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性特征及各组段特征

合集下载

地层划分与对比

地层划分与对比
(常规系列包括感应、4m、微电极等曲线)
(四)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2、标准层的确定
(1)地层标准层: 在整套旋回沉积中,哪些岩性稳定具有
特殊标志,易于鉴别的单层或岩性组和明显的层段。
同时性、稳定性、特殊性
标准层根据其稳定程度及可控制范围可分为二级:
一级标准层:在油田范围内可进行对比使用。稳定程度大 于70%。
这表明地层对比不是新技术,但要掌握对比的方法、干活要仔细,否则要出错。
目录
一、概述 二、地层对比划分方法 三、不同沉积类型对比划分
二、地层对比划分方法
主要包括: 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化石)、 岩石地层学(岩性、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组合等) 地层记录的地球物理响应:(地震与电测) 层序地层学(沉积物供给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 重矿物、稳定同位素、古地磁、事件地层
1、对比前的准备工作
(四)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1、对比前的准备工作
(4)、根据综合 录井图、取心图 及相应的资料划 出各层段的沉积 相及沉积微相, 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不同的沉积 相模式,其对比 模式是不同的。
桩74-9-2
滨浅湖 扇三角洲
近岸湖底 扇
-2050 -2100 -2150 -2200 -2250 -2300 -2350 -2400 -2450 -2500 -2550 -2600 -2650 -2700 -2750 -2800 -2850 -2900 -2950 -3000 -3050 -3100 -3150 -3200 -3250 -3300 -3350 -3400 -3450 -3500 -3550 -3600
Z52-2
Z52-2Z074-7-6Z74-8-6ZZ7744--1100--G6Z674-12-6 Z74-14-6

四川盆地东南缘二叠系茅口组一段页岩气藏地质特征及富集模式

四川盆地东南缘二叠系茅口组一段页岩气藏地质特征及富集模式

巧天然社地仏第42卷第1期OIL&GAS GEOLOGY2021年2月文章编号:0253-9985(2021)01-0146-12doi:10.11743/o gg20210113四川盆地东南缘二叠系茅口组一段页岩气藏地质特征及富集模式张培先,何希鹏,高全芳,高玉巧,孙斌,蔡潇,何贵松,张志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9)摘要:四川盆地东南缘(川东南)二叠系茅口组一段(茅一段)认识程度较低,以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等为基础,利用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普通薄片和氫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资料,结合测井和地震属性预测技术,开展沉积相、痊源岩、储层物性及储集类型等研究,明确了茅一段页岩气地质特征及成藏富集模式。

主要得到3点认识:①茅一段处于碳酸盐岩台地较深水外缓坡相,主要发育深灰色-灰黑色炭质泥岩、灰质泥岩、泥质灰岩和生屑灰岩4种岩性,炭质泥岩和灰质泥岩具有较高TOC(0.5%-5.1%),适中的热演化程度(心2.0%~2.3%),具备良好的怪源基础,为新类型非典型性页岩气;②茅一段发育有机质孔、溶蚀孔、粒缘缝和收缩缝等储集空间类型,形成“孔-缝-网”储集复合体,其中炭质泥岩和灰质泥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粘土矿物收缩缝和层理缝,泥质灰岩和生屑灰岩主要发育溶蚀孔、粒缘缝、收缩缝和高角度缝;③茅一段页岩气具有“源储一体、连片分布、构造-裂缝双重控藏”的成藏富集模式,研究区茅一段连续分布面积超过70001™?,地质资源量超5000x108m3,页岩气资源潜力大。

研究成果对提高川东南地区新类型页岩气地质认识,指导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质特征;富集模式;资源潜力;茅一段;二叠系;页岩气;川东南中图分类号:TE122.1文献标识码:A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richment pattern of Permian Mao1 Member shale gas reservoirs at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Sichuan BasinZhang Peixian,He Xipeng,Gao Quanfang,Gao Yuqiao,Sun Bin,Cai Xiao,He Guisong,Zhang Zhiping,Liu Nana(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ast China Oil&Gas Company,SINOPEC,Nanjing,J iangsu210019,China)Abstract:To understand the shale gas reservoirs in the first member of th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Mao1Member)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Sichuan Basin(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we combined outcrop and core observation, mineralog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thin section analysi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results of argon ion beam cross sections,with logging and seismic attribute prediction techniques to study their sedimentary facies,source rocks, reservoir properties and types.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as enrichment pattern of the Mao1Member shale were revealed and summarized as:(1)The member is located in the relatively deep-water gentle slope of a carbonate platform and comprised of well-developed dark gray-gray black carbonaceous mudstone,calcareous mudstone,argillaceous limestone and bioclaslic limestone.The carbonaceous and calcareous mudstone,among others, with relatively high TOC (0.5%一5・1%)and moderate thermal maturity(R o:2.0-2.3),are potential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with possible new-type atypical shale gas.(2)The reservoir space in the member including organic matter pores,dissolution pores, grain boundary fractures,and constricted fissures,may form a reservoir complex of"pore-fracture-network”.The carbonaceous mudstone and calcareous mudstone are dominated by organic matter pores, clay mineral shrinkage cracks and bedding-parallel fractures,while argillaceous limestone and bioclastic limestone mainly develop dissolution pores, grain boundary fractures,contraction fissures and high-angle cracks.(3)The shale gas enrichment in the member can be generally described as"integrated continuous source-reservoir assemblages controlled dually by structures and firactUTes”,and results in an estimated geological resource volume of more than500BCM continuously distributed in an收稿日期:2020-06-16;修订日期:2020-ll-30o第一作者简介:张培先(1983—),男,硕士、副研究员,页岩气勘探。

延长组地层划分方法

延长组地层划分方法

一、延长组地层划分及标志层在准确划分直罗组、延安组地层的基础上;利用现场随钻录井资料与邻井资料对比,依靠岩性组合初步确定延长组的顶部层位;然后在下一步钻探过程中,加强地质观察,争取找准延长组的各个标志层;并不断对初步确认的上部地层进行校对,同时预测油层位置,为准确卡取油层做准备。

1.标志层延长组地层对比划分中标志层主要有K1、K2、K3、K9标志层及辅助标志层K4、K5、K6、K7、K8。

是小层对比划分的重要依据,在有些地区,进入延长组,顶部地层一般为长4+5,局部地区仅存长3部分地层,K7、K8、K9标志层在本地区也不存在,所以本章对K7、K8、K9标志层不再赘述。

现将其它标志层岩性、电性特征及所处位置叙述如下:①K6标志层:位于长4+5顶部,是长3与长4+5地层的分界线,为控制长3底界划分的主要标志。

电性特征:尖刀状低电阻、低感应、高声波时差、高伽玛值、大井径等特点。

其下声波时差和自然伽玛曲线形态呈似锯齿状,锯齿段厚6~7米。

岩性特征:为薄层黑色泥岩(或凝灰质泥岩),其下也有薄层泥岩间断出现。

1790② K 5标志层:位于长4+5地层中部,是准确控制长4+5中部及长6顶部之重要标志,其顶为长4+51、长4+52的分界。

虽然在现场录井中,没有必要对于长4+5这样过细的划分,但该标志层对其它层段的划分可以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电性特征:尖刀状低电阻、低感应、高声波时差、高伽玛值、大井径等特点。

与K 6标志层很类似,其下泥岩段声波时差和自然伽玛曲线形态组成锯齿状,特征显著,分布稳定。

岩性特征:为薄层黑色泥岩,常会连续出现数层薄层泥岩,但只有最上面一层表现为大井径,其余井径不明显。

1880③ K 4标志层:位于长6地层顶部,其顶为长4+5与长6地层的分界线。

上距K 5标志层约45米左右,下距K 3标志层约80米左右,是控制长6小层的重要标志层。

电性特征:2.5米与4米电阻率曲线呈尖刀状高值、高值尖峰状声波时差、自然伽玛值较高,有时具双峰呈燕尾状,感应与井径曲线特征不明显,井径一般略偏大。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页岩岩相特征及演化序列差异性成因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页岩岩相特征及演化序列差异性成因

0 引言四川盆地南部(以下简称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是中国非常规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力层系,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研究程度较高[1-2]。

优质相带是页岩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开展页岩岩相的分析可为页岩有利勘探目标的预测提供依据[3]。

页岩即是发育页理的泥岩(小于0.0625 mm ),主要由硅质矿物、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组成,矿物成分含量的不同是导致不同页岩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

已有大量学者开展了细粒岩沉积方面的研究,2016年赵建华等[4]根据矿物成分及粒度分级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划分为7种岩相:硅质页岩、粉砂质页岩、黏土质页岩、灰质页岩、含介壳灰岩泥质/泥灰岩、粉砂岩—细砂岩和斑脱岩。

2016年冉波等[5]根据石英百分含量、纹层发育特征建立了9种不同类型的页岩岩相:贫硅不平行纹层页岩、中硅不平行纹层页岩、富硅不平行纹层页岩、贫硅平行纹层页岩、中硅平行纹层页岩、富硅平行纹层页岩、贫硅不明显纹层页岩、中硅不明显纹层页岩、富硅不明显纹层页岩。

2018年王超等[6]根据矿物含量识别出了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发育硅质类页岩、混合类页岩和黏土类页岩3大类,并进一步细分为8种亚类页岩岩相。

目前页岩分类命名具有粒度和矿物成分2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分类方案,并未形成统一的页岩岩相命名方案,且研究多集中在川南地区的某一工区,对于不同工区岩相演化序列的差异性及其成因分析较少。

为此,选取盆内威远及永川地区、盆缘林滩场地区开展岩相类型划分,结合纹层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笔石特征、测井特征总结各类页岩的岩相特征,并从古地貌、沉积环境、陆源碎屑物质基金项目:中国石化科技部重点科技项目“深层页岩气综合评价及开发技术政策”(编号:P18058-1)。

作者简介:史洪亮,1976年生,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页岩气地质研究工作。

地址:(610041)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吉泰路688号。

E-mail:**************通信作者:王同,1987年生,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页岩气地质研究工作。

第三系地层对比划分

第三系地层对比划分

东濮凹陷下第三系地层对比划分东濮凹陷在渤海湾盆地南部,古生代时期是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古老结晶基底由太古界泰山群花岗片麻岩组成。

早古生代寒武系、奥陶系沉积了2000余米的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

由于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本区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凹陷内中上石炭统、上下二迭统厚达1200米左右。

本区缺中生界地层。

燕山运动之后盆地开始形成,新生界厚约9000米,其中下第三系厚7000余米。

下第三系包括东营组、沙河街组、孔店组(见图1)。

因本区主要勘探目的层为沙河街组,因此主要对沙河街组的岩电特征、地层划分进行叙述,对东营组、孔店组简述。

一.孔店组东濮凹陷沙河街组地层以下揭露的一套红色砂泥岩地层,电阻率比以上地层明显增高称“高阻红”,前人把这套地层划分为中生界,但无化石资料,只根据岩性、电性与其它凹陷对比得出的认识,但近年来,在这套“高阻红层”中找到了下第三系孔店组的标志性化石:五图培克轮藻、五图真星介。

从而将“高阻红层”划归孔店组。

东濮凹陷主体部分缺失中生界,其邻近地区分布有晚三叠世、侏罗纪、白垩纪沉积。

1.岩性特征:主要岩性为暗紫红色、紫红色泥岩与棕色石英粉砂岩呈交互层,并有少量的灰质泥岩、硅质粉砂岩,局部地区为棕色含砾砂岩,夹有玄武岩,砂泥岩均不纯,白云母较富集。

与下伏二叠系石盒子组不整合接触。

2.古生物:含有轮藻化石:五图培克轮藻、吴堡扇球轮藻等。

介形虫类有:迪氏金星介、五图真星介、常州图星介。

时代属下始新世。

3.电性特征:高电阻,自然伽玛摆动幅度较大,自然电位异常幅度比较低。

4.地层分布规律:孔店组一般为750m,南部地层较薄,兰考地区220米左右。

岩性特征是北细南粗,北部泥砂比值大于南部,且北部多为粉砂岩,而南部则出砂、砾岩、玄武岩。

5.地层划分依据:与上覆沙四下的最大区别是两者虽均为红色但沙四下颜色鲜,孔店组颜色暗;沙四下砂岩较疏松岩屑呈团块状,孔店组致密呈片状;沙四下不含白云母,孔店组含白云母;沙四下电阻低,孔店组电阻高,呈阶梯状。

川东北陆相地层标志层特征及对比研究

川东北陆相地层标志层特征及对比研究

川东北陆相地层标志层特征及对比研究摘要:为拉通普光区块和通南巴区块陆相地层对比关系,并为川东北的陆相地层的研究提供基础的地质资料, 采用盆山结合的地层对比研究方法,结合建组剖面、周边露头地层标志层岩性、古生物等特征,根据露头-邻井-工区内单井资料对比,确定了陆相地层标志层级别,明确了标志层上下地层的岩电、沉积及古生物发育特征,识别出上三叠统-中侏罗统共6个标志层并进行分级划分,明确了川东北陆相地层标志层特征,建立了陆相地层对比格架。

关键词陆相标志层;分级划分;地层对比;川东北普光、通南巴探区均处于川东北地区,相距不远约80km,岩相位置类似,构造位置类似,但一直没有建立识别统一的标志层,陆相地层对比关系不系统,分级标志层不统一。

本研究意在通过对川东北的陆相地层对比,确定分级标志层,建立川东北的陆相地层格架,完成工业性的综合柱状图,拉通普光区块和通南巴陆相标志层的对比,为川东北的陆相地层的研究提供基础的地质资料。

1上三叠统须四底砾岩二级标志层、小塘子泥岩一级标志层1.1露头界面特征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在四川盆地西部一般平行不整合覆于海相地层之上,泸州一带覆于嘉陵江组之上,龙泉山及其延线以西地区平行不整合于马鞍塘组或跨洪洞组之上,其间界面清楚。

根据沉积旋回、岩性差异、含煤性及化石组合等特征,须家河组由下至上共划分为六段,岩性韵侓性明显。

须家河组底部即小塘子组,踏勘川东北露头主要岩性为灰黑色泥岩夹粉砂岩、川西北地区含有灰岩,为海陆过渡相特征。

须四段底部受安县运动造成不整合面,在米苍山-大巴山前缘、元坝地区及通南巴地区广泛分布。

野外露头可见须四底砾岩分布[1]。

1.2地层岩电及展布特征须家河组为一套陆相含煤地层,在四川盆地内广泛分布,其中须一段,也称小塘子组,岩性主要为灰、灰白色薄至中厚层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碳质页岩及煤层,富含生物,以瓣腮类为主,为海陆过渡相沉积。

电性特征上看,以高GR泥岩段曲线特征为主,横向电性特征清楚,对比性强。

长庆志丹地区延长组地层划分方法

长庆志丹地区延长组地层划分方法

长庆志丹地区延长组地层划分研究2016年1月目录一、区域地质背景二、准确划分延长组小层的基础工作1、准确落实井深和岩屑迟到时间2、准确建立延长组以上地层的岩性剖面三、延长组以上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四、延长组地层划分及标志层1、标志层2、区域性标志层—长7油页岩五、延长组各层厚度及岩性组合特征六、延长组地层划分的方法摘要志丹油田是近年来长庆油田分公司增储上产的新区块,地质录井工作任重道远,能否准确卡取油气层是地质录井工作的核心任务,而准确划分目的层—延长组小层,对卡取油气层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本课题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开展工作的。

关键词:标志层K1~K9地层划分油页岩凝灰质泥岩碳质泥岩一、区域地质背景鄂尔多斯盆地也称陕甘宁盆地,是华北地台解体后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大型内陆沉积盆地,是一个多构造体系、多旋回坳陷、多沉积类型的大型克拉通沉积盆地。

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拗拉谷、早古生代陆表海、晚古生代海陆过渡、中生代内陆湖泊及新生代边缘断陷湖泊五大构造发展阶段。

盆地边缘断裂褶皱较发育,而盆地内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平缓,平均倾角不足1°,依据基底性质、地质演化历史及构造特征,将盆地本部分为六大构造单元,分别为:伊盟隆起、伊陕斜坡、天环坳陷、晋西挠褶带、西缘褶曲带和渭北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与华北地台相同的前震旦亚界基底,吕梁运动后进入地台发育期,震旦亚代至中奥陶世存在一中央隆起,其两侧为沉积中心,沉积物厚1300m左右,晚三叠纪大型盆地的轮廓已经形成,整个中生界表现为全面下降。

接受了近5000m的陆相沉积,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表1)。

鄂尔多斯盆地从晚三叠纪开始进入内陆坳陷盆地沉积,形成一个面积大、水域广、深度浅,基底平的大型湖泊,延长组是第一个沉积旋回,延长期构造稳定,气候温暖潮湿,发育了一套以河流、湖泊、湖泊三角洲为主的沉积,整个延长期湖盆经历了发生-发展-消亡阶段。

使延长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

电性特征及各组段特征

电性特征及各组段特征

---------------------------------------------------------------最新资料推荐------------------------------------------------------电性特征及各组段特征电性特征(没有考虑油气层。

)平原组:2. 5m 为中低值, SP 无基值。

原因:地层水为淡水,大多未成岩。

明化镇组:中上部 2. 5m 为中高值、下部为低值,构成弓形电阻;中上部 SP 正异常,下部为正异常幅度逐渐减小,呈现向负异常的过渡趋势。

原因:中上部地层存在淡水层,向下地层水矿化度逐渐加大。

地层成岩性较差。

馆陶组:2. 5m 为低值, SP 为箱状负异常。

原因:地层水为咸水,存在厚层含砾砂岩。

东营组:2. 5m 为低值, SP 为箱状负异常。

原因:地层水为咸水,存在厚层含砾砂岩。

1 / 10沙一段:2. 5m 为中值,呈梳状特征; SP 偶见负异常。

原因:呈还原环境,水动力弱,沉积物中出现暗色泥岩、灰质泥岩、油页岩,另有薄层灰岩、生物灰岩、针孔状灰岩、白云岩存在,砂岩较少,粒度一般较细。

单层为簿层。

沙二段:2. 5m 为低值, SP 为指状负异常。

原因:砂岩单层厚度不大、粒度中等。

沙三段:上部:2. 5m 为低值, SP 为箱状负异常。

原因:存在厚层含砾砂岩。

中部:2. 5m 为中值, SP 偶见小的负异常。

原因:接受了巨厚泥岩、灰质泥岩沉积,自上向下还原环境逐渐加强、泥岩颜色逐渐变暗,砂岩极少。

下部:---------------------------------------------------------------最新资料推荐------------------------------------------------------ 2. 5m 为中高值, SP 偶见负异常或基值不明显。

原因:还原环境强,有巨厚暗色泥岩、灰质泥岩、油页岩沉积,泥岩硬、脆,由于压实作用强故裂缝较发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性特征(没有考虑油气层。


平原组:2.5m为中低值,SP无基值。

原因:地层水为淡水,大多未成岩。

明化镇组:中上部2.5m为中高值、下部为低值,构成弓形电阻;中上部SP正异常,下部为正异常幅度逐渐减小,呈现向负异常的过渡趋势。

原因:中上部地层存在淡水层,向下地层水矿化度逐渐加大。

地层成岩性较差。

馆陶组:2.5m为低值,SP为箱状负异常。

原因:地层水为咸水,存在厚层含砾砂岩。

东营组:2.5m为低值,SP为箱状负异常。

原因:地层水为咸水,存在厚层含砾砂岩。

沙一段:2.5m为中值,呈梳状特征;SP偶见负异常。

原因:呈还原环境,水动力弱,沉积物中出现暗色泥岩、灰质泥岩、油页岩,另有薄层灰岩、生物灰岩、针孔状灰岩、白云岩存在,砂岩较少,粒度一般较细。

单层为簿层。

沙二段:2.5m为低值,SP为指状负异常。

原因:砂岩单层厚度不大、粒度中等。

沙三段:上部:2.5m为低值,SP为箱状负异常。

原因:存在厚层含砾砂岩。

中部:2.5m为中值,SP偶见小的负异常。

原因:接受了巨厚泥岩、灰质泥岩沉积,自上向下还原环境逐渐加强、泥岩颜色逐渐变暗,砂岩极少。

下部:2.5m为中高值,SP偶见负异常或基值不明显。

原因:还原环境强,有巨厚暗色泥岩、灰质泥岩、油页岩沉积,泥岩硬、脆,由于压实作用强故裂缝较发育。

砂岩由浊积形成,厚度相差较大,粒度不均、含泥较重——物性差。

沙四段:上部: 2.5m为中高值,具逐渐抬升的“王八盖”特征。

SP见负异常。

原因:
灰质泥岩、劣质油页岩为主,簿层碳酸盐岩是高阻的原因,砂岩量不多。

中部: 2.5m多为中值,SP见负异常。

原因:泥岩、灰质页岩为主,砂岩量不多。

下部: 2.5m多为中低值,SP见负异常。

原因:蓝灰色泥岩为主,砂岩量不多。

孔一段: 2.5m为低值,SP为负异常。

原因:灰、红泥岩中只夹灰、红砂岩。

孔二段: 2.5m为中低值,SP为负异常。

原因:灰色泥岩中夹砂岩、碳质页岩、泥灰岩。

孔三段: 2.5m多为中高值,SP为负异常。

原因:玄武岩中夹砂、泥岩。

青山组: 2.5m为中高值。

原因:火山喷出岩系和火山碎屑岩系。


三台组: 2.5m为低值,SP为负异常。

原因:砂砾岩、泥岩互层。

坊子组:2.5m为中低值,SP为负异常。

原因:泥、砂互层夹煤层、碳质泥岩。


前震旦系: 2.5m为高值。

原因:深变质的片麻岩。

测井曲线分层特征
平原组:2.5m由低到高的低值处,SP刚刚趋于泥岩基值的基部。

明化镇组:2.5m无特征,SP正异常结束,出现负异常的底。

结合邻井特征。


馆陶组:2.5m小尖峰的最大值(底砾)处,SP箱状负异常的底。

东营组:2.5m无特征(上下为低值),SP箱状负异常的底。

沙一段:2.5m梳状电阻的底,SP无特征。


沙二段:2.5m无特征,SP指状负异常结束,箱状负异常的顶。


沙三段:2.5m在逐渐抬升的“王八盖”特征的基部,SP无特征。

沙四段:2.5m、SP无明显特征,主要依靠岩性双红特征及地层对比进行分层。

地层岩性特征
•平原组:土黄色粘土和流砂层,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明化镇组:浅红色、棕黄色泥岩为主,上部夹较多砂岩,向下砂岩减少。

泥岩颜色变深变紫,并出现石膏与灰质团块。

部分地区有气层。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馆陶组:棕红、灰绿色泥岩与浅灰、灰白色砂岩互层。

下部砂层发育,组成一个自上而下由细变粗的正旋回。

是本区的主要含油层系。

底部砂砾岩层是区域标准层,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河流相
•东营组:棕红、紫红、灰绿色泥岩与灰白色砂岩不等厚互层。

组成三个小的正旋回。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河流相、
•沙一段:灰色泥岩为主,上部夹砂岩,中、下部夹薄层灰岩、生物灰岩、针孔状灰岩、白云岩。

有区域标准层生物灰岩和地区性标志层豆状砂岩、针孔灰岩、白云岩。

是本区的油气源层系。

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滨湖~浅湖~深湖相
•沙二段:上部泥岩红、砂岩粗,构成红粗段。

向下泥岩逐渐变成灰绿、绿灰色,出现碳质页岩特殊岩性。

砂岩也变细。

有碳质页岩集中段标志层。

是本区的主要含油层系。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沼泽相
•沙三段:①上部:灰色泥岩与浅灰色砂岩不等厚互层,有鼓包泥岩、紫斑泥岩、含螺砂岩标志层。

三角洲相②中部:灰色、褐灰色泥岩为主,夹三组变化比较大的透镜体砂岩,所谓上、中、下高压油层。

是本区主要含油层系。

滨湖~浅湖相
③下部:褐灰色泥岩、灰质泥岩与褐色、黑褐色油页岩互层。

是本区的油气源层系。

有区域标准层油页岩集中段。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中深湖相
•沙四段:中深湖相
①上部:褐灰色灰质泥岩、劣质油页岩夹薄层灰岩及泥岩。

局部地区见块状砂岩和礁灰岩。

②中部:灰色、褐灰色泥岩、灰质页岩夹砂岩,碎屑灰岩、鲕状灰岩等。

③下部:蓝灰色泥岩为主,夹薄层白云岩、砂岩,泥岩中出现石膏。

有蓝灰色泥岩标志层。

是本区的生油层系,也是含油层系之一。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孔一段:①上部:红泥岩段。

在东营中央隆起带为一套膏盐层。

②下部:红泥岩、红砂岩互层。

潍北红砂岩发育,是主要的含油层系。

•孔二段:灰色泥岩为主夹砂岩。

顶部夹碳质页岩、泥灰岩。

有碳质页岩密集段标志层。

是本区的油气源层系之一。

•孔三段:灰色、紫红色玄武岩为主夹砂、泥岩。

与中生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青山组:一套颜色比较杂的火山喷出岩系和火山碎屑岩系。

主要有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凝灰质砂岩等。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三台组:一套红而粗的砂砾岩与泥岩互层。

砂砾岩以杂色为主,向下粒度变细,泥岩颜色向下变绿。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坊子组:一套含煤层系,主要为灰色泥岩与砂岩互层夹煤层与碳质泥岩。

中生界地层中砂岩均含有火山喷出岩岩块,以此为标志和上古生界相区别。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前震旦系:一套深变质的片麻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