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考试

问答题(共10题,每题10分)

一、什么叫“文眼”?设置“文眼”有什么好处?《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文眼”是什么?请结合这篇传文具体说明之。

答: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注,伏笔;顾,照应:都有呼应之意。“眼”点设得好,会更有效地突出主题,使文章含蓄隽永,读来犹如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史记》往往记小事以安插“文眼”。小事与大事联系;小事为大事铺垫(张目)。如《淮阴侯列传》中:

第一大段写韩信胯下受辱,有这样两句:“中情怯耳!”、“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第二大段写韩信破赵之战前,成安君不听广武君策而说了这样的话:“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第三大段写信杀龙且之战前,又有这样两句: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

第五大段写韩信自己揭开当年宁可胯下受辱的谜底:“故忍而就于此。”

“怯”?→“忍”!这一注一顾,是布置得何等精妙!

而在第四大段中,司马迁又曾这样写韩信拒蒯:韩信犹豫,不忍倍汉。

“忍”一“不忍”,两相对比,又把韩信的性格表现得多么鲜明!令人读此篇,感慨有馀味。

二、阅读《论语·先进》“侍坐”章,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饑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

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侍坐》章记录了孔子亲自主持的一次小型主题班会的情况。请问这次主题班会的讨论题是什么?

答:《侍坐》章记录了由孔子亲自主持的一次小型主题班会,主题就是讲述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

2、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是怎么发言的?

答: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饑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四位学生的发言分别体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和志趣?

答:在孔子的启发和鼓励之下,他的四位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全都畅所欲言,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并生动的展现出各自的性格特征:子路:直率,对自己从政才能较为自负;

冉有:言语得体,对自己领导经济建设能力充满自信;

公西华:善于辞令,对社交礼仪一腔热忱;

曾点:旷达,对当时社会现实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三、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1、这段文字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答: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

2、请一一指出这段文字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答:本段文字中词类活用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

3、“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其译文为:说的就是要把这种好心应用到其它方面去罢了。所以推广恩惠就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惠就连妻子儿女也安定不了。

四、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況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虽然,每至於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1、庖丁的这段话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个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答:庖丁的这段话可以分五个层次:

第一层,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

第二层,解牛的三个境界:所见无非全牛,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第三层,用刀结果及原因:十九年,解牛数千,刀刃若新发,以无厚入有间。

第四层,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

第五层,解牛成功后怡然自得的神情。

2、出自这段话的成语有哪些?

答:出自这段话的成语有: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

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批郤导窾: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新硎初试: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五、《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开头两句是用描写自然环境来烘托气氛和心境。这属于“赋、比、兴”中的哪一种?《文心雕龙》和《诗集传》分别是怎样解释“兴”的?《诗经》中的“兴”可细分为哪几种情况?请一一举例说明之。

答:开头两句用描写自然环境来烘托气氛和心境,属于“赋、比、兴”其中的“兴”。

兴,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刘勰《文心雕龙·比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周南·关雎》集传)

《诗经》中“兴”可细分为四种情况,具体如下:

1)用含有譬喻和象征意义的形象来发发端和象征。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

2)用自然景物的形象来起情和反衬。如:“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

3)用描写自然环境来烘托气氛和心境。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

4)也有很难找出景物描写与正意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但它在形式上起着“开头”和起韵的作用。如:“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唐风·采苓》)

六、请全面分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的格律特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然后说明此诗是怎样使“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的?

答:《赋得古原草送别》庚韵,丙起。用韵:荣、生、城、情,押韵。平仄:平起式首句不入韵,类型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颔联出句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此诗没有失黏、失对和其他不合律的地方。对仗:颔联是流水对,音步是二一二对二一二;颈联对得较工,音步是二一二对二一二。句式:全诗每句都是三

字尾。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之情。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借春草表达情意是古人惯用的手段。“青”,谐音“亲”、“情”。春天是青草发芽的时候,也是人最思念亲人的时候。青草年年长,思念也会年年加深。野火烧不尽野草,空间隔不断友情。野草遮住了道路,你就不要走了吧?野草塞满了道路,该有多么难走!野草是那么荒远,你何时才能回来?我虽然不愿意你离去,你却不得不远行。这莽莽的青草,见证着我们的友情。也就是:朋友,你就要远行了。我们何时才能相见呢?等到明年青草再绿的时候,我该多么想你呀。这路途遥遥,又让我多么担心你呀!不过,我们的友谊像青草一样常青,我们一定会再相见的。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七、结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简述豪放派词的主要特色。

答: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上片即景写实。通过写景,一方面寄托出作者的豪情壮志,同时亦为英雄人物出场造就雄壮气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三句写出了声势浩大的长江,大浪滚滚,向东流去,卷起了多少英雄豪杰人物,他们象滚滚东流大浪,一去不复返了。作者登高眺远,点出江流浩荡,高唱入云,无穷兴亡之感形诸笔端。作品开头,便把大江和古代英雄合写,把沉郁的心情与豪迈的气概融为一体,使全词笼罩了一层豪迈激荡之气,沉郁愤懑之情。英雄不见了,这是令人伤感之事;长江波涛汹涌,这是令人振奋景象。江山人物合叙,更显风格雄浑、苍凉。“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承上启下,呼应开端,又勾起下片。上片重写江山;下片则紧承“豪杰”二字重写人物。“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句是用以突出周瑜少年英俊,使这个英气勃勃的青年将领形象跃然纸上,表现出周瑜的英雄气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最后一句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

梦,何不洒脱情怀,复归于沉静,旷远;表现出一种旷达的气度。

作品是体现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的风格也就是作家个人的风格反映。苏轼少年时便有“历厉有当世志”,他有着为国、为民的壮志情怀,有着高远的眼光和开阔的胸襟,有着不畏坎坷的豪迈品质。当这情怀、胸襟和品质通过语言艺术,从作品中反映出来,就表现出开拓境界的风格,与豪放词风。

八、鲁迅《秋夜》中的象征体系是怎样的?

答:《秋夜》是《野草》中的第一篇,采用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面抓住自然景物固有的特点,一面掺入作者主观的想象,使现实的画面与想象的画面相互交织。作者把自然景物社会化、人格化,以天空、星星、月亮、繁霜、恶鸟和枣树、小粉红花、煤油灯、小青虫等等构成一个象征体系,用以寄寓深刻的主题。

这篇散文诗所渲染的秋夜气氛,显得肃杀、沉寂、阴冷。作者把秋夜的“天空”写成阴险、怯弱、狡诈而又冷酷的黑暗势力的象征,并对它表示了极大的憎恨。《秋夜》通过描绘在“奇怪而高”的天空下生活着的“枣树”、“粉红花”和“小青虫”,展示了在黑暗统治下的三种人生态度:一是默默地铁似地直刺黑暗的现实;一是在寒夜中苦苦打熬,瑟缩地梦想着将来;一是朝着光明撞去,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作者着力颂扬了“枣树”那种坚毅不屈的战斗精神,敬奠了为光明而殉身的“小青虫”,而对“粉红花”的梦幻般的憧憬,则予以同情。

九、老舍的短篇小说《断魂枪》在构思上,是怎样围绕一件事写三个人的?

答: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围绕一件事写三个人。故事开端,概括地勾勒“神枪沙子龙”的命运和今昔变化,弟子们还在到处吹腾他的威名,但他却不乐意。然后写沙子龙的大伙计王三胜摆场子输给了孙老者,想请出沙师傅为他赢回来。不料沙子龙并不愿同孙老者比武,也不愿传教那套枪法,于是“神枪沙子龙”终于渐渐被人们遗忘。故事的尾声写沙子龙扶枪夜练,自我欣赏,再以“不传”二字为之定格。

十、请谈谈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及小说要表现的主题。

答: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姚纳所苦恼的内容有两个方面:

1)地位低下,连遭不幸。姚纳身处社会底层,乘车人可以随意向他发脾气,取笑谩骂他,他的生计也很艰难。午饭前出来赶车,奔波到晚上11点,竟然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有挣到。更悲惨的是,他老婆早已去世,与他相依为命的儿子又新近离开人间,这一沉重的打击使他陷入孤单寂寞、麻木而又凄凉的境地。

2)无处诉说他的苦恼。姚纳的儿子死后他十分痛苦,本想向乘车的军人和三个青年人诉说一番,但他们丝毫不感兴趣。他想跟看门人和青年车夫讲讲儿子的死,但仍然遭到拒绝和冷漠。在偌大的一个城市中,姚纳找不到一个能倾听他诉说苦恼的人,因而这种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更难以忍受也更加苦恼。

这篇小说表现的主题是:描写一个老马夫——姚纳,因他儿子刚刚死去,想向人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苦,无奈偌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能对着他的小母马诉说。作品通过无处诉说苦恼的姚纳的悲剧,展现了时俄国社会生活的冷酷无情。

提交截止日期:2011年7月19日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修改稿)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英文名称:《Chinese 》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总学时:54学时讲课学时:42学时实践学时:12学时学分:3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眼视光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法学、医学检验学、医学美容技术、康复治疗学、药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 基本要求 根据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全国高等院校必须一律开设《中国语文》课程”的精神和云南省教育厅的规定,昆明医学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也是云南省普通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 《大学语文》课程,以“扩大外延,充实内涵”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科体系的特点、学生以及社会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文化内涵,加大知识容量,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视野,融思想教育、智力教育、审美教育和医学写作技能训练为一体,以适应培养跨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本课程的设置自的,是为了使已具备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本科专业学生,进—步提高阅读鉴赏与写作表达能力,改善和提高人文素质,为学好高等教育其他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具体分为:一,讲课学时42学时;二,教学实践活动12学时。实行学分制,本科专业为3学分。具体分配为:修满一学期课堂教学并考试合格为2学分;参加统一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并有记录为1学分。 学生应当通过听课和实践活动,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方法,提高医学文章的写作能力。 本大纲根据云南省大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2006年第3版云南省高校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大学语文》(云南大学出版社)教材编写,本着从医学院校实际出发的原则,对部分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与修改,以适应本校的需要。教师可在完成本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适当介绍相关领域的知识,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中文专业开设的课程相区别,它是为切实改善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语文知识、文化知识、写作能力、鉴赏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作品选》、第二部分《中国文化概要》、第三部分《实用医学写作》、第四部分教学实践活动。《文学作品选》按文学发展史线索分别讲述。涉及论说文、记叙文、诗词曲赋、小说戏剧等,同时分精读课文和泛读课文两种。《文学作品选》后附“选读书目”三十种,以供学生自学之用。 四大部分的关系是:以文章为载体,通过课文的讲解和学习,传授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和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医学专业写作能力。 《文学作品选》和《实用医学写作》以讲授为主;《中国文化概要》以选讲和自学为主;教学实践活动以鉴赏和分析优秀影视作品为主。《文学作品选》如加“※”号的课文为精读课文,其他为泛读课文;精读课文是考查的重点。《中国文化概要》中加“※”者为重点掌握的知识,《文学作品选》中的“选读书目”不在考查范围之内。 第一部分文学作品选(共计21学时) 先秦文学

语文课程标准(舞蹈表演)

《五年制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语文(五年制) 课程代码:WB5505107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舞蹈表演 课程学时: 282 课程学分: 18 授课系部:音乐舞蹈系 课程负责人:杜金玲 一、课程定位 1. 课程性质和作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五年制语文课程是幼儿高等师范学校五年制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前三年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兼顾理论和实践。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前导课程: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 后继课程:大学语文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五年制语文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

本理念,根据师范专科学校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设计本课程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五年制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职业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注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五年制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专业领域、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未来社会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 (3)遵循立足教材文本,适当拓展的原则,构建开发、有序的语文课程。 五年制语文课程精选教学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在立足教材文本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建立纸质媒介与电子媒介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4)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普通话、汉字书写等基本功训练贯穿五年制语文课程的始终。 五年制的前三年是打基础的时候,这三年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学会从容应对职业生涯中的问题。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供参考)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编制人: 编制单位: 审核人: 系部主任: 编制日期:

目录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二、课程概述 (1)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三)课程设计思路 (2) 三、课程目标 (3) (一)知识目标 (3) (二)能力目标 (3) (三)素质目标 (4)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4) 五、课程内容标准 (4) (一)课程总体设计(课时分配表) (4) (二)项目(单元)设计 (5) 六、课程实施建议 (12) (一)教学组织实施 (12)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2) (三)师资条件要求 (12) (四)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2) 七、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3) (一)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13) (二)网络资源建设 (13) (三)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3)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13) 九、说明 (14)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重要的工具课。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厚德崇信、博学尚技”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本学科是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因而大学语文是一门适应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审美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周萍)

大学语文教案 周萍 2007年7月修订 目录 教学大纲 讲义 绪论 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周萍) 一、蒹葭(《诗经》) 二、涉江(屈原) 三、短歌行(其一)(曹操) 四、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五、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六、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七、长恨歌(白居易) 八、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理论专题:怎样提高语文素养(周萍) 九、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十、山园小梅(林逋) 十一、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十二、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十三、长相思(纳兰性德) 十四、雨巷(戴望舒) 十五、毛泽东词二首(毛泽东)

十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十七、回答(北岛) 理论专题:诗歌的人文关怀(周萍) 十八、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十九、苏秦佩六国相印(《战国策》) 二十、论语·学而(《论语》) 二十一、秋水(庄子) 二十二、学记三则(《学记》) 二十三、谏逐客书(李斯) 二十四、垓下之围(司马迁) 二十五、朋党论(欧阳修) 二十六、谈读书(朱光潜) 二十七、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三十、论快乐(钱钟书) 理论专题:文学与人生(周萍) 三十一、席方平(蒲松龄) 三十二、宝玉挨打(曹雪芹) 三十三、离婚(鲁迅) 三十四、沉沦(郁达夫) 三十五、风筝飘带(王蒙) 理论专题:文学与审美(周萍) 三十六、长亭送别(王实甫) 三十七、游园(汤显祖) 三十八、屈原(郭沫若) 三十九、茶馆(老舍) 理论专题:戏剧与中国传统文化(周萍)综合练习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开课学院、系或教研室:政治与行政学院、文法学院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大学语文》是为继续培养大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一门通识教育课。其主要任务是: (一)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绪论: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意义、方法。 第一编诗歌 诗歌概述:了解诗歌的产生与发展、诗歌的特点、诗歌的欣赏、诗歌的意境、诗歌的创作。 1、《蒹葭》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浅析

摘要: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问题。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重立课程标准,采取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价值引领,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通过举例,对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进行说明。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是众多院校的必修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鉴赏文学作品,积累文化常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该课程具有丰富独特的育人资源,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该课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问题。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针对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求,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期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 一、课程思政大背景 “课程思政”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所有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一种课程观。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求,有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提升学校育人工作实效。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有对其原则、路径等方面的整体探讨;国内一些高校的探索实践,其中上海经验尤为典型;教师结合自己讲授的课程,浅谈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总之,我们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及具体操作规范。当下,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考,主要以本专业、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托,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评机制和授课教师这几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控。研究多从大局出发,内容较为笼统。在推进过程中,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二、具体实施办法及举例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时长为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18周,总计为36个学时。其中,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均为2018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笔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时,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和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定位

第1期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定位 郭海军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广东珠海 519087) [摘要]近年来,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定位问题争议颇多,有“人文论”、“文学论”、“文化论”、“工 具论”等。由于客观存在的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大学语文必须“因材施教”。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定位应为:面对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现状,结合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具体需求,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认和把握,也要提升学生对汉语的应用能力与水平。实现这个功能目标,需要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标准等方面入手。[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目标;课程定位;文化素养;实用语文能力[中图分类号]H19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12)01-0079-05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2-03-01 郭海军(1964-),男,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学 “语文”的出现,距今已近七十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学堂,从西方引进教学理念和课程教材,只以当时称作“国文”的课程来教授中国历代古文。 “五四”以后,国文课受到冲击,小学改设“国语”,教材多选用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口语特点鲜明。中学虽仍开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 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语文” 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却因抗战爆发而被迫终止。建国后,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此建议被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采纳并推向全国,自此,“语文”成为中小学的一门主课。而“大学语文”在建国前,则被称作“大一国文”或“大学国文”,20世纪50年代曾短暂恢复。 1980年8月,徐中玉、匡亚明两位先生联合倡议,在全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自此,这门课在众说纷纭、毁誉参半中,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曲折路程,有成就,也有很多未解的难题。由于对教学目标、课程定位及教学效果等的认识存在太多的差异,使得很多高校把作为必修课的大学语文变为选修课,有的甚至停开。一时间,大学语文课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鉴于这种现状,《人 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 媒体在2004年连续发表了有关大学语文课程的文章, 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讨论,进而有关大学语文教改的努力和尝试也在不断深入。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大学语文被国家重视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转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中也提出:“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至此,由于国家法规性文件的硬性规定, 在高等学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已无争论。 然而,大学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如何教?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对于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层次的非中文专业学生,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应不应该有所变化?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和特色体现在哪里?所有这些问题,显然需要从大学语文课程自身内部来寻找答案。 一、争议与问题 回顾近些年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颇多争议,大都集中在教学目标与内容定位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认为大学语文应定位于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论)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第19卷第1期2012年3月 Vol.19No.1 Mar.2012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校版)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Hunan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学制三年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撰写教师李双双 专业负责人王小玲 系主任刘河元 教务处 二○一七年十月

课程基本信息表

1、课程定位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人的事业。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因此,高职教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着力于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其字里行间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大学语文》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深化语文能力、继承传统文化、建立精神家园、修养行为、重塑人格、提升学生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使学生最终成长为高素质、有文化的现代职业人。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以听、说、读、写为基本载体,融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应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 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文言文) 1. 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 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 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 《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1. 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内容,包括作者所属朝代或国别,重要作家的政治主张、文学主张、文学史地位和主要代表作。

2. 阅读《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论证方法:归纳法(含例证法)、演绎法、比较法(包括对比法、类比法)。 驳论着眼点:驳斥论点、驳斥论据、驳斥论证。 3. 阅读《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 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 议论方式:夹叙夹议、叙后评议。 4. 阅读《诗歌的抒情方法》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辨识:。 古代诗歌文体: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慢词、小令。

学习大学语文的感想

? ? ? 学习大学语文的感想 中华文化是一个浑然大圆,圆心圆心无处不在,圆周无处可寻,而中文乃其半径,中文有多长,半径就有多长,圆就画得多大。但就合时顺势而言,中文不但是源远流长的文化载体,也是与时并进的高速公路,不但厚载了累积的文化,也能扩大应变的功能。 ——余光中一个人的语文程度,照理在中学时代就应该奠定下基础,如果错过这个机会,至少升大学之后应加以不足。所以《大学语文》一科非常重要。 学习了大学语文,我的收获很多,也有很多的感慨。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 学习了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 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还有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栏杆拍遍泪洒衣襟的辛弃疾,拼将热血力挽乾坤的秋瑾……真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哪,滚烫的诗篇正是他们人格的显现。这人格的圣光会照亮我们,使我们摒弃为—己私利而营营苟苟的庸碌生活,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与,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并努力使之臻于完美。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生气盎然的“盛唐气象”,还可以遇到命运坎坷却终身歌唱土地与太阳的艾青,以及乡愁浓郁而坚守中国文化传统的余光中……。坚强乐观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基调,虽然有些作家个人面临黑暗世事,个人命运多舛,但他们并不悲观颓唐,“入世”则建功立业,“出世”则拥抱自然。不仅是诗文,在戏曲中也常常洋溢着乐观精神,与西方古代悲剧中主人公在命运面前的无力相比,我国戏曲中的善良人民哪怕死去,也会化仙变神,惩治邪恶,伸张正义。读着这样的作品,我们怎会不受感染和熏陶呢?又怎么会不昂扬进取,追求崇高的生命价值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还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品味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人生修养。艺术品味高的人用“诗眼”观察生活,用“诗心”体味生活,待人率真,处世朴拙。这在人心被铜臭所浸染、社会被假货充斥之时,不啻是一剂自救的良方。要自救还可以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净化灵魂。许多文学作品能够引导人们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例如“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平沙茫茫黄入天”的苍茫,“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澄澈,“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凄清,等等。诗人们会告诉我们: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爱它、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 【篇一: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第一章先秦文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先秦诗歌;熟悉并背诵《蒹葭》;掌握《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湘夫人》的浪漫主义特色、《秋水》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先秦诗歌概述、《秋水》的写作特色 难点:《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 教学方法及手段: 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 教学学时: 4学时 第一节先秦文学概述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文学也源远流长。按照通常的 文学史分期,秦代及其以前的文学统称为先秦文学。 在文字产生之前,文学以口头创作的形式出现,并且在流传的过程 中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加工,成为集体的创作。神话和歌谣就是两种 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 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在幻想中做出的对自然界和 社会现象具有艺术意味的描述和解释。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先民在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便在想像中把一切自然力加以形象 化和人格化,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所以,尽管神话充满着幻想和虚构,但却深深植根在现实生活 的土壤之中,而且充满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我国古代的神话是十分 丰富的,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加上儒家的排斥和曲解,被记载和流 传下来的较少,只在《山海经》、《穆天子传》、《天问》、《淮 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零星的片断,如盘古开天地、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即使是这些片断的神话,也充分反映了我 们的祖先要求改变现实的强烈的愿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自身的 坚定信念,集中了他们在和自然界斗争时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这些,不但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最早源头,更影响到整个中华 民族精神的形成。

大学语文说一门课

《大学语文》课程说课设计-说一门课 基础部郭孔生 一、说《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重要地位 大学语文的开设,是从传承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精粹,弥补中学语文社会实践能力教学的不足而来。而且是全校大一新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创新性和人生哲理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因此,大学语文学科具有相当的时代性。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文化文明常识”的要求,也是为了满足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强化大学人文教育这一要求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用现代社会的共通文明精粹来观照大学语文。具体表现在教学某一个经典篇目的过程中,除了文字、文学、传统文化以外,也把现代文明作为考量的价值标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白民族国家、个人权利、文化批判、价值分析和理性态度等现代文明的核心概念。 语文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处理好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其基础性。多年来一直呼唤人文教育的杨叔子说,人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科学教育只有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和主动发

展的人。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很少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少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下降。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可以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高尚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文学素质,高雅的审美情趣都对他的事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语文课程在这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之余,应多开设一些诸如演讲、辩论、口语与表达、文学名著欣赏、诗词欣赏、电影欣赏、中国文化等选修课和讲座,并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出兴趣,学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二、说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升学率指挥棒的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围绕升学考试转,语文教学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保持着“注释﹢导读”的X文讲解模式,教师绞尽脑汁,学生下足苦功,结果大多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学生灵活驾驭知识的能力较差。到了大学,语文教学也是教师苦口婆心,学生无动于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脱节,导致语文教学犹如戴着镣铐在小圈子里跳舞,僵化刻板,沉重压抑,缺乏活力和新鲜感。尽管教育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整个教学氛围有了极大的变化,也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几十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积重难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 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不容乐观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职高

大学语文课程08052《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052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人(执笔人):骆兵、江枰 审核人:龚贤 修订时间:2009年9月2日 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部分诗歌部分文史知识介绍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发展线索,每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等文史常识 【重点难点】中国古代诗歌繁荣的原因,如何欣赏古诗。 【教学内容】 文史知识介绍

一、古诗发展线索:上古歌谣→诗经→离骚→陶渊明→唐诗→宋词→元曲→清诗 二、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种类的划分 三、中国古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四、如何欣赏中国古代诗歌 第一精讲篇目《蒹葭》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诗经》概况,掌握本诗主旨,了解对本诗几种不同的认识,本诗艺术表现手法及作用 【重点难点】本诗空灵朦胧的意境,本诗结构特点及作用。 【教学内容】 《蒹葭》 一、介绍《诗经》概况 二、分析本诗主旨:全诗围绕伊人之美,觅求之难,赞美了“恋情之深,求索之坚”的精神 三、分析本诗空灵朦胧的意境 四、分析本诗结构特点及作用 五、分析本诗虚实结合,物我对比的艺术手法 六、要求背诵本诗 第二精讲篇目《东门行》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本诗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并通过对本诗特色的欣赏和领会,归纳汉乐府诗歌叙事性的主要特色。 【重点难点】本诗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 《东门行》 一、介绍汉乐府诗歌的本质和来源 二、分析本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并找出体现其性格特征的典型细节 三、讨论本诗的语言特色、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可能的前因后果 四、补充汉乐府的其他作品 五、背诵本诗 第三精讲篇目《饮酒》(其五)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作家的生平、作品、创作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本诗创作背景,掌握本诗主旨,本诗艺术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本诗名句、佳句的内蕴及其与主旨的关系,把握“见”的妙用。 【教学内容】 《饮酒》(其五) 一、了解作家的生平、作品、创作风格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本诗创作背景及主旨 二、把握“心远地自偏”的内涵及其与主旨的关系 三、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思想意蕴,把握“见”字的妙处,理解诗人蕴于其 中的情感 四、分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内蕴 五、分析本诗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六、要求背诵本诗

浅谈对大学语文课的认识和建议教学资料

浅谈对大学语文课的认识和建议

浅谈对大学语文课的认识和建议 外国语学外院2014级一班林青霞 大学语文对大学生素质培养至关重要,积极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是提高综合性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改进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以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需求,具备高素质的综合性合格人才,是在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摆在大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大学语文没有引起学生及学校的足够重视。现如今,就业市场形式不容乐观,大多企业在招聘时只注重计算机和英语水平,然而对语文水平及语言能力几乎没有任何要求。大学生在严重的就业压力面前觉得,与其把时间放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上,不如多花点时间来学习计算机和英语这些与他们将来的生计有着更密切,直接关系的课程。与此同时,学校在残酷的就业竞争面前,为了就业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忽视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投入力度。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是造成“重外语,轻母语”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1)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和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大学语文在需要给大学生补充基础知识的时候就当作公共基础 课;在倡导推广素质教育的时候有当作一门素质教育的 课程;在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同步进行时,它又是

大学语文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不能明确,它的尴尬地 位和边缘化的状态就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2)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存在很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本身暴漏出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其作用的发 挥。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是: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 兴趣和缺乏充分的认识,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教学模式 陈旧,教材鱼龙混杂。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让我们 深刻感受到了这门课的成危机的到来。 二·深入教学改革是改善大学语文现状的根本 1·关键是要明确课程定位和建立制度保障 我们要把语文课程作为基础课作为基础课在制度上“法”定下来,只有得到制度的保障,实施素质教育这句口号,浮于表而和“走过场”。除此之外,要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确,就会使得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容易改变,也会削弱它应有的学科地位。大学语文并非中学语文的延续,需要开辟一套新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操守,更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而大学语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凸显其人文性,把大学语文当做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才能把它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根本是要解决大学语文教学过程本身的问题

(2020年整理)铁道概论课程标准.doc

课程名称:铁道概论 适用专业:铁路交通运输类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铁道概论是铁路交通运输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培养铁路交通运输类的高技术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在铁道交通运输类认知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强烈的责任意识与稳定的心理素质,以及的职业情操。为日后从事铁路交通运输类打下基础。 1.2课程设计 1、根据学习领域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目标。 依托铁道运输类岗位职业标准,以铁道运输类岗位技能构建课程内容,针对铁道运输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2、基于一线铁路工作岗位确定学习情景 进行职业岗位(群)调研,分析确定各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把各岗位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设计本学习领域的学习情景。 3、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学习任务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来完成。 4、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考核学生能力,综合评价学生。

2.课程内容和要求

3.学习情境设计

4.教学资源 4.1教材编写 按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有以下要求:①有助于典型工作任务顺利实施的;②能促进学生有目的的主动学习的;③能指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方法能力;④能帮助学生构建自我知识体系。并且这些教学材料可以引导课文或学生工作页的形式出现⑤按照学习情景的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 4.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校本教材 (2)多媒体课件 (3)教学录像 (4)互联网、局域网网络课程 (5)工作任务真实装备 (6)仿真设备 5.其它说明 实际使用时可不断更新课程资源,校企做到真正合作,双方互赢。教师为铁路相关专业教师,能够了解铁路运输组织的相关概念,并且具有铁路运输全局观念,能够将机、车、工、电、辆融为一体,为学生介绍最全面的铁路运输知识。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范文篇(实用)

大学语文学习汇总报告范文篇 大学语文是一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大学生学好专业课知识奠定坚实基础的主要课程,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语文学习汇总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大学语文学习汇总报告范文一: 有人说:'语文是一国文化的代表,包括语言和文学艺术,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同时,学习语文还有着接受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和开阔视野、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作用,语文学习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有着其它学科不能取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文素质。'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丢失母语,就是丢失民族文杨叔子先生说得好:化,就是丢失民族灵魂;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个实质上不存在的民族。"著名数学家杨乐说:;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基础课比专业课更重要些。基础决定素质和发展。;北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我一向认为老师带学生最重要的不是要给他职业的培训,而是为了教会他怎样去做人,使之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慧能力是由以下七个方面构成:语文能力、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知能力。他认为这七个方面综合起来才能构成真正的智慧。显而易见其中多种能力与人文修养有关,而其中最重要、放在首位的即是语文能力。我以为,学习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同时,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无论想成为什么专业的人才,必须先学好语文;语文不仅是生命的工具,而且是提高人的气质修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大学语文启发的正是这样一种发散思维,多角度,多立场地看问题。以前,虽然学了那么多年语文,但从未这样深入的分析,思想到鬼文学这种立体的美感。应试教育束缚了我们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学里,我们幸好有找到了那些遗失的美好。 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还有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栏杆拍遍泪洒衣襟的辛弃疾,拼将热血力挽乾坤的秋瑾......真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哪,滚烫的诗篇正是他们人格的显现。这人格的圣光会照亮我们,使我们摒弃为—己私利而营营苟苟的庸碌生活,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与,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并努力使之臻于完美。同时人格会告诉我们: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爱它、欣赏它,才不会推残和掠夺它。而与之相协调,相沟通,才算得上是一个有艺术品味和生活情趣的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生气盎然的"盛唐气象",还可以遇到命运坎坷却终身歌唱土地与太阳的艾青,以及乡愁浓郁而坚守中国文化传统的余光中......坚强乐观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基调,虽然有些作家我面临黑暗世事,我命运多舛,但他们并不悲观颓唐,"入世"则建功立业,"出世"则拥抱自然。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一个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一个象征意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还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 品味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人生修养。艺术品味高的人用"诗眼"观察生活,用"诗心"体味生活,待人率真,处世朴拙。这在人心被铜臭所浸染、社会被假货充斥之时,不啻是一剂自救的良方。要自救还可以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净化灵魂。许多文学作品能够引导人们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例如 "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平沙茫茫黄入天"的苍茫,"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澄澈,"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凄清,等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无人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在这样

大学语文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大学语文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本次培训,通过聆听专家精彩地讲课,与同行进行广泛地交流,使我对如何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科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得到极大的启示。以下就三天听课内容谈谈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把好学科定位,定好培养目标。李瑞山教学授鲜明地提出了大学语文的本质是“高等母语教育”的论断。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教学理念的偏差,人们给大学语文承担了太多的重负,以为大学语文是个大全,除了要履行工具性的任务外,还必须具有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历史教育、美育的功能。学科的定位太高,目标实现不了,功能要求面面俱到,结果不勘重负,大学语文沦为四不象的边缘学科。因此,必须守正出新,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本次培训中,李瑞山、陈洪教授提出大学语文是“高等母语教育”,“根系民族文化、根植中文学科”的观点,给出了大学语文准确的学科定位。只有教育目标、培养方向明确,才能使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选“好教材”,用“好文章”。本次培训中,周志强教授给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新理念:《大学语文》教材地编写要遵循一个“好文章”的思路,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通过“好文章”的欣赏和体味来提高语文能力。“好文章”要讲究经典,大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本是几千年先人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硕果,反映的是先贤哲人的生活与情感,虽然远离现实,年代久远,但这些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消亡,仍然生生不息,给人以启迪和感悟,依然能成为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很好的范本。“好文章”的选择也要与时俱进,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社会文化已发生了重大转型,许多文学研究者,将自已的研究视点,聚焦到日益变化的社会大潮中去,用全新的方式去阐释新产生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通俗歌曲、影视文化、广告文化、网络文学等都进入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文本体系。只有以“好教材”为依托,以“好文章”为核心,大学语文教学才能以丰富优秀的民族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用“好方法”讲“好文章”。大学语文教学中,要盘活“教”与“学”的关系,要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