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护理学:护理学是一门研究维护、增进、恢复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科学。

2.护理: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3.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安适状态。

4.自护:又称自我护理,护理理论家奥瑞姆的术语。指个体所独立完成地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的,旨在维护和促进

个体完好健康状态而进行的一种习得的、目标指向性的自我照顾活动。

5.全补偿护理系统:当病人没有自理能力时,护士给予全面帮助,以满足病人各方面的需求。

6.部分补偿护理系统:当病人有能力满足自己部分的自理需求时,护士依据病人自理能力的不同,提供不同程度

的帮助。

7.支持-教育系统:指患者对一些治疗性自护需求是能自己完成的,或需要学习去做并能学会的,但没有帮助就

不能完成。

8.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9.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10.成长:又称生长,指由于细胞增殖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体积和形态改变,是量的

变化,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

11.发展:又称发育,指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期的功能改变,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

进,如行为改变、技能增强的。

12.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和心里紧张性反应状

态的过程。

13.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指任何能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

14.护理程序:是一种有计划、系统而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法,目的是确认和解决服务对象现存或潜在健康问题的反

映。它是一个综合性、动态性、决策性和反馈性的思维及实践过程。

15.护理评估:指有系统、有组织地收集资料,并对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的过程,目的是明确服务对象所要解决的

健康问题,是确立护理判断和实施有效护理措施的基础。

16.护理诊断: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

期的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能通过护理职能达到。

17.首优问题:是指对生命威胁最大,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予以解决的问题。

18.一般适应综合征: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是机体对有

害刺激所作出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19.分级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按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所制定的不同护理措施。

20.舒适护理:通过对护理活动和舒适的研究,使人在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

快的程度,使病人身心处在最佳状态,促进康复。

21.比斯刷牙法:洗刷唇舌面时,刷毛与牙面呈45度角,刷毛头指向牙龈方向,使刷毛进入龈沟和邻间区、部分

刷毛压于龈缘上作前后向短距离来回颤动。刷毛紧压在牙面,使毛端深入裂沟区作短距离的前后向颤动。

22.疼痛:伴随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23.数字评分法:用数字0-10代替文字来表示疼痛的程度。一条直线等分为十段,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痛。

24.患者自控镇痛法:使用多种镇痛药物,经多种途径,由患者或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疼痛强度调节给药剂量和给

药间隔时间的镇痛方法。

25.患者安全: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不发生医疗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之外对患者心理、机体造成损害障碍、缺

陷或死亡,不发生意外人员在执业医师范围之外的不良执业行为的损伤或影响。

26.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

27.休克卧位:头躯干抬高15-20度,下肢抬高20-30度。心源性休克,同时伴有心力衰竭的病人取半卧位。

28.轴式翻身术:头肩部和腰、腿保持在一条线上翻身,同时同向翻动,不能有扭动

29.压疮: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

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30.休息:休息是指一段时间内相对减少活动量,使患者身心放松,没有紧张和焦虑,处于一种平静、安宁的生理、

心理状态,包括身体休息和心理休息。

31.昼夜节律:人类的睡眠-觉醒活动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近似,与24小时自然昼夜交替大致同步,称为昼夜节律。

32.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反复进行某个或某些关节的各方向运动,用以维持和恢复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

33.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34.交叉感染:又称外源性感染,是指引起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是来自患者以外的个体或环境中的病原体

的感染。

35.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各种原因引起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36.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7.灭菌:杀死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方法。

38.无菌技术: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39.隔离:将传染病患者、高度易感染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借以达到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染途径,同时保护易感染人群免受感染的目的。

40.随时消毒:直接在患者或带菌者周围进行随时杀灭,或清除有感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41.终末消毒处理:感染源已离开源地,杀灭其留下来的病原微生物,应根据消毒对象对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

毒方法。

42.疫源地消毒: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地区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的病原体。

43.生命体征:是评价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象征,也是护士评估病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生命体征是指体温、脉搏、呼吸和

血压。

44.热型: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

45.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日差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

46.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人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

化脓性疾病等。

47.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

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等。

48.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49.脉搏短绌: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

50.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

51.高血压: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52.潮式呼吸:呼吸由浅慢到深快,经过一段时间的呼吸暂停,再开始又一次如上的周期性呼吸,周而复始像潮水

涨退的呼吸节律。

53.库斯莫氏呼吸:又称深度呼吸,是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以便机体

排出较多的CO2,调节血液中的酸碱平衡。

54.毕奥式呼吸:又称间歇(断)呼吸,是有规律地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

此反复交替。

55.体位引流:置患者于特殊体位,将肺与支气管所存积的分泌物,借助重力作用使其流入大气管病咳出体外。

56.吸痰法:是利用负压,经口、鼻腔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

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57.氧气疗法: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压含量,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

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58.冷热疗法:通过用冷或热作用于人体的局部或全身,以达到止血、镇痛、消炎、降温和增进舒适的作用,是临

床上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

59.继发效应:机体这种转换对冷或热刺激所产生的生理效应而出现短暂的相反作用。

60.治疗饮食: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适当调节热能和营养素,以达到治疗和辅助治疗的目的。

61.试验饮食:在特定时间内调整饮食内容,从而协助疾病的诊断和提高实验室检查结果正确性的一类饮食。

62.鼻饲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营养液、水分和药物的方法。

63.要素饮食:一种化学组成明确的精制食品,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易于消化吸收的营养成分,与水混合后可以形成

溶液或较为稳定的悬浮液。

64.胃肠外营养:指由胃肠道外途径供给机体营养素,使患者在不进食的状况下仍然可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增加体重,

修复创伤等的一种营养治疗方法。若全部营养素都通过胃肠外途径补充称全胃肠外营养。

65.膳食纤维:是指不能被人体胃肠道消化酶类消化且不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多糖和木质素等。

66.灌肠: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

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