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学疗法
光动力学疗法课件

这类光敏剂具有较高的光敏活性和较低的光毒性,因此被认为是较为理 想的光敏剂。但是,其合成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 改进。
光敏剂的选择与应用
根据治疗疾病的类型和部位选 择合适的光敏剂,以确保治疗 效果和安全性。
在选择光敏剂时,需要考虑其 光敏活性、光毒性、稳定性、 溶解性、合成成本等多个因素 。
激光照射与剂量控制
激光照射
使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病变部位,确保光束均匀覆盖,避免过度照射或遗漏。
剂量控制
根据病变部位和病情,控制激光照射的剂量和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 时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
治疗效果的评估与后续处理
治疗效果评估
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了解光动力学 疗法的效果,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情改善情况、病变 部位变化等。
原理
光敏剂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吸收 光能并转化为化学能,引发一系列光 化学反应,产生具有杀伤力的活性氧 物质,从而破坏病变组织。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光动力学疗法自20世纪80年代初 开始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方法, 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现状
目前,光动力学疗法已经成为治 疗肿瘤、血管病变、皮肤疾病等 领域的重要手段,尤其在肿瘤治 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
VS
疗效比较
比较光动力学疗法与其他传统治疗方法的 疗效,有助于评估其优势和局限性,促进 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提高治疗效果与降低副作用的策略
优化光照参数
光照参数如光剂量、波长、脉冲方式等对光 动力学疗法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通过 优化光照参数,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对 正常组织的损伤。
精准靶向治疗
新兴治疗方法光动力疗法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新兴治疗方法光动力疗法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光动力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在医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光动力疗法是一种结合了光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技术,通过激活特定光敏剂和可见光的照射,来治疗肿瘤和其他疾病。
本文将讨论光动力疗法的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光动力疗法的原理光动力疗法的原理基于光敏剂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响应。
光敏剂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在光的作用下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在光动力疗法中,光敏剂首先被引入患者体内,然后通过可见光的照射,激活光敏剂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进而杀死癌细胞或者疾病源。
第二部分:光动力疗法的应用领域2.1 癌症治疗光动力疗法在癌症治疗中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研究发现,通过选取合适的光敏剂和光源,光动力疗法能够有效杀死癌细胞,同时最小限度地损伤周围的健康组织。
这种疗法已经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包括肺癌、皮肤癌、前列腺癌等。
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相比,光动力疗法具有较少的副作用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2.2 皮肤疾病治疗除了癌症治疗外,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疾病治疗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光动力疗法可以有效地治疗痤疮、银屑病、红斑狼疮等疾病。
光动力疗法的优势在于不会产生耐药性,同时能够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创伤。
因此,该疗法被认为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第三部分:光动力疗法的未来发展方向尽管光动力疗法已经在某些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选择合适的光敏剂和光源仍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此外,光动力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标准操作程序和治疗规范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于寻找新的光敏剂,改进光源技术以及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安全性。
总结:光动力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希望。
它在癌症治疗和皮肤疾病治疗等领域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光动力疗法将在未来发展出更广泛的应用,并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光动力学治疗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光动力学治疗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引言: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传导疾病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疼痛、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带来了巨大困扰。
光动力学治疗是一种利用光能与光敏剂相互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新兴疗法。
近年来,光动力学治疗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本文就此进行探讨与阐述。
1. 光动力学治疗的原理光动力学治疗基于光敏剂对特定波长的激光光能的吸收作用。
首先,患者将光敏剂注射或外涂于病变部位,待光敏剂得到足够吸收后,使用适当波长的激光照射患处。
激光能量激发了光敏剂,产生了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最终达到治疗目的。
光动力学治疗的疗效受到光敏剂和治疗参数的影响,光敏剂的选择和合理使用是该治疗方法的关键。
2. 光动力学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2.1 脑血管病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见表现为中风和无法控制的头痛。
光动力学治疗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手段在脑卒中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光动力学治疗可通过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来减轻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2.2 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
光动力学治疗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研究表明,光动力学治疗可以通过促进神经细胞的活化和保护,降低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能力。
然而,目前关于光动力学治疗应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数据还较少,需要更多的临床实验和研究来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2.3 神经传导疾病神经传导疾病是指由于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如神经根型疼痛、横贯性骨折等。
光动力学治疗作为一种无创且高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神经传导疾病的治疗。
实验研究表明,光动力学治疗可以通过促进神经传导的恢复,改善神经功能,并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
抗肿瘤光动力疗法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抗肿瘤光动力疗法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一、引言癌症,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词汇,长久以来一直是医学界亟待攻克的难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抗肿瘤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其中,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较低的副作用,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那么,光动力疗法是如何工作的呢?它又是如何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中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
二、光动力疗法的作用机制1. 光敏剂的选择与定位光敏剂的种类:光动力疗法的核心在于光敏剂。
目前,常用的光敏剂包括卟啉类、酞菁类等。
这些光敏剂在体内有特定的分布规律,能够优先聚集在肿瘤组织中。
定位机制:光敏剂能够通过被动靶向或主动靶向的方式聚集在肿瘤细胞中。
被动靶向主要依赖于肿瘤组织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效应),而主动靶向则通过光敏剂与特定抗体或配体的结合实现。
2. 光照激活光敏剂光源选择:通常使用激光作为光源,其波长需与光敏剂的吸收峰相匹配,以确保最大限度地激活光敏剂。
光照剂量:光照剂量需要精确控制,既要保证治疗效果,又要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3. 活性氧的产生与杀伤作用单线态氧:光敏剂在光照下会产生单线态氧等活性氧物质。
这些活性氧具有极高的反应活性,能够迅速与周围的生物大分子发生反应。
细胞损伤:活性氧会破坏肿瘤细胞的细胞膜、蛋白质和DNA等结构,导致细胞死亡。
活性氧还能引发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进一步增强抗肿瘤效果。
三、光动力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1. 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光动力疗法适用于多种实体瘤的治疗,如皮肤癌、食管癌、肺癌等。
对于早期肿瘤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尤为适用。
禁忌症:对光敏剂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等不宜使用光动力疗法。
2. 治疗过程与注意事项治疗前准备:患者需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评估治疗方案的可行性。
还需进行光敏剂皮试和肝肾功能检查。
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前景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治疗方法被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皮肤疾病。
这些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非侵入性治疗。
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新型治疗方式,通过结合光能和敏感剂,可以对多种皮肤问题进行定向、精确的治疗。
I. 光动力疗法理论基础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基于细胞接受特定波长的光能后产生生物化学反应而实现治愈效果的开创性治疗方法。
该方法基于两个关键组件:特定波长的光能和敏感剂(photosensitizer)。
当敏感剂吸收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光能时,它们将处于激发状态,并释放出活性氧离子或其他具有毒性作用的分子。
这些活性物质可以杀死癌细胞或者抑制细菌增殖,从而实现治愈效果。
II. 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皮肤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光动力疗法在其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光动力疗法中使用的敏感剂可以通过局部涂抹或注射等方式引导到癌细胞处,然后利用特定波长的光能进行激活。
该方法具有定位精确、无创伤以及较低的复发率等优点。
它可以有效地杀死皮肤癌细胞,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III. 光动力疗法在治疗其他皮肤问题中的应用前景除了皮肤癌外,光动力疗法还被广泛应用于其他一些常见皮肤问题。
1. 粉刺和暗疮治疗:光动力疗法已经被证实可以显著改善粉刺和暗疮问题。
通过选择合适的波长和敏感剂,在发生粉刺和暗疮的区域使用光能进行治疗,可以清除堵塞的毛孔和杀死有害的细菌。
这种疗法具有高效、无创性和可重复使用的优点。
2. 血管扩张治疗:光动力疗法可用于治疗血管扩张的皮肤问题。
通过选择合适的波长,能够使血管收缩、闭塞,从而减少红斑和肿胀等现象。
这项治疗不仅能够改善外观,还能改善生活质量。
3. 皮肤色素沉积治疗:光动力疗法还可以用于治疗色素沉积问题,如黄褐斑或雀斑等。
特定波长的光能可以激活敏感剂,并刺激黑色素细胞产生氧化酶。
氧化酶可以降解多余的色素颗粒,并减轻斑点问题。
光动力学疗法

光动⼒学疗法光动⼒学疗法光动⼒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是光敏剂与相应波长的光相作⽤发⽣光动⼒反应,产⽣单态氧,从⽽杀死肿瘤细胞的治疗⽅法。
⽬前⽤于治疗⽀⽓管癌、⾷管癌、贲门癌、胃、直肠癌、胆管癌、喉癌、乳腺癌、喉癌、宫颈癌、⽪肤癌、膀胱癌等⽪肤表浅及空腔肿瘤,不仅可以作为姑息性治疗,⽽且对某些早期肿瘤,可达到治愈⽬的。
光动⼒学疗法发展史光动⼒学疗法属于光医学范畴。
早在4000年前的古埃及时代,⼈们就发现植物中的补⾻脂灵⼝服后会积聚在⽪肤中,⽇光照射后导致⽪肤⾊素沉着,应补⾻脂灵加紫外线照射可治疗⽪肤⽩斑。
嗣后,相继应⽤类似⽅法治疗包括痤疮、湿疹、单纯疱疹和⽜⽪癣等多种⽪肤病。
1903年Niels Finsen因发明紫外线辐射治疗⽪肤结核病⽽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PDT应⽤于肿瘤始于1903年Jesionek和Tappeiner应⽤伊红致敏肿瘤,引起肿瘤细胞破坏。
1976年Kelly 和Snell应⽤⼀种⾎卟啉衍⽣物(hematoporphyrin,HpD)治疗膀胱肿瘤成功,由此开创了PDT。
近年来由于光敏物质、光激活装置和导光系统的发展和进步,PDT已逐步成为肿瘤的基本治疗⼿段之⼀[1](表1)。
光敏剂光敏剂是能吸收和重新释放特殊波长的卟啉类分⼦,具有四吡咯基结构。
第⼀代光敏剂有⾎卟啉衍⽣物(Photosensitzers derivative,HpD)、⼆⾎卟啉酯(dihaematoporphyrin ether,DHE)或porfimer sodinm(Photofrin) [5]。
Photofrin是第⼀个被批准应⽤的光敏剂,静脉注射后,组织内分布最⾼在肝,其后依次为脾、肾上腺、膀胱和肾以及⽪肤。
从体内排除主要途径是肠道,从尿排除量仅4%。
在肿瘤、⽪肤、以及⽹状内⽪系统包括肝脾等器官内存留时间较长。
体内半寿期100⼩时以上。
从肿瘤内清除较之从正常组织为慢,最⼤的肿瘤/正常组织浓度⽐见于48~72⼩时。
肿瘤光动力疗法

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皮肤过敏、光敏反应等),采取 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安全康复。
03
肿瘤光动力疗法的优势与限 制
优势
高度选择性
光动力疗法能够精确地针对肿 瘤组织,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小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
作用。
微创性
光动力疗法是一种非侵入性的 治疗方法,不需要手术或化疗 ,患者耐受性好。
肿瘤光动力疗法
目录
• 肿瘤光动力疗法简介 • 肿瘤光动力疗法的过程 • 肿瘤光动力疗法的优势与限制 • 肿瘤光动力疗法的临床应用 • 光动力疗法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
望
01
肿瘤光动力疗法简介
定义与原理
定义
肿瘤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利用光敏 剂和特定波长的光来治疗肿瘤的 方法。
原理
光动力疗法利用光敏剂在特定波 长光的照射下产生化学反应,从 而破坏肿瘤细胞,达到治疗肿瘤 的目的。
提高治疗的效率和安全性。
联合治疗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 方向,将光动力疗法与其他治疗 方法(如化疗、放疗等)相结合,
有望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社会经济影响与政策建议
光动力疗法的推广应用将为患者 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减轻医疗负 担,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政府应加大对光动力疗法研究的 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和研发,促 进相关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应用。
使用特定波长的光线和适 当的光照剂量,确保足够 的光能量到达肿瘤组织。
光照方式
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和 性质,选择适当的照射方 式(如表面照射、腔内照 射等)。
治疗过程
在光照治疗过程中,需密 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光照 剂量,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后续处理与观察
后续观察
治疗后需定期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和有无复 发迹象。
光动力疗法(PDT)

光动力疗法(PDT)自1995年以来,人们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应用PDT 对继发于AMD的CNV的治疗效果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经过近3年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1998年,人们开始对PDT对CNV 的作用进行多中心的1期、2期以及3期临床研究,又经近3年的临床研究,美国FDA于2000年4月正式批准PDT用于治疗老年黄斑变性。
我国也于2000年6月开始引进PDT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病人。
我们在国内经过3年的临床应用,也证实PDT确实有较满意的效果。
PDT治疗是从静脉内泵入一种特殊的光敏剂Visudyne,然后利用689nm波长的激光照射CNV区域。
由于Visudyne中的光敏活性成分verteporfin极易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而CNV的血管内皮细胞中含有大量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因此verteporfin大量聚集在CNV中,受到特定的波长的光照射后,从基态激发为激发态,在向基态或三重态转化过程中,释放能量并传递给氧,经Ⅰ型和Ⅱ型光化学反应生成氧自由基和(或)单线态氧,进而损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封闭、萎缩。
PDT治疗可以用于黄斑中心凹下的典型性为主或无典型性成分的CNV,与玻璃体切割手术和传统激光相比,PDT治疗可以更有效的减缓CNV引起的视力下降。
但是PDT治疗也不能阻止CNV的复发和再生,常常需重复治疗,第1年平均治疗次数是3.4次,第2年2.1次。
3年内平均7次。
由于PDT治疗中的激光在局部升温不超过2℃,对视网膜不会造成不可逆性损伤,所以安全性高,并且可以重复治疗。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正因为如此,它还可用于激光、手术或放射治疗等其他方法失败或复发后的再治疗。
相信随着大量的临床研究,PDT治疗必将能够更加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动力学疗法光动力学疗法是一微创性治疗手段。
虽然它仅在近几年才应用于临床,但早在4 000年前的古埃及时代,人们就发现植物中的补骨脂灵口服后会积聚在皮肤中。
患皮肤白斑病的人口服补骨脂灵后,再用日光照射,白斑消失。
1903年有人将从病人身上取下的癌肿,涂上一种叫伊红的色素,再用光线照射,结果癌细胞死亡。
1976年临床上应用一种血卟啉衍生物治疗膀胱癌获得成功,由此开创了光动力学疗法治疗癌症的历史。
1996年美国食品药品署批准该疗法用于治疗食管癌;1997年法国和荷兰批准治疗中晚期肺癌和食管癌;德国批准治疗早期肺癌;日本批准治疗早期食管癌以及肺、胃和宫颈癌;1998年美国批准治疗早期支气管内癌,1998年又批准治疗梗阻型支气管内癌(肺癌) 。
近年来由于光敏物质、光激活装置和导光系统的发展和进步,该疗法已逐步成为肿瘤的基本治疗手段之一。
光动力学疗法为什么能治癌呢?主要由于癌细胞能特异性摄取一种叫光敏剂的物质。
光敏剂被癌细胞摄取后,能较长时间停留在癌细胞内。
光敏剂本身无毒性,但经一种特殊波长的光(常用630nm的激光)照射后,可与氧起反应,产生一种具有毒性作用的活性态氧离子,从而破坏癌细胞。
光动力学治疗,作为一种具有深厚科学基础的疗法,对某些癌症的治疗效果不亚于手术、化疗或放疗;对某些早期癌症,可达到治愈目的。
它具有以下优点:(1)主要破坏癌细胞,不损伤正常细胞;(2)光敏剂无毒性,安全,不会抑制人的免疫功能,也不会抑制骨髓而引起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3)与手术、放疗和化疗有相辅相成作用,可同时应用;(4)可作多疗程,不会产生耐药性;(5)治疗时间短,一般48-72小时后即可出现疗效。
迄今全世界已有数万例患者接受该疗法治疗,治疗的癌症多达数十种,包括食管癌、肺癌、脑瘤、头颈部癌症、眼肿瘤、咽癌、胸壁肿瘤、乳腺癌、胸膜间皮瘤、腹腔肉瘤、膀胱癌、妇科肿瘤、直肠癌、皮肤癌等。
对早期食管癌,光动力学疗法几乎能100%治愈;对中晚期食管癌,80%的病例在治疗后1-2天即有癌肿脱落,吞咽困难明显好转;肺癌引起支气管阻塞者,治疗后2-3天就气道通畅,肺功能改善,有效率达79%;膀胱癌在治疗后1周内血尿消失,癌肿消失70%以上;对早期喉癌的治愈率为33%-96%,且能维持喉的功能;对早期口腔癌的治愈率为77%-100%;对脑肿瘤的有效率为72%。
本疗法十分安全,唯一缺点是可引起皮肤光敏毒性反应,这是因为正常组织内有少许光敏剂存在,在日光或强光照射后可发生日光性皮炎,所以在注射光敏剂后1个月内,病人应避日光。
室内用黑布遮光,但可开小灯,夜间可去室外活动,白天如需短暂外出,应穿黑色或深色衣服,黑布包头,戴有色眼镜,避免直接暴露于日光下;如果发生皮肤日光晒伤,可对症处理,均能自愈。
少数可发生便秘,无需特殊治疗。
1 光动力学疗法研究历史光动力学疗法属于光医学范畴。
1903年Niels Finsen因发明紫外线辐射治疗皮肤结核病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光动力学疗法应用于肿瘤治疗始于1903年,Jesion ek和Tappeiner用伊红致敏肿瘤,引起肿瘤细胞破坏。
1976年Kelly和Snell应用一种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yrin derivaˉtives,HpD)治疗膀胱癌成功,由此开创了光动力学疗法。
近年来由于光敏物质、光激活装置以及导光系统的发展和进步,光动力学疗法已逐步成为肿瘤的基本治疗手段之一[4]。
总之,可归纳为3个阶段[5]:(1)经验性应用阶段(萌芽阶段):时间约从3000余年前直到19世纪。
此阶段以应用天然的物质结合阳光来治疗皮肤疾病为主。
(2)实验室研究阶段(光动力学治疗形成阶段):时间从19世纪至20世纪70年代。
此阶段开始提取各种光敏剂,提出光动力学效应的概念,并开展以实验室为主的各种研究。
(3)临床应用研究阶段(光动力学治疗形成阶段):时间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此阶段开展用光动力学疗法对多种肿瘤进行治疗的临床研究,同时激光也开始应用于临床,代替原来的传统光源,有利于腔内肿瘤开展光动力学治疗。
2 光动力学原理光动力学疗法是一种冷光化学反应,其基本要素是氧、光敏剂和可见光(常用激光)。
首先肿瘤组织选择性摄取光敏剂,并储于其内,随后在适当波长光局部照射下,光敏剂被激活,从而产生光敏效应。
2.1 光动力效应光动力疗法的作用基础是光动力效应,是一种有氧分子参与的伴随生物效应的光敏化反应。
其过程是: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使组织吸收的光敏剂受到激发,激发态的光敏剂又把能量传递给周围的氧,生成活性很强的单态氧,单态氧和相邻的生物大分子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细胞毒作用而导致细胞受损乃至死亡。
2.2 光动力效应所需的基本条件氧、光敏剂和可见光是光动力效应发生的基本条件。
由于光动力治疗是在活体上进行的,活体组织又是含氧的,所以光敏剂和与之相匹配的特定波长光便成为光动力效应的两个关键因素。
光敏剂的光动力活性、光吸收特性和靶向特性,决定了其临床可用性和适用范围。
照射光的波长必须与光敏剂相匹配才能产生强烈的光动力效应。
另外照射光输出稳定性和投照可靠性也是决定治疗效果的重要可控因素。
2.3 光动力效应能够用于治病的前提条件光动力效应能够用于疾病治疗有两个前提:其一是特定病变组织能较多地摄取和存留光敏剂;其二是靶部位较易受到光照射。
通常,实体恶性肿瘤、某些癌前病变及一些良性病变可较多地摄取和存留光敏剂,只要这些病灶处于激光光纤的照射范围,光动力效应就能发生。
2.4 光动力学疗法的治疗步骤光动力学疗法治疗肿瘤可2步来完成:首先是给注射光敏剂,然后是对病灶区进行激光照射。
3 光敏剂与光敏药物3.1 光敏剂与光敏药物光敏剂是指能吸收特定波长光的能量并传递给周围的分子,从而产生活性氧等毒性物质的一类化学物质。
由光敏剂引发的光化学反应称为光敏反应。
一般把有氧分子参与的伴随生物效应的光敏反应称为光动力反应。
把可引发光动力反应破坏细胞结构的药物称为光动力药物,即光敏药物。
3.2 光敏药物与一般化疗药物的区别3.2.1 作用原理不同光敏药物经注射进入人体以后,很快会在不同的组织中形成不同的浓度分布,然后又以不同的速率下降,并在数天后大部分排出体外。
摄取了药物的人体组织,如果没有受到光的照射就不会引发光动力反应,产生细胞毒。
即使受到了光的照射,只要光的波长、辐照量或组织中的药浓度未达到一定要求,细胞也不会受到大的损伤。
所以是一种可控制的局部光毒性作用;而一般的化疗药物进入人体后无需外加条件便具有细胞毒性,在对癌细胞有杀伤作用的同时,也会对正常器官和细胞引起程度不等的损伤。
所以是一种全身性的毒性作用。
3.2.2 设备要求不同光敏药物的使用必须有专用仪器设备的配合,因为光敏药物必须和专用的光动力激光治疗机联合使用才能达到对患者的治疗;而一般化疗药物的使用无须专用设备。
3.3 理想的治疗肿瘤光敏剂最好具备的条件(1)组分为单纯的化合物,而非混合物;(2)靶组织选择性高,且能使靶组织内的浓度迅速达到最高;(3)最长的激发可达到红外区、近红外区,激发后的活性氧产量高;(4)在体内的清除时间短,黑暗情况下无毒副作用,即光毒性短和无暗毒性。
就临床上来说,光动力学疗法使用的光敏剂的选择原则为:①对机体无副作用,安全;②肿瘤选择性摄入高,正常组织能够快速排泄;③光敏化力强,所产生的单态氧产量多。
还没有完全满足这些条件的光敏剂。
3.4 目前获得正式注册批准的光敏药物[6]目前已有3种光敏药物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即PHOTOFRIN R ○ (通用名porfimer s odium)、Visudyne(通用名verteporfin,或化学结构简称BPD-MA)和5-氨基酮戊酸(5-aminolaevulinic acid,ALA)。
迄今为止,PHOTOFRIN R ○ 是已获得美国FDA批准可应用于多种实体恶性肿瘤治疗的唯一的光敏药物。
这是一种从牛血中提取并进行化学改性的卟啉低聚体混合物。
PHOTOFRIN R ○ 是其商品名,该药现已在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获得政府药监部门批准,可分别用于食管癌、肺癌、膀胱癌、宫颈癌与皮肤癌中的某些类型肿瘤病人的常规治疗。
另2种光敏药物即Vis udyne和5-aminolaevulinic acid主要用于非肿瘤性疾病(老年性眼底黄斑病变、光化学性角化病)的治疗[7~10]。
3.5 光敏剂的研究现状目前光敏剂的研究已获得很大的进展,在第一代光敏剂的基础上,相继开发了第二、三代光敏剂,且有的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5,11,1 2]。
第一代光敏剂有: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yrin derivaˉtive,HPD)、二血卟啉醚dihaematoporphyrin ether,DHE)和Porˉfimer sodium(PhotofrinⅡ,也即P HOTOFRIN R ○ )。
已获多国政府的药监部门批准应用于临床。
多为混合制剂,在体内的滞留时间长,避光时间需4周以上,其最长激发波长在630nm,此波长穿透的组织深度有限(0.5cm以下),限制了光动力学疗法在较大肿瘤上的应用[13~1 5]。
第二代光敏剂有:5-ALA(5-氨基酮戊酸)、间-四羟基苯基二氢卟酚(meso-tetr ahydroxyphenyl chlorin,m-THˉPC)、初卟啉锡(tin etiopurpurin,SnEtz)、亚甲基兰(methylene blue)和亚甲苯兰(toluidine blue)、苯卟啉(benzoporphyri n)衍生物以及lutelium texaphyrins(Lu-Tex)、苯并卟啉衍生物单酸(BPD-MA,vertoporfin)、酞青类(Phthalocyanines)、得克萨卟啉(Texaphyrins)、N-天门冬酰基二氢卟酚(N-aspartyl chlorin e6,Npe6)、金丝桃素(hypercin)、血啉甲醚(Herˉmimether,HMME)[16~19]。
基本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尚未批准正式临床应用。
部分地克服了第一代光敏剂的缺点,加符合理想光敏剂的特点,表现为光敏期短,作用的光波波长较大,因而增加了作用的深度,产生的单态氧也较多,对肿瘤更有选择性[13,20]。
第三代光敏剂有:与各种物质交联的Npe6和酞青类,尚处在动物研究阶段。
这是在第二代光敏剂的基础上交联上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进一步提高了肿瘤组织的选择性,这些物质简单的如多聚体(Polymers)和脂质体(Liposomes);复杂的如肿瘤组织表达的抗原或受体的相应抗体和配体等[11]。
4 照射光及激光机照射光常采用可见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