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司马懿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 中司马懿形象之我见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引言 (2)一、司马懿生平 (2)(一)出生简介 (2)(二)与诸葛亮的角逐较量 (3)(三)高平陵政变 (4)二、对司马懿的评价 (5)(一)作者罗贯中倾向:批判,非正义的一方 (5)(二)前贤观点:青睐、功过是非分明 (5)(三)个人观点:不得已之反抗 (6)后记 (7)致谢 (7)注释 (8)参考文献 (8)文献综述 (9)《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形象之我见作者:程秋霞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摘要: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出场较晚,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三国中热闹大多都在前半部,舞台上的风光,都被最早的角色抢光了,他显得不那么光彩出色,但是,在这段历史中,他是一位靠耐性、权谋、机智、残忍,夺得胜利并且是最了不起的大赢家。
司马懿与曹魏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三朝元老的托孤大臣他始终坚持自己韬光养晦的生存之道,与曹爽明争暗斗十余年最终在高平陵政变中落下帷幕。
Abstract: Simayi play late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 doms, was a mysterious figure, the three countries in the m ost busy in the first half, the scenery on the stage, was the earliest picked up, the role of his excellent less glor ious, but, in this period of history, he is a patient, the tactics, witty, cruel, and win the victory and is the most amazing big winners. Simayi associated with cao wei regime, as minister of the same entrust an orphan to he always adh ere to its survival, more than 10 years of competition with Mr Eventually ended in GaoPingling coup.关键词:三国演义;司马懿;形象;不得已反抗;Key word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Simayi. Image;To resist;引言在《三国演义》(后简称“演义)中,作者罗贯中成功的塑造了诸多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如奸诈诡谲的曹操,忠厚仁义的刘备,义薄云天的关羽,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还有人格魅力几乎接近完美的赵云。
独步深渊的司马懿:三国演义中的智勇两全者

策略手腕
善于利用资源和信息,制定出最优策略 精于心理战术,能够准确判断对手的意图和弱点 善于运用计谋和策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保持冷静,制定出正确的策略
心理战术
善于揣摩对手心理,利用 对手的弱点进行攻击
善于运用心理战,以智取 胜
在政治斗争中,善于运用 心理战术,控制局势
负面评价:司马懿也被指责为权谋家和阴谋家,为了个人利益和权力不择手段,甚 至有篡位之嫌。
影响:司马懿的形象在后世文学、戏剧、影视等作品中被广泛描绘和演绎,对于塑 造其形象和评价其历史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对于司马懿的评价是多方面的,既有肯定其贡献的正面评价,也有指责其阴 谋和篡位的负面评价,但无论如何,他的形象和影响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政治家:辅佐 曹魏三代,掌 握实权,为晋 朝的建立奠定
基础
军事家:平定 辽东,抵御诸 葛亮北伐,展 现出卓越的军
事才能
文化人:精通 文学、书法和 围棋,对文化 传承有所贡献
权臣:在曹魏 后期,通过手 段巩固权力,
掌控朝政
三国演义中的形象
智勇双全: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以智谋和勇气著称,多次在战争中展现出高超的策略和指 挥能力。
忠诚于曹魏:司马懿始终忠诚于曹魏,为曹魏的繁荣和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政治手腕高明:司马懿在政治上极为精明,善于利用各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忍辱负重:在面对困境和屈辱时,司马懿能够保持冷静和坚韧,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目 标。
后世评价与影响
正面评价:司马懿被认为是一个智勇双全、深思熟虑的战略家,善于运用计谋和策 略,为曹魏的统一北方和巩固政权作出了重要贡献。
临危不惧
面对危机时保持冷静,不慌不乱
司马懿人物评论作文

司马懿人物评论作文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风云变幻的时代,司马懿就像一个隐藏在阴影中的神秘高手,不动声色地玩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游戏。
咱先说这司马懿的耐心,那可真是比老乌龟还能沉得住气。
别人在战场上横冲直撞,拼个你死我活的时候,他就像个没事儿人一样,默默地观察着局势。
就像看一群人打架,他先在旁边找个好位置,盘算着什么时候出手最合适。
你看诸葛亮给他送女人衣服,想激他出兵,他倒好,不气不恼,还把那衣服穿上,说句“多谢丞相赐衣”,这脸皮厚得也是没谁了。
他心里清楚得很,跟诸葛亮正面刚不一定能赢,那就耗着呗,反正他有的是时间,最后活活把诸葛亮给耗死在五丈原。
这就好比两个拳击手比赛,一个猛打猛冲,一个就在角落里躲着防守,最后猛冲的那个没了力气,躲着的这个轻松获胜。
司马懿这人的演技也是一流的。
他在曹操面前那可是装得服服帖帖的,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忠诚老实、没有什么野心的臣子。
曹操那么多疑的一个人,都被他骗得一愣一愣的。
他就像一个超级间谍,表面上唯命是从,实际上心里不知道打着什么算盘呢。
他还特别擅长在关键时刻装病,那装得比真病还像。
曹爽派人去看他的时候,他躺在床上哆哆嗦嗦,说话都不利索,好像马上就要归西了一样。
结果呢,曹爽刚一放松警惕,他就像猛虎出山,一举把权力夺了过来。
这要是放在现在,他肯定能拿个奥斯卡小金人啊。
再说说他的眼光,那叫一个毒。
他早早地就看出曹魏政权内部的矛盾和弱点,知道自己只要耐心等待,总会有机会坐收渔翁之利。
他就像一只盯着猎物很久的狼,瞅准时机就猛扑上去。
而且他培养自己的势力也是悄无声息的,慢慢地在曹魏朝廷里安插自己的亲信,等到他真正动手的时候,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不过呢,司马懿这人也有让人不太喜欢的地方。
他为了夺权,手段确实有些狠辣。
把曹爽一家都给杀了个精光,一点情面都不留。
这在讲究忠义道德的古代,多少有点不地道。
但话又说回来,在那个乱世,要想生存下去,要想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可能也只能这样不择手段了。
司马懿读后感

司马懿读后感《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有人说他是智勇双全的谋士,有人说他是阴险奸诈的权谋之士。
无论如何,司马懿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他的一言一行都让人深思。
司马懿是一个具有非凡智慧的人,他善于谋略,善于用计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他对敌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能够准确地判断敌人的意图,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在三国乱世,司马懿的智谋为曹魏立下了不少功劳,他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曹魏的一大支撑。
但是,司马懿的权谋也让人感到不安。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使用各种手段,包括欺骗、诡计、暗算等等。
他的行为让人感到他是一个阴险奸诈的人,他的手段让人感到不快。
在他的权谋之下,曹魏的统治也变得越发残酷和不人道。
司马懿的一生,让人深思。
他的智慧和勇气是值得敬佩的,但是他的手段和权谋也让人感到不安。
他的一生,让人感到复杂而深刻的思考。
在司马懿的一生中,最令人感到震撼的是他的忠诚。
他对曹魏的忠诚是无可置疑的,他为曹魏的统治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甚至不惜使用各种手段来保护曹魏的利益。
在乱世之中,司马懿的忠诚成为了曹魏的一大支撑,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值得称道的品质。
司马懿的一生,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
他的智慧和勇气,他的权谋和手段,他的忠诚和奉献,都让人深思。
在乱世之中,司马懿的一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司马懿的一生,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故事,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人生。
司马懿:智谋之士

司马懿:智谋之士司马懿,字仲达,曾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智谋过人,才华出众。
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能,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智慧的人物之一。
本文将就司马懿的智谋才能进行探讨。
一、政治才能司马懿在政治方面展现了出色的才能。
他在东汉末年担任太学博士,为后来的晋朝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司马懿不仅具有卓越的学识和智慧,而且还运筹帷幄,为当时陷入动荡不安的天下带来了一丝稳定。
当时的时局非常混乱,群雄纷争,豪强割据,人心惶惶。
司马懿以其深思熟虑、审时度势的智慧,不断出谋划策,最终成功取得了汉灵帝的信任,成为朝廷重要的谋士。
二、军事才能除了在政治方面表现出色外,司马懿在军事方面也有卓越的才能。
他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善于分析对手的弱点,并以此制定出周密的战略,取得了多次辉煌的军事胜利。
当司马懿担任大将军时,曾多次成功击败曹魏的敌人,稳定了国内局势。
他在军事上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善于利用地形优势,增强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展现出非凡的指挥才能。
三、文化造诣除了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才能外,司马懿还在文化领域显示出非凡的造诣。
他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深入研究经史文学,注重修身养性,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者。
司马懿对于儒家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他通过太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子,确保了晋朝后继有人。
他还倡导儒学思想,提倡道德修养,为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总结司马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巨人。
他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思熟虑的决策手段,在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司马懿的智慧和才能不仅为中国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也给后世留下了重要启示和借鉴。
关于司马懿评价作文

关于司马懿评价作文司马懿,那可真是三国时期一个让人又爱又恨、充满争议的家伙。
要是把三国比作一场超级大的牌局,那司马懿就是那个最后偷着乐,把所有筹码都揽入怀中的狡黠牌手。
咱先说这司马懿的聪明才智,那可真是不一般。
他就像一个超级计算机,在复杂的局势里迅速算出最佳应对方案。
你看他和诸葛亮对峙的时候,那真叫一个精彩。
诸葛亮多厉害啊,智慧近乎于妖,可是司马懿呢,就稳稳地守着,任凭诸葛亮怎么挑衅,他就像一只缩头乌龟一样——当然了,这可不是贬义词,这是他的聪明之处。
他知道自己的优势是魏国国力雄厚,只要坚守不出,耗也能把诸葛亮给耗死。
这就好比是两个人打架,一个人技巧高超但体力有限,另一个人虽然看着没那么机灵,但皮糙肉厚还有无尽的后援。
司马懿就稳稳地扮演着那个皮糙肉厚的角色,任你拳打脚踢,我自岿然不动,最后活活把诸葛亮给拖垮了。
这一招啊,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无比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对局势精准的判断。
不过呢,司马懿这人也有让人不齿的地方。
他的野心就像气球一样,随着权力的增大不断膨胀。
到后来,他就开始露出自己的獠牙了。
高平陵之变,那就是他彻底撕下伪装的时刻。
他把曹家的势力一下子就给架空了,就像一个强盗突然闯进主人家,然后把主人一脚踢开,自己当上了老大。
这种手段确实有些不地道,毕竟曹家对他也算是不薄,他这么做有点忘恩负义的感觉。
从为人处世的角度看,司马懿也算是个“社交达人”,当然是那种充满权谋算计的社交达人。
他在魏国朝廷里,培植自己的势力,拉拢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人,打压那些反对自己的人。
他就像一个编织大网的蜘蛛,精心地布置着自己的权力网络,每一根丝线都牵连着他的利益和野心。
总的来说,司马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
他有着卓越的智慧、超强的隐忍能力,但同时也有着贪婪的野心和不择手段的一面。
他就像一个多面的魔方,每一面都展示着不同的性格和品质。
如果他生活在现代,估计也是那种在职场上能一路逆袭,但又会让很多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的厉害角色。
不管怎么说,他在三国这个大舞台上确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颗独特的星。
关于司马懿评价作文

关于司马懿评价作文司马懿,那可真是三国里一个相当特别的人物。
要是把三国比作一场超级大剧,那司马懿就是一个从配角慢慢熬成主角的狠角色。
咱先说他的聪明劲儿。
这司马懿的脑子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转得飞快。
在战场上,他能看透对手的心思。
就拿和诸葛亮对阵来说吧,诸葛亮那可是智慧的化身,一般人在他面前就跟小透明似的。
但司马懿可不一样,他知道自己正面刚不过诸葛亮,就玩起了消耗战。
不管诸葛亮怎么挑衅,他就像一只缩头乌龟一样,坚守不出。
你还别笑,这一招可把诸葛亮给气得够呛。
这就好比两个人打架,一个是武林高手,一个是很会躲猫猫的机灵鬼,这机灵鬼虽然打不过高手,但就是让高手拿他没办法。
再说说他的忍耐力。
司马懿那忍功简直绝了。
曹操在世的时候,就对他有所猜忌,那曹操是谁啊?那可是疑心病超重的主儿。
司马懿在曹操眼皮子底下,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小心翼翼的。
他能装,装作一副老老实实、忠心耿耿的样子,把自己的野心深深地藏起来。
这要是换了别人,可能早就忍不住暴露自己的想法了。
可司马懿呢,他就像一个潜伏的特务,一潜伏就是好多年,一直等到合适的时机才慢慢冒头。
不过呢,司马懿这人也挺让人觉得有些不齿的。
他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那手段有点不地道。
他对着曹爽承诺只要交出兵权就保他富贵,曹爽那个傻小子还真信了。
结果呢,司马懿转手就把曹爽一家给收拾了,这简直就是言而无信啊。
就像两个人做交易,一个人答应了条件,另一个人却出尔反尔,把前面那个人坑得死死的。
从另一方面看,司马懿对他的家族那可是相当负责的。
他就像一棵大树,为司马家族遮风挡雨,不断地积攒力量,最后让司马家族成功上位,建立了晋朝。
虽然晋朝后来的发展不咋地,但司马懿的这一番谋划也确实厉害。
总的来说,司马懿是个复杂的家伙。
他既有聪明睿智的一面,在军事和政治斗争中如鱼得水;又有狡猾阴险的一面,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他就像一个多面的魔方,每一面都代表着他不同的性格特点。
你可以说他是个大英雄,毕竟他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并且让家族崛起;也可以说他是个大反派,因为他的一些做法确实违背了道德和诚信。
司马懿读后感

司马懿读后感《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智谋和权谋让人敬佩,但同时也让人感到厌恶。
在小说中,司马懿被描述为一个阴险狡诈、心机深沉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
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得不对他进行思考和反思。
司马懿的智谋和权谋让人敬佩。
在小说中,司马懿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和计谋,成功地在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曹魏的重要人物。
他善于观察形势,善于把握机会,善于利用他人的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的智谋和谋略让人叹为观止,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华和智慧。
然而,司马懿的阴险狡诈和心机深沉也让人感到厌恶。
在小说中,司马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使用各种手段,包括谎言、欺骗、暗算等。
他的行为让人感到不快,让人觉得他是一个不择手段的人物。
他的阴险和狡诈让人难以接受,让人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情。
司马懿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得不对他进行思考和反思。
他的智谋和权谋让人敬佩,但同时也让人感到厌恶。
他的形象让人产生了复杂的情感,让人难以对他进行简单的评价。
在司马懿的形象中,人们看到了权谋斗争的残酷和无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因此,司马懿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得不对他进行思考和反思。
在司马懿的形象中,人们看到了权谋斗争的残酷和无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司马懿的形象让人产生了复杂的情感,让人难以对他进行简单的评价。
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得不对他进行思考和反思。
在司马懿的形象中,人们看到了权谋斗争的残酷和无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因此,司马懿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得不对他进行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司马懿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的智谋和权谋让人敬佩,但同时也让人感到厌恶。
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得不对他进行思考和反思。
在司马懿的形象中,人们看到了权谋斗争的残酷和无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因此,司马懿的形象让人产生了复杂的情感,让人难以对他进行简单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司马懿的人物形象 菅 冰 【摘要】司马懿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作品在凸现出他的卓绝才干和过人之处及智勇双全、
通脱权变,善于把握时机的性格特点之外,还同时刻画、描述了他内心的矛盾、痛苦之处,比如他教育子女的良苦用心,以及忠贞不为世人所理解等隐蔽的内心世界活动,《三国演义》也以此显现出对历史人物描述的过人之处。司马懿的这些种种品质,使他成为一个生动、完美的文学形象。 【关键词】智慧 隐忍 冷静 机变 把握时机
《三国演义》中,作为陪衬人物的司马懿也是小说中描写得最传神的人物之一。这其中夹杂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正如鲁迅所说,小说中表现孔明的机智太夸张,“多智而近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妖”的聪明人,最终被司马懿活活“拖”死了,这不能不说明一些问题。 目前对于司马懿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没有准确的定论。其中以两种声音为主流:一种是他与“正统”对立,所以就顶上了奸臣、佞臣的帽子,王莹雪的《司马懿与诸葛亮形象之比较》就是代表之一;一种是为司马懿“平反”,王晓毅的《司马懿与曹魏政治》认为他是在经历了由消极回避,到积极效忠,而最终反叛夺权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政治立场才逐渐转变的。在融合《三国演义》的文学艺术与借鉴《晋书》历史记事的修饰下,又从小说的艺术渲染中解放出来,结合现代的思想观念,从历史进程上肯定了司马懿的历史功绩。 司马懿集大奸大忠、大智大勇、坚韧与猥琐等众多品质于一身,这使得他性格显得十分复杂,也奠定了他悲剧英雄的形象。在与曹氏集团的较量中,他默默无闻,选择隐忍,以退为进;在他人生后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锋芒毕露,显现出他的机变和智慧。司马懿的一生跌宕起伏,由被迫出仕到叱咤风云,再到高举屠刀,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与曹氏君王的较量:隐忍而积极
司马懿,字仲达,三国后期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权谋家,西晋的奠基人。史书上称他 “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1]在曹魏初创前期,曹操招纳司马懿入朝为官,迫于曹操的淫威,他屡次拒绝之后便不再伪装,在无奈之中,只得接受任命。司马懿深知,要在生性多疑的曹操手下有一番大作为几乎是不可能的,若锋芒尽显于外,则易招致猜忌,下场会很悲惨,祢衡、杨修等人便是前车之鉴。因此,司马懿这一时期在明哲保身、藏智露拙的同时不断地历练自己,蓄势待发,等待时机,以求大展其才。 曹操死后曹丕篡汉自立,这使得蛰伏已久的司马懿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这时期司马懿的“奸雄”面目渐渐浮出水面,他真正迎来了人生的辉煌时期,逐渐成为曹魏政权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先是帮助策划了以魏代汉的“大略”,后又因曹丕南征而“留守许昌,内镇百姓,外供军资”, [2]这一切都得到了曹丕的肯定和赞扬。但在国家大政方面,曹丕还是倚重于曹氏宗亲和旧臣,如曹休、曹真、贾诩等人就掌控着朝廷的所有大权,而司马懿只有等待、观望。 明帝曹睿时期,司马懿虽受重用,但却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魏文帝病重托孤,他嘱咐司马懿、曹真、陈群、曹休等人要悉心辅佐太子,共保社稷,并颁诏给太子曹睿:“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3]但这里的“三公”似乎并不包括司马懿,这种尴尬的处境使司马懿只得以西凉无守、练兵为由,请求外调。但曹睿始终认为司马懿是不可饱食的猛虎,饱食则伤主,因此他此时又自愿交出兵权,请求回乡养老。但时势造英雄,为了保住江山,曹睿不得不再次启用司马懿。 少帝曹芳时期,司马懿已站到了权力的顶峰,这个时候能够阻止他大展雄才的人皆大多凋谢。“他挟‘四朝元老’之威望,负‘伊尹、周公’之才德,谁也不敢和他的远见卓识相抗。他在魏国军政大事上的每一次决策和行动,都是完美无缺的。”[4]此时的司马懿终于迎来了大家的肯定与仰慕。 司马懿在与曹氏君王的较量中始终保持着低调的姿态,锋芒内敛,韬光养晦,这使得他能够准确把握时机,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危机,为自己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曹魏官僚集团的较量:容忍而决绝
在司马懿仕宦历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是充当“书记员”、“秘书”之类的角色,其原因是曹操的一句评价:司马懿“有狼顾相”。太尉贾诩也认为司马懿久非人臣。而司马懿只能公而忘私,勤于吏职,史书上写他“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5]司马懿在曹操死后仍改变不了被猜疑、排挤的命运。“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曹睿素怀疑忌。” [6]而众多的曹魏勋臣元老也大因之争都打压、排挤他,太尉华歆用曹操的话来暗指司马懿的不臣之心,司徒王朗也称司马懿素有大志,面对流言蜚语,司马懿只能再次选择了退让,忍耐。 曹真作为宗室中的才俊,算得上曹魏政权的柱石。在曹睿眼中,司马懿自然不能与其相提并论,但蜀军北伐中原,司马懿一方面让曹真吃尽苦头,备受煎熬,另一方面又大显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最终司马懿渐渐取代了曹真的位置,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兵权。此时的他已完成了谋臣向武将的转变。 少帝时期,司马懿受命辅政,以曹爽为代表的曹魏官僚集团对此耿耿于怀。于是曹爽采用明升暗降的策略夺其权。而后向司马懿痛下杀手,必欲除之而后快。司马懿得知后便诈病不出,以麻痹敌,最终司马懿以“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戚权”的罪名将曹真斩杀,[7]也许杀戮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处在政治漩涡之中,也许只有屠刀才能震慑敌人。这也充分显露出司马懿的奸雄形象。 与诸葛亮的对决:执着而不忍
在大多数人眼里,司马懿始终是诸葛亮的陪衬,但综观三国群雄,似乎唯一能与之对抗的便只有司马懿,诸葛亮也坦白说过:“平生所患者,独司马懿一人而已。”[8] 如在渭南一战中,两军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蜀军送给司马懿“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用以羞辱他,但司马懿佯笑受之,却不应战,只是询问诸葛亮饮食起居等琐事。这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是他了解对手的巧妙策略。“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9]诸葛亮听了也不得不叹曰:“彼深知我也!”[10] 诸葛亮对司马懿来说,既是对手又是“知音”。司马懿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当他纵观群雄时,却赫然发现只有他才可能是诸葛亮唯一的对手。有诸葛亮在一天,司马懿便一天在朝中有用,政敌就奈何不了他。在诸葛亮摆出“空城计”招呼司马懿的时候,也可以说是两个智者的摊牌。事后,“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11]这既向魏主道明诸葛亮的才能非曹真能及,又突出自己的才干超群,所以,他宁愿被部下称为“畏蜀如虎”,忍受别人的讥笑,也不愿彻底击溃蜀军。 总之,在与众人的较量中,我们都能清晰的看到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胸怀。“所以,在《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中,最能韬光晦影,最能忍辱负重,或者说,最能像北京人爱骂的‘装孙子’的人物,大概要数司马懿了。”[12] 洞察先机 以退为进
在三国中,司马懿很善于把握时机。曹操在掌握了大权后,就急招司马懿入朝。而司马懿却屡次推辞。司马懿真的是不想去曹操那里为官吗?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司马懿觉得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野心家,他不屑与之为伍。史书上也说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司马懿临终前嘱托就可见其心志:“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 [13]对于司马懿所言的“慎之”,一是让二子善理国政,不可以心生异志;二是让二子善保国政,不可轻易托付他人。这番话可见司马懿并非生来就是奸诈、狡猾的。第二,司马懿有着同诸葛亮一样的想法。人人都知道,诸葛亮是辅保幼主的忠臣良将,但司马懿又何尝不是?曹睿病危托孤,让幼子紧抱司马懿之脖颈,这与刘备的做法如出一辙,然而天不随人愿,曹氏宗族、众官僚的苦苦相逼,这使得他有苦难言,有国难投,贾诩、曹操的评价如噩梦一样,萦绕在他的心头中,曹真虽说是一步百计的良将,但其胸怀甚是狭窄,加之王朗、华歆等人的煽风点火,明帝处处对他加以防范,但又每每在危难之时,想起他。这种危急则重用,太平则抛弃的做法,使司马懿很寒心,甚至连庸碌无能的曹爽也向他举起了屠刀,所以除了冷眼观看,以隐忍为策略,没有别的出路可供他选择,但也正是隐忍成就了他一生的丰功伟绩。 锋芒毕露 借刀杀人
名将关羽之死与司马懿的权谋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曹操得知关羽欲攻樊城进军中原时,急派于禁和庞德率大军前去援救曹仁。结果于禁被擒、庞德被斩,使关羽威望达到顶峰,这使雄才的曹操惊慌不已,欲迁都以避其锋。而此时面对关羽的锋芒和曹操的犹豫,司马懿看准时机提出了对他的一生具有重大影响的阻谏。他说,于、庞二人非战之罪,于国家大计无损。他又指出此时孙刘两家外亲实疏,建议曹操交好孙权,与之暗结盟约共抗刘备。曹操听后大喜,毫无思索便依计而行,果然收取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司马懿借刀杀了关羽,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把握时机的能力,同时也反映出他独到的眼光和对人性有针对性的把握。 虽然《三国演义》有尊刘抑曹,褒诸葛贬司马的思想倾向,但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都体现了司马懿奸诈虚伪和雄才大略的两面性,他善于转嫁矛盾,从而获得最大的利益。对于这个人物,罗贯中既写其“短”,也写其“长”,而这一切都说明了司马懿性格世界的复杂性。 离间吴蜀 力挫强敌
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联吴伐魏的策略是对三国时期最好的统筹。但司马懿初露头角之时就给曹操提出两点提议:一是联孙抗刘灭关羽,二是识破东吴移祸之计从而使曹魏“坐山观虎斗”。司马懿的计策的计策一一成为现实,不论是“借刀杀人”还是“坐山观虎斗”,都可以看出司马懿对天下整个形势的分析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