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粤方言区的谐音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浅论粤方言俗语、歌曲与文化内涵

浅论粤方言俗语、歌曲与文化内涵

是 因 为当 地人 们 了解 其字 面 意思 ,很 容 易就 能联 想 到其 背 后 的意 埋 ,砌 ” ,这些 字 都和 普通 话 的意 思 不一 样 , “ 口 左”是 “ 了 ”的 义 。 因为粤 语 俗语 中有许 多粤 语 独有 的字 词 ,对 于 不懂 粤语 的人 意 思 , “ 放 工 ”是 “ 下 班 ”的 意 思 , “ 懵 ”大体 可 以解释 为 “ 足
在 粤 语 当 中 ,有 许 多粤 语 独 有 的 字 ,如 晤 、喘 、睇 、藕 、
咽 、呀 、瞄等 等 ,这 些字 被广 泛 运用 于 粤语 俗 语 中 。如 “ 好 时糖 那 么发 达 时 ,人们 在下 班 后或 茶余 饭 后 常聚集 在 一起 聊 天 、开 展
藕豆 ,晤好 时 水抠 油 ”, “ 鹅 ”是粘 、黏 的意 思 , “ 抠 ”在这 里 集体 活 动等 ,其 中打麻 将 是最 常见 的活动 之 一 ,一直 延 续至 今 。
就是 借 用 了两 个现 象 来 比喻 两种 极端 的感 情 , 生动 且通 俗 ,这 也 为 了把 当地 某一 时 期 的社会 风 貌 、人 们 的生活 习惯等 文 化 内容 记
说 明粤 方言 区 的人 们 喜欢 用生 活 中 的事物 现象 来 做 比喻 。 下面 再 录下 来 ,并广 泛 流传 。可 以看 出 ,粤 语歌 曲是 记录 当地 不 同时 期 举两个例子, “ 陈 村码 头 ,逢 艘 ( 赌 )必 喘 ” ,这 是 一 句 歇 后 文化 内容 最好 的形 式之 一 , 同时也 展 现 出粤语 独特 的 口语 表 达 习 语, “ 陈村 ”是广 东顺 德 地名 , “ 般 ”是 渡船 的意 思 , “ 喘 ”是 惯 。 对 、合 的意 思 , “ 逢艘 必 喏 ”是 指哪 一条 船 到这 个码 头 停靠 都 可 总之 ,粤 语 作 为一种 古 老 的语 言 ,是 众多 方 言 中与普 通 话 差 以 。因 为 “ 艘 ”与 “ 赌 ”同音 ,人们 把这 说成 “ 逢赌 必 ” ,讽 异 较 大 的方 言 ,正 因如 此 ,它 那独特 的文 化 内涵才 更 突 出 。粤方 刺那些赌徒凡有赌博必然参加的行为 。 “ 娥 姐 粉 果 ,好 睇又 好 言特 有 的 口语 字 词在 粤语 俗 语 与歌 曲中有 很 明显 的体 现 ,这 些字 食 ”, “ 娥 姐 ”是 旧时 广 州 西 关 某 一 食 品 公 司 的 点 心师 , “ 粉 词 往往 展 现 了 当地特 有 的文 化 。本 文 仅从 粤语 俗语 与 粤语 歌 曲两 果 ”是广 东 民 间 的传 统点 心 ,即 米粉 蒸饺 , “ 好 睇 ”就 是好 看 , 吃 ,在 当地 家喻 户 晓 。后来 人 们 常把 娥姐 粉果 作 为美 食 的代 表 。

广东话_精品文档

广东话_精品文档

广东话广东话是中国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使用的一种方言。

它是粤语的一种变体,也是中国最为广泛使用的方言之一。

广东话在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广泛使用,并且在香港也是官方语言之一。

本文将介绍广东话的起源、特点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广东话源于古代的中原官话,由中原地区的官员带到广东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与其他方言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广东话具有浓重的音调和音节韵律,这使得它在乐曲、戏曲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表现力。

例如,在一些传统的粤剧中,演员们经常会使用广东话来表达情感和展示人物性格。

广东话的特点之一是它的音调。

广东话有六个音调,分别是平、上、去、入、停、上入。

这些音调的变化给广东话增添了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同时也为广东话赋予了独特的节奏。

在正式场合中,人们通常会使用标准的广东话,而在日常交流中,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口语习惯。

另一个广东话的特点是它的词汇。

广东话有很多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在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被广泛使用。

例如,广东话中有很多形容词和动词,可以形容物品的品质、描述人物的特征等等。

广东话也有很多俚语和谚语,这些俚语和谚语在地方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表达方式,还传递着地方文化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广东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无论是在家庭聚餐还是在商业场合,广东话都被广泛使用。

在家庭中,人们会用广东话与家人交流、商议日常事务。

在商业场合,广东话是进行商务谈判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此外,广东话也在广东省的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学校开设广东话课程,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本地方言。

除了在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话在海外华人社区中也非常重要。

许多华人移民后仍然使用广东话与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交流。

此外,广东话也在世界各地的中餐馆和华人社区中使用,成为联系华人社区的纽带。

总的来说,广东话作为中国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方言,有着独特的起源和特点。

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而且还在文化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粤方言吉祥语与地域文化

粤方言吉祥语与地域文化

粤方言吉祥语与地域文化作者:黄蕾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8期黄蕾(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6)[摘要] 吉祥语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向往幸福的传统观念。

不同地方各有其特殊吉祥语,而处于现代化程度高、商业气息浓厚的粤方言地区的吉祥语更具特色。

从内容上说,粤方言吉祥语反映了粤方言区特殊的商业文化、喜庆文化、饮食文化和禁忌文化;而从文化内蕴上说,粤方言吉祥语既是地域文化、社会心理的反映,也是粤方言区人际交往方式的反映。

[关键词] 粤方言;吉祥语;地域文化;社会心理;谐音构词[中图分类号] G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610(2015)08 -0082 -02[基金项目]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4ssxm79)。

[作者简介]黄蕾,女,广东云浮人,华南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言与词汇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风貌。

丰富的吉祥语构成了汉民族独特且寓意深刻的吉祥文化。

吉祥语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的传统观念。

汉民族的日常生活里几乎离不开吉祥语,无论是喜庆节日赠祝福,还是特定场合送祝愿,这些带有吉祥愿望的语言反映了人们向往幸福、追求愿望的心理。

许慎《说文解字》释日,“吉,善也,从士口”,“祥,福也,从示,羊声”。

《说文》里从“示”的字一般表示某种预示或征兆,而“吉祥”的本义又是善与福,可见,“吉祥语”是预示某种好征兆的话语。

吉祥语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内容上多与“五福”相关,即福、禄、寿、喜、财,具有祝福性、祈吉性;在形式上则多为词或短语,且在长期的使用中逐步凝固并稳定下来。

李炳泽指出,吉祥语最早源于上古白巫术中的祝祷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今天人们在特定场景中所说的祝颂语,也包括一些事物的命名。

汉民族的吉祥语极为丰富,而从商者众、商品经济发达的粤方言区,吉祥语更具有鲜明特色。

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

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

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摘要)(转载)汉语中的谐音作为一种普遍的民俗、民风现象存在于汉人的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

这一语言现象不仅由汉语的语音、语义特点决定,更重要的是它还跟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紧密相联系。

本文试图探析汉语谐音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运用、谐音现象的成因以及这一现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汉语谐音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运用“从语言人类学和文化符号论的角度看,谐音民俗是从语文巫术或其流变而来。

人们相信语言文字具有超自然的魔力,人们可以通过支配这些语言的读音或文字,进而支配与它们相关联或由它们所代表的事物,使之朝着人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

”〔‘〕所以在许多民俗民事中,谐音现象普遍存在且大多反映了汉民族趋利避害的社会心理。

谐音在生活习俗中的运用极为普遍。

过春节必备全鱼,因“鱼”与“余”同音,谐音年年有(余)。

人们故意把“福”字倒过来贴,因“倒”谐“到”,寓意福到了。

因“莲”、“连”谐音,“余”、“鱼”谐音,“鱼戏莲叶间”就成为年画最常见的题材,寓意“连年有余”。

年画中,画喜鹊登梅枝,谐音“喜上眉(梅)梢”;画喜鹊登梧桐,即为“同(桐)喜”;在门上画五个蝙蝠即为“五福临门”;画五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即为“五福献寿”。

在中国传统婚俗中,长辈往往要在新人的床上放上桂圆、核桃、枣子、栗子、花生,谐音早(枣子)生(花生)贵(桂圆)子(栗子);同时取桂圆与核桃的“圆”和“核”音,意夫妻美满百年好合。

旧时在安徽一些地方,当新郎新娘行于袋上至洞房门前时,还要将新郎新娘之鞋互换,谓之同偕到老。

清人王棠在《知新录》中谈到:“令人娶新妇,人门不令足履地,以袋相传,令新妇步袋上,谓之传袋,代,袋同音也。

”有时,不小心摔碎了东西,人们会用“岁岁(碎碎)平安”来缓解气氛。

生活中人们喜欢带“6”、“8”的号码,许多商品的标价尾数也带有“8”、“6”,因“8”谐“发”之音,而“6”则让人联想到“禄”。

在利用谐音构成吉利语的同时,人们也利用谐音避开一些与“凶险”义相关的词语。

【最新文档】粤语研究论文-范文word版 (21页)

【最新文档】粤语研究论文-范文word版 (21页)
一种甜点心——蛋挞 tart
3. 简化外来语词原有的复辅音或音节,以适应汉语发音习惯。例如: 话筒——咪 microphone
十二打(144个)——箩 gross
一刻钟——骨 quarter
领带——呔 necktie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外来词曾经使用过,但是由于书面语和普通话的印象的影响,而逐渐被淘汰掉了,如“士担”是“邮票(stamp)”之意,“燕疏”是“人寿保险(insurance)”之意等。
总体而已,粤方言的词汇在历时的范畴上,保留了古汉语和古越语的词;而在共时的范畴上,它又吸收了外来的许多词。在内部的环节里,自己创造了许多与自己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语言习惯有关的许多词汇。展现了独特的粤风采。
注释:
[1] 欧阳觉亚.普通话广州话的比较与学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3
“事实上每一种地域方言在演变发展过程中都在不断地接受着民族共同语的影响和制约。”○2粤语在二十一世纪被弱化的现象是正常的,符合语言变化发展的内部规律。但是如果我们不保护粤语为代表的方言,在民族共同语的进一步发展下,汉语中的方言文化将会走向衰亡。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在语言学上是不具有社会意义的。粤语等方言在未来一旦被普通话全盘取代,并最终由于在官方与民间的双重作用力的压迫之下彻底消失于人类文明中,这将会影响到中国文化多元化的构筑,有可能导致中国文化走向僵硬的单一化。粤语存亡的意义重大,我们在推普的过程中,应该对粤语加以保护。那么保护粤语的意义何在呢?以下,本人将会作出详细的论述。
第四阶段是宋代至明清时期。宋代的广州方言已相当成熟,并有一定的流通范围。尽管南宋末年,元人南侵,又有大量汉人避战乱辗转入粤,但此时的广州方言已停止接受正在发展变化着的中原汉语的进一步同化,转而按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与中原汉语在原有差异上相距越来越远,奠定了现代广州方言的基础。

浅谈粤方言中的避讳词

浅谈粤方言中的避讳词

浅谈粤方言中的避讳词作者:陈覃雨儿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5期摘要:禁忌语是一种语言回避现象,在汉语中,各个方言使用的禁忌语有所不同,反应出来各地文化和心理状态的差异也不同。

有人说过,粤地区文化的两大特色是饮食和宗教信仰。

本文试以粤方言区饮食文化中的避讳、禁忌语方面,浅析粤方言区人民生活中独特的语言习惯。

相信从粤语饮食文化上的言语避讳,我们足以窥见粤方言区文化生活的一斑。

关键词:饮食文化;避讳;粤语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一带。

相比其他方言,粤方言的语音与普通话相差很大,其他方言区的人一般很难听懂。

粤语从宏观上可分为集中,其中常见的有珠三角本地粤语(如:广州话、香港粤语、澳门粤语、佛山话、南海话、顺德话、番禺话、四邑话、香山粤语、石岐话、东莞话、围头话、肇庆话、增城话、龙门话、从化话、疍家话等),还有粤西方言和广西粤语。

本文主要讨论以佛山—广府话为主的“广东白话”,即珠三角本地粤方言。

粤方言在声、韵、调等方面都有较独特的语音特点,如有非常完整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声调多达8-9个,陰入调多上下两分等等。

这些语音特点导致形成了一些避讳语、谐音歇后语和谐音习俗等较具地方色彩的谐音文化。

一、方言的避讳需要语言词语的避讳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象不好,需要回避,如温州话遇到“虎”改称“大猫”。

还有一类是语音造成与某个音节同音,使别人引起不好的联想,也要回避,如长沙话讲“腐乳”称作“猫乳”,讲“府正街”叫做“猫正街”,因为“腐”、“府”与“虎”同音,基于方言心理要避讳“虎”。

省港等地由于商业发达,人们喜好讲求吉利,因此粤语的禁忌语在各个方言中是数量最多的。

常见的比如因为方言中的“伞”与“散”同音,所以粤方言会把“伞”叫做“雨遮”或者“雨盖”,而避讳称“伞”。

水上人家多忌讳“翻”字,因为会使人联想到翻船,而“帆”字正与它同音,故要改称“船”或者作“巾”旁。

而“空”与“凶”同音,因而凡与“空”相关的都要用“吉”代替,如“吉屋”是空房子,“吉手”是指代“空手”,“得个吉”这一短语说的其实是“空空如也”。

浅析粤方言区的谐音文化内涵

浅析粤方言区的谐音文化内涵

目录一、中文摘要(含关键词) (1)二、关于粤方言和避讳语的概况 (2)三、粤方言区在饮食中的谐音文化 (2)(一)在商业行为上的表现 (2)(二)在婚庆活动上的表现 (3)四、粤方言区在衣着中的谐音文化 (4)五、粤方言区日常行为中的谐音文化 (4)六、参考文献 (6)中文摘要语言与文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语言承载着某种价值和文化情绪,于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语言的转化。

本文通过对粤方言区谐音现象的收集、整理和归类,在语言学角度浅述了粤方言区谐音文化的成因和影响,从而达到更进一步了解粤方言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粤方言区谐音现象文化浅析粤方言区的谐音文化内涵一、关于粤方言和粤方言谐音的概况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一带。

相比其他方言,粤方言的语音与普通话相差很大,其他方言区的人一般很难听懂。

对于粤方言的语音特点,前修时贤多有讨论。

一般认为其声母特点主要有:古见母字不分开合口今读塞音 k,古溪母字今有读擦音 h、f 的现象,古疑母洪音今读鼻音耷,古日母今多腭化为 j;韵母特点主要有长短元音 a 和 r 的对立,有完整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声调特点主要包括声调有 8-9 个,阴入调多上下两分[1]。

粤方言这些较为独特的语音特点,导致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避讳语文化。

而避讳语的形成通常和谐音以及人们的社会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而言,各地谐音文化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各地方言语音的独特性。

一些本来在普通话中不同音的字或词,在某些方言中,由于语音演变的特殊性,变成了同音的字或词,从而形成了一些方言区特有的包含避讳或祈福意义的谐音文化。

在粤方言中,有正向度谐音文化和负向度谐音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禁忌文化,承载这一文化的语言形式是禁忌语,在禁忌语中还包括少部分由数字谐音构成的禁忌语,如粤方言区的人们忌讳使用数字“4”,因为其发音与“死”字相近(声母、韵母相同,声调相近)。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用或尽量少用。

粤方言区吉祥语的文化意象

粤方言区吉祥语的文化意象

粤方言区吉祥语的文化意象吉祥语是吉祥文化的载体,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象。

在粤方言区,吉祥语独树一帜,成为谐音文化、意头文化、喜庆文化、数字文化、禁忌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共同载体。

标签:粤方言吉祥语文化一、吉祥语的含义与特点美国已故语言学家萨丕尔很早就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吉祥语是吉祥文化的载体,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象。

“吉”“祥”二字古已有之,《说文》曰:“吉,善也”;“祥,福也”。

吉祥,即美好的祝福和预兆。

吉祥语是将语言作为一种神秘力量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和表现,是一种语言的“迷信”。

它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美好的向往便是身体健康长寿、事业兴旺发达、家庭幸福美满等。

吉祥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特别是在粤方言地区,吉祥语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因为粤地商品经济发达,经商者众,而经商必然会带来冒险性,这种冒险性促使人们做任何事都想图个吉利,都希望得到成功。

因此,吉祥语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带有浓重的社会心理色彩,这当然也离不开汉民族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中”“和”“仁”“礼”等这些深厚的文化根基。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

吉祥语作为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文化的镜像折射,透过汉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

二、吉祥语与谐音文化的关系语言不仅是我们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工具,还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象,而这才是其本质所在。

正如萨丕尔所指出的:“言语是非本能的、获得的‘文化’功能。

”正因如此,各个民族、各个地域都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留下自己的文化痕迹,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应学院文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2011 级)题目:浅析粤方言区的谐音文化涵专业:汉语言(师)班级:1104班:学号:指导教师:目录一、中文摘要(含关键词) (1)二、关于粤方言和避讳语的概况 (2)三、粤方言区在饮食中的谐音文化 (2)(一)在商业行为上的表现 (2)(二)在婚庆活动上的表现 (3)四、粤方言区在衣着中的谐音文化 (4)五、粤方言区日常行为中的谐音文化 (4)六、参考文献 (6)中文摘要语言与文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语言承载着某种价值和文化情绪,于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语言的转化。

本文通过对粤方言区谐音现象的收集、整理和归类,在语言学角度浅述了粤方言区谐音文化的成因和影响,从而达到更进一步了解粤方言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粤方言区谐音现象文化浅析粤方言区的谐音文化涵一、关于粤方言和粤方言谐音的概况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一带。

相比其他方言,粤方言的语音与普通话相差很大,其他方言区的人一般很难听懂。

对于粤方言的语音特点,前修时贤多有讨论。

一般认为其声母特点主要有:古见母字不分开合口今读塞音k,古溪母字今有读擦音h、f 的现象,古疑母洪音今读鼻音耷,古日母今多腭化为j;韵母特点主要有长短元音a 和r 的对立,有完整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声调特点主要包括声调有8-9 个,阴入调多上下两分[1]。

粤方言这些较为独特的语音特点,导致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避讳语文化。

而避讳语的形成通常和谐音以及人们的社会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而言,各地谐音文化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各地方言语音的独特性。

一些本来在普通话中不同音的字或词,在某些方言中,由于语音演变的特殊性,变成了同音的字或词,从而形成了一些方言区特有的包含避讳或祈福意义的谐音文化。

在粤方言中,有正向度谐音文化和负向度谐音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禁忌文化,承载这一文化的语言形式是禁忌语,在禁忌语中还包括少部分由数字谐音构成的禁忌语,如粤方言区的人们忌讳使用数字“4”,因为其发音与“死”字相近(声母、韵母相同,声调相近)。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用或尽量少用。

但这些负向度谐音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使用者为了追求大吉大利即消除负面意义的一种消极回避。

无论是与正向度谐音文化相关的避讳语或者吉祥语,还是与负向度谐音文化相关的禁忌文化和部分数字文化都处于同一个语域的不同层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趋吉避凶,以适应交往的需要和协调人际关系。

正是这种需要促使了谐音在这个过程中的重大意义[2]。

二、粤方言区饮食中的谐音文化在粤方言区的文化背景下,有些生活中的日常食品的不同读法和避讳语的使用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由谐音主要产生的避讳语和吉祥文化通常表现在商业活动和喜庆活动上。

(一)在商业行为上的表现像前面所述,讲粤方言的人们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商业色彩浓厚,商业活动也相对频繁,因此这对其中的饮食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人们肉菜市场上卖的猪舌,由于“舌”和“蚀”在粤语中是同音,该音表亏本之意,这种不利的取向在该地区人们的心目中非常避讳,进而影响到猪舌的销量,后来卖猪肉的人取其相反之意,也就是将“舌”重新命名为“利”,然后以“肉”为偏旁,固曰“猪脷”,意为大吉大利,“牛舌”同样被称为“牛脷”,它也是同样的道理[3]。

这一避讳产生以后得到了人们,特别是经商者的认同,符合了他们对一本万利的强烈渴望,因此在饭桌上都会有猪脷这道菜,后来一直沿用至今。

再如学名上的猪肝,在粤语常不这样称呼,因为“肝”和“干”同音,但由于粤语中的人都有以水为财的社会心态,认为滋润才会生财,于是为了避讳“干”,而取“猪肝”为“猪膶”。

认为“滋润才会生财”这种观念也和人所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人特别是人,都习惯和喜欢煲汤来滋润自身。

在各大商业聚餐或者每家每户的过年喜庆上,菜单上总少不了“发财就手”、“发财好市”等菜名。

其实所谓的“发财就手”就是把“发菜”和“猪手”两样东西混在一起烩,即发菜猪手,他们都是因为“菜”和“财”以及“就”和“猪”皆为谐音而来;而“好市”就是“蚝士”,粤人把晒干的牡蛎肉称为“蚝士”,因此取其谐音,表达了他们生意兴隆的美好愿望。

除了肉类在避讳上有讲究外,蔬菜在避讳上也非常有趣。

如常见的生菜,其音和“生财”相似,因此在新年大头的早饭上都有这道菜,取其新的一年中要“生财”之意。

这种吉祥意头在商业活动上显得最为别致,在过年舞狮采青的时候,商家总会请来一支舞狮的队伍到其店采青,并将生菜挂于店门槛上。

舞狮的人用纯粹的技术采青成功后,将摘下来的生菜叼给店主,狮子有辟邪之用,然后采下来的生菜就表示商家取得“生财”的彩头。

(二)在婚庆活动上的表现粤语中独特的谐音现象除了带有商业色彩外,其还应用在各种喜庆的活动中。

例如在地区比较传统的习俗——上灯,当地的男丁达到一定的年龄就要举行这样的庆祝仪式,在这样的活动中,通常请来舞狮队来采青助庆,过程中往往在生菜的基础上加多几棵葱,因为“葱”和“聪”同音,主人家当然希望其子聪明伶俐,此举因此而来。

而上灯这样的习俗也与粤方言区的谐音文化有很大关系。

因为“灯”和“丁”谐音,上灯的形式就是在灯笼上把灯点亮,然后挂上,意为添丁(灯)发财[4]。

猪肉为人主要肉食之一,关于猪器官的避讳自然也最多了。

例如“猪红”,本来叫“猪血”,但是人们为了避讳“血”,后以“红”代替“血”,取大红大紫之意,在粤方言区的农村地区,结婚或者大寿喜庆摆酒的时候,基本都有一道菜,配料为粉丝和猪红,都是取其意而食用。

另外,广府地区的人们在过年的时候还会吃年糕,因为“糕”和“高”的发音相同,人们取其“步步高升”之意。

同时,为了避讳某些不吉利的取向,在说祝福语的时候,一般说“新年好”而不说“新年快乐”,因为“乐”和“落”为谐音,人们为了避讳就直接将“快乐”二字“替换为“好”字。

除了年糕还有鱼,“鱼”和“余”为谐音,取其“年年有余”之意。

这些避讳在新年的时候非常常见。

“发菜”,其真正学名为发状念珠藻,粤方言的人们取其“发”之意,且音和“发财”相似,固曰“发菜”,即“发财”。

在喜庆的酒席中,特别是过年的时候,这道菜成为各大家庭的必点之菜。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发菜在市场上的销量一年盖过一年。

发菜的大量开采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生长地的生态环境,因此日益遭到相关部门的禁止。

还有一种食品的谐音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相对保守。

如人们在清明扫墓的时候,总会带上花生、红枣、糖和橄榄等。

这里特别要阐述一下的是为什么要用橄榄去扫墓供奉祖先。

因为在粤语中,橄榄又被叫做“榄仔”,意思是小橄榄。

这一叫法也同时被赋予另一种文化意象,因为“榄”和“揽”在粤语中同音,“揽”在这里有“抱”和“获得”的意思。

“榄仔”即“揽仔”,“仔”在粤语中又指男性,意思是希望祖先能保佑现实生活中的人能多子多福,多“揽”几个“仔”,即多生几个男丁继后香火的意思,所以扫墓的人们用“榄仔”这种食品来供奉祖先。

这种色彩在某些相对落后的山区农村特别被看重。

日常食品的谐音作用在婚庆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结婚的活动中,亲人会把红枣、花生、莲子撒在新人的婚床上,意思是希望新人“早生子”,这种美好的愿望是因“红枣”的“枣”与“早”同音兼取“花生”、“莲子”中的后一字联想而成。

这与人类要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这一传统文化观念相一致。

于是与“早生子”谐音相联的红枣、花生、莲子等物便被赋予了吉祥的意义,进而被视为婚庆必备的吉祥物。

此外,结婚当天,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也和亲友共同分享百合、莲子糖水,取“百年好合,连生贵子”的吉祥意;或是用花生米掺着白糖来吃,喻意甜蜜蜜或“密密生”,因“密”与“蜜”同音,“密密生”是取传统意义上的“多子多福”这一吉祥意。

这在如今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固然不可取,但它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由此可见,避讳语的表达方式往往带有吉祥意义的短语或句子,修辞手段就是谐音。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还有丝瓜。

丝瓜在粤语中一般不这样称呼,因其发音在粤语中“丝”和“输”相似,固取其相反之意,固曰“胜瓜”。

同理,“苦瓜”由于其特性味苦性凉,为了避讳“苦”在粤语中也被叫做“凉瓜”。

三、粤方言区衣着中的谐音文化在粤方言中,声母“f”和“k”不分,因此也产生了粤方言独特的谐音文化。

在,某些地区有岳母送裤子给女婿的传统。

因为“富”和“裤”在粤语中发音相同,“送裤”表示“送富”,表达了岳母对女婿的美好祝愿,同时也间接希望其女能嫁得幸福快乐。

但在广西的粤方言区中,这一谐音的背后又有不一样的文化意象,但是共同点都是对美好生活的衷心祝愿。

在广西粤方言区,人们婚后有穿永谐裤的习俗。

新娘过门后,第一件事情是替新郎缝制一条裤子,取“裤”与“富”的谐音,希望新郎穿了永谐裤,夫妻永远和谐富裕[5]。

在另一方面,粤语在衣着上的避讳语对商业活动也有很大影响。

据《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176 页·记载,曾宪梓曾把他生产的领带命名为“金狮”。

可是销路很不好。

后来发现是因为的粤方言“狮”与“输”同音,“金狮”变为“金输”,意味着“金子统统输掉了”,在商业经济繁荣的,这是很避讳的,听起来也很不吉利,消费者自然就不买了。

随后,曾宪梓不得不根据“金狮”的英文名“goldlion”,将“狮子”的英文“lion”音译为“利来”。

“金狮”变成了“金利来”,此后销路大开。

自此,曾宪梓的故乡——也产生了很多以“金利来”命名的东西,如的金利来商业街取其意而来。

四、粤方言区日常行为中的谐音文化粤方言谐音对人们行为习惯以及社会心态的形成和影响主要体现在避讳语的使用上。

本文开头讲到,粤方言区和食物有关的谐音文化颇具特色,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别有一番风味。

在粤语中,红包又称“利是”,因为它和“利市”谐音,取其生意兴隆之意。

在过年的时候,小孩子一般都窜门到各家各户送上祝福语:恭喜发财,利是逗来。

说白了就是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大人都乐意接受这样的美好祝愿,因此已婚的人都会派红包给没有成家的人,这表示成家的人事业有成,有足够的能力养家并以派红包的形式庆祝过去的一年大丰收,同时也表示对未来新的一年有更大的期待和收获。

在粤方言区,人们说一个人“胖”,通常说“肥”而不说“胖”,例如一个“肥婆”而不说一个“胖婆”,但由于直接说对方“肥了”是一种很不礼貌的现象,为了避讳,人们通常说“发福”来形容一个人胖了。

这种情况在形容一个中年男人的时候最为避讳。

在,通常说一个中年男人胖了都是以“发福”代替,这代表着这男士事业有成,能够不用操劳也长身体了。

粤方言区的数字谐音文化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也有很多体现。

但是单纯的数字是无法构成吉祥的意象的,数字又必须借助于汉字或社会情境的结合才能表达某种吉祥意义,从表面上看,某些数字似乎生来就带有吉祥意,但实际上只是从0-9这10个数字中的某些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通过谐音手段与带有吉祥意的汉字发生关联罢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特别钟情于选用这些数字[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