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 (1)
日本史复习资料

壬申之乱:671年天智天皇去世,围绕皇位继承,在其弟大海人皇子和其子大友皇子之间进行了一场内战。
逃到东日本并得到该地贵族支持的大海人皇子占据优势,很快就打败了未能取得西日本贵族支持的大友皇子,后者兵败自杀。
673年,大海人皇子在飞鸟净御原宫即位,为天武天皇。
壬申之乱实质是地方豪族利用民众反对近江朝廷门阀贵族统治,具有政变色彩的武装冲突。
大海人皇子平定“壬申之乱”,实质是地方豪族对近江朝廷的胜利。
班田收授法:646年正月,孝德天皇宣布大化改新诏书,正式宣布实行“班田收授法”,即班田制。
班田收授法效法隋唐的“均田制”,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
班田制实行班田收授,首先须编定全国的户籍。
它规定土地属于国家,国家每六年按人口把田地分给农民。
所受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由国家收回。
随着封建兼并的进行,到10世纪中期,农民大批破产,庄园数量越来越多,国家已无田可班,班田收授法被废除。
奈良时代:始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止于迁都平安京的794年。
受中国盛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印度、伊朗的文化,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
国家极力保护佛教,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
出现了“记纪万叶”,即《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
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天皇朝廷在实力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疆域。
实行班田制,广泛使用钱币,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快,商品交换兴盛。
政治上,天皇政权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主要是因为藤原家族的影响以及藤原家族与其他贵族之间的矛盾。
平安时代: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代,始于794年迁都平安京,止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
平安时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顶点,也是日本古代文学发展的顶峰。
在平安时代中武士阶层得到发展,后期武士阶层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权力,后来建立了幕府。
平安时代日本与中国有非常紧密的交往,在日本儒学得到推崇。
同时佛教得到发展。
894年废止遣唐使之后,发展了日本独自的国风文化。
《古事记》:日本古代官修史书。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复习专题五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四单元第1112课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精编版

专题五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思维导图知识点1:古代日本【要点回顾】1.6世纪前的日本(1)建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5世纪初, 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2)统治: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2.大化改新(1)背景: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
(2)概况: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4)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武士和武士集团(1)背景: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2)武士集团: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强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3)武士夺权: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其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4)幕府统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大权旁落。
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5)武士道: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典例分析】大化改新,其“新”的主要体现()A.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力B.加速了日本封建化的进程C.及加强了世袭贵族的地位D.直接推翻了幕府统治【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仿行隋唐制度颁布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原始状态步入文明,加速了日本封建化的进程,它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说法不正确,排除;故选B。
2015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日本史专题复习(共41张PPT)

二、近三年江西历史中考 有关日本的考题
2010年选择题: 8.右边示意图描述的是( A.佛教传播的路线 B.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 C.伊斯兰教传播的路线 D.马可·波罗来华的路线
A)
2010年第13题 材料一 (1895年)《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 开了世界的眼界,让大伙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 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材料二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柯伟林说:“中国从 1945年开始就已经崭露头角了……因为到1945年……中 国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因此,到 1945年, 中国至少是一个名义上的大国。”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时日本是怎样“让人们看到 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1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形 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发生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历史知识结构图有利于学生准确把 握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下面因 果关系的知识结构图错误的选项是 ( A )
A.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发 展农奴制出 现危机,民 族危机严重 B.倒幕运 动成功 C.明治 维新 D.甲午中 日战争
小结拓展:
明治维新
从战争的危害,和 平发展的重要性 分析
Japan 中考专题复习
日本史中考复习专题
第一部分:按时间概述日本之路
第二部分:解读近三年江西省历史 中考有关日本史的考题 第三部分: 梳理日本史的三个知识重点 ①日本的改革和发展
②中日关系 ③日美关系
一、按时间概述日本之路
(一)改革自强路
1、646年,大化改新标志日本从奴隶 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日本明治 维新开始,标志日本从封建社会逐步 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六:日本》复习资料整理

国别史专题六:日本大化革新(唐太宗时期)倭寇(明朝—海禁)向帝国主义过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经济上1、政府扶持发展工业,20世纪初工业革命基本完成2、产生垄断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有利发展因素(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日本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不利发展因素(日本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等,更多依靠军事手段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
政治上1、建立天皇制,政体变化(189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2、对内镇压,对外侵略扩张(朝鲜、中国)对外侵略政策(大陆政策,以征服中国为中心,征服朝鲜是第一步。
日本侵略朝鲜的四个步骤:①《江华条约》打开朝鲜门户;②甲午中日战争加紧控制朝鲜;③日俄战争把朝鲜变成实际上的殖民地;④《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
特征: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一战前后战前入侵朝鲜(1876年《江华条约》打开大门甲午战争控制朝鲜入侵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划分势力范围,日俄战争独霸战中:向东亚太平洋地区扩展,出兵山东(1914)提出《二十一条》(1915)府院之争(1917)战后: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里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日本首相牧野对远东问题争吵不休,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
华盛顿会议上,《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五国条约》抑制了日本海军实力膨胀,《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局面,《日中协定》才解决了中国山东问题。
二战前后1、战前:经济危机的打击,军部抬头,侵略中国(五次事变),二·二六兵变<1936>,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1917>2、战中:加紧侵略中国,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1940);挑起太平洋战争(1941);中途岛海战(1942);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3、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的发展,60年代末发展最快,70年代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80年代与美国成为伙伴关系,1987年发展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一)经济概况及特点①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1853年,美舰叩关,西方国家工业品涌入日本市场;②明治维新:经济迅速发展(殖产兴业),19世纪8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在政府保护下产生垄断组织。
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三):大国发展史-日本

(2022年陕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 中共三大的召开 B.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D 真 C. 九一八事变 D.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题
(2022年江苏苏州)标语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达到某种宣传目的。下列 宣传标语出现于抗日战争期间的是
,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
考点梳理(二)(明治维新)
二、倒幕运动
考 1.背景: 西方国家的入侵,引发了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幕
点
府出现统治危机)
梳 理
2.倒幕运动:
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同
年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3.定都: 1869年,天皇及政府机构迁都东京。
考点梳理(二)(明治维新)
美 国
历 史
壹
目 贰
录
叁
体
系日
构
建本
知识体系构建
大化改新
学习隋唐制度
明治维新 甲午战争
学习西方制度 清政府战败
侵华战争 战后日本
中国战胜 中日关系正常化
封建制度
资本主义 制度
《马关条约》
考点梳理(一)(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
考 原因:日本社会政局混乱、阶级矛盾尖锐,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
点
开始:从646年开始由日本孝德天皇推行,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历史问题是核心与焦点(如: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华历史、否认南京大
屠杀、参拜靖国神社);台湾间题;钓鱼岛主权问题等。
梳 理
五、当代中日关系的特征 合作与竞争并存
六、日本当局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的目的、实质及影响﹔
日本历史知识点总结

日本历史知识点总结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从那时起,这个岛国就经历了悠久而丰富多彩的历史。
日本在历史上被分为多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事件。
本文将对日本历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让读者对日本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古代时期古代时期是指日本历史的最早时期,大约从公元前660年到794年。
这个时期最有名的事件是建立日本第一個政权,即大和政权。
该政权的建立者是位于关西地区的大和地区的贵族。
他们在这一时期建立了日本最早的官僚机构,并开始推行改革。
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接触中国文化,并且开始了日本最早的国家建设和统一过程。
此外,在这一时期,日本还形成了皇室、贵族和士族三个等级制度,并开始了日本的氏族制度。
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传说中的人物,如応神天皇和神功皇后。
这个时期的知识重点包括日本的国家建设、农田开垦、土地管理和财产分配等领域。
此外,还包括日本基督教的布教、民族自主和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
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时期是指日本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从794年到1600年。
这个时期的最有名的事件是平安时代和战国时代。
在平安时代,日本建立了新的都城-京都,建立了以朝廷和贵族为核心的政治体系。
这个时期还见证了日本的诗歌、绘画、音乐等文化形式的发展。
在战国时代,日本出现了许多战国大名,他们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开始了新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知识重点包括日本文化形式、政治体系、军事制度和经济结构等领域。
此外,还包括日本历史上的大战争、盟约和冲突等方面。
近代时期近代时期是指日本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从1600年到1868年。
这个时期最有名的事件是江户时代和幕末时期。
在江户时代,日本开始封闭国家,并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这一时期日本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如歌舞伎、浮世绘和茶道等。
在幕末时期,日本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解决地主阶级的割据问题、否定大名统治的封建制度、实施实业重立、启蒙运动和现代化教育等。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部编版历史期末复习专题

材料二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他号召大家独尊安拉,并 开始在麦加传教。这种关于一神教的宣传,有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 促进民族统一。
(2)根据材料二,分析伊斯兰教的创立在阿拉伯半岛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2分) 作用:伊斯兰教宣扬一神崇拜,加强了思想上的统一,有助于打破狭隘 的氏族界限,从而加速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言之有理即可,2分)
5.(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无双日,国无双王,是故兼并天下,可使万民,唯天皇耳。 ——孝德天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德天皇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出的行 动。(4分)
思想:加强皇权,维护国家统一。(2分)行动:推动大化改新。(2分)
材料二 7世纪中期,日本国内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 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确立 了以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 行政体系,以均田制为蓝本的“班田收授法”等,形成了以天皇为核心的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材料三 阿拉伯帝国位于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处,处在东西方文明 发源地之间,这显然有利于阿拉伯人继承和吸收东西方文化。尤为可贵 的是,阿拉伯人在汲取、借鉴、容纳外来民族文化方面,表现出积极、 宽容和开放的心境。
(3)根据材料三,指出阿拉伯文化的基本特征,并概括形成这一特征的原 因。(3分)
特征:兼收并蓄。(1分)原因:阿拉伯帝国的地理优势;阿拉伯人对外来 文化持积极、宽容和开放的态度。(2分)
C.伊斯兰教的传播
D.阿拉伯文化的形成
4.“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 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 的气质。”材料说明( B ) 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B.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得到广泛交流 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 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上千年
日本历史的分期

2、按时代划分
• • • • • • • • A、旧石器时代 B、绳纹时代 C、弥生时代 D、古坟时代 E. 飞鸟时代 F. 奈良时代 G.平安时代 H、 镰仓时代 I、 室町时代 J、 战国时代 K、 江户时代 L、 明治时代 M、大正时代 N、昭和时代 O、平成时代
• 地区史中的日本成为热点
• • • • • • 亚洲的变化与国家、区域权力 五山禅僧与外交 交流与海禁 北方贸易 东亚世界与幕藩体制国家 “国民国家”概念
• 方法论 • 1、 普遍性与特殊性 • 2、 实证论与理论性 3、 连续性与断绝性 4、 外来性与本地性 旧石器时代 绳纹时代 弥生至奈良 平安时代 镰仓室町 战国德川 大陆人移居日本列岛 日本独特社会 吸收外来文化 培养国风文化 吸收外来文化 日本独特文化
日本历史的分期
11、按时期划分 22、按时代划分 33、按社会形态划分
1、按时期划分
• • • • • A. 远古 B. 古代 C. 中世 D. 近世 E. 近代 F. 现代
2、按时代划分
• • • • • • • • A、旧石器时代 B、绳纹时代 C、弥生时代 D、古坟时代 E. 飞鸟时代 F. 奈良时代 G.平安时代 H、 镰仓时代 I、 室町时代 J、 战国时代 K、 江户时代 L、 明治时代 M、大正时代 N、昭和时代 O、平成时代
3、按社会形态划分
• • • •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1200页, 其中近代以前350页(古代125、中世74、 近世150) • 门胁祯二编大学教材《日本史》240页 (古代86、中世42、近世52、近代以后 62) • 原因:中国→语言、史料 • 日本→史料、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基本知识中国史籍关于“日本”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国史籍自《宋史》改《倭人传》为《日本传》日本行政区域曾由“五畿七道”构成,至幕末·维新期有第八道:北海道。
“日之丸”最初是萨摩藩商船标志,后成为日本标志,1999年成为日本法定意义上的国旗。
日本“国家三要素”的形成《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是以历代天皇为序的两本经典。
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日本“神世七代”第七代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创造”了日本,生育了现代日本人的祖先天照大神。
天照大神的孙子琼琼杵尊降临人间后繁衍后代,日本初代天皇“神武天皇”是其曾孙。
科学研究证明,“日本”成为“列岛”,大约在一万多年前。
日本人由东南亚人和东北亚人构成,是“二重结构”。
绳文时代和弥生时代,是日本的土器时代。
在弥生时代,日本从中国引进了水稻。
“邪马台国”(大和国)有“九州说”和“畿内说”两种观点。
古代天皇制阶段,天皇有三大权力:赐姓,叙位,颁布诏敕。
武士道武士自8世纪“初现”,10世纪正式诞生。
“武士道”分成三个阶段:1)镰仓幕府时代作为12世纪封建社会产物的封建武士道。
2)江户幕府时代以幕藩体制为背景的儒学武士道。
3)明治时代以“忠君”为核心的新武士道。
山本常朝的《叶隐·闻书》是武士道的“圣经”。
佛教佛教发源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现印度东北部恒河流域,“释尊入寂”后,由其弟子传布。
佛教有三大流派:南传佛教(小乘),北传佛教(大乘),藏传佛教。
日本属北传佛教。
原始佛教“四大观念”:(一)“诸法”,即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空间的世界(二)“空”(空性),即世界万物不存在恒常不变的实体;(三)“实相”,即世界上一切事物均具有作为其本质的真实形态,这种形态就是“空”;(四)“佛性”,即存在于一切生命体中的“佛的潜在本性。
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苦谛:人生如同苦海泛舟(8苦)集谛:苦从何来?灭谛:灭尽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
道谛:正确驾驭人生之舟,脱离苦海,到达幸福的彼岸。
佛教在6世纪中(大和时代)传入日本。
日本佛教宗派按其形成顺序分为三大部分:“奈良系佛教”(通称“南都六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三论宗、成实宗、俱舍宗);“平安系佛教”:天台宗、真言宗;“镰仓系佛教”:净土宗、净土真宗(一向宗)、禅宗、时宗、日莲宗。
其中“日莲宗”是唯一由日本人自己创建的宗派。
“天台属于官家,真言属于公卿,禅宗属于武士,净土属于平民。
”此言虽然偏颇,但反映了佛教各宗派信徒的分布情况。
神道神道(教)最初是一种原始宗教,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思想体系和结构。
日本的神道信仰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祭拜神灵化的万物。
公元5至8世纪,汉传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日本人创造了“神道”一词,以区分日本固有的神与外国传入的蕃神。
“神道”一词初见于《日本书纪》: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鸟居”是一种木制的门型牌坊,是神道的标志。
走过鸟居就是进入了神界。
神社的拜殿里没有祭拜的对象,既没有神像,也没有牌位。
神社是崇奉与祭祀神道教中各神灵的社屋,是日本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类型。
日本现共有约8.2万个神社。
神道是不断变迁、充实、完善的。
除了自身的传统,曾在不同时期接受了道教、佛教、儒学、天主教、国学、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等思想的影响。
近代神道以神国、神皇思想为基础,是为近代天皇制服务的国家神道。
盟军占领日本后,盟军总司令部(GHQ)发布《神道指令》,停止国家神道活动。
1946年《日本国宪法》第20条规定“政教分离”。
“神佛习合”是颇能体现日本文化特征的重要概念,主要有四种表现:第一,神是混沌的存在,需要获得佛的拯救。
第二,神守护佛教,即有所谓“护法神”。
第三,在佛教影响下形成“御灵信仰”。
第四,神是佛为了拯救众生而改变姿态的一种显现,即“本地垂迹”。
儒教和律令制国家的演变儒教一词初见于《史记·游侠列传》“鲁人皆以儒教。
”汉代末年,儒者蔡邕正式使用作为名词的儒教:“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
”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的术士。
《说文解字》:“儒,术士之称。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是国家宗教彻底儒化的开端,也是儒教的真正开端。
儒教教义的演变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阶段是尊五经、重视礼仪制度的“周孔之道”(汉学);后阶段是尊四书、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之道”(宋学)。
中国儒教的核心是“仁”,强调“仁者爱人”,将博爱精神视为社会义务和要求。
“仁”相对于外在显示和外在约束的“礼”,是一种心理要求和基准。
儒教传入日本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元285年百济五经博士王仁将《论语》带入日本。
第二阶段,公元604年圣德太子改革,包括:(一)制定“冠位十二阶”,将官员分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
不同冠位以颜色区别。
(二)制定“十七条宪法”,规范社会秩序和官员行为。
第三阶段,江户时代(1603—1868)。
该时代日本儒学主要有三大派别: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和古学派。
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因此儒教全面深入影响日本。
日本开始真正受儒家影响。
中日儒教的明显差异:中国儒教强调“仁”,日本儒教强调“忠”;日本否定“忠孝不能两全”。
西学日本“西学”主要经历三个阶段:1)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南蛮学时代”(又称吉利支丹时代);2)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兰学时代”、3)幕末·维新时期的“洋学时代”。
第一阶段,耶稣会奉行“商教一致”策略获得了传教权,使西学渗入日本各领域。
但是,以“禁教”和“贸易统制”为中心的“锁国令”,中断了这一历程。
1600年“利弗特”号进入日本,日本得以“商教分离”,遂开始严厉禁教。
但是,由于中国与荷兰两个传输渠道的存在,西学仍不断进入日本。
第二阶段,1874年杉田玄白和前野良泽将约翰·亚当·库尔姆斯的《解剖图谱》以《解体新书》的书名译出,不仅向社会宣布了“吾人形态之真形”,而且正式拉开了兰学的帷幕。
“所谓兰学,就是指荷兰的学问,即做关于荷兰的学问……具体而言,它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的:第一,为医疗服务的医学和本草学,以及从中衍生的药学和化学;第二,为编历服务的天文学,及从中衍生的物理学;第三,为海防服务的地理学,及从中衍生的历史学。
”(大槻玄泽:《兰学阶梯》)事实上“兰学”包含着广义的“西洋科学知识”。
第三阶段,始于19世纪50年代,以“培理叩关”为标志的“洋学时代”。
1862年幕府派遣西周、津田真道赴荷兰留学,在莱顿大学师从自由主义经济学权威西蒙·毕洒林学习“五科”,“迈出了明治新文化建设的第一步”。
虽然日本大量吸收了西方文化,但并没有全盘西化。
在这方面做出杰出理论贡献的是佐久间象山。
他提出的“东洋道德,西洋艺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这一概念后被概括为“和魂洋才”。
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定制、改元、迁都、变法。
明治维新三大方针: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
“洋学时代”是日本构建近代国家体制的时代,当时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有:小野梓及其“君民同治”的“英学”家理论;中江兆民及其“万民同治”的“法学”家理论;井上毅及其“主权归一”的“德学”家理论。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强调:“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
”(第一条)。
同时颁布了《皇室典范》和《教育敕语》,前者强调皇位继承顺序和要求,后者强调道德的作用。
东亚秩序的演变“汉字文化圈”四大要素:汉字、儒教、佛教、律令制东亚秩序的“两大支柱”(1)册封体制;(2)朝贡贸易(一)中日首次较量:白江之战(白村江之战)。
此战使中国确立了在东亚的“霸主”地位。
之后,日本更向中国派遣唐使,至894年菅原道真《请令诸公卿议定遣唐使停止状》。
(二)作为国际政治关系的东亚秩序日趋解体,作为经济贸易关系的东亚秩序逐渐形成。
为确立政治权威和确保该地区安定,元世祖于13世纪中叶发动“忽必烈征伐”。
日本称之为“文永·弘安之役”。
文永·弘安之役对内政外交的影响:公家和武家的权力对比发生明显变化,武家权力进入公家管辖范围;中日断交。
(三)16世纪末丰臣秀吉发动“文禄之役”(朝鲜称“壬辰倭乱”)和庆长之役(朝鲜称“丁酉再乱”),试图“假道入明”,但以失败告终。
(四)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日清战争”)颠覆了东亚秩序;《马关条约》及“三国干涉还辽”后的“日清战后经营”,改变了日本产业结构。
(五)20世纪初日俄战争,原先不同意“以满易韩”的俄国,与日本签定《朴茨茅斯条约》,其势力被逐出朝鲜半岛。
日本成为“东亚霸主”。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
不久,关于其上奏天皇的所谓“田中奏折”流传坊间,“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开始为人们耳熟能详。
据重光葵回忆录:“我在外务省供职多年,从未听说有这份文件。
但是,后来东亚发生的事态,和随之日本所采取的行动,恰似以田中奏折作为教科书,按其所提示的步骤进行。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张在华势力范围,自“卢沟桥事变”后大举入侵中国,日美矛盾日趋激化。
太平洋战争爆发:、远因:所谓“排日移民法”和华盛顿体系至伦敦海军协定对日本的限制。
近因:缔结三国同盟和进军法属印度支那。
1945年8月15日,经过御前会议“两次圣断”,日本天皇颁布《大东亚战争终结之诏书》(简称《终战诏书》),宣布接受《美英中三国敦促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6年日本实施《日本国宪法》。
新宪法有三大要素:国民主权,和平主义;尊重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