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的辨证施治
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58例效果分析

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58例效果分析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盆腔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盆腔疼痛、白带异常、月经不调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是由于气滞血瘀、脾肾虚弱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在治疗上强调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
针对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效果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共纳入58例患者,采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辨证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指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以评价治疗的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后,58例患者的盆腔疼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其中47例患者的疼痛症状完全消失,11例患者的疼痛症状减轻明显。
白带异常症状得到了改善,55例患者的白带异常情况明显减轻,3例患者的白带异常情况消失。
月经不调症状得到了改善,50例患者的月经不调情况明显改善,8例患者的月经不调情况消失。
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3%,表明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辨证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后患者的相关指标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进行的盆腔超声检查显示,患者的子宫和附件部位明显缩小,炎症病灶减轻,回声一致。
血常规检查显示,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均明显下降,说明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案对炎症指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辨证治疗方案对慢性盆腔炎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关指标。
这项研究为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依据。
在进行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因为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复杂,不同患者的证候表现和体质差异较大,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在治疗上,应以调整饮食、规律作息、情志调摄为基础,同时配合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以期达到良好的疗效。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对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样本量较小,且缺乏对照组,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验证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中医治疗方案的疗效。
慢性盆腔炎的辨证施治

关 键 词 :盆腔 瘀 血 综合 征 : 申西 医 结合 疗 法
近年来 , 随着对盆腔瘀 血综合征 的认识提高及诊断技术的进步 , 其发病率 有增 高的趋 势 , 目前 已成 为妇科 的常见病之一。盆腔瘀血综合征是 由盆 腔静 脉慢性瘀血而 引起 的下腹盆腔坠痛 、 腰背疼痛 、 深部性交疼痛 、 月经量多、 白带 增 多等一系列症候群 , 是临床上 的一种病 因复杂的难治性疾病 。笔者于 2 1 00 年在 门诊采 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 5 例 , 得了满意疗效 , 0 取 现报
医学信息 21 年 1 月第 2 卷第 1 期 M d aI o ao. e. 01V 1 4 N .2 01 2 4 2 ei ln r tnD c2 1. o 2. o 1 c fm i .
中西医结合治疗 盆腔瘀血综 合征 的临床体会
陈 昌谊
( 庆 市 九 龙 坡 区 第 五人 民 医 院妇 产科 , 庆 重 重 4 12 ) 0 3 9
道如下 :
1资 料 与 方 法
3体 会
该病西医的发病机制目 主要与盆腔静脉解剖结构 , 子宫位置后倾 , 卵巢内 分泌紊乱, 早婚早育 , 孕产次过多及精神因素等有关 。这些 因素导致绝大多数 患者盆腔静脉血流缓慢 ,子宫表面呈紫蓝色瘀 血状或黄棕色瘀血斑点及浆膜 下 水肿 , 甚至见 到充盈 、 曲张 的子宫静脉 , 两侧卵巢静脉丛像一堆蚯蚓 状弯曲
1 一般资料 . 1
报道的 5 0例门诊患者均 为已婚育龄 期女性 ,年龄 2 5周 4
岁, 平均年龄 3 岁 , 6 病程 6 个月 ~0, 胎 1 , 2a1 5例 ≥2胎 3 例 ,O例患者既往 5 5 均有人流术史 ,0 1 例行结扎术 ,0 3 例有剖宫产术史。主要表现 为下腹部 坠痛 , 腰骶 部痛 , 久站 、 经前 期 、 劳累以及性交后加 重 , 房胀痛 , 乳 白带增多 , 极度 疲 劳, 月经失 调等症状 ; 妇科检查症状与体征不符是其特点 。检查 中可见子宫颈 肥大 , 紫蓝色, 呈 多有糜烂 , 附件及后穹窿可有轻度压痛 ,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盆腔静脉血 流速度稍缓 慢及静脉曲张。临床 中排除慢性盆 腔炎 、 子宫 内膜 异 位症 、 子宫腺肌病等所致 的慢性腹痛 。 1 . 2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 : 日早晨予妈富隆 1 口服 , 每 片 晚上予谷维素 2片 口 服 ,1 2d为疗程 , 连用 3 个疗程。中医治疗 : 院具有活血化瘀 、 用我 散寒行气 、 止 痛功效的灌肠 2 号方灌肠 治疗 ,1 为疗程 , 2d 经期停用 , 连用 3个疗程 。灌肠 2 号方药物组成 : 丹参 3 黄芪 2 g 赤芍 、 附各 1g 玄胡、 术各 1g 当归 、 0, 0, 香 8, 莪 5, 桃仁 、 红花 、 、 、 桂枝 川芎 丹皮各 1g 0。除药物治疗外 , 还配合情志疏导 、 节制房 事及每天早晚做提肛运动 3rn等辅助措施 。 0i a 1 . 3疗效标准Ⅲ 痊愈 : 治疗后症 状 、 征消失 , 体 彩色多普勒超 声观察 , 盆腔 静 脉血流速度无异 常, 静脉 嗌张消失 ; 显效 : 消失 、 症状 体征有 明显改善 , 多 彩色 普勒超声 , 盆腔静脉血流速度缓慢明显改善 , 曲张减轻 ; : 静脉 有效 症状 、 、 体征 均有好转 ,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盆腔静脉血流速度稍缓慢 , 静脉 曲张减轻 ; 无效 :
女性盆腔炎的辨证施治及综合疗法

女性盆腔炎的辨证施治及综合疗法女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盆腔不适、疼痛、白带异常等症状。
盆腔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病与内分泌失调、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性生活不卫生、宫腔内器械介入等因素有关。
盆腔炎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容易引起输卵管炎、盆腔粘连、不孕不育等严重后果。
对于盆腔炎的辨证施治及综合疗法,尤为重要。
一、辨证施治1. 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认为盆腔炎多由寒湿、湿热侵袭所致,其证型可分为湿热下注型和寒湿凝滞型。
(1)湿热下注型:证候特点:腹部胀痛、热感、白带为黄色、稠腻,伴有口渴、尿急、尿频等症状。
辨证治疗:清热利湿为主,可选用连翘、茵陈、秦艽等清热泻火、利湿通淋的药物进行治疗。
(2)寒湿凝滞型:辨证治疗:祛寒化湿为主,可选用附子、独活寄生、藁本等温阳祛湿、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治疗。
西医辨证施治主要是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来确定病原菌及其敏感性,然后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一般来说,盆腔炎的治疗需要持续2周以上,以充分清除病原菌,预防复发。
二、综合疗法1. 中西医结合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有所不同,但在实际治疗中可以进行中西医结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施治。
比如在使用抗生素的可以配合中药进行调理,以增强免疫力,促进炎症的消退。
2. 食疗调理盆腔炎患者在饮食上应尽量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橘子、柑橘、生菜、番茄、萝卜、芹菜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炎症的康复。
3. 运动调理适度的运动对盆腔炎患者也有益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炎症的吸收和消退。
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盆腔充血,影响炎症的康复。
4. 生活调理盆腔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宫颈卫生,避免性生活不卫生,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盆腔感染的发生。
5. 心理调理盆腔炎患者在治疗期间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以免影响身体的恢复。
盆腔炎是一种常见但容易复发的疾病,因此在治疗期间需要坚持综合疗法,多方面加以调理,以期早日康复,并且要注意日常的保健工作,避免疾病的复发。
中医妇科辨证论治:盆腔炎

【概述】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是发热、下腹痛、带下增多、⽉经不调等。
妇科检查可们及附件增厚、压痛或有包块。
本病多发⽣于⽣育年龄的妇⼥,也有少数发⽣于未婚者。
盆腔炎在中医⽂献中⽆此病名记载,现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似乎与经⾏发热、带下病、疤瘕等有关。
【病因病理】 1.湿毒壅盛经期脏腑虚弱,产门不闭湿热之邪乘虚⼊侵,客⼲下焦盆腔,久⽽蕴毒发病。
亦可因经期不避房事、流产或妇科⼿术等消毒不严,致病菌侵⼊内⽣殖器⽽致病。
2.⽓滞⾎瘀湿毒阻滞,⽓滞⾎瘀,瘀热成疤。
或忧郁忿怒,⽓机紊乱,⽓滞⾎瘀成疤。
3.脏腑失调劳倦过度,脏腑功能失调汽⾎失和,滞⽽成疤。
【诊断要点】 1.症状发热,下腹部疼痛,带多⾊黄,腰骶疼痛或酸痛。
2.妇检阴道分泌物多、呈脓性,宫颈有举痛,充⾎,宫体⽔肿感、有压痛,两侧附件增厚、有明显压痛,或有炎性包块。
3.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细胞升⾼,中性细胞增多。
宫腔分泌物细菌培养,可能找到致病菌。
4.B超提⽰附件⽔肿,或有界线不清的包块,提⽰炎症包块。
以上是急性盆腔炎的诊断依据,如治疗后急性炎症未彻底治愈,迁延为慢性盆腔炎,主要症状下腹部隐痛,带多、⾊⽩或黄,腰痛,附件处增厚或压痛,或有包块。
【辩证分型】 1.湿毒蕴盛经⾏前后发热,下腹部疼痛拒按,带⾊黄或臭,⼩便黄⾚,⼤便不调。
苔黄腻,⾆红,脉滑数。
2.⽓滞⾎瘀下腹部疼痛拒按,或有低热,腰骶酸痛,痛经,经前乳胀,⽉经失调,盆腔有包块。
⾆质紫黯或有瘀点,脉细弦。
3.脏腑失调盆腔慢性炎症迁延多年,骶腰酸痛,经⾏加剧,神疲倦怠,头晕⽬眩,纳少便溏。
苔腻,⾆淡紫,边有瘀点,脉细弱。
【分型治疗】 1.湿毒蕴盛治法:清热解毒,利湿⽌痛。
⽅药:银翘红酱解毒汤加减。
⾦银花9克连翘10克红藤15克败酱草15克丹⽪9克⼭栀9克⾚芍10克桃仁9克薏苡仁10克延胡索15克⽊⾹9克炙⽢草3克加减:⾼热形寒⽆汗者,加荆芥9克、防风9克; 盆腔有炎块者,加莪术10克、三棱9克;带多如脓者,加知母9克、黄柏9克。
盆腔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盆腔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称为盆腔炎。
盆腔炎可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则可转为慢性盆腔炎,往往日久不愈并可反复发作。
盆腔的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卵巢炎,单纯的子宫内膜炎或卵巢炎较少见。
急性盆腔炎多发在产后、流产后、宫腔内手术处置后,或经期卫生保健不当之际,邪毒乘虚侵袭,稽留于冲任及胞宫脉络,与气血相搏结,邪正交争,而发热疼痛,邪毒炽盛则腐肉酿脓,甚至泛发为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
常见病因有热毒炽盛、湿热瘀结。
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虚弱,病程迁延所致;亦可无急性发病史,起病缓慢,病情顽固,反复不愈。
临床根据病变特点及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经行产后,胞门未闭,风寒湿热之邪,或虫毒乘虚内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蕴积于胞宫,反复进退,耗伤气血,虚实错杂,缠绵难愈。
常见病因有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
急性、慢性盆腔炎的诊断:1.急性盆腔炎的诊断:临床表现呈急性病容,辗转不安,面部潮红,高热不退,小腹部疼痛难忍,赤白带下或恶露量多,甚至如脓血,亦可伴有腹胀、腹泻、尿频、尿急等症状。
2.慢性盆腔炎的诊断:下腹部疼痛,痛连腰骶,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劳则复发,带下增多,月经不调,甚至不孕。
鉴别诊断:1.急性盆腔炎需与如下疾病相鉴别(1)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流产、破裂者,腹腔内出血,临床表现为腹痛、阴道流血,甚至晕厥,与急性盆腔炎相似。
盆腔炎者高热,白细胞明显升高。
异位妊娠者HCG(+)。
后穹隆穿刺,异位妊娠者可吸出不凝固的积血,盆腔炎者则为脓液,可资鉴别。
(2)急性阑尾炎与急性盆腔炎都有身热、腹痛、自细胞升高。
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58例效果分析

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58例效果分析【摘要】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常伴有盆腔疼痛、白带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
通过对58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发现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治疗能显著改善症状、减轻疼痛,并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治疗在慢性盆腔炎中具有明显优势。
本研究结果表明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对慢性盆腔炎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未来的研究还应该进一步探讨治疗机制,并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更多依据。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 益气扶正, 活血化瘀, 辨证治疗, 临床疗效, 分析, 有效性, 结论, 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也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下腹疼痛、异常白带、月经不调等症状,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困扰。
目前,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不尽如人意。
传统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采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方法,能够温补脏器、活血祛瘀,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5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辨证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验证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在慢性盆腔炎中的有效性,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目的:1. 评估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包括缓解疼痛、改善症状、减轻病情等方面的效果。
2. 探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治疗原理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 通过收集和分析5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病例数据,总结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在慢性盆腔炎中的特点和优势,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中药结合灌肠辨证施治慢性盆腔炎

素 , 使证 候 发 生 变 化 , 素 体 阳 虚 , 外 寒 直 伤 冲 任 而 损 伤 常 如 或
阳气 , 急 性期 过 用 苦 寒 清 热 药 物 , 致 阳 气 受 损 , 之 脾 胃 或 以 加
运 化 失 司 , 湿 内停 , 成 寒 湿 凝 结 之 证 ; 有 嗜 食 辛 热 之 品 水 而 又 而 致 湿 邪 与 热 互 结 , 湿 热 邪 毒 直 入 胞 宫 , 成 湿 热 瘀 结 之 或 而 证 。另 有 为 湿瘀 相 合 所 致 , 性粘 滞 缠 绵 难 祛 , 而 本 病 病 程 湿 因
2 病 因病 机
的病 理 产 物 , 是 导 致 慢 性 盆 腔 炎 下 腹 疼 痛 诸 症 发 生 的 主 要 也
发 病 机 制 [1l 。 3o 1 .,] 3 中 医 中 药 辨 治
祖 国医 学 无 慢 性 盆 腔 炎 这 一 病 名 , 据 本 病 的 临 床 表 现 根
及 特 点 , 属 于 中 医妇 科 学 “ 人 腹 痛 ” “ 下 ” “ 经 不 调 ” 应 妇 、带 、月 、 “ 瘕 ” “ 经” 及 “ 孕 ” 范 畴 。本 病 多 因 虚 致 湿 为 患 , 微 、痛 、 不 等 ] 患 者 素体 不 足 , 胃虚 弱 , 平 素 忧 思 郁 结 , 烦 劳 过 度 , 饮 脾 或 或 或 食 不节 , 及 后 天 之 本 , 胃受 损 , 化 失 司 , 湿 失 运 而 聚 于 损 脾 运 水 内, 内生 之 湿 易 下 注 于 胞 宫 胞 脉 , 脉 瘀 阻 ; 见 脾 胃虽 不 亏 , 胞 偶 但 久 居 湿 地 , 时 常 冒雨 涉 水 , 房 事 不 洁 , 致 湿 邪 来 袭 , 或 或 招 下
影 响 妇 女 的健 康 , 降低 其 生 活 质 量 , 引起 不 孕 症 、 可 异位 妊 娠 等 疾 病 , 胁 妇 女 生 命 安 全 , 家庭 与 社 会 带 来 负 担 。现 代 医 学 对 威 给 本 病 治 疗 效 果 尚不 理 想 , 医治 疗 则 有 独 到 之 处 。现 就 中 医药 结 合 灌 肠 治疗 综 述 如 下 。 中
三法一体中医辨证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体会_丁永芬

第11卷 第8期 2009 年 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 No. 8Aug .,2009住ICU,后经检查排除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所致黄疸及溶血性黄疸等,因发现血象异常、肝脾肿大而做骨穿检查,考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入血液科而确诊。
白血病的肝浸润治疗的原则应该是在化疗基础上加用保肝、降酶等治疗,通常黄疸逐渐减轻,肝功能好转。
但该病人经一系列治疗后,黄疸反而加重,肝功能未能恢复正常,似不支持白血病肝浸润诊断,但因肝穿刺的风险性、诊断的局限性及复发时病人的心理因素,使该检查难以实施,未能获得病理资料支持。
从中医辨证施治的角度分析,此患者为多痰多湿肥胖体型,发病正值炎热夏季,湿热互结,壅遏气机,影响肝胆疏泄,胆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血,泛溢肌肤而发为身黄。
热大于湿,热为阳邪,故见身黄、目黄,黄色鲜明如橘皮,属于阳黄,全身瘙痒为湿热蕴于肌肤之象。
故治疗上用清肝胆、利湿热之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的经方,《伤寒论·阳明病》曰:“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原方仅三味药,但组方严谨,配伍精当,是治疗黄疸的常用方剂之一。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瘀胆型肝炎等肝胆系统疾病,在白血病方面鲜见应用。
本人以中医学基本原则“辨证论治”出发,根据“异病同治”、“治病求本”的治疗法则,认为本病辨证属肝胆湿热、郁热互结,胆汁外溢而发黄疸,恰为茵陈蒿汤应用的指征。
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茵陈蒿及其所含羟苯乙酮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
栀子具有解热作用,并对结扎胆管所致家兔胆红素增高有轻度抑制作用。
大黄具有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及免疫调控作用,可扩张血管、增加肝脏血流量、促凝血、加强胆囊收缩、松弛胆总管括约肌。
三药合用具有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的作用,最突出的是可使肝细胞肿胀明显减轻、肝窦暴露,从而减轻微循环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的辨证施治
发表时间:2009-12-14T13:44:42.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5期供稿作者:占风香[导读] 慢性炎症形成的疤痕粘连及盆腔充血常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
占风香 (江西省鄱阳县中医院江西鄱阳 333100) 【中图分类号】R27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5-0226-02 【摘要】慢性盆腔炎是指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宫旁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可局限于某部位,也可涉及整个内生殖器,本病属于中医“热入血室”“癥瘕”“痛经”“带下”等范畴。
1 临床表现
1.1 慢性盆腔痛慢性炎症形成的疤痕粘连及盆腔充血常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有文献报道20%急性盆腔炎发作后遗留慢性盆腔痛。
1.2 不孕及异位妊娠输卵管粘连阻塞可致不孕或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后不孕发生率为20%-30%有文献报道一次盆腔炎发作不孕危险为13% ,2次为36%,3次为60%-75%。
1.3 月经异常盆腔瘀血可致经量增多,卵巢功能损害时可致月经失调,子宫内膜炎常有月经不规则,老年性子宫内膜炎可有脓血性分泌物。
1.4 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仅有低热,易感疲倦,因病程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失眠,周身不适等,当患者抵抗力差时,易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1.5 体征若为子宫内膜炎、子宫增大、压痛。
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到呈索条状增粗,输卵管并有轻度压痛。
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到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
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常呈后倾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宫骶韧带常增粗,变硬有触痛。
2 中医辨证
2.1 寒凝气滞少腹胀痛,冷感,腰骶酸痛,畏寒肢冷,经血量少,色暗,带下清稀量多,舌质淡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
2.2 气滞血瘀少腹痛如针刺或长期隐痛,痛处不移,月经不调,经色紫黑,有块,白带增多,头晕倦怠,舌质暗紫,有瘀斑,苔白,脉涩或沉。
2.3 下焦湿热低热起伏,腰酸腹痛,经前或经期及劳累后加重,经行不调,量多,带下黄稠,味臭,尿黄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 中医辨证施治
3.1 寒凝气滞治以温经散寒,行气化瘀,方以少腹逐瘀汤加减,例:当归10g 赤芍12g 延胡索10g 丹参10g 蒲黄10g 五灵脂10g 川芎10g 茯苓10g 小回香6g 木香10g 肉桂10g 柴胡10g 苍术10g。
3.2 气滞血瘀治以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例:当归10g 赤芍10g 川芎10g 香附10g 桃仁10g 红花6g 丹参10g 苍术10g 延胡索10g 五灵脂10g 乌药6g。
3.3 下焦湿热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以清热调经汤加减。
例:丹皮10g 黄连10g 生地10g 当归20g 白芍10g 川芎10g红花6g 桃仁10g 莪术10g 香附10g 延胡索10g 红藤10g 败酱草30g 苡仁20g。
总结慢性盆腔炎由于病程长,患者思想压力大,治疗时需患者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治疗信心,增加营养,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机体抵抗力,节制房事,同时还要配合物理疗法,以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并且配以中药灌肠,疗程要长。
参考文献
[1] 罗元恺.中医妇科学.第一版53—56页.
[2] 林永诚.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752—754页.
[3]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274—2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