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语文哲学家”李海林胡立根

“语文哲学家”李海林胡立根

“语文哲学家”李海林胡立根“语文哲学家”李海林胡立根深圳市红岭中学审问慎思为智性,湖湘倔劲但求真。

推研学理明方向,言语功能促转型。

一、成长之悟李海林先生1983年大学毕业,由中学老师到大学老师,到政府教育官员,再到大学教授,现为上海洋泾中学校长。

经历传奇,成名颇早,睿智敏锐,是语文教学界的哲学家。

从他的成长,我们可以悟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做一个有理论、有思想的语文人如果说在语文教学界有不少名师是在实践中悟道,是对语文教学的本质做了一些感性的接近的话,那么海林先生对于语文教学的真谛则是逻辑的,理性的、学术的接近。

理论和逻辑是海林先生语文研究的特色。

他在大学求学期间就浸淫于许多中学老师视为天书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和《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且读了大量美学著作,这为他语文研究中的理论意识和逻辑能力奠定了基础。

读他的文章,你会被他的逻辑力量,雄辩的力量所折服,当然也可能有不少老师读不懂,或者不喜欢读。

海林先生的语文教学研究,不仅许多语文老师难以望其项背,即使是从事语文教学论研究的专家也有不少人难以达到他的高度。

海林先生的语文教学研究,实际上是从反思开始的,以反思贯穿其研究的始终。

当然他的反思,不是对自我的小反思,而是对整个语文人的群体教学行为的大反思。

他的第一篇教研论文《打破教材崇拜意识》,就是对语文界的教材崇拜意识的抨击。

随后他对语文界的教育研究行为的反思,对工具论的批判,乃至他的言语教学论的构建,都是建筑在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之上的。

对个体自身行为的反思,固然是可贵的,而对群体行为的反思则更需要理论的功底和勇气。

海林先生重视逻辑的力量,教学研究重视学理的推进,他是将语文教学当做一门真正的学术来研究的。

是逻辑与理论,是反思与思辨,成就了李海林。

语文教学研究要真正达到一定的高度,海林的博学、慎思、审问、明辨,为我们指明了路径。

有比较教育研究者在分析我国语文教师的特点时批评我们语文老师教研能力不足,或许我们缺的就是海林先生这样的有理论、有思想的语文教学的学术研究。

语文,自有其研究方式

语文,自有其研究方式

语文,自有其研究方式作者:赵敏芳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23年第09期因着申报教师专项课题,我总想着找一些言语教学论方面的书,尤其是想寻觅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海林教授的《言语教学论》,但没想到该书已不再出版。

偶然地发现了他的另一本书《李海林讲语文》,也同样如获至宝。

李海林教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在农村中学工作9年,后来先后担任湖南理工学院师范技能教研室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上海洋泾中学校长,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言语教学论》《语文课程论稿》《语文教学科研十讲》等专著,主编《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副主编《新课程语文教学论》等著作。

《李海林讲语文》一书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我的语文人生”,讲述李老师的语文奋斗历程;二是“我的教育理念”,介绍李老师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语文教育思想;三是“我的语文实践”,主要罗列了李老师的部分教学设计与评课;四是“我的教学语录”。

其中,前两个部分我是一气呵成看完的,因为这是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且我又对语文教学理论特别感兴趣。

李先生是与众不同的,他由衷地愛着语文和语文教育研究,并能够将爱进行到底,坚持20多年思考不止,笔耕不辍。

偏僻的农村中学刻下了他奋飞的印痕,壮观的岳阳楼旁闪烁着他理性的光芒,浙江师大的校园里耸立着他思考的高度,上海的名牌中学延续了他睿智的探索与实践。

无论在哪儿,他都一直致力于语文研究,从未停止思考的脚步。

从语文到底是什么的争鸣到语文教育研究,从语感教学论的拓展到言语教学论的开创之作,从语文新课程的冷静思考到语文研究大系的编撰,他纵横驰骋,思接千里,落笔成文,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

为什么李先生这么善于思考?因为他哲学和逻辑学学得好,思维严谨,推理严密,多从学理的角度看问题。

为什么李先生对语文这么敏锐?因为他不仅重视自己的语文教学,还在乎外面的语文声音;不仅观察语文教育的现状,还关注语文教育的历史。

我读《李海林讲语文》

我读《李海林讲语文》

精心整理
我读《李海林讲语文》
《王崧舟讲语文》看得也差不多了,今日又来到书店,在名师讲语文丛书中翻了一下,大都不知道其人其事,后看到书架上只有一本《李海林讲语文》了,决定要买下它,不然就没机会了。

曾在好几篇文章中看到有人提起过李海林这个人,知道他大学毕业后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后又调到了浙江师范大学,当起了大学教授,几年前不知为何教授也不当了,来到上海一所中学当起了中学校长。

他的传奇经历引起了我的好奇,更是因为本人也曾迈进过浙师大的校门好几次,在上海也生活过一段岁月,所以决定无论如何也要看一看他写的书。

这里是小教语文论坛,而李海林讲语文大都针对中学的语文教学来言说的,不过没关系,中小的话,。

对语文教育本质的追寻_李海林语文教育智慧[1]

对语文教育本质的追寻_李海林语文教育智慧[1]
语文教育=言语智慧教育 (即语文=言语=言语运 用 ),可 以 说 是 李 海 林 语 文 教 育 思 想 的 理 论 核 心 ,通 过 对它们的论证, 李海林完成了对语文工具论的批判, 重建了语文的本体论。
在他之前,人们总是把眼光放在语言知识教育上, 或者是语言文化教育上。 语言知识教育论的语文课程 观是学语言,语言文化教育论的语文课程观是学文化。 它们都不是学言语, 前者实际上把语文的本质属性定 位在工具性上, 后者把语文的本质属性定位在人文性 上。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 语文课程目的=语文能力=言 语能力=语用能力=语感 (自然言语实践+自觉言语实 践)。 语感教学成为李海林语文教学理论的又一个命 题。 如果说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李海林从教学策略上为 言语教学搭建外部平台的话, 那么语感教学则是从教 学目的上为言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使语文教学具有了 实践操作的可能。但是对于语感教学应该怎样操作,李 海林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建议, 但幸好他有课堂实录可 供我们参考探讨,我们在《中国当代诗四首》中选择几 个片断:
李海林突破了这个巢臼,将语文的本体由“语言” 转 向 了 “言 语 ”,超 越 了 语 言 观 下 的 “工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 的二元论,建立起言语观下的“言语智慧论”,站在一个 新的视角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新的探索之 路。
三、语感教学 “语文即言语”是一种广义的语言学命题,对语文 教学来说,它还过于抽象,还不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实在 规定,还少了点语文教学研究所要求的实践“操作性”。 语文=言语=言语运用, 是李海林对语文教育=言 语智慧教育的语文学解读, 但是当语文指向言语或者 言语智慧时总还有着浓浓的语言学色彩, 而当语文指
语用能力作为言语智慧的语文学表述方式, 语文 能力的心理学表达也是语感。 李海林在谈及语感时有 这样的表达:“语用能力的核心是语感, 语用目的的基 本内容也可以表述为语感目的”“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 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 唯一表达,除此之外既不需要其他目的的补充,也不需 要第二种表达”,“语用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

语文教育研究的层次类型

语文教育研究的层次类型
本 期 发 表 《语 文 教 育 研 究 的 层 次 类 型》一 文, 专题讨论这一问题, 以期抛砖引玉。
语文教育研究的层次类型
"李海林
根据不同的标准, 我们可以把 语 文 教 育 研 究 分 成 不 同 的 类 型 。不 同类型的语文教育研究, 有不同的 研究目的, 不同的研究过程, 不同 的研究方法, 不同的思维特征, 不 同 的 表 达 方 式 。这 是 语 文 教 育 研 究
“ 教 学 行 为 ”研 究 的 要 领 是 :
矛盾, 于是我们的这项研究就有了 教学方法, 它是在教学过程中所使
第一, 完整的描述是必要的。 生 命 力 , 我 们 抓 住 事 物 的 矛 盾 斗 用到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作为一种
第二, 研究者必须明白,“教学 争 , 开 始 向“ 规 律 ”方 面 发 展 , 开 始 “教学方法”, 它又与教学目标、教
“教学行为描述”是笼统的外 过渡到“结构系统揭示”。例如:
层 次 上 , 但“ 教 学 行 为 ”与“ 教 学 技 部 描 述 , 是 从 外 面 看 一 个 教 学 行
“提问”教学, 我们描述了它的
术 ”实 际 上 处 在 一 个 层 次 上 。
为, 我们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到, 行为表现, 又分析了它的内部要素
逻辑冲突和理论冲突, 从而严重限 究、 “应用技术”研究, 这属于“教学 总结出“应用技术”, 即老师们所说
制了整个研究所能达到的水平; 另 理 论 ”范 畴 , 由“ 教 学 理 论 ”范 畴 过 的“操作方法”。事实上, 只要走这
一方面, 由于我们根本没有研究类 渡 到“ 教 学 实 践 ”范 畴 , 依 次 包 括 个方向, 这项研究就走到了尽头。
一 、 “ 教 学 行 为 ”研 究

2009年语文教育研究综述_语文课程诸学习领域研究_王荣生

2009年语文教育研究综述_语文课程诸学习领域研究_王荣生

2009年语文教育研究综述———语文课程诸学习领域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2009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综述,材料来源包括核心综合性教育类杂志37种,地方综合性教育类杂志17种,信息技术类相关杂志13种,语言和文学类相关杂志9种,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学报50余种,中学语文教育类杂志17种,小学语文教育类杂志11种,著作及博硕论文160余部,时间跨度是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下下文括号中为杂志名称,其后只标期号)。

综述力求在与往年的比较中凸显本年度的新气象、新进展,大致分为语文课程诸层面研究和语文课程诸学习领域研究这两个方面。

本文是关于语文课程诸学习领域研究。

一、拼音与字词教学1.贯彻课标理念,关注拼音教法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影响日益凸显。

本年度的拼音教学研究侧重对课标要求的强调。

陈秀珍《课改中汉语拼音教学淡化不得》(魅力中国7)认为应确立汉语拼音观,强化拼音教学;贾秀阁《正确把握课标要求全面推进拼音教学》(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3)建议树立新的汉语拼音教学理念,使教学走向多样化;滕凌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汉语拼音教学》(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版3)提出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拼音教学,并联系实际生活。

与此相关,拼音教学方法的研究得到强化。

金晓芳《拼音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策略》(语文教学通讯7-8C),李晓娜《让拼音教学活起来》(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7-8),尹媛媛《拼音教学生活化》(科学咨询·教育科研6),陈术祥《小学一年级拼音教学浅见》(考试周刊33)﹑沈慧静、施玲英《激发求知兴趣优化拼音教学》(读与写7),吴淑白《运用多种手段,优化拼音教学》(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9)等等,将故事﹑儿歌、童话、图画、游戏等引入拼音教学,以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走科学化之路,强调科学认识汉字金文伟《科学的识字教学离我们有多远》(小学语文教学3上)提出识字教育不科学,最根本的是对汉字科学了解不够;陈丹娜《关于识字教学科学性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7-8C)提到,汉字教学要遵循汉字内部结构的理据性;野便霞《识字教学的科学化探索与实践》(语文教学通讯11C)认为,字形教学要联系字义,不要因形害义;崔增量《小学识字教学不能因形害义》(小学语文教学9上)指出当前教师对汉字部首所表示的意义和汉字构字原理了解不够。

“新课标‘苏教版’语文教材”研究述评

“新课标‘苏教版’语文教材”研究述评

“新课标‘苏教版’语文教材”研究述评为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综合学习的能力,必须对现有的语文教材进行适当的改革,为此,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语文教材的版本主要有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苏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和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

本文就近十年来研究者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总体上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实证方法进行,研究者主要关注如下几个问题:教材的编写宗旨、内容体系、编排体系、以及教材的使用状况等。

一、教材的编写宗旨教材的编写宗旨是教材的灵魂,也是教材的理论支柱。

[1]对于教材编写宗旨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

对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宗旨,研究者多持一致意见,认为可以总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材的编写应当适应现代社会对于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语文学科承担了最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任务。

为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苏教版教材开设了“口语交际”、“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和研究”等栏目。

第二,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与苏教版配套的阅读教材新人文读本主编曹文轩教授提倡孩子们阅读“经典”,就是为了让他们在阅读中领会语言的优美,从而得到精神的升华、情感的陶冶和性格的锤炼。

苏教版教材的各个板块都加强整合优化,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注重语文素养的提升。

苏教版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精神,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教材倡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同时,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材的内容体系学者普遍认为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较注重整体性功能,重视内容的时代性、趣味性和创新性。

李海林:面对复杂的“语文知识”问题

李海林:面对复杂的“语文知识”问题

面对复杂的“语文知识”问题——兼评徐江《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李海林徐江同志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人民教育》2005、9),十分鲜明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其实存在两个基本问题——该教的教得不太好,不该教的教得又太多”。

这里所谓“该教的”、“不该教的”,其实说的都是“语文知识”。

徐江同志的这篇文章,就是从“教学效果”这样一个角度对“中学语文知识教学”提出的深刻反思和尝试性的建构。

它的价值,并不仅仅在几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上,而是通过具体的课文教学的讨论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即:语文教学要不要教知识、教什么知识的问题。

谨慎地说,徐江同志的这篇文章,也许可以作为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关于“知识问题”的一次重新觉醒的标志,或预示。

其中所蕴涵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下去。

一、历史的回顾:“语文知识”何以成为一个问题20世纪语文教学是从古代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中独立出来的,其标志,就是“语言专门化”。

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就是从传统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向“语言专门化”教育的转型、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化”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转型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传统语文教学也有语言教学,但都是“就书衍说”,“神而明之耳,未可以言传也”,其效率是极其低下的。

中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就是作者痛感“蒙子入塾”,“终日伊吾”,可只是“循其当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因而以“十余年力索之功”完成《马氏文通》一书,希望“而后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学文焉”。

可以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中国语文教学“知识化”的先声。

到了上个世纪初,中小学语文课堂开始出现包括注音字母、标点符号、文字的笔画、修辞、语法等内容的语言知识教学。

而到了三四十年代,在一大批现代语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努力下,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开始大量出现“发音”“读法”“书法”“作法”“缀法”等语文知识,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应该是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综述澄潭中学王琼莹摘要:李海林先生在摆出了当下语文学界的一些观点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精辟的分析后,提出了自己关于语文、语文学与语文课程的一些理论。

本文还试图通过对李海林语文教育最新研究成果的整理,对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现象作了较为细致的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语文学科论语文课程论创造性阅读批判一、李海林语文教育最新研究的成果1、创造性阅读批判:《语文课程标准》提到的现代阅读理念有探究性阅读、独立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多角度多层次阅读等理念。

创造性阅读是最近较为流行的阅读教学方法。

但部分教师进行的一些“创造性阅读”并不是真正的创造性阅读,而是“无中生有式”阅读。

是把创造性阅读理解成不顾作品的基本意义而随心所欲地进行解读的“过度阐释”。

哲学上这类“创造性阅读”应被纳入结构主义(独立于作者读者,得出文本多义性)、诠释学(文本与读者平等对话)或者解构主义(读者支配文本,无界离心阅读)的阐释范围。

“无中生有式”阅读只能在解构主义的理论范围中才能说得通。

但是它强调读者对文本的支配权,否认文本的主体地位,割裂读者与文本的关系,把文本赶出阅读。

这一点与解构主义(解构大师德里达:阅读分为重复性阅读、批评性阅读)的真正内涵不同。

德里达研究专家杨大春对此作了一番解释:“解构总应有其可供解构的对象或者目标,这就迫使解构理论必须预先重构(重复)它所要解构的对象,也就是说要预先拉一个靶子在此,重复、重建、恢复或者说解释传统的工作开启了,这使得解构批评家不得不仿效传统批评家的工作。

”(1)换句话说就是要先熟悉理清文本再根据文本支配文本(读者支配文本),所以解构主义并不是“无中生有式”阅读教学者所认为的“阅读可以离开文本”。

要进行真正的创造性阅读,就要明白创造什么。

阅读就是“误读”,是创造的成果,有阅读就有创造。

创造的动机来源于阅读,是阅读自身规定性,只为创造而进行创造性阅读的观念并没有真正理解创造与阅读的内涵。

在李海林看来,阅读分为一般性社会阅读与教学性阅读。

两者出发点与目的有根本上的不同。

一般性社会阅读只是为了获取一定的信息,培养一般文化素养(人的基本自然和社会知识、人生体验和人格修养)。

教学性阅读是指在中学语文教学这个论域内,在作为一种语文学习行为的阅读中,关注学生对文本语言、句式、结构等的掌握,达到学生学会阅读,培养阅读素养(利用自己一般文化素养以及阅读经验,与文本一起共同创造新意义的素养)的最终目的。

要明白用什么创造。

到现在为止,阅读中的创造有从文本“非基础性”内容上生发和从文本“基础性”内容上生发两种。

在一般性社会阅读中,文本是创造的引子由头,其目的无关文体,其标准只在阅读后创造的“结果”本身的好坏及深浅上。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必须从文本的基础性内容上生发,其核心关键是一班人的文化素养如何向文本敞开,以及它如何有效地接纳和介入到文本的内在结构中,关涉到文本,要做好“与文本结合”这件事,与文本更深更基础层面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更丰富更深刻的阅读素养。

判断“基础性”的原则主要是简洁经济;指向某一单一的原因而不是诸多互不相干原因;与别的证据相吻合。

要明白怎么创造。

创造的途径主要是对话(人与文本之间的创造关系)。

阅读过程必须要构建一个不同于“原我”,也不同于“原文本”,而是吸收二者的原有元素并融会贯通(主要指同化与顺应)的意义结构。

动力是阅读本身的矛盾因素间的运动,包括文本与读者间的矛盾(文本作者运用族类语言与个人语言双重创造产生主客体关系形式存在地主体际关系);文本与文本反映反映之对象(作者对文本所指的加工,文本所指不是文本内容,它常常是创造的空白处发挥点)的矛盾;读者与文本所指的矛盾(文本作者要唤醒读者的生活感动,发动读者的创造性)。

过程是学生接触文本形式如语言、文本、表达形式,从而产生阅读初感。

2、非指示性阅读教学:依据阅读教学的辩证法来看,指示性阅读教学是教学中的“平面化思维”与“单向操作”产生的后果。

相对的,非指示性阅读教学提出“不指示教学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强调“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然后指令、告示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形成的。

学生自己领悟体验而非否定教学本身的目的性、倾向性,只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范围与方式进行一定的限制。

对前者而言,教学者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肯定学生的任何理解,只是承认它们存在深刻肤浅丰富单薄之分而已,要理想阅读而不是标准答案,使得学生成为理想读者而不是思维模式相同的“批量产品”,达到“发展学生的理解”这一教学目的。

心理学上承认并尊重学生人生经验与个性表现产生的阅读初感是对话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教学意义上为达成“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活动为目的”要求学生必须超越阅读初感,新课标的规定是“对话教学强调学生在阅读及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意义”,所以学生在阅读教学进行之后不能还是只有学生自己的阅读初解,而是必须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即“思维与素养发展”。

对后者而言,“非指示性”并不是“教师不作为”,它要求教师有更高的素养与机智,能处理好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关系。

教学过程有作者、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

任何人不能扭曲文本本身的意义,要保证作者主体;学生要先倾听文本(对话开始),这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行为心理发出者”和“目标所在”之地位。

而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并没有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关涉到阅读者与文本的关系,教师以老师身份为学生提供阅读初感、背景材料、理解样本和关于理想阅读的知识标准。

总而言之,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如果这一点用现代对话理论基础(哲学诠释学)来说,就是它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在于同时承认文本、读者的主体地位,从而发展出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又要考虑文本的主体性的阅读观。

3、语文教育改革批判:这主要是通过对语文教育自我放逐的几种倾向进行批判。

1)对“泛语文”的批判。

包括主题活动中语文被边缘模糊化、课堂教学中语文被悬置空洞化及教材中语文被遮蔽湮没在人文话题结构中。

主题活动是最近语文课较为流行的语文教学形式,其设计根植于语文本身的活动元素,是语文自身的实践性质、综合性质的教学体现,最终主题是“语文”。

但是很多教师采用的主题活动常常偏离“语文”,而走入徒具活动形式而无语文内涵的死胡同。

新课标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两性统一,倡导语文教学“为人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但人文性不是指课文反映的人文内容,而是指语文本身的人文本质。

教材结构往往不应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要体现教学指向。

现在教材常用“人文话题”结构选文,能克服过去教学的“技术化”倾向,但更容易把学习目标指向话题。

教育要打破学科本位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不是让它们取消或者代替教学内容。

否则,泛语文就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2)对“反文本”的批判。

传统阅读观是要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而现代阅读观强调文本与读者的对话,要把文本从作者的控制下解救出来,将之置与读者的关系中看待阅读的本质,即提升读者地位但不能否定文本地位。

文本的确定性存在为对话前提之一。

反文本即反文本之确定性,瓦解文本结构的整体性、完整性。

3)对“无中心拓展”的批判。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最重要的就是明确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

新语文课标中提到“注重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但拓展(让学生对语文的了解体验更为深入)应有一个中心即语文本身,即使文本无边界也不等于教学与阅读无边界。

4)对“无效讨论”的批判。

讨论不等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甚至是探究学习,而现在大部分教师所采用的讨论(由串讲满堂灌、问答满堂问、习题型发展而来)常常存在无疑无难而问,没必要而问,无条件而问,不给时间、材料、背景、方法的非讨论的“讨论”。

学生常常经历一堂堂没有辩驳没有分析没有结果的讨论但却得不到任何意义。

5)对“教师不作为”的批判。

当语文课作为训练课来教时,教师是作为传授者,学生作为接受者而已,但当语文课作为素养课来教时,教师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在科学的语文课理论中,语文教学是师生一起合作参与完成的一个生活场景,一个正在发生的生活故事。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教师作为文本探索者和学生对话者,所以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创造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根据教育哲学对主体性的解释,主体性包括目的主体性(学生)、伦理主体性(学生人格)、活动主体性(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活动)、发展主体性(学生发展是教学目的)。

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6)对“去知识化”的批判。

在语文教学中任何缄默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显性知识的掌握(语文大部分是并不显露出来的缄默知识),而工具知识是教师显示学生要掌握和学生理解教师要求的一个“工作概念”。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地位转变成课程建设者,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客观知识(学生状态的知识),还要掌握把客观知识改造成课程知识的知识。

7)对“多媒体化”的批判。

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只应该限于“帮助学生与语言接触”,而不能成为学习对象。

二、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笔者对之拓展李海林先生的研究以学理透辟、逻辑严密出名,但百密一疏,在他的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笔者认为说法不明确或有待商榷的地方。

用语用学阐释言语的含义时,在提到“言语行为”这一概念后,李先生极力赞许了约翰·兰肖·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于上世纪50年代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k》(《论言有所为》)提出的观点:从句法或逻辑-语义的角度来看待语言,只能解决“言之所述”的问题,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则可解决“言之所为”的问题。

但他却又不赞同奥斯汀在此基础上得出的更成熟的表述性言语行为、施为性言语行为和成事性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三分说),只是含糊地说不够严密。

因此笔者大胆揣测可能李先生认为这三者的划分界限不是很明确或者说不是很容易明确。

只是笔者认为其实这三者还是不难区别的。

表述性言语行为只是指出只是述说,表述主体并没有非要达成的目的或严格的要求。

施为性言语行为有行为目的,却不是只为了目的而行事,它是一个过程一个行为动作。

成事性言语行为则明确指表述性言语行为或施为性言语行为产生的效果。

这三者不是独立的三种言语行为的类型,而应该称为整个言语行为的三个不断开的阶段。

在语文学的基本范畴这部分内容里,李先生引用了吴本虎《在言语交际中考察言语感知》的观点:“言语理解是边进行言语感知边进行言语获知,由感知引起获知,而获知又反过来引导随后的感知。

”(2)笔者对此产生了疑问:“边”与“边”所带的动词是指同时进行的动作,也就是说感知与获知是同时进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