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

论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
论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

论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

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它不仅包括法律制度及其良好的运行状况,而且包括良好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观念是制度的灵魂,是法律制度得以产生和正常运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集中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丁?核心地位。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要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就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艰巨复杂过程。国家的法治状况不仅仅依赖子公民是否具有一般的法律意识,更重要的是依赖子公民是否具有一定的宪法意识。公民的宪法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条件,是推动国家法治进程的必要动力,也是国家人权保障的重要精神力量。

一、宪法意识的结构与内容

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人们对宪法精神及其基本内容的理解、认同,是人们自觉运用宪法进行思考、判断、处理各种问题的心理特征,它是法律意识的基础和核心。

1、宪法意识的结构

在内在结构上,宪法意识包括宪法基本知识和宪法观念。前者是人们对宪法常识、规范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后者是人们对宪法精神和内涵的领悟。宪法基本知识是形成宪法意识的基础,宪法观念是人们通过对宪法基本认识的消化和提炼而得到的理性认识。

在层次上,宪法意识包括宪法心理和宪法理论。前者是对宪法现象的不系统的、直观的、具体的感觉,是感性认识;后者是人们对宪法现象进行系统抽象后的思想观点,它是在宪法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是较高层次的宪法意识。

从宪法意识主体上划分,宪法意识可以分为个体宪法意识与集体宪法意识。前者是指个人对宪法的基本认识、观念和评价,后者是社会群体对宪法的基本

认识、观念和评价。

宪法意识的结构分析对公民宪法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培养公民宪法意识来说,宪法基本认识、宪法心理和个人宪法意识都是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对宪法的基本认识、良好的宪法心理和个体宪法意识,那么建构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整体宪法意识就不会是稳固的、进步的、对法治建设有益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普通公民都精通宪法,对宪法的理性认识,或者说要具有系统的、完整的、抽象的宪法知识体系只是对法律职业者的要求。

但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则更应该着眼于普通公民的宪法意识的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是推动宪法实施和国家法治进程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准。

2、宪法意识的内容

宪法意识的内容与宪法规范的内容在本质上是相对应的,但是又有超越之处,这体现在宪法意识不仅包括对宪法规范的理解和认识,也包括对宪法运行的思考和对宪法的评价。

对国家的基本制度的了解和认识。宪法规定的国家基本制度包括基本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了解本国的基本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了解国情,增强对国家的整个法律制度的宏观认识。

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了解、认识和评价。对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了解和认识是公民宪法意识极其重要的部分。我国现行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提到了重要的位置,相应条款居于国家机构的之前,“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条款写进宪法也证明保障人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培养公民的人权观念是宪法意识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同时,公民也必须对其应当承担的基本义务有所了解,以承担起作为这个国家公民的责任。

对国家机构的基本构造和基本职责的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国家机构分为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国家行政机关(政府)和国家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在我国,立法机关的立法对公民的权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往往影响到公民的日常生活和权利的实现。

二、宪法教育对宪法意识培养的作用

如何才能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除了公民自身关涉宪法问题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之外,还要进行有意识的宪法教育。宪法教育是培养宪法意识的重要途径,对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和形成起到有效的作用。“社会主体对宪法知识的

把握和对宪法的认同感即宪法意识并不能天然地生成而必须借助丁?宪法教育来培养。”因此,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必须十分注重宪法教育。

第一,宪法教育是形成宪法基本认识的基本手段。如果没有进行最基本的宪法教育,公民对宪法的基本认识就会处于一种零散的、不全面的状态,甚至会产生认识上的错误。因此,宪法教育是形成宪法基本认识最基本的手段。现阶段高中的政治课程、大学的法律基础课程,都是公民形成宪法基本认识的基本手段。

第二,宪法教育是公民将宪法规范内化为宪法心理的重要途径。宪法心理作为宪法现象的不系统的、直观的、具体的感觉,是一种最基本的宪法意识。外力教化往往对形成宪法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宪法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具体形式对公民产生一种导向作用,影响着宪法心理的形成。

第三,宪法教育是培养宪法思维的有效手段。宪法思维是一种习惯用宪法的立场、观点来思考问题的思维,它具有稳定的特点。宪法思维要求公民在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时,以宪法为依据,以宪法规范为判断行为是否合法的最高标准。宪法思维的形成是以具有宪法基本知识为前提的,这就需要对公民进行宪法教育;宪法思维也是运用宪法的体现,宪法教育正是培养宪法思维的基本途径。

第四,宪法教育能够通过宪法理论深化公民的宪法意识。宪法理论主要是法律

职业者所熟知的专业知识,但是随着法律职业者不断通过大众媒体、公开讲座、通俗读物等形式向社会传播一定的宪法知识,就会深化公民的宪法意识,使某

些宪法理论也成为社会公众宪法意识的一部分。

第五,宪法教育能够使公民形成思考、评价宪法规范的能力,推动社会进步。很多社会问题本身就可能涉及宪法规定。例如,轰动全国的“孙志刚案”

就是一个涉及到最基本的公民权利——人身自由的宪法实例,该案的解决部分

依靠于网络媒体的推动,网民成为关注该案发展的主要力量。网民们通过宪法基本知识和宪法心理对该案作出评论,其本身就是参与了宪法的施用过程。该案的最终解决也使社会大众受到了一场宪法教育,从而又深化了宪法意识,增强了公民思考、评价宪法的能力。

三、培养公民宪法意识的实践手段

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我国公民的宪法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甚至在某些时候还推动了宪法实践的发展。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法制还有待完善、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还比较低,

宪法意识还亟须提高,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仍然是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宪法教育是培养公民宪法意识的途径,而教育的手段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也存在多种手段:

1、开展普法活动,普及宪法知识。自从1985年实施第一个普法规划以来,

我国的普法活动已经走过了 20多年的时间。其中,宪法知识的宣传教育一直是

我国普法活动的重点。尽管如此,由于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人口

基数大,因此普及宪法知识的活动仍将必须坚持下去。此外,普及宪法知识的

形式必须进行创新,除了固有的形式外,还可以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进行普及

宪法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2、重视学校课堂中的宪法教育。如果说普法活动是一种社会教育的话,那么,学校课堂中的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正式的教育,学校课堂的教育对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当前,我国的中学课堂和大学课堂虽然设有与宪法有关的课程,但是分量仍然过轻,形式过于单一,无法完全适应培养现代公民的需要。有的学者提出的设立“公民课”、编写“公民课本”的做法在宪法教育中就显得颇有意义。

3、通过宪法实践推动公民宪法意识的形成。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光有空洞的说教并不能使公民形成稳固的宪法意识,而宪法实践是最有效的培养公民宪法意识的方法。在宪法实践中,“既要强调‘国家’意义上的宪法,更要强调

‘公民’意义上的宪法;既要重视‘政治’层面上的宪法,更要重视‘生活’

层面上的宪法。也就是说,宪法既是政治法规,又是公民的生活规范,实际上

宪法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涉及

到宪法,当公民亲自参与了宪法实践,比如通过诉讼来保障其具体权利的时候,

公民的宪法意识将会大大增强。

4、培养和增强公民的人权意识。人权是宪法的核心内容,人权意识即是宪法的核心意识之一。我国的传统社会一直缺乏人权意识,且人权保障机制比较薄弱。在人权保障条款写进宪法之后,公民的人权意识被逐渐激发出来。这不仅体现在法律职业者对人权理论及其保障机制的研究空前繁荣上,更体现在公民更积极地起来维护他们自身以及他人的合法权益上。在对公民的宪法意识的培养中,要强调人权观念,要紧紧围绕生存、发展、民主、自由、平等、人道、福利、正义、和平等这些基本的主题来展开,摒弃那种以公民义务教育为主线的法制教育方式。

5、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激发公民的宪法意识。民主制度是宪政的重要内容,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其中包括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利和机制。

根据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在民主制的国家,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有权

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担任国家职务,管理国家事务。越发达的民主制度,公民参与政治和国家事务管理的机会越多,渠道越畅通,公民的民主意识越浓。这种民主意识实际上也是宪法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有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宪法权利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公共精神,并激发公民的宪法意识。

农民法律意识现状

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姓名:张丽 学号:20110908708

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 一、前言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要提升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水平。中国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7.2亿,在某种意义上说农民法律意识水平决定着中国法制化的进程。自八六年我国进行普法宣传以来,法律已经深入基层,走进并影响着农民的生活,促进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和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农村的法制建设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遗憾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普法宣传工作,目前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和农民法律意识都处于低水平。如何提升农民法律意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深入本村,就当地农村普法教育以及农民法律意识现状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二、社会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以及联系近年来媒体披露的大量案件,都可了解到不少人的脑子里的法律意识仍是空白的,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不去报案;也有一些像有经济往来的行为,如借款不写借条,总以为大家是熟人,是朋友,不会出问题,而一旦出了问题,又无凭无据,无法求得法律的保护;更有甚者,一些村委会的干部的法律意识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决本村发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决,使得触犯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人们普遍有一种耻讼、贱讼观念。中国几千年封建意识以及建国后极“左”思想的影响,使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与时代精神相冲突的若干传统观念相交织的状况,特别是存在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与法律意识滞后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公民仍习惯于按传统观念参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身权益、甚至给“权大于法”以相当程度的认可,视法为维护道德的武器,致力于“无讼”来维护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封建统治者“言出法随”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存在,给某些公民造成了一种畸形的法律观念,“领导人讲的话就是法”。这表明,法律权威的削弱和法律观念的动摇成为法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 由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在我国居于统治地位,因此,我国公民对现行法律的态度总体上还是积极的。在对现行法律的要求上,他们通过生活实践和普法教育的开展,逐步明确社会主义法律的性质、目的和作用,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对现行法律评价上,尽管多数人的评价是感性的,但他们一般都能肯定法律的价值,而且也能够应用相关法律去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与上述积极态度相反,由于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公民又对现行法律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态度,表现在他们对相当一部分法律规范和司法机关持不信任态度,宁愿依赖政策或某些行政职能部门,因而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现行法律调整对象的被动地位,不懂法也不愿主动去了解、咨询法律,从而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律赋予给他们的检举、控告权利,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明哲保身,不引火烧身,更有甚者,即使与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违法之举,他们也不去检举、控告,有的采取“私了”办法解决,求得“消除”后顾之忧,从这方面讲,普法工作还任重道远。 (三)妇女的法律意识更为淡薄,一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广大农村,应该特别是在偏远的山村里,多数的妇女经济上还不能够独立,走不出家庭的圈子,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家庭暴力也时有发生,妇女受歧视、受虐待、受摧残的事

公民宪法意识调研

社会实践报告 公民宪法意识调研 团队名称: 队长姓名:

公民宪法意识调研 姓名:安逸 团队名称:×× 学院:××× 内容摘要:宪法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大法,公民意识与社会的正常发展息息相关。公民宪法意识决定了公民在一系列情况下的行为选择。与此同时公民的宪法意识水平直接关系到宪法权威的树立和国家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进一步决定着国家公民意识教育的推进。本文阐述了有关公民宪法意识的基本概念,重点分析了我国当前公民宪法意识现状及成因,试探性地提出了公民宪法意识提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宪法、公民、公民意识、公民宪法意识、现状及成因、解决方案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于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的。 在我国宪法的实施过程中根据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行了多次修正。[1]作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保证书,以及各类组织活动的根本活动准则,公民有义务对宪法有基本的认识,政府机关有义务推进宪法意识的普及。从近几年社会热点问题来看,公民宪法意识的提高已经成了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亟待解决。 一、主要概念 1. 宪法: 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

论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1)论文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论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1)论文 [论文关键词]法治国家公民宪法意识[论文摘要]法治国家不仅应包括完善的法律制度,还应包括所有公民应有的宪法意识,两者同样重要。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不仅要通过宪法教育来进行,还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和宪法实践来进行。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它不仅包括法律制度及其良好的运行状况,而且包括良好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观念是制度的灵魂,是法律制度得以产生和正常运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集中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要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就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艰巨复杂过程。国家的法治状况不仅仅依赖于公民是否具有一般的法律意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公民是否具有一定的宪法意识。公民的宪法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条件,是推动国家法治进程的必要动力,也是国家人权保障的重要精神力量。一、宪法意识的结构与内容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人们对宪法精神及其基本内容的理解、认同,是人们自觉运用宪法进行思考、判断、处理各种问题的心理特征,它是法律意识的基础和核心。1、宪法意识的结构在内在结构上,宪法意识包括宪法基本知识和宪法观念。前者是人们对宪法常识、规范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后者是人们对宪法精神和内涵的领悟。宪法基本知识是形成宪法意识的基础,宪法观念是人们通过对宪法基本认识的消化和提炼而得到的理性认识。在层次上,宪法意识包括宪法心理和宪法理论。前者是对宪法现象的不系统的、直观的、具体的感觉,是感性认识;后者是人们对宪法现象进行系统抽象后的思想观点,它是在宪法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是较高层次的宪法意识。从宪法意识主体上划分,宪法意识可以分为个体宪法意识与集体宪法意识。前者是指个人对宪法的基本认识、观念和评价,后者是社会群体对宪法的基本认识、观念和评价。宪法意识的结构分析对公民宪法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公民宪法意识来说,宪法基本认识、宪法心理和个人宪法意识都是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对宪法的基本认识、良好的宪法心理和个体宪法意识,那么建构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整体宪法意识就不会是稳固的、进步的、对法治建设有益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普通公民都精通宪法,对宪法的理性认识,或者说要具有系统的、完整的、抽象的宪法知识体系只是对法律职业者的要求。但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则更应该着眼于普通公民的宪法意识的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是推动宪法实施和国家法治进程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准。2、宪法意识的内容宪法意识的内容与宪法规范的内容在本质上是相对应的,但是又有超越之处,这体现在宪法意识不仅包括对宪法规范的理解和认识,也包括对宪法运行的思考和对宪法的评价。对国家的基本制度的了解和认识。宪法规定的国家基本制度包括基本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了解本国的基本制

【调研问卷模板】公民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调研问卷模板】公民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非常感谢您愿意接受本次问卷调查。问卷均采取匿名填答,回答的问题没有对错之分,您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就行。对于您的回答,我们将按照《统计法》规定,严格保密,只用于学术研究。1. 您的年龄是? ____________ 2. 您的性别 A.男 B.女 3. 您的教育程度? A.初中及以下 B.高中/职高/中专 C.大专及本科 D.硕士以上 4. 您户籍所在城市 A.重庆 B.四川 C.山东 D.其他 5. 您目前的户籍状况是 A.非农业户口 B.农业户口 6. 您现在主要生活或定居的省市是 A.重庆 B.四川

C.山东 D.其他 7. 您是否有法学专业或职业背景 A.有 B.没有 8. 您从事的职业是? A.公务员 B.国有企、事业单位 C.私企、外企员工 D.个头工商业者 E.学生 F.农民 G.无固定职业或待业 H.其他 9. 您的月收入? A.2000元以下 B.2000-3500 C.3501-5500元 D.5501-8500元 E.8501-15000元 F.15000以上 10. 总体而言,您对我国《宪法》是否了解? A.非常了解 B.基本了解 C.不太了解 D.完全不了解

11. 您认为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国务院 B.国家主席 C.中共中央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E.不清楚 12. 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法定年龄是? A.16周岁 B.18周岁 C.20周岁 D.22周岁 E.不知道 13. 我国的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日)是在每年的哪一天? A.3月15日 B.7月1日 C.12月4日 D.10月1日 E.不清楚 F.没有国家宪法日 14. 您认为应当由哪一个机关负责监督宪法实施? A.人大 B.政府 C.司法机关 D.党委 E.其他专门机关

中学生法制课教案第三课增强宪法意识严格遵守宪法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三课增强宪法意识严格遵守 宪法时间 备课上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宪法,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确认保障公民的权利。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宪法意识,自己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 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确认公民权利;权利保障体制难点以宪法为核心的权利保障体制

教学过程导入:民法、义务教育法第一条都写明:依据宪法,制定本 法。为什么要依据宪法?什么是宪法?它有哪些作 用?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关于宪法的一些知识。 第三课增强宪法意识严格遵守宪法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一)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问题 活动一:学生阅读教材P14材料,思考问题:从上述情景中你 能发现宪法规定的内容与刑法、义务教育法等普通 法律规定的内容有何不同吗? 活动过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1)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任务、 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国家标志等问题,都是国家生 活中的根本问题,只能由宪法规定。 (2)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P14相关链接,了解国家性质、根本制度等内容。 (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活动二:学生阅读教材P15材料,思考问题:从上述情景中你 能感悟到哪种法律是“母法”吗?宪法具有最高的法 律效力表现在何处? 活动过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法、时间 1分 10分 讨论法 5分 讨论法

教师总结:(1)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①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普通法律是根据宪 讲授法

2.2.2 增强宪法意识.

2.2.2 增强宪法意识 【教学目标】 1.增强宪法意识,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 2.了解增强宪法意识的一些具体要求和做法,能够自觉增强宪法意识。 3.学好宪法,热爱宪法,领会宪法原则和精神,积极践行宪法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增强宪法意识的具体做法 教学难点:增强宪法意识的原因,中学生如何践行宪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习近平:我宣誓》 3月17日,十三届一中全会第五次会议,习近平以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这是习近平进行宪法宣誓。3月17日至19日,人民大会堂连续举行多场宪法宣誓仪式。这是对宪法最庄严的宣誓!这是对人人民最神圣的承诺!这正体现了宪法的权威,昭示公民要增强宪法意识。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为什么要增强宪法意识? 1.增强宪法意识是加强宪法监督的需要 加强宪法监督,既需要完备的制度措施,也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 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为了保证国家机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我国今年又设立了国家监察委员会,还会制定国家监察法,以保证我国的监督制度更加完善。 2.增强宪法意识,对国家公职人员来说尤为重要。 我国设立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以强化他们的宪法意识。关于宪法日学 生都已经了解了,这里不做赘述,我们重点了解一下我国的宪法宣誓制 度。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两会特别报道《宪法宣誓仪式》, 活动二:观看视频两会特别报道,思考下列问题:我国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什么意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为了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授予的权力,自觉规范

【调研问卷模板】公民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调研问卷模板】公民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1. 您的性别 男 女 2. 您的职业 学生 个体户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农民 工人 其他 3. 关于您的学历 不大识字 小学 初中 高中或中专中技 本科或本科以上 4. 出生年份 1959年以前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89-1999 2000年以后

5. 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公民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下面就开始答题吧! 6. 您是通过何种途径认识了解宪法的? 书报杂志 电视 网络 学校教育 亲人朋友 其他 不怎么了解 7. 您认为宪法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宪法主要是用来约束政府权力和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 宪法是用来规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 宪法是用来管老百姓的 其他 不清楚 8. 您知道我国第一部宪法是何时颁布的吗? 1949年 1954年 1978年 1982年 9. 有人说.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这话对吗? 完全正确 基本合理 不正确

不清楚 10. 我国政府的权利是谁赋予的? 中国共产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 不知道 11. 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法定年龄是? 16周岁 18周岁 21周岁 23周岁 不清楚 12. 下列权利中,哪个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 专利权 债权 平等权 著作权 不清楚 13. 如果您的基本权利受到他人侵犯,您认为找那个机关保护最有效? 人大常委会 人民政府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不清楚

14.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包括下列哪些内容? 城市居民自治制度 农村村民自治制度 全选 不清楚 15. 我国1982年宪法通过以来共进行过几次修改? 一次 两次 三次 四次 不清楚 16. 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是在哪一年写入宪法的? 1982年 1988年 1993年 1999年 不清楚 17.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指哪方面的平等?【多选】 守法 立法 司法 全选 不清楚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

论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讲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近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守法与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一、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 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和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参与法律监督的积极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第一,法律意识在完善立法工作,促进有法可依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依法办事的前提是有法可以,没有法,或者法残缺不全,那么依法办事就无从谈起。第二,法律意识在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中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常言说得好“已不正,不能正人”、“打铁先要自身硬”,执法人员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就会表现出执法素质差,执法水平低,就会造成执法不公、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现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再好的法律也无济于事。法律意识是国家司法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法律,准确、及时适用法律的必要因素。司法人员在办案中,如果是不知法、不懂法或者对法律作出歪曲理解,那么势必会造成冤假错案。因此,司法人员也要具备较高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第三,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依法办事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法律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和要求。因此,公民能否自觉守法,做到依法办事,在很大程度上,与公民的法律意识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当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水平时,他们就能认识法律中规定的权利、义务、禁令都是与自己的利益紧密相联的,就能做到自觉守法,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从而就能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否则,则相反。第四,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在实现依法治国、严格依法办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正确处理好权与法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见诸于报端的一些中高级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把党和人民赋予给他们的权力,当做自己贪污、腐败的专用工具,视党纪国法和人民群众利益而不顾,挺而走险,最终走上不归之路,他们带给自己身边的班子成员的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共同犯罪与集体犯罪,在某种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往往起到了主要作用。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法大于权,而不是权大于法。第五,从法律的监督角度来看,依法治国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这个体系应包括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力的真正实现,来源于他们良好的法律意识,否则,这种监督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二、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必须充分认识到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是顺利推进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从行政与司法来看,能否实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取决于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如果没有他们相应的法律意识,依法治国工作就难以进行。从守法与护法的角度看,公民能否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取决于公民的法律意识。我国的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整体水平还不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任务还十分艰巨。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它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总之,认识必须到位,行动必须自觉,工作必须一贯坚持,才能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浅谈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中国传媒大学2012——2013学年 第1 学期 课程编码051030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题目浅谈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学生姓名张淼宇 学号201204313004 班级文化产业管理2班 学生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彭珂 教师所属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 成绩

当前,“法”对人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人们主动依法保障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一是归结于中国的司法体系不断地完善,二则依赖于现代传媒为法律的传播提供的有力保障。例如现在最受大家欢迎,被誉为“饭后法律茶点”的《今日说法》,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观看一个小故事,吸收一些法律知识,了解我国基本的法律精神和方向。常年浸润于这样的法律知识传播氛围中,受众们的法律知识可见一斑。再加上国内教育范围的扩大,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条件的提高,法律知识讲授的范围亦不断扩大,各种媒介都通过其特有的形式传递着法律信息,法律信息填充着我们生存的每个时空,宛如空气般存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纵观当代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不少的缺漏和有待完善之处。首先,引发社会大讨论的活熊取胆事件,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法律体系的漏洞。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早有针对动物的保护法实施,但我国还面临有案件却无法可循的尴尬境地,致使公民行为准则出现不一致性;其次,通过城市治安案件中看出中国的法制进程虽然稳步有序的提升,但影响和传播力度不够,致使边缘人士,如农村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接触不到或者不理解法律条文;此外在一份来自百度文库的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中显示:有92.11%的同学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而且有45.11%的同学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所以,培养现代法律意识、建立法治精神、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结合我国现状,我用分类方法研究了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手段。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性,但人和人组成的群体中却存在共性,藉此,针对不同人群体现出的不同特性,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方案建议。 首先,我将传播对象做了如下分类:青少年、大学生、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普适大众等。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成长期,在此阶段形成正确良好的价值观对其一生的发展尤其重要。对于所受教育条件和质量好的青少年来说,应力求在日常教育中渗透法制观念的介绍和加强道德建设,正如林肯所说: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而对于处于边远地区的青少年来说,接受高质量教育不甚现实,所以,需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普及法律的精神和知识。 大学生正处于个人生涯和社会角色的交汇点,正在完成“社会人”的转型过渡,

公民 宪法意识 薄弱 成因 培育

【摘要】当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依然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公民对宪法的认识有待提高、宪法理念有待提升、权利意识有待加强、对宪法事件的态度有待转变。造成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薄弱的成因在于,公民的宪法意识提升受传统观念、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宪法实施效果的制约。针对上述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薄弱的现状和成因,文章提出了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若干培育路径。 【关键词】公民宪法意识薄弱成因培育 公民宪法意识是一国公民对宪法现象的认知、评价、意志等方面意识形式的总称。公民的宪法认知是公民对于宪法理论、宪法实践的理解,是公民其他方面宪法意识的基础条件。公民的宪法评价,是公民在其宪法认知的基础上,按照宪法理论标准或者道德标准,对不同的宪法现象之间通过比较之后获得的肯定性、否定性评价。公民的宪法意志,是公民具有相应目的的宪法意识,宪法意志是公民宪法行为最为直接的思想源泉。公民宪法意识包含权利保护、权力制约的意识和公民对宪法本身的认知。 培育公民宪法意识,是推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切实维护公民各项权利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切实强化了法治建设,公民宪法意识在较大程度上获得了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还存在许多薄弱的地方,主要是公民的宪法权威意识尚未牢固树立,公民的宪法信仰明显缺失,宪法主体并未不折不扣地将宪法作为自己的根本行为准则。同时,公民尚未形成正确的权利意识,对宪法的功能作用认识错位,并未正确地认识到宪法是用来约束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大法。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培育公民宪法意识,成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和亟待加以切实解决的重大历史命题。在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公民的宪法意识无疑就是十分重要的“软件”,公民的宪法意识只有在法治的土壤之中才能茁壮成长,有力地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当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依然较为薄弱

八下2.2加强宪法监督 增强宪法意识教案

八下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第二框加强宪法监督增强宪法意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法治思维,树立宪法信仰,养成自觉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的习惯,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能力目标:能够积极参与、组织开展宪法宣传活动;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生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 3、知识目标:懂得宪法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增强宪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 增强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教学难点】 增强宪法意识。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需要积累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国家的一些政策动向。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导学。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说起宪法,大家也许会觉得宪法是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重大事务的根本大法,与我个人好像没什么关系。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则视频《宪法在我一生》 过渡:宪法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于宪法打交道,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之一,你对宪法有认同吗?你自觉履行了宪法对我们的要求没有?你有宪法意识没有?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增强宪法意识》 二、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法治思维,树立宪法信仰,养成自觉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的习惯,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能力目标:能够积极参与、组织开展宪法宣传活动;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生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 3、知识目标:懂得宪法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增强宪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三、展示本课的学法指导 1、自主预习。圈、点、勾、划课本上的重点,完成《学生成长册》P14课前自主预习4-10题。(时间5分钟) 2、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分组分任务完成每组相对应的任务,先独立思考2-3分钟,再在小组内分享讨论得出共性答案,讨论的同时每个人都要做笔记。(时间8-10分钟) 3、自主反馈。分小组分享答案,并在全班进行讨论,得出最终答案。(时间8-15分钟) 4、当堂训练。完成相应问题。 附:小组讨论问题 1、增强宪法意识对国家公职人员的要求是什么?(一个小组) 2、增强宪法意识对我们每个人的要求是什么?(两个小组) 3、为什么要推动宪法实施?(一个小组) 四、自主预习 要求:独立进行,圈、点、勾、划课本上的重点,完成《学生成长册》P14课前自主预习4-10题。(时间5分钟) 五、小组合作

公民宪法知识调查报告

公民宪法知识调查报告 公民宪法知识调查报告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公布施行的,至XX年12月4日已经整整20年了。我们不禁要问:宪法公布实施20年了,我国公民对宪法的了解程度如何、对宪法的认识水平怎样、对我国宪法的实施状况是怎么评价的?为此,笔者组织了一次公民宪法意识的问卷调查。现将这次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及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XX年11月初至12月底。 调查区域: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调查地点:这次调查的范围很广泛,调查人员的足迹遍及调查区域内的党政军工农学商等各种单位、火车站、汽车站、火车上、长途汽车上、公共汽车里、广场、公园、街头巷尾、店铺摊吧、闹市乡镇以及邻居家中,等等。调查人员:苏州大学法学专业学生,共96人。调查方式:调查人员亲自走访调查,由调查人员询问填写,或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问卷。为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本次调查一律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 调查要求:调查必须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调查必须客观中立,不能先入为主;调查要尽可能多记录被调查人

的原话;每个调查人员至少调查10人以上,要尽可能扩大调查面,选择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进行调查,一个单位的调查对象一般不超过3个人。 调查问卷:这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01份。江苏947份,其中苏州708份(市区582份、市郊城镇106份、昆山10份、张家港10份)、无锡62份、南京48份、常州45份、泰州30份、盐城20份、南通18份、镇江16份;上海42份;浙江宁波12份。调查对象: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基本情况,详见下面的表1、表2、表3、表4。表 1 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统计表性别人数百分比男596 % 女 405 % 合计 1001 100% 表2 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统计表年龄人数百分比 18-29岁 391 % 30-39岁263 % 40-49岁 212 % 50岁以上 135 % 合计 1001 100 % 表 3 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统计表文化程度人数百分比不识字或识字不多 21 % 小学 55 % 初中 157 % 高中或中专 327 % 大专 203 % 本科及以上 238 % 合计1001 100 % 表4 调查对象的职业构成统计表职业人数百分比党政机关工作人员 90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157 % 国有企业职员 124 % 集体企业职员 81 % 私营企业职员153 % 外资企业职员 70 % 个体户 97 % 农民 40 % 在校大学生 128 % 其他 61 % 合计 1001 100 % 。 二、调查问题的统计结果与简要分析

关于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调查报告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公布施行的,至XX 年12月4日已经整整20年了。我们不禁要问:宪法公布实施20年了,我国公民对宪法的了解程度如何、对宪法的认识水平怎样、对我国宪法的实施状况是怎么评价的?为此,笔者组织了一次公民宪法意识的问卷调查。现将这次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及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调查时间:XX年11月初至12月底。调查区域: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调查地点:这次调查的范围很广泛,调查人员的足迹遍及调查区域内的党政军工农学商等各种单位、火车站、汽车站、火车上、长途汽车上、公共汽车里、广场、公园、街头巷尾、店铺摊吧、闹市乡镇以及邻居家中,等等。调查人员:苏州大学法学专业学生,共96人。调查方式:调查人员亲自走访调查,由调查人员询问填写,或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问卷。为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本次调查一律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要求:调查必须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调查必须客观中立,不能先入为主;调查要尽可能多记录被调查人的原话;每个调查人员至少调查10人以上,要尽可能扩大调查面,选择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进行调查,一个单位的调查对象一般不超过3个人。调查问卷:

这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01份。江苏947份,其中苏州708份(市区582份、市郊城镇106份、昆山10份、张家港10份)、无锡62份、南京48份、常州45份、泰州30份、盐城20份、南通18份、镇江16份;上海42份;浙江宁波12份。调查对象: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基本情况,详见下面的表1、表2、表3、表4。表 1 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统计表性别人数百分比男596 59.54% 女 405 40.46% 合计 1001 100% 表 2 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统计表年龄人数百分比 18-29岁391 39.06 % 30-39岁 26 3 26.27 % 40-49岁 212 21.18 % 50岁以上 135 13.49 % 合计 1001 100 % 表3 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统计表文化程度人数百分比不识字或识字不多 21 2.10 % 小学 55 5.49 % 初中 157 15.68 % 高中或中专 327 32.67 % 大专 203 20.28 % 本科及以上 238 23.78 % 合计 1001 100 % 表 4 调查对象的职业构成统计表职业人数百分比党政机关工作人员 90 8.99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157 15.68 % 国有企业职员 124 12.39 % 集体企业职员 81 8.09 % 私营企业职员 153 15.29 % 外资企业职员 70 6.99 % 个体户 97 9.69 % 农民 40 4.00 % 在校大学生 128 12.79 % 其他 61 6.09 % 合计 1001 100 % 表4说明:这次我们调查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市委、区

浅析培养公民宪法意识的重要性

浅析培养公民宪法意识的重要性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发展与完善,我国的各项法律制度 和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当前依法治国政策的推行下,要完善各项法治制度,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 体系,也需要不断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公民法 治意识的培养与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同样的意义。本文首先探究了当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实 践措施,以此来不断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推动国家的法治建设进程向前发展。 关键词:培养;公民宪法意识;重要性 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具体要求,也是完善我国 各项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手段。依法治国是我国大力推行的基本国策,在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制度与理论上。在新时期,法治国家讲求的是良好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要完成这一点,就必须不断培养 公民的宪法意识,提高公民对宪法的了解和认可。当前我国在培养公民宪法意识 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要立足当前国内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不断探求更加 完善的方法和措施来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 一、我国公民宪法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公民宪法意识是树立人民主权思想的根本保证 人民主权原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确保人民管理国家,实现人民当 家作主的保证[1]。培养和提高宪法意识,首先是培养和提高人民主权的意识,增 强主人翁观念,更好地理解宪法的基本精神,认识宪法是人民自己管理国家的总 章程,自己应当忠于宪法、遵守宪法,从而树立宪法意识。 (二)培养公民宪法意识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客观要求 宪法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关于国家权力的约束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的保障, 其中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及保障其实现是根本目的。所以宪法素来有“人民权利保证书”的美称[2]。从某种意义上说宪法意识的核心就是公民权利意识,只有培 养和提高公民宪法意识才能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根本实现。 (三)培养公民宪法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曾说:“除非人们觉得,那是他们的法律,否则,他们就不 会尊重法律。”[3]宪法也是一样。当人们无法真正享受宪法规定的权利时候,人 们便会失去对宪法的尊重,宪法也随之丧失它的权威。没有宪法权威,便不可能 形成宪法意识。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据,所以依法治国首先是依照宪法治理国家,离开宪法依法治国将失去根据,将迷失 方向。依法治国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性和权威[4]。所以培养和提高公 民宪法意识是提高宪法权威、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四)培养公民宪法意识是国家党政机关团体守法的重要前提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政党、团体都必须依宪法为 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5]。增强守法 观念首先要遵守宪法,才符合国家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所以培养和提高公民宪 法意识是国家机关、政党、团体和公民守法的重要前提。 二、培养公民宪法意识的实践分析 (一)开展普法活动,普及宪法知识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实施第一个普法规划以来,我国的普法活动已经走过了30

增强宪法意识

增强宪法意识 时间:2016-11-15 10:45:19 | 作者:李渊 12月4日是中国国家宪法日。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利于传递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理念,坚定党和国家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决心。 宪法是法上之法,是母法,其他法律是子法,其他一切法律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宪法,不得与宪法相违背。宪法作为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公民行为的基本法律准则,它处于一个国家独立、完整和系统的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石。宪法从内容上保障国家权力有序运行,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力;调整国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尊重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意义十分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全球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时,各种思潮涌现,一些腐朽、落后思想渐渐影响到我们:有些青少年因沉迷网络荒废学业,有些青少年因任性冲动而打架斗殴,欺负弱小,尽染劣迹恶迹,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事实说明,引导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高素质的公民已刻不容缓。 增强宪法意识,首先应了解宪法。青少年只有通过认真学习宪法,才能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知道宪法在我们国家生活、人民生活的地位和作用;知道哪些行为是宪法提倡和鼓励的,哪些行为是宪法所禁止的;明白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也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和维护宪法的习惯。青少年学生通过宪法及相关法律的学习,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从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将来服务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思想指导行动,学习在于运用,这就需要我们中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宪法的要求,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如:严肃认真地参加升国旗、唱国歌等活动式;刻苦学习,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等等。 三是要以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宪法,并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时时处处用实际行动捍卫宪法的尊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总会有一些人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宪法观念,这就要求我们青少年用各种形式向周围的群众宣传宪法知识,让周围的群众了解到宪法的重要性。 当前,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正气构成了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但与此同时,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消极丑恶的现象,有的人总会做出一些违反纪律、违反宪法的事情。对于违法行为,我们青少年要机智勇敢地与其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宪法的尊严。

论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

论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 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它不仅包括法律制度及其良好的运行状况,而且包括良好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观念是制度的灵魂,是法律制度得以产生和正常运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集中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丁?核心地位。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要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就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艰巨复杂过程。国家的法治状况不仅仅依赖子公民是否具有一般的法律意识,更重要的是依赖子公民是否具有一定的宪法意识。公民的宪法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条件,是推动国家法治进程的必要动力,也是国家人权保障的重要精神力量。 一、宪法意识的结构与内容 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人们对宪法精神及其基本内容的理解、认同,是人们自觉运用宪法进行思考、判断、处理各种问题的心理特征,它是法律意识的基础和核心。 1、宪法意识的结构 在内在结构上,宪法意识包括宪法基本知识和宪法观念。前者是人们对宪法常识、规范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后者是人们对宪法精神和内涵的领悟。宪法基本知识是形成宪法意识的基础,宪法观念是人们通过对宪法基本认识的消化和提炼而得到的理性认识。 在层次上,宪法意识包括宪法心理和宪法理论。前者是对宪法现象的不系统的、直观的、具体的感觉,是感性认识;后者是人们对宪法现象进行系统抽象后的思想观点,它是在宪法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是较高层次的宪法意识。 从宪法意识主体上划分,宪法意识可以分为个体宪法意识与集体宪法意识。前者是指个人对宪法的基本认识、观念和评价,后者是社会群体对宪法的基本 认识、观念和评价。 宪法意识的结构分析对公民宪法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培养公民宪法意识来说,宪法基本认识、宪法心理和个人宪法意识都是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对宪法的基本认识、良好的宪法心理和个体宪法意识,那么建构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整体宪法意识就不会是稳固的、进步的、对法治建设有益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普通公民都精通宪法,对宪法的理性认识,或者说要具有系统的、完整的、抽象的宪法知识体系只是对法律职业者的要求。 但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则更应该着眼于普通公民的宪法意识的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是推动宪法实施和国家法治进程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准。 2、宪法意识的内容

增强法制观念弘扬宪法精神教育主题团课方案

增强法制观念弘扬宪法精神教育主题团课方案 活动的目的: 使学生了解: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 是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 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 4. 是党执政兴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活动内容: 1. 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2. 使大家明确宪法和法律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增强公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成为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的四有新人。 活动形式: 主要形式:分组朗读和全班集体朗读 活动过程: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好,本期团课的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二:探究遵守宪法的重要性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学习宪法这么重要吗?(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

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党执政兴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民和全社会宪法意识的提高。 三:进一步强调做好宪法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上面对学习宪法重要性的了解,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努力创造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社会法制环境。同时,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和目标。公民法制观念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制约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因此,必须通过扎实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实现公民法制观念的形成和提高。今天我们开展“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这个主题班会,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宪法意识,使大家明确宪法和法律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增强公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成为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的四有新人。 四:分小组和班级集体朗读宪法知识文章 老师提问:同学们通过此次主题班会的学习,我们今后在实际生活当中应该如何从点滴小事做起,请同学们踊跃发言,谈谈自己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