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抗病毒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慢乙肝抗病毒治疗》课件

《慢乙肝抗病毒治疗》课件

05
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评估和监测
疗效评估的方法和指标
病毒学指标
通过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评估 抗病毒治疗效果,通常在治疗后
3-6个月内应降低至检测下限以下 。
生化学指标
通过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如谷丙 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评估肝脏 炎症缓解情况,正常化表明病情得 到控制。
免疫学指标
通过检测HBV抗原(如HBsAg、 HBeAg等)和抗体变化,了解机体 对病毒的免疫应答和病毒清除情况 。
预防慢乙肝的传播,需加强血液制品管理、推广安全注射、加强婚前检查和健康教 育等措施。
慢乙肝的病理生理机制
慢乙肝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免疫 应答、细胞因子、肝星状细胞激活等 方面。
细胞因子如IL-1、IL-6、IL-8、TNFα等在慢乙肝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 影响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免疫应答异常是慢乙肝发生发展的重 要机制,包括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的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异 常。
《慢乙肝抗病毒治疗》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慢乙肝概述 • 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 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药物 • 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方案和疗程 • 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评估和监测 • 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副作用及处理
01
慢乙肝概述
慢乙肝的定义
01
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是指乙 肝病毒检测阳性,病程超过6个月 ,或者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 慢性肝炎表现者。
,及时处理和调整治疗方案。
疗效不佳或复发的原因和处理措施
病毒耐药
长期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毒耐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复发。 此时应根据耐药性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免疫功能低下
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复发。此时应加强免疫调节 治疗,如使用免疫增强剂等。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2023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

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对全国1-29岁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表面抗原检出率分别为0.32%、0.94%和4.38%。

1基本知识乙肝病毒主要经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目前,由于对献血人员实施了严格的筛查,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已很少发生。

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等。

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大多在分娩时接触HBsAg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

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明显减少。

与HBsAg阳性者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乙肝病毒危险性增高。

乙肝病毒不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

未发现乙肝病毒经吸血昆虫传播。

2治疗方案 1、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主要根据血清HBV-DNA水平、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来决定,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后决定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

动态的评估比单次的检测更具有临床意义。

对HBeAg阳性患者,发现ALT水平升高后,建议观察3-6个月,如未发生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可建议考虑抗病毒治疗。

推荐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HBV-DNA水平:HBeAg阳性者,HBV-DNA≥105拷贝/mL。

HBeAg阴性者,HBV-DNA≥104拷贝/mL。

慢性乙肝的病程与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肝的病程与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肝的病程与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炎,其病程复杂多样,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脏损伤,延缓疾病进展。

本文将从慢性乙肝的病程以及抗病毒治疗的原理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慢性乙肝的病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肝炎慢性活动期和肝硬化期。

在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肝功能正常,体内HBV DNA水平较低,肝组织病理改变轻微。

然而,随着病毒的复制和肝细胞的破坏,免疫系统开始对病毒产生免疫应答,进入免疫活动期。

在这一阶段,患者的肝功能可能出现异常,HBV DNA水平升高,肝组织病理改变加重。

如果病毒复制得不到有效控制,疾病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炎慢性活动期,患者的肝功能进一步下降,肝组织炎症明显,纤维化程度加重。

最终,一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严重者可能出现肝癌。

抗病毒治疗是控制慢性乙肝病程的重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酶的活性,阻断病毒的复制过程。

干扰素则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抑制病毒复制和清除感染的肝细胞。

这些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脏损伤,改善肝功能。

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病毒载量、肝功能、病毒基因型等。

一般来说,病毒载量越高,治疗难度越大。

此外,不同基因型的病毒对药物的敏感性也有所不同。

基因型B和C的病毒对核苷酸类似物的敏感性较高,而基因型A 和D则对干扰素的敏感性较高。

因此,在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病毒特征。

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延缓疾病进展。

一旦患者完成了规定的抗病毒治疗周期,并且达到了病毒学和生物学的治愈标准,即HBV DNA检测阴性,肝功能正常,肝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可以停止抗病毒治疗。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治疗结束并不意味着疾病完全消失,患者仍然需要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乙肝防治知识知识点总结

乙肝防治知识知识点总结

乙肝防治知识知识点总结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它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预防和治疗乙肝的知识对于保护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乙肝防治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乙肝的传播途径: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其他传播途径包括共用针头、划伤或割伤感染的物体、经皮肤黏膜传播等。

2.接种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推荐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然后按照接种时间表接种剩余的疫苗剂次(通常是3针)。

3.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是预防乙肝的重要措施之一。

避免和他人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4.使用安全的注射器和毛刺物品:乙肝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因此在注射器、针头等卫生器具的使用上要格外注意。

使用一次性安全注射器和其他个人卫生用品,避免共用注射器。

5.保护性性行为:乙肝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因此使用安全套是预防乙肝的重要措施之一。

6.早期诊断和及早治疗:如果出现乙肝相关症状,如黄疸、恶心、呕吐等,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乙肝病毒检测。

早期发现并及早治疗乙肝,可以减少肝脏损害并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7.对于乙肝患者的护理:乙肝患者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要均衡、避免过度劳累、戒酒等。

在与乙肝患者接触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

8.乙肝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乙肝感染者应定期复查肝功和乙肝病毒相关指标,以及相关肝癌筛查等。

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大量饮酒,以降低肝损伤的风险。

总之,对乙肝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接种疫苗、遵守个人卫生习惯和避免高风险的行为,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的传播。

对于已经感染乙肝病毒的人,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是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重要措施。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策略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策略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策略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

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大约有24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

因此,有效的治疗策略对于控制这一传染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一、抗病毒药物治疗1. 核苷类似物药物核苷类似物药物是目前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抗乙型肝炎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HBV DNA合成来减少或清除体内的HBV载量。

常见的核苷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等。

这些药物通常需要长期使用,并根据患者的血液测试结果进行调整剂量。

2. 干扰素治疗干扰素也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它通过增强免疫系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

然而,干扰素通常需要使用更长时间(至少6个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并且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发烧、头疼和肌肉酸痛等。

二、个体化治疗方案由于乙型肝炎感染程度和表现各不相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HBV感染血液学指标、肝功能状态等因素来确定最合适的治疗策略。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患者是否存在其他慢性肝脏病变以及是否怀有妊娠意愿等特殊情况。

三、改善生活方式除了药物治疗外,改善生活方式也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和康复具有积极影响。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饮食调整:避免高脂肪、高糖分和高盐的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2. 戒酒戒烟:长期饮酒和吸烟会对肝脏造成更大损害,因此最好戒酒戒烟以减轻肝脏负担。

3. 适度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

4. 定期随访和监测:乙型肝炎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清学指标检测、B超检查等,以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预防控制除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外,预防控制也是减少感染乙型肝炎传播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这一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

慢性乙肝抗病毒健康教育

慢性乙肝抗病毒健康教育
• HBeAg阳性患者治疗1、2、3年时,HBVDNA<103 者为28%、45%和56%, 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12%、29%和43% ,
• 服用1、2、3年耐药率分别为0%、1.6%和 3.1%;治疗5年耐药率为11%
• 肾毒性
抗病毒药物分类—替比夫定
• 治疗2年时,其总体疗效和耐药发生率亦优 于拉米夫定组。我国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也 表明,其抗病毒活性和耐药发生率均优于 拉米夫定
复查内容-抗病毒治疗监测时间
监测时间

治疗期间病毒学 转阴前
治疗期间病毒学 转阴后
复查期间监测
ALT、HBeAg、 HBV-DNA1/月
ALT、HBeAg、
ALT、HBeAg、HBV
HBV-DNA至少1/3月
-DNA至少1/3月
能力的作用。
干扰素与核苷类药优缺点?
• 优点之争 • 核苷类似物抑制乙肝病毒能力强,适用于
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口服方便 • 聚乙二醇干扰素a-2a(派罗欣)治疗,e抗原转
变为e抗体的比例较高,意味着疾病得到控 制,少数治疗者乙肝表面抗原甚至可消失, 且年轻患者使用效果更好
干扰素与核苷类药优缺点?
• 缺点 • 核苷类似物e抗原血清转换率低,需要长期
治疗,停药后容易复发,长期应用都会发 生耐药变异
• 干扰素需要皮下注射,普通干扰素一周要 注射三次,长效干扰素要一周注射一次。 干扰素副作用明显,价格高
干扰素与核苷类药优缺点?
• 疗效之争(主要取决于药物和个体情 况)
• 治疗时机与治疗目标一致 • 治疗终点 e抗原消失,e抗体出现,对
于核苷类似物临床上做6-12个月的巩固 治疗
服药时间
• 抗病毒药物需定时定点服用 • 空腹服用(餐前饭后两小时为宜) • 不可自行随意停药

护理乙肝知识点总结归纳

护理乙肝知识点总结归纳

护理乙肝知识点总结归纳以下是乙肝的一些关键知识点总结归纳:一、乙肝的引起和传播机制1.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接触和母婴传播等。

2. 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体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因此在血液、精液、乳房分泌物等体液接触时容易传播病毒。

3. 共用注射器、输血和器官移植等也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二、乙肝的临床表现1. 乙肝感染后的潜伏期平均为60-90天,慢性感染者可能在数年或十数年后才出现临床症状。

2. 乙肝早期症状轻微,可能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

3. 慢性乙肝患者可能会出现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

三、乙肝的预防和控制1.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对新生儿进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乙肝的传播率。

2. 减少性行为伴侣、避免共用注射器、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等也是预防乙肝传播的重要措施。

3. 对于有乙肝患者家庭成员或性伴侣,可以通过接种疫苗和避免共用刮痧板、牙刷等途径预防感染。

四、乙肝的治疗方法1. 对于急性乙肝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可以帮助缓解症状。

2. 对于慢性乙肝患者,需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同时定期检查肝脏功能和病毒载量等指标。

3. 对于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疗等。

五、护理乙肝患者的注意事项1. 确保乙肝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酒精。

2. 避免使用有肝脏损伤作用的药物,如抗生素、镇静剂、止痛药等。

3.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乙肝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和定期复查。

综上所述,乙肝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乙肝的关键在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乙肝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对乙肝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也至关重要,需要充分了解乙肝的病理生理特点和临床表现,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和关怀。

希望通过对乙肝的深入了解和关注,能够减少乙肝患者的痛苦,减少乙肝的传播风险,最终实现乙肝的有效控制和消灭。

乙肝病毒感染防治知识

乙肝病毒感染防治知识

乙肝病毒感染防治知识
导言
乙肝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了解其防治知识对保护个人和社区的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乙肝病毒感染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和性行为是主要传播途径。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措施
1. 接种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按照医生建议完成接种程序,包括初次接种和加强免疫。

2. 避免共用針具和其他血液污染物:避免使用他人的注射器、剃刀等針具,以及其他可能带有血液的物品。

3.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作为避孕和防范性传播乙肝病毒的工具。

4. 照顾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应在新生儿出生后进行预防措施,包括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疫苗接种。

5. 避免暴露于乙肝病毒的环境: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
其他可能带有乙肝病毒的物品。

乙肝病毒感染的症状和治疗
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导致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常见症状包括疲劳、食欲不振、黄疸等。

对于慢性感染患者,定期监测肝功能,并根据
医生建议接受干预治疗。

结论
通过加强对乙肝病毒感染防治知识的普及,个人和社区可以有
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大家应该树立自我防护意识,
遵循正确的预防措施,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以上是关于乙肝病毒感染防治知识的内容概要,希望对您有所
帮助。

[参考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乙肝抗病毒要点
乙肝抗病毒应做到三个合适:对合适得患者在合适得时机选择合适得药物。

处于免疫耐受期得患者不需抗病毒治疗,效果不好且会增加耐药风险。

一、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指征
1、慢乙肝患者对HBV-DNA水平,HBeAg阳性者,HBV-DNA>105copy/ml;HBeAg阴性,HBV-DNA>104copy/ml;ALT>2倍正常值上界(排除病毒外病因)。

(1IU/ml=5、6copy/ml)
2、存在明显得肝脏炎症(2级以上)或纤维化,特别就是肝纤维化2级以上者。

3、ALT持续处于1×ULN(正常值上限)至2×ULN之间,特别就是年龄大于40岁者,建议行肝穿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脏纤维化情况后,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

4、ALT持续正常(每3个月检查一次,持续12个月),年龄大于30岁,伴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建议行肝穿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脏纤维化情况后给予抗病毒治疗。

5、诊断为乙肝肝硬化者,无论其转氨酶就是否正常,必须使用抗病毒治疗。

6、与HBV相关HCC患者必须使用抗病毒治疗。

7、肝衰竭患者,必须抗病毒治疗,重症化明显者,最好使用低效抗病毒药物,如LAM;重症化不明显者,可直接使用ETV。

(重症化主要瞧
凝血功能、转氨酶、胆红素等)
二、特殊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
1、儿童
符合抗病毒指征,推荐使用LAM/ADV,12岁以下患者LAM剂量为3mg/kg,ADV剂量为0、3mg/kg。

12岁以上儿童与成人剂量相同。

2、孕妇推荐使用LAM/LDT/TDF
孕前如有抗病毒指征应使用NA(S);孕前如一直使用ADV/ETV,换用LAM/LDT/TDF抗病毒治疗;如使用INFα者,应换用前三种药物,停用INFα6个月后怀孕;如在孕期三个月有高病毒血症(HBV-DNA>106IU/mL),可使用NA(S)预防母婴与宫内传播,仅预防母婴传播者,可在分娩后3个月终止治疗,可母乳喂养。

3、乙肝病毒携带肝移植患者,在移植前2周应开始服用NAS。

4、合并HAV或HEV感染者,重叠感染可短暂抑制HBV,但甲肝及戊肝治愈后又转至原生状态。

重叠感染加重肝脏负荷,少数病人病变较重,甚至可发生亚急性肝衰竭。

因此,对HBV-DNA阳性患者应及时给予NAS治疗。

5、合并HCV感染者,应先确定哪种病毒占优势再决定如何治疗。

6、合并HIV感染者,HIV感染者中有14、6%重叠感染HBV。

LAM,TDF,ETV同时具有抗HBV与HIV得作用,因此,对同时需要抗两病毒治疗者,治疗方案应包括2中抗HBV药物,如:LAM联合TDF或者ETV 联合ADV。

尽量避免仅使用1种具抗HBV得药物,以尽可能降低HBV 耐药风险。

对不需要抗HIV治疗得患者,应尽可能选无或者很少有抗HIV活性得药物进行抗HBV治疗,如:INF、ADV、LDF。

7、多重感染:HCV、HBV与HDV主要通过血液传染,可同时发生3者重叠感染。

在国内HDV得地方流行区,各类慢性感染中HBV混合HDV 占10%-20%,其中再混合HCV成为三重感染得约5%。

对此可给予干扰素得抗病毒治疗?
8、HBsAg阴性,HBcAb阳性患者如需应用强效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建议给予NAS治疗。

三、抗病毒药物
单纯得抗病毒药物仅能抑制病毒复制,不能完全清除病毒,也就就是说它能够控制病情进展,但不能完全治愈乙肝。

核苷(酸)类似物(NAS)得作用机制:主要就是通过HBV反转录酶(rt)将外来得由NAS形成得药物源性底物与HBV-DNA链延长所需要得天然底物相竞争,并结合到延长中得DNA链上从而使DNA链得延长中止。

NAS直接抑制HBV-DNA复制,间接抑制病毒蛋白得翻译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LAM;恩替卡韦ETV;替比夫定LDT
核苷酸类似物:阿德福韦酯ADV;替诺福韦TDF
1、ETV恩替卡韦(博路定、雷易得、润众、维力青等)0、5mg 就是临床使用较多得高耐药屏障药物,有作用强,耐药率低,副作用小,但价格较贵。

在NAs初治乙肝患者中(HBeAg阳性或阴性),ETV治疗5年得累积耐药发生率为1、2%。

2、LAM拉米夫定(贺普丁、贺甘定)100mg 上市时间最长,安全,
疗效确切,便宜,但耐药率高:随治疗时间延长,病毒耐药突变得发生率增高 (第1、2、3、4年分别为14%、38%、49%与66%)。

3、ADF阿德福韦酯(贺维力、名正、代丁)300mg 对拉米夫定耐药者仍有效,常作为LAM耐药后联合用药,缺点:抗病毒作用较弱,起效慢,有潜在得肾毒性。

4、LDT替比夫定(素比伏)600mg HBeAg转换率高(22%),可增加肾脏血流,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常作为乙肝合并肾损害得抗病毒用药,因其无致畸性常作为妊娠期间用药,缺点:变异率较高,有肌酸激酶(CK)升高(表现为肌肉酸痛)等副作用,上市时间短,抗病毒作用,长期疗效与安全性都有待证实。

5、TDF替诺福韦 300mg 就是目前抗乙肝病毒作用最强,耐药率最低得药物,缺点就是肾损害,低磷性骨病,价格高昂。

6、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国产短效干扰素) 该类药物得优点就是有固定疗程、不产生病毒耐药、HBeAg,HBsAg血清转换率()高且应答持久、具有调节免疫与抗病毒双重功效;缺点:需皮下注射、价格较高、不良反应较多等(流感样症候群、骨髓抑制、精神异常等)有妊娠、精神病、酗酒、失代偿期肝硬化、甲状腺疾病等禁忌症。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派罗欣) 135/180 ug/0、5ml;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佩乐能)50/80/100 ug/0、5ml ih 每周一次短效干扰素赛诺金、安福隆、凯因益生、运德素:有α1b、α2b、α2a三个亚型。

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成人5百万单位)。

6、理论上干扰素联合NAS可提高病毒应答率,但缺少这方面得研
究数据。

在两者联合用药时应避免INF-α与LDT联合治疗,可致周围神经病变。

四、抗病毒疗程
1、核苷(酸)类药物:建议总疗程至少4年,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治疗至少3年(每隔6个月复查一次)仍保持不变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

至于个体化得评估,对以下患者需进一步延长疗程:1、男性,>40岁;2、有肝癌家族史;3、影像学检查或生化检查有肝纤维化表现或有脾大者。

延长治疗得目得就是使患者今多地延长感染静息期,阻止肝炎反复发作与肝病进一步发展。

2、干扰素:推荐疗程1年,但治疗早期应答可帮助预测应答。

若经过1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未发生HBsAg定量得下降,且HBV DNA 较基线下降< 2 Log,建议停止治疗
五、NA(S)耐药得补救治疗
病毒耐药后可出现病毒学突破及反弹,多后继生物化学突破及反弹;HBeAg血清学转换率降低或已发生转换后又发生了逆转换;肝组织学已有得进步得开始倒退;肝脏病变进展,肝硬化发生率增高。

对病毒耐药得补救治疗应尽早最好在发生生物化学突破前开始。

因此对接受NA(S)治疗者应3个月检测一次。

1、补救得基本原则就是加用一种无交叉耐药得第二种药物,如对核苷类似物耐药者加用核苷酸类似物反之亦然,联合治疗核心价值在
于彼此抑制rt(HBV反转录酶)耐药位点得变异,从而消除或显著减少耐药变异得风险。

2、对LAM耐药换用TDF或加用TDF
对ADV耐药换用ETV或TDF加恩曲她滨truvada(抗逆转录酶药):每片含恩曲她滨200mg,TDF300mg
对LDT或ETV耐药换用或加用TDF就是优先选择
对多重耐药病毒变异株首先考虑干扰素治疗,备选方案为TDF联合ETV或用恩曲她滨
NAS类似物耐药得补救治疗
六、免疫接种
1、HBsAb定量在正常值上限10倍以上可以不需要注射疫苗,有抗体但低于10倍以下者需要注射乙肝疫苗一针,每次注射20ug,一月后复查;无抗体者,实行0、1、6方案,每次注射20ug,第三针注射后一个月复查乙肝定量以确定免疫就是否成功。

2、新生儿常规免疫:重组乙肝疫苗接种,10ug,im,在24小时内接种,30分钟内最好,越早越好,可在两手臂不同部位注射疫苗及免疫球蛋白(剂量应≥100 IU)。

接种后可母乳喂养,实行0、1、6方案。

3、治疗性得注射乙肝疫苗无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