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关年龄的代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有关年龄的代称

古人有时候说到年龄时,不直接说出某人或者自己多少?q,而是使用与年龄有关的代称。这些代称大多源于古代典籍,比如人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等,就是源于孔子《论语?为政篇》的一段话:“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后人们就用“志学之年”代称15岁、“而立之年”代称30岁、“不惑之年”代称40岁、“知天命”代称50岁、“耳顺”代称60岁、“不逾矩”代称70岁。再如人们常说的幼年、壮年、耄耋之年,源于《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幼学故事琼林?老幼寿诞》:“称人生日,曰初度之辰……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周岁试周,曰??盘之期……行年五十,当知四十九年之非……百岁曰上寿,八十曰中寿,六十曰下寿;八十曰耋,九十曰耄,百岁曰期颐。童子十岁就外傅,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老者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除了年龄代称,寿辰也有代称。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尊老敬老是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老人年岁大了,晚辈

都会给他们做寿,寿辰的代称也非常丰富,除了上文说到的生日曰初度及下寿、中寿、上寿三寿外,人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米寿”“茶寿”了。“米”字拆开来是“八十八”,故称88岁为米寿;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为“二十”,中间的“人”字分开即为“八”,和底部的“木”字即“十八”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108,所以称108岁为“茶寿”。

另外,寿辰的代称还有“还历寿”,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61岁寿辰为“还历寿”。“喜寿”,因“喜”字的草书近似“七十七”,故称77岁为“喜寿”。“白寿”,因“百”字去掉一横是“白”字,故称99岁为“白寿”。“期颐”,指100岁。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孙希旦集解引方士?庠唬骸叭松?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于愿足乎?”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是特指某岁的代称,如“眉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贺老人寿辰称为眉寿。祝人寿辰时使用的词语还有:高寿、久寿、万寿、耄寿等。

笔者在编、校稿子时,常遇到有作者误用年龄代称的现象,如说三四岁小儿为“襁褓”、五六岁弃儿为“弃婴”等。

下面我们基本上按照年龄顺序简要介绍一些年龄的代称。

“婴儿”:新生的幼儿。语出《道德经》第二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宋苏轼《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婴儿生而导之言,稍长而教之书。”“汤饼会”: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因备有象征长寿的汤面,故称。元张翥《最高楼?为山村仇先生寿》:“愿年年,汤饼会,乐亲情。”也作汤饼宴、汤饼筵。“牙牙”:象声词,不到一岁的小孩。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耳。”“周??”:指婴儿周岁。唐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固已知六七。”

“襁褓”:本意是指背负婴儿用的带子和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后来泛指婴儿包,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汉书?宣帝纪》:“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

用于婴幼儿的代称还有:婴提、婴稚、婴孺、赤子、襁裼、孺婴、始黄等。

“孩提”:指幼年。《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垂髫”:髫,指古代儿童下垂的头发,因而以“垂髫”代指幼年。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童龀”:指儿童时期。《说文》:“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旧唐书?裴休传》:“休志操坚正,童龀时,

兄弟同学于济源别墅。”“髫龀”,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借指幼儿。《淮南子?泛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高诱注:“黄口,幼也。”“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借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语出《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总角之交,指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用于幼年的代称还有:孩乳、孩孺、龀髫、垂发、垂髻、髫小、髫稚、髫齿、髫髻、龆龀、始龀、孺齿、童稚、幼学、黄口小儿、黄口孺子、外傅之年等。

“成童”:年龄稍大的儿童。《?Y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礼记?内则上》:“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舞勺之年”“舞象之年”:分别指13岁及15岁以上的成童之年。语出《礼记?内则上》:“十有三年,学乐,

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也。成童,十五以上。”明张煌言《序》:“余之舞象,辄好为诗歌。”“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汉贾谊《新书?客经》:“古镇九岁入就小学,?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大节焉,业大道焉。”

“豆蔻年华”: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豆蔻是一种草果,尚未大开时的花朵形如女子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的青春年华。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及笄”:女子15岁的代称。语出《礼记?内则上》:“(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是女子头上插的发簪,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插上笄,表示已经成年。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姐》:“年方及笄,荷粉露垂,杏花烟润,嫣然含笑,媚丽欲绝。”“破瓜之年”:女子16岁。瓜字拆开为两个八字,二八为十六,故称。晋孙绰《碧玉歌》之二:“碧玉破瓜时,为郎情颠倒。”“?棵贰保号?子待嫁的年龄。《诗?召南??坑忻贰罚骸?坑忻罚?其宝七兮;求我庶士,怠其吉兮。”意思是梅子成熟而落下,以后以“?棵贰北扔髋?子已到结婚年龄。唐郑世翼《看新婚》诗:“初笄蒙桃李,新妆应?棵贰!薄按?字”:《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是女子成年待嫁才取名字,后来就称女子待嫁为待字。清和邦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