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英译中意境的不可译性及对策浅析
浅谈古诗英译的局限性及其处理

浅谈古诗英译的局限性及其处理
李恩光;孙菲菲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23)3
【摘要】我国古典诗歌意境深远、韵律严谨、形式独特,其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即使用现代汉语也很难完美地再现出来.而中英文作为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在对等翻译中要做到意美形美音美三者兼顾更是难上加难.本文分别从"三美",即"意美、形美、音美"三个方面分析了在古诗英译中存在的局限性,并就其局限性提出了处理的办法.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李恩光;孙菲菲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开封,475001;陕西教育学院外语系,陕西西安,71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论许渊冲“三美论”在古诗英译方面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J], 季晓丽;史丁丁;王静
2.浅论中国古诗英译的局限性 [J], 任莺
3.从世界英语理论看中国古诗文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处理r——以倪瓒诗文英译为例[J], 赵海萍
4.古诗英译歧义处理策略小析r——以《金缕衣》英译为例 [J], 姜宁
5.比较鉴赏“蜀道难”英译——略谈古诗英译的局限性 [J], 李园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中国古诗词翻译中意境的传达

浅析中国古诗词翻译中意境的传达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什么是文学中的意象意境是文学美学最精致、最细腻的传达,尤其是在诗歌艺术上,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无不以美的意境吸引人,作者往往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向读者传达一种幽深,触及灵魂深处又晕染幻化成像的情绪体验图景及感受,激发读者对美的触觉及感性意念,令读者唏嘘、感叹或感同身受。
这是艺术美学与文字美学相结合的感染力,也是我们所说的意境之美!在《诗格》中,王昌龄叙述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
”这里所说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奇葩,它把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作者往往以景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又把情寄寓于景中,此情此景互为渲染,因此此景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大自然的“景”,它既是唤醒诗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种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创造的“景”,所以总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
三、英文如何传达诗词意境(一)文化差异对诗歌意境翻译中的影响不同的民族不仅有不同的语言,还有不同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风俗传统、宗教文化等,表现在各自的诗歌意象中也迥然不同,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营造出来的对于自然景物的意象表现是外国读者无法领会的,比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等诗歌的文字,本身就是一幅充满意境的写意画。
其中让人回味不已的正是文字表象之下的“曲径通幽”处,这需要文化的背景才可意会言传。
当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文表达中的一些词汇,我们的理解和英美人的理解也是有所不同的。
中国古诗英译方法探究

中国古诗英译方法探究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外交流、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将古诗翻译成英语,可以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也可以促进文化交流。
但是古诗的翻译有其独特的难点和挑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一、把握诗歌的特点中国古诗是文学艺术的精品,具有丰富的韵律和拟声效果,还有各种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在翻译中,应该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尽可能表现出其音韵美和意境美。
同时,要理解古诗中的比喻、典故、象征等修辞手法,并且用英语表达出来。
二、把握语境和文化背景中国古诗是产生于中国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密不可分。
在翻译中,要注意诗句所处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理解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用英语合适地传达出来。
比如,“寒窗苦读”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意义,但是对于外国人可能不太好理解,翻译时需要进行适当解释。
三、保持诗歌的美感和意境诗歌的翻译不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意境和美感的传递。
在诗歌翻译中,应该注重保持原诗的美感和意境,用英语尽可能贴近原意,同时也要让英语的表达富有诗意和美感。
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英语翻译可以是“By Heaven, I was born to seize the day”,用较为富有诗意的表达保持了原句的美感。
四、注重词汇的选择和文化适应性古诗的翻译需要注重词汇的选择和文化适应性。
词汇的选择应该依据原文中的词汇使用情况,考虑英语的表达方式和逻辑结构。
同时,要考虑文化适应性,对于外国人不太熟悉或者有歧义的词汇,需要进行合适的注释和解释。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半夜风声过竹屋,小桥流水梦悠悠”,其中“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而“梦悠悠”在英语中不太好直接表达,需要翻译者根据语境进行意译。
五、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中国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是其独特之处,也是诗歌翻译的难点。
在翻译中,应该注意句子的长度、音节的长短、重音的位置等,并且尽量保持原诗的韵律和节奏。
古诗词意境英译初探

古诗词意境英译初探杨晓梅(青岛科技大学)摘要:古诗词的翻译之难人人皆知.尤其是语言之凝练和其意境之深远。
本文从翻译的基本理论出发.对如何在英译过程中表达古诗词的里层意境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古诗词;意境;英译古典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占据了其它体裁的文学无可比拟的主导地位。
其艺术成就之辉煌是毫无疑义的。
要让如此璀璨迷人的文学瑰宝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其传神的翻译尤为重要。
但诗歌的翻译之难众人皆知,特别是其语言之美和意境之深远。
本文就诗歌的意境英译技巧做出初步探讨。
一、中国古诗词的意境古诗词的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是衡量诗歌艺术成败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
翁显良(1994:47)曾经说过“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色在寓意像”。
其它如音韵、格律不可谓不重要。
不可谓不是特色。
不可不尽力传达。
但如果仅仅做好形式、内容、文字、音韵格律的翻译只能算是合格之作.唯有在此基础上把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准确而丰富地传达出去.才能算是一首成功的译诗。
诗歌的意境是主观和客观和谐统一的产物.通常是以情与景的相互交融的方式出现的。
诗歌的意境可分为表层意境和里层意境。
里层意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题外意.弦外音。
里层意境大致分为象征和曲径通幽。
象征就是比附兴喻。
它的手法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常具有双重意境和双层意蕴。
象征手法是由象征体和本体两部分构成的。
所谓曲径通幽就是旁敲侧击,委婉地衬托或显示本意。
本文主要探讨这两种意境的英译方法。
二、古诗词里层意境的英译1.借助目的语引起同感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译文重构过程中对接受者的艺术感受力和想象力做出预测.考虑到由于语言变化的差异.原文常规的翻译可能无法引起读者积极的响应和深入的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要做出种种变通。
增加译词或者填补空白给读者以必要的提示.否则。
译文不但不能形成有效的“言内意”.而且译文读者有可能无法理解作品的真意。
以自居易的<常相思>为例:汴水流,泅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浅议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意境传达

浅议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意境传达作者:陈静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7期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意境则是诗词的灵魂,意境的传达是英语翻译的关键。
本文以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为例,通过对译文意象的分析,研究探讨诗歌翻译的方法。
本文认为中国诗词的音美、形美及意美是和谐的统一,形美和音美能够烘托意境之美。
译者应该注重诗词意境的传达,兼顾文字表现形式与意境的融合,开发和提高英语读者对中国诗词的审美感悟能力,传递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意象;意境传达;[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7--02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光辉灿烂的悠久历史,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弘扬中国文明、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语言符号。
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其特点是文字优美凝练、情景交融、突出意象来表现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及精神世界。
意象是中西方美学所共有的概念,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在我国,诗歌意象理论的产生发展已有两千多年之久。
而在20世纪初,英美诗歌“意象派运动”才开始盛行。
其创始人,美国诗人伊兹拉·庞德(1885-1972)对中国古典诗歌推崇备至。
庞德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发现“中国诗人从不直接谈出他的看法,而是通过意象表现一切”。
诗歌的意象表达,主要是借助一个个代表物象的词汇。
作者把对外界事物的内心感触,寄托在一个所选定的物象上,借以抒发作者自己的某种情感。
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成的效果,是以“象”征“意”,宋代杰出诗人梅尧臣曾言:“诗家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就是说写诗要用最精炼的文字去表达深奥的思想,使读者可以“见一叶而知秋”。
一、古诗词意境传达是英语翻译的关键一种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境通过物象表达或诱发,是一种抽象的境界和情调。
古诗词英译中意象翻译策略探讨

82意象是对诗人主观情感的承载,对于汉语诗词来说,诗人主要通过意象来将诗的意蕴充分发挥出来。
通过意象的应用,可以不断提高诗词的优美程度,打造良好的意境,而且在意象中,还涵盖着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感,确保意象高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将诗词的内涵进行丰富化。
在汉语古诗词名句的英译中,意象翻译的选择,是汉语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在翻译古诗词中,旨在将中华文化的古诗词韵味充分展现出来,确保国外读者对古诗词的特点和思想内容等进行充分了解,进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一、诗词意象的翻译原则一般来说,在翻译古诗词过程中,必须要将原诗中的“意美”、“形美”、“音美”等充分展现出来,其中,“意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用词、文法及所涉及到的文化、历史等方面差异性比较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达原诗不同类型的“美”的难度性。
比如对于“音美”来说,汉语和英语之间所具有的差距比较悬殊,对于汉语来说,其四声是发音抑扬顿挫的重要构成,这与音乐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而且在汉语中,大都属于单音节,如果抛去四声调特征,可以构成不计其数的词组。
而对于英语而言,其单词以多音节居多。
在语音特性的影响下,汉语和英语诗歌的格律分别属于“平仄律”、“轻重律”等[1]。
要想最大程度地满足译诗的需求,必须要借助另一套语言系统,以此来将原诗中的“意美”展现出来。
这一点没有“音美”、“形美”的要求高。
这是由于“意美”主要是指语言的深层结构,虽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等方面是不同的,但是对自身和世界都有着统一的思想认知,进而为翻译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中国文学艺术领域中,对“意象”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于诗歌和散文更是如此。
意象主要借助形象来对境界和情调等进行描绘。
意象的表现力比较强,可以简化比较抽象的思想情感。
在诗歌中,意象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于营造艺术效果具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成为了诗人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
结合叶洪的《论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对等》一文中所说[2]:意象对等是诗歌翻译的重要条件和前提,译者要将原作意象再现出来,而且在翻译时,不能擅自对原作意象进行更改和变动,这必须要引起译者的高度重视。
论古典诗歌翻译(中翻英)中流失的美

《长江丛刊》2019.0843论古典诗歌翻译(中翻英)中流失的美■潘虹如★/Columbia University,Teachers College 美国摘 要: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至美瑰宝,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传承,以及绚丽多彩的诗学形态。
由于中西方在语言体系、文化传统、思维模式方面的巨大差别,古代诗歌在英译后美感流失不可避免。
本文探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后意境美、韵律美和形式美流失的具体原因和表现形式,以及诗歌英译的原则和改进方法,旨在推动中国古典诗歌的进一步传播和普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华文化认同。
关键词:古典诗歌 翻译 诗歌美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结晶和瑰宝,诗歌历史文化悠久,更有绚丽多彩的诗学形态。
古代诗歌大多文质兼美,语言简洁传神,句句引经据典,要想准确、传神地翻译为英文,不但需要忠于原文,还要求译者能够准确驾驭、熟练运用与原著同样精练而富有美感的英语。
基于多年的心得和体会,笔者认为我们不必拘泥于译界长期以来关于古典诗歌 “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辩,而应当站在推动民族复兴、增进文化自信的高度,探究过去在古典诗歌英译中流失的美,正视其中的困难和问题,探索诗歌英译的基本原则和改进方法。
一、流失的意境美在所有的中国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语句最短,而包含的意境之深却又远超其他任何体裁。
从自然美景抒情到家国情怀,从生活点滴到感时伤别,一首区区二十字的五言绝句,就可以包含非常多的意象。
读者可以透过诗句中这些看似独立、没有任何关联意象,捕捉到诗人细腻丰富的情感世界,回味无穷。
东西方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习惯完全不同。
如果说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国人的美学思想和处世之道,英文中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则完全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讲究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这给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制造了天然的屏障与鸿沟。
就以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诗中以多个名词性词组的叠加,构造出一幅精妙绝伦的水墨画。
晚秋时节,枯槁的树枝格外荒凉,乌鸦有一声没一声地叫着。
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转换对策

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转换对策摘要翻译不仅体现的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它还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过程。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译诗即译意象。
译者对诗歌意象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他在翻译过程中对意象编码和解码的操作,也直接影响译本质量。
本文从概念整合角度,对古典诗歌四种文化意象的翻译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
关键词:诗歌翻译文化意象概念整合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中国是诗的王国,要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宝库,必然要研究中国古典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优美精练,往往一个字就包涵了无穷的联想。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一首诗,不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意象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
它本身积淀和折射出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
通过意象的创造,诗人可以含蓄而鲜明地表现个人的主观情感,使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化。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文化意象成为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丧失了它就等于丧失了原诗的精华。
对于古诗的英译,西方盛行的是对等翻译理论,而中西方语言形式和意义表达方式上的巨大差异,引发了中国译界对长期以来信奉的“信、达、雅”的标准争论。
于是,各种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应运而生。
如:徐志摩的“形”与“神”的高度完美的统一;翁显良提出的“以散体译诗”;王佐良的“以诗译诗,诗人译诗”;汪榕培的“传神达意”;许渊冲的“三美”理论等。
诗歌翻译由于翻译本身的功能、目的以及读者层等认知要素的不同,不可能只用一种模式或标准去衡量其价值。
本文从概念整合的角度,以古诗意象转换为切入点,对古诗英译的翻译标准及策略应该多元化给予合理阐释。
二概念整合与古诗英译gilles fauconnier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开创了新的关于认知和语言关系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英译中意境的不可译性及对策浅析
摘要:本文从诗歌特殊性和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出发,探讨了意象与意义层面上意境的不可译性及其原因和相应的对策,突出了采用模糊处理和增加言外之意等策略对原诗意境的翻译作用。
关键词:意境不可译性汉诗英译模糊处理
一、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不可译性
“意境本质上是古代汉语的产物,它特别适宜在古代汉语语境中生长,也只有在古代汉语语境中才能够被广泛地理解和接受,正因为意境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内
在联系,所以意境是不能用现代语言来翻译的” [1]。
既然连同一语系内都有如此大反差,那“意境”能否翻译成英文就更讳莫如深了。
要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翻译成英文,且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尽管一些学者如英国剑桥大学教授Herbert A.Giles和我国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都对此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论从中英诗歌语言的差异还是意象的生成条件来看,意境皆具有不可译性。
1.中英诗歌之别的不可译性
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大量运用意象。
所谓意象,简言之,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义是以意象为主要单位出现的。
中国诗歌“注重写意传神的粗线条勾勒,是一种仰观俯察、远望近看的空间性结构,客观物象在中国诗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西方诗歌“注重写实性的描写刻画,精致细腻,叙事性的时间链条较为分明突出,主体的议论抒情等介人诗歌是其特别之处”。
这些不同可以归结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诗歌重感性的直观把握,以微妙、委婉、简洁胜;西方诗歌重理性的逻辑分析,以直率、深刻和铺陈胜。
“中国诗歌中众多的意象群落所具备的发散力和审美的不确定性内涵,使其具有较强的韵味并且意象之间相互渗透交融,浑然一体”。
[2]英汉两种思维方式及诗歌语言的差异造成了古典诗词英译时在一定程度上的意境的不可译性。
2. 生成意境的条件的不可译性
综合古今有关意境的探讨,“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基本构成在于情景交融,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前者叫做‘境’的方面,后者叫做‘意’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
从中可以看出生成意境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意象”的存在,二是必须能“虚实相生”,也就是通过主观的加工,产生“象外之象”。
关于古诗英译中“意象呈现与转换的特点与电影这种视觉艺术最为相近。
电影中的蒙太奇技巧即是两个不同时空经验面的重叠或并置而产生新的意象的整体创造,它是一种创作而非镜头的总和。
利用蒙太奇技巧,中国诗强化了物象的演出,任其空间的延伸与张力来反映意境和状态,不使其服役于一既定的人为概念”。
就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列锦式自然意象的罗列,虽然只有孤独的词语,而殆尽语法与逻辑、时间、地点、人物的关联性,但是让读者哀伤和惆怅的情感发挥到了极致。
然而,一旦译成英文,这种意象就不免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改变。
以下是翁显良先生的英译本: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and on the far bank,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 troad,the west wind moaning,his bony horse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3]
译文不仅把韵文译成了散文,而且可以说它完全是译者心理加工的产物,因而原文的意象毁坏殆尽,成了感官具象的再现。
至于意境的第二个产生条件“虚实相生”,以张继的《枫桥夜泊》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为例,“乌啼”是一鸟独鸣还是群鸦乱噪读者尽可自由想象一只乌鸦悲鸣,愈令人感到孤独惆怅而油然起思乡之情如果是群鸦鼓噪,似有不祥之兆,令人不安,与夜半之静形成对照,则可愈显夜之深之静。
此句先是“以实化虚”,产生“象外之象”,然后是“虚实相生”,产生了“味外之旨”,但是我们一旦翻译成英译文,这种”象外之象”,“ 味外之旨”就消失殆尽了。
The failing of the moonlight the cawing crow awakes. —W.J.B.Fletcher
Moon setting crows cawing frost filling the sky. —Burton Watson
二、解决意境不可译性的对策
诗歌翻译不仅要求把原诗的思想、感情、风格都译出来,而且还必须把原诗的神韵、意境即诗灵魂层面的东西翻译出来。
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而用另一种语言是难以取代的。
即使译者准确体会了诗人意思,并把它充分表现出来了,但没有原诗的神韵与意境,读者也就不能得到读原诗时所得的享受。
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诗的翻译实际上是“对原诗的解释和译者的再创作,不能完全算是译文”。
当然,我们需要认识到古典诗词中意境的不可译性,但这并不等于要人们不要去翻译诗歌。
诗歌爱好者们既要正确看待诗歌的各种译文的不足之处,又能欣赏到各种译文的译风。
笔者所说的不可译并非译者绝对束手无策,而是指“两种语言文化在审美层面上的差异造成某些审美因素无法传译或传译损失现象”。
为尽量减少这种缺失,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初步认识和思考。
1.意境的模糊处理
刘再复先生曾说过:“……用带模糊性的艺术形象(符号)表现无限的社会生活内容,恰恰是艺术最根本的特点。
”[4] 借助于模糊词语和象征、喻指、比兴、假托、双关、暗示、对比、粘连等模糊修辞手段处理意境,汉语诗词往往会超越语言形式的局限而获得一种语言、意象、意义之外的整体意蕴,一种统领全诗的新质——“格式塔质”,从而给人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审美感受。
在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翻译中,许渊冲先生将其处理为“Their water flows from earth to sky;Hills now appear,now disappear”,用一对反义动词“appear”和“disappear”来暗示在烟波浩渺,云雾缭绕,岚气氤氲中山色时隐时现、时有时无的动态美,把读者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遐想空间。
2. 增加言外之意
准确传达出诗句的意思是译者的任务,但仅仅达意还远远不够,译者还必须以传神为目的,真实的传达出原文的“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
换言之,就是译者在进行“再创作”的同时要恰到好处地在译文中增加原文的言外之意。
根据林语堂的解释,“字神”就是词语所带有的感情色彩,动人的魅力。
如仅将概念意义译出,却不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使之情动于中,则译如不译。
译文中的上乘之作自然是应当是译者首先入乎其内感受到了原文的意境,又出乎其外,将原文字神句气在自己身上繁盛的作用,以传神之笔译出来。
例如白居易在《长恨歌》有这么两句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两句是是写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的誓词。
两棵树不同根而枝干结合在一起叫“连理枝”;雌雄相比而飞之鸟叫“比翼鸟”,在这里比喻夫妻。
许渊冲先生把这句诗译为:
On high,we’d be two love 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
译文贴切而又保留了原诗的文化特色,是翻译中的上乘之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对隐含在字面意思之外的内容,增加言外之意是十分必要的。
3. 缩小两种文化差异,不断提高译者的文化素养
“不可译”现象是两种语言和文化差别造成的。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灿烂,古典诗歌中常引用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民俗风情以寓情怀。
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廉颇已老,尚能饭否?”中国读者读后立刻心领神会,但英语读者不知“项羽”,不晓“廉颇”,更不知道“江东”代表的含义,翻译无论是用意译还是
直译加脚注都会破坏诗歌含蓄的意境美。
这就要求诗词译者在掌握语言之外,还要不断丰富其文化修养,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只有理解了两种文化在历史积淀、思维方式及表达情感等方面的内容,才能既译出原诗的个性风格,最大限度地表达出原诗之意,排除英语读者理解上的障碍,让他们能和我们一样理解并欣赏古诗,把读诗当作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