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植树的牧羊人》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PPT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PPT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 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 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 着的景象了。
自主学习3
1、交代牧羊人“改养了蜜蜂”有 什么用意?
一是说明牧羊人所做的一切都是 为了树,为了树更好地生长。另一方 面也说明了这里环境的变化。
2、“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 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 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 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 造。”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 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 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 强健的体魄。
无私,俭朴。
2、三次见牧羊人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 独自生活在这里, 到处是荒地,到
羊人 放着三十来只羊, 处是干旱的土地
坚持种橡树
杂草
再见牧 身体还很硬朗, 除橡树外还种了
羊人 改牧羊为养蜂 山毛榉、白桦树,
环境描写。渲染了荒凉的气氛,
突出此地环境的恶劣。暗示了种树的 艰难,烘托了牧羊人坚韧、顽强的品 质。与下文改变后的环境形成鲜明的 对比。
4、“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这句话 表现了什么?
再次写环境的荒凉,为牧羊人的出现 设置背景。
5、“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 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有什么作用?
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 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 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 补丁。
积极生活,爱整洁。
( 4 )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 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 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目标远大而高尚。

《植树的牧羊人》课件PPT(2套)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

《植树的牧羊人》课件PPT(2套)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

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 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 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 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 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1.慷慨: 大方;不吝惜。 2.琢磨: 思索;考虑。
慷慨、大方辨析 二者都有“不小气、不吝啬”的意思。两词不同之处在于: “慷慨”除“大方,不吝惜”外,还有“充满正气,情绪 激昂”的意思。如: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慷慨就义。 “大方”除“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外,还有“(言谈、 举止)自然,不拘束”的意思。如:这个人的举止很大方。
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 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 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 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 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 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 很多人。
3.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 造就: 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5.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6.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例句:由于家庭变故,他变得沉默寡言。
7.源源不断: 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源源不断、络绎不绝辨析
两词都形容接连不断。但“源源不断”多形容不能自主移动、 需要被动地被运送的物。如:如果能打造一支留得住、动得 起、懂政策、暖人心的基层党组织队伍,就能够把正能量源 源不断地输送到群众中去。“络绎不绝”多用于人、马、车、 船等。如: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旅游业变得火爆起来,假期 里各景点游人络绎不绝。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pptx课件(36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pptx课件(36页)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 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 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 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讨论交流
2.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 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 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 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字词积累
kāng kǎi zhàng peng fèi xū
慷慨
帐篷
废墟
tān tā
坍塌
hū xiào
呼啸
liū da
溜达
chóu láo wēi bó
酬劳 微薄
shuǐ qú páo
水渠 刨根问底
guǎ
沉默寡言
整体感知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
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 的牧羊人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植树,让一片荒 原变成绿洲而造福众人的故事。
课文研读 3.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变化
一访牧羊人 为“我”打水, 荒野无际,泉眼 (1913年) 挑橡子,种橡树。干涸,房屋倒坍
二访牧羊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隔6年) 三访牧羊人 (1945年6月)
改养蜜蜂, 一直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 白桦树成林,看 到了溪水。
建起干净的农舍、 泉水源源不断,一 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文章先总起议论,奠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叙事,以时间为顺序,详 细叙述“我”与牧羊人之间三次相遇的事件,最 后又高度赞美牧羊人的精神,升华主题。

《植树的牧羊人》课件PPT(2套)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共100页

《植树的牧羊人》课件PPT(2套)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共100页
《植树的牧羊人》课件PPT(2套)七年 级上册语文部编
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
瘫塌 硬郎
蓬——篷 遛——溜 熏——薰
瘫——坍 郎——朗
4.字义
不长草木的地方。 (不毛之地)
比喻追究底细,形容
钻研的精神。
(刨根问底)
形容性情沉寂,不声不
响,很少说话。
(沉默寡言)
第一部分
1:总领全文,作者对牧羊人大
方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

第二部分

2-20:以时间为顺序,写我

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 及高原上的变化。

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

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性情。

《五猖会》中: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 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熟读,而且背出来。


交代故事产生的时间、地点。

第三部分
:21: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
献的精神。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 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 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小组讨论)
牧羊人的活动 高原的情况
初见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不再牧羊,改养蜜 蜂。
一直在种树
望不到边的山毛榉 树林
子赏析
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 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 创造。
在我眼里,他就像 是这块不毛之地上 涌出的神秘泉水。
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 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 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 薄雾,像地毯一样,铺 在高原上。
主 题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在荒芜的阿尔卑斯 山地的普罗旺斯高原,一位牧羊人克 服了重重困难,三十多年来一直心无 旁骛地种树,使一片荒地蔚然成林的 故事,赞美了他大方无私、不求回报 的精神品质和勤快执着、积极乐观的 生活态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
语言描写,写出了牧羊人的 大方无私。
“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 树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语言朴素简单,好像在不经意之 间“随便”道出了自己多年来执着 地坚持义务植树信念的简单原因, 更表现出牧羊老人这种无私奉献精 神的可贵。
➢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 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 林的响声。
刨根问底 帐篷 揣摩 流淌
导学达标一:初读文章,梳理结构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 长期视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 照应了这句话?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结构梳理
初遇牧 羊人
荒地 光秃秃的山 狂风呼啸 游人稀少
高原:干旱无比
“爬”“戳”——老人艰巨植树
课前准备:
• 1、默读、选段朗读,预示《植树的牧羊 人》;
• 2、梳理文章内容; • 3、学习制作思维导图。
• 思维导图试炼: • (一)文学常识;(作者与作品) • (二)行文思路(文章结构脉络、写作题材、角度) • (三)写作的手法判断及作用 • (描写的手法<感官描写、人物描写>;修辞手法;表
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 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 水。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 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 的乡村集会上飘荡。人们生 活得幸福、舒适。
植树35年
荒漠
绿洲
无私奉献 执著坚定
勤勤奋恳
理解主旨
•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 事,表达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只要具有 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2.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通过“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达出 人类要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3)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3)

检查预习
写一写 字形
读 一读、
酬(chóu)劳
tāntā(坍塌) 流tǎng( 淌)
水qú( 渠 ) 睡jiào ( 觉 ) jué(觉 )悟
记少余多:当“睡眠”之义使用时,读“jiào”;其余,读“jué”。
干涸 hé
懒 lǎn 帐篷
坍塌 tān
滚烫 散步
废墟 xū
呼啸 栋
光秃秃 tū 揣摩
戳 chuō 大方 kānɡ kǎi
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点明了题旨,概括地说明了人物形象。
叙事中的议论根据其位置不同大体有三种作用:
1. 在文章开头做精要议论,起到提示全文中心并引起下文 的作用。
2. 在文章中间做精要议论,这种议论一般用于事情发展的 转换衔接处,也称作夹叙夹议,主要起到穿针引线、承 上启下的作用。
3. 在文章结尾作精要议论,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或意在言外、发人寻思等作用。
主旨探究
【探究】 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谈谈你对课文 主旨的认识。
【答案】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其理 想的小说人物。
第一,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 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 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 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出来。
他是一个有着心灵的伟大节操的人;
......
任务三: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怎样表现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语言特色)
例如:1.第1段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想真正了解一
个人,要长期视察他所做的事。”作者视察了牧羊人数十年,“如 果他大方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 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5张PPT)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5张PPT)
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 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如何理解“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这句 话的深刻含 义?
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 争的厌恶;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 色、生气这一做法的赞美。
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他是一个积极生活,爱整洁的人。
第三部分(21):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 赞美之情。
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 怎样的画面。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 种植橡树的过程:先认真地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 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 坑里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一颗颗种子埋下,一棵棵小树扎根;几十年,几经世事变迁,几许沉默守候, 几多荒漠变绿洲。这并不是一个神话,创造这一奇迹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是什么力量让 他改变了这片荒漠?是他对信念的坚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一起去认识一位 植树的牧羊人。
学习目标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课文原来的题目为 《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选入课文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这篇短篇小说原是让·乔诺在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 “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 的。事后让·乔诺发表声明说,写的是故事,艾力泽·布菲虚 构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主人公的精神却鼓舞了无数 的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1.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 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