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合集下载

乙肝

乙肝

3.2慢性乙肝
•3.2.7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 断: •3.2.7.1 符合 3.2.1 和 3.2.3。 •3.2.7.2 符合 3.2.2 和 3.2.3。 •3.2.7.3 符合 3.2.2 和 3.2.4。 •3.2.8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 断: •3.2.8.1 同时符合 3.2.1、3.2.4 和 3.2.6。 •3.2.8.2 同时符合 3.2.1、3.2.5 和 3.2.6。 •3.2.8.3 同时符合 3.2.2、3.2.4 和 3.2.6。 •3.2.8.4 同时符合 3.2.2、3.2.5 和 3.2.6。
诊断正确率为19.41%,误报率62.02%,错报率18.46%。
结论
临床大夫和传染病管理人员不太熟悉乙肝诊断标准 和报告要求。 漏诊严格管理,而误诊未进行有效管理。
由于各地卫生监督机构对传染病漏报采用的严厉处 罚措施,如经济处罚等措施的实施,使的医疗机构一味 杜绝漏报的同时忽视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致使将许多 将实验检测结果中仅HBsAg阳性,甚至将仅肝功能异常或 未进行相关检测患者直接作为乙肝患者上报等现象的发 生,致使误报、错报率增高,造成实际发病率虚高的假 象。
我省近几年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GAVI项目及常规免疫80万名儿童接种乙肝疫苗。 肝炎防治基金会项目50万名小学生。 肝炎防治基金会3.6万名大学生。 重大公共卫生项目15岁以下人群共26万。 共计:近160万名儿童免费接种了乙肝疫苗,在全国 率先完成了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的接种,对我省加 快预防控制乙肝高流行态势,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产生 了积极作用。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病 理及影像学结果等指标才能确诊为乙 肝病例。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报告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

它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口。

本文将重点讨论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全球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乙型肝炎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如性传播、母婴传播以及共用注射器等途径。

高感染率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区。

二、乙型肝炎的地区差异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亚洲国家是乙型肝炎的高风险地区,其中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感染率最高。

非洲也是乙型肝炎的高负担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洲的感染率相对较低。

三、乙型肝炎的年龄和性别分布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也存在差异。

儿童和青少年是乙型肝炎的高风险人群,他们易受到母婴传播和儿童间的传播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逐渐下降。

在性别方面,男性感染乙型肝炎的风险通常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更容易接触到感染源有关。

四、乙型肝炎的趋势分析近年来,全球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这一趋势主要得益于疫苗的推广和普及,以及改善卫生条件和医疗设施的发展。

然而,乙型肝炎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挑战,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

此外,慢性乙型肝炎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需要引起重视。

五、未来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未来,乙型肝炎的控制和预防仍然是一个全球性挑战。

应对策略包括推广疫苗接种、加强乙型肝炎的筛查和诊断、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卫生教育和改善卫生条件等。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资源投入,特别是在乙型肝炎高负担地区,是控制和消除乙型肝炎的关键。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年龄性别分布特征。

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及流行病学分析

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及流行病学分析

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及流行病学分析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对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一、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是了解疾病的发病情况、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 病例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乙型肝炎的易感人群和高风险职业群体。

2. 病例的病史和临床表现:了解病例的感染途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3. 病例的病毒学检测结果:通过对病例的血清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可以确定病例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从而判断病例的传染性。

二、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分析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分析是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传播途径,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以下是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分析的重点内容:1. 发病率和感染率: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病例调查和抽样调查,可以计算出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感染率。

这有助于评估疾病的流行程度和传播风险。

2. 传播途径: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确定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如输血、母婴传播、性传播等。

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 高风险人群: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确定乙型肝炎的高风险人群。

乙型肝炎的高风险人群包括医务人员、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吸毒者等。

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是乙型肝炎防控的重要策略。

4. 疫苗接种情况: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可以了解疫苗接种情况。

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了解疫苗接种情况有助于评估疫苗的覆盖率和效果。

通过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病情况、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

传播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与被感染的人的血和其它体液的接触传染。通过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液可以传染乙型肝炎。一般病毒 通过皮肤上的小伤口或者粘膜进入体内。危险因素包括:不安全的性交、静脉注射毒品(与其他人共用针头)、在卫生机 关工作日常接触大量乙型肝炎患者、获得没有检验乙型肝炎病毒的血制品、牙医和其它医学手术、美容手术(刺青、穿 孔)。幼儿可能通过抓挠和咬被感染。日常生活中容易造成伤口的物件比如刮胡刀、指甲刀等等也可能传染乙型肝 炎[16][17],但并非主要的传染途径。携带病毒的母亲在生育时感染给新生儿是最常见的传染途径之一。
流行病学分布
乙型肝炎尤其在东南亚和非洲热带地区流行。通过推进种疫苗的方法在北欧、西欧、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 南美洲南部乙型肝炎的分布得以下降到所有慢性病毒病的0.1%以下。黄种人看起来比白种人对乙型肝炎病毒更 为易感染。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的因纽特人,以及亚马逊丛林中的印第安人都是乙型肝炎显著高发,阿 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45%。
no data
100-125
<10
125-150
10-20
150-200
20-40
200-250
40-60
250-500
60-80
>500
80-100
病原体
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一种属于肝病毒科的有外壳的双链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它的直径为42纳米。它的脂蛋白外壳上携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近年的研究 证明这种病毒的基因的稳定性比过去想象的要差。现在也已经发现了数种不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但是仍然可以致病的病毒。
在大部分发达国家献血后的血液都要检查肝炎病毒,因此在这些地区通过受血感染肝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中国乙型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中国乙型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中国乙型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乙型肝炎的流行。

中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国家之一,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在中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乙型肝炎的感染途径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主要途径包括:垂直传播、接触传播、性传播和血液传播。

在中国,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大约有70%以上的乙型肝炎患者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

此外,医疗器械不洁、血液制品污染、注射药物滥用等也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

二、乙型肝炎的感染人群乙型肝炎可以感染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在中国,乙型肝炎的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新生儿和儿童:由于母婴传播的高风险,乙型肝炎在中国的新生儿和儿童中较为常见。

婴幼儿期感染乙型肝炎后,容易发展成为慢性感染者。

2. 青少年和青年人群:青少年和青年人群由于性行为活跃,性传播成为乙型肝炎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青少年时期的注射药物滥用也容易导致乙型肝炎的传播。

3. 医务人员:由于医务人员的职业特殊性,他们更容易接触到乙型肝炎病毒,因此医务人员是乙型肝炎的高危人群之一。

4. 长期输血者和血液制品受污染者:在过去的血液安全管理不完善的情况下,长期输血者和血液制品受污染者容易感染乙型肝炎。

三、乙型肝炎的地域分布中国乙型肝炎的地域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和西南部地区。

这些地区的乙型肝炎感染率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人口流动性大,医疗资源相对集中,乙型肝炎的传播条件较为有利。

四、乙型肝炎的病程和转归乙型肝炎的病程和转归因个体差异而异。

一部分患者在感染后可以自愈,但大部分感染者会进展为慢性感染。

部分慢性感染者可能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肝硬化甚至肝癌等并发症。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肝功能状况、病毒载量和病毒基因型等因素都与疾病的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总结起来,中国乙型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感染途径以母婴传播为主,感染人群主要包括新生儿、儿童、青少年、青年人群、医务人员、长期输血者和血液制品受污染者;地域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和西南部地区;病程和转归因个体差异而异。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乙肝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三、诊断(一)急性乙肝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 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 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

5抗-HBc IgM 阳性1: 1000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和3。

♦同时符合2和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

(1、3、4或2、3、4)♦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

(1、3、5或2、3、5)♦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

(1、3、6或2、3、6)♦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

(1、3、7或2、3、7)(二)慢性乙肝1、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符合1和3。

♦符合2和3。

♦符合2 和4 。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4 和6。

♦同时符合1、5 和6。

38例急性乙型肝炎临床分析

38例急性乙型肝炎临床分析

乙型肝炎 ( hepatitis B,HB ) 是由乙型肝炎病 毒( hepatitis B virus,HBV ) 感染所导致的传染 病 . 目前全世界约 20 亿人曾感染过 HBV,其中 3.5 亿 人为慢性 HBV 感染者 .2006 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表明,我国 1� 59 岁一般人群乙型肝炎表面 抗 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 携带 率 为 7.18% ,成人急性乙型肝炎 (acute hepatitis B, AHB, 简称急性乙肝 ) 中的 10% 可转变为慢性乙型
[1] [4]
,男 34 例,女 4
例,年龄 15 �73 岁,平均 ( 35.31� 11.15 )岁( 2 组年龄比较 t= 1.269, P= 0.208 ). 2 .检测方法:HBV 血清抗原抗体标志物检测 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 乙型 肝炎 表面 抗 体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 ), 乙型 肝炎 e 抗 原 (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 ) , 乙 型 肝 炎 e 抗 体 (hepatitis B e antibody, HBeAb ) , 乙型肝炎 c 抗体 ( hepatitis B core
[1] [2] 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CHB, 简称慢性 乙肝) , 部
antibody, HBcAb ), HBcAb- IgM,采用酶联法 测定 ( 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试剂 ),肝功能 指标的检测用 Olympus AU 4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采用 罗氏 Lightcycler 仪测 定血 清 HBV DNA 水 平 (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试剂 ). 统计学分析:采用 SPSS11.0 统计软件, 据资料 性质选用 t 检验, �2 检验或 Mann- Whitney 检验. 结 果 1.流行病学资料 38 例 AHB 患者 中, 4 例有与乙肝病人密切接触史,分别为其父 , 其兄, 其子及其爱人患乙肝,且共同生活,其中 10 例暴露史 记录不祥,其余 24 例无暴露史 . 38 例 CHB 患者 1 例发病前 3 个月有受血史, 10 例有 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史,其父患乙肝 3 例,其母 患乙肝 2 例,其爱人患乙肝 1 例,其兄 , 妹均患 乙肝 1 例,其爱人及兄, 弟均患乙肝 1 例,其父 , 母及兄, 弟均患乙肝 1 例, 其母亲及姐姐均患乙肝 1 例,暴露史记录不祥 3 例,其余 24 例无暴露史. 2.临床表现 ⑴病程 ( 首次发病至本次入院 时间 ) 38 例 AHB 的病程为 3 �30d,病程中位数 为 10d. 38 例 CHB 的 病程为 4d �20 年,病 程中 位数为 4 年;⑵症状见表 1;⑶体征见表 2 . 3.实验室检查 ⑴HBV 血清抗原抗体标志物 见表 3. ⑵ 血清 HBV DNA 水平,见表 4 . ⑶2 组 患者的血生化检查结果,见表 5 . Mann- Whitney 检验显示, 2 组病人血 ALT 水 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0 , AHB 患者血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 水平高于 CHB 患者;两组病人血清总胆红素 ( total bilirubin,TBil ) 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 0.026, AHB 患者血清 TB 水 平高于 CHB 患者 . 2 组患者血 ALB 及 PTA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讨 论 对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虽然病毒

流行病学分论—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课件)

流行病学分论—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课件)
的重要标志 • 抗-HBc IgG:慢性感染和既往感染 • HBV DNA:HBV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二、流行过程
传染源
• 急性乙肝病人 • 慢性乙肝病人 • 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 经血传播 • 母婴传播 • 性接触传播 •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1.人群普遍易感 2.感染后可获得一
定程度的免疫力
全球
• 乙肝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 全年均有病例报告
• 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我国
我国HBsAg流行率明显降低
三、流行特征 (三)人群分布
全球
• 年龄分布:不同流行区,人群 感染和发病的年龄分布不同;
• 职业分布:医务人员HBV感 染率较高;
• 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
我国
• 乙肝疫苗免疫:HBsAg 流行率明显下降,尤其是 15岁以下儿童;
一、病原学特征 (三)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
表现多种多样的状态,如: • 急性或慢性 • 黄疸型或无黄疽型 • 无症状、有症状或重症等
免疫学标志物
• HBsAg:最早出现,是现症感染的标志 • 抗-HBs:保护性免疫指标 • HBeAg:乙肝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 • 抗-HBe:反映HBV感染的重要指标 • 抗-HBc IgM:急性期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
丁型肝炎
一、病原学特征 (一)病原学:丁型肝炎病毒(HDV)
归于沙粒病毒科 δ 病毒属,为缺陷病毒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环状RNA
一、病原学特征 (二)抵抗力
抵抗力较弱
对各种灭活剂较为敏感
一、病原学特征 (三)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
• 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 • 但比乙肝更为严重
免疫学标志物
• 抗-HDV IgM:急性感染早期诊断 • 抗-HDV IgG:诊断慢性HDV感染 • HDV RNA:诊断丁肝的最直接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发表时间:2016-05-25T15:47:51.0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5期作者:黄家萍[导读] 广西贵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科目前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年龄以及传播的途径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广西贵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科 5371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临床上的特征以及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对于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患者的病历进行收集并进行相应的分析,找出患者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特征以及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临床上起病焦急,预后较差,患者主要会出现消化道症状以及身体乏力等情况,同时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关节疼痛以及皮疹等相关的症状,有较多的患者会被误诊为慢性乙肝。

结论目前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年龄以及传播的途径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实际的对于患者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

关键词:急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对于急性乙型肝炎,是目前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目前我国人群中的一种较为多发的传染病。

因此在此过程中,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临床上的传染病学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特点也会出现了较大的变化[1]。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院对于收治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一年之内收治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患者的数量为50例。

同时所有的患者均符合我国在2000年制定的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以及肝病学分会制定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也在临床上出现了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典型症状。

对于所有患者,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为24-65岁,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8岁。

1.2 研究方法
对于所有患者在临床发病过程中出现的临床症状以及患者的病历进行收集,通过患者的发病情况以及患者的病历中的相关内容能够对于患者在进行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特征以及患者的流行病学等相关的资料进行较好的分析,并能够对于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相应的讨论。

2 结果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急性发病患者的数量为49例,占所有患者的98%。

同时在此过程中,出现发热症状患者15例,占所有患者的30%。

出现乏力的患者为41例,占所有患者的82%。

出现消化道相关症状的患者为33例,占所有患者的66%,出现了皮肤以及巩膜染黄的患者数量为38例,占所有患者的76%。

出现了关节疼痛的患者数量为2例,占所有患者的4%。

3.讨论
急性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同时在目前也呈现出一种较为多发的趋势。

由于急性乙型肝炎的特点,患者在临床发病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慢性的乙型肝炎,同时患者在此过程中,会出现肝癌、肝硬化等症状,甚至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重型肝炎的情况,对于患者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虽然目前对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而言,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呈现出一种下降的情况,但目前对于患者的防治仍然需要进行重视[2]。

通过本次研究中,我们对于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患者的病历进行了收集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我们发现所有的患者在临床的发病过程中,均出现了出现消化道症状以及身体乏力等情况,同时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关节疼痛以及皮疹等相关的症状,有较多的患者会被误诊为慢性乙肝。

通过对于患者的这些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患者在临床上出现了HBV的感染后,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往往是取决于患者在临床上的HBV特异性的T淋巴细胞的实际免疫功能的相关状态。

尤其是在此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乙型肝炎的病毒在患者的体内出现了较长时间的持续存在以及患者的T细胞出现的免疫功能的异常,是目前患者在临床上出现急性乙型肝炎的主要原因[3]。

因此在对于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在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稳定后,对于患者实施早期的抗病毒的治疗,并对于患者进行相应的免疫调节,是对于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种主要手段,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帮助患者的急性乙型肝炎的相关症状并不会出现慢性化的情况,因此能够更好的对于患者实施相关的治疗[4]。

综上所述,目前在对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患者的流行病学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在对于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对于患者进行相应的观察,对于患者进行早期的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李保森,孙颖,张连业等.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肝组织树突状细胞特点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15(5):400-403.
[2]张千,何鸿雁,彭颖等.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31):3713-3716.
[3]金波,张纪元,张政等.PD-1表达对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特异性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J].肝脏,2008,13(4):310-314.
[4]陈菲菲,杨丽华,陈苑莉等.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行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8):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