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故事

合集下载

历史老师教学故事

历史老师教学故事

历史老师教学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读懂历史,更好地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教师常引用历史故事来完成教学,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历史老师教学故事。

历史老师教学故事1:井陉之战公元前206年,直极一时的秦帝国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

当时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分别形成了两个新的集团,双方为争夺天下。

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

在这场历时近五年的战争中,汉大将韩信表现出了“运筹帷幄,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

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20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

井陉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

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

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

反现韩信,麾下只有万余之众,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军,人马疲惫,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赵军谋士李左车向陈余建议:正面坚壁不战,用一部分兵力绕到敌后切断汉军粮道,使韩信“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最后前后夹击,一战而擒韩信。

但陈余却是一名崇尚正面攻击的古典派军人,拘泥于“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教条,且认为韩信兵少而疲,不应避而不战。

他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刻板地遵从兵书上“十则围之,倍则战”的公式行事。

韩信深谋远虑,自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如采用强攻,必会受挫,于是决定在离井陉口很远地方驻扎下来,反复研究地形地势和赵军部署。

当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30里远地方扎下营来。

半夜时分,韩信选拔了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等翌日见赵军出动。

营垒空虚之时,攻入赵军大营,把赵军旗帜拔下,插上汉军旗帜。

初中历史教学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故事篇一:初中历史教学故事初中历史教学故事在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学历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不受重视,只有在高中文理分班之后甚至直到高三才能唤起学生的重视,而相对于数学、英语等大学科仍处于弱势地位。

一面要成绩,一面又不受重视,中学历史教学步履维艰。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教师个人魅力,上好课吸引学生则至关重要。

一、上好起始课,诱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必须上好起始课,纠正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提高历史学科地位。

所以,我每次接高一新生都精心准备,在课堂上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并且能够引导一些优秀同学和文理不确定的同学在分班时选择文科,为文科班争取好生源。

二、质疑设问,引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绝不固守教材,而是大胆整合教材,明确课堂主题,线索清晰,采用问题教学法,设计问题串,将课本主要内容分解,环环相扣,使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合作探究,高效率的学习。

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因此,设计问题很关键,要吃透课标、教材,要有一定的史学理论基础。

三、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兴趣有人所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学科,其实不然。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关键看老师如何把握。

初中历史教学融合故事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融合故事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融合故事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融合故事在教育领域,历史教学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历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将故事融入历史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将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探讨故事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一、故事教学法的内涵与价值故事教学法是一种以故事为载体,将教学内容融入故事情节中的教学方法。

它将抽象的历史概念、事件和人物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故事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1.激发学生兴趣:故事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2.增强记忆效果:故事情节往往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3.提高思辨能力:故事教学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4.弘扬民族精神:通过故事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初中历史教学融合故事的实践策略1.精选故事素材: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故事素材。

2.注重故事改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故事进行改编,使其更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

3.创设情境: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故事,提高学习效果。

4.互动探讨: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故事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渗透情感教育:教师可借助故事中的情感元素,引导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6.整合多元教学资源: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故事资源。

三、案例分享:初中历史教学融合故事的实践案例以下是一个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融合故事的实践案例:课题:《抗日战争》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一、《史记》的诞生公元前109年,中国西汉王朝的司马迁在长安完成了他的巨著《史记》。

这本书以中国历史为主题,涵盖了从夏代到秦朝的历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蹇是一位学者,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将这种影响传给了儿子。

司马迁从小热爱历史,他喜欢阅读史书,爱思考问题。

司马蹇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也鼓励儿子写一部完整的历史纪实,记录下中国的辉煌历史。

司马迁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家族和国家,他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

他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辛苦写作,他翻阅了大量的史书,亲自赶去各地考察,搜集资料,拜访名士。

他不仅仅是一位史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的传承者。

《史记》的完成并不容易,司马迁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受到许多人的质疑和批评,他遭到了政治上的迫害,他曾被宦官处以“五刑”之一的杖刑。

但是,司马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他咬紧牙关,勇敢地面对困难,坚定地走下去。

公元前91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

这部著作共分为十二卷,纪传体和编年体结合,上起含夏龙飞,下迄太康,详细地记述了中国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等历史。

《史记》的问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它被誉为“史家之宗,国家之良史”,成为中国历史学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洛阳研究院的开创洛阳研究院,是中国古代最早成立的历史研究机构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教育的发源地之一。

它的创立可追溯到公元1181年,当时北宋旧都洛阳恢复,恢复后还设立了许多学府,其中包括研究历史的研究院。

洛阳研究院的创立,得益于当时洛阳士人郑恺和郑玄的努力。

郑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热衷于历史研究,并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深刻的理解。

郑玄是郑恺的孙子,继承了祖父的学术传统,并在历史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郑恺和郑玄在洛阳研究院的创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联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一起致力于古代历史的研究和教育。

小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故事

小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故事

小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故事1. 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领袖,他成功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秦始皇的故事,向学生介绍他的成就和贡献,并引导他们思考一个强大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是汉朝的一位杰出使节,他成功地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张骞的故事,向学生介绍他的成就和贡献,并引导他们思考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

3. 玄奘西天取经玄奘是唐朝的一位杰出高僧,他前往印度取经,带回了大量佛经和佛教文化,对中国的佛教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玄奘的故事,向学生介绍他的成就和贡献,并引导他们思考文化交流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4. 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明朝的一位杰出航海家,他率领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了东南亚、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展示了中国古代航海文化的辉煌。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郑和的故事,向学生介绍他的成就和贡献,并引导他们思考海洋文化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5. 林则徐销烟林则徐是清朝的一位杰出官员,他坚决反对鸦片贸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成功销毁了大量鸦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林则徐的故事,向学生介绍他的成就和贡献,并引导他们思考国家利益和道德责任的重要性。

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知识,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力和人文素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教育叙事故事案例(2篇)

历史教育叙事故事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我国历来重视历史教育,认为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历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校历史教师张老师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历史教育叙事。

二、案例张老师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富有责任心的教师。

在一次历史课堂上,他发现学生对《抗日战争》这一章节内容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

于是,他决定运用历史教育叙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案例一:以小见大,讲述感人故事在讲述《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张老师没有直接讲述战争的过程,而是选取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

他通过生动的语言,将杨靖宇在东北抗联的艰苦岁月、英勇事迹以及最终壮烈牺牲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们被杨靖宇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纷纷表示要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2. 案例二:情境再现,身临其境体验在讲述《南京大屠杀》这一章节时,张老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影像。

随后,他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南京大屠杀中的受害者、施暴者以及旁观者。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烈,深刻体会到了和平的珍贵。

3. 案例三: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在讲述《新中国成立》这一章节时,张老师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社会状况。

他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此基础上,他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的国家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样的思考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效果通过运用历史教育叙事的方法,张老师的课堂氛围焕然一新。

学生们对历史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

以下是具体效果:1. 学生们对历史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历史素养。

2. 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得到了激发,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我的历史教学故事2个

我的历史教学故事2个

第四中学刘越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

”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

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同学们一片愕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

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

”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第四中学刘越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拓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

我在授课时,就曾组织学生编演《三国演义》历史剧,让同学分别扮演各种历史人物。

把当时那场惊心动魄的乱世纷争表演出来。

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探索的热情,改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尴尬的局面。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初中历史)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初中历史)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初中历史)引言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一直致力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分享我的教育教学故事,包括我在教授初中历史课程中的策略和经验。

引起学生兴趣为了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我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

其中之一是通过引发问题、提出挑战和引入有趣的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会播放一些与战争相关的历史片段,然后让学生讨论他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还能让他们更加投入到研究中。

创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也积极尝试使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

例如,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项目,让他们共同合作探索特定历史主题。

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使研究过程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感。

我还鼓励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使用电子地图、制作简报或演示文稿来展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这样的创学方法增加了研究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资源丰富我始终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以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我通过使用教科书、网络资源、历史文献等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资料。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历史相关的书籍、小说和文章,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资源,我希望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研究需求。

个性化辅导除了课堂教学,我也注重个别学生的辅导和指导。

了解学生的不同研究特点和需求,我尽力通过提供额外辅导材料或与他们进行一对一讨论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我相信个性化的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并在历史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结论通过以上的教育教学策略和经验,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我相信,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丰富的资源和个性化的辅导,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并从中受益。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本人十几年教学生涯中始终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最有实际意义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索知识并带有热烈情绪的一种意向和动力,同时也是促进和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催化剂。

在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学历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被人当作“副”科,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往往只有在高中甚至直到高三才能唤起学生的重视,这在当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非常令人费解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

因此,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是走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的契机。

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

如何培养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上好起始课,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

“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说要使初中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的认识,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

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奠基性的工作。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
史学习中去。

二、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

”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

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同学们一片愕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

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

”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

它包括一定时间。

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

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

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

一堂历史课尽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的。

初中生活泼好动,
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

根据这一兴趣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例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我插入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内容。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拓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

我在授课时,就曾组织学生编演《戊戌变法》历史剧,让同学分别扮演各种历史人物。

把当时那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变革表演出来。

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探索的热情,改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尴尬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