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际形象变迁
战略文化、国家行为与国际形象——对中国国际形象变迁的考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崛 起 是 以硬 实 力 增 长 为 基 本 内 容 的 物 质 性 成 长 和 以 软 实 力 增 长 为 基 本 内容 的社 会 性 成 长 的统 一 。
国 际 形 象 就 是 一 个 国 家 实 现 社 会 性 成 长 的 重 要 考
・
7 ・ 0
种 认 识 : 时代 主 题 的 认 识 、 国 家 安 全 的 认 识 和 解 决 问 题 手 段 的 认 识 。 时 代 主 题 的 认 识 主 要 指 对 战 争 与 和 平 的认 识 , 国 家 安 全 的 认 识 主 要 指 对 自我 生 存 压 力 的认 识 。 将 每 一 种 认 识 分 为 两 种 对 立 的
际形 象 塑 造 的 内在 逻 辑 。 在 国 际 关 系 领 域 , 战 略 文 化 指 一 整 套 宏 观 战
认 识 和 评 价 , 良 好 的 国 际 形 象 是 国 家 软 实 力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近 代 世 界 史 的 发 展 表 明 :一 个 大 国
略 观 念 系 统 ,这 套 系 统 的 基 本 内容 被 国 家 决 策 人 所 认 同 ,并 据 此 建 立 起 一 个 国 家 长 期 的 战 略 选 择
[ 关键词] 中 国;国际形 象;战略文化 ;国家行 为
[ 中图分 类号 ]D 0 [ 8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4 6 (09 4—07 0 00— 79 2 0 )0 00— 4
国 际 形 象 就 是 在 国 际社 会 的相 互 交 往 过 程 中 , 国 家 自身 以及 其 他 国 际 行 为 体 对 一 国 的 政 治 、 经
浅论西方视野下中国形象的变迁

21 0 1年 第 3期 ( 第 9 总 4期 ) 2 1 0 1年 6月 出 版
Ju a o N n hn C l g o m /f a ca g o ee l
N .( m 9) Jn 0 l o S u . 1 3 u 4 2
浅 论 西 方 视 野 下 中 国 形 象 的 变 迁
化 , 恢宏或 阴霾 , 直备受关 注。 致这种变化的因素 , 或 一 导
可 能 是 来 自 中 国 方 面 的 主 动 变 化 .也 可 能是 源 于 西 方 视
野 的 观 测 角 度 的 转 换 。 论 如 何 。 国形 象 在 西 方 的眼 里 无 中 如 此 起 伏 更 迭 , 实 为 我 们 带 来 了研 究 分 析 的 必 要 。 确
高 翔
( 门 大学 公 共 事 务 学 院 福 建 厦 门 3 1 0 ) 厦 6 0 5
摘
要 : 文 就 西方 视 野 中较 有代 表 性 的 三 者— — 新 闻媒 体 、 影 以 及 文 学在 不 同 时期 不 同主 体 对 中 国形 本 电
象的描 述 与 看 法 , 来观 察 中 国形 象在 西方 眼 中的 改 变 , 而探 析 其 中的 影 响 因 素 。 进
Big^ sa st ei, a c j s t ei n p f s
f t e u ur
Cisclr he te n euu
C mp t o o etn i i
每 在 中 国发 生 较 大 事 件 的 时 候 , 正 面 或 负 面 , 方 看 待 或 西 中 国 的观 点 总 是 变幻 莫 测 。 下 面 笔 者 将 主 要 通 过 北 京 奥 运 会 成 功举 办 前 后 , 西
了解中国的政治文化与国家形象

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政 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强调社会成员在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 和机会,追求社会公平和正 义。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政 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追求 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 展。
中国应继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 和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合作机会。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改革
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改革,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 方向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政策制定与执行
政治文化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式,从而对国家形 象产生影响。例如,注重法治和公正的国家往往在国际上 享有较高声誉。
社会舆论引导
政治文化通过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和评 价。媒体、教育、文化产品等都是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 重要渠道。
不同政治文化下的国家形象差异
西方政治文化下的国家形象
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以及中国政府对内对外的行为准则。
02 03
探究中国国家形象的形成
中国的国家形象是由其政治文化、经济实力、外交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共 同塑造的。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揭示中国国家形象的形成机制 和特点。
应对挑战与机遇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了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家形象,有助于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 ,推动中国的和平发展。
05
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策略与建议
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
1 2 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国际形象变迁

中国的国际形象变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之一,在国际上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这些变化。
从封闭到开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中国的国际形象主要是封闭、保守的。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很少,鲜有在国际上说话的机会。
那时,中国被视为具有军事威胁和政治偏见的国家。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加快,中国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开始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
这一变化标志着中国走向了全球化。
中国逐渐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贫穷到繁荣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期间,中国还是一个极端贫穷的国家,面对财政危机和高通胀。
中国经济体系也只是一个计划经济体系。
因此,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非常不利。
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中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已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市场导向型经济,并实行了外向型开放战略。
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非常大的贡献。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世界第一的水平,这对于世界经济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源。
从权威到亲和力中国的国际形象变化也涉及到其对外交往方式的转变。
封闭与开放、保守与进取、权威与亲和力等变化,导致了中国在国际上的交际方式更加的多元、更加受欢迎。
在早期,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更多地通过宣传和外语资讯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而这种方式已表现出其局限性。
如今,中国更加注重倾听国际社会的声音,与世界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加平等、务实的合作。
中国的国际形象变迁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说明了中国逐步在世界上的强大位置及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的角色增强。
它还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其中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巨大成功。
中国该是怎样的国际形象

中国该是怎样的国际形象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0年第11期近日,有媒体指出,要“警惕”中国“被苏联化”。
文章详细分析了苏联国际形象变化历史,认为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阵营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邪恶帝国”的标签被贴在苏联身上。
文章提醒中国当局,对外应在战略上坚持原则,未雨绸缪;战术上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必要时以攻为守。
在意识形态上,不仅要积极防御,更要通过实践自成体系,主动出击。
中国形象的变迁坦率地说,西方国家丑化苏联的历史是真实的,但是,西方国家对待中国的态度却几经变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一些国家对新中国充满疑虑,但并无实质恶意。
但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证明战争的正当性,开动宣传机器,拼命地丑化中国。
但是,中国执政党顶住压力,通过朝鲜战争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战争结束后,西方国家重新审视这个古老的大国,他们开始调整对华政策。
在这段时期,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开始出现了试探性的报道,一些西方新闻记者进入中国,拍摄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画面。
到了上,AI世纪70年代,由于中美外交关系改善,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开始从正面报道中国。
中国国家领导人到美国访问,曾经一度掀起了中国热。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公民进入中国,他们以客观的视角观察中国,深切地意识到,西方媒体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偏见。
与此同时,西方学术界部分学者开始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把中国塑造成为世界发展不稳定的因素。
现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又把希望重新投向中国,他们期望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靠西媒靠自己部分中国学者认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化妆师是西方新闻媒体。
由于西方新闻媒体存在着深刻的意识形态偏见,他们总是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中国,所以改变中国的形象,必须首先改变“化妆师”。
其实,这是在舍本逐末。
不可否认,西方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国的时候,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历史优越感,他们总是习惯于居高临下观察中国,习惯于透过蛛丝马迹发现中国社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从民族英雄到国际英雄中外英雄形象的比较

从民族英雄到国际英雄中外英雄形象的比较从民族英雄到国际英雄:中外英雄形象的比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崛起,英雄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从民族英雄到国际英雄,中外英雄形象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外英雄形象的差异,探讨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英雄标准的不同中外英雄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民族英雄往往是以捍卫国家利益、保卫家园为使命的,如岳飞、郑成功等。
他们的形象多是武勇、坚韧和忠诚的化身,象征着民族的自豪和团结。
而在国际舞台上,英雄形象往往是与和平、正义等价值观念紧密联系的。
他们以为全人类福祉而奋斗为己任,如纳尔逊·曼德拉、马丁·路德·金等。
他们的形象更注重温和、包容以及智慧的一面,体现了国际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外英雄形象的差异也与不同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中国文化强调“孝道”、“忠诚”等传统价值观,这在中国英雄形象中得以体现,比如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就代表了智者和忠臣。
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和独立精神,例如美国的超级英雄如超人、蝙蝠侠等。
他们身上的英雄特质更多是个体的超凡能力和拯救世界的义务感。
三、社会需求与英雄形象的变革英雄形象的变化也与当代社会的需求密切相关。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国际英雄形象的需求逐渐增加。
这些国际英雄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能够激励人们对和平、正义等价值的追求。
国际英雄的形象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英雄模式。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英雄形象的认知也逐渐转变。
人们对英雄的期待不再依赖于暴力和武力,而是更加注重其智慧、创造力和人道精神。
这也为中外英雄形象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四、中外英雄形象对社会的影响中外英雄形象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国家形象的崛起,中国民族英雄的形象不仅在国内受到推崇,也在国际上获得认可。
这对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树立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高一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

高一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3分)材料一秦初兼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之。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实行的制度及产生的问题。
为解决该问题,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材料二从两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官员上朝礼仪发生了明显变化:两汉时期,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
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摘自岳麓版教材(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体现这一变化的措施。
(3分)(3)综合上述内容,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4分)2.(13分)法律是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罗马帝国建立后)对于罗马当权者来说,治理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需要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给那些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司法保护。
这样,原有的公民法就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了,于是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法体系。
(1)材料一表明,罗马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发展变化的历史作用。
(4分)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和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成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的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1949-2019: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变迁与发展

1949-2019: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变迁与发展19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历史节点,新中国从这一年开始走上了对外传播的发展道路。
经过70年的发展,新中国的对外传播取得了许多显著成就,也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力不强以及外部环境的限制,对外传播主要以宣传方向为主。
这一时期的对外传播更多地强调自我表达、自我辩护和树立国际形象。
1950年代朝鲜战争期间,中方通过宣传战胜利的消息来展示共产主义运动的强大力量,这对于中国在国际上获得支持和认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55年中国成立了对外宣传部,开始组织对外新闻报道,向世界宣传并推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进入1960年代,中国与苏联的关系逐渐紧张,导致对外传播受到限制。
中国政府主要通过外交渠道进行对外宣传,对外媒体的报道比较少。
在这个时期,中国国内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给国际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有些报道是有偏差的,但对外传播已经成为国家形象、文化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介绍。
然而到了1970年代,中国与世界的接触逐渐增多。
中国先后参加了联合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为中国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中国开始积极推进对外文化交流,邀请外国友人来访,并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深造。
中国还向外国友人提供援助,并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这些举措改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使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对外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开始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
对外传播也由宣传为主转向互动为主,中国媒体积极采取各种渠道向外国传播中国的声音。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对外传播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和广泛化。
现在,中国的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向世界传达中国的信息和观点。
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变迁与发展经历了从宣传为主到多元化、互动性传播的转变。
70年来,中国通过不断完善对外传播策略和手段,成功塑造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形象,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对中国有了更全面、客观和正面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际形象的演变过程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西方人对中国印象的描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家,不尽相同,甚至存在显著差别。
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代表着不同的西方价值观念。
从历史上看,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始终是西方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西方看到的不仅是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而且也看到自己的影像。
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于13世纪来到蒙古统治下的中国,在中国为官和游历17年。
《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了中国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
对我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举世闻名的发明均有不少记载。
这部游记传达出的中国文化是高度文明、和平而繁荣的。
尽管《马可·波罗游记》对这个“世界之冠”的国家充满故弄玄虚的溢美之词,但却是第一次向西方定格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马可·波罗游记》的人都无限神往。
马可·波罗笔下天堂一般的中国一直在后世作家中延续,如英国的曼德维尔爵士在《曼德维尔游记》中描绘的中国仍是一个神奇瑰丽的国度,国土广大,统治严明,拥有无数的金银财宝。
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君主等。
这些描述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与财富的倾慕,最终引发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十七到十八世纪。
来华耶稣会士的报道进而吸引了西方。
中华文化的精神和繁荣社会连同其精美器物一道引起西方人的浓厚兴趣。
他们用景仰的口吻在著述里讲到,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孩子从幼年开始接受教育。
成年人凭好文章获得官职,以政绩得到升迁。
这与实行贵族世袭制的欧洲形成鲜明的对比。
孔夫子是最有智慧和道德的人,他的儒教治国使得中国繁荣富庶。
安定开明,是其他国家效仿的典范。
伏尔泰在《哲学通讯》、《风俗论》等著作中常以钦慕的口吻谈到中国文化、孔子学说、中国人的道德与智慧,称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
启蒙时代的人对欧洲的一切都重新评价,但对中国社会却肯定有加。
启蒙主义哲学家竭力将中国渲染成一个世俗乐园。
中国的开明帝王,宗教宽容的政策,孔夫子的睿智。
都使当时的西方人自愧弗如。
在启蒙时代的德国,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思想家对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德行推崇备至,把中国人看作最优秀的民族。
根据法国学者艾田蒲记载,在启蒙时期西方学者的笔下,孔夫子与僧侣和神父们相敌对,甚至被刻画成能洞察一切。
甚至精通物理学。
欧洲启蒙时代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褒多于贬”,体现了上升期的欧洲对中国那种既仰慕艳羡又贪婪觊觎的印象和态度。
然而,这股中国热于十八世纪中期到达顶峰后发生了转折。
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国内一连串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在欧洲的威望严重下降。
首先是康熙决定驱逐在华的耶稣会士和罗马教廷并在1773年决定解散耶稣会。
中国失去了耶稣会士的公开支持与赞颂。
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缘于鸦片战争。
东方帝国变得不堪一击,而更多亲临者的所见所闻打破了以往的高大全形象。
黄色的容貌,长辫小脚,不守时刻,不懂礼貌,不讲公德,爱赌好嫖,溺婴杀生,见死不救……这几乎是所有传教士、官员甚至作家们描绘的中国标准像。
伴随着中国国势的逐渐衰颓和鸦片战争后西方对中国的逐渐征服,欧洲的中国化热潮结束了。
中西之间的位置根据国际角逐中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倒置。
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由于觐见礼之争,被迫屈辱地返回国内,同时他把一个腐败盛行、愚昧落后、狂妄自大的中国形象带到西方。
1794年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总结了启蒙主义的进步思想和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认为中国虽是泱泱大国,但已停滞不前,危机四伏。
随着东西方接触的广泛和深入,关于中国人民族特征和生活习惯的陋习披露多了起来。
很多带有敌意的作家找到了他们需要的素材:溺婴,不洗澡,吃蛇虫鼠狗,贪婪,奸诈。
怯懦。
在一片排华声中,曾经无比辉煌的中华民族被视为人类中最低等的一支,中华民族被视为是一个不道德的、堕落的和不可取的种族。
男人蓄辫、女人缠足和残酷的刑罚是近代中国在世界上的总体形象,由此认为中国是老弱、保守、愚昧、落后的国度,以至出现了用“支那”这样一个带有强烈种族歧视色彩的诃汇来描
述中国。
这些形象也出现在近代大众传媒之中。
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是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
据刘康主编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第五章“好莱坞与丑陋的中国人”中记载,早期的美国电影往往着力夸大中国人拖地的长辫和伸长的指甲,好莱坞影片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往往被描绘为阴险狡诈、行动诡秘、诡计多端、欺骗成性、肮脏不堪、缺乏道德。
阴森可怖的唐人街是罪恶的滋生地,这里黑帮猖獗,妓女遍地,到处活动着吸食鸦片的流氓和恶棍。
自从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基本上是丑陋和负面的。
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中国在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分别采取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方针。
毛泽东这三大外交方针为新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指明了方向。
“另起炉灶”方针否定了国民党同各国建立的不平等外交关系,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改革开放、和平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重塑与创新。
结束文革之后的中国,百废待兴。
“中国向何处去”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改革开放发展战略的推行变成了当时中国国家形象重塑与创新的重要表现。
中国的和平形象也开始赢得越来越广泛的国际认同。
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进展。
特别是1997年和1999年我国政府先后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因此,国富民强、团结统一的国家形象是那时的中国在国际上最显著的形象标志。
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度跃升,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威望也进一步提高。
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走向民族复兴的国富民强、团结统一的
国家形象。
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化浪潮更加高涨,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或“中国机遇论”也不绝于耳。
但中国在稳定地区金融经济形势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挑战,中国又与包括邻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刺激经济增长,赢得了广泛好评。
迄今为止,中国已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在解决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以及全球性问题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和谐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取得了显著成绩,向世人展示了追求和谐、敢于担当、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如今,这一形象已经日益鲜明,深得人心,并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长期以来,国内外的学界一般将国家形象系统切分为七个主要的范畴,一个是政治,包括政治体制、国家制度、政府信誉等;二是经济,包括金融实力、财政实力、国民收入等;三是文化,包括历史遗产、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文化创意产业等;四是社会,包括社会的凝聚力、安全与稳定、国民的素质等;五是科教,也就是科技和教育,包括科技实力、创新能力、教育水平等;六是外交,对外政策、外交能力等;七是军事,包括军事建设、国防能力、军队素质等。
构建一个“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或者特别是构建一个中国国家形象包括七个方面,而这些方面中影响普通人最大的是中国文化。
泛言之,这七个方面总体上也是一种文明和文化,在当前这样一个国际环境,中国发生飞跃的这么一个历史的节点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还是选择了文化。
文化的范畴应当成为当前中国国家形象的优先范畴,文化中国应当成为国家形象战略的目标导向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建设需要讲究传播策略,提升塑造效果。
由于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差异。
一方面,要关注西方主流媒体,讲究传播策略,及时回应和疏导国际舆论。
我们必须关注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并学会用他们的游戏规则与其周旋,解构他们的思想模式和话语霸权,有效地利用好国际传媒的作用。
另一方面.重视国家形象的战略作用,应以高效的外宣工作为基础,加强传播艺术,提高信息吸引力,积极主动地塑造自身形象,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对待一些国家持有的中国偏见和误读,一味的抱怨是于事无补的,期待有朝一日这些充满敌意的国家改变他们对中国虚幻的臆测,这只是一种主观的幼稚。
对于中国来说,积极主动地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是至关重要的,恰当的自我包装意识与行为的艺术性是提升国家形象塑造效果的具体落实,更好地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