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论文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论文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论文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论文

一、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重要性及其实证

(1)狭义信贷渠道。此渠道强调的是银行在信贷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作用,基本原理可以用Bernanke和Blinder的CC-LM模型来说明:在标准的IS-LM模型中,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均衡,厂商投资是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完成的。而在现实经济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等问题,债券并不可以完全替代银行贷款,有些企业是银行贷款的依赖者,所以厂商的投资需求不但和债券利率负相关,也受到银行的信贷资金的约束,这样标准的IS-LM模型中的IS曲线就变成了CC(商品和信贷)曲线。当紧缩的货币政策实施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便会减少,这不但使货币数量减少,LM曲线上移,而且使银行信贷量减少,进而使得厂商投资需求减少。也就是说,此时CC曲线也要下移,从而使经济活动会比标准模型有更大幅度的放缓。关于信贷渠道的重要性,最有力的说明是Bernanke(1983)对大萧条有影响力的研究。他认为仅用货币因素来解释大萧条的深度和持久性是“数量不充分”的,而金融体系的崩溃(1930年到1933年期间半数的美国银行倒闭,金融市场出现全球性的暴跌)才是至关重要的原因。Kashyap,Stein和Wilcox(1993)通过研究发现,当银行贷款下降时,商业票据的发行增加,这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确实能够减少贷款的供给,从而证明了银行贷款渠道的存在。已有文献也证明,在其他国家和其他时期信贷供给比货币供给与经济行为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BernankeandJames,1991;Schreft,1990)。(2)广义信用渠道。此渠道也叫资产负债表渠道,主要由Bernanke和Gertler(1989)提出。他们认为同样是由于在信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为了减少道德风险,银行发放贷款需要有抵押品,或者要求企业有一定的“净值”——企业拥有的流动性资产和可以用于抵押的资产的加总。此“净值”的多少与外部融资支付的溢价成反比,净值的下降一方面提高了借款人为外部融资所付出的溢价,另一方面提高了外部融资的需求量,从而影响企业的消费和投资。此渠道也被称为金融加速器,意指由政策导向而引致的利率变化效应被宏观放大。其传导机制如下: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政策→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扬→企业净现金流入减少,同时可用于抵押的资本品价值缩水→企业的“净值”减少→企业获得银行信贷的自身条件恶化→外部

融资成本加大→其投资性支出下降。

在西方发达经济国家,信贷渠道只是众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一种,利率渠道、财富渠道和汇率渠道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我国经济而言,由于当前经济规模和外向度较小,财富渠道和汇率渠道的作用都十分有限,即使利率渠道这个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最重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在我国作用也不明显①,银行信贷渠道则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直接融资不发达,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资本主要来自于银行,国内信贷占GDP的比重远远超过欧美国家,银行信贷量的变化对我国企业的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周英章、谢振声(2002)通过实证研究表明,银行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3)也认为贷款增长比货币增长更能解释经济波动。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对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1986年~2003年度的GDP和信贷量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信贷量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GDP表示第i个地区第n年的GDP数据;LOAN表示第i个地区第n年的信贷量数据,i=1,2,3;n=1,2,……,18。1986年~2003年各省名义GDP数值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1986年~1998年金融机构贷款数据来源于《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98年~2003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年鉴》。由于两者统计口径不一致,本文按照1998年度两个数据口径的差异程度,把1998年~2003年的贷款数据进行了调整。物价指数采用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的GDP 平减指数,并把它换算成以1986年为定基的物价指数。这样就得到各省的实际GDP数值和金融机构实际贷款量。按照官方分类,2003年前,东部地区包括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福建、天津、辽宁、海南11个省市;中部包括河南、湖北、山西、湖南、安徽、江西、黑龙江和吉林8个省;西部有四川、陕西、云南、重庆、广西、新疆、内蒙古、甘肃、贵州、宁夏、青海、西藏12个省市;合计相应省份数据得到各地区数据。

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后,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回归方程高度显著,各系数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系数值也比较大,东部地区为10.14,中部地区1.11,西部地区仅为0.82。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贷款对不同地区GDP影响的差异比较大,其中东部最为明显,西部最不明显。

二、1998年~2006年我国货币信贷的特点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年~1997年的紧缩政策以治理通货膨胀;第二阶段是1998年~2002年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第三阶段是在2003年非典过后,央行针对中国经济出现局部过热局面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分析我国信贷量在这三个阶段、特别是后两个阶段中的变化,发现我国货币信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贷渠道具有作用力不对称特点,紧缩时期比较明显,扩张时期、特别是紧缩后的扩张时期作用不明显。StephenOliner和Rudebusch(1996)证明信贷渠道主要是放大紧缩性货币政策作用,但在扩张之后实施的紧缩政策和紧缩后实施扩张,尤其是后者信贷渠道几乎不起作用。我国也存在类似的特点:在紧缩后的1998年~2002年扩张货币时期,全国信贷增长速度分别为15%、8%、6%、13%、16%,远远小于1997年前22%以上的增长速度,扩张效果并不明显,但在货币紧缩时期对各地区都有较大的影响。2003年实行紧缩政策后,全国的信贷增长速度迅速由21%下降到2004年的12%,2005年进一步下降到10%。进一步研究发现,扩张政策效果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明显小于经济发达地区。东部地区1998年~2002年的信贷增长速度分别为18%、13%、13%、14%、20%,比同期全国水平分别高出3、5、7、1和4个百分点;而西部信贷增长速度分别是11%、8%、7%、11%、13%;中部为9%、-4%、3%、10%、10%,②明显较东部低得多,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受到限制,但是紧缩性政策对欠发达地区的紧缩效应又明显大于发达地区。例如,2005年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信贷资源,年末本外币各项贷款占全国的比重为6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中部和东北地区占比分别下降0.5和0.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基本持平。从中可以看出,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紧缩力更强。③

2.银行信贷与货币供应并非同步变化,而受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影响较大。央行在1998年~2002年间采取多种措施放松银根,然而货币供应量并没有得到相应扩张。1998年M1的实际增长率为11.9%,比目标值17%低了5.1个百分点,约差1776亿元。谢平(2004)对1994年2季度到2002年4季度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的投放之间的动态相关系数进行计算,其结果表明,基础货币不仅和M1

关系不密切,而且和M2关系更不密切。在第三阶段的紧缩货币时期,虽然2004、2005年信贷增长量有明显下降,但到2006年,尽管央行3次上调准备金率,但贷款增量增长迅速,到8月份新增贷款总量就超过了央行全年预设的指导性目标。我国货币政策在扩张时期信贷扩而不张和紧缩时期的紧而不缩,关键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在这两个时期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以及不同的经营管理能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务院要求金融机构加大风险控制力度,将风险防范作为金融机构的首要目标。当时的商业银行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的办法,一方面是减少对企业贷款,将大部分资金留在中央银行增加准备金利息;另一方面在信贷管理方面开始推行责任终身追究制,在强化风险约束的同时没有采取有效的绩效激励机制,从而使商业银行产生“惜贷”行为,“存差”迅速增加,在2002年底存差已经突破4万亿,货币政策的传导从而受阻。2006年后贷款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在于建行、中行和工行相继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上市募集了大量资金,资本充足率超过了监管要求。日益商业化运作的银行为了追求更多的赢利机会,增加贷款的发放而不是购买低收益率的央行票据,从而出现紧缩时期“宽信贷”的现象。

3.银行信贷的变化同时也受到经济对货币的吸纳能力和偿还能力的影响。谢平(2004)在对1994年2季度到2002年4季度贷款季度增加额和基础货币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中发现,贷款增量的变化导致了基础货币的变化,这说明货币供应在一定程度上是内生的,贷款数量的变化是由贷款需求的变化引起的。1998年通货紧缩时期,除了商业银行惜贷之外,经济活动对信贷需求也有明显下降。居民持币待购,消费需求不足,企业利润下降,偿还能力受到影响,投资需求不旺,这都严重影响对银行贷款的需求。信贷需求或者说经济对货币的吸纳能力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更是如此。

三、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造成区域效应的作用机制

从以上对我国信贷量变化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银行信贷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松紧、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以及经济本身对货币的吸纳能力和偿还能力的影响较大。那么,我国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效果,与当地的经济金融发展状况、与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央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对各个地区的信贷量的影响、进而对该地区经济的影响也不同。下面就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金融的非均衡性发展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不同效果作一具体的分析。

1.中央银行控制各区域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能力不同。从各区域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水平看,经济发达地区收入水平高,储蓄水平也高,资金来源较为丰富,而不发达地区收入水平低、储蓄少、资金来源单一;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更快、资金回报率更高,从而吸引资金进一步从不发达地区流入了发达地区④,所以在中央银行对各个地区实行相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下,发达地区银行资金富足、头寸宽松、拥有较多的超额准备金,而不发达地区银行资金不足、超额准备金较少(唐旭,1999)。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可能使欠发达地区银行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境地,而对发达地区信贷供给能力影响不大。从货币市场借贷能力来看,地区货币市场发育过程和发育程度也极为不同(见表1)。东部发达省份货币市场较为发达,参与货币市场的金融机构较多,同业之间拆入拆出较为频繁且数量较大;而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货币市场体系建设和业务发展滞后,不仅参与主体少而且交易品种单一,交易规模小。超额准备金水平的不同和货币市场借贷能力的不同使得中央银行控制各区域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能力不同。发达地区的信贷可得性强,受货币政策冲击较小,而欠发达地区会受到货币政策较大冲击。

2.各地区企业得到银行信贷的能力不同。这与各地区企业经营效率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总体来看,发达地区由于历史积累较好,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较高,上市公司多,并且发达地区一直位居改革前沿,民营经济起步较早,中小企业中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改制都较早,也都比较彻底;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和一些老工业基地,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企业难以同地方经济的比较优势有机结合,难以达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进行资产重组有很多现实的困难(巴曙松,1998),所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企业运行效率有着很大的不同。据赵平(2006)的计算,西北内陆5省和华东沿海5省相比,1999年到2003年间,后者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每一年均大幅高于前者,5年中的年平均值高出

3.6个百分点,高出幅度达54个百分点。与此相一致的是,中西部地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同比明显高于东部发达地区。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全国水平为59.24%,而北京、上海、浙江等省份只有52.3%、4

4.74%、50.97%,山西、江西、河南等中西部地区则分别高达64.29%、69.39%、66.75%。这一方面说明中西部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大于东部企业;另一方面说明它

们得到信贷的难度大于东部企业。因为各银行依我国的《贷款规则》,均对借款人提出了明确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在申请人达到了最低要求的前提下,负债率越低的企业越有利于从银行取得贷款。同时,较低的经营效益和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使得不发达地区企业的“净值”远远小于发达地区企业,它们成为信贷市场上的高代理成本者。当央行货币政策收缩时,其净值更小,更难获得贷款,而发达的东部地区则受影响较小。2005年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信贷资源,效益更好的东部地区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能力更强,如江苏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86.7%,福建小企业新增贷款占到全部新增贷款的90.2%。

3.各地区企业的外源融资能力有很大不同。从表2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不仅从股票市场上筹集资金的能力很强,而且在债券市场上筹集的资金也占有绝大比重。2005年在国内A股筹资额(不包括中央企业的股票筹资额)和企业债券筹资中,东部地区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10倍和8倍。再者,各个地区民间金融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发达地区民间金融较为活跃,民间借贷成为一些企业融资渠道的补充,特别是在货币政策趋紧、商业银行资金趋紧的状况下。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抽样调查,2004年浙江、福建、河北等地区的民间融资规模分别约在550亿、450亿和350亿,占各省当年贷款增量的15%~25%。而不发达地区民间金融不仅数量少而且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用于生产经营的很少。这样,发达地区的资本市场和民间金融较为发达,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紧缩货币政策的作用,同时放大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而不发达地区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受信贷松紧的影响很大。

4.各地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和手段不同。发达地区商业银行不仅是在数量上、更主要是在质量上优于不发达地区。大量的新兴金融机构如区域性及全国性的商业银行从开始就按照经济合理性即经济发展程度和市场化的要求在沿江、沿海开放地区和中心城市设置其主要机构,外资银行也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这些金融机构有充足的资本金比率、良好的信贷质量,没有沉重的不良贷款的历史负担,对待信贷的风险与国有银行不尽相同,管理风险的能力也高于国有银行。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他们也逐步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收缩了在县域、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它在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资产质量也明显优于不发达地区。所以当监管方要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时,减少贷款的发放成为欠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控制风险主要的甚

至是惟一的手段。所以即使在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政策时,银行的“惜贷”行为也很严重。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有更高的管理风险的能力,“惜贷”行为相对较轻。

除了以上提到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状况有很大不同之外,两地区的信用环境相差也较大。发达地区信用环境较好,企业融资更为便利,成本更低;不发达地区则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所以紧缩性的政策将对西部有更大的冲击,而扩张性政策则不能有效达到其目的。

四、小结及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金融差异和统一货币政策产生的区域效应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在当前信贷渠道作为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渠道的背景下,不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的多寡以及信贷供给能力的强弱受到央行货币政策的较大影响,同时其控制风险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减少信贷数量。从企业融资角度来看,在不发达地区,企业不论是获得银行贷款的能力还是得到其他外源融资的能力,都比发达地区要弱。因此,当货币政策发生变化影响到信贷供给时,在紧缩时期对不发达地区的冲击相对较大,而在扩张时期在发达地区效果较为明显。统一货币政策也会使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加大,如紧缩性政策在使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从过热状态冷却下来的时候,却使得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发生资金紧张,正常的社会资金流动受阻,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对于如何消除货币政策效应的地区差异,促进区域经济从非均衡到均衡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从长远来看,应该推进中西部地区结构性改革,提高投资收益率,鼓励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只有改善中西部地区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才能最终消除货币政策效应的地区差异问题。

2.在中短期内,应该在统一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提高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央行在决策时要更多地考虑中西部地区的实际,同时灵活使用再贷款、再贴现和信贷政策等工具,向欠发达地区实行政策倾斜,以此来弥补地区间的差别。

3.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财政政策在缩小地区差别方面的作用。货币政策是利用市场手段进行总量调节,但市场的失效使得单单依靠货币政策具有很大的局

限性。我国现阶段应以财政政策和政策性金融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弥补货币政策的不足。如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转移支付力度,组建中西部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来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别。

4.加强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建设,促进中西部地区金融的良性运行。中西部地区由于金融生态、信息等原因对银行信贷依赖性比较强,可以通过放松上市条件或在中西部设立证券交易所,为这些地区的企业证券融资创造更宽松的环境,降低其对贷款的依赖性,减少不利的货币冲击对经济的影响。

注释:

①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利率的变动不仅对我国整体投资、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弱,即使单对发达地区,影响也不明显。如对浙江省的实证研究表明,1998年1月至2004年5月,储蓄存款无论对名义利率还是对实际利率都缺乏弹性(焦瑾璞等,2006)。

②本段数据根据中经网数据库计算。

③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另2004年后,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从原地区分类中单列出来作为东北地区。但这并不影响全文的分析。

④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称,2005年末,东部地区本外币各项存款占全国的比重为61%,比上年略有提高;而中部、西部和东北本外币各项存款占全国的比重分别只有15%、16%和8%。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 经济贸易系 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物流与报关)1班 2009级 09421107 刘杏铃

发展前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 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障碍: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 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 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合作、变化、发展的浅析。

东南亚国家自由贸易区经济学家大英帝国经济一体化

三、正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 (三).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 (四).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 (五).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六).生产要素跨越国境; (七).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 (八).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二)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四)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毕业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引言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 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而我们中国,自1998年起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 货币政策。即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 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需要,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货币政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国货币政策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 得益彰。稳健的货币政策是98年以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的,可见在当时的社 会经济环境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的背景 (一)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了大的宏观环境。 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使得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到了97、98年时 已相当突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几大风险 交互错杂,又衍生出更多的子风险,而原有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与此时的经济环境相 得益彰。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 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系列的约束,无疑让政策执行时的 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 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建立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尽管当时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 贷款需求不足。具体地说,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七个方面: 1 1、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反差过大。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在持 续转化,而是经常出现波动、迁回、反复甚至强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贫 富差距越来越大。 2、区域差距继续扩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区域差距一度缩小,然而在1978一 2005年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GDP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56%、26%和18%。在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起伏较大,货币政策几经转变。而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形势更加的严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年来的宏观货币政策,思考国家在复杂的经济条件下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近年宏观经济,货币政策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着两个重大的部分,一个是微观经济学,而另一个就是宏观经济学,两者相辅相成,用各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研究解析国民经济。如果把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看作是一片大海,那么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组成这片大海的水滴,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则是它波澜壮阔的海面。尤其在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形势受到国际国内多种条件的影响,可谓纷繁复杂。在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之前,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我国20世纪前后这一时期的经济情况。 正文: 一、实体经济分析 1、经济增长 1997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了结构性的总需求不足的通货紧缩时期,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7.1%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之后,经济增长率便开始逐步回升,2001年至2002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较为平稳,而从2003年起,经济增长率便迅速上升,到2004年第三季度,在国际原油以及其它中间投入品价格大幅上升、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经济增长率仍达到9.2%。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得到了一定的复苏。但是,复苏的前景并不容乐观。

2、投资 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投资增长的驱动。自1993年投资增长率持续下降到1999年后,2000年我国的投资增长率开始迅速上升。2003年全年的投资增长率达到了28%强,进入2004年之后,投资增长率之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月份的投资增长率竟然达到了53%。这迫使中央政府果断地采取了包括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在内的严厉调控措施。在宏观调控的努力以及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自今年3月份,投资增长率开始缓慢下降,到9月份,投资增长率下降到了27.7%。对于宏观调控当局而言,投资增长率的这种变化是政府所期望看到的趋势。 鉴于投资增长率的波动是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的基本依据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造成投资增长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长率快速上升,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固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以下两个因素不可忽视。 其一,我国人均GDP的上升、住房分配的市场化以及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对消费者贷款的增加),促使了我国城镇居民以住房和汽车为代表的第三次需求结构的升级,对以汽车、住房为代表的兼具投资与消费双重效应的需求日渐殷盛。而这次需求结构的升级,产业关联度很高,带动了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游产业新的盈利机会和新市场的出现。事实上,2003年以来投资比较活跃的领域也大多集中在这些行业之中。 其二,与我国居民需求结构第三次升级相呼应,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导致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迅猛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水平也稳步上升,到2003年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40.5%。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张,城市化必然带来更多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而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又带来了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和家居用品、家庭装修、装饰等行业的产出增长,进而也带动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长。 其三,居民需求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投资增长,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追求"以人为本"的经济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 本文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出发,然后结合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内涵,并提出了两条城市化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最后从中国的国情从发,总结出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键字:城市化;区域的“城市性”;新型发展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在2013年末中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3.73%,虽然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但是仍有约6.5亿农村人口。将来,根据有关专家的推算,中国将来人口的峰值是达到15亿,达到高峰以后人口就开始逐步递减了,即使中国的人口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按照城市化65%的城市化来算,那个时候农村还有5.25亿人口,但是这种大趋势是清楚的,现代化体现在城市化,使全体农村都能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样的,城市化也应该走新型道路。但是近十年来,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看,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严格讲来并没有搞清楚,而城市化却在政府主导下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病”。因此,搞清楚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慎重地选择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二、城市化的含义与区域的“城市性”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涉及人口、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关于城市化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说,城市化是相关学科都极为关注,而含义或定义又最不统一的概念。

当前我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分析

一、根据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渠道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金融政策)调控的重点。 答: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界一般认为现行的货币政策传导主要有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个途径,其中货币渠道主要包括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以及汇率渠道,而信贷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 (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货币渠道传导有以下几个前提条件,首先金融市场是信息完全的,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传导的各个参与方都将获得完全的信息;其次,金融资产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银行贷款只是债券的一种,贷款和债券可以相互替代;再次,价格不需要做及时的调整来抵偿名义货币量的变化;最后,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直接影响名义货币量。 在这些前提条件下,货币渠道通过利率途径、汇率途径、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等进行传导。 1、利率途径 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化来影响价格预期,从而影响通胀预期,再影响实际利率水平,进而影响总投资,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变化。凯恩斯的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机制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支出↑→产出↑,货币供应量增加代表一种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既定的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函数)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市场利率的下降,在既定的资本边际效率下,更低的利率刺激投资支出的增加,投资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导致产出增加。在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凯恩斯认为,利率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利率是人们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而利率的高低则是由货币供给(货币数量)和货币需求两大因素共同决定的。凯恩斯模型中影响消费和投资的是真实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因为真实利率比名义利率对开支影响更大,即使名义利率降低到零,货币扩张仍然可以通过提高预期价格水平,使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从而导致名义利率为零的条件下真实利率的下降来刺激开支,其传导过程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预期价格↑→预期通货膨胀率↑→利率↓→投资↑→产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渠道 2、汇率途径 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导致利率发生变化,进而改变汇率从而影响净出口,最终影响产出。当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上升会导致国内利率下降,此时本币存款不如外币存款有吸引力,从而引起本币贬值,汇率(E)下跌,使得国内商品比国外商品在价格上更有竞争力,从而导致净出口(Nx)及经济产出的增加。汇率传导途径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净出口↑→产出↑。在汇率传导途径中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矛盾冲突、货币政策“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以及利率市场化程度过低,这些原因都大大的影响了汇率传导的有效性,使得汇率传导途径并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 以托宾q理论为代表的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是用于解释货币政策如何通过作用于股票价值来影响经济的理论。托宾定义的q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是指它的股票价值)除以其资本的重置成本所得到的值,托宾q理论的传导途径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利率↓→股票价格↑→托宾q↑→投资↑→产出↑,当货币供应量上升时,利率下降,股票价格上升,更高的股票价格导致更高的q,这样就会催生更高的投资支出,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托宾q将资本市场与实业经济联系起来,揭示了货币经由资本市场而作用于投资,该理论已成为政策研究与政策制定的重要工具。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对地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研究摘要:通过对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运用结构偏离度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测算保定市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灰色关联系数,分析了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结论表明,驻保高校是促进保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层次动力,基于此提出了合理发展保定高等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保定历史悠久,崇尚文化,汇集了河北省大部分高等学校。在“十一五”期间,保定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各县区存在较大差距。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逐步改善和调整产业结构,对推动经济发展尤其重要。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出现一系列变化,引起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新的组合。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又必将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结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本文以保定市为例,通过对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分析,研究如何发展高等教育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保定市产业结构的总体发展分析。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见图1)。 从总体趋势来看,2003—2008年这一阶段保定市的产业结构呈

“二、三、一”型,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标志着保定的产业结构向更高阶段迈进了一大步。但根据世界银行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研究,人均GDP 2 000美元以上(1980年,美元),第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5.4%、43.4%、41.2%,而保定市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5.62%、48.31%、36.07%,距此标准尚有差距,有待发展调整。而与发达国家的“三、二、一”型结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保定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其中产业结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也伴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对于就业结构来说,除产业结构外,还受体制、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并不表现为与产业结构同步变化,就业结构调整可能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一般用结构偏离度来表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这种非同步关系。当结构偏离度等于0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完全协调,若偏离0越远则意味着结构的偏差越大。根据统计数据,对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很大。这表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很不协调,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但这种不协调性较为平稳;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均小于零,说明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同名143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同名143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在西方货币经济理论中,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 货币是否能系统地影响产出;第二, 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稳定联系;第三,货币当局是否能够控制货币。货币与产出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实证检验问题而货币当局对货币的控制能力常常取决于货币层次, 并且也能够从实证检验中得到大致判断。因此, 判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最终取决于对货币是否能够系统影响产出的分析。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概念, 是按照西方货币理论的界定, 研究货币政策能否影响产出等真实经济变量, 而产出的波动必然引起短期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因此, 这种方法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归结为货币政策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广义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概念, 是把宏观经济目标与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对比, 依此判断货币政策的效果, 这种思路一般要涉及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以及货币政策在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等方面的广泛作用。本文主要按广义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概念, 讨论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关系。 一、1984—1992年的货币政策实践及效应 1983年9月, 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其目的是分离银行系统的行政功能与经济功能, 通过货币政策, 加强宏观调控。1984—1992年货币政策的特点, 是在过松与过紧的货币供给之间剧烈波动。由于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 使不同层次货币供给量大幅增加, 大量超经济增长发行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引起供需失衡, 导致通货膨胀。年和年的两次紧缩, 由于时间短, 力度不够, 没能很好地达到调节经济过热的目的。致使年通货膨胀率达到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最高点, 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加大调控力度, 采取双紧政策, 这就是后来的1989—1991年三年治理整顿时期。 二、1992—1997年货币政策效用分析 1992年.中国经济出现“泡沫”势头,引发一系列问题①投资与消费需求同时膨胀, 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②通货膨胀率高达两位数;③货币供应量暴涨; ④金融秩序混乱, 乱集资、乱拆借、乱提利率、乱放贷款现象严重, 银行各付金骤降,支付困难;⑤乱搞开发区, 撂荒农田、耕地。 针对这种情况, 政府从治理整顿金融秩序入手,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到1996年底, 实现了宏观经济的“软着陆”。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措施主要包括:①整顿金融秩序;②扩大资金供给, 保证重点建设资金;③灵活利用利率杠杆, 加强利率监管;④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⑤实施汇率并轨, 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⑥银行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分离;⑦调整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开拓新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近5年来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中国近5年来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检索中国货币政策相关文献并经行了分析,认为2006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货币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关于央行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收到了关注等。但是,适应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基础理论仍为取得突破,货币政策对于垄断行业的影响这一领域未收到足够的重视,对货币政策本身也缺乏更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跟经济之间的关系用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来形容或许不怎么恰当,但足以能表达出二者之间的那种依附关系。因此,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关注中国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发展动向,就显得十分有意义。所谓货币政策,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有关货币方面的各项政策。具体而言,它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信用量和货币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与措施的总称。而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操作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作用于总支出,最后实现既定目标所取得的效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深入,中国的经济政策已日渐趋于成熟。中国众多经济学学者的开始投身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贡献于祖国经济的发展。2006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笔者在“CNKI”数据库网上,以“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为检索词,以“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经济与管理”为检索范围,总检索到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类文章12篇(出去重复类和不相关类的文章),并将其进行了分类:货币政策有效性基础理论研究2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研究5篇,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2篇,我国货币政策与世界金融研究3篇。从数量分布情况来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研究最多,占总数的42%,其它领域的研究则明显不足,这也能反映我国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在某些方面的问题。 1,货币政策有效性基础理论研究 众所周知,货币政策是经济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市场经济的出现,使货币政策显得重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有效性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5日发布《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4-2015)》指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必须坚持多目标的“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结构调控”,一方面要保就业、稳增长、防风险、稳物价;另一方面也要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这份逢年底发布的年度报告提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实施“新常态下的新对策”,在潜在增长率下移、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5年中国经济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其有效性却仍有争议。 1.货币政策 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则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

的一切措施。 而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中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为了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地区经济合作,我国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强调,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进一步开放价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培育和发展商品市场、资金、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推动区域贸易和生产要素的区域合理流动,加快地区产业结构的和合理化调整,为“十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各区域之间产业优势比较: 东部地区的优势产业:电子工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工业、精密仪器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轻纺工业等。这些产业明显体现了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源及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优势,并且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与较长的产业链,各行业的技术现代化水平较高。 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机械制造业、建材工业、冶金工业以及煤化、盐化、磷化为主的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也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是成长性不高,面临比如发展空间有限、设备老化、附加值不高等发展困难。 西部地区则主要集中于资源相关的产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天然气开采、旅游业、畜牧产品,这些产业均为资源型,耗能高、产量大、附加值低,没有形成产业链,多为原材料与初级产品。 东北地区:所谓老工业基地,主要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前以及20世纪50、60年代(部分为70年代)形成的,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生产规模大、历史上曾对我国经济起到很大作用、做出很大贡献,但现在却表现出产业结构老化、产品不适应市场、技术落后、体制陈旧、产业竞争力下降、陷入整体困境的工业基地。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 我国各区域之间的综合比较单位:(万人)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实证分析的VAR模型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实证分析的V AR 模型 为了研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变动对经济波动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及其贡献度,采用我国1995年1季度~2007年4季度的季度数据,并对变量进行了季节调整。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CPI_90 (1990年1季度=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为CPI 、实际GDP 的对数ln(GDP/CPI_90) 为ln(gdp)、实际M1的对数ln(M1/CPI_90) 为ln(m1) 和实际利率rr (一年期存款利率R-CPI )。 利用V AR(p)模型对 ?ln(gdp),?ln(m1) 和 rr ,3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其中实际GDP 和实际M1以对数差分的形式出现在模型中,而实际利率没有取对数。 一、建立V AR 模型 图1:V AR 模型建模窗口 ? ???? ??+?????? ? ???++?????? ????+????? ??=????? ????------t t t p t p t p t p t t t t t t gdp m rr gdp m rr c c c gdp m rr 3211111321)ln()1ln()ln()1ln()ln()1ln(εεεΦΦ

图2:V AR 模型回归结果 二、V AR 模型的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无论建立什么模型,都要对其进行识别和检验,以判别其是否符合模型最初的假定和经济意义。本文运用V AR 模型的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选择View/Lag Structure/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即可进行Granger 因果检验。 图3: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 ??+????? ????????? ? ?+????? ????????? ??+????? ??=?????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e e e gdp m rr gdp m rr gdp m rr 321222111)ln()1ln(0.034-0.0150.0040.002-0.124-0.00317.5511.2-0.387-)ln()1ln(0.495-0.004-0.005-0.404-0.1780.002- 4.0-1.51 -1.320.0390.040.17)ln()1ln(

小度写范文2017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2017中国货币政策]模板

2017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2017中国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2017中国货币政策,希望对您有帮助。 2017中国货币政策如下 一、公开市场业务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七项: (一)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帐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帐户。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准备金存款帐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 (三)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考核。法定准备金的交存分以下情况: 1.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人民银行总行。 2.交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其总行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分行。 3. 各城市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总行统一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行。 4. 城市信用社(含县联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农村信用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现行体制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 5.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统一存入其总部所在地的人民银行总行(或分行)。 6. 经批准,已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其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法人(或其一家分行)统一存入所在地人民银行分行。 (四)对各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旬考核。 1. 各商业银行(不含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当旬第五日至下旬第四日每日营业终了时,各行按统一法人存入的准备金存款余额,与上旬末该行全行一般存款余额之比,不低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姓名: 准考证号: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摘要: 长期和稳定的增长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呈阶梯式增长,引起国际范围的高度关注。与高速经济增长相对应的,是随之而来的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十一五”规划强调走自主创新之路,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战略重点,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分析经济增长的方式和实现条件,根据国情选择切合实际的经济增长道路。 [关键词]:内涵理论增长方式存在问题科技创新结构调整。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其理论渊源 理解经济增长的内涵应从增长的机制和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从增长机制的层面看,经济增长有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之分。从增长路径的层面看,经济增长有外延型和内涵型增长的区别。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针对经济增长的机制,但也涉及经济增长的路径,两者是有机结合的。

从经济增长机制看,相对于资源的使用,存在着“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粗放”或“集约”概念,起初应用于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后来才扩大到生产和国民经济增长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级差地租时,就阐述了“粗放耕作”和“集约化耕作”两种农业生产方式,以此将“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区别开来。地看,可耕地扩展的有限性,是促成农业部门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重要经济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内容,从来就是与资源有限性直接相关的。 当代意义上的“粗放型”和“集约型”概念,是扩展了整个国民经济意义上的不同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由于具有低质低效的增长特性,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扩张,而生产要素的扩张主要是在规模、数量、产值、速度和投入等方面,较少重视质量、效益和效率。集约型增长由于具有高质高效的增长特性,依赖于现有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提高生产要素效率主要是依托于科技进步、节约能源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并在生产要素效率提高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产品竞争力,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 从经济增长的路径看,经济增长总是表现为生产成果数量上的增长,生产成果的数量增长取决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生产规模扩大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又是不同的,因而经济增长有“外延式”和“内涵式”之分。马克思在分析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时,针对固定资本折旧费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使用问题指出,折旧费既可以用来扩大规模,也可以用来改良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可见,经济增长所依赖的生产能力提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达到,一是更多地利用资源以扩大生产能力;二是提高生产效率以提高生产能力。除了通过将固定资本折旧基金用于“外延式”或“内涵式”扩大生产这一路径外,还可以通过新增投资用于建立新企业或扩大与改造旧企业,前者为“外延式”,后者为“内涵式”,

论文:区域经济区位优势分析--以唐山为例【摘要】

标题:区域经济区位优势分析——以唐山为例 英文标题:The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advantages——For example in Tangshan 内容摘要: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唐山市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北京、天津毗邻,是联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和极其重要的走廊。唐山市是河北省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好的一个城市。唐山市是我国京津唐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新型高科技工业基地和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中国海运中心之一和东北亚重要城市,著名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大城市。唐山市已经成为河北经济中心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唐山的经济影响力将逐步扩大,经济地位必定更重要。唐山地区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地区,也是河北省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英文摘要:Tangshan, is a historic city with a history of one hundred years coastal heavy industry. Tangshan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Bohai gulf,the south is the Bohai sea, the north is Yanshan mountain, east is Qinhuangdao, the west is borders with Beijing and Tianjin, Tangshan is connecting north, northeast two regions throat and extremely important corridor. Tangshan is economic centre in Hebei province, is also one of the best future prospects city. Tangshan is our country Beijing TangJin metropolitan important component,and is also China's important new high-tech industrial bases and link Bohai sea area center city, China shipping centers and northeast Asia major cities, famous modern ecological city,modern international port cities. Tangshan has become Hebei economic center as the Bohai economic rim gradually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Tangshan influence economies will gradually expand, economic status is surely more importan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ebei Tangshan area is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 in Hebei province,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growth pole in fast development.

对我国货币政策弱效应的辩证分析

对我国货币政策弱效应的 辩证分析 一、我国货币政策具有弱效应自1998年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以来中央银行采取的一系列积极的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从现实情况看其货币政策操作力度是相当大的然而却与国内市场需求持续不旺、经济增长缓慢的政策实施效果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这究竟是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已经陷入了“流动性陷阱”还是由于受客观经济新形势的影响货币政策有效发挥存在时滞一时间人们禁不住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如果仅仅从近几年货币政策的表现就断言货币政策无效似乎有失偏颇因为从我国货币政策实践来看1984年以前我国的金融政策一直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控制下因而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确立为中央银行后其职能和地位得到日益巩固和加强货币政策也日渐成为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加上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明显货币政策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例如1993-1996年为治理因社会总需求过剩而引发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同时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发

展因而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可以说这是我国中央银行首次成功地运用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其效果是显著的1998年我国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为扩大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中央银行又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应该说我国治理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也是有的但发挥得不够属于弱效应(这似乎验证了凯恩斯学派早已有过的解释货币政策的紧缩功能强而扩张功能弱)为此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二、对我国货币政策弱效应的辩证分析199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弱效应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复杂的必须辩证地加以分析首先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具有金融制度的二元结构、金融市场体系残缺与滞后、政府对金融业过度管制等金融特征因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去衡量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因为西方国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是立足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市场体系完善、机制健全)而应更多地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分析框架换言之同样的货币政策在西方国家能够带动经济的复苏而在我国却可能无明显效果或短期有效、长期无效其次以物价稳定作为最终目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我国也不例外但物价应稳定在什么范围之内虽然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证分析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合理的

区域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学院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 二、论文参考题目 区域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在区域经济合作下培育国家竞争优势研究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 中日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治理模式研究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区域经济法制规制研究 从区划经济到区域经济 论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与APEC的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与吉林经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 民营企业、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增长间互动关系分析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香港在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定位 城市经济区域理论及其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区域优势论与我国参与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我国的战略对策 “增长极”理论影响下的我国西部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地理的结构演进与思维特征

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海洋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绿色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有序程度的微观度量 中国财政分权机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酒嘉区域经济一体化红利效应 主导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大成集团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治因素影响研究 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研究 国内新兴财经报纸区域经济报道研究 市场与行政双重逻辑下的区域合作制度变迁 成都市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战略与对策研究 博弈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运用研究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云南乡村区域中心发展模式研究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区域金融的政策选择——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金融政策选择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国民经济发展 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 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重庆三峡库区腹地经济合作的构想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公正探析 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问题的实证研究(1978~2004) 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盐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