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论文
中西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

中西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比较【摘要】目的:比较给予慢性妇科炎症患者中西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慢性妇科炎症患者100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取中西药物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为32.0%(50%左右),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讲两组患者用于临床比较。
1.2 方法[2]1.2.1 治疗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慢性妇科炎症主要是因为患者体内湿热引发炎症,因此,治疗中主要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有些患者的患病类型为寒凝气滞型,治疗中应该侧重给予患者行气活血、温经散寒治疗。
本文中,给予慢性妇科炎症患者的中药主要为化瘀散结汤加减,药物的主要成分为:黄芪、败酱草、板蓝根、川芎、当归、柴胡、红花等;用水将中药煎煮服用,每日服用一剂,连续服用二十剂为一个疗程,月经期间患者停止服用。
盆腔灌注疗法:给予患者剂量为250毫升的生理盐水(去掉),250毫升浓度为0.2%的甲硝唑注射液,剂量为5克的头孢噻肟钠针(去掉),剂量为24万u的庆大霉素针及剂量为4000u的糜蛋白酶针及地塞米松5mg。
使患者将体内尿液排空,采取平卧的姿势,将上述药物通过静脉滴注(保留灌肠)的方法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剂量调整;连续七天为一个疗程,进行彩超复查,包块如果没有完全消失,再隔一周给予患者进行第二个疗程,可用三疗程如果无效,停止治疗。
1.2.2 对照组治疗方法给予患者剂量为250毫升的生理盐水,剂量为250毫升的甲硝唑注射液,剂量为5克的氨苄青霉素,将上述药物采用静脉滴注的方法给予患者进行治疗,每日静脉滴注一次,连续静脉滴注一周至十天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①显效:经过治疗,患者的自觉症状全部消失,给予患者妇科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为阴性;②有效:患者的自觉症状有所改善,给予患者妇科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炎症病灶出现明显缩小,附件压痛症状也有所减轻,并且增厚附件也开始变薄;③无效:患者的自觉症状及体征均没有出现显著变化,妇科检查结果显示依然为阳性[2]。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体会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体会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的临床疗效。
方法:89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临床观察疗效。
结果:临床痊愈20例,显效33例,好转2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
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肯定。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医药疗法临床观察2000年2月~2007年12月笔者采用中药口服、中药灌肠及中药外敷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89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治慢性盆腔炎患者89例,均经临床明确诊断。
观察病例为,年龄22~55岁,自愿依从医嘱者。
诊断标准按照《实用妇产科学》(第2版)、《妇产科学》(第5版)。
中、两医诊断及辨证按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排除标准: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有肝、肾疾病者;对本药物过敏者;合并其他疾病(如性病)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者。
治疗方法:①中药内服: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为主:土茯苓30g,鸡血藤20g,蒲公英30g,忍冬藤20g,败酱草15g,赤白芍各15g,薏苡仁20g,白花蛇舌草15g,红花10g,丹参15g,当归尾10g,香附12g。
水煎服,日1剂。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湿热为主者,加黄柏、鱼腥草;阴虚内热者加麦冬、龟板、鳖甲:炎性包加山甲、三棱、莪术;肝火旺者加丹皮、川楝子、龙胆草;带下量多者加山药、鹿角霜;寒湿重、少腹冷痛者加小茴香、乌药;热毒炽盛者加金银花、连翘、黄柏、鱼腥草;有输卵管积水者,可加猪苓、泽泻。
②中药灌肠:组方:赤芍、牡丹皮、穿山甲、皂刺、败酱草、丹参各30g,三棱、莪术、延胡索各15g,水煎浓缩至100~150ml,药温降至38℃左右时做保留灌肠。
1次/日,夜间进行,尽量保留至次日清晨。
③中药外敷:组方:大黄、玄參、皂刺、三七、乳香、没药、冰片、五加皮、浙贝母各15g;寒凝者加红藤、败酱草、艾叶;包块形成者加三棱、莪术。
以上诸药共研细末、混匀,取50g布包,蒸透热敷下腹部,2次/日,30分/次。
慢性盆腔炎中医护理论文

浅谈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70-01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为育龄妇女最常见的生殖器官炎症,近年来其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妇女健康[1]。
现就其中医护理浅谈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年3月-2008年3月我院妇科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33例,年龄19~43岁,中位年龄39.7岁;病程5个月-12年。
1.2临床特点:主要症状为小腹痛、腰酸、反复发作,劳累及行经时加重、口干不欲饮食、带下量多、色黄个别也白;查体;下腹有深压痛,反跳痛不明显。
妇科检查;宫颈举痛,子宫常呈后倾后屈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或片状增厚、压痛,有时可扪及包块,宫骶韧带常增粗、变硬,有触痛。
舌淡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或弦数[2]。
2护理措施2.1情志护理:听取患者主诉,安慰体贴患者,消除其烦恼、忧虑,保持心情愉快,生活起居有规律。
经常与患者交谈,介绍本病机制、主要表现及诱发和加重因素等,尤其是治疗后多倾听、讲解让患者感到亲切、熟悉。
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消除对本病的疑虑,并使患者配合治疗,并能及时准确地把治疗的体会、效果作出反馈,以利整理和总结。
介绍已取得的经验和疗效,以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2.2中药灌肠护理:每晚睡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去枕左侧卧位,暴露臀部,且抬高10~15cm,取中药汤剂150ml倒入灌肠筒作为保留灌肠液。
液面距肛门≤30cm,肛管插入15~20cm,将药液缓慢灌人,灌肠完毕,患者膝胸卧位l0~20rain后再抬高臀部卧床休息2h,有利于药物保留以及使药物在炎症部位充分吸收发挥作用。
灌肠液用量不能过多,温度应适宜,温度过高会损伤肠黏膜,过低使肠管收缩,腹痛加剧,影响药液在肠道吸收。
肛管要灭菌或使用一次性肛管,避免感染,灌肠高度≤30cm,注药时应缓慢。
76例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的临床效果分析的论文

76例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的临床效果分析的论文76例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的临床效果分析慢性盆腔疼痛(cpp)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理改变为组织水肿、破坏,广泛粘连及瘢痕形成[1],患者往往兼有痛经、腰痛、性交痛以及排便疼痛等症状,且在劳累、月经前后加剧的表现。
笔者对我院2009年3月-2011年9月运用中医疗法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取得显著的效果,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对象2009年3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76例慢性盆腔疼痛症患者,所有患者疾病均符合疾病的诊断标准。
患者的年龄为21-55岁,平均(±)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年;体温℃,平均体温(±)℃;均为已婚或未婚有性生活史者,其中经产妇28例,23例有流产史,22例有急性盆腔炎史,在慢性疼痛的基础上,伴有重度痛经者15例,伴中度痛经者12例。
对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患者。
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各项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①治疗组:口服中药每日一剂,加微波腹部理疗每日45min,10天为一个疗程,连腹三个疗程,方剂包括蒲公英20g、制大黄9g、青皮12g、桃仁12g、丹参24g、当归14g。
根据患者情况辨证施治加减:肾阳虚者合桂附地黄汤,气虚下陷者合补中益气汤,湿热黄带者合易黄汤,劳累后腰酸困者合六味地黄汤。
②对照组应用氧氟沙星、替硝唑对其进行治疗,疗程结束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本文由收集整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疗效判定[2]①痊愈:频发性慢性盆腔疼痛完全消失,b超检查提示盆腔无包块及积液;②有效:频发性慢性盆腔疼痛显着缓解或症状部分消失,b超或妇科检查显示盆腔症状、体征均有所改善,患者日常生活不受影响;③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改善,b超检查提示盆腔症状、体征无改变。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盆腔炎反复发作中医治疗效果观察论文

盆腔炎反复发作的中医治疗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盆腔炎反复性发作的中医治疗疗效,为更好地给予盆腔炎患者更佳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了我院从2005年1月到2009年7月收治的160例反复性盆腔炎患者,年龄在25岁到34岁之间,平均年龄是29.7岁。
病程在1个月到36给予之间,平均病程是21.7个月。
81例患者腰痛(50.50%),65例患者白带增多(39.40%),62例患者月经失调(38.73%),40为患者痛经(25.77%),11例患者异位妊娠(7.63%)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80人。
这两组病人在妇科检查、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有很强的可比性。
结果中医方法治疗反复性盆腔炎的总有效率是91.77%,显效49例(57.66%),有效25例,(34.13%),无效7例(8.25%)。
使用西医方法治疗反复性盆腔炎的总有效率是81.16%,显效44例(52.93%),有效20例(08.21%),无效15例(18.20%)。
结论对盆腔炎反复性发作的病人进行中医治疗,效果比较显著,而且对于促进女性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治疗;盆腔炎;反复性发作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63-01盆腔炎是医学上一种比较常见的妇科类疾病,而且具有非常高的反复性。
如果盆腔炎反复发作,就会导致患者盆腔疼痛,异位妊娠,严重者会导致不孕。
许多研究资料提出,对于反复发作的盆腔炎给予中医治疗,效果比较好,安全性能比较高、不良反应也较少。
根据我院的治疗160反复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实践证明,在治疗反复性盆腔炎方面,中医有着明显的疗效。
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探讨盆腔炎反复性发作的中医治疗疗效,为更好地给予盆腔炎患者更佳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笔者收集了从2005年1月到2009年7月,我院共收治的160例反复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从2005年1月到2009年7月,我院共收治的160例反复性盆腔炎患者,年龄在25岁到34岁之间,平均年龄是29.7岁。
中医治疗盆腔炎经验论文

中医治疗盆腔炎经验浅谈【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365-01广东省中医院是一所全国著名的中医医院,在这家医院里汇集了全国大批优秀的中医医师,笔者曾有幸在广东省中医院妇科进修学习,受益匪浅,学成后广泛地把中医治疗方案用于妇科临床治疗,尤其是在盆腔炎的治疗上,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现将其学习心得及治疗经验总结介绍给广大同仁,希望大家从中获益,共同进步。
1 急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有阶段性,应分期辨证用药。
急性盆腔炎起病初期,多表现为恶寒发热,甚则寒战高热,下腹疼痛拒按,带下黄脓样,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黄短,舌红甚则绛,苔黄,脉数等一派热毒壅盛的实证证候。
此时中医治疗宜清热解毒为主,选用金银花、蒲公英、蛇舌草、虎杖、黄柏等药。
同时认为急性盆腔炎初起还会出现腹胀,大便不通,甚或呕吐而不能食等因热壅阳明而腑气不通的症状,故临证时多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酌加泻热通腑的药品,如大黄是临床上最喜用之药味。
认为大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且通腑泻热力强,使邪从下泻,有助于排毒解毒,消炎杀菌。
急性盆腔炎中期,多表现为热退或低热起伏,下腹胀痛,带下色黄,口干口腻,纳差,大便烂,舌暗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数等一派湿热瘀结之证,治宜清热利湿为主,佐以活血化瘀。
急性盆腔炎的患者在使用一段时间抗生素后,湿浊较重,证见舌苔黄厚腻,故在选用败酱草、鱼腥草、黄柏等清热利湿之品时,喜加用川萆解、车前子、佩兰、路路通等化湿浊之品。
急性盆腔炎后期,患者热已退,下腹痛明显缓解,多以纳差食少,口干或口苦,神疲乏力,脉细弦等气阴两虚的表现为主。
认为在清热解毒、泻热通腑后易伤阴耗气,且久病留瘀,故治宜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为主,佐以清热利湿,注意顾护正气,使邪祛而不伤正。
药用赤芍、丹皮、丹参、太子参、云苓、白术、忍冬藤、败酱草等。
另外,对于盆腔脓肿的病人,此时脓肿已局限并吸收变小,但可能未完全吸收消失,认为病久血瘀,症瘕积聚,此宜活血化瘀消症,喜用三棱—莪术这一药对。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论文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多由于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患者体质较差,炎症迁延形成,也有慢性宫颈炎经淋巴管直接与宫颈旁结缔组织相通而致病。
急性盆腔炎转为慢性炎症后,则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逐渐使结缔组织变为较坚硬的疤痕组织,与盆腔壁相连,甚至出现“冰冻骨盆”状态。
因此单一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本院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66例,疗效显著。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为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共166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3例。
治疗组:年龄为22—47岁,平均34.8岁,病程半年—10年,平均5.25年,病情中度:35例,病情重度:48例。
对照组:年龄为23—48岁,平均35.5岁,病程半年—10年,平均5.25年,病情中度:36例,病情重度:47例。
两组在人数、年龄、病程、病情轻重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⑴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⑵下腹一侧或两侧坠胀、隐痛、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后、经期、性交后加剧;⑶白带多;⑷月经不调;⑸不孕;⑹子宫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伴有压痛,附件区条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⑺b超可探及输卵管增粗、积液或盆腔积液、盆腔炎性包块;⑻阴道或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检查有异常病原体。
1.3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标准,进行症状分级量化,主症:下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气臭。
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加重。
体症:子宫活动受限、子宫压痛、附件增粗压痛、附件包块压痛、宫骶韧带增粗,触痛。
2治疗方法2.1治疗组⑴中药口服清热调血汤加减:当归8克,川芎6克,生地黄9克,黄连6克,香附15克,桃仁8克,红花8克,莪术8克,延胡索15克,牡丹皮8克,败酱草15克,红藤15克,薏苡仁15克,栀子8克,黄芪15克,白术15克,续断15克.遇经期或月经多者,上方减:当归、川芎、红花,加:槐花10克,地榆10克,马齿苋10克.兼腹痛剧者:加:木香10克,大腹皮10克.以上处方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口服,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三个疗程.⑵肛门用药:月经干净3-7天,用康妇特栓剂,每日睡前塞肛,7天为一个疗程,连用三个疗程.⑶西药盆腔注射:患者月经干净3-7天用留置针行后穹隆穿刺,注射生理盐水20毫升,加庆大霉素8万单位,加地塞米松10毫克,加糜蛋白酶4000个单位,加利多卡因2毫升,缓慢推入盆腔。
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中药治疗临床研究

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中药治疗临床研究目的探讨中医灌肠疗法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选择120例符合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本院配方的中药提取液灌肠,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西医药物,所有病例均在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病例痊愈率、总有效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中医灌肠法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取材价廉,疗效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慢性盆腔炎;灌肠;直肠给药慢性盆腔炎是妇科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患病率较高,病情顽固,久治不愈,严重者可致不孕不育。
临床西医治疗常效果不佳,短期可治愈,但复发率较高。
中医上认为该病是热毒或湿浊邪气瘀滞胞宫、胞络,影響气血运行,致使气血凝滞,冲任受损而致病,出现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崩漏、带下,少腹症瘕等病症[1]。
目前我国已有很多临床上采用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据报道皆良好。
我院妇科用中药提取液灌入直肠给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良好。
本文收集2003年5月~2007年9月来我院接受中药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3年5月~2007年9月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20例,年龄20~55岁,病程60d~4年。
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病患在病程、病情、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的入选标准标准:①病患智力表现正常,无精神类疾病;②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③对本研究的目的及方法了解并同意配合,签署了知情同意书;④联系方式详细,能及时的复诊并接受随访。
所有患者均出现程度不同症状:腰骶酸痛、下腹坠痛、痛经且劳累或经期前后加重,月经或白带增多。
所有患者均经B超、妇科检查后诊断为慢性盆腔炎。
诊断标准参考慢性盆腔炎临床诊断条件[2]:①子宫或附件区有压痛。
②宫颈摇摆痛或举痛。
③患者属于性活跃人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
【摘要】众所周知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的病症之一,其病症的原因是由于急性的盆腔炎治疗的不及时、在身体的体质方面很弱等发面引起的,也就是说慢性盆腔炎的病发的周期很长,在治疗起来很顽固,如果是身体的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就会引起急性盆腔炎的发作,一旦没有都得到有效的治疗,就会危害女性的身体健康,此病症中医方面认为是“妇人腹痛”“癥瘕”“带下病”等范畴,据临床的数据分析表明,在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面有很多的方法,与现代的西医的治疗相对比较的话,有很好的独特之处,那么本文就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现将治疗中医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观点
进行分析、阐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慢性盆腔炎;治疗
1 盆腔炎的病因机理
一般来说,在西医的治疗理论中主要的表现症状是尿频、尿痛、另外还会出现阴道的分泌物会增加等,然而在西医治疗时慢性的盆腔炎是属于妇人腹痛的范围内,其原因是血行不通畅、气滞血瘀与冲任失调而起,也就是说正因为气血不通畅,导致患者腹部感到疼痛,另外还是由于外感湿毒,热毒入侵身体,壅滞在子宫之中,从何形成气血不通畅,最终导致慢性盆腔炎。
2 治疗方法
对于明确的慢性盆腔炎,目前主要的应对措施是好好休息,避免劳累,可用中医治疗。
西药的抗生素对于盆腔炎的效果不佳,如
果不是再次感染导致的盆腔炎急性发作,就不要用,以免引起菌群失调等不良后果。
2.1 脾肾阳虚型
表现:小腹会出现隐约的疼痛、坠胀,同时还会有腰酸肢体发软的现象,面肿。
舌淡体胖,苔薄白,脉沉细。
中成药:妇科白带丸,再服用的时候是每天2-3回,每回2-3克,并且要用开水服用,另外还可以服用止带丸,在饭前服用,在每天的口服剂量是3次,每次4-6克,另一方面还可以在饮食的方面进行治疗,用材料分别的是:鸡蛋、韭菜根、白糖、比例是50克、2个、白糖50克,之后用其煮汤口服,另外可以用核桃仁20克,芡实18克,莲子18克,粳米60克,然后将这些材料用其煮成粥之后服用。
2.2 肝肾阴虚型
表现:小腹隐隐作痛,带下量多,色黄黏稠腥臭。
伴腰膝酸软,头晕,或月经提前,色淡红。
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成药:首先可以选用茸坤丸,每天要用开水服药3次,每次的剂量是6克,另外可以用开水或黄酒将药物服用,其每天的剂量是20克,分2次服用。
在饮食的方面可以用清水先将生地30克,粳米30-60克、煎煮,在煎煮2次之后取出100毫升将其服用,另一方面可以将糯米煮成八分的粥之后连续服用即可,用鸽蛋5个,阿胶30克。
先将阿胶置碗中,入清水适量,无烟火上烤化,趁热入鸽蛋和匀即成。
早晚分作2次食用,可连续服用至病愈。
2.3 气滞血瘀型
症状表现:小腹会出现严重的胀痛,在下腹的部位会有包块,带下的量很多,月经不稳定,色暗。
中成药:可以选用妇女痛经药丸和桂枝茯苓丸,每天的分别是服用2次,3次,使用的药物剂量是5.4克左右30粒,10丸在饭前用开水服用。
也就是说慢性的盆腔炎在进行中医治疗的时候既可以服用汤剂,还可以服用中成药物的,在中医治疗方面会有很多的治疗方法,可以选用中药灌肠、外敷等方法,一般以根据病情辨证处方的汤药为主,同时配合相应的中成药。
女性健康是一辈子的事情,应该彻底摆脱妇科疾病的困扰。
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中医治疗方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治疗过程比较漫长,但是效果显著。
3 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在临床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还是主要以西医的治疗方案,就是以消炎、抗生素来控制盆腔敏感细菌的感染比较有效,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服用抗生素药类虽然有效,然而最终只能治标,不治本,还会有对人体产生副作用,相对来讲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明显优势就是可以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标本同治,治病求因,以此最终帮助女性患者重建健康身体。
参考文献
[1] 董建春,王波.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m].4版.济南:山东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77.
[2] 王清,经燕.试述许润三教授之慢性盆腔炎非“炎”说[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4):223-224.
[3] 赵俊娟,裴科.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11(2):128-140.
[4] 李祖正,赵治友,徐林宝.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404-405.
[5] 麦建红.八正散治疗急慢性盆腔炎47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1(6):12-13.
[6] 吴燕琼.少腹逐瘀汤化裁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j].四川中医,2003,21(9):58-59.
[7] 王春梅,汤利红,汪雪晴.当归芍药胶囊为主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6,24(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