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泡低渗透油田聚表二元复合驱实验研究
二氧化碳驱技术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提高驱油效率的研究与应用

二氧化碳驱技术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提高驱油效率的研究与应用摘要:在中石化总公司支持下,组建了CO2驱技术研究团队,形成了高温高盐油藏CO2驱油三次采油关键技术,解决水驱废弃油藏和低渗难动用储量的开发难题。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特高含水油藏CO2/水交替驱;深层低渗油藏CO2驱。
油田层次开展了四种油藏类型五种矿场试验。
验证该类油藏二氧化碳驱可行性,探索合理举升方式,进一步优化二氧化碳驱井网井距,验证大井距可行性,探索深层低渗稠油油藏有效开发方式,扩展二氧化碳驱应用范围以及特高含水废弃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探索储层粘土含量高、水敏性强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关键词:二氧化碳驱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换油率1、研究目的1.1 某厂低渗难动用储量涉及开发单元11个,地质储量1601.85×104t,标定采收率7.56%,目前采出程度5.54%。
涉及单元多为低孔隙、低渗透的地质特点。
2010年开始二氧化碳驱在胡1块深层低渗油藏实施先导试验,胡1井组气驱取得成效后,相继在其他五个低渗类型油藏实施气驱开发。
目前总覆盖地质储量309.5×104t。
累注气17.9×104t,累增油3.05×104t。
1.2低渗油藏水驱效率低,注采井组呈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是注水压力高油井难以见效,二是油井见效快、含水上升快、见效稳产周期短,通过二氧化碳驱提高驱油效率。
2、研究内容及成果2.1 二氧化碳驱机理上优于水驱一是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能力强,增大有效井距;二是CO2驱补充地层能量,可膨胀地层原油,提高驱油效率再者CO2能进入的孔喉半径比水小一个数量级(0.01μm),低渗油藏,增加驱油体积25%以上,随CO2溶解,原油体积膨胀。
毛管半径分布曲线不同驱替方式驱替压力变化曲线2.2二氧化碳驱解决注入压力过高的问题根据深层低渗油藏开发情况调查,注水压力高,注气难度不大。
从地质条件类似的胡某区块二氧化碳注入能力看,二氧化碳驱可以解决注入压力过高的问题。
低渗透油田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研究

前 言
低渗透油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 , 我国也有 相当数量的该类油藏 , 在近年新探 明的石油地质储
= l — 一 rc ( - ( ) qn 2 n r zl+ 1  ̄ R ' )
d n R r 2 h r r 一2 h n
=
一 一
旦
・
-I 7
() 2
\‘ ,
量 中, 渗透、 低 特低 渗透储量所 占的 比例越来 越
大[ ] 1 。而在已投入开发的低渗透油 田中, 有相 当 部分是处于低产低效状态¨ j 。。因此如何进一步改
式 中: h为油层有效厚度 , C为与储层性质有关 m;
的常数 。
流理论推 导 出不等产量的 注水 井和生产井之 间驱替 压 力梯 度的分布 表达 式 , 以反 映 出注水 可 井与生产 井之 间的压力分布情况 。 拟计算表 明, 模 若将该 成果应 用于低渗 透 注水 开发油 田将
会明显改善 开发效果。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压力梯度; 注采井距; 压力系统; 有效驱替; 榆树林油田
l n 等
式中: p 为地层压力, P; M ap 为生产丌丌底压力, ; 4- 4- _- -I I _ Ⅶ p 为注水井井底压力 , ;。 缸 ^ r为泄油半径, ;。 m 为原
1 低渗透油层注采井间的压力梯度分布
如图 1 所示 , 设在均质无限大地层 中有不同产
量的 A B2口井 , 中 A为注水井 , 、 其 日注水 量为 g; B为生产井 , 日产 油量为 g , 。2井之 间距 离为 R则A , B两井 主流线上任意一点 ( 距离注水井 为 r的势 M 4: ) 为【 J
低渗透油藏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实验研究

低渗透油藏CO 2驱最小混相压力实验研究王 欣1,赵法军2,3,刘 江4(1.内蒙古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内蒙古薛家湾 010300;2.东北石油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中石油大庆油田博士后工作站;4.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 要:本文利用细管法研究了J 区块原油与CO 2最小混相压力,为J 区块低渗透油藏CO 2驱注入压力选择提供依据,应用Anton Paar MCR 301旋转流变仪测定了该区块脱气原油粘温性。
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的粘度对温度非常敏感,随温度升高而大幅度降低。
该油藏原油与CO 2最小混相压力是22.39MPa,结合该区块地面、地下实际情况,J 区块油藏注CO 2驱替可以实现混相。
关键词:最小混相压力;粘度;注入压力;CO 2驱 中图分类号:T E35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2—0011—03 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比中高渗透油田的开发难度要大得多,存在的问题也多,特别是在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中,反映出注水压力高,注水成本高,渗透率降低严重,产能低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应加强低渗透油层开采研究。
大庆J 区块油藏储层埋藏深,油藏中部深度一般在2100m 左右,储层物性差,油层平均渗透率0.7mD ,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藏。
常规的注水开发难以有效动用,需要研究其它有效的能量补充方式。
根据国内外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实践,CO 2驱具有较好的开发效果,而且没有污染,特别是大庆具有丰富的CO 2资源,开展CO 2驱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提高采收率方法中,混相驱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
混相驱是指在多孔介质中,一种流体驱替另外一种流体时,由于两种流体之间发生扩散、传质作用,使两种流体互相溶解而不存在分界面。
其目的是使原油和驱替剂之间完全消除界面张力,毛细管数变为无限大,残余油饱和度降到最低。
CO 2作为驱油剂提高油藏采收率,具有易流动、降粘、体积膨胀以及降低界面张力的作用,室内和现场试验都曾表明CO 2是一种有效的驱油剂[1,2]。
《2024年二元泡沫复合驱配方研究》范文

《二元泡沫复合驱配方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驱油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众多驱油技术中,二元泡沫复合驱技术因其高效、环保的特点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二元泡沫复合驱的配方,以提高其驱油效率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文献综述二元泡沫复合驱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驱油技术,其核心在于利用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物形成泡沫,通过泡沫的扩散和膨胀作用将油品从地下或水面中驱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二元泡沫复合驱配方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发现,通过调整气体和液体的比例、种类以及添加剂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驱油效率。
同时,合适的配方还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对不同配方的二元泡沫复合驱进行性能测试。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 选择合适的气体和液体,包括表面活性剂、溶剂等;2. 设计不同的配方,调整气体和液体的比例;3. 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测试不同配方的驱油效果;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最佳配方。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配方一:气体与表面活性剂比例为1:1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发现,该配方在驱油过程中产生大量泡沫,但泡沫稳定性较差,驱油效果不理想。
分析原因可能是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无法有效稳定泡沫。
2. 配方二:气体与表面活性剂比例为2:1,并添加适量溶剂该配方在实验中表现出较好的驱油效果。
泡沫产生量适中,稳定性较好,且对环境影响较小。
分析认为,适量溶剂的加入提高了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从而提高了泡沫的稳定性。
3. 配方三:优化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比例进一步优化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比例后,驱油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该配方产生的泡沫更加细腻,且稳定性更好,同时具有较低的环境影响。
五、结论通过对不同配方的二元泡沫复合驱进行实验研究,我们发现配方三具有最佳的驱油效果和较低的环境影响。
因此,我们认为配方三为最佳配方。
该配方中,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比例经过优化,使得产生的泡沫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驱油能力。
同时,适量溶剂的加入提高了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进一步增强了泡沫的稳定性。
二元驱(SP)乳状液形成及渗流规律研究

二元驱(SP)乳状液形成及渗流规律研究以中石油开展的聚-表二元驱(SP)重大开发试验为背景,针对现场及室内出现的乳化现象对于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理不明确问题,结合室内乳状液形成及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聚-表二元驱中乳状液形成机理及渗流规律研究。
为使用室内仪器设备模拟制备出与采油现场相似的乳状液来研究其特性,优选出了高剪切分散乳化机为最佳制备乳状液方法,其制备的O/W型乳液粒径分布与现场采集样品相近,能够满足乳状液形成及渗流规律研究。
乳状液评价参数如液滴平均直径、分选系数、液滴有效占有率、乳化强度及稳定性综合系数可以客观的评估乳状液属性,微观与宏观属性参数具有一致性,推荐使用乳化强度及液滴有效占有率来表征乳状液的属性。
聚-表二元体系与油相形成的乳状液具有非牛顿流体特性及剪切变稀性,符合幂律模式,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含有乳化液滴的乳状液比常规的聚合物溶液粘度降幅小,抗剪切能力增强,因此,在二元驱过程中乳状液的形成能够降低粘度损失并提高驱替效率。
在聚-表二元体系乳状液形成机制上,剪切作用力可以改变油水两相常规聚集状态并使油相分散为液滴。
聚合物可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
剪切作用力和界面张力是乳状液形成的两大主要因素。
增大剪切力或降低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为减小乳化液滴粒径的有效方法。
选用聚-表二元驱中常用的阴离子类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盐KPS、非离子类DWS-3及甜菜碱SD-T,分别对新疆七中区模拟油进行乳化性能分析。
结果表明,非离子类表活剂DWS-3、阴离子类KPS及甜菜碱类SD-T浓度需分别大于0.1%、0.2%及0.3%时可形成乳状液。
界面张力主要影响乳化启动时的油滴粒径大小,超低(或低)界面张力不是形成乳状液的必要条件。
乳状液形成条件为具有油水两相、剪切作用力使液滴呈分散状态,同时降低界面张力减小液滴粒径或加入聚合物改善其稳定性。
聚-表二元体系的乳化能力与表面活性剂浓度及类型密切相关。
适当增大表面活性剂浓度、降低界面张力能够促进乳状液的形成和稳定。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与渗流机理研究一、引言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低渗透油藏的开采变得愈发重要。
纳微米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驱油技术,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效果,并探讨其渗流机理,为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主要包括纳微米聚合物、低渗透油藏岩心、模拟油等。
纳微米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降粘性及良好的耐温性能,是本次实验的关键材料。
2. 实验方法(1)制备纳微米聚合物溶液,并将其注入低渗透油藏岩心;(2)在恒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观察并记录岩心内模拟油的流动情况;(3)分析纳微米聚合物对低渗透油藏的驱油效果及渗流机理。
三、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结果1. 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
通过注入纳微米聚合物溶液,能够显著降低模拟油的粘度,提高其流动性,从而有效提高采收率。
2. 渗流机理分析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渗流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吸附作用:纳微米聚合物能够吸附在岩心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降低岩心表面的吸附力,从而提高模拟油的流动性;(2)降粘作用:纳微米聚合物具有降低模拟油粘度的作用,使模拟油更容易流动;(3)改善润湿性:纳微米聚合物能够改善岩心的润湿性,使模拟油更容易在岩心中扩散和流动。
四、讨论与结论本实验通过研究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效果及渗流机理,得出以下结论:1. 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具有显著的驱油效果,能够显著提高采收率;2. 纳微米聚合物的渗流机理主要包括吸附作用、降粘作用和改善润湿性等方面;3. 纳微米聚合物技术为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驱油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五、建议与展望根据本实验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与展望:1. 在实际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可考虑采用纳微米聚合物技术以提高采收率;2. 进一步研究纳微米聚合物的性能及其与其他驱油技术的结合应用;3. 深入研究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为优化采收率提供更多理论依据;4. 继续探索和发展新型的驱油技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石油开采需求。
油田二元复合驱采出液破乳技术研究

因, 开发 高 效 破 乳 剂 是 解 决 问 题 的关 键 和 有 效 途
径 。实 验 以该 采 出 液 为 研 究 对 象 , 对 比 常 规 聚 驱 采 出液 分析 其理 化 特性 ; 并 利 用瓶 试 法 、 光 散 色 法 等研 究 手 段 , 结 合 其 理 化 特 性 及 现 场 工 艺 特 点 评
摘
要 :以某 油 田二 元 复 合 驱 采 出 液 为 研 究 对 象 , 对 比常 规 聚 驱 采 出 液 , 分析了其理化特性 及微观形态 ; 并
利用瓶试法 及光散色法研究手段 , 结合其理化特性 及现 场工艺特 点评选 开发 了 D S高 效 破 乳 剂 。结 果 表 明 , 在
D S投 量 5 0 mg / L条 件 下 , 采 出液油水分离快速 , 1 h后 水 相 含 油 仅 2 2 4 . 2 mg / L , 体 系稳 定 性 参 数 s I 高达 1 4 . 9 5 ( 现场剂 S I 仅 6 . 3 1 ) , 破乳效果显著优于现场剂 , 满足现场需求 。
后在漩 涡 混 合 器 中充 分 混 合 , 得 到评 价 用 乳 状 液 体系; ( 2 )破乳 剂 评 选 。将 配 好 的 乳状 液倒 入分 水 瓶中, 加 入破 乳剂 后振 荡 2 0 0次 , 于6 0。 C油浴 中静 置分 水 。鉴 于 现 场 采 出 液 油 水 比低 , 采 用 除 油 率 ( R) 为主要 评 选指标 :
描, 通 过接 收到 的光 学信 息 和稳定 性参 数 ( S I ) 进 行 破乳 剂性 能评 价 。公式 如下 :
2 0 0 A 型 三波 数 红 外 测 油 仪 ; HS Q _ 3型恒 温 油 浴 ; C a n t y显微 成像 仪 ; L A一 9 2 0型激 光 粒度 分 析 仪 ; 旋 转 蒸 发仪 。
聚驱后聚表二元复合体系提高残余油采收率研究

第2 5卷第 1 期
文章 编号 :6 3 6 X( 0 0 0 -0 5 5 17 - 4 2 1 ) 10 4 - 0 0
聚 驱 后 聚 表 二 元 复 合体 系提 高 残 余 油 采收 率研 究
夏惠芬 , 莹 , 刚 蒋 王
(. 1 大庆石油学 院 提高油气 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 室 , 黑龙江 大庆 13 1 ; 6 3 8
生春 等 利 用 平 板 模 型 , 拟 孤 岛 油 田 的油 藏 条 模 件, 开展 了深度 调剖 一活性 水 驱 提 高 聚 驱 后 采 收 率
方 法研 究 . 郭东 红等 利用 交 联 聚 合 物 可 以起 到封
高 驱油效 率 , 比水 驱 提 高 采 收 率 l 百 分 点 左 可 2个
作者简 介 : 夏惠芬 (9 2 ) 女 , 士 , 16 一 , 博 教授 , 主要从事提高采收率原理 与技 术研 究. — alx h ir 9 8 2 .o E m i i uf d 4 @16 cm :a e
一
4 一 6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0 mN m) 面 张 力 的 两 性 甜 菜 碱 型 表 面 活 性 1 / 界
方法, 对聚合物驱后进 一步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 油效 率技 术方 法 的增 油 效果 进 行 了评 价 j 赵福 麟 .
等 提 出 了聚合 物驱 后 地 层 残 留聚合 物 的再 利 用 、 深部调 剖 、 高效 洗油 3项 提 高 采 收 率 技 术 . 婷 、 徐 熊
碱二 元 驱油体 系 的驱 油效 果做 出评 价 . 笔者 应 用 新 研 制 的 在 无 碱 条 件 下 可 形 成 超 低
关键 词 : 聚合物/ 菜碱 表 活剂 复合体 系 ; 甜 采收 率 ; 余 油 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 独 注入 表 面活性 剂或 将 两者混合 后 注入 的方式 , 中先 注 聚合 物后 注入 表 面 活性 剂 的段 塞组 合 其
方式最好 , 可提高采收率 1.4 因此, 77 %. 对于非均质性较弱的低渗透油田, 可采用聚表二元复合驱 技 术 , 注入 聚合 物 降低储 层 的非均 质性 , 注入 表 面活性 剂启 动低 渗 区的剩余 油 . 先 后
21 0 2年 7月
第2 7卷第 4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 版) Jun f i nS i uU i r t( a rl c neE io ) ora o X hy nv sy N t a S i c dt n l a o ei u e i
J1 0 2 u.2 1
() 4 表面活性剂. 实验前期筛选 出石 油磺酸
盐( 简称 X S有 效含 量 4 % ) P, 0 和椰 油 酰丙 基 磺 基甜
收 稿 日期 : 0 11-5 2 1.20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复杂油气 田地 质与提 高采 收率技术 ” 编号 :0 1 X 50 04 ; ( 2 1 Z 0 0 9— 0 ) 国家重 点基 础研 究发展 计划“ 氧化碳减 排 、 二 储存和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 编号 :0 1 B 0 3 5 ( 2 1 C 77 0 )
摘要 : 针对 龙虎 泡低渗 透 油 田水驱 开发 效 果差 、 收率低 等 特 点 , 采 开展 了聚合 物 和 表 面 活性 剂 二元 复合 驱在低 渗 透油藏 适应 性 的 室 内评 价 实验. 注入 性 实验 表 明 , 对 分子 量 为 220 万的 F 一 相 0 P3聚 合 物 注入渗 透 率 4 .5×1 I 的岩 心 未发 生堵 塞 , 64 0 x m 具有 良好 的注入 选择 性及封 堵 选择 性 . 油 驱 实验 表 明 , 聚合 物和 表 面活性 剂 可分别提 高低 渗 透 岩 心驱 油 效 率 1% 和 2 % , 表 面活性 剂 容 易 0 0 且
含水 已达 到 9 % 以 上 , 水 开 发 效 果 差 , 井 见水 5 注 油
压计量泵及真空泵等实验室常用仪器.
1 2 实 验材料 及条 件 .
后含水率上升快 , 水驱采收率低. 目前 , 对于低渗透 油藏 化学 驱 提高采 收率 技 术 的研 究 , 人 做 了大 量 前
的工作 , 聚合物 在 低 渗透 油 藏 的注 入性 和 驱 油 能 如 力评 价 ¨ , 面 活 性 剂 的 降压 增 注 作 用 j这 些 表 。 , 技 术在 中高 渗透 油 藏 已取 得 了 显 著效 果 , 在 m J但 低 渗透 油藏 的应 用 还处 于探 索 阶 段. 文结 合 龙 虎 本 泡低 渗透 油 田的油 层 条 件 , 过 室 内实 验 评 价 了 聚 通 表二 元复 合驱 在低 渗 透 油 田的适 应 性 , 中低 渗透 为 油 田筛选 提高 采收 率技术 提供 支撑 .
分别 为 62 8 0 g L和 48 8 9 g L 8 .3 m / 5 . 1m / .
() 3 聚合物 . 实验 前期 筛选 出新 型 聚合 物 ( 称 简
F -, 对 分 子 量 为 2 2 0万 ) 用 注入 水 配 制 质 量 P3 相 0 . 浓度 为 10 0me 0 CL的溶液 , 熟化 1 , 6 2h 在 9℃ 的测
V0 . 7 No 4 12 .
文章 编号 :6 3 6 X( 0 2 0 -0 20 17 - 4 2 1 ) 40 4 -4 0
龙 虎 泡 低 渗 透 油 田聚 表 二 元 复合 驱 实验 研 究
王 伟 岳 湘安 王 敏 王振 民 , , ,
(. 1 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工程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2 4 ; . 0 29 2 上海圣享新材料科技有 限公 司 , 上海 2 1 1 ; 0 33 3 延长 油田股份有 限公 司 南 泥湾采油 厂 , . 陕西 延安 7 6 0 ) 10 0
( ) 拟 油 . 据 龙 虎 泡 油 田地 层 条 件 下 的原 1模 依 油 黏度 24 P s将 龙 虎泡 油 田地 面 脱 气 原 油 .8m a- , 与煤油 按体 积 比 1 1配制 , 到 6 : 得 9℃ 时黏 度为 2 9 .
mP s a・ 的模 拟 油 .
() 2 模拟矿化水. 据龙虎泡油 田典型 区块 的 依 地层水 及 注入水 的 平 均矿 化 度 配 制 , 拟 水 矿 化度 模
1 实 验 仪 器 及 材 料
1 1 实验 器材 .
试条 件 下 , 切 速 率 7 3 时 溶 液 黏 度 为 1. 剪 .4 S 93
m P ・s a .
J OO J O B界 面张力 仪 、 rofl 转 黏度 计 、 2 Bok e i d旋 电 子 天 平 、 X Q 1型 数 显 直 流 无 级 调 速 搅 拌 器 、 SJ 一 2 B 0 C平 流泵 、 力 传感 器 、 P 00 压 常规 岩 心 夹 持 器 、 非
关 键词 : 低渗 透 油藏 ; 聚表 二元 复合驱 ; 油效 率 ; 驱 波及 体积
中图分 类号 : E 5 T 37 文献标 识码 : A
龙 虎 泡低渗 透 油 田 已进 入 中高 含水 期 , 部分 井
均质方 岩 心夹持 器 、 温 箱 、 压 王伟 (9 7 ) 男 , 18 一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低渗透油藏开发和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 - a :ie @q .o E m i orn q cm l l
王伟等 : 虎泡低 渗透油 田聚表二元 复合 驱实验研究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