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睡后醒论》曾纪泽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上册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12月份)带答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12月份)带答案

2020-2021学年高一(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12月份)一、单选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分))1.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下列条约内容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2. 曾国藩家书记载:“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盖金陵为南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而据要害,不得不权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

材料表明()A.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B.中国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掠夺开始“合法化”D.清政府开始举办洋务以反对外国侵略3. 有学者认为: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不仅是英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益,更是1830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

该观点意在说明()A.中国的顽强抵抗延缓了列强侵略步伐B.鸦片战争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4. 如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了()﹣﹣据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整理A.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B.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C.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D.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5. 自强运动的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

所有的改革也与其他部门隔离,以免妨碍旧有法制规章。

传统教育制度不因之而更变,科举取士的程序也原封不动。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腐朽的官僚体制阻碍自强运动B.洋务运动并未促进教育的变革C.旧有的法制规章妨碍改革进程D.封建体制下维新运动困难重重6.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开设银行,但数量有限;甲午战争后,开设的银行越来越多,一大批中外“合办”银行出现,纷纷给予清政府大量借款。

这些银行的设立()A.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B.说明西方侵略中国方式有所改变C.解决了民族工业的资金问题D.加剧中国通货膨胀影响中国发展7. 如表图表的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B.导致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化C.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腐朽的专制统治D.促使清朝对内政外交实施全面改革8. 清代曾纪泽在《中国先睡后醒论》中写道“尚须庚申圆明园之火,焦及眉毛,俄国之僭伊犁,法国之吞东京,始知欧洲人四面逼近其地,势极形危险。

曾氏家谱!8

曾氏家谱!8

曾氏曾姓位列我国百家姓第385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一、姓氏源流曾(Zēng)姓源出有二:1、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

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曲烈(鄫侯)。

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

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两千多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

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邻近的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

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

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

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

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

曾姓的来源,姓曾的名人

曾姓的来源,姓曾的名人

曾姓的来源,姓曾的名人本文是关于曾姓的来源,姓曾的名人,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曾一、姓氏源流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

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

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

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二、迁徙分布曾氏出自山东,孔门著名弟子曾参就是山东人。

曾子之后曾子方于西汉时家于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项家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人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

王莽之乱时,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

曾据后人曾略居于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是为抚州房。

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

此外,曾氏族人还迁居于韶州(今广东韶关)、虔州(今江西赣州)、交州(今广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功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

唐末,曾氏开始迁往福建。

清代,福建人曾赐锡移居台南,此后,闽、粤曾氏不断有人迁居台湾,进而又有迁居海外者。

目前,曾氏为台湾第16大姓,在全国大姓中排第38位。

三、郡望堂号【堂号】“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

曾氏家谱

曾氏家谱

曾氏曾姓位列我国百家姓第385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一、姓氏源流曾(Zēng)姓源出有二:1、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

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曲烈(鄫侯)。

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

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两千多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

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邻近的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

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

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

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

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

革命之“表木”还是“断送者”拿破仑在中国近代史身影

革命之“表木”还是“断送者”拿破仑在中国近代史身影

革命之“表木”还是“断送者”拿破仑在中国近代史的身影-历史论文革命之“表木”还是“断送者”拿破仑在中国近代史的身影本刊记者|黄金生毛泽东曾说过:“法国人的历史,我们感兴趣,特别是对法国大革命”,早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就没有听说过,只知道拿破仑、华盛顿。

”“拿破仑对我们很有影响。

他的一些著作,我都看过。

”从1910 年到1973 年,毛泽东谈论拿破仑,不下40 次。

其实,不止毛泽东,作为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名人,拿破仑对近代知识分子的影响非常大。

鲁迅在1921 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小说《故乡》里,有一句“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这句话实际也反映了拿破仑在中国,起码是在知识分子当中的知名度。

伴随着西学东渐的历程,拿破仑的形象开始传入,在近世中国从锁国到开放、由帝制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拿破仑相继扮演着启蒙标本、革命偶像的角色,另一面,他也被骂为“弑君易朝的残忍无道者”、“革命的断送者”。

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拿破仑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符号,还是一个参与者,在一些重大事件背后,都闪现着他的身影。

考生把“拿”当动词,“破轮”当名词据考证,早在鸦片战争前,搭着西学东渐这股知识潜流,拿破仑就已出现于一批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

1837 年,传教士所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里有《谱姓:拿破戾翁》的传记。

全文约2500 字,记述其一生主要事迹,被认为是最早用中文编写的拿破仑传记。

该刊有关拿破仑的文章被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所引用,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启蒙读物。

此外,这时对拿破仑有较多了解并进行评述的,是19 世纪60、70 年代后清政府派往欧美的驻外公使、随员及早期出洋的知识分子。

王韬、斌椿、薛福成等人都对拿破仑的事迹有所介绍。

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有“中国留学生之父”之称的容闳1847 年曾登上圣赫勒拿岛,“抚今吊古,怅触余怀”,并于拿氏坟前大柳树上折下柳枝,“携归舟中,培养而灌溉之,以为异日之纪念。

曾氏的由来——精选推荐

曾氏的由来——精选推荐

曾⽒的由来曾⽒族谱姓⽒何来曾姓来源⽐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姒姓,为夏禹的后裔。

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因梦⾷薏苡⽽⽣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

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最⼩的⼉⼦曲烈封于⼀个叫“鄫”的地⽅,在今⼭东省苍⼭县西北。

少康的这⼀房⼦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约相袭了近两千年,⼀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

其后代⽤原国名“鄫”为⽒,后去⾢旁,表⽰离开故城,称曾⽒,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直流传到今天。

曾⽒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都是⼀脉传⾃太⼦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家。

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家族⼀向严格禁⽌。

曾⽒姒姓后裔具有黄帝⾎统曾,这个受⼈敬仰的姓⽒,根据考证,是传⾃距今4180多年前中兴夏室的贤君少康。

追本溯源,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

当然,更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孙。

因为,治⽔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的颛顼⾼阳⽒的裔孙,⽽颛顼⾼阳⽒,则是黄帝轩辕⽒的嫡孙。

这样⼀步步推溯上去,后世的曾姓⼈当然也是具有最⾼贵⾎统的黄帝⼦孙了。

提起曾⽒的来龙去脉,可真是说来话长。

原来,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最⼩的⼉⼦曲烈封于⼀个叫作“¤”的地⽅,这就是古代著名的“¤国”。

然后,少康的这⼀房⼦孙就世代在¤国相袭了将近两千年,⼀直到春秋时代,¤国才被莒国所并灭。

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国太⼦巫,就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去,并且在鲁国作了官。

同时,以故国的国名“去⾢当曾”,以曾为⾃⼰的姓⽒。

就此世世代代相承相袭下来。

光辉家世源流关于曾⽒的悠长源流,是明载于最古⽼的姓⽒专书《世本》。

该书指出:“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曲烈于¤,后为莒灭,¤太⼦巫仕鲁,去⾢为曾⽒”。

从《申报》看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人的日本观

从《申报》看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人的日本观

从《申报》看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人的日本观作者:宋茜茜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6年第08期【摘要】1895年的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以甲午战争为界,中国人前后的日本观变化很大,之前对日本充满轻视,之后则是主张变法,学习日本,通过派遣留学生和翻译书籍,从日本吸收西方知识。

这一思想史的变迁轨迹也反映在近代报刊中,《申报》作为当时影响力巨大的近代报刊,发表大量有关日本的社论,以此为基本史料,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

【关键词】甲午战争;申报;日本观一、千年梦醒1887年,曾纪泽写下一篇文章,叫做《中国先睡后醒论》,认为中国现在虽然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但是,中国“不过似人酣睡,固非垂毙也”,并且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整顿军务,日有起色,中国已经从睡梦中醒过来了,只是需要时间恢复体力。

甚至还安抚西方各国不必为中国的强大而担忧,因为“中国从古至今,只为自守之国,向无侵伐外国之意”。

这里体现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态度,对时局依然保持着从容和自信,认为现在的状况还不足以忧虑。

但这种自信在甲午战争后彻底没有了,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才明白自己依然国力不强,对外界的认识不够,而日本,却真的崛起了。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不是败于西洋人之手,而是败于一向所轻视的“岛夷”之手,真正给中国人太大的打击,耻辱和震惊的感觉远甚于之前的鸦片战争。

因为之前,中国人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遥远记忆中,虽然鸦片战争,边疆危机、中法战争等固然使中国人意识到时代已经不同,但国民心理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

对于日本这个和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中国人一向是以一种仰视的目光看待的,这是因为历史上日本一直学习中国,在中国人眼中日本是作为一个学生的身份存在的,自然不放在眼里。

轻视的结果就是忽视,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处于同一个历史阶段,但对于日本国内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人要不视而不见,要不一无所知,对日本缺乏真正的了解。

曾姓的来源姓曾的名人有哪些

曾姓的来源姓曾的名人有哪些

曾姓的来源_姓曾的名人有哪些在宝宝起名这件大事中,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自己姓氏的百家姓起源,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百家姓中曾姓的来源,姓曾的名人有哪些。

一、姓氏源流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

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

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

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二、迁徙分布曾氏出自山东,孔门著名弟子曾参就是山东人。

曾子之后曾子方于西汉时家于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项家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人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

王莽之乱时,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

曾据后人曾略居于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是为抚州房。

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

此外,曾氏族人还迁居于韶州(今广东韶关)、虔州(今江西赣州)、交州(今广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功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

唐末,曾氏开始迁往福建。

清代,福建人曾赐锡移居台南,此后,闽、粤曾氏不断有人迁居台湾,进而又有迁居海外者。

目前,曾氏为台湾第16大姓,在全国大姓中排第38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纪泽相传拿破仑曾把中国譬作“睡狮”,说最好别去惊扰它。

可是英国还是带头攻击这个老大帝国,而且得手了,于是法国、沙俄等西方列强,都竞相扑过来。

结果呢?接连不断的边疆危机,似乎表明这头巨狮患了嗜睡病,只好任人宰割。

但有位帝国大臣,却说不然,中国其实已被惊醒了,只是需要时间恢复体力,你看李鸿章不是为了“自强”,正在组建海军吗?他甚至已在安慰西方,说是中国图强,只为自守,决无浸伐他国的意愿。

这个人就是曾纪泽。

他曾长期出使英法,并以赴俄通过谈判收回伊犁而声誉鹊起,因而他于一八八七年用英文发表的这篇论文,引起广泛注意,被认为是代表帝国官方的外交政策声明。

当然,作为洋务运动的少壮派人物,他的凋门未免太乐观了。

经过清法、清日两场战争,证明单靠吸纳西方技术,是振兴不了积弱的帝国的。

于是本文就免不了遭受《新政真诠》作者何启、胡礼垣的批判。

曾纪泽(一八三九——一八九O),字劫刚,湖南湘乡人。

曾国藩的长子,袭封侯爵。

光绪五年(一八七八)为清廷派充出使英法大臣,一八八O年以钦差大臣赴俄,谈判改订伊犁条约。

在英期间曾助李鸿章创办北洋海军。

光绪十二年回京,历官海军衙门帮办。

康有为起初鼓吹变法,就希望他出面提倡。

著作汇编为《曾惠敏公全集》。

◆◆◆◆◆◆◆◆◆◆◆◆列国经营缔造,永骛战功,以期国柞之常存,此同然之势也。

乃有时大展规为,不惜帑藏,致觇国势者,疑其元气虚耗,无可设施,惟有坐而待亡,古来富强之国,或一朝而灭,或寝衰而绍至倾颓,皆以此耳。

说者观此,遂谓国与人无异:人有幼年壮年老年,一息待尽之年,国亦有之。

欧洲人遽谓中国即一陵夷衰微终至败亡之国。

盖彼见中国古所疏凿之洪流巨川四通八达者,今多涅塞;昔所传金石土木之工坚致钜丽,今日只存遗迹,剥落损坏,无复完美,且作法多有失传者。

中国古昔之盛,与近今之衰,判若霄壤,遂疑中国精力业已消铄殆尽,将近末造,难支他国争胜之势。

道光十九年,有英国著名之使臣,深知中国之时事及古今之典籍,一时未能或之先者,其言以为:“中国虽疆宇广阔,外无异国蚕食,内无土寇鸱张,然其中实有溃败决裂之象,不过略迟而已。

予或不应出此言,不妨姑存其说。

”其意见如是,而彼时意见相同者,不乏其人。

大抵欧洲皆以道光末年为中国危险之时,苟易新君新政,略有缺失,即恐灾害并至,纵使幸而无事,终多变故之迭生。

然使国家兴必有废,果系天运之循环,一成而不可挽,余只好为积衰之诸国怅然长叹,无复望耳。

所幸者,此并非一成之局,其言谬也!如谓中国有似年老者奄奄待尽,则观近时大势,其谬益见。

有谓中国或仅错走其路,抑或其数百年近走之路习惯而素所深喜者,竟误认为固可引至于诸大国所造之胜境,致有此凋敝之形。

盖其因由虽在此在彼攸异,而流弊则一。

此说亦非。

愚以为中国不过似人酣睡,固非垂毙也。

缘中国之意,以为功业成就,无待图维,故垂拱无为,默想炽昌之盛轨,因而沉酣入梦耳。

然其存心如此,亦不足怪,何则?盖预有使之然者在也。

即如职贡诸远邦,常遣使臣,进其方物;诸边藩属,文教均不如中国之懿美,时生倾慕;遂使中国日有侈心,自以为金瓯永固,固无待舍旧而谋新。

兼之其他强大之国,远隔重洋,相去辽阔,彼中兴亡得失、和战攻守,漠然不知,以致中国绝无留意于海外诸国之事者。

沿至道光末年,沉睡之中国,始知己之境地,实在至危至险,而不当复存自恃巩固之心。

向者中国固有海盗暨日本寇舶,扰及闽粤江浙海滨,然次数不多,为忧尚小。

乃道光年间所来之英人,视彼尤为精悍,我君臣始多惊悸。

其人随至何处,决欲久居。

初时犹服约束,所务者不过将奇异之货,引诱我民,与之市易。

不料至二十年,中英来往,时尚未久,竞至龃龉失和。

英兵骚扰我边疆,自显其不独善于通商,亦且勇于战阵。

嗣于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和好,时则有南京之和约,除广东外,别开四处通商口岸。

自此环卫中国不欲与他国来往之藩垣,开门户五,而西国盘踞中国之处亦五矣。

此事略己唤醒中国于安乐好梦之中,然究未能使之全醒。

尚须庚申圆明园之火,焦及眉毛,俄国之僭伊犁,法国之吞东京,始知欧洲人四面逼近其地,势极形危险。

盖自庚申一炬,中国始知他国皆清醒,而有所营为,己独沉迷酣睡,无异于旋风四围大作,仅中央咫尺平静。

窃以此际,中国忽然醒悟。

假如作事颠倒,妄行妄为,已为常事,即使异常泼悍,亦不足怪。

岂知深悟前失,改弦易辙,贤明亲藩,上章入告,永以和好为上策。

中国先既失算,含忍优容,以为后图。

今日舍此,殊无他法。

再者,咸丰十年后,李爵相整顿中国军务,日有起色。

今如他国再有战事,中国终不至有庚申之祸。

爵相之为功于中国,实非浅鲜。

窃以中国能顺受其颠沛,而从中渐复其元气,如帆舟之航海,将狂风所损坏之物,悉从船面抛去,修整桅舵,以将杀之风,作为善风,乘之稳渡。

若此之国,不可谓为将灭之国。

或以圆明园及所藏之古玩名画珍宝,价值甚钜,失此而长一见识,似乎费大而得小。

不知彼苟能教我如何整饬军制,如何坚固炮台,如何精利器械,致胜于前三倍,则所失者,不得谓之太贵。

今此役果有以教我。

盖中国每与西国用兵,虽自知其柔弱,亦兼知其物力之尚属有余,至末一次而知之益深。

是中国之见识,固与五年前大相悬殊也。

以上所言,是言中国之睡。

今姑言其醒。

有问中国有三万万人,如一时俱醒,而自负其力,其作事得无碍于中西之和局否?或记昔时之屡败,今骤得大力,得无侵伐他国否?余应之曰:决无其事!盖中国从古至今,只为自守之国,向无侵伐外国之意,有史书可证。

嗣后亦决无借端挑衅、拓土域外之思。

夫他国每欲夺人土地,夺之而不用,欲用而不能。

若中国则不然。

且中国本无人满之患,无须别寻新地,以为游民寄居。

欧人谓其国人多于地,不能不觅新地以安置其人,非笃论也。

或谓中国许多次已有亿万人为势所逼,而谋衣食于古巴、秘鲁、美国及英国属地。

不知此种人非因乡里谋生之难,乃遭粤匪之乱,丧失故业,乏困所致。

其实十八省内,原有无主失种之田亩,兵燹之处更多。

兼之满洲、蒙古、新疆,均有宽阔荒地,向无农工开垦者。

中国人丁虽兴旺,即安插之,而尚有余地。

故中国所应为者,不在使民谋食于外国,乃设法将民分置于国内,至迁百姓诣该处垦荒,为富国之一上策,亦军防之一要务,而不能不行者。

中国固非不知,故近日业经奏请奉行矣。

此外中国一经设立制造,开矿建铁路,则闲散之人,必能各有工业可做。

此法比移民垦荒,更臻妥善。

前者此三事未经举行,未经有富于国。

兹次第举办,将来所用之人必多,苟能较之英国比国,得其十分之一,则借此而得食者,自无数矣。

曾有西国,屡欲与中国立约,准华民出洋佣工,总末踊跃。

旁观者以为中国不留心时务。

其实中国自有以用其人,即或不用,决不愿含糊怂恿出洋。

盖华民在外国,每受无穷之陵悔。

彼国律例,专为虐待华民而设。

在彼土无论主与仆、本国与异国,皆一视同仁,皆固结以邦交情谊,惟有华人,则独白眼视之。

在彼诸国,以恶报恶之旧俗,久已湔除殆尽,宛成一亿万年太平之世。

乃彼宫审断华人讼事,曲存苛刻之心,则此称不合矣。

以目报目,以牙报牙之故事,久不行于本国之中,而偶有华人误犯,则必报复,是其偏私未化矣。

余以上所云,不可谓太过。

因近日华民在外国,屡遭酷虐。

二四年来,彼专为华民设立酷律,有新闻纸有律例书可凭。

然而公道之所在,余亦不能不言也。

近来彼曾设法保护华民,俾免下等人欺负,且视华民与他国人无甚轩轾,凡诸利益,一律均沾。

即如美国,竭力禁止恶党谋害华人,且毁坏之什物。

业俱赔偿。

或谓中国虽自知有复原之气力,终不欲侵伐他国,兼无须别觅寄居游民之地,故而未必与西国有失和之由,然岂可不畏中国或以前此屡败为耻,欲雪耻而生报复之心乎?昨中法起衅时,观时度势之人,谓中国必有是举。

每闻彼人云,中国一经战胜,势必昏怀骄傲;今若法人不获全胜,则中国必贱视诸西国,以后难于相交矣!其时左袒中国者,亦有此言。

不知中国后来绝无其意。

时法国索赔军费,中国却以言讽刺之,强其归还所侵之地,凯旋后复与立约。

然中国此际,并无骄傲,于诸西国并无异视,交涉事件并未亢不相让,反而中国与西国人相交更为亲睦,更出以实心,为从前所末见。

其于英国尤为莫逆,诸国有所请于中国,苟能合理,每许虚衷妥议,可从则从。

从前亦无此舍己从人之美意。

近日与诸国交接,中国可谓和谐而无强求,以后当复如是也。

愚以中国虽记其前之屡败,决不愿弃其和好之心。

盖中国不似他国,一受灾害,始终切齿。

凡国相争,皆有败衄。

即罗马在康及,奥国在撤土哇与利沙,法国在西棠,而中国亦有是挫。

然所遗之血,惟血可洗,中国并不存此意见也。

败衄之故,在于国之柔弱及多错误,而辱亦在是。

如果弱而能强,错而能正,一经自知,稳固无故,则国耻已雪,无异于铭识家表铜盾去锈镀金。

中国虽或尚未造乎全备稳固之地,然则全备稳固,可翘足以待。

盖今正用其全力,整顿海防,创立坚固而实在得力之战舰也。

水师一军,中国原不可少。

咸丰十年间,已知其利,当即起办,请英国帮助,得有战舰数艘,并聘英国水师营内之奥士明提督管带,只惜因事中止,假若成功,中国早成一强大之国矣。

溯自咸丰十年来,已有两次以无水师为国家之大不幸,深为叹息。

盖因两次外国占其土地,只好任其所为。

假如先创设之战舰数艘未废,益加增广,其事可以无有,即有亦不若是之易。

中国现将兴办海防,创立水军陆军,渐渐推广,决勿疏懈。

按目前之时势,起造铁路,以及别项富国之法,中国亦知为必需者,然既可稍迟时日,今且姑置不为。

前者土耳其国,自以为有战船数艘,兵若干,即可并列于强大国之中,而可无所作为,迨屡为俄所败,始知其误。

惟中国决不肯蹈其覆辙。

愚意一国之强,不在兵多,而在亿万之民,力作以济军实。

兵之于国,仿佛躯壳,民则为活泼之心,实能使兹躯壳存立运动。

不幸土耳其不知其理,遂致屡败。

印度部目,曾与英兵交战,见其兵少,遂曰面前之兵,我确不惧,所惧者兵后居黑水彼岸之民,即亿万劳力纺织之众。

可见彼之识见,出于土耳其人之上。

余此篇所论者,专在国外之事。

盖邦交一事,实系今日急务,不可缓图。

至于国内政事,何者或宜整饬,余暂不言。

盖国势既强,则筹度国是,肃整纪纲,始为有益。

譬如居室,先须缮完垣墉,修固门键,无穿窬之虞,然后可以清理内务。

窃以天下所经历之灾难,固属不少,然一国之难,惟一国自知其从来,而自能专主。

大凡国家遇有灾难,固须承当,苟能随事措置,更能遇机会而即取为用,则大幸矣。

中国目前所最应整顿者,如下数事:一、善处寄居外国之华民,一、申明中国统属藩国之权,一、重修合约以合堂堂中国之国体。

夫寄居外国之华民,屡受陵侮,非独致辱于外邦,兼且遗笑于中国。

盖中国不恤其民,致受此困。

近日已简钦使,查阅情节,据实回奏。

惟望诸国曲体中朝顾恤其民之意,嗣后一例宽待。

宽待华民,不特合乎万国公法,亦合乎以善待人之道。

至中国管辖藩属,法本妥善。

乃近日西洲,每垂涎亚洲,以至藩属之事,西国屡有违言,而中国已失外藩数国。

今决欲鉴察藩国之所为,不任其私自专主,并且设法照顾保护,俾余国不被侵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