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场地地基和基础

合集下载

地基和基础的组合形式

地基和基础的组合形式

地基和基础的组合形式地基基础包括素土地基、灰土地基、砂和砂石地基、土工合成材料地基、粉煤灰地基、强夯地基、注浆地基、预压地基、砂石桩符合地基、高压旋喷射注浆复核地基、水泥搅拌桩地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根据现场地勘情况,可将地基和基础的组合形式大体上分为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不良地基人工处理后的浅基础、软弱地基上的桩基础、其他不良地基上的深基础。

1.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当建筑场地土质均匀、坚实、性质良好,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00kPa时,对于一般多高层建筑物,可将基础直接做在浅层天然土层上,称为天然地基上浅基础。

天然地基上浅基础主要适用于一般多高层建筑钧及各种类型的构筑物,技术简单、工程量小、施工方便、造价低廉,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形式。

在进行基础设计时,通常优先考虑充分利用浅层地基土,基础形式尽量选用浅基础,当建筑物荷载较大,地基土体承载力和变形验算无法满足工程的安全和正常使用要求时,才考虑其他基础方案。

一般应同时设计2-3个不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

(如图1)图12.不良地基人工处理后的浅基础当建筑地基土层软弱、压缩性高、强度低、无法承受结构荷载时,经人工加固处理,再将基础做在处理后的人工地基上,此种基础称为不良地基人工处理后的浅基础。

人工地基上的浅基础与要适用手6层以下。

荷载较小的多层建筑物及各种小型构筑物。

(如图2)图23.软弱地基上的桩基础当建筑地基上部软弱土层较厚、深层土质坚实时,可采用桩基础。

桃基础是一种古老而又使用广泛的深基础。

桩常常用来把上都结构的荷载穿过软弱可压缩土层传递到坚硬密实、低压缩性的上层或岩层上去,有时也用桩来承担上拨力和水平力。

桩基础主要适用工层数较多、荷载较大的高层建筑及各种大型的构筑物。

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桩基础(如图3):(1)上部覆盖土层较为软弱、压缩性高,满足不了上部结构对地基承载力和沉降的需求,需要采用桩基础,将上部荷重传递给深层较坚硬的土层。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 202-83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 202-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202-83主编单位:上海市建筑工程局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备案)实施日期:1984年5月1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井点降低地下水位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轻型井点第三节喷射井点第四节电渗井点第五节管井井点第六节深井井点第三章地基第一节灰土地基第二节砂和砂石地基第三节碎砖三合土地基第四节重锤夯实地基第五节强夯地基第六节预压地基第七节砂桩第八节土和灰土挤密桩第九节振冲地基、第十节旋喷地基第十一节硅化地基第四章桩基础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第三节板桩第四节钢管桩第五节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第六节木桩第七节工程验收第五章地下连续墙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墙体施工第三节工程验收第六章沉井和沉箱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沉井第三节沉箱第四节工程验收附录一轻便触探“检定锤击数”试验方法附录二硫磺胶泥的配合比和主要物理力学性能指标附录三建筑物和构筑物沉降观测要点附录四选择锤重参考表附录五施工记录表第一章总则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及验收。

地基与基础工程中有关土石方、砖砌体、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工程,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按国家标准《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83)《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3-83)和《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O4-83)的规定执行。

铁路、公路、水工建筑和矿井巷道工程等有特殊要求的地基与基础工程,应按有关的各专门规定执行。

第1.0.2条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前,必须具备下列资料:一、施工区域内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二、地基与基础的施工图纸,并应附有原有地下管线和其他障碍物的资料;三、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四、必要的试验资料。

注:施工时如发现实际情况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不符时,应通知有关单位处理。

第1.0.3条在邻近原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施工前,必须了解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原有结构及基础等详细情况;二、地基与基础施工,如影响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使用和安全时,应会同有关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基础工程课本电子版

基础工程课本电子版

第3章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教学提示:天然地基浅基础是最常见的基础形式,本章主要介绍天然地基上浅基础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

重点讲述浅基础的类型选择、基础埋置深度确定、基础底面尺寸确定、地基承载力和变形验算、扩展基础的设计计算、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介绍地基与基础的共同作用概念、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箱形基础的简化计算方法。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使学生了解天然地基上浅基础的设计原理与计算方法,掌握浅基础设计步骤和相应的内容,包括基础类型选择、基础埋置深度确定、基础底面尺寸确定、地基承载力和变形验算、扩展基础高度验算和结构设计等。

清楚设计过程,能够根据国家相关规范熟练进行浅基础的设计计算。

了解补偿性基础概念,掌握常见的减轻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建筑、结构和施工措施。

了解地基与基础的共同作用概念和一般的地基计算,了解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箱形基础的简化计算方法和文克尔地基上梁的计算方法。

3.1概述建(构)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地基和基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对建(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有很大的影响。

地基基础设计必须根据建(构)筑物的用途和安全等级、建筑布置和上部结构类型,充分考虑建筑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结合施工条件和环境保护等要求,合理选择地基基础方案,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力求基础工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施工方便,以确保建(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与人工地基。

直接放置基础的天然土层称为天然地基。

若天然地基土质过于软弱或有不良的工程地质问题,需要经过人工加固或处理后才能修筑基础,称为人工地基。

天然地基上的基础,由于埋置深度不同,采用的施工方法、基础结构形式和设计计算方法也不相同,根据埋置深度可以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两类。

当基础的埋置深度小于基础的最小宽度时,称为浅基础。

浅基础埋入地层深度较浅(一般小于5m),设计计算时可以忽略基础侧面土体对基础的影响,基础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也较简单,造价也较低,是建(构)筑物最常用的基础类型。

建筑场地平整与地基处理

建筑场地平整与地基处理

建筑场地平整与地基处理在建筑工程中,场地平整与地基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们直接关系着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场地平整和地基处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一、场地平整场地平整是建筑施工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一个平整的场地能够为建筑物提供稳定的基础,保障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1. 场地勘察在进行场地平整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场地勘察工作。

勘察人员需要对场地的地貌、土壤性质、地下水位等进行调查,以便确定后续的施工方法和方案。

2. 清理现场在场地勘察完毕后,需要对现场进行清理工作。

这包括清除杂草、垃圾等,并清理场地表面的积水。

3. 土方整平土方整平是场地平整的核心工作。

它主要包括挖填土、填筑均匀、夯实等步骤。

在进行土方整平时,应注意进行边坡保护,确保边坡的稳定。

4. 场地排水场地排水是场地平整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合理的排水系统能够有效地排除降雨水和地下水,保持场地的干燥。

常见的排水方法包括表面排水和地下排水。

二、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地基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

1. 人工排水在地基处理中,如果地下水位较高,需要进行人工排水。

人工排水可以通过排水沟、水泵等方式实现。

排水沟需要按照一定的坡度进行设置,以确保排水的畅通。

2. 填筑加固填筑加固是地基处理的常见方法之一。

通过在地基上加填一定的土方,并进行夯实,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 桩基处理桩基处理适用于地基较弱或者需要分散荷载的情况。

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桩或钢桩,将桩体固定在地下,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4. 地基改良地基改良是对地基进行改善的方法。

常见的地基改良技术包括灰浆注入法、深层静载试验法等。

地基改良能够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总结:场地平整和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中的关键环节。

一个平整的场地和稳固的地基能够提供坚实的基础,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进行场地平整和地基处理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术。

土力学 地基和基础

土力学 地基和基础
土力学概要
土 —— 是地壳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风化作用的产物 ,是各种矿物颗粒组成的松散集合体,是由固体颗粒、 水和空气组成的三相体系。
土力学—— 是运用力学基本原理和土工测试技术,研究土
的形成、组成、密度或软硬状态等物理性质以及土的 应力、变形、强度和稳定性等静力、动力性状及其规 律的一门学科。(简单说 :就是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土 各种性能一门科学。)
• 4)·确定基础底面尺寸,必要时进行下卧层强度验算;
• 5)·对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以及不符合表7-2规定的 丙级建筑物,进行地基变形验算;
6)·对于建于斜坡上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及经常承受较大水平荷载的高层 建筑和高耸结构,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7)·确定基础的剖面尺寸,进行基础结构计算; 8)·绘制基础施工图。 验算中如发现某项设计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虽然满足,但尺寸或埋深显 得过大而不经济,则需适当修改尺寸或埋置深度,重复各项验算,直到 各项要求全部满足,使基础尺寸较为合理为止。
易透水,(当混入云母等杂质时透水性 减小,而压缩性增加);无粘性,遇水膨胀小, 干燥时松散,毛细水上升高度不大,随粒径 变小而增大。
粉粒
透水性小,湿时稍有粘性,遇水膨胀小, 0.005<d ≤0.075 干时稍有收缩,毛细水上升高度较大较快,
极易出现冻胀现象。
粘粒
≤0.005
透水性很小,湿时有粘性、可塑性,遇 水膨胀大,干时收缩显著,毛细水上升高度 大,但速度较慢。
➢粘性土从一种状态过度到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量称为界限含水量。
粘性土随含水量变化可改变土的物理形态
稠度状态
含水量
固态 半固态
可塑状态
流动状态
ω
稠度界限
缩限ws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参考答案 (新版)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参考答案    (新版)

2-3 如图2-16,本题为定水头实验,水自下而上流过两个土样,相
关几何参数列于图中。
解:(1)以c-c为基准面,则有:zc=0,hwc=90cm,hc=90cm
(2)已知hbc=30%hac,而hac由图2-16知,为30cm,所以:
hbc=30%hac=0.330=9cm

hb=hc-hbc=90-9=81cm
1-15 试证明。试中、、分别相应于emax 、e、emin的干容重 证:关键是e和d之间的对应关系: 由,需要注意的是公式中的emax和dmin是对应的,而emin和dmax是 对应的。
第二章 土的渗透性及水的渗流
2-3 如图2-16所示,在恒定的总水头差之下水自下而上透过两个
土样,从土样1顶面溢出。
1-8 解:分析:由W和V可算得,由Ws和V可算得d,加上Gs,共已
知3个指标,故题目可解。
(1-12)
(1-14)
注意:1.使用国际单位制;
2.w为已知条件,w=10kN/m3;
3.注意求解顺序,条件具备这先做;
4.注意各的取值范围。
1-9 根据式(1—12)的推导方法用土的单元三相简图证明式(1-
图2-18 习题2-6图 (单位:m) 2-6 分析:本题只给出了一个抽水孔,但给出了影响半径和水位的 降低幅度,所以仍然可以求解。另外,由于地下水位就在透水土层内, 所以可以直接应用公式(2-18)。 解:(1)改写公式(2-18),得到: (2)由上式看出,当k、r1、h1、h2均为定值时,q与r2成负相关, 所以欲扩大影响半径,应该降低抽水速率。 注意:本题中,影响半径相当于r2,井孔的半径相当于r1。
3-1 分析:因为,所以为主应力。 解:由公式(3-3),在xoy平面内,有: 比较知,,于是: 应力圆的半径: 圆心坐标为: 由此可以画出应力圆并表示出各面之间的夹角。易知大主应力面与x 轴的夹角为90。 注意,因为x轴不是主应力轴,故除大主应力面的方位可直接判断 外,其余各面的方位须经计算确定。有同学还按材料力学的正负号规定 进行计算。 3-2 抽取一饱和黏土样,置于密封压力室中,不排水施加围压 30kPa(相当于球形压力),并测得孔隙压为30 kPa ,另在土样的垂直 中心轴线上施加轴压Δ=70 kPa(相当于土样受到— 压力),同时测得 孔隙压为60 kPa ,求算孔隙压力系数 A和B? 3-3 砂样置于一容器中的铜丝网上,砂样厚25cm ,由容器底导出一 水压管,使管中水面高出容器溢水面 。若砂样孔隙比e=0.7,颗粒重度 =26.5 kN/m3 ,如图3-42所示。求: (1) 当h=10cm时,砂样中切面 a-a上的有效应力? (2) 若作用在铜丝网上的有效压力为0.5kPa,则水头差h值应为多 少?

地基和基础区分,常用地基处理方式

地基和基础区分,常用地基处理方式

地基和基础区分,常用地基处理方式一、区分一下地基与基础的概念建筑物由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三部分组成。

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均由其下的地层来承担。

受建筑物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地基。

所以地基是指基础底面以下,承受基础传递过来的建筑物荷载而产生应力和应变的土壤层。

建筑物向地基传递荷载的下部结构称为基础,是建筑物的墙或柱埋在地下的扩大部分,是建筑物的“脚”。

作用是承受上部结构的全部荷载,把它传给地基。

二、地基分类三、地基的处理方式(一)天然地基天然地基是指自然状态下即可满足承担基础全部荷载要求,不需要人工处理的地基。

天然地基土分为四大类:岩石、碎石土、砂土、粘性土。

(二)人工地基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不能承受基础传递的全部荷载,需经人工处理后作为地基的土体称为人工地基。

处理的方法有:换填法、预压法、强夯法、振冲法、砂石桩法、石灰桩法、柱锤冲扩桩法、土挤密桩法、水泥土搅拌法(含深层搅拌法、粉体喷搅法、深层搅拌法简称湿法,粉体喷搅法简称干法)、高压喷射注浆法、单液规划法、碱液法等。

1、换填法当建筑物基础下的持力层比较软弱、不能满足上部荷载对地基的要求时,常采用换土垫层法来处理软弱土地基,即将基础下一定深度内的土层挖去,然后回填以强度较高的砂、碎石或灰土等,并夯至密实。

实践证明:换土垫层可以有效地处理某些荷载不大的建筑物地基问题。

换土垫层按其回填的材料可分为砂垫层、碎石垫层、灰土垫层等。

垫层的主要作用:1)提高地基承载力;2)减少沉降量;3)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4)防止冻胀;5)消除膨胀土的胀缩作用。

换填法适用于浅层地基处理,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松散素填土、杂填土等。

换填法还适用于一些地域性特殊土的处理,例如在西安地区可消除黄土的湿陷性,用于山区地基可处理岩面倾斜、破碎、高低差,软硬不匀以及岩溶等,用于季节性冻土地基可消除冻胀力和防止冻胀损坏等。

2、强夯法强夯法是用几吨至几十吨的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多次夯击地面,对地基进行强力夯实。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学习指导书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学习指导书

现代远程教育《土力学及地基基础》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刘忠玉第一章 绪论(一)本章学习目标1.理解地基基础的概念、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二)本章重点、要点地基基础的概念(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名词解释:基础、浅基础、深基础、天然地基、人工地基2.简答题:地基基础设计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第二章 土的性质及工程分类(一)本章学习目标1.理解土的三相组成及土的结构,土的渗流规律,土的压实原理2.熟练掌握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无粘性土和粘性土的物理性质3.学会渗透力与渗透破坏4.能运用土的工程分类(二)本章重点、要点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无粘性土和粘性土的物理性质,土的工程分类(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名词解释:粒组、颗粒级配、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结合水、自由水、重度、密度、比重、含水量、干密度、饱和度、孔隙比、孔隙率、饱和度、有效重度、砂土的相对密实度、界限含水量、塑性指数、液性指数、灵敏度、触变性、渗透系数、流砂、管涌、渗流力、临界水头梯度、最优含水量、压实系数、砂土液化、碎石土、粉土、粘性土、淤泥、淤泥质土2.填空:1)__________是指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且塑性指数小于或等于10的土。

2)省去%号后的液限和塑限的差值称为 。

3)土的结构一般分为单粒结构、蜂窝结构和 。

4)红粘土的液限一般大于 。

5)一基坑底地层产生自下向上的竖直渗流,已知水力梯度为i ,土的饱和重度为sat γ,水的重度为w γ,那么产生流砂的临界条件为sat γ= 。

6)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10%的粒径,称为 。

7)通常根据 的大小将细砂、粉砂等土划分为稍湿、很湿和饱和三种状态。

8)当液性指数 时,土体处于流塑状态。

3.单项选择题:1)当粘性土中含有较多哪种类型的水时,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 )A .强结合水B .弱结合水C .毛细水D .重力水2)在实验室中测定土试样含水量时,常采用 ( )A .烘干法B .比重瓶法C .环刀法D .直剪法3)当含水量发生变化时,粘性土的指标将发生变化的是 ( )A .液限B .塑限C .塑性指数D .液性指数4)不能反映无粘性土密实度的指标是 ( )A .孔隙比eB .土粒相对密度d sC .标准贯入试验的锤击数 ND .干密度d ρ5)假定某土样中,土粒的体积1=s V ,含水量为w ,土粒相对密度为s d ,水的密度为w ρ,孔隙比为e ,则土样的总质量m 为 ( )A .w s d ρB .w s d w ρ)1(+C .1+eD .e6)以下土样的液性指数L I 均为0.25,其中属于粘土的是 ( )A .w =35%,%30P =wB .w =30%,%5.26P =wC .w =25%,%22P =wD .w =35%,%33P =w7)细砂层中,两点的水头差为0.4m ,渗流长度为20m , 测得平均渗流速度为mm/s 1013-⨯,则渗透系数为 ( )A .mm/s 1024-⨯B . mm/s 1023-⨯C .mm/s 1014-⨯D .mm/s 1052-⨯8)如果土样A 的不均匀系数比土样B 的小,则 ( )A .土样A 比土样B 易于压实 B .土样A 的颗粒比土样B 均匀C .土样A 的颗粒级配曲线比土样B 平缓D .土样A 的压缩性比土样B 要高4.多项选择题:1)土中水的下列类型中属于自由水的包括 ( )A .强结合水B .弱结合水C .重力水D .固态水E .毛细水2)塑性指数I p 大于10的土包括 ( )A .碎石土B .粉土C .粘土D .粉质粘土E .砂土3)土粒粒组的界限粒径包括 ( )A .200mmB .20mmC .2mmD .0.075mmE .0.005mm4)淤泥质土的特点是 ( )A .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B .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C .一般处于流塑状态D .天然孔隙比在1~1.5之间E .天然孔隙比大于1.55)流砂产生的必要条件有 ( )A .渗流自下而上B .渗流自上而下C .动水力大于土的有效重度D .水头梯度小于0.5E .细砂、粉砂或粉土地基6)下列三相比例指标中,可由试验直接测定的是 ( )A .孔隙比B .密度C .土粒相对密度D .含水量E .饱和度5.简答题:1)土中水分哪几类?对土的工程性质各有什么影响?2)如何从土的颗粒级配曲线形态上、不均匀系数及曲率系数数值上评价土的工程性质?3)说明土的天然重度、饱和重度、有效重度和干重度的物理概念和相互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4. 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 土层中扣除。
§3.2 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
二、场地类别
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
vsed0 /t
n
t di / vsi
i1
v se ----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
d 0 ----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较小值
第三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日本新泻 地基液化
§3.1 建筑场地的选择
工程地质条件对地震破坏的影响很大。 常有地震烈度异常现象,即
“重灾区里有轻灾,轻灾区里有重灾”
产生的原因是局部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不同。
地段类别 有利地段 不利地段
地质、地形、地貌
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 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 (如古河道、疏松的断破裂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
1. 对符合下列规定之一的情况,可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地 面建筑的影响: 1)抗震设防烈度小于8度; 2)非全新世活动断裂; 3)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时,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
厚度分别大于60m和90m。
§3.1 建筑场地的选择
2. 对不符合本条1款规定的情况,应避开主断裂带。其避让 距离不宜小于下表对发震断裂最小避让距离的规定。
§3.1 建筑场地的选择
断裂带是地质上的薄弱环节,浅源地震多与断裂活 动有关。建设时应避开。
发震断裂带附近地表,在地震时可能产生新的错动, 使建筑物遭受较大的破坏,属于地震危险地段。
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地段主要在高烈度 区,全新世以来经常活动的断裂上面。
§3.1 建筑场地的选择
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时,应对断裂的工程影响进行评 价,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3.1 建筑场地的选择
二、局部突出地形的影响
1.高突地形距离基准面的高度愈大,高处的反应愈大; 2.离陡坎和边坡顶部边缘的距离大,反应相对减小; 3.在同样地形条件下,土质结构的反应比岩质结构大; 4.高突地形顶面愈开阔,远离边缘的中心部位的反应明
显减小; 5.边坡愈陡,其顶部的放大效应相应加大。
H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
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水平地震影 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根 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在1.1—1.6 范围内采用。
局部突出地形地震影响系数的增大幅度
非岩质地层
突出地形 的高度(m) 岩质地层
H5 5H1515H25H25 H20 20H4040H60H60
t ----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
d i ----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m) v si ----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m/s) n ----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3.2 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
表4.1.6各类建筑场地的覆盖层厚度(m)
岩石的剪切波速或土的等
效剪切波速(m/s)
新书P59
§3.2 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
一、场地土层的固有周期与场地的地震效应
1. 场地土层的固有周期
场地土层的固有周期的简化计算公式为
单一土层时 T 4 H vs
多层土时
n
T
4hi
v i1
si
H ---覆盖层厚度 v s ---土的剪切波速 n ---土层总数 h i ----i层厚度 v si----i层剪切波速
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m)
烈度 甲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8
专门研究
200m
100m__9专门研究400m
200m
__
§3.2 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
建筑场地指建筑所在地。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 和自然村的区域范围。
建筑场地按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划分为四类,其中Ⅰ类 分Ⅰ0和Ⅰ1两个亚类。
建筑场地分类的指标是以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 层的厚度确定。

0
Vse>800
0
800≥Vse>500
500≥Vse>250
250≥Vse>150
Vse≤150
场地类别

Ⅱ ⅢⅣ
1
0 <5 ≥5 <3 3-50 >50 <3 3-15 15-80 >80
§3.1 建筑场地的选择
局部突出地形顶部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
1
---局部突出地形顶部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
---局部突出地形地震动参数的增大幅度
---附加调整系数
L L1
H
L1/H2.5 2.5L1/H5 L1/H5
1.0
0.6
0.3
§3.1 建筑场地的选择
L L1
4.1.8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 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 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 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
局部突出 H/L0.3
0
0.1
台地边缘 0.3H/L0.6 0.1
0.2
的侧向平
均坡降 0.6H/L1.0 0.2
0.3
(H/L)
H/L1.0
0.3
0.4
0.2
0.3
0.3
0.4
0.4
0.5
0.5
0.6
§3.1 建筑场地的选择
与地下断裂构造直接相关的地裂 与发震断裂间接相关的受应力场控制所产生的地裂
§3.2 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
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 1. 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且其下卧各 2. 层岩石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2. 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其上部各土层剪切波速2.5 倍的土层,且该层及其下卧各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 400m/s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斜、沉陷。
临近悬 崖,容 易滑落
谷地或低地,这里的建 筑物容易在地震发生时, 受土石崩塌破坏。
萨尔瓦多地震引发了一巨大的 泥石流,数百户人家被埋在泥 石里,估计有1200多人遇难
地裂
§3.1 建筑场地的选择
一、地段选择 1.选择有利地段; 2.避开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 3.不在危险地段建设。
危险地段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 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
§3.1 建筑场地的选择
水边地的地下水位 较高,土质也较松 软,容易在地震时 产生土壤滑动或地 层液化。
山坡地在地震时 会产生土壤滑动
用另外的土石來填补 地基,常有土壤密实 度不足情形,导致建 筑物在地震时产生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