体的细小质点或块状物使刀具磨损严重,加工后常常显示出不同的亮度。
(2)产生原因:①金属硬点混入了未熔解的硅元素;②初晶硅:铝液温度较低,停放时间较长,③FE、M N元素偏析,产生金属间化合物。
(3)处理方法:①熔炼铝硅合金时,不要使用硅元素粉未;②高速合金成分时,不要直接加入硅元素,必须采用中间合金;③提高熔化温度、浇注温度;④控制合金成分,特别是FE杂质量;避免FE、MN等元素偏析;⑤合金中含Si量不宜接近或超过共晶成分;⑥对原材料控制基体金相组织中的初晶硅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