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整理ppt
1 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 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 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楼层竖 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 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 平均值的1.5 倍,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 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
整理ppt
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 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 高烈度或不规则程度较大时,宜计入楼板 局部变形的影响;
5.4.3、 • 6.1.2、6.3.3、6.3.7、6.4.3、 • 7.1.2、7.1.5、7.1.8、7.2.4、7.2.6、7.3.1、7.3.3、
7.3.5、7.3.6、7.3.8、7.4.1、7.4.4、7.5.7、7.5.8、 • 8.1.3、8.3.1、8.3.6、8.4.2、8.5.1、 • 10.1.3、10.1.12、10.1.15、 • 12.1.5、12.2.1 12.2.9
整理ppt
• 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同—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 的地基上;
2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 用桩基;当采用不同基础类型或基础埋深显 著不同时,应根据地震时两部分地基基础的 沉降差异,在基础、上部结构的相关部位采 取相应措施。 3 地基为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 不均匀土时,应根据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其 它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
• 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
• 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
• 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
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 度和承载力突变。
整理ppt
地基与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

地基与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
地基与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力要求:地基与基础必须有足够的承载力来支撑上部建筑物的荷载。
设计时需要考虑土壤的性质,确定合适的地基类型和尺寸,以满足建筑物的承重要求。
2. 稳定性要求:地基与基础必须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抵抗土壤侧向力和倾覆力的影响。
设计时需要考虑土壤的侧向抗力和基础的几何形状,确保安全稳定的基础结构。
3. 沉降要求:地基与基础设计还需要考虑土壤的沉降特性和建筑物的沉降限制,以避免过大的沉降对建筑物造成不利影响。
设计时需要根据土壤类型和建筑物的重量,进行沉降预测和计算,确定地基和基础的适当设计。
4. 抗震要求:地基与基础设计还需要考虑地震荷载对建筑物的影响。
设计时需要根据地震区域和建筑物的特点,确定适当的抗震设计要求,包括基础的形状、深度和加强措施等。
5. 排水要求:地基与基础需要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以防止土壤水分对地基和基础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设计时需要考虑地下水位、降雨情况和土壤的渗透性,采取合适的排水措施,如排水沟、泵站和防水层等。
综上所述,地基与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包括承载力、稳定性、沉降、抗震和排水等方面,以确保地基和基础结构的安全可靠。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考虑地震荷载的作用,力求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下面介绍一些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1.强度的原则: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该具有足够的强度来承受地震产生的荷载。
这包括设计适当的混凝土、钢筋等建筑材料的强度和形状。
2.刚度的原则:建筑物的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刚度,以抵抗地震产生的变形和位移。
刚性结构能够分担地震荷载,减少建筑物的震动和变形,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3.韧性的原则:建筑物的结构应具有足够的韧性,能够在地震波的作用下发生适度的塑性变形,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适量的塑性变形可以使结构更加柔韧,减轻地震对结构的破坏。
4.稳定性的原则:建筑物的结构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即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发生失稳或倒塌。
稳定性的保证包括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采取适当的结构连接方式、以及进行稳定性计算和分析。
5.重要构建物的重要性原则:对于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物,如医院、学校、火车站等,其抗震设计更为重要。
这些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需要能够继续运作,以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6.预防性的原则:抗震设计应该具有预测和预防地震的能力,通过合理的地震力设计,对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验证和评估,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7.地基的原则:建筑物的地基基础是抗震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地基设计能够分担地震荷载,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软土、高水位区等特殊地质条件下,还需要进行特殊设计和处理。
8.安全疏散的原则:抗震设计除了考虑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稳定性外,还需要确保人员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安全疏散。
设计应考虑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避难所等设施,以提供人员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疏散和避难。
9.监测和检测的原则: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该具有监测和检测的能力,通过对结构的实时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结构的变形和损伤,以便进行及时的修复和维护。
总之,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结构设计中考虑地震荷载的作用,并通过合理的结构形式、材料选择和结构连接方式,以及合理的地基设计等措施来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而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9)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一项关于建筑设计中抗震要求的标准。
该标准对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规定,旨在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1. 背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往往是灾难性的。
因此,建筑物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考虑抗震性能,以提高其在地震灾害中的抵御能力。
2. 主要内容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2.1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规范对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构件的抗震性能、地基基础的稳定性等方面。
2.2 设计地震动参数规范规定了建筑物在不同地震烈度区、设防烈度下所需考虑的地震动参数,以确定设计地震力。
2.3 结构设计要求规范对建筑结构的构造形式、材料选用、连接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足够的稳定性。
2.4 设计验算方法规范中包含了建筑抗震设计的验算方法,对结构的受力性能、变形能力、稳定性能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2.5 抗震设防要求规范对建筑物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的设防要求进行了规定,包括建筑物的结构布置、抗震加固、减震控制等。
3. 重要意义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颁布实施,对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遵守该规范,建筑师和工程师可以更好地设计出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建筑物,为防止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提供保障。
结语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布,将对我国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抗震性能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场地与地基

• 土层越厚,震害越严重
等效剪切波速
• 当土层物理力学指标明显不同时(分层), 可采用等效剪切波速
• 等效剪切波速以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 各层土中的传播的时间不变的原则,来定 义的土层平均剪切波速:
•
t d i / vsi vse d 0 / t
液化指数
• 对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探明各液化土层的深度和厚度, 按下式计算每个钻孔的液化指数:
n-在判别深度范围内每一个钻孔标准贯入试验点的总数;
Ni、Ncri-分别为i点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和临界值,当实测值大于临界 值时应取临界值的数值;
di-i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m)可采用与该标准贯入试验点相邻的上、下两标 准贯入试验点深度差的一半,但上界不高于地下水位深度,下界不深于液化 深度; Wi-i土层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单位为m-1 )。当该层中点深 度不大于5m时应采用10,等于20m时应采用零值,5~20m 时应按线性内 插法取值。
• 当饱和土标准贯人锤击数(未经杆长修 正)小于或等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 数临界值时,应判为液化土。 • 当有成熟经验时,尚可采用其他判别方 法。
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
标准贯入试验的实质是对土的密实度作出评价,由此间接地评 判土层液化的可能性。
N cr N 0 ln 0.6d s 1.5 0.1d w 3 / c
• 地下水位深度:地下水位越深,越不易液化
• 地震烈度和持时:烈度越高,持时越长,越容易 液化
2.地基土的液化判别
• 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的液化判别和 地基处理,6度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判别 和处理,但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 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7~9度时乙类建筑可 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 • 二阶段判别法: • 初步判别法:根据土层的地质年代、土的组成、 覆盖层厚度和地下水位的深度等定性判别不液 化土. • 第二步判别,采用标准贯入度法。若标贯击数 小于临界击数,需进一步确定液化指数,选择 抗液化措施。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引言: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性巨大。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本文将从建筑物各个方面展开论述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和建议,以供参考。
1. 工程地质勘察与设计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首先由其建筑设计和地质环境有密切关系。
因此,在进行工程施工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分析,从而确定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基础地质条件。
根据这些数据,工程师可以制定合适的抗震设计方案,并选择适当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
2. 地基基础设计要求地基是支撑建筑物的基础,其稳定性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了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建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各个地基基础部分的承载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并考虑地震荷载的作用。
- 地震时的水平力分布应均匀,避免产生集中力。
3. 结构设计要求建筑物的结构设计直接影响着其抗震能力。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结构设计规范要求:- 建筑物的刚度应适当,以抵抗地震引起的变形和位移。
- 抗震设计时需考虑弹性和塑性变形。
在小震和中小震条件下,建筑物应能保持基本完好;而在大震条件下,允许结构发生设定的塑性变形,以吸收地震能量。
- 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时,需确保混凝土的质量,钢筋的粘结强度和构件的受力形态。
- 当采用钢结构时,需保证结构的连接和焊接质量。
连接件和焊接应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
4. 建筑材料的选用和施工质量要求建筑材料的选用和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要求和建议:- 选用符合建筑设计和抗震设计要求的材料,并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采购。
- 施工人员应熟悉使用材料的方法,并根据施工图纸进行施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质量。
- 建筑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应得到充分的检验和验证。
5. 结构监测和维护要求为了保证建筑物的长期抗震能力,必须进行结构监测和维护。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要求和建议:- 在建筑物中设置合适的监测设备,定期检测和记录结构的变形和位移情况。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建筑物抗震是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方面。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抵御破坏,各国都制定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一、地震分级与设计基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通常将地震按照烈度划分为若干级别,例如中国将地震分为一至八度。
不同级别的地震具有不同的概率和强度。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根据所在地区的地震分级确定相应的设计基准。
设计基准将地震强度转化为建筑物所需要承担的地震作用力或者加速度。
二、结构抗震性能要求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一般要求建筑结构能够在地震作用下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构件强度:建筑物的结构构件应具备足够的强度,能够抵抗地震产生的水平力和垂直力。
设计规范中通常规定构件的受力性能和材料的强度参数。
2. 刚度与韧度:结构的刚度是指其抵抗变形的能力,韧度则是指结构在超过弹性阶段后仍能够变形而不崩溃的能力。
设计规范要求结构具备足够的刚度和韧度,以减小震后变形和损失。
3. 短周期效应:建筑物在地震波作用下会产生周期性的振动。
设计规范要求结构的基础周期短于预定周期,以减小共振效应的影响。
三、抗震设防烈度等级要求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地震设计上有不同的要求,需要根据其功能和重要性进行抗震设防烈度等级划分。
设计规范一般将建筑物分为多个烈度等级,对于不同级别的建筑物要求不同的抗震性能。
例如,高层住宅和重要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烈度等级通常要求更高。
四、结构分析与计算方法建筑物抗震设计涉及到结构的分析与计算方法。
设计规范一般规定了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荷载计算、索力与剪力墙设计、承重结构抗震计算等。
设计者需要根据规范的要求进行结构分析,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其他要求除了上述的主要规范要求,建筑物抗震设计还可能涉及其他方面的考虑,例如:1. 地基与基础:建筑物的地基和基础是抗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规范要求考虑地震作用下的基础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 xg |max
Sa g
《规范》根据烈度、场地类别、结构自振周期及阻尼 比等绘出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图)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FEK GEK
单质点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
(二)自振周期的计算 单质点自振周期:
等效剪切波速vse
vse d0
建筑结构
(d / v
i 1 i
n
si
)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场地的划分:
2.场地的选择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 出综合评价。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场地的划分:
2.场地的选择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 出综合评价。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14.4结构的自振周期 一、能量法 能量守恒定律:Tmax U max
1 2 n Tmax 1 mi xi2 2 i 1 1 n U max mi gxi 2 i 1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地点地面和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也反映该地地面运动速 度和加速度峰值的大小。 2.地震烈度的统计分布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众值烈度比基本烈度低1.55度;罕遇烈度比基本烈度 高1度左右。 3.设计地震分组 《规范》附录A列出了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 以上城镇中心地区的分组。 4.抗震设防烈度 是指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 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它与地震基本烈度相同。 14.2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设计4.1 场地4.1.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按表4.1.1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4.1.2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
4.1.3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在场地初步勘察阶段,对大面积的同一地质单,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应为控制性钻孔数量的1/3~1/5,山间河谷地区可适量减少,但不宜少于3个。
2 在场地详细勘察阶段,对单幢建筑,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数据变化较大,时可适量增加;对小区中处于同一地质单元的密集高层建筑群,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可适量减少,但每幢高层建筑下不得少于一个。
3 对丁类建筑及层数不超过10层且高度不超过30m的丙类建筑,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表 4.1.3划分土的类型,再利用当地经验在表4.1.3的剪切波速范围内估计各土层的剪切波速。
注:fak为由载荷试验等方法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υs为岩土剪切波速。
4.1.4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2 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3 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4 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4.1.5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υ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d0-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m);υ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m/s);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4.1.6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 4.1.6划分为四类。
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表4.1.6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设计特征周期。
4.1.7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时,应对断裂的工程影响进行评价,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对符合下列规定之一的情况,可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地面建筑的影响:1)抗震设防烈度小于8度;2)非全新世活动断裂;3)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时,前第四纪基岩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厚度分别大于60m和90m。
2 对不符合本条1款规定的情况,应避开主断裂带。
其避让距离不宜小于表4.1.7对发震断裂最小避让距离的规定。
4.1.8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
其值可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但不宜大于1.6。
4.1.9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应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对建筑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提供建筑的场地类别和岩土地震稳定性(如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等)评价,对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建筑,尚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土层剖面、场地覆盖层厚度和有关的动力参数。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4.2.1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1 砌体房屋。
2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下列建筑: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2)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3)基础荷载与2)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3 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注:软弱粘性土层指7度、8度和9度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小于80、100和120kPa的土层。
4.2.2 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且地基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
4.2.3地基抗震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式中faE-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a-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按表4.2.3采用;fa-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采用。
4.2.4验算天然地基地震作用下的竖向承载力时,按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和边缘最大压力应符合下列各式要求:式中P-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Pmax-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边缘的最大压力。
高宽比大于4 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拉应力;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
4.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4.3.1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的液化判别和地基处理,6度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但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7~9度时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
4.3.2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的地基,除6 度设防外,应进行液化判别;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4.3.3饱和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可不考虑液化影响:1 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时,7、8度时可判为不液化。
2 粉土的粘粒(粒径小于0.005mm 的颗粒)含量百分率,7度8度和9度分别不小于10、13、和16时,可判为不液化土。
注:用于液化判别的粘粒含量系采用六偏磷酸钠作分散剂测定,采用其他方法时应按有关规定换算。
3 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式中dw-地下水位深度(m),宜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du-上覆盖非液化土层厚度(m),计算时宜将淤泥和淤泥质土层扣除;db-基础埋置深度(m),不超过2m,时应采用2m;d0-液化土特征深度(m),可按表4.3.3 采用。
4.3.4 当初步判别认为需进一步进行液化判别时,应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判别地面下15m深度范围内的液化;当采用桩基或埋深大于5m的深基础时,尚应判别15~20m范围内土的液化。
当饱和土标准贯入锤击数(未经杆长修正)小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时,应判为液化土。
当有成熟经验时,尚可采用其他判别方法。
在地面下15m 深度范围内,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可按下式计算:在地面下15~20m范围内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可按下式计算:式中Ncr-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0-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应按表4.3.4采用;ds-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ρc-粘粒含量百分率,当小于3或为砂土时,应采用3。
注:括号内数值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4.3.5对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探明各液化土层的深度和厚度,按下式计算每个钻孔的液化指数,并按表4.3.5综合划分地基的液化等级:式中IlE-液化指数;n-在判别深度范围内每一个钻孔标准贯入试验点的总数;Ni、Ncri-分别为i点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和临界值,当实测值大于临界值时应取临界值的数值;di-i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m)可采用与该标准贯入试验点相邻的上、下两标准贯入试验点深度差的一半,但上界不高于地下水位深度,下界不深于液化深度;Wi-i土层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单位为)。
若判别深度为15m,当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同应采用10,等于15m时应采用零值,5~15m 时应按线性内插法取值;若判别深度为20m,当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应采用10,等于20m时应采用零值,5~20m 时应按线性内插法取值。
4.3.6当液化土层较平坦且均匀时,宜按表4.3.6选用地基抗液化措施;尚可计入上部结构重力荷载对液化危害的影响,根据液化震陷量的估计适当调整抗液化措施。
不宜将未经处理的液化土层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4.3.7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 采用桩基时,桩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按计算确定,且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粘性土和密实粉土尚不应小于0.5m,对其他非岩石土尚不宜小于1.5m。
2 采用深基础时,基础底面应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其深度不应小0.5m。
3 采用加密法(如振冲、振动加密、挤密碎石桩强夯等)加固时,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振冲或挤密碎石桩加固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不宜小于本节第4.3.4条规定的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4 用非液化土替换全部液化土层。
5 采用加密法或换土法处理时,在基础边缘以外的处理宽度,应超过基础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且不小于基础宽度的1/5。
4.3.8 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 处理深度应使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减少,当判别深度为15m时,其值不宜大于4,当判别深度为20m时,其值不宜大于5;对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尚不应小于基础底面下液化土特征深度和基础宽度的较大值。
2 采用振冲或挤密碎石桩加固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不宜小于按本节第4.3.4条规定的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3 基础边缘以外的处理宽度,应符合本节第4.3.7条5款的要求。
4.3.9减轻液化影响的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可综合采用下列各项措施:1 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
2 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少基础偏心。
3 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如采用箱基、筏基或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加设基础圈梁等。
4 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合理设置沉降缝,避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形式等。
5 管道穿过建筑处应预留足够尺寸或采用柔性接头等。
4.3.10液化等级为中等液化和严重液化的故河道、现代河滨、海滨,当有液化侧向扩展或流滑可能时,在距常时水线约100m以内不宜修建永久性建筑,否则应进行抗滑动验算、采取防土体滑动措施或结构抗裂措施。
注:常时水线宜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年最高水位采用。
4.3.11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粘性土层与湿陷性黄土时,应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采用桩基、地基加固处理或本节第4.3.9条的各项措施,也可根据软土震陷量的估计,采取相应措施。
4.4 桩基4.4.1承受竖向荷载为主的低承台桩基,当地面下无液化土层,且桩承台周围无淤泥、淤泥质土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大于100kPa的填土时,下列建筑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1 本章第4.2.1条之1、3款规定的建筑;2 7度和8度时的下列建筑: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2)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3)基础荷载与2)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