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
临床医学专业情境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情境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探讨摘要:改革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改变以往学科体系压缩版的教学内容,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情境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使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才培养真正适应临床医院的需求。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情境教学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60-01我校课程体系改革以临床医学专业为突破口,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及社区全科医师岗位能力的调查与分析,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全面整合和优化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开发新的医学人文课程,形成岗位能力情境课程体系。
1 临床医学专业新的课程体系由六个情境课程模块组成1.1 医学基础模块医学基础模块是将基础医学中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药理学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融合,打破学科界限,按照个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成,人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的框架,形成新的医学教育知识体系。
1.2 疾病诊治模块器官系统疾病模块是以系统为主线,以脏器为基础,按照结构、形态、机能、病变、诊断与治疗的框架形成知识体系。
1.3 临床应用模块临床应用模块包括三部分:临床基本技能和辅助诊疗技术是整合原本分散于临床专业课程中的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技能和辅助诊疗技术而形成,临床治疗知识是吸纳临床常用的治疗技术而开发的新课程。
1.4 社区卫生模块社区卫生模块主要是适应我国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而设置,通过本模块学习熟悉社区医疗中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和社区基层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提高其对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具有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道德,能够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会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具备从事社区医疗工作的基本素质。
探讨对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实验项 目,新增部分实验项 目,并对实验报告 进行改革 ,制定
了临床基础检验学实验报 告、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报告 、 实验 诊断学实验报告 。 物理诊 断学 实验根据临床实 习的考核项 目的 变化,相应进行调整 ,增加 基础技能 的培训含 量 。 3 3结果 . 检验科 :制 定了临床 础检验 学实验报 告、临 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报告 、 验诊断学实验报 告。 中新增实验 实 其 项 目 4项 ,包 括红 细胞 渗透 脆性 试验 、酸 化 血清 溶血试 验 (a ) H m 、蔗糖溶血试验 、各类 血液细胞学检验 等;外科 :由于 羊肠供给量可 以随着学生 的接 受能力进行调整 , 因此增 加 了学 生人均动丁机会 , 仪缝合术 ‘ ,由原来的每 4人 一 减少到 项 组 每 2人 一 ,使学生人均动下机会增加 了 5% 组 0 。内科 :根据临 床技能考核 的需要 ,增加 了基本技能的培训力度 。
者学习经验 的总 体”的广 泛概念 。 课程 体系改革 的最了下术 学实验报告 ,把 “ 肠吻合术 ”由原
来的模型实验改为猪肠缝合 ,由原来 的每 4人 一组减少到每 2 人一组,使学生人均动 下机 会增加 了 5 % 0 。化验诊 断学改革 了
足为 了探索并形成 以学分制为重点的开放教育运行机制 。 临床
030) 600
文 章编 号:1 7 .0 5 ( 0 6)0 . 1 30 6 25 8 2 0 90 0 .2
实验大纲 、实验报 告、实验 项 目进行改革 。
课 程是学校 工作 的 发点,课程包括 了教育 目标 、 教学 内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构建基层需求的应用型临床医 学人才培养模式 ,成为 目 前高职 医学教育面临的紧
迫 任务 j 。辽 东 学 院作 为 省 内最 主要 的 高 职 临 床 医学专 业人 才培 养 院校 ,培养适 应 我省基 层需 求 的
1 2 研 究方 法和 实施 步骤 .
【 高等教育研究1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文 波 , 由 娟 0
( 东学院 医学院 ,辽 宁 丹 东 180 ) 辽 102
摘 要 :为探 索构建适合基层需求的应用型临床 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新的课程体 系,以便评价高 职临床 医学专业课程体 系教学改革效果 。文章选取辽 东学院临床 医学专业的 20 级 7 08 8名和 20 0系及教 学方法,以统一的理论及技能考核和问卷 调查评价教 学改革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理论、技 能考核及毕业成绩比较 ,差异均有统
从表 2可见 ,基础理论课程变化不大;而临床 课程有较大变化 ,以服务于基层 医疗卫生工作为宗 旨,结合社区常见健康问题 ,将医学生的全科 医学 知识 教 育 与 技 能 培 养 融 为 一 体 ,增 设 《 科 医 学 全 概论》 社区医学》 社 区护理》 人际沟通》 、《 、《 、《 ;
块
踞 乾
五官科学 急诊 医学
社 区护 理
稻
人 际 沟 通
传染病学 实践
教 学
环 节
鹋
医学机能学实验 铝 铝 铝 床 学 导 论 实 训 临 镐医 % 社 区医学见 习与实训
船
o o
勉
o 0
∞ 0 o o
临床 与社 区实践技能实训 ( 实践小 学期 )
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教学改革

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教学改革一、方法1、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授课内容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院校的重点专业,经过实际调研笔者发现临床课课程体系存在着知识分割过细、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课程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
依据基层实际需要,参考学生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需求增加了外科基本技能操作;突出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规范练习常用的急救治疗技术,如心肺复苏、止血、三角巾包扎、胸腹腔穿刺、导尿、吸氧等操作;对于临床中常用又难以掌握的水、电酸碱平衡紊乱编纂了教学讲义;加强了关节复位、骨折固定实用性教学内容。
2、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模式在96个学时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全部讲授外科学的内容,再者学生既往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外科内容,如果面面俱到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要选择学生实用的又难以理解的内容,我们重点开设的几个讲座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急腹症、神经外科新进展、血管外科、胆道结石的诊治、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乳腺疾病等,这样解决了学生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外科各类考试的难点内容。
这些外科讲座以疾病为中心,综合相关各基础医学的内容,又涉及到原因、发病机制、检查、诊断及治疗等知识,并增加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使学生们既掌握了临床知识和动态又使基础知识得到系统及强化。
3、建立外科学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能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选择方便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让学生攻克传统教学中的难点,拓宽学科知识和视野。
依据调研结果,参考本科《外科学》(第7版)教材,建立的成人教育外科精品课网站,主体结构有:外科学电子教案、CAI课件、理论课程、实践操作、教学图库、外科手术视频等,有十余套外科试题、病例分析等资料,设有意见反馈和疑难解答等内容。
既能弥补学生参加面授辅导的困难和不足,又提高了集中面授辅导时的教学效率。
4、强化临床思维训练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症状或体征,以临床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有关问题,层层深入。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改革的探讨

众多 医学院校共 同探讨 , 编写一本 妇产科 P L教材 , B 对提 高教学质 量,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大有 帮助。
编 辑/ 鸿 兰 任
问题是 P L教学法的基础 ,教学 目的 、 B , 教学 内容等都 是通 过问 题 的设置反映 出来的 。在上课前教师要充分备课 。选择病例和问题 既要符合教 学大纲的要求 , 又能激 发学生讨 论和学 习的兴趣 。通过
高职 高 专 临 床 医学 专业 生理 学 课 程体 系构 建 及教 学 改革 的探 讨
王 爰 梅
( 南 南 阳 医学 高等 专科 学校 , 南 南 阳 4 3 5 ) 河 河 7 0 8 20 年 , 0 6 国家相继颁发 了《 教育部 财政部关 于实施 国家示范 性 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 育改革 与发展的意见》教高 ( 【 0 6 1 号) 教育部关 于全 面提高高等 职业教 育教学 质量 的若 2 0 】4 和《
体 征 都 可 以 用 生 理 学 的知 识 来 解 释 , 且 , 理 学 的 知 识 同 时 也 是 临 而 生 床 用 药 的 理 论 基 础 。 当前 , 理 学课 程 体 系 和 教 学 内容 等 尚 存 在 一 生
一
长期 以来, 国照搬 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 我 以独立单科设 置专业, 方 面学科多 , 财力投 入不足, 国家 另一方面条块分割小 而散 , 成严 造
复; 对必备基础知识如动脉血压 的形成 、 影响 因素及心电图等需重点
强 化 。 样 既 可 防止 课 程 之 间 的不 必 要 重 复 , 可防 止 必 要 的 知 识 遗 这 又
接 告 诉 答 案 , 些 做法 使 P L教学 失 去 了 真 正 的 意 义 。 有 些 教 师 认 这 B
“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与思考

二、临床医学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重 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综合的倾向,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其次,医学教育结 构不够合理,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方向单一。最后,医学人文教 育缺失,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三、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 的建设思路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度不断提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 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因此“新医科”应运而生,旨在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和 改革,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医学人才。
在“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下面将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针对这些问题,本次演示从新医科背景出发,对医学检验技术课程整合的需求 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课程目标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 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注重更新和拓展,反映最新技术和临 床实践;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注重多样性、交互性和实践性,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体系构建方面,本次演示提出了新的医学检验技术课程整合体系。首先,在 课程设置上,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形成以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线、多学科交 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更新和拓展,及时引入最新 技术和临床实践,同时要注重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最后,在教学方法上,要 注重多样性、交互性和实践性,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4、完善课程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 沟通能力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4、完善课程评价:建立多元化 的评价体系
1、整合课程资源: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资 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2024年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分析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辅助
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 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水平等进 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为个性化教 学和精准辅导提供支持。
多元化教育模式探索
问题导向学习(PBL)
推广问题导向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围绕真实病例和问题开展自主学 习和合作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融合教育
加强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融合教育,培养具有全面素质 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02
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导致地区间教育水平
差异明显。
实践教学不足
03
部分医学院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临床技能和经验积累不
足。
当前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医学知识更新迅速
教育国际化趋势
随着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学 知识不断更新,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学 生具备更高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
案例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
通过引入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分析、讨论 中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利用模拟技术创建真实的临床场景,让学 生在模拟实践中提高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 。
团队合作学习
实践教学加强
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供更多的临床实习 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临 床能力。
实践教学与临床实习
加强实践教学和临床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能 力,培养具备独立行医能力的合格医生。
05
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
制定临床医学教育发展规划
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教育改革提供 政策引导。
医学教育改革案例范文(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学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某医学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医学教育改革实践。
本文将结合该校的改革案例,探讨医学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二、改革措施1. 优化课程体系(1)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该校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减少了部分过时课程,增设了临床技能、人文素养、医学伦理等课程,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2)加强实践教学。
该校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增设了临床技能培训、医学伦理教育、医学人文课程等,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临床技能和人文素养。
2. 改革教学方法(1)引入翻转课堂。
该校在部分课程中引入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学习理论知识,课堂上进行互动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2)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该校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高层次人才。
该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医学专家、学者,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学质量。
(2)加强教师培训。
该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4. 深化校企合作(1)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
该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开展产学研合作。
该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5. 推进国际化办学(1)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该校与国外知名医学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访、学术交流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2)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该校引进国外医学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三、改革成效1. 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通过改革,学生的临床技能、人文素养、医学伦理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2.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刍议【摘要】目的探讨了医学教育改革、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方法我校自2008年开始打破传统的“老三段”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建立了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医学课程,实行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根本,以系统为主线,以脏器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革,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和医学专业课程进行全面、彻底的整合和融合。
结果开发了符合三年制临床医学岗位需求及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结论为全面实行医学教育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而课程体系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按照其所承载的学科知识及实践技能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和比例关系进行排列组合后而形成的知识系统。
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来完成,课程体系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和水平。
本文结合我校临床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1 构建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的医学理论体系
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将医学理论知识由学科体系的横向联系变为纵向拓展,在对农村及社区基层医生岗位胜任力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临床诊治疾病的工作过程序化成为教学内容,以系统为主线,以脏器为基础,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作为问题中心,按照结构、形态、
机能、病变、诊断与治疗的架构形成知识体系框架,体现了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依存性。
医学基础将学科体系中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药理学中的部分内容,打破学科界限,按照个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成,人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及其病变的框架,形成新的医学教育知识体系,分别为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的反应和人体的病变。
2 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时,我们重点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强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知识和能力,增加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和社区基层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工作模式课程,强化了对社区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宣传,特殊人群保健能力的实践。
使学生毕业后具备从事农村及社区基层卫生工作的基本素质。
3 打造综合素质培养的“立交桥”
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我们打造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立交桥,将医学有关的社会科学方面的交叉学科知识纳入课程计划中去,通过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学生的社会实践、名医讲堂、医德大讲堂、生命教育课程实践等形式涵盖了医学伦理、心理、人际交往与医患沟通、团队协作、医学相关法律、医院管理
等知识和能力。
同时充分发挥了以校训“医道天德”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在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隐性教育功能。
普通教育课程中的“两课”、外语、计算机技术、体育等课程内容,但本课程体系中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普通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使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准专业课程学习为他人、为患者、为职业生涯服务的技能。
并且由我校教师主编的以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的教学改革系列教材已经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4 全科医师培养的实践类课程的建设
在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4.1 培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相关的实践课程,包括临床基本技能实践课程、临床辅助诊断技术如检验报告单阅读、心电图诊断、影像图片阅读等实践课程以及各种临床应用技术的实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岗位中的核心技术能力。
4.2 培养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实践课程,包括社区卫生及流行病学调查、社区常见疾病的宣传教育实践、特殊人群保健指导等,旨在培养学生服务于基层的“六位一体”的技能。
4.3 培养医学人文素质的实践课程,包括生命教育实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项目的课间实习,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流、医患沟通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教学计划中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达到
43%。
4.3.1 以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学习完成了从记忆式学习到形成式学习再到转化式学习的转变,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以患者和人群健康为中心的初级卫生服务工作。
4.3.2 打造特色专业,为全科医师培养提供平台围绕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特点、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及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培育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辐射课程的建设。
4.3.3 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注重教材建设,针对新的课程体系自编的校本教材已由人卫社出版。
4.3.4 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尤其是把爱的教育、医德教育渗透到两课中,把《中国传统医德》、《医学法律常识》、《医学伦理学》具体到日常岗位中。
5 改革成效显著,获得广泛认可
2009年我校成功申报吉林省高等职业学校示范学校,作为示范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医学专业成为试点专业,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器官系统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优质教材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大力改革和积极建设,夯实了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基础,提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社区医生岗位能力的培
养,并在2011年通过了吉林省教育厅组织的省级试点专业的验收工作,成为吉林省示范专业。
同年12月临床医学专业群(中医学、口腔医学、针灸推拿学)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特色专业群,使得临床医学专业的改革成果在专业群中得以广泛应用。
2012年初,临床医学专业又通过了中央财政支持发展专业项目的评审工作,是对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和改革过程的又一次肯定和认可,也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充足的准备。
2012年10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了吉林省教育厅的评审,再一次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改革和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蔡雅谷.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卫生职业教育,2009,01.
[2] 胡向莲.三年制临床医学(全科医生)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讨.卫生职业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