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2)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

国
传
统
菩艺
提 老 组
术 精 神
1
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 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中国传统艺术精 神十分丰富,可大致将其概括为:道、 气、心、舞、悟、和六个方面。
2
“贰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性
壹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 性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 性
9
贰
“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
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壹艺术鉴
赏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衍生出“顿 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
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 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10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中 和 之 “和”与“中”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 美
互相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 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 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 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
11
“和”与“同”是两个 的概念
“同”只是把同类结合;“和” 是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 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
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 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 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 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 术思维特点。
15
本课重点总结
1中国的艺术精神,是“融洽自然,把 天道实践到人道”上的精神; 2儒家和道家,是统摄中国艺术精神的 两大主要流派,他们对天道各有不同 的体会和实践,但却彼此相对而又相 成; 3中国的绘画、音乐、舞蹈、雕刻、建 筑等艺术所表现的上述精神 , 要 注意 其对外来艺术的兼收并蓄,吸纳熔铸。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第十四章1.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1)“礼乐一体”的原则:有礼必乐,乐附于礼;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2)融合互通的精神:即中国艺术的主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3)注重神韵的技法: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4)用于教化的目的: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
2.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从(汉魏时期)才真正开始形成的。
3.隶书:秦代由于官狱多事,奏章繁多,为了求得速决速用,官府让隶人(奴隶)们省易抄写,遂称“隶书”。
4.隶变:隶书到汉代逐步定型为横扁形的,从起笔到结体,都有一定的规格,到东汉,隶书成为官定标准字体。
这一书体的变革,文字史上叫做“隶变”。
5.(钟繇)完成了楷书的定型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6.二王:王羲之、王献之7.唐初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8.(欧阳询)被尊为唐人楷书第一。
9.(薛稷)实开后世瘦体的先河。
10.颜肥柳瘦:(01年名解)11.帖学:就是辗转翻刻前代名帖,然后又师法于帖。
12.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3.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14.宋徽宗赵佶的字体是(瘦金体)。
15.晚明四大家: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张瑞图。
16.所谓运笔起势指起笔要注意(逆),结体要注意(违),章法要注意(侧)。
17.数量很多、阵容最大的雕塑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8.汉代采用寓意手法雕塑作品代表作时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
1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以表现(佛教内容)为题材。
20.(灵岩寺千佛殿的40尊罗汉彩塑)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21.秦汉时期,出现(百戏),包括杂技和歌舞。
22.唐代开设(教坊),管理宫廷歌舞。
23.梨园:(97年名解)24.(唐玄宗)被奉为戏曲祖师。
中国历史上的艺术观念

中国历史上的艺术观念中国艺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传统和精神。
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念都是源于中国传统美学,传统美学是以源于礼乐传统的儒家美学为主体,并在发展中逐渐与老庄、佛禅等美学思想相融合形成的一个异于西方美学的自成体系的美学系统。
1.儒家思想的艺术观念传统儒家始终对艺术持肯定态度,高度重视艺术陶冶、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
儒家艺术观念始终将艺术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关联,着眼于艺术的教化功能,历来把诗、乐、礼看作“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要手段,看成实现仁学、安邦定国的必由之路。
这是中国艺术和审美十分注重主题思想性的重要传统依据。
(1)兴观群怨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观群怨可以看作是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艺术审美作用和教化作用的深刻认识。
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打动读者,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通过诗歌可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的得失;群,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
“事父”、“事君”和“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是说诗的教化和认知作用。
兴、观、群、怨这四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
“兴”是前提,“观”、“群”、“怨”离不开“兴”,只有通过“兴”的艺术感染作用,才能实现“观”“群”“怨”,这表明孔子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作用只能通过美感的心里活动来实现。
兴观群怨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体现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另一方面,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上,尤其突出艺术的审美情感特征。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
贰
壹 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
赏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衍生出“顿
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 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 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中 和 之
“和”与“中”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 互相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 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
美
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
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
“和”与“同”是两个 的概念
“同”只是把同类结合;“和” 是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 个整体,也就是追求样的统一。 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 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 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 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 术思维特点。
原始图腾歌舞与巫术仪式
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 在后来逐渐渗透与融汇, 舞是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 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 筑也有飞檐的舞姿。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重直觉的传统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的传统艺术思 维和审美思维,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 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
壹
性
“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
精神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
了解何为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形成与特征
目 录
详细了解“舞”、“悟”、“和”
课堂总结
谈中国传统艺术精神,首先要认识中国文化中两个极 其重要的观念:
第六章 造型艺术

第六章造型艺术一、单选题1.“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这是以下哪位学者的观点?( )A.季羡林B.熊十力C.宗白华D.朱光潜【答案】C【解析】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这也可说是中国书法的一个特点。
”确实,书法艺术在形式美中蕴藏着意蕴美,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气质和美学追求。
这些抽象的“点、线、笔、画”仿佛成了有机生命体的“筋、骨、血、肉”,一个个汉字仿佛具有了生命,从而使本来只有实用书写价值的书法升华到艺术境界,传达出我们民族的情感和思想。
2.《掷铁饼者》是以下哪位雕塑家的代表作品?( )A.贝尼尼B.米开朗基罗C.菲狄亚斯D.米隆【答案】D【解析】《掷铁饼者》是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品。
米隆的作品突破了古风时期雕刻的拘谨形式,把希腊雕刻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他善于把握人体的准确结构及其在运动中的变化关系,并达到精神和肉体的平衡和谐。
《掷铁饼者》一直保留至今,它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运动员娴熟、优美的投掷姿态。
作者米隆在这一作品中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的过程,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表现了一种动态美。
3.造型艺术最佳的一瞬间,应当选取即将到达顶点前的那一顷刻,因为“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了,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愈能想象出更多的东西来”。
这一观点由以下哪位美学家提出?()A.尼采B.席勒C.莱辛D.康德【答案】C【解析】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美学家莱辛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就是通过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诗歌(《荷马史诗》)和古代雕塑中的不同表现手法,来论证了文学与造型艺术在本质特征上的根本区别。
解析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 征。“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丌但中医讲 “气”,气功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 “气”。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 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丌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不和谐。一方面,中 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丌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学识 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不创造能力的总概括。 谢赫六法论中提出的 “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 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中和为美”。“和”不“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互 相区别。 “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 “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 的途径不标准。 “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和”不“同”是 两个丌同的概念。“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而“和”则是由丌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 求多样的统一。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丌仅丌不求和谐的 整体思维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种“违而丌犯,和而丌 同”的艺术思维特点。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 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 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 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 不景的交融合一、心不物的交融合一、人不自然的交融合 一。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丼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又十分重视情理交融、 情理统一。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3、“情”与“理”的关系。 “理之于诗,如盐溶于水,有味无痕”。(钱钟书
《谈艺录》) 4、“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
“书如其人” ①“狂放”的主要特征是“不平则鸣”。 ②“清逸”的主要特征是“与世无争”。
(四)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
理”、“情景”、“意象”、“意境”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3、“中”是一种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是解决矛盾的 途径。
①“乐而不淫,衰而不伤”——“A而不B”或“甲而不 乙”的公式巧妙地求得对比中的平衡,达到对立统 一的中和之美。
②“中”的更高境界是在不平衡中求平衡,这就需要 加强“度”的把握。
二、中国传统美学
(二)道家美学(老庄)
2.诗歌风格 不拘一格,挥洒自如。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语), 例如《蜀道难》。
二、中国传统美学
(三)禅宗美学
“心” ,“遁世”,“人与人心和谐”。 禅宗,中国化的佛教,主张“以心传心”。 “佛祖拈花,伽叶微笑”。印度达摩祖师。禅 宗五祖弘忍。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 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六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佛”。
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 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 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养生主》)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1、中国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 就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 “和”是指事物多样统一或对立统 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 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 和方法,是实现统一的途径。
《艺术概论》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艺术概论》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2.艺术典型3.艺术语言4.意境5.风格6.旋律7.艺术创作8.艺术鉴赏9.艺术风格10.艺术流派11.艺术意蕴12.艺术起源的“模仿说”13.审美教育14.建筑艺术15.“造型艺术”二、简答题1.艺术的主要的审美特征有哪些?2.为什么说音乐艺术专注于表现情感是由音乐本身的特性决定的?3.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主要特征有哪些?4.艺术家应具有哪些修养及审美创造能力?5.简述美术中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的特征及代表人物和作品。
6.简要论述艺术的起源。
7.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8.简要概括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9.如何解释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0.简述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11.艺术的节奏性与韵律美。
12.散文的重要特征主要是什么?13.你是怎样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的?14.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15.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艺术概论》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答: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直接来自于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间接来自但最终来自社会生活。
2.艺术典型答: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3.艺术语言答:艺术语言指的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用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其思想情感所采用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
4.意境答:意境就是作品中情与景、物与我的交融与统一。
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5.风格答: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6.旋律答: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以至调式、调性关系等组织起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和情感。
旋律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它可以表现出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甚至还可以体现出音乐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因此,人们常把旋律称为音乐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中国传统艺术外精神性
1、道家的“天道”,儒家的“人道”,佛教的“佛 性”。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 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
3、“形神”关系上,神似重于形似。重在“传神”。 4、“意境”: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①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②有限无限的超越美。 ③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14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2、“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
①从“多样统一”来看,“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和”是多样统一,将不同事物统一为整体。 “同”是把同类的东西堆积到一起。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
世。”
②从“对立统一”来看,更能体现“和”的朴素辩证观。 “刚柔”、“虚实”、“动静”、“形神”、“文质”、“情
“心” ,“遁世”,“人与人心和谐”。 禅宗,中国化的佛教,主张“以心传心”。 “佛祖拈花,伽叶微笑”(印度达摩祖师、禅 宗五祖弘忍)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 处有尘埃?”(六祖慧能)
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佛”,
5
1.人生态度 尚书右丞,亦官并隐。“早年丧妻,终身未娶。”
辋川别墅。“退朝之后,焚香独座,以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1、钱钟书:“悟”是一种最自由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 虽然人人都可具有悟性,但只有博采众通、工夫不断,才能达到“悟” 的境界。”(《谈艺录》)
2、禅宗的“顿悟”与艺术的“顿悟”。 3、艺术家与艺术匠人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道驭技”,后者“有技
无道”。 4、庄丁《庖丁解牛》的寓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
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诗歌风格
儒家风范,对仗工整,十分严谨。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
(二)道家美学(老庄)
“道”,“出世”,“人与自然和谐” 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仙” 1.人生态度 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
“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 游乎四海之外。”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2.诗歌风格 不拘一格,挥洒自如。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语)
4
(三)禅宗美学
“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 为淡易”,佛家至理领悟的人不少, 但转过来随处运用而无碍的不多,所 谓"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 难"。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正是这种"任" 的心态。
7
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2.“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3.“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 4.“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 5.“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6.“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理”、“情景”、“意象”、“意境”
15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3、“中”是一种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是解决矛盾的途径。 ①“乐而不淫,衰而不伤”——“A而不B”或“甲而不乙”的
公式巧妙地求得对比中的平衡,达到对立统一的中和之美。 ②“中”的更高境界是在不平衡中求平衡,这就需要加强
“度”的把握。 潘天寿:“天平和中国的老秤是同样的平衡,但老秤的平衡
较好,是得势的平衡。”
16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4、总而言之,这种“和”的境界三种境界: 儒家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 禅宗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即心即佛”。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最高目标,就是天人合一。这种‘大乐与 天地同和’的艺术境界,实际上也就达到了真的境界、善的境界、美 的境界,也正是在真善美三者统一的基础上,中国传统艺术将审美境 界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与理想追求。”(《中国艺术学》)
10
(三)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
1、情景交融,心与物的交融,人与自然的交融,主体与客体的交融。“天 人合一”。
2、中国艺术史上,“言志”与“缘情”两大流派。“以情融理”与“以理 节情”。
3、“情”与“理”的关系。 “理之于诗,如盐溶于水,有味无痕”。(钱钟书《谈艺录》) 4、“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 ①“狂放”的主要特征是“不平则鸣”。 ②“清逸”的主要特征是“与世无争”。
17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18
9
(二)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1、“气韵”与“气韵生动” “rhythm and emotion”(林语堂) 2、“气韵”:气为生命之力量,韵为生命之风采。
动为气之核心,情为韵之根本。 3、中国艺术史上两个阶段: ①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以气为主,“以气取韵”。 商周青铜器,秦代兵马俑,秦代阿房宫,汉代雕塑,汉赋。 ②魏晋南北朝至明清:以韵为主,“韵中有气”。 吴道子的画,王羲之的书法,元四家,明四家,清代扬州八怪。
1
一、中西美学比较
中国传统美学:
美与善统一;天人合一; 表现、抒情、言志——《诗经》
西方传统美学:
美与真统一;主客分立; 再现、模仿、写实——《荷马史诗》
2
二、中国传统美学
(一)儒家美学(孔孟)
“仁”、“入世”,“人与社会和谐”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圣”
1.人生态度 “忧国忧民、正己正人”,“修身,齐家,治
王维诗歌两大特点是“禅意”与“画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 青苔上。”--《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 春涧中。”--《鸟鸣涧》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6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养生主》)
13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1、中国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就 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和”是 指事物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 方统一的实现。“中”是指处理事物矛 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统一 的途径。
11
(四)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
1、中国远古艺术:诗、歌、乐、舞一体。 宗白华:“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
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 2、道的精神——气的生命——舞的形态——线的艺术 3、“线的艺术”是中国艺术的特点:绘画、书法、雕塑、篆刻、音乐、
舞蹈、刀兰戏曲、古典小说等等都是线的艺术。 中国戏曲是一种“点线串珠式结构”。(带戏上场) 中国古典小说也是一种“线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