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简介

女性主义简介

六、文化女权主义
• 文化女权主义以激进女权主义为基础,要求把女性从“男 权价值”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并根据“女性价值”创造一 种替代“男性价值”的文化。 • 第一,强调性暴力是男权文化的本质和目的,关注和抨击 大众传媒和色情作品中的性暴力。第二,强调两性差异, 女性有许多特殊和优秀的品质,而男性特质则是攻击和情 绪表达上的困境。强调发展女性特质,进行社会结构的重 组。这一理论强调女性气质对男性气质的替代也就是替代 了性别平等,这一点遭到了质疑。
二、有偿家务劳动论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受压迫的原因不完全是私有 制,而是由于有薪水的劳动与无报酬的家务劳动的分离;他们 强调要使妇女摆脱压迫,必须打破公共劳动与家务劳动的界线。 在有关家务劳动是否有偿的方面,有两种不同观点。 美国女权主义者认为,有偿家务劳动会使妇女与世隔绝;使夫 妻关系、母子关系商品化;使劳动力的性别分工固定化。 英国等欧洲国家认为,政府为主妇付费的要求,有助于提高主 妇对于家务劳动的重视,通过家务创造劳动力价值。 三、妇女解放的最终目标:全面自由发展 该理论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首先必须消灭剥削阶级的统治, 人类的平等包括男女平等才会成为可能。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所 争取的平等主要使权利和地位的平等,即男女在政治上、经济 上、文化教育上、社会上和家庭中享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力,这 种平等带有资产阶级法权特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男女 平等才会真正实现。
(二)父权制压迫理论 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是父权制,而非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是建立在男权文化的基础上的, 主要支柱是“性政治” (三)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高度重视存在于个人领域的性别压迫 (四)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 提出建立一个双性一体(androgoynous)的平等社会, 试图消除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别差异,以此来消除性别歧 视。

女权主义的理解

女权主义的理解

女权主义的理解女权主义,这可不是个陌生的词儿。

咱今儿就好好唠唠女权主义到底是个啥,为啥在现在的社会里这么重要。

女权主义啊,可不是说女人要骑到男人头上去,就像不是说兔子要把老虎踩在脚底下一样荒诞。

女权主义追求的是平等,是男女之间在各个方面的平等权利。

就拿职场来说吧。

你看啊,在好多公司里,男性好像更容易得到晋升的机会。

为啥呢?难道是因为男性都比女性聪明能干?肯定不是啊。

有的时候就是一种潜在的偏见在作祟。

就像有个隐形的天平,本来应该是平衡的,可是总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把砝码往男性那边加。

这时候女权主义就站出来了,它说:“嘿,这样可不行,咱们得把这个天平重新弄平喽。

”女性也有能力,也有才华,凭啥就不能得到同样的机会呢?再说说家庭。

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女性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围着灶台转。

这就像把女性关在了一个小小的笼子里,虽然笼子看着温馨,可那也是笼子啊。

女权主义就像是一把钥匙,要打开这个笼子的门。

女性可以选择在家里照顾家庭,如果她愿意的话。

但如果她想出去工作,想在社会上闯出一片天地,也不应该被阻拦,不应该被人说什么“不安分”之类的话。

男人能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女人同样也能啊。

这就好比一辆车,以前总是男人坐在驾驶座上,现在女权主义就说,女人也有权利握住这个方向盘,带着家庭朝着幸福的方向驶去。

教育方面也是。

不能因为是女孩子,就告诉她有些学科不适合她,或者某些梦想太遥远。

女孩子就不能成为科学家、工程师了?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女权主义就是要打破这种无形的枷锁,让每个女孩子都能像男孩子一样,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追逐自己的梦想。

咱再聊聊社会观念里的女性形象。

为啥女性总是要被要求年轻漂亮呢?好像年龄大一点,有点皱纹,就失去了价值一样。

这是一种多么狭隘的看法啊。

男人会随着年龄增长被称为有魅力、有阅历,那女性为啥不能呢?这就好比花园里的花,难道只有娇艳欲滴的玫瑰才值得被欣赏吗?那些淡雅的雏菊,坚韧的仙人掌,不一样有着独特的美吗?女权主义就是要让社会看到女性各种各样的美,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不管是年轻的活力还是成熟的韵味。

1、女权主义近、现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女权运动的意识形态

1、女权主义近、现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女权运动的意识形态

1、女权主义近、现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女权运动的意识形态。

基本特征为争取妇女的权益,要求保护并扩大她们的应得权利。

认为女性一向为习惯势力和法律的歧视和限制,享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

关于父权(即夫权)形成的原因和基础、实现性平等的方式等问题,人们见解纷纷。

但均承认性压迫和性剥削不能以两性生理差别为依据,而是一种社会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由于两性的利益实际上难以分割,女权主义从未成为一种独立的思潮,而是分散于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不同思潮之内,作为后者的组成部分。

由此产生种种流派,其观点有许多相互对抗的实践含义。

总的来说,女权主义的社会影响较大,而政治影响较小。

女权主义发端于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1792年M·沃斯通克拉夫特(1759——1797)发表的著作《女权辩护》是其形成标志。

早期代表人物有沃斯通克拉夫特、M·富勒(1810——1850)等。

从1870年前后开始,女权主义在一个世纪内掀起两次浪潮。

第一次从1870年左右至1920年左右,主要流派有追求个人权利的自由女权主义(或主流派女权主义),以及强调通过个人情爱得到幸福的浪漫女权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有E·戴维斯(1830——1921)、C·卡特(Catt,1859——1947)、E·戈德曼(1869——1940)、A·保罗(1885——1977)等。

她们大多出身中产阶级,理论素养不高。

试图走改良主义道路,在现行社会政治结构内实现两性平等。

要求制定家庭法,争取选举权和平等的经济机会。

这是女权主义的古典时期(或阶段),因此又称“旧高潮”。

第二次浪潮出现于60和70年代,高峰在60年代末,波及大部分西方国家。

主要流派有相信女性优势并渴望摆脱男性的激进女权主义,要求废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女权主义,以及注重改造传统大男子主义文化的文化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摘要】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作为两种社会运动,都涉及到权力、身份和平等等议题。

后殖民主义是对殖民主义残留问题的批判,强调被压迫群体的权利和自主。

而女权主义则是对性别不平等的反抗,追求男女平等。

在历史背景下,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都是在对殖民主义时代遗留问题的反抗中逐渐兴起的。

后殖民主义对女权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一系列女性解放运动。

女权主义在后殖民主义国家得以发展,但也面临着传统文化和宗教的束缚。

后殖民主义国家中的女权主义运动积极探索当地的解放之路,同时也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权利与传统,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维护本土文化。

二者也可以相互合作,共同为社会的平等与正义而努力。

展望未来,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有望通过合作实现更加广泛的社会变革。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影响、发展、运动、挑战、合作、关系、展望未来1. 引言1.1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是指在殖民主义时代结束后,殖民地或被殖民地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仍然受到前殖民主义时代的殖民国或殖民者的影响和控制的现象。

它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权力关系的再生产,一种文化的重塑和传递。

女权主义是一种追求男女平等、反对性别歧视和剥削的政治理论和社会运动。

它认为女性应当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地位,拥有自主权和控制权,不受性别歧视和暴力的侵犯。

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在本质上都是对权力和压制的问题的思考和挑战。

后殖民主义强调的是被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仍受到殖民国或殖民者的控制和影响,而女权主义强调的是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带来的压迫和不公。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之间存在着共通之处,两者都致力于对抗压迫和剥削,追求平等和公正。

两者也存在着相互关联和互动,后殖民主义国家中的女权运动往往受到后殖民主义的影响,而女权主义理论也可以帮助后殖民主义国家中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对抗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问题。

女权主义论文题目(热门标题126个)

女权主义论文题目(热门标题126个)

女权主义论文题目(热门标题126个)女权主义论文题目(热门标题126个)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以下是126个整理好的关于女权主义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您。

女权主义论文题目一:1、美国女权主义视阈下的梅根·特里的女性实验剧2、网络热词“直男癌”的建构与颠覆——基于社交媒体女权主义话语符号的分析3、《玩偶之家》:易卜生和女权主义4、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理论5、格里尔《女太监》中的女权主义思想论析6、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视角下对《黄色壁纸》的解读7、美狄亚——女权主义的代表8、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质女权主义9、“性”的政治内涵与“性革命”的前景——论凯特·米利特的女权主义思想10、《玩偶之家》的女权主义解读11、社会时代·女权主义·精神分析——《边城》主人公翠翠的爱情悲剧根源探赜12、分析《觉醒》中的女权主义13、女权主义法学的马克思主义之维14、浅析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局限性——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视角15、多重社会身份困境下的女性——再议《女勇士》中的女权主义16、《理智与情感》中的女权主义解读17、凯特·肖邦的女权主义文学创作探究——从《一双长丝袜》谈起18、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其启示19、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解读20、从《喧哗与骚动》看“女权主义”之崛起21、美剧《美国恐怖故事:邪教》中的女权主义解读22、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理论问题的反思与批判23、《玩偶之家》的女权主义解读24、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析25、国际人权话语:女权主义的全球想象空间女权主义论文题目二:26、亚洲影视作品女权主义的三种表现状态刍议27、西方女权社会主义及其对现代女性发展的启示28、西方女权主义对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29、女权主义篇章建构词汇手段浅析30、如何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31、试论《简·爱》中的女权主义32、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权意识探析33、浅谈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女权主义34、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合理性探究35、女权主义的性论述36、人际功能视角下看女权主义演讲的意义——以希拉里·克林顿和艾玛·沃特森的演讲为例37、羽太信子可信乎?——日本当代女权主义者对中岛长文质疑的疑义38、青年毛泽东的女权主义思想述评39、对19世纪以来女权主义的反思——以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为中心40、弗雷泽的女权主义性别正义理论建构逻辑探析41、《毒瘾难戒》中的反文化与女权主义问题42、女权主义视角与理论、实证、行动的三重变奏——评胡玉坤新着《社会性别与生态文明》43、反叛与激进——西方激进主义女权主义述评44、女权主义角度下的电影《纯真年代》45、女权主义教育思想指摘46、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小说《乱世佳人》中的两性关系47、女权主义教育思想之批判48、女性高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效应——基于同化理论与女权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49、激进主义的女权主义评析50、同根不同枝——张爱玲与丁玲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研究女权主义论文题目三:51、女权主义思想在《蝴蝶梦》中的体现52、建构女性权利的中国话语——评《中国女权主义的诞生》53、现代教育的性别僭越——对女权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54、论舞蹈中女权主义的体现——以舞剧《简爱》为例55、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中女权主义思想之体现56、性别、女权主义与阶级话语57、关系探析之语境理论与语篇分析——以艾玛·沃特森在联合国上关于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的演讲为例58、电影《朱诺》的“朱诺效应”与女权主义59、试论当前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研究中的新论点60、新媒体环境下的女权主义传播61、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62、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权主义意识63、女权主义翻译观的“忠实性”分析64、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探究65、反叛与激进——西方激进主义女权主义述评66、女权社会主义对我国现代女性的影响67、以成功展示女性解放之路——影片《摔跤吧,爸爸》的女权主义的温和表达68、女权主义在中国:理论与实践困境69、精神分析女权主义下对张爱玲《心经》的再认识70、论女权主义反乌托邦小说《使女的故事》中的“他者”形象71、女权社会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之当代价值72、《简·爱》中女权主义思想探析73、新视角、新材料:前沿马克思主义女权理论视角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研究74、浅析《摔跤吧! 爸爸》中女权与男权的博弈——以激进女权主义为视角7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男权文化阐释——兼及对女权主义的启示女权主义论文题目四:76、中国革命影片中的男权思想与女权主义77、浅析《晚宴》中的女权主义话语78、文化学派视角下的女权主义翻译理论研究79、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傲慢与偏见》80、女权主义思潮在翻译研究中的体现81、从女权主义视角下看如何构建和谐社会82、“全面二孩”与“女权主义”83、从女权主义视角解析电影《时时刻刻》中的意象84、电影《浓情巧克力》的女权主义精神85、唯物史观下的女权主义——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研究范本86、英国反女权主义探析——以英国维多利亚晚期和爱德华时期的反妇女选举权为例87、女权社会主义视域中的现代女性解放问题探论88、浅析电影《喜福会》中的女权主义思想89、日本近代女权主义运动流变考90、西方女权主义与马克思妇女理论的理论对话与现实启示91、女权主义理论视角下贵州苗族女性民族体育参与研究92、女权主义视域下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再审视93、从阐释学角度看《简爱》译本中的女权主义94、《老人与海》与生态女权主义95、女权主义文学视角下的中国旧式情爱关系批判96、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权主义97、女性的赞歌——谈《射雕英雄传》的女权主义98、电影表演与女权主义99、电影《飘》中的女权主义意识研究100、性别平等与女权主义发展女权主义论文题目五:101、“父爱之山”的崩塌——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张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形象102、在绝望中寻求希望——从存在主义女权视角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103、赛博女权主义理论和生殖技术的民族志研究104、新媒体环境下女权主义传播的探讨——以新浪微博为例105、浅析后现代女权主义与女性内衣的多元化发展106、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尼娅》的生态女权主义研究107、《南方与北方》生态女权主义意识探析108、角色的颠倒——生态女权主义视角下《简·爱》人物形象解读109、浅析网络文学中的后女权主义110、西方女权主义城市政治理论析论111、浅析女权主义风格服装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12、爱情幻像下的女性本质疏离——女权主义文学新论113、是意识的觉醒,非道德的沦丧——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嘉莉妹妹》114、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重访——新世纪以来女权主义视域中的历史唯物主义115、生态后现代女权主义视野下的“苔丝”悲剧116、西方女权主义发展浪潮的逻辑梳理117、边缘到中心——从《茶花女》、《简爱》、《傲慢与偏见》看女权主义的发展118、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权主义思想119、我国女权主义法学研究现状评析120、从女权主义角度分析爱玛·包法利和海丝特·白兰121、后女权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建构122、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探析123、如何认识性工作——国外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关论争的历史演进 124、女权主义背景下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研究125、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与女权主义研究126、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

是否应该提倡女权主义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提倡女权主义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提倡女权主义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提倡女权主义辩论辩题。

女权主义是一种促进社会公平和平等的理念,提倡女权主义辩论辩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关注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首先,女性在社会中仍然面临着诸多不公平待遇,包括工资差距、性别歧视等问题,提倡女权主义辩题可以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并促使社会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不平等现象。

其次,女权主义辩题可以帮助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例如推动立法保护妇女权益、提倡女性参与政治和经济活动等。

最后,提倡女权主义辩题可以促进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消除社会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歧视,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包容的社会。

反方观点,不应该提倡女权主义辩论辩题。

提倡女权主义辩题可能会导致社会对性别问题的过度关注,造成对其他社会问题的忽视。

在当前社会中,存在着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我们的关注和解决。

过度强调女权主义辩题可能会让人们忽视其他重要的社会议题,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社会问题的延误。

此外,提倡女权主义辩题可能会引发社会对立和冲突,导致社会分裂和不稳定。

因此,应该在辩论辩题的选择上进行平衡,不应该过度强调某一特定议题,而是应该综合考虑社会的多方面问题,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

“男女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公正的基本要求。

”——毛泽东。

这句话表达了男女平等的重要性,也呼吁人们关注性别平等问题,提倡女权主义辩题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公正要求的。

“如果你不站在女性的角度思考问题,你就无法真正理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玛丽·居里。

这句话强调了从女性的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性,提倡女权主义辩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女性所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经典案例方面,可以引用一些历史上的女权主义运动,如妇女参政权运动、性别歧视法案的通过等,这些案例都可以证明提倡女权主义辩题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女权主义的真正意义

女权主义的真正意义

女权主义的真正意义
女权主义是一种广泛认同的,对于消除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和运动。

很多人只将
女权主义看成是女性主治,但它有更深层次的意思,它强调的是争取男女间平等的权利,让男女一方拥有和释放潜在的能量,而另一方不被任何方面的物质、某一类的社会影响等抑制。

女权主义的核心是让男女在社会上拥有平等的道德地位,不只是法律上的平等,而是实质上的平等。

比如说,男女受教育机会应当一样,男女享有劳动机会应当一样,以及男女受收入差异剥削同样应当遭受到制裁。

女权主义强调的是,在社会赋予男女男权的狭路,不排除男性的一切能力、智慧以及责任,而是赋予更广泛的权利,让男性和女性都能够受到同等的关注和尊重。

此外,女权主义可以消除性别歧视的传统社会构成。

女权主义把中性视角融入
整个社会构成中,如工作、住房和教育,这样更能够给予未来世代和全社会一个健康,更平等的发展环境。

女权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性别平等,更重要的是女性有自主权,自主权意味着女性可以自由去决定她们身体者事,她们可以行使自由选择权,有自己独立的观念和想法,不因为性别而被打压。

总而言之,女权主义是一种表达个人及社会价值的运动,强调女性的结构性地位,站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并以此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信在社会逐步认可女权主义的思想,接受女权主义所倡导的平等、自由,解放社会的普遍性的事业,那么未来男女都会拥有充沛的能量,去制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社会如何看待女权主义

社会如何看待女权主义

社会如何看待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现代社会中,女权主义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会对女权主义的看法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社会对女权主义的看法并分析其现状。

首先,女权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和运动,旨在实现男女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平等。

然而,社会对这种运动的看法并不一致。

存在一些人批评这种思想是过激和极端主义的表现,同时也有一些人对女权主义持支持态度,认为应该通过法律、教育等手段去促进男女平等。

其次,有些人认为女权主义是为女性谋取特权而不是平等。

他们指出,女权主义过于强调女性的权利和地位优先于男性,而忽略了男性的合法权利。

他们还指出,女权主义的主张经常导致一些极端行为,如抨击男性和拒绝与男性交往等。

然而,女权主义支持者则认为这些批评是对女权主义的误解和曲解。

她们强调,女权主义并不是为了谋取特权,而是为了实现男女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平等,消除性别歧视。

她们认为,只有通过男女平等,社会才能更加公正、有序地发展。

此外,女权主义的现状也值得关注。

在很多国家,女性仍然面
临着种种不平等待遇,如薪酬不公、教育受限、政治参与权不足等。

女权主义的支持者认为,只有通过女权主义运动,才能够改
变这种不平等的状态,并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利和地位。

综上所述,社会对女权主义的看法是多样的,但女权主义运动
本身目的是为了实现男女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平等。

我们应该通过
更理性和深入的思考去认识女权主义,支持男女平等权利的实现。

这也是我们努力追求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的必要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eminism is a politi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movement aimed at establishing equal rights and legal protection for women. Feminism includes sociological theories and philosophies concerned with issues of gender difference. It is also a movement that campaigns for women's rights and interests.[1][2][3][4][5] Nancy Cott defines feminism as the belief in the importance of gender equality, invalidating the idea of gender hierarchy as a socially constructed concept.[6] According to Maggie Humm and Rebecca Walker, the history of feminism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waves.[4][7] The first wave transpired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the second occurred in the 1960s and 1970s, and the third extends from the 1990s to the present.[8] Feminist theory emerged from these feminist movements.[9][10] It is manifest in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such as feminist geography, feminist history, and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Feminism has changed traditional perspectives on a wide range of areas in human life, from culture to law. Feminist activists have campaigned for women's legal rights¡ª such as rights of contract, property rights, and voting rights¡ªwhile also promoting women's rights to bodily integrity and autonomy, abortion rights, and reproductive rights. They have struggled to protect women and girls from domestic violence, sexual harassment, and rape.[1][11][12] On economic matters, feminists have advocated for workplace rights, including maternity leave and equal pay, and against other forms of gender-specific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13][14][15] Although the terms feminism and feminist did not gain widespread use until the 1970s, they were already being used in public parlance much earlier; for instance, Katharine Hepburn speaks of the "feminist movement" in the 1942 film Woman of the Year. During much of its history, feminist movements and theories were led predominantly by middle-class white women from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16][17][18] However, at least since Sojourner Truth's 1851 speech to American feminists, women of other races have proposed alternative feminisms.[17] This trend accelerated in the 1960s with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ollapse of European colonialism in Africa, the Caribbean, parts of Latin America and Southeast Asia. Since that time, women in former European colonies and the Third World have proposed "Post-colonial" and "Third World" feminisms.[18] Some Postcolonial Feminists, such as Chandra Talpade Mohanty, are critical of Western feminism for being ethnocentric.[19] Black feminists, such as Angela Davis and Alice Walker, share this view.[16] History Simone de Beauvoir wrote that "the first time we see a woman take up her pen in defense of her sex"[20] was Christine de Pizan who wrote Ep?tre au Dieu d'Amour (Epistle to the God of Love) in the 15th century.[21] Heinrich Cornelius Agrippa and Modesta di Pozzo di Forzi worked in the 16th century.[21] Marie Le Jars de Gournay, Anne Bradstreet, and Fran?ois Poullain de la Barre wrote during the 17th.[21] Mary Wollstonecraft wrote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22] Feminists and scholars have divided the movement's history into three "waves". The first wave refers mainly to women's suffrage movements of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mainly concerned with women's right to vote). The second wave refers to the ideas and ac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beginning in the 1960s (which campaigned for legal and social rights for women). The third wave refers to a continuation of, and a reaction to the perceived failures of, second-wave feminism, beginning in the 1990s.[8] First wave 1932 Soviet poster for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First-wave feminism refers to an extended period of feminist activity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Originally it focused on the promotion of equal contract and property rights for women and the opposition to chattel marriage and ownership of married women (and their children) by their husbands. However, by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ctivism focused primarily on gaining political power, particularly the right of women's suffrage. Yet, feminists such as Voltairine de Cleyre and Margaret Sanger were still active in campaigning for women's sexual, reproductive, and economic rights at this time.[23] In 1854, Florence Nightingale established female nurses as adjuncts to the military. In Britain the Suffragettes and, possibly more effectively, the Suffragists campaigned for the women's vote, with Emmeline Pankhurst the leader of the movement. In 1918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eople Act 1918 was passed granting the vote to women over the age of 30 who owned houses. In 1928 this was extended to all women over twenty-one.[24] In the United States, leaders of this movement included Lucretia Mott, Lucy Stone, Elizabeth Cady Stanton, and Susan B. Anthony, who each campaigned for the abolition of slavery prior to championing women's right to vote; all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Quaker thought. American first-wave feminism involved a wide range of women. Some, such as Frances Willard, belonged to conservative Christian groups such as the Woman's Christian Temperance Union. Others, such as Matilda Joslyn Gage, were more radical, and expressed themselves within the National Woman Suffrage Association or individually. American first-wave feminism is considered to have ended with the passage of the Nineteenth Amendm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1919), granting women the right to vote in all states. Louise Weiss along with other Parisian suffragettes in 1935.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