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
蜡烛 详案例 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大连市第七十六中学黄华课题:《蜡烛》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读准“瓦砾、拂晓”等字音,理解“名副其实”等词语的含义。
2.在默读中抓住描写说出老妇人的形象。
3.在品读中理解蜡烛和黑色围巾在文章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的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
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样一场特殊的葬礼。
二、说说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
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
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写写字词说说目标学习目标1.在朗读中读准“瓦砾、拂晓”等字音,理解“名副其实”等词语的含义。
2.在默读中抓住描写说出老妇人的形象。
3.在品读中理解蜡烛和黑色围巾在文章中的含义。
预习检测烧灼.()地jiào()拂.晓()瓦砾.()名()其实颤wēi wēi()()pú fú()()jū gōng鞠躬()()三、说说人物过渡语:既然标题叫蜡烛我们来看看这是谁的蜡烛?在这蜡烛的背后有怎样的一个老妇人。
二战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空前 的一次战争,卷入的国家有60多个,占世界总 人口的4/5;战火遍及欧洲、亚洲、非洲,以 及大西洋、太平洋和地中海,是一场真正的世 界性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 国家发动的。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 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 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
三、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到来。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 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 2、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另 一方不向该第三国提供任何支持; 3、缔约国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 的任何国家集团。 同时还附有《秘密附属议定书》
3、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战争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 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 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敦刻尔克大撤退
二战初期英、法军队从法国向英国的一次大撤退。 1940年5月,德国占领荷兰和比利时,侵入法国,击败 英、法军队。英国远征军和部分法、比、荷军溃退至法 国北部敦刻尔克地区,面临被歼灭的危险。5月26日至 6月4日陆续向英国撤退,由860余艘舰船运载33万余人
4、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客观上有纵 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讲述内容
一、慕尼黑阴谋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日军偷袭珍珠港 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一、慕尼黑阴谋
纵容 绥靖 政策
德国
强 占 苏 祸水东引 台 德 区
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
联
英 法
慕尼黑 会 议
捷克斯洛伐克
不信任英法,构筑集体安全失败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识记要点

第一单元我们爱和平1、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
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2、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常会伴随着不和谐的音符,各种战争、冲突时有发生。
3、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和平稳定、和谐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必要前提。
4、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5、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国。
6、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大战的开始。
7、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最终于1918年年底,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8、第一次世界大战,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双方伤亡人口数达3000多万,战争费用约1863亿美元。
在一战中,各种新式的飞机、坦克等武器被用于战场。
9、1939年9月,德国突然袭击波兰,随后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0、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1亿人,大约9000万士兵和平民伤亡,3000万人流离失所。
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广大地区。
战争直接损失达4万亿美元以上。
1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民伤亡3800万人以上,经济损失达6000亿美元以上。
12、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代表正式签署投降书。
在中国战区,是9月9日在南京,由冈村宁次向中国代表何应钦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3、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投放了原子弹,直接导致几十万人在爆炸中丧生,之后,还给当地带来了癌症、霍乱、伤寒、结核、白血病和皮肤灼伤等后遗症。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战争。
对于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经济上,一战后德国利用英法矛盾和美国的经济扶植,再次超过英法;日本利用“一战”期间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获得的利益,迅速发展起来。
政治上,德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过程中,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经济大危机中更是建立了极权统治—— * 专政;英、法、美则继续发展了民主政治。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再次改变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且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强大的 * 国家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二战爆发的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战胜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受压制国家一直希望能改变这一政治格局。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惩罚性的规定在德国人民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战胜国意大利因英法没有履行大战前的承诺而不满;华盛顿体系使日本在军事、中国问题方面受到压制。
因此,德、意、日三国都迫切希望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经济大危机是二战的导火线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为摆脱 * 打起了贸易壁垒战,严重依赖美国的德国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都无法通过自身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摆脱危机,只能借助原有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建立 * 专政进行疯狂对外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四、 * 国家蓄谋发动侵略战争,是二战爆发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1936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和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初德国突袭波兰。
这些事件充分说明德、日、意 * 国家蓄意发动战争是二战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五、英、法、美“祸水东引”战略以及“绥靖政策”和苏联的“祸水西指”,加速了二战的爆发面对 * 国家的侵略,英、法、美等国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既得利益,同时出于对 * 苏联本能的仇视,尽可能将 * “祸水东引”,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满足 * 国家扩张欲望。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新教材《中

经济大危机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具体原因:
《慕尼黑协定》签字现场
一下飞机,张伯伦就得意地宣称: “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温斯顿·丘吉尔则评价: “让你在 战争与耻辱之间作一抉择,你选择了 耻辱,而你将来还得进行战争。”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具体原因:
①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 ②经济大危机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盛行。 ④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侵略气焰。
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等,归还中华民国;
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归还侵占中国其的他领日土本,以武承力认或朝贪鲜欲独所立攫;取
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
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
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
承认朝鲜独立;
极端民族主义(基本特征)
法西斯主义特征 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意、德、日法西斯主义形成的概况
开始时间
建立政权
主要史实
1919年战斗的
意大利 意大利法西斯 国家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斯党
1922年建立 ①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法西斯政权 ②1936年与德国结成轴心国
2018~2019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点总结

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①战争让人类付出了惨痛代价,给人类带来的伤痛难以忘却。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饱受战争之苦的各国人民看到战火导致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看到人们在战争中失去家园、流离失所,也看到核武器的使用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深深感受到和平发展的可贵。
(2)表现:成立联合国,不断建立健全维护和平的机制;派驻维和部队;签署核不扩散条约……2.威胁和平的因素。
局部战争与冲突从未间断,霸权主义、民族问题、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恐怖主义等。
3.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日益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恐怖主义违背人类的道义和规则,严重威胁普通民众的生命安全,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与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背道而驰。
4.实现和平对我们的要求。
我们要看到和平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积极表达爱好和平的愿望,主动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5.当今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发展课题。
消除贫困,让人们都过上繁荣和充实的生活,平等和有尊严地在健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
6.贫困的原因、危害及消除。
(1)原因: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频发的战争、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教育等。
(2)危害:最不发达国家深受贫困以及由此带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
(3)消除:①人类社会对于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的追求没有止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立了递进式的减贫目标。
各国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整个世界的发展作出努力。
②面对问题,世界各国积极行动,为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改善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7.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
(1)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反观这场浩劫,深刻检视战争爆发的根源,有益于人们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一、战争深刻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当今世界加强经济相互依存的可持续发展是抑制战争的有效途径“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来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列宁的论断仍然不失其深刻性和正确性。
二战的爆发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20世纪20年代,一方面以英法为代表的老牌殖民帝国已将有限的原材料、土地和市场瓜分完毕;而以德日为代表的后起新兴工业国,其经济增长迫切需要资源和市场。
由于当时世界经济体系还处于无序的发育期,这些国家只有通过硬实力的比拼来强行夺取资源。
另一方面,一战使包括战胜国在内的欧洲遭受重创,经济整体缺乏动力,出口市场完全依赖远离战火的美国。
然而1929年开始的美国经济大危机则使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正是在这种困顿、混乱与不满中,德、日、意选择的法西斯道路得到了民众的追随。
经济危机成了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的一个借口。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导致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又有两点值得提出: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片面谋求利润、牺牲普通劳动者福利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使得消费增长赶不上生产供给的扩张,这是导致经济大衰退,并最终导致战争悲剧的原因之一。
第二,二战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各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国与国之间经济矛盾激化,使战争的爆发无可避免。
今天,人类在设计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时无疑应深刻记取这些教训。
二战结束后,人们鉴于战前各国经济分裂的教训,痛感重建国际经济秩序的必要。
在1945年后,形成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联合国、IMF、WTO等国际组织相继建立,为国际社会的制度化创造了条件。
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加强合作,防止和抵御各种危机成为全世界的共同愿望和利益所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
最后以反法西斯国家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世界而告终。
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
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热裂度,使其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大革命。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纳粹德国的崛起半截蜡烛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 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 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 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 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 情。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对蜡烛的七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跪”、三次写“爬”、三次 “休息”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 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 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 临危不惧。
反复描写烛光
和黑色的大围巾对 表现主旨,刻画人 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 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 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 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 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 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 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 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 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 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
整体感知:
概述故事。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一位年轻的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 牺牲,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 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 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自主研读: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 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 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以及 烛光的背景。文章再次点出老妇人惟一珍 爱的东西--结婚喜烛,表现了南斯拉夫人 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文中 没说出真名,目的在于揭示这种感情的意 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 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
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她的一家人正围坐在饭桌 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 “你们愿意收藏我吗?” ------ “哦,当然啦。” 几分钟 后,六个德国兵找来。他们在壁橱里发现了那个美国 人,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而那个收藏了伞兵的 法国农民被当场枪毙 在自家的庭院里。妻子呜咽, 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德国人为如何处置俘虏发生了
德国人没有再来,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 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竟然能够达到 这样的高度。两种勇气打败 了他们——战胜他们的 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寡妇的勇气——她毫不 犹豫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三天之后,诺曼底的这块 地区解放了,他能够重返部队了。
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
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 段话。不少于一百字。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
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 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 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 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 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达沉痛 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 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 国界、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 爱。
通览全文,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 人物形象的理解。
诺 曼 底 登 陆
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
盟军登陆抢占海滩 苏 联 红 军 攻 克 柏 林
( 苏 联 ) 西 蒙 诺 夫
前苏联作家。生于 军官家庭。《我城一少 年》、 《俄罗斯人》、 《日日夜夜》、《俄罗 斯问题》、《友与敌》 均获斯大林奖金。1959 至1971年发 表的三部曲 《生者与死者》(《生者 与死者》、《军人不是 天生的》、《最后的夏 天》),获1974年度列宁 奖金。
谢谢观赏
山东济宁师专附中分校 曹庆宪 制作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交流学习!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交流学习!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 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 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 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 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 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 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 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 说原句好在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 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 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 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 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 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说明为它什非么同要寻常对,这说支明蜡老烛妇人的给来红历军 做烈士补献充出说的明是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 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 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 特殊的意味?
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 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 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 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 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 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争论,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那伞兵蜷 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听到他逃走。他 们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逃跑是没有什么希望
的。对,还有一次最后的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 一注。 他往回跑,这个美国佬又来到农家跟前,敲 着厨房的门。 女人来得很快。她脸色苍白,泪眼模 糊。他们面对面的,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笔直 地注视这个美国青年的 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 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原意隐藏我吗?” 他问。 “哦,当然啦。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 回壁炉边的碗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