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一、引言美术学科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重要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美术教育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法的传授,而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本文旨在探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二、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多个方面,包括审美情感、审美表达能力、审美意识、审美鉴赏能力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素养。
三、创设情境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可以通过观察、实践、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探究学习美术学科强调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教师应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对话交流对话交流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
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教师可以将课堂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和合作完成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示范与指导示范与指导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案例,进行示范和指导,让学生能够具体了解和掌握技法和表现手法。
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鼓励他们在创作和表达中发掘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七、多元评价多元评价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的关键之一。
教师应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既包括作品评价,也包括过程评价和思维评价等。
通过多元评价,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需改进之处。
八、结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和策略。
小学美术课堂中核心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法

小学美术课堂中核心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法引言核心素养教育是小学美术课堂中的重要内容,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的实施方法,以帮助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有效地进行核心素养教育。
方法一:培养观察力观察力是美术创作的基础,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培养:- 给学生提供各种观察对象,如自然景物、艺术品等,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并描述所见。
-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让他们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并发现其中的细节。
方法二:培养创造力创造力是美术创作的核心,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培养:- 提供多种创作材料和工具,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思考和解决美术创作中的问题,激发彼此的创造力。
方法三:培养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美术作品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培养:- 在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表达方式,如绘画、雕塑、摄影等。
-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他们学会通过艺术作品与他人进行交流。
方法四:培养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培养:- 引导学生研究欣赏艺术作品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色彩搭配、构图等。
- 组织学生进行艺术作品评论和展示,让他们学会用批判性的眼光思考和评价作品。
结论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学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使核心素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美术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二十二、总结与展望
1.总结经验:定期总结美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2.展望未来:结合教育改革方向,规划美术教学的长远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美术教育。
3.持续关注:关注美术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借鉴国内外优秀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
4.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美术表现力。
五、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和实践成果。
2.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美术鉴赏、创作、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3.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其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2.通讯联系: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与家长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
3.美术作品展示:组织学生美术作品的展示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共同见证学生的成长。
4.家长教育资源:提供美术教育资源,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美术学习,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十九、课外拓展
1.艺术社团:鼓励学生参加艺术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美术实践能力。
2.成长记录:建立学生的美术学习成长记录,跟踪其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
3.教学反思:教师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十五、教师角色
1.指导者: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引导他们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
2.促进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
3.评价者: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作品和表现,提供有建设性的反馈。
2.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美术活动,如墙绘、艺术表演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小学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
组成部分。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想象力和
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的艺术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美术创作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和创作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
带领学生观察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引导他们观察形状、颜色、纹理等,培养学生
对事物的敏锐感知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速写、写生等形式,
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再现能力,让他们学会观察事物的细节和形式,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和
艺术表现能力。
想象力是美术创作的灵魂和动力,也是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表达的重要能力。
教师可
以通过讲解各种艺术作品、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
的创作灵感和表现欲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
形式的艺术创作,让他们尽情地展开想象和创作,了解和探索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手法,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课堂的开展策略

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课堂的开展策略那么,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如何开展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点呢?下面就结合美术课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开展策略。
一、注重审美情感的培养审美情感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术课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从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
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体验到艺术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可以结合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进行解读,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创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想象力,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的体验。
二、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术课可以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美术课堂上,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材料和主题,让学生进行艺术创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创作活动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者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老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和讨论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分享和进步。
老师还可以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解读,让学生领会艺术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美术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

美术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2.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综合运用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表现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美术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2.观察、感知和表达能力的培养;3.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4.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培养;5.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艺术作品,向学生介绍美术核心素养的概念和作用,并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想法。
2.知识讲解(20分钟)向学生介绍美术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包括观察、感知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培养以及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
3.练习与实践(30分钟)a.观察与感知:放映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画面和细节,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b.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尝试用绘画、手工或摄影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c.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设计一个创意绘画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主题或场景进行创作,鼓励他们用新颖的视角和表现方式展现自己的创意和灵感。
d.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创作,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负责不同的部分,通过互相协商和沟通完成一幅合作作品。
4.总结反馈(1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提供互相评价和建议的机会,促进彼此的艺术成长和进步。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美术核心素养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分享和评价,以及对作品的分析与欣赏,综合评价学生在美术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情况。
同时,通过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改进和对其他学生作品的评价,了解学生在观察、感知和表达能力、创造力、合作与沟通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核心素养为美术课堂提供了指导性原则,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想象、创新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出发,探讨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教学。
观察能力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和鉴赏的基础。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所见。
可以设计一些观察练习,如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纹理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师还可以将观察作为创作的前期准备,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取灵感,为后续的创作做好准备。
表达能力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核心。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应该创造有利于表达的环境和氛围。
可以设置自由画画的时间,让学生随意发挥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想象力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推动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动画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介绍某个艺术作品时,可以与学生一起发现其中的故事和想象的空间。
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想象类的创作任务,如绘制自己心目中的乌托邦、设计未来城市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重要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创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创作任务,如绘制自己喜欢的风景、创作独特的手工制品等,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发挥个性和创新。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创作,通过集体智慧和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想象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达、想象和创新来进行美术创作。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他们的美术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美术学科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丰富想象力、培养创造力、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学科。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美术修养,我们需要关注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本文将探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美术学科学习中所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这些核心能力包括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等。
通过培养这些核心素养,学生可以发展出独特的艺术才能和个人风格,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在观察、思考、创造和表达方面的能力。
二、观察力的培养观察力是美术学科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能力之一。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艺术作品。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制作观察板。
学生可以利用纸板、笔和相机等工具制作出自己的观察板。
他们可以将感兴趣的事物拍照并贴在观察板上,然后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
2.素描训练。
素描是培养观察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素描训练,要求他们观察并绘制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形状和细节。
3.走进自然。
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自感受自然的美丽。
可以组织他们到公园、湖泊或山区进行实地观察,观察植物、动物和自然景观的细节。
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学生能够加深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
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学生的观察力会得到极大地提升,他们能够更加细致地观察事物,从而在艺术创作中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三、思维力的培养思维力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学生的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等。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1.提问和探究。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例如,当学生观察一幅艺术作品时,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作品的主题、形式和情感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思维力的培养摘要:美术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与艺术传递的课程。
今年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目标新常态课,也是不再是简单的对人的能力、品质等方面内容进行反映的课程,美术课程还能够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映,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力也同样能够得到发展。
如今,美术课程逐渐采取学生自己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问题中寻求创新性发展,这些都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完成任务,还能够发展其思维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教学;课堂教学近些来年,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中国美术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颁布《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之日起,以中国特色为前提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美术教育涉及面之广、体系之完备(大纲、课程、教材等)让人感到欣慰。
“核心素养”就是一个国际概念,它提出的根本用意就在于指出新世纪培养的学生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成功生存,进而实现个人成就,推动社会发展。
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核心素养提出以后,收到了各个国家不同程度的认同和贯彻,但是因地制宜,不同国家对于此概念的理解和贯行有不可避免的差异化存在。
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体现在重视知识创新等必备的生存技能;而日本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
但归根究底,任何范围内核心素养的发展和研究都与时代变革和社会思潮紧密相连,同时,我们国家也已经采纳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推而广之。
例如日本教师的教学方式就能够得到不少启示,他们在手工折纸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之余,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创新,鼓励学生产生一些奇思妙想,鼓励不同的折纸方法的出现。
美国教育家萨奇曼提出: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
他坚信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好奇心。
学生以思维能力为工具去吸收新知识,去处理各种文化冲突,同样其分析和考察问题的能力也在国际化教育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美术教育国际化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那么如何进行思维训练昵?以下是几点建议:1.注重实践。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
其实在美术学科中从美术工具的选择开始就应该从实践着手。
众所周知,美术工具的选择对小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而且美术工具的有效选择对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执教一年级,可能就会常常会有学生问老师:“老师,我们今天画画还是做手工?”“老师,我不想用水彩笔了,能用油画棒吗?”……由此可见,单一的绘画工具已经不被学生所选择,学生渴望不一样的绘画工具,不一样的绘画方式,不一样的美术课。
比如说在四年级美术课例中《一模不一样》,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媒介与工具,运用不同的方法体验、创作一个特异形的作品。
于是,在教会学生特异形的基本理念后,我分别提供了复写纸、彩色卡纸、水彩笔、白乳胶、剪刀这几种材料供同学们选择,学生在绘制的时候,既可以用剪刀在卡纸上剪出形状粘贴的形式,又可以用复写纸重复绘制的形式……使用的工具不再仅仅局限于画笔,让学生在探究工具、使用工具中锻炼合理分配的学习能力。
此外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更是应该落实实践性,如五年级《各种各样的房屋》一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极普通的堆柴房,屋前堆放许多木头,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
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高得更高,矮得更矮,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
这样设计的课程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个模样,共性中有个性。
看学生的写生作业,有的是一棵大树下的一间小屋,有的是一笔一划的勾房瓦,有的屋前一条小路,引起人的遐想。
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改变授课形式美术教学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这样一个与问题相符的情境进行探讨。
而小组合作是我校班级普遍使用的一种学习模式,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由于小组合作是在班级授课的环境下进行的,它是个人自学和组内探讨的集中表现,因此这样的方式在美术课堂上毫无疑问所需使用的。
依然是四年级课例《一模不一样》,揭示课题后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1)书本第37页里的图片(重复现象里的特异现象)带给你什么感觉?(2)什么是重复构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什么是特异构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带着这三个问题,学生看书进行思考,遇到知识点用笔圈出来,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先由学生自己思考过、讨论过,再由教师全面进行讲解,巩固记忆,再难的知识点也能够引刃而解。
在学生的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学生不再受到传统教学的禁锢,思维力更是得到了发展。
放弃传统的只注重讲授的授课方式。
开展诸如集体讨论问题、独立收集材料、分析时事之类的活动来推动学生更主动和更积极去学习。
在此提出一篇具体案例: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梵高这位画家吗?生:知道,他是一名很有名的画家,是画油画的。
师:看来大家对他的了解很有限,在学习《向日葵》这一课之前,我有必要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梵高的人生经历和他主要的作品。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作品。
(多媒体展示《割了耳朵的自画像》)生:(集体惊呼)用纱布包着,好像少了一只耳朵。
老师接着介绍了梵高悲惨、坎坷的生平以及他的作品,然后让学生分成四组,讨论他作品的特点。
生:老师,我看不懂梵高的画,看不出来有什么好的。
师:我想这和你的美术素养有关,学会怎样欣赏美术作品需要一段时间美术基础学习。
大家看屏幕,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分析梵高作品的特点,开始老师就提醒大家,在观看作品的时候要注意作品的色彩和用笔,现在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这幅画。
学生在疑问的基础上对作品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而且问题学生自己在探讨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性更强。
3.日记和文字记录。
学生们不仅要画,要欣赏,更应该留意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反应。
你对今天课堂或这次活动的感受,或你对这幅作品的体会以及你画这幅画的意图或者目的,这些如果都有一些文字表述,无疑会深化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对作品及对文化的理解。
美术学科本身的一个特点:人文性,我在教学的时候更多地是注重艺术品的人文关怀。
如中国画受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影响,提倡出世和淡薄,要求作画者静心,它本身就是一门养性、养心的艺术。
一方面,虽然都是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毫无主题可言,但我们欣赏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例如齐白石的中国画,画面寥寥几笔,仅画一瓜一果,但我们仍可从其中感悟小情趣,大道理,增加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另一方面,画中国画本身就是一件修身养性的事情,当今的人们身处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生存、竞争累得每一个人都喘不过气来,当你学会静下来去作画,让心游走于笔墨之间的时候,会感觉身心都得到了陶冶。
又如,当欣赏国外现代艺术作品的时候,现代艺术的前瞻性可以培养学生面对未来、勇于幻想的精神。
由于现代艺术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特点,所以它总是走在意识形态的前头,因此与传统美术相比,它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前瞻性和先进性。
并且,现代美术更加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各个国家的各个民族有着富有魅力的理想、愿望、价值、情感意志、爱、美、自由等人文精神,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4创新思维的促进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引导是能够促进孩子思维力的发展,就比如美术课程中常见的材料运用就可以对孩子的思维力起到促进作用。
美术材料是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美术课堂的直接体现。
不过在美术教学中平时使用的蜡笔只是一个纯粹的上色工具,恰巧一次学生问老师:“老师,如果蜡笔变碎末了,还能画画么?”这个问题就是对教师教学的有效启发,在打破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有创新性的发展。
如何用蜡笔碎末作画呢?学生提出用高温将蜡笔碎末融解,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电器是可以产生高温,他们的回答很让我惊喜--电熨斗。
材料都准备好了,教师继续让学生讨论接下来的操作过程,他们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蜡笔颜色,再用塑料刀刮下一些蜡笔碎末放在纸上拼凑图案,把纸对折,最后由教师来操作电熨斗把他们摆好的作品进行加热,一幅极具创意的综合材料画就诞生了。
学生通过对绘画材料的探讨,提高了材料二次利用的机会,加深学生对材料改造加工的认识,培养了创新意识,更达到了学生思维力的发展。
除此之外,美术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学科,在美术课堂上经常能够有打破常规的想法与做法,例如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对作品不同的见解;学生在画法上的所采用的不一样的途径,美术作品展示方式的多样化等,这些都是学生在美术课上的思维力的体现。
教师针对于此应该做到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创新想法进行保护,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力的目的。
总之,在“教育国际化"的引导下,美术课堂也在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
近年来,在课改的影响下美术课堂也逐渐走出了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有了创新性的发展。
当前美术教育意味着美术资源扩大,教育手段多样,评估方式灵活,教育对象个体差异增大等改变,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中,我们的美术教育将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
不过相信在大家对美术课堂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下,学生的思维力一定会在美术课会有重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1]开展地方美术教学,提升美术核心素养[J]. 王燕文.高考. 2016(09)[2]高效课堂的核心[J]. 陈祥书.中学语文. 2016(01)[1]让中职美术教学“动”起来[J]. 丁永生.职业. 2017(24)[2]美术基础教育中的真、善、美探索[J]. 袁洪哲.美术教育研究. 2015(08)[3]美术基础教育与文化的融合[J]. 严抒勤.教育评论. 2016(03)[4]浅谈美术专业考生的应试误区[J]. 欧祖明.石油教育. 2015(11)[5]口诀法——学习美术的有效方法[J]. 罗彦军.职业技术教育.2016(02)[6]美术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初探[J]. 金培东.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