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颗粒形态及结构之令狐文艳创作

合集下载

调味品常识之令狐文艳创作

调味品常识之令狐文艳创作
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品
令狐文艳
作为一个现代厨师、食品加工从业者,必需知道之“调味品”常识人类自盘古开天地以来,从生吃食物至熟食并讲究饮食文化,餐饮烹调技术,其经历数千年之久,以至后人根据前人烹调食物技术之精华,从记录、规类、研究、适应时代需要,而创造出新的烹调加工技术,为的是生活上的竞争、餐饮知识求知欲念,抢先去取得人类每日必需之三餐市场,败者关门倒闭、胜者无穷禁的食品产品开发,为的是以后继续的经营及拥有市场,胜败其关键、是在对现代食品调味料的是以了解,善用食品调味料经营者,在餐饮食品加工业上必将获胜,因为你的产品跟不上时代朝流,即将随者江水逐流江尾而下!什么是调味品?原食物材料有肉类、海产类、蔬菜类…等,让食物原材料,经清洗、切配、烹煮、加调味品做成菜肴、而产生独特的色、香、味、调味品他改良了食品的品质结构,提高食品的营养价质。他是食物的辅助材料,调味品的产品种类繁多,每种辅助材料,都有他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作用,而产生了给人们不同的口感与地方风味。调味品的种类可区分:①调味料、②香辛料、③发色剂、④着色剂、⑤品质改良剂、⑥嫩化剂、⑦增稠剂、⑧抗氧化剂、⑨防腐剂、⑩香精香料等。一、调味料:给食物原有独特香味和口感称调味料〈一〉咸味料:1.食塩:海塩、井塩、池塩、矿塩、原塩、洗涤塩、再制塩2.酱油:色泽分有色与无色酱油,生产工艺分酿制与人工酱油,形状分液体、固体、粉末酱油3.豆豉:大豆酿制品,以黄豆或黑豆制成,提鲜增香作用4.腐乳:豆腐经发酵而成,分红豆腐、青豆腐、白豆腐〈二〉.甜味调料:1.食糖:形式上有砂糖、绵糖、冰糖,从颜色分白糖、黄糖、红糖,从制作方法分蔗糖、果糖、饴糖、蜂蜜2.蜂蜜:紫云英蜜、荞麦蜜、棉花蜜、油菜蜜、枣花蜜、榆花蜜3.葡萄糖:分结晶葡萄糖、粉末葡萄糖、粒状葡萄糖、啐粒葡萄糖、液体葡萄糖〈三〉鲜味调料:提高鲜美调料1.味精:大豆、小麦面筋、玉米淀粉、白薯淀粉为原料,经水解或发酵制成,分晶体与粉末2.肌苷酸钠:提高鲜美味,白色或无色结晶粉末,合成法与发酵法制成3.乌苷酸钠、胞苷酸钠、尿苷酸钠与肌苷酸钠关联物质4.琥珀酸、琥珀酸钠、琥珀酸二钠:具有海干贝味道5.鱼露:以小鱼做成酱油,增味、提香、提风味功能〈四〉酸味调料:1.食醋:以粮食为原料,经醋酸酵素发酵酿制,调味、去腥、调香功能2.柠檬酸:调味、防腐、酸度调节、抗氧化剂二、香辛料:着香、赋香、矫臭、抑臭、辣味等功能,有辣味、苦味、芳香味等香辛料。香辛料形态有整体式、破碎式、提取式、胶囊式。香辛料:胡椒、花椒、小茴香、月桂、辣椒、丁香、砂仁、肉豆蔻、豆蔻、草果、…….等三、食品发色剂种类(一)发色剂:使原来食品材料,本身食物的色泽增强,呈现好色泽的添加剂1.硝酸盐:硝酸钾与硝酸钠,无色或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味有咸味,易溶于水。中国规定硝酸钠可用于肉制品,最大使用量每一公斤为0.5克。硝酸盐加在肉中与肉中之亚酸塩菌或还原物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又与肉中的乳酸反应生成亚硝酸,亚硝酸再分解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肉类组织的肌红蛋白生成亚硝基肌红蛋白,而使得肉品呈现鲜艳的自然的肉红色。2.亚硝酸塩:是指亚硝酸钠,淡黄色或白色结晶粉末或颗粒,无臭味有咸味,易溶于水。亚硝酸塩使用于肉制品的功能如下:①良好呈色与发色作用,发色速度快②抑制肉类细菌的生长,避免食物中毒③增强肉制品风味,防止脂肪氧化酸坏中国规定亚硝酸塩可用于肉制品,最大使用量每一公斤为0.15克。(●需专人管理) (二)发色助剂:提高发色效果,减少硝酸塩类使用量1.异抗坏血酸钠:淡黄色或白色结晶粉末或颗粒,无臭味有咸味,易溶于水,遇光不稳定。加速肉类颜色合成,保持颜色稳定,让色、香、味统一。每公斤0.5-1.5克。2.葡萄糖酸内酯: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口感先甜后酸,易溶于水,遇水形成葡萄糖酸,有抑菌与防腐功能,稳定色泽,增加出品率切片性,延长产品保存期。每公斤3.0克。3.烟酰胺:也称维生素PP或尼克酰胺,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味苦需50度C才能保持稳定。是营养强化剂,增强肉类色、香、味。每公斤0.01-0.02克四、食品的着色剂种类,与政府食品添加物规定:将食品着色的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以提高食品价值引起食欲。1.食用天然色素:以植物组织的色素,直接取得,他是天然的,对人体一般没有伤害,是安全的色素。如红曲红、叶绿素、姜黄素、胡萝卜素、焦糖。2.食用合成色素:是从煤焦油中分离出来之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又称煤焦油色素与苯胺色素,如胭脂红、柠檬黄等,对人体有害,如中毒、致泻、致癌。尽量少用或不用,中国卫生部规定不能用。着色剂使用规定:1.用量控制正确,分布均匀。2.生产之水及工具、容器,需事先考虑化学変化。3.避免生产环节影响,色素一般最后加入。调色方法:使用二种接近颜色调出第二次颜色,二种接近颜色二种颜色调出第三次颜色。1.基本颜色:红、黄、蓝、红、黄2.二次颜色:橙、绿、紫、橙3.三次颜色:橄榄、灰、棕楬五、食品嫩化剂的种类使肉类的肉质鲜嫩的食品添加剂,常用为蛋白酶,蛋白酶是专门分解蛋白中的酶,蛋白酶安全、卫生、无毒,并能有效的帮助肉类,提高肉类的色、香、味,并增加肉类营养价值,被广泛使用。很多餐厅食品加工厂,为节省购买肉类成本,使用比较粗糙、老硬的肉品,最有效変嫩的方法,就是添加嫩化剂,使得肉类结构组织,肌肉纤维中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进行分解,而破坏分子结构,使氨基酸发生断裂而提案肉的嫩度,在广东、香港、澳门的餐厅厨师,几乎人人会用,国外普遍使用,中国也在开始使用。1.木瓜蛋白酶:从未成熟之木瓜果实的胶乳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外覌为白色或浅黄色粉末,使用时用温水将其溶化,将肉放入拌匀即可加工。2.菠萝蛋白酶:从制作菠萝罐头下脚料中提取的一种蛋白酶,为黄色粉末,加工菠萝蛋白酶时,在温度30度C水中溶化,也可直接加入肉品拌匀即可加工六、品质改良剂使用品质改良剂的食品添加剂,是为求制品形状完整色泽自然美覌,肉质细嫩、切断面有光泽,附有弹性结构力,并能提高生产量。肉类的品质改良剂主要是多聚磷酸盐,他包括焦磷酸钠、碳酸三钠、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综合性混合粉之品质改良剂,是肉类食品加工使用中,多用途的混合添加剂,由多聚磷酸盐、亚硝酸钠、食塩等组成,用于火腿、熏火腿、肉类加工如特殊风味之香肠。综合性混合粉之品质改良剂,使用方便能从腌制、发色、梳松、膨胀、增水及抗氧化性作用。七、增稠剂增稠剂也称食品赋形剂、黏稠剂,他有效的改善肉制品物理性与组织形态,并丰富食品的触感与味感功能。增稠剂来源分两类,一为含有多糖类的植物原料,二为含蛋白质的动物及海藻类原料中制取的。(一)淀粉类:玉米淀粉、蕃薯淀粉、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绿豆淀粉、豌豆淀粉、蚕豆淀粉、大麦淀粉、燕麦淀粉、由于淀粉不同各有特色、用法也完全不同。(二)明胶:使用动物的皮、骨、软骨、轫带、肌膜中含胶原蛋黄的组织,用碱法与酶法来制取,明胶为白色或淡黄色,是半透明微带光泽粉粒或薄片,有特色臭味,在热水中很快溶解成由有黏度的溶液,冷却后又固态状,常使用于肉类加工之水晶肠,及各种透明之产品。(三)琼脂:是多糖类物质、半透明白色或浅黄色薄膜或啐片,可使产品有一定之形状,但组织粗慥发脆,表面易收缩起皱,耐热性强,如加热时间长会胶力消失。(四)卡拉胶:半乳糖及脱水半乳糖组成的多糖类硫酸脂的钙,白色或淡竭色棵粒或粉末,无臭或微臭、无味或稍带海藻味,透明度比琼脂好,做增稠剂、乳化剂、调合剂、稳定剂,生产高文件次肉类制品常用卡拉胶。(五)大豆分离蛋白:大豆蛋白经分离精制而得蛋白质,良好保持水份、乳化性,提高营养价值、改善肉类组织结构,使脂肪乳化,提高出品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六)黄原胶:是微生物多糖、由纤维主链合三糖侧链购成,做增稠剂、乳化剂、调合剂、稳定剂,悬浮剂等,最大使用量每公巾2.0公克,在肉制品加工中起稳定作用、结合水份抑制脱水收缩。八、抗氧化剂抗氧化剂是指能阻止或延缓食品氧化,并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延长食品储存期的食品添加剂,在肉类品中含有脂肪水份等成份,因微生物、水份、光线、热等的反应作用,易受到氧化和加水分解,产生食品腐败、退色、羯変、微生素破坏,降低肉类食品的质量与营养价值,以至引起食物中毒,而添加抗氧化剂。防止肉类制品的氧化,应着重原料新鲜、加工之工艺制程、保藏保鲜环节上采取相当的避光、降温、干燥、排气、除氧、密封等措施、工作,然后使用使用安全性高、效果好的抗氧化剂。食物抗氧化剂的种类烦多,但经常使用于肉制品的有下列几种:1.油溶性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醚、没食子酸丙酯、微生素E 2.水溶性抗氧化剂–抗坏血酸、异抗坏血酸、抗坏血酸钠、异抗坏血酸钠、烟酰胺九、防腐剂使肉类制品腐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変化引起因素,在人们的生活中、食品生产活动中,这些因素有时单独引起作用,有时共同引起作用,由于空气中微生物的到处存在,肉类的营养含量特高,适合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所以霉菌与酵母菌侵袭肉类,导致肉质腐败変质。防腐剂是针对微生物具有杀灭性,抑制或阻止细菌生长的食品添加剂,它不是消毒剂,它不会使肉类品的色、香、味消失,不破坏食品的营养价值,对人体不会产生伤害,与速冻、冷藏、罐装、干制、腌制等食品方法相比,正确使用防腐剂,具简单、无需设备、经济等特奌。1.山梨酸钾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或棵粒,特性吸湿、易溶于水、空气中可氧化、用于肉制品可以防霉、抑制病原体、遏止肉毒杆菌、减少亚硝酸盐用量,用量,中国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用于肉、鱼、蛋、禽类肉制品,最大使用量为0.075g/kg 2.乳酸链球菌素乳酸链球菌素为乳酸链球菌属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由氨基酸组成,是一种多肽物质,对肉毒菌状芽孢秆菌、作用很强,可降低灭菌温度和梭短灭菌时间,提高产品嫩度。中国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用于肉、鱼、蛋、禽类肉制品,最大使用量为0.5g/kg十、香精香料1.食用香料以天然香料中提取出不同型态的香味提取物,或从天然香味调料中、分离出单一成份香料化合物,和以石油化工产品中与煤焦油产品为原料,经化学方法得到的某种单体化合物。食用香料具有挥发性的物质,在加工烹调时间应尽量缩短受热时间,或在加工时间后期添加香料,避免以碱性物质直接接触,而产生食品変质。2.食用香精可分为四类食用香精,水溶、油溶、乳化、固体等。食用香精是将各种提取的天然香味、化学合成香料,按适当比例调合而成的,不同香型的食品添加剂,使用食用香精应注意以下几奌:a.香型选择适当b.使用量严格按照比例规定c.加热温度按照指示操作d.完全溶解于肉品珠中,以达均匀效果e.可将水溶、油溶、乳化、固体等香精混合使用产生独特风味3.肉类常用香料香精 应用情况可分热反应型、调配型、拌合型等三种类型,表现型态可分固态、液态、膏状等三种。

淀粉

淀粉

二章淀粉一.淀粉的物理性质1.颗粒:淀粉呈白色粉末状,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的透明小颗粒,1kg玉米淀粉大约有17000亿个颗粒。

淀粉颗粒形状基本是圆形、椭圆形和多角形。

玉米淀粉的颗粒为圆形和多角形居多,椭圆形较少,故用显微镜大致可以将淀粉种类鉴别出来。

不同品种的淀粉颗粒大小不同,差别很大,同一种淀粉颗粒大小也不均匀,并且相差很多,玉米淀粉最小颗粒约5微米,最大颗粒约26微米,平均为15微米。

玉米淀粉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淀粉颗粒呈现黑色十字,玉米淀粉十字交叉点在淀粉颗的中心。

2.水分含量淀粉含有相当高的水分,玉米淀粉在一般情况下含水份约为12%,含有的水是通过淀粉中的羟基和水分子形成氢键,可以容纳大量的水,因此淀粉含有大量水份,仍呈干燥状态。

不同品种淀粉的水分含量有差别,是由于羟基自行结合和水分子结合成氢键的结合程度不同的缘故。

淀粉的水分含量受周围空气湿度的影响,空气湿度大,淀粉吸收空气中的水汽使水分含量增高,在干燥的天气湿度小,淀粉散失水分,使水分含量低。

随温度升高,湿度降低含水减少。

3 .糊化:淀粉混于冷水中,经搅拌成乳状悬浮液,称之为淀粉乳,若停止搅拌,则淀粉乳慢慢下沉,经过一段时间后,淀粉乳产生沉淀,因淀粉不溶于冷水,同时它的比重大于水的比重,淀粉的比重约为1.6。

若将淀粉乳加热到一定温度,淀粉乳中的淀粉颗粒开始膨胀,偏光十字消失。

温度继续升高时,淀粉颗粒继续膨胀,可达原体积的几倍到几十倍。

由于颗粒的膨胀,晶体结构消失,体积胀大,互相接触,变成粘稠状液体,此时停止搅拌,淀粉也不会沉淀,这种现象称为“糊化”,生成粘稠体称为淀粉糊,发生糊化时的温度称为糊化温度。

玉米淀粉乳的糊化温度为64-72℃,开始的温度为64℃,完成糊化的温度为72℃。

淀粉颗粒大小的不同,其糊化的难易也不同,较大的淀粉颗粒容易糊化,较小的颗粒糊化困难,不能糊化的颗粒称为糊精,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酒精,称之为醇不溶物。

淀粉颗粒名词解释

淀粉颗粒名词解释

淀粉颗粒名词解释1. 淀粉的概述淀粉是一种重要的碳水化合物,是植物体内最主要的储能物质。

它是由大量葡萄糖分子通过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聚物。

淀粉在植物体内以颗粒的形式存在,被储存在植物的细胞质或器官中,如种子、根茎、块茎、果实等。

2. 淀粉颗粒的结构淀粉颗粒是由两种不同的多糖分子组成的,即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是由α-1,6-糖苷键连接的分支链构成,直链淀粉是由α-1,4-糖苷键连接的直链构成。

淀粉颗粒的外观通常呈现出多种形态,如圆形、椭圆形、多角形等。

淀粉颗粒的大小也有所差异,一般在2-100微米之间。

3. 淀粉颗粒的组成淀粉颗粒由两种多糖分子组成,即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由α-1,6-糖苷键连接的分支链构成,直链淀粉由α-1,4-糖苷键连接的直链构成。

支链淀粉主要由两个分子组成:支链淀粉分支酶(branching enzyme)和支链淀粉合成酶(starch synthase)。

支链淀粉分支酶负责在直链淀粉分子上引入α-1,6-糖苷键,形成分支链;而支链淀粉合成酶则负责合成直链淀粉分子。

直链淀粉主要由直链淀粉合成酶合成,它将多个葡萄糖分子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直链结构。

4. 淀粉颗粒的功能淀粉颗粒是植物体内最主要的储能物质,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4.1 能量储存淀粉颗粒能够储存植物体内的能量。

当植物需要能量时,淀粉颗粒会被水解成葡萄糖,通过酶的作用转化为能量供植物使用。

4.2 水解产物的利用淀粉颗粒水解后的产物葡萄糖,不仅可以被植物利用,还可以被其他生物利用。

葡萄糖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量源,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供细胞进行代谢活动。

4.3 保护细胞器官淀粉颗粒在细胞内起到保护细胞器官的作用。

它可以包裹其他细胞器官,减少其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保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4.4 维持细胞形态淀粉颗粒可以帮助细胞维持其形态。

由于淀粉颗粒具有一定的硬度和稳定性,它可以作为细胞内的支撑物,维持细胞的形态结构。

淀粉分子结构

淀粉分子结构

淀粉分子结构引言淀粉是一种重要的碳水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它是人类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也是食物加工中常用的原料。

淀粉分子结构对其功能和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淀粉分子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淀粉的组成淀粉由两种不同的多糖组成:支链淀粉(amylopectin)和直链淀粉(amylose)。

它们以不同比例存在于淀粉颗粒中,使得淀粉具有特殊的性质。

支链淀粉(amylopectin)支链淀粉是由α-D-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直链,而在每个25至30个葡萄糖单位上,还有一个α-1,6-糖苷键连接形成分支点。

这些支链使得支链淀粉呈现出树枝状结构。

支链越多,分子越复杂,颗粒越大。

直链淀粉(amylose)直链淀粉是由α-D-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直链,没有分支结构。

它相对较短,通常由几百个葡萄糖单位组成。

淀粉分子的结构淀粉分子具有层次结构,包括原子、分子、颗粒和聚合体四个层次。

原子层次淀粉由碳(C)、氢(H)和氧(O)三种元素组成。

每个葡萄糖单元都含有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

分子层次淀粉分子是由许多葡萄糖单元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聚合物。

支链淀粉中,分支点的存在增加了其复杂性。

直链淀粉则是一条长链。

颗粒层次淀粉以颗粒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颗粒由许多淀粉分子聚集而成,形成一个球形或类似圆柱形的结构。

颗粒大小和形态因植物种类而异。

聚合体层次在自然界中,淀粉以大聚合体的形式存在。

这些聚合体由许多淀粉颗粒聚集而成,形成可见的结构。

淀粉分子的功能淀粉在植物中具有多种功能,也是人类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储存能量植物通过将多余的光合产物转化为淀粉来储存能量。

当需要能量时,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单元,并通过呼吸产生能量。

提供结构支持淀粉颗粒在植物细胞中起到支撑作用,帮助维持细胞形态和结构稳定性。

调节温度一些植物可以利用淀粉来调节温度。

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淀粉会分解产生热量,帮助植物降低体温。

马铃薯淀粉粒的构造

马铃薯淀粉粒的构造

马铃薯淀粉粒的构造马铃薯淀粉粒是马铃薯的贮存器官,而人们经常使用的马铃薯淀粉也是由马铃薯淀粉粒提取而来。

淀粉粒的构造是由许多分支的淀粉颗粒组成,这个构造为我们了解淀粉的合成、分解、特性以及其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提供了基础。

第一步,淀粉颗粒的分类淀粉粒被广泛的分为两大类:糊精和淀粉。

其中糊精在淀粉粒内部的结构比较简单,且易于水解。

淀粉则存在两种不同的构造,即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淀粉颗粒可能含淀粉A或淀粉B或同时具有两者。

淀粉A比淀粉B更容易和快速地消化,因此淀粉A通常被用作人们的饮食。

第二步,淀粉颗粒构造淀粉颗粒的外部形状是球形或者卵形。

马铃薯淀粉粒直径0.01mm-0.1mm,由两个互相独立的雾化层构成。

外面的一层由较轻微的α淀粉组成,而内部一层由更重的β淀粉构造成。

β淀粉在空气中能够紧密层叠在一起,而α淀粉子则相对稀疏。

此外,淀粉粒内部有许多小颗粒——淀粉颗粒,在其内部的多个薄膜上有利于构造一个更强壮的淀粉颗粒。

第三步,淀粉颗粒的功能淀粉颗粒是淀粉在植物中的主要形态,为植物的代谢过程提供了能量储备。

人们将淀粉颗粒提取后,能够将其转化为马铃薯淀粉,从而用于许多食品加工,包括牛奶、动物食品、速冻食品和许多其他的加工过程。

同时,淀粉颗粒对人体健康有益,能够帮助消化,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以上,总的来说,淀粉颗粒的构造是高度分支的,由多种淀粉颗粒组成。

了解淀粉颗粒结构对于理解淀粉的生命功能以及淀粉在人体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至关重要。

粮食加工学--淀粉生产课件

粮食加工学--淀粉生产课件

A:锥状的孔洞和带有小坑的表面;B:颗粒中心被深度腐蚀,表面相未被
腐蚀。
14
左图:小麦淀粉颗粒在发芽其间所观察到的受到侵蚀后的图像。 右图:被黑麦a-淀粉酶攻击后的黑麦淀粉颗粒图像。
15
(三)淀粉粒的晶体结构
部分淀粉颗粒偏光十字显微镜图谱
16
天然淀粉的X射线衍射图
淀粉粒的结晶度
17
各种淀粉的可能晶型
一般采用亚硫酸水浸泡玉米。
亚硫酸水的作用: 亚硫酸经过玉米的半渗透种皮进入玉米籽粒内部,解除蛋白
质分子的聚集,①并使部分不溶性蛋白质转变成溶解状态。亚硫 酸还能使②胚芽钝化,并使③种皮由半渗透变成完全渗透,因而 可以加速可溶性物质向浸泡水中渗透。还有④防腐作用。
乳酸的作用:
①产生的乳酸降低了介质的pH值,从而限制了其他微生物的
31
第二节 玉米淀粉的提取工艺
一、玉米的子粒结构
32
玉米子粒各部分的化学成分(干物质%)
33
二、玉米淀粉生产的工艺流程
34
(一)清理
玉米的清理流程
35
(二)玉米的浸泡
1.浸泡的目的:①改变胚乳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削弱淀粉的粘 着力,②降低籽粒的机械强度,③浸泡出部分可溶性物质,④钝化胚 芽。
第五章 淀粉提取工艺
第一节 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第二节 玉米淀粉提取工艺 第三节 薯类淀粉提取工艺 第四节 小麦淀粉提取工艺 第五节 豆类淀粉提取工艺
1
第一节 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一、植物淀粉原料的种类
(一)薯类淀粉原料: 主要有马铃薯、甘薯、木薯等。 (二)谷物淀粉原料:有玉米、稻米、小麦、谷子、高粱、大麦、 青稞等。 (三)豆类淀粉原料:

重规矩,严要求,少危险。2020年12月9日星 期三1时36分10秒01:36:109 December 2020

淀粉颗粒结构研究进展

淀粉颗粒结构研究进展

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题目淀粉颗粒结构研究进展学生姓名袁康宁所在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及班级生物制药13级指导教师韦存虚完成日期2015 年1月23日目录摘要 (1)1 淀粉颗粒的概念 (1)2 淀粉颗粒的形状和大小 (1)3 淀粉颗粒的结构层次 (1)3.1 淀粉颗粒的分子结构 (2)3.2 淀粉颗粒的层次结构和微孔结构 (2)3.3 直链淀粉与淀粉颗粒结构 (3)3.4 支链淀粉与淀粉颗粒结构 (3)4 淀粉颗粒的形貌与结构 (3)4.1 马铃薯淀粉淀粉颗粒的形貌与结构 (3)4.2 木薯淀粉颗粒的形貌与结构 (3)4.3 玉米淀粉颗粒的形貌与结构 (4)4.4 银杏淀粉颗粒的形貌与结构 (4)4.5 小麦淀粉颗粒的形貌与结构 (4)5 植物淀粉颗粒的特性研究 (5)5.1 银杏淀粉颗粒的特性研究 (5)5.2 玉米多孔淀粉颗粒的特性研究 (5)6 淀粉颗粒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5)6.1 淀粉颗粒结构对酶水解的影响 (5)6.2 超高压对玉米淀粉的影响 (6)7 淀粉颗粒的利用价值与发展前景 (7)7.1 利用价值 (7)7.2 发展前景 (7)结语 (7)致谢 (7)参考文献 (8)淀粉颗粒结构研究进展生物制药13级袁康宁指导老师:韦存虚摘要:淀粉是植物体内贮藏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它可以分解成葡萄糖、麦芽糖等成分。

本文主要综述了淀粉颗粒的概念、淀粉颗粒的结构层次、淀粉颗粒的特性、淀粉颗粒的利用价值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淀粉颗粒,结构层次,颗粒特性,利用价值,发展前景淀粉颗粒是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

淀粉颗粒不溶于水,但参与植物能量的新陈代谢。

淀粉可以食用,在工业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制葡萄糖,麦芽糖,酒精等。

本文综述了淀粉颗粒的概念、淀粉颗粒的结构特性、淀粉颗粒的特性、淀粉颗粒的利用价值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1.淀粉颗粒的概念淀粉存在于许多绿色植物中,主要贮存于植物的叶、根、芽、果实、谷粒和茎等组织和器官中,是生物圈中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之一。

淀粉的制取与加工

淀粉的制取与加工
03
(六)粘度
葡麦糖浆的粘度较高,应用于多种食品,提高产品的稠度核对口感。
葡萄糖和果糖的粘度较蔗糖低。淀粉糖浆的粘度随转化程度而变,转化程度高,则粘度低,反之则高。
(七)发酵性
01
酵母能发酵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等,但不能发酵较大分子的低聚糖和糊精。
生产面包类发酵食品适合使用发酵性较高的高转化糖浆和葡萄糖为宜。
淀粉 淀粉糊精 红糊精 无色糊精
麦芽糖 葡萄糖
01
02
03
04
淀粉的成脂、成醚作用
淀粉分子可与无机盐或有机酸生成脂。
淀粉+乙醇 淀粉的乙酸脂
淀粉的氧化
淀粉随氧化条件及氧化剂的不同生成不同产物。
常用的氧化剂:高碘酸、次氯酸等。
如:双醛淀粉
三、淀粉生产的原料
禾谷类
02
(八)化学稳定性
04
03
01
02Biblioteka 葡萄糖、果糖和葡麦糖浆都具有还原性,在中性和碱性情况下化学稳定性低,受热易分解成有色物质,也易与蛋白质类含氮物质起焦化反应产生棕黄色焦糖。
葡萄糖:PH5.0最稳定
果糖:PH3.3最稳定
果糖的吸潮性较高,有助于面包,糕点保持水分,放久时不易变干。
蔗糖不具有还原性,在中性和碱性情况下化学稳定性高,在PH=9以上受热易分解成有色物质,蔗糖不易与蛋白质类含氮物质起焦化反应产生有色物质。
热稳定性高的糖:中转化葡麦糖浆、麦芽糖浆,麦芽糖的热稳定性最高。高麦芽糖浆更适于糖果生产。
糖溶液具有抗氧化性,有利于保持水果的风味、颜色和VC,不会因氧化反应而发生变化,这是因为氧气在糖溶液中溶解量较水溶液低的缘故。
三、淀粉糖制作工艺流程
饴糖的制作工艺 基本原理 麦芽糖+糖化曲 糊精+麦芽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令狐文艳 令狐文艳 淀粉颗粒形态及结构

令狐文艳 1.1 淀粉颗粒的形态结构 淀粉是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形成的,不同植物来源的淀粉,形状和大小都不相同(见表1-1)。小麦有两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淀粉颗粒:扁豆形的大颗粒,直径15~35um称为A淀粉;呈球形的小颗粒,直径2~10um,称为B淀粉,经研究这两种淀粉的化学组成相同。小麦淀粉扫描电镜图见图1-1和1-2,其他淀粉的形态如下表 表1-1 淀粉来源 作 物 特 性 形 态 直径(um) 小麦 谷 物 双 型 小扁豆形(A型) 15~35um 圆球形(B型) 2~10um 大麦 谷 物 双 型 A型 15~25um B型 2~5um 黑麦 谷 物 双 型 A型 10~40um B型 5~10um 燕麦 (易聚合) 谷 物 单 型 多角形 3~16um 80um(复合粒)

普通玉米 谷 物 单 型 多角形 2~30um 糯性玉米 谷 物 单 型 球形 5~25um 高直链玉米 谷 物 单 型 不规则形 2~30um 大米 谷 物 单 型 多角形 3~8um(小颗粒) 150um(复合粒 高粱 谷 物 单 型 球形 5~20um 豌豆 种 子 单 型 椭圆形 5~10um 土豆 块 茎 单 型 椭圆形 5~100um 木薯(不易老化) 根 类 单 型 椭圆形 5~35um

1.2 淀粉颗粒的晶体结构

淀粉粒由直链淀粉分子(Am)和支链淀粉分子(Ap)组成,但所有淀粉粒的共性是具有结晶性,用X射线衍射法证令狐文艳 令狐文艳 明淀粉粒具有一定形态的晶体构造,用X--射线衍射法和重氢置换法,可测得各种淀粉粒都有一定的结晶化度,见表1-2 表1-2 种 类 结晶化度(%) 测定法 马铃薯 25 X--射线衍射法 小 麦 36 稻 米 38 玉 米 39 糯玉米 39 高直链淀粉 19 甘 薯 37

X--射线衍射是物质分析鉴定,尤其是研究分析鉴定固体物质

的最有效普遍的方法,X--射线的波长正好与物质微观结构中原子、离子间的距离(一般为1~10埃)相当,所以它能被晶体衍射。借助晶体物质的衍射图是迄今为止最有效能直接观察到物质微观结构的实验手段。 完整淀粉颗粒具有三种类型的X--射线衍射图谱,分别称为A、B、C形:大多谷物淀粉和支链淀粉呈现A形,高直链淀粉谷物和马铃薯、块茎类淀粉和老化淀粉呈现B形,豆类淀粉和块根类多为C形:C形是A形和B形的混合物。 直链淀粉包和化合物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谱呈现V形,在天然淀粉中不存在,仅在淀粉糊化后,与类脂物及有关化合物形成复合物后产生的。A、B、V形的X--射线衍射图谱如图1-3 1.3 淀粉颗粒的轮纹和偏光十字 在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看到表面有轮纹结构,像树木年轮,各轮纹层围绕的一点叫“粒心”,又叫“脐”。根据粒心数目和轮纹情况,淀粉粒可分为:单粒、复粒、半复粒三种。 令狐文艳 令狐文艳 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淀粉颗粒会出现黑色的十字,将颗粒分成四个白色区域,称为偏光十字。这是由于淀粉颗粒的有序结构产生的双折射现象。当淀粉粒充分膨胀、压碎或受热干燥时,晶体结构即行消失, 淀粉化学特性 2.1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淀粉是由α-D-葡萄糖组成的多糖高分子化合物,有直链状和支叉状两种分子,分别称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见图2-1,2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分子结构。 谷物颗粒中心主要是支链淀粉,外围主要是直链淀粉和酯类; 土豆淀粉:小颗粒中磷脂含量高,大颗粒则低。 小麦淀粉中含戊聚糖 2.1.1 直链淀粉的性质 1. 直链淀粉是线性的α-葡聚糖,结构中99%是以α-1.4-糖苷键连接,还有1%是以α-1.6-糖苷键连接,也就是分子中有分叉点。 2. 直链淀粉的分子量一般在105~106之间,每一个淀粉颗粒含有1.8×109个Am。 3. 直链淀粉空间构象是卷曲成螺旋结构,以麦芽糖为重复单元,糖苷键角是117º,每一转由六个葡萄糖苷组成。 4. 当淀粉在水中加热高于糊化温度后,Am从淀粉粒中游离出,溶于水中;温度升高,大分子和带分支的Am被溶出。 5. Am淀粉与碘、有机酸、醇形成螺旋包合物,淀粉溶液中加令狐文艳 令狐文艳 入正丁醇可使Am淀粉沉淀,形成了不溶性复合物。 6. Am淀粉易老化,即两个螺旋体形成双螺旋。 2.1.2 支链(Ap)淀粉的性质 1. Ap淀粉的支叉位置以α-1.6-糖苷键连接,其余为α-1.4-糖苷键连接,约5%为α-1.6-糖苷键;分子量在107~109。 2. Ap淀粉随机分叉,具有三种形式的链:A--链,由α-1.4-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单元,是分子最外端的链;B—链,由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组成;C—链,由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单元再加一个还原端组成。见图2-3为支链淀粉的分子形式。 3. Ap淀粉在水中形成球状颗粒,不易老化,当浓度为0.9%时,就形成双螺旋结构,呈现凝胶状。 玉米和小麦淀粉的Am含量为28%,马铃薯淀粉为21%,木薯淀粉为17%,高直链玉米的Am含量高达70%,糯玉米淀粉的Am只有1%,同一品种间的直支比基本相同。 2.1.3 性质差异 表2-1

形 状 连接键 膜强度 凝沉性 与碘变色 吸附碘量

直链淀粉 线 性 α-1.4-糖苷键 高 强 蓝色 20%自身重量 支链淀粉 分 支 α-1.4-糖苷键 α-1.6-糖苷键 弱 弱 紫红色 < 1%

2.1.4 淀粉的分离

1. 分离的前提:支链淀粉与直链淀粉的分离,性质不能改变,不能降解。 2. 分离方法: 令狐文艳 令狐文艳 ㈠ 温水浸出法 淀粉糊化时,直链淀粉析出进入水中,温度影响较大。 例:脱脂玉米淀粉(浓度2%)→加热(60~80℃)→离心分离(分出Ap颗粒)→上清液→加正丁醇(结晶)→沉淀→分离→洗去正丁醇(用乙醇洗涤)→干燥→得直链淀粉

㈡ 硫酸镁分步沉淀法是利用直链和支链淀粉在不同硫酸镁溶液中沉淀差异,分布沉淀分离。 2.2 淀粉颗粒的化学组成 表2-2 主要成份(淀粉含量%) 水分% 微量成分(%) Ap Am H2O Protein Lipids Ash 磷 戊聚糖

玉米 67~64 26~31 11~14 0.35 0.8 0.1 0.02 0.1 马铃薯 73~77 23~27 12~17 0.06 0.05 0.4 0.08 0.1 小麦 69~73 27~31 11~14 0.4 0.8 0.15 0.06 200

2.2.1 脂类

谷物淀粉中的脂类含量较高(0.8~0.9%),马铃薯和甘薯淀粉中则低得多(不到1%)。 脂类化合物可与直链淀粉分子形成包合物。 (1)降低淀粉的水合能力,使其不能充分糊化。 (2)产生异味,带原谷物的气味。 (3)使淀粉糊和淀粉膜不透明。 (4)减少淀粉分子与其它的分子结合,降低粘稠力。 2.2.2 含氮物质 令狐文艳 令狐文艳 淀粉中含氮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蛋白质含量是通过测含氮量乘以6.25来计算。谷物中淀粉与蛋白质结合紧密,分离困难,淀粉中蛋白含量较高。 蛋白的影响: (1)影响淀粉的分散特性,淀粉颗粒的水化速度及与酶的相互作用。 (2)水解时,发生美拉德反应,是葡萄糖的气味,颜色表现出来。 (3)蒸煮时易产生泡沫。 2.2.3 灰分 灰分是淀粉产品在特定温度下完全燃烧后的残余物。灰分的主要成分是磷酸盐基团,马铃薯淀粉灰分含量相对较高。 2.2.4 磷 淀粉中的磷主要以磷酸酯的形式存在,小麦中含磷高,木薯淀粉含磷量最低,马铃薯淀粉含磷量最高,带负电荷的磷酸基赋予淀粉一些聚电解质的特征,糊化温度低,快速润胀,淀粉糊粘性高,膜的透明度高。 2.2.5 戊聚糖 主要影响小麦淀粉,影响水解产品的强化,不易过滤。 淀粉的物理性质 3.1 粘性和流变特性 粘性:液体对抗流变性的能力,凭借分子内部摩擦力对抗。 牛顿流体 τ=F/A τ=ηγ 令狐文艳 令狐文艳 F:表示正压力 A: 受力面积 τ:剪切力 η:粘度(Pa·S) γ:剪切速度(S-1) 非牛顿流体 τ=ηγn 假塑性流体(剪切稀化):n<1 粘性随剪切速度增加而降低的流体 触稠流体(剪切稠化)n>1 粘性随剪切速度增加而增加的流体 3.2 淀粉的糊化与溶胀 3.2.1 淀粉糊化过程 淀粉混于冷水中搅拌成乳状悬浮液,称为淀粉乳浆。停止搅拌,淀粉粒下沉(原因是淀粉比重比水大,和淀粉分子中羟基间形成氢键,阻止淀粉溶解),上部为清水。淀粉在冷水中有轻微的润胀,是可逆的,干燥后淀粉粒恢复原状。 加热淀粉乳浆,结晶区发生不可逆膨胀,水合作用加强,颗粒溶胀以至破裂,乳液变成粘性很大的糊状物,透明度增高,小部分直链淀粉溶出。停止搅拌,淀粉不会沉淀,也不能回复原颗粒。形成的粘稠的糊状物称为淀粉糊,这种现象称为糊化作用, 下图描述糊化过程: 碎片 淀粉颗粒 ∆T 溶胀 ∆T 粘度最大 ∆T 粘度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