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太极湖旅游区整体开发案例研究
研究论文:探析武当山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设计

133463 旅游管理论文探析武当山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设计一、武当山道教文化相关旅游资源分析1.文学与艺术著名教授于丹曾在武当山太极二胡盛典上现场品评《庄子》“自然人格,乘物以游心”。
承道家而来的武当道教,其中有众多的道经为了便于朗诵、记忆、传播,全部或部分采用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不仅如此,道教还创造了游仙诗、步虚词和青词等新的文学形式。
2.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渊源于武当道教,道士在修炼学道时,常常伴以练习武功。
武当道士张三丰创立武当内家拳,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
武当武术,源远流长,玄妙飘灵,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
它以静制动,尚意不尚力,牵动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是极好的健身养性之术。
武当武术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气功、武当剑等拳法和器械术[1]。
3.武当道教古建筑群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其道教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建有号称“万古之奇观”的八宫二观、三十六庵、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外加一条长达七十余公里的登山神道,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
武当山古建筑群依山就势,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体的原始风貌,整个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与群山和谐地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4.道教民俗武当道教民俗主要包括旧时朝山进香习俗、道教斋蘸活动、敬神礼仪等方面,重要的还有庙会,这些庙会往往以道教传统节日为依托,道教仪式和道教中神话传说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5.武当道教养生医药及养生特色饮食武当山的药用植物丰富,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武当道教医药单、验方154 首,分门类归纳为养生保健方、内科杂病方、妇科杂病方、骨伤科方等 6大类,其中七叶一枝花、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等名贵中药材闻名遐迩[2]。
药膳是道教养生术的重要内容。
道教倡导清心寡欲,返璞归真,其饮食往往利用当地天然食材精致而成,讲究营养和清淡,不求肥甘,同时,武当非常著名的道教茶饮为武当茶,深受一些教外人士的喜爱。
【案例】解析中国目前最成功的六大康养小镇

【案例】解析中国目前最成功的六大康养小镇康养小镇是指以“健康”为小镇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健康产业为核心,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形成的生态环境较好的特色小镇。
康养小镇可以根据旅游者、居民的消费需求,将健康疗养、医疗美容、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体育运动、健康产品等业态聚合起来,实现与健康相关的大量消费的聚集。
康养小镇的基本特征1地理资源较好适宜创建发展康养小镇的地区,一般应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这是实现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
在这个基础条件上,根据当地不同资源,结合市场需求特点,可以发展融合不同产业体系的康健小镇。
如拥有宗教文化、长寿文化、温泉资源、医药产业资源等等。
可依托项目地良好的气候及生态环境,构建生态体验、度假养生、温泉水疗养生、森林养生、高山避暑养生、海岛避寒养生、湖泊养生、矿物质养生、田园养生等养生业态,打造休闲农庄、养生度假区、养生谷、温泉度假区、生态酒店/民宿等产品,形成生态养生健康小镇产业体系。
2产业特色康健小镇的产业应该是以健康为主的,如养老产业、休闲农业产业、度假休闲、健康食品产业、体育产业等。
3功能明确康养小镇不同于一般的小镇,它的功能性更强。
以体育产业为例,依托山地、峡谷、水体等地形地貌及资源,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户外拓展、户外露营、康体养生产品,推动体育、旅游、度假、健身、赛事等业态的深度融合发展。
4规模较大因为康养小镇要将健康疗养、医疗美容、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体育运动、健康产品等业态聚合起来,因此项目占地面积通常会比较大,投资金额高。
康养小镇优秀案例1宗教文化养生型依托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资源,打造集宗教文化养生体验、养生教育、休闲度假、养老等于一体的综合度假区,该类型一般多分布在旅游景区或景区周边,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基础。
1案例:武当山太极湖项目介绍:武当山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由太极湖新区和太极湖旅游区组成,太极湖新区重点发展旅游发展中心、武当国际武术交流中心、太极湖医院、太极湖学校和高档居住区等项目,太极湖旅游区包括旅游度假板块、水上游览板块和户外休闲板块,重点建设太极小镇、武当山功夫城、老子学院、山地运功公园、武当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养老、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度假区。
区域旅游规划案例

区域旅游规划案例篇一: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专项案例分析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专项案例分析我国的旅游规划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但真正的大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不仅规划数量增加,而且规划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对旅游业发展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但是与此同时,旅游规划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可以说,旅游规划和中国的旅游业一样,正在遭遇如何由“大”到“强”的困境。
在这个时候,保持头脑的清醒格外重要,对规划的实践进行一些批判与反思也就十分必要。
第一节《20年黑龙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分析一、《20年黑龙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背景:(详见省政府与世界旅游组织关于编制该规划的合同)二、《20年黑龙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内容:(详见规划)三、《20年黑龙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特色:(详见规划项目评审意见书)第二节黑龙江旅游资源若干旅游项目规划开发实效分析一、我国旅游规划批判——以黑龙江为例(一)操作方式的“二倒”1、规划编制的“本末倒置”规划编制的“本末倒置” 是指,对于规划机构来说,做规划本来应该是最重要的任务,但是当前中国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规划机构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做规划,而是拿规划,规划机构投入到拿规划中的精力甚至要超过做规划。
中国的多数旅游规划机构都是依托某一或某些“名家” 发展起来的,和其他产业相比,这些名家相当于是技术拥有者。
从道理上讲,这些名家应该大力发挥技术优势,将主要精力放在指导规划的编制上。
在创业期,这些名家确实为中国旅游规划和旅游业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是到了今天,他们作为规划机构的负责人或实际负责人,大多是空中飞人,主要精力都放在跑规划、要规划上,对于规划的真正编制反而无暇过问。
2、规划编制的“脑体倒挂”旅游规划显然主要应该是“脑力活”,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反映,但是在中国旅游规划实践的发展中,人们逐渐产生了一种错误认识,似乎规划文本越厚越好、规划成果越多越好,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由此形成了规划编制的“脑体倒挂”,规划编制主要不是开动脑筋想问题、提良策,而是拷贝加剪贴,到处凑字数、拼图件,旅游规划变成“体力活”。
浅析武当山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
武当山 目 前旅游开发情况看 ,其旅游开发还停留在 初级的道教 建筑 和山岳景观 观光层次 。像武 当太极文化 、武当道教音乐 、武 当武术 、才 是 武当文化 的精髓 ,应该加强对这种最能体现 武当文化 的旅游资源 的开 发 。这样才能体现 出武 当山旅游资源的与众不 同,这才是旅 游资源对旅 游 者产生 吸引力 的根本所在。 ( 二 )大 力 宣传 ,提 高 国 外知 名 度 武 当 山 虽在 国 内知 名 度 较 高 ,但 是 在 国 外 客 源 市 场 上 ,却 远 不 如 泰 山 、黄山等 景区。主要原 因是武 当山在国外知名度还 较低 ,应该在 国外 潜 在客源市场大力做好武 当山的宣传。像台湾 、香港 、东南亚地 区 、以 及世 界华人 圈,都是武 当山庞大的潜在客源市场 ,应该 做好这些客源 市 场的宣传 ,这样在 一定程度 上会大大 提高武 当山在 海外市 场的知名 度 , 从而提高武当山海外游客 比重 。
( 三 )保 护 为 主 ,开发 为 辅
作为世 界文化遗产 的武 当山,对其进行旅游开发 ,决不能像普 通的 旅 游景点开发一样 ,以经济效益为标准 。所有的开发工作应在保护 的前 提下展开 ,而不应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在实际开发中应根据供 给去 选择需求 ,而不应由需求决定供给 的开发。像这类遗产性的旅游 资源因 开发保护不当 ,造成的损 失那是 远远无法用 经济价值 去衡量 的。因此 , 在武当山的开发中 ,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做到 以保护
将 以道 教 名 山武 当 山为 例 ,展 开 简述 。 关键词 :宗教 ;山岳 ;旅游开发 ;文化传承
武 当 山 作 为 中 国 四大 道 教 名 山 的 ,又 是世 界 文化 遗 产 ,可 以说 是 宗 教与山岳景观结合的完美典范。这些宗教 名山现在大 多是国家风景名 胜 区 ,也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对象。 武 当 山 旅游 资 源概 况 ( 一 )道 教 宫观 建 筑 武当山号称 “ 天下第 一仙山” ,有着 中国迄今 最为宏伟 的道教建 筑 群。据史书记载 ,从春秋时期第 一个进 入武当山修道 之人尹喜算起 ,这 里足足有 2 5 0 0多年的 道文化 பைடு நூலகம்史 了。后 经过 唐宋元 明清 各代 的修 建 , 武当山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 ,尤其是明永乐时期 ,对武 当山的大规模 敕 建 ,武当山道教建筑 到达顶 峰。1 9 9 4年武 当山古 建筑群 被联合 国列 为 《 世 界遗 产名录》 。这些古建筑为武 当山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 。 ( 二)太极武术 元末明初 道人 张三 丰来 到武 当 山,他 根据 《 易 经》 和 《 道 德经 》 的精髓和武术巧妙结合 ,创立武当太极武术 ,成为中华武术具 足轻 重的 派 。 据 统 计 全 球 约 有 4亿 人 练 习 太极 ,太极 已 经 成 为 不 同 民 族 、 不 同 国家交流的文化纽带 。成为 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的重要 载体。随着武 当山 旅游业的发展 ,武当武术也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 三)武 当道教音 乐 道 教 音 乐 是 道 士 在 斋 醮 时 用 的 音 乐 ,它 是 中 国古 典 音 乐 的重 要 组 成 部分 ,道教音乐的旋律里处处流露着道教道法 自然的准则。作 为道 教重 要发祥地的武 当山 ,武当 山道教音乐得到 了很好的保 存和传承 。明代永 乐皇帝朱棣 曾亲 自为武当道教创制 《 大 明御 制玄教乐 章》 ,由此武 当音 乐发展到顶峰 。作为艺术范畴的道教音乐 ,也是道教旅 游资源 的重要 部 分。 二 、开 发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 一 )开发 层 次 单 一 , 经 济 效益 低 武 当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 ,与 同类相 比,拥有及其丰富及 高品质的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但旅游的开发形式主要还停 留在对古建筑 和山岳风 光的观光阶段 ,游客来武 当山也就是看看古建筑 ,看看 山,对 于武 当其 他如武 当音乐 、武 当武术 、太极文化开发程度很低 。与同类型 的泰山和 峨 眉 山相 比 ,其 旅 游 经 济 效 益 收 与 之 相 比有 很 大 差 距 ,武 当 山 旅 游 收 入 主要 来 自 门票 。 ( 二 )与 同 类 型旅 游 资 源相 比 ,知 名度 较 低 武 当山作为 中国道教名 山,拥有 :“ 亘古无双胜景 ,天 下第一 名山” 的美誉 ,又被列入联合 国 《 世界遗产名 录》 。不过和 同类型 的泰山 、蛾 眉山等宗教名 山相 比,其知名度则还是较低 ,其单纯的经济 收益也低于 泰山 、峨眉 山等宗教名 山。武当 山的主要客源 来 自本省 和附近 的湖南 、 河南 、陕西 、江西为 主,而全 国其他地方 的游客则 比重较低 。尤其是在 国外客源市场上 ,武 当山远低于泰 山和峨眉山 。虽然武 当山在 中困也算 是家喻户 晓,但与泰 山、黄 山这些名山相 比,影响和知名度较 低 ,而在 国外 ,其知 名 度更 低 ,客 源 也 更 少 。 ( 三 )重 经 济 效 益 ,轻 文 化 保 护 与 传 承 作 为世 界文化遗 产的武当 山,是一 个名 副其实 的高 品质旅 游资源 。
基于叙事理论的露营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研究——武当太极湖为例

基于叙事理论的露营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研究——武当太极湖为例作者:庹玲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第5期庹玲露营地建设与露营旅游成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旅游业与旅游学术研究的新焦点之一。
武当山作为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在其山脚下的太极湖景区有极强的开发露营旅游产品的优势。
本文借用文学叙事的相关理论,以武当太极湖露营地为例,挖掘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文化内涵,从而弥补当前露营产品开发更多关注经济层面而缺少文化核心的不足,为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提供新方法,为武当山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一、研究背景武当太极湖景区位于鄂豫陕渝的交界地区,荆楚文化和秦汉文化的交融区。
处于西安—武汉两大城市中间,连接整个西北与华中市场,更是西安—武当山—神农架—宜昌(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的中点,地理位置极其优越,离武当山机场20千米,毗邻福银高速、武十铁路,丰富了旅游者到达旅游地的交通方式。
景区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坡度大多在30度以下,符合优质露营地的建设条件;具有广阔的水域景观,水域面积达58.7平方千米,可开展丰富的亲水活动。
对其露营旅游产品的叙事性开发,将文学的叙事理论与旅游规划理论结合,强调景区的文化输出和旅游体验,与景区内的其他以观光为主的旅游项目优势互补,带动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
二、理论基础叙事(Narrative),简单来说就是讲故事,分为宏大叙事(Grant Narrative)和个人叙事(Personal Narrative),宏大叙事可以为小事件的叙述提供一种合理的背景结构。
个人叙事则是个人与他人、社会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
武当太极湖景区主题和形象的定位可以使用宏大叙事,使一些容易被忽略、被遗忘的民俗文化、零散分布的地域特色、零散、断层的历史渊源融合成一个统领全局的主题;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可以使用个人叙事,使设计师在面对不同的目标市场时,可以设计出满足不同需求的特色旅游产品,并通过叙事的特有属性,使所有的旅游产品都能紧紧围绕主题,相互之间也有一个前后连贯的叙事逻辑,反映旅游文化内在的变迁和联系。
巅峰智业——依托武当太极文化 构筑大湖生态旅游

巅峰智业——依托武当太极文化构筑大湖生态旅游当山下,泱泱大湖,其魅力已经伴随着“闻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的形象而名声大噪。
在这泱泱大湖之中,包含着道家飘渺求仙,代表着东方太极养生的太极三岛,则是对这一理念的充分阐述和真实诠释。
太极三岛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内武当山下,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旅游度假板块的生态体验区,其位置紧邻武当新城、武当山风景区、太极湖水上游乐区、户外运动片区等景区,是未来太极湖区域水上游的重要旅游服务节点。
一、道法自燃——国际视野打造旅游经典(项目缘起)规划背景太极三岛是由太极湖集团打造的“武当·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启动项目之一,也是旅游区中较早启动的区域。
太极湖集团从前期策划开始,邀请了国内外众多一流的策划、规划机构,对项目进行多个层面的深入研究。
以具有国际视野和顶尖水准的先进团队,高起点、高水准地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旅游度假目的地,成为中国旅游文化事业中具有领先水平的产业示范基地。
规划在时下各界都关注绿色、低碳、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拒绝钢筋、水泥;构建零碳生态示范区”的规划目标。
确保能以小见大,提前反映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生态模式,成为旅游开发中的生态示范基地。
同时,从政策条件来看,恰逢武当山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双重契机,各级政府制定了诸多政策,从资金、土地、营销各方面对旅游业全力支持,也为太极三岛项目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由巅峰智业承接的“太极湖·太极三岛”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景观设计,是在充分吸取各方研究成果,深入分析本项目用地内的场域特征及人文、生态、景观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创造出集武当太极文化展示、旅游休闲度假、餐饮购物配套于一体的新型生态度假示范区。
二、感悟山水——原生材料构筑零碳品质(环境打造)太极三岛依托太极湖周边极富魅力的水资源环境,利用现状岛上橘林、竹林等自然绿化景观和未来太极湖水面上涨之后,所形成的湿地环境和生态景观,运用道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理念,遵循一切皈依自然的设计原则。
武当山太极湖新区景观绿化规划设计的理念及实践

柯泽 K E Z e 武汉理工大学 , 武汉 4 3 0 0 7 0( Wu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4 3 0 0 7 0 Wu h a n)
摘 要:太极湖新 区是武当 山致力打造 的区域性旅游服务 集散中心,对完善武 当旅游产业链条 ,构建 山水一体 的大武 当旅游 格局具 有 重大意义 。通过 对太极湖新 区景 观绿化 规划设计 的理念 及实践探究 ,可 以为太极湖新 区景观 工程 在建设实施 中,进一 步美化 景
I t a i ms a t l a yi n g a s o l i d 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 b u i l d i ng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a l e c o l o g i c a l c u l t ur e t o u r i s t r e s o a, a pl a c e a p p r o p r i a t e t o l i v e , t o ̄a v e l a n d t o ke e p g o o d h e a l t h.
g r e a t s i g ni i f c a n c e t o p e r f e c t he t Wu d a n g t o u r i s m i n d us t r y c h a i n a n d b u i l d he t l a n d s c a p e p a t t e m o f he t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l a r g e Wu d ng a t o u r i s m. Th r o ug h he t e x p l o r a t i o n i n t h e t he o r y f o u n d a t i o n a n d i mp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l a nd s c a p i ng i d e a s i n Ta i Chi La k e Ne w Di s t r i c t , i t c a n f u r t he r b e a u t i f y he t e n vi r o n me n t of he t s c e ni c s p o t i 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 e n h nc a e he t s e vi r c e un f c t i o n , a n d i mp r o v e he t q u a l i t y o f t o u r i s m.
鄂西圈视窗中的武当山太极湖

文化遗产 保护和文化 传承体系
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 体系
▪ 1个理论:区域经济理论 ▪ 20世纪50年代形成、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区域
经济理论,是在区位论与发展经济学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逐渐 演化发展而来的。两大主题:区位选择、区域经济发展。前 者主要反映微观经济活动聚集和扩散的主体理性,后者主要 表现在中观、宏观层面。 ▪ 杜能(Tunen,1826)创立了农业区位论,韦伯(Weber,1909) 提出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33)提出中 心地理论,勒什(Losch,1940)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 萨缪尔森(Samuelson,1952)与柏克曼(Beckman,1968)奠 定了空间经济理论基础。 ▪ 阿罗(Arrow,1962)最早用内生技术进步来解释经济增长, 政府可以采取适当政策提高经济增长率,使经济实现帕累托 改进。罗默(Romer,1986) 用知识的溢出效应说明内生的技 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卢卡斯(Lucas,1988) 认为 整个经济体系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资本的溢出造成的。规模经 济内生化的结果是区域经济增长差距越来越大。
▪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特指精神财富。”——新华汉语词典。
文化含义的理解举例Fra bibliotek▪ 物质财富: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 古建筑群
▪ 精神财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屈原故里端午节
鄂西圈 文化
▪ 泛文化:人生意义、生活品味、
餐饮文化、酒文化、上海人精吃
螃蟹文化、水点桃花餐具
图示1:GDP
8000
6000 4219.96
4000
2000
0 2008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 实质的联系。
>>丽江古城
1
>>苏州古典园林
2
>>日本法隆寺佛教建筑群
3
>>德国魏玛和德萨奥的巴哈奥斯及其遗址
4
>>世界遗产的定义
共通点:独特性、唯一性、永久性、引领性
>>分析结论
新遗产概念界定
• 古代 --- 现代 --- 后代 • 西方 --- 东方 --- 地方 • 观感 --- 美感 --- 情感 • 高度 --- 深度 --- 速度 • 常识 --- 知识 --- 智慧 • 能品 --- 妙品 --- 神品 --- 逸品 • 第一 --- 唯一 • 遗产 --- 新遗产 …
>>A1地块
>>A8地块分析
地块特点: 景观:内部景观丰富,谷地 狭长。水系、农田、自然植 被结合的丰富景观效果。 地形:谷地面积较大,蜿蜒 深入。地势分布高低兼具。 消落带面积较大。 格局:自然山势起伏将地块 分为几部分,山水结合,张 弛有度。
>>A8地块——间接围合型
地块划分原则
1、尽量少占用山顶与谷底,将地块
>>文化主题的案例研究1
1
国内:世界博览会
特点:
1、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 2、主题创作的当代建筑群 3、大都市文化底蕴
背景:
世界博览会(World Exhibition or Exposition,简称World Expo)是一项 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 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 活动。参展者向世界各国展示当代的文化、 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成 果。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 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有助于人类 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 人面前。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 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因此,世博 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 匹克”盛会。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
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
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 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细节规划意向
模式选取
2
区位背景及规划定位
>>区位关系图
>>空间位置
本区域位于太极湖生态文化旅 游区的西北端,处于旅游度假板块 本区域规划范围 的尽端,坐拥秀美的山水自然环境, 是该板块地形空间最为丰富,景观 视觉最佳的区域。优越的自然生态 环境、位于大武当“龙首”的地理
位置等等优势决定其统领全区的功
—— ——
>>规划原则
1
集参观考察、交流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布局与功能排布,为创造性空间的打造提供
良好的基础。
2
以引领文化及建筑专业水准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划分地块。要在保护水土、保护生 物多样性的前提下为建筑提供最大发挥空间的可能。
3
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体现对自然的最大尊重,以打造“天人合一”的建筑——
景观组合范例为准绳。
3
地块分析及发展模式
>>自然条件概述
1
气候条件 本地区处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南北过渡属性,年平均气温12.8-16.0°C,无霜期222-254 天,降雨量843-995毫米,兼有丰富的局部小气候。
2
水文条件 全年平均降水总量为26.04亿方,正常年为25.50亿方,枯水年为21.43亿方,特枯水年为16.39亿方。 地面径流深年平310.6毫米,径流总量9.66亿方(不包括客水)。正常年年径流深271.8毫米,径流总 量8.45亿方;枯水年年径流深160.4毫米,径流总量4.99亿方;特枯年年径流深78.8毫米,径流总 量2.45亿方。武当山风景区径流量0.91亿方,亩均水量1532方。
2
较为自由的艺术交流活动区
1、集艺术创作、展示、交流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区 2、服务人群指向性较强 劣势:活动类型较为单一,服务人群固定
以世界博览会的交流模式,打造 具特殊性、唯一性、永久性的精
品版块。
3
以本地域历史文化积淀做背景发展起来的文 化观览体验区
1、文化主题定向明确 2、区域文化底蕴较深 3、批量新建复古建筑群 劣势:复古建筑群诠释方式较为牵强
湖光环抱下的原生态山林地貌 运用当代建筑科技,将建筑空间自然“嵌入”环境,形成“天人合一”的现代建筑群落风貌
优势提炼:各项优势特质融合于本区域,共同形成了本地块的丰富性、可塑性与独特性 实现手段:以成为未来的世界遗产标准打造精品文化区域,打造武当现代文化建筑群
>>项目愿景
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领先行业概念的文化活动区域
原生态的景观条件
1 2 3 4
丰富的视觉体验 内向型与外向型结合的空间类型
用地相对分散
区域特质与原生态的乡土聚落分布 形式完美契合 新遗产聚落
>>规划概念
太极:调——和 概念敲定 乡土聚落的模式与特点是实现本区域规 划愿景的最佳方式,与大武当地区“大 山大水大人文”的区域背景更为契合。 乡土聚落:自然生长——环境塑造 朱熹: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
生态保护建议
1、小地块内注重乔灌搭配。 2、消落带种植稳固水土的植物。
>>本地区地貌概览
>>本地区地貌概览
>>分析结论
本区域的的发展优势所在:
与武当顶遥相辉映的地理环境:大山——大水 武当 历史文化遗产——本区 新遗产
大武当山浓厚的宗教、艺术、历史文化底蕴 将本区打造为集当代多元文化交流、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区域
充足、自由的发展空间 为规模性的文化交流、展示活动提供硬件基础,高质量的空间与实体环境
3
地形地貌 本区域地形起伏较大,土地利用状况90%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因其丘陵山地地势,整个 区域的土地结构可概括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即林地居多,耕地后备资源较少。
>>地块植物类型
橘子
花卉
荷叶
水稻
松树
油菜花
>>GIS分析叠加
>>地块叠加分析
>>地块视线分析
>>地块视线分析
>>地块特点分析 A6: 地块视线遮挡小 阳坡面与山顶坡度缓 适宜建设用地较为集中 综合评价等级最高 建设自由度大 A1—A5: 内、外部景观丰富 适宜建设用地较少 私密等级高
>>文化主题的案例类型总结
武当山——大山
与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大山 大人文的背景相对应,本区都 需要些什么特质?
本区域——大水
>>武当山建筑群
>>世界遗产的定义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 可获得批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适宜建设用地相对较少 地块评价等级最高 建设自由度较大 私密等级高
内部与外部景观搭配 适宜建设用地较大
A7—A10 : 内部与外部景观都较为 丰富 适宜建设用地联系较为 紧密 建设自由度较大
连接各功能地块 服务于公开活动
A2、A11.A12: 地势平坦 景观较为单一 适宜建设面积有限
>>地块特点总结
和谐共融 私密性强 自然生长
乡土风貌
>> 模板提取
聚落形态一:
自然分散型
>>原生态聚落类型
湖北恩施土家族聚落
>> 模板提取
聚落形态二:
间接围合型
>>原生态聚落类型
贵州苗族聚落
>> 模板提取
聚落形态二:
核心发散型
>>原生态聚落类型
贵州黔东南苗族聚落
4
策略与方案
>>地块要素分析
>>A1地块分析
分散在山腰朝向好的部分。
2、每块山坳谷地内由地块凝聚成组
团,每个组团兼有室外的公共交流区
域。
交通组织原则 (共享前后门户)
1、各组团设一个车行出入口,组团 间的车行道路不必连通。 2、尽量避免道路横穿谷地,破坏生 态景观。 3、各组团均设共享的码头,步行可 达。 4、注重组团内部的步行系统组织, 以提高组团凝聚力。
空间规划
基地要素 A1地块规划与意向 A6地块规划与意向 A8地块规划与意向 功能分区
规划概念
概念提出 模板选取
地块概览 区域的资源优势 优势利用 规划原则 项目愿景
1
研究方法与逻辑
>>研究方法
方向制定
现状研究 观念把握 案例研究 发展定位 原则制定
问题分析
地块分析
设计成果
总体规划内容
规划概念
建设控制原则
交通组织原则 (特有前后门户)
1、各地块均设自己的私人游艇码头 及船坞。
2、车行道路沿自然山体贯通各地块。
3、尽量避免道路横穿谷地,破坏生 态景观。 4、步行系统注重于码头与独立地块 的联系,保持地块独立性。 5、专属的直升机停机坪。
生态保护建议
1、对地块进行林相改造,注意乔灌 搭配。 2、沿用当地树种,避免异种入侵, 破坏生态平衡。
能地位。
>>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
在整个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中,本地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区 位优势决定其在全区的统领地位。为加强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文 化氛围,我们将其总体目标定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