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菜的栽培及应用前景的研究
刺龙芽种植可行性报告范文

刺龙芽种植可行性报告范文一、背景介绍刺龙芽,又称“龙须草”,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被用于园林美化和药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刺龙芽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种植品种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刺龙芽种植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评估,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市场需求分析1. 植物美化市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绿化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刺龙芽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色彩成为园林美化的热门选择,市场需求稳定增长。
2. 药用市场刺龙芽在传统药用中有一定的应用,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药用市场对刺龙芽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三、种植条件分析1. 气候条件刺龙芽适宜生长的气候为温暖湿润的环境,对光照要求较高。
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摄氏度,对低温和干旱的适应能力较差。
2. 土壤条件刺龙芽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宜。
在酸碱度方面,适宜的PH值为6.0-7.5。
3. 生长周期刺龙芽生长周期较长,一般需要1-2年时间才能达到成熟。
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适量施肥和及时浇水。
四、投资与收益分析1. 投资成本刺龙芽种植的投资主要包括种子购买、土地租赁、劳动力成本、施肥费用等。
根据规模不同,投资成本会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初始投资较大。
2. 预期收益刺龙芽的市场价格较为稳定,根据市场行情,种植一定面积的刺龙芽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
同时,刺龙芽的产品多样化,包括鲜花、干花、提取物等,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灵活销售。
五、风险与对策1. 自然灾害风险刺龙芽种植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台风、干旱等。
建议建立健全的防灾减灾机制,保障种植业稳定发展。
2. 市场风险市场需求的变化、价格波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刺龙芽的种植收益。
建议建立健全的市场调研机制,及时调整种植策略,降低市场风险。
六、结论综合以上分析,刺龙芽种植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但也面临一定的投资风险。
高寒地区日光温室芦笋栽培技术

高寒地区日光温室芦笋栽培技术张建【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2页(P157-158)【作者】张建【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810008【正文语种】中文芦笋又名石刁柏、龙须菜,属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嫩茎质地细腻、纤维柔软,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药食兼用高档保健蔬菜。
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
栽培芦笋以夏季温暖,冬季冷凉的气候为宜。
1 品种选择选用UC800,该品种抗病性强,萌芽早,生长速度快,植株高大,长势强健,丰产,嫩茎粗大,平均1.5~1.8cm,单株笋重25g以上,茎数多,大小整齐,分枝点在50cm以上,头部鳞片紧密不易散头、色泽浓绿、商品性好、产量高,植株属矮化型,抗病、抗倒伏,属绿、白笋兼用品种,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生产用种。
2 播种2.1 种子处理芦笋种子外壳厚且有脂质,吸水较慢。
播前首先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4小时,再放入30~40℃温水中浸种2天,每天更换新水2次,种子充分吸水后,将水滤去冲净,用干净纱布包好,置于20~25℃条件下催芽至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2.2 播种育苗地应选择土壤肥沃、透气性好、排灌条件较好的沙质土壤,播种前苗圃地要施足腐熟有机肥每亩2000kg做基肥,做宽1.5m的平畦,播种时拌少量沙土,每亩苗圃用种500g。
畦面开宽20cm、深2cm的横沟,沟内5~7cm放一粒种子,播后稍镇压,使种子与土密切接触,然后盖土2~3cm。
出苗前及时浇水,保持床土湿润。
2.3 苗床管理苗床管理应以调节温湿度、培育壮苗、防治病虫为中心。
出苗前苗床温度白天20~30℃,晚上不低于12℃。
当幼苗高10cm左右时施入尿素1.5kg、氯化钾0.25kg,多加水稀释,以免伤苗,每月追施一次。
此期保持苗床湿润,肥水结合。
及时去除苗床杂草,发现蚜虫等危害及时喷药防治。
长白山牛尾菜丰产栽培技术

收稿日期:2017-11-02基金项目: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60307026NY ).作者简介:1.杨丽娟,女,吉林通化人,通化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昌健,井桂玲,孙昊,顾地周,通化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通化134002).2.邰志娟,长白山科学研究院长白山生物群落与生物多样性吉林省联合重点实验室(吉林白山133613).3.祁洪义,通化市林业局.长白山资源开发与利用2018年第2期第39卷总第277期(自然科学)学报长白山牛尾菜丰产栽培技术杨丽娟1,陈昌健1,邰志娟2,祁洪义3,井桂玲1,孙昊1,顾地周1摘要:在介绍长白山牛尾菜形态特征及应用价值的基础上,总结其丰产栽培技术,包括种子采集与后熟处理技术、高效育苗技术、种苗速生技术、保护地和露地管理技术等丰产栽培技术,采收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关键词:牛尾菜;应用价值;丰产;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18)02-0024-03DOI :10.13877/22-1284.2018.04.006牛尾菜(Smilax riparia A.DC ),又称心叶牛尾菜、草菝葜、软叶菝葜等,东北地区俗称龙须菜[1],为百合科菝葜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早春其幼嫩的茎叶可以食用,根状茎可供药用[2],牛尾菜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在长白山区呈集群分布,生于林缘、草坡,是长白山区广为食用的山野菜.目前有文献表明[3],牛尾菜种子属于典型的后熟类种子,因本身生物特性和长白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等因素,导致牛尾菜在秋季果实成熟后种子中的种胚形态未建成,即未达到可萌发的子叶胚阶段,大多处于球形胚阶段.种子播种后不能及时萌发或经历2~3年后才会极少数发芽,种子育苗极其困难,加之人们不断采挖,造成长白山牛尾菜野生资源逐年减少,开发和利用受到极大限制,本文在此基础上,介绍牛尾菜形态特征、应用价值及丰产栽培技术,不仅为牛尾菜的应用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还可获得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1牛尾菜形态特征与应用价值1.1形态特征牛尾菜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茎草质,长1~2m ,攀缘.叶多为互生,有时可见叶对生,叶形状变化较大,多为卵形、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7~15cm ,宽2.5~11cm ,具3~5条弧形纹,脉间网纹,叶片较厚,背面绿色,无毛.叶基部近圆形成心形,叶先端渐尖或急尖,叶柄长7~20mm ,通常在下部或基部扩大,每侧各具1线状卷须[2].伞形花序腋生,总花梗较纤细,小苞片花期一般不落;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被6片,离生,长4~5mm ,淡绿色;雄花具雄蕊6片,长2~3mm ,花药条形,稍有弯曲,长约1.5mm ;雌花比雄花略小,··24杨丽娟,等长白山牛尾菜丰产栽培技术不具或具钻形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头3裂.浆果球形,直径7~9mm,熟时呈黑色.6~7月为开花期,10月为结果期.1.2应用价值(1)食用价值.牛尾菜地上部分是上等野生山野菜,幼苗的茎叶口感好、无异味,幼苗及嫩芽可食用,在春季采集、开水烫过,炒食或做汤,6~7月采花或花蕾盐腌后,加入热汤,味道极鲜美[4].牛尾菜不但可鲜食也可深加工成山珍产品,是极具营养价值的山野菜,为我国野菜出口品种之一.据研究者证明,每100g鲜样含粗蛋白5.175g,总氨基酸含量为215.95mg/g,远远超过一般蔬菜,同时其嫩茎叶中还含有丰富的Ca源(5930μg/g)、Zn源(92.84μg/g)、Fe源(640μg/g),以及丰富的维生素类及含氮物质[5],所以牛尾菜是提供膳食纤维的很好来源.(2)药用价值.牛尾菜全草含皂角苷、蒽醌苷、白须根皂苷等化学成分,其根和根茎可入药,具有活血化瘀、祛痰止咳等作用,对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腰肌劳损具有治疗保健作用,还可以主治气虚浮肿、筋骨疼痛、偏瘫、头晕、头痛、咳嗽吐血及骨结核等疾病.(3)工业用途.牛尾菜的根茎可提取淀粉,同时富含鞣质,可用来提取栲胶,解决了鞣料工业原料问题.牛尾菜种子里还含有种子油,是酿造等工业的重要原材料.2牛尾菜丰产栽培技术2.1种子采集与后熟处理技术每年10月中旬采集长白山牛尾菜果实,在果实变黑后倒入水槽中注入含有3%的碳酸钠溶液(液面超过果实为准)并浸泡3~5d后,将果皮、果肉等杂物清除,用清水反复冲洗3~5次,捞取水底的成熟红色种子,倒入4.5mg/L2,4-二氯苯氧乙酸和5.75mg/L6-苄氨基嘌呤混合溶液中进行形态后熟处理72h,形态后熟处理后捞出种子与河沙按1∶3拌匀并装入透气性好的木槽中,覆盖塑料薄膜置于处理室中进行变温处理60d.到第二年1月末的时候挖一个土坑,将变温处理后的种子与湿沙按照1∶3的比例拌均匀之后装进袋子里放入坑中,用土盖好进行雪藏处理,到春天时将种子取出[6]即完成牛尾菜种子生理后熟处理或采用500mg/L GA3处理.经分组实验比较:在完成形态后熟处理后采用雪藏处理在提高种子萌发率上表现出相对优势,种子萌发率达76.53±1.47%,但处理时间较长,需要大约三个月的生理后熟时间;采用500mg/L GA3处理相对萌发率略低一些,达71.87±2.36%,但是在时间上只需要20~30d即可完成生理后熟,而未经过后熟处理的牛尾菜种子需要2~3年才发芽,而且发芽率较低,可根据具体生产实践要求,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法.经过形态和生理后熟处理后,解决了牛尾菜种子萌发和育苗等存在的困难,为牛尾菜大规模人工栽培提供了种子后熟处理方法和技术.2.2高效育苗技术(1)选地.选择坡度在25°以下的山地、撂荒地、山脚地、平肥地.土壤肥沃、土质疏松、土层深、腐殖质厚、有机质含量高、水分含量足的微酸性土壤,pH值5.5~6.5、排水方便、土壤较湿润的地块[7-8].(2)做畦.清除杂草根,拣净石块,深翻30cm,667m2(1亩)结合深翻撒施腐熟的农家肥4000公斤,使之与土壤充分混合.翻后耙细整平做畦,畦宽60cm,高10cm,畦间距30cm,畦长因地势而定,坡地做畦要顺着坡向,以免雨天积水或冲坏畦面,做畦后耙平畦面待种.(3)播种.当年5月中旬,将后熟处理过的牛尾菜种子直接散播于做好的畦上,每亩用种子30千克左右,浇透水,用土层为0.5~0.8cm厚的细土覆盖,再覆盖适量松针保湿;6月中旬,牛尾菜种子开始逐渐发芽,至7月下旬,发芽结束,出苗率达95%以上.(4)定植.在第三年五月中旬,将2年生牛尾菜苗根,按株行距20cm×20cm,将苗定植到畦上,根上覆土3~4cm,再覆盖落叶或稻草,以不露土为宜,保温保湿.定植前15天追钾肥,硝酸钾与磷酸二氢钾按照4∶1的比例混合,每亩施150千克.··252018年第2期(自然科学)学报(5)田间管理.定植后要保证地面清洁,便于出苗和管理;待地上部分长至5cm 时,隔25d 为一周期,喷洒叶面肥磷酸二氢钾(0.3%);第2年追施复合肥(氮:磷:钾=5∶3∶1),每亩200千克;要保持土壤湿润,干旱时要及时灌溉,雨季不能积水,要及时排水防涝,避免烂根死亡;牛尾菜定植后前2年不采收,以利发根壮根,培植根茎.2.3种苗速生技术种苗出齐后,地上部分长至5cm 时,灌施复合肥450千克/亩(氮:磷:钾=5∶3∶1);土壤施肥后,隔15d 为一周期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0.3%);搭建拱棚,连续60d ,覆盖塑料薄膜和遮光网,保持温度26±2℃,湿度80±5%,温度过高时,注意通风换气,种苗可高达10cm ,较常规高一倍,根延伸半径高出1.6倍.立秋后揭去塑料薄膜和遮光网.2.4病害防治6月下旬,牛尾菜易发斑点落叶病.该病初期叶面呈现不规则水渍样圆斑现象,然后逐渐扩大成暗褐色大斑,轻者落叶,严重时植株枯萎.可在发病初期,喷施10%的甲基多抗霉素,每周喷施1次,共喷施3次即可防治.3牛尾菜的采收定植后第3年开始采收,每年5~6月,当苗高25~40cm 时,采收嫩茎叶,保持鲜嫩的标准以未展开或刚展开叶片为限.经过后熟处理和本栽培技术,1亩可产鲜牛尾菜1500~2000公斤;而不经后熟处理和采用常规栽培方法,牛尾菜晚采收1年,1亩可产鲜牛尾菜1200~1400公斤,之后逐年增产.若早春时搭建小拱棚进行保护地管理,还可提前上市,并可采收2次,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4经济与社会效益目前,牛尾菜市场价格70元/公斤,按1万株/亩计算,亩产可达1500~2000公斤,每亩总产值达10.5~14万元,纯利润近8万元,其产量可逐年上升.保护地栽培反季上市,价格可达100元/千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采用本文的牛尾菜丰产栽培技术为国内外牛尾菜繁育和丰产栽培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新技术,为长白山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种质保存提供了技术支撑,推进了农林科技的进步,并在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等领域起重要作用,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参考文献:[1]王遂义.野菜采集与加工[M ].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5.[2]刘凤菊.龙须菜栽培技术[J ].特种蔬菜,2016(3):44-45.[3]邵美妮,徐树军,李楠,等.牛尾菜种子发芽特性的初步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166-6167.[4]韩梅,杨利民.长白山区新野菜资源的开发利用[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6(3):32-33.[5]邵美妮,李天来,徐树军.野生佳蔬牛尾菜及其栽培技术[J ].北方园艺,2007(10):105-106.[6]顾地周,刘宇,王曼宁,等.牛尾菜种胚发育调控和育苗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71-74.[7]池福铃,李锋,阮惠明,等.闽东地区早秋青花菜高产栽培技术[J ].闽东农业科技,2016(3):22-23.[8]韦艳萍.青花菜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7(17):73-75.(责任编辑:陈衍峰)··26。
芦笋避病高产栽培技术

。
机 能 抑 制 肿瘤 细 胞 生 长 的 能 力 我 国 目前 有 2 0 多 个 省 市 自 治 区 种植 了芦 笋 其 中栽培 面 积 较 大 的 地 方 为福 建 浙 江 江 苏 山 东
、
每亩 需 种子 7 0
,
移 栽定 植
, 。
幼 苗生 长 6 0 ~ 7 0
、 。
、
、
、
、
四 川
、
河
天 即 可移栽定 植 定 植 在砂 质 壤 土 排 水 良好 有 机质 较 多 的地 里 最 好
行距
0
.
南 安 徽 上 海 和 天津等
,
、
.
芦笋 是 宿 根 性多 年 生 草 本 植
1
.
3
~
,
1
.
6
米
,
株距
0
.
2 5
~
物 一 次播种育 苗 移 栽 定 植 后 可 连
续 采笋 1 0 年左 右 高 产 期从 定 植 后
~
2
,
天后 将 种
1
。
富 而 且 具有 医 疗保 健 作 用 经 常 吃
、
子 捞起 置 2 5 ℃ 左 右条 件 下 催芽
食 对 治 疗 高血 压 膀 胧 炎 水肿 等
疾 病 疗 效 明显
、 ,
天 待 种 子 破 胸 露 白时 播 种
。
一
,
且 有调 节 人 体 生 理
。
般 多采 用 营养 钵 ( 袋 ) 或苗 床点 播 每钵 (袋 )一 粒 种 子
西 瓜可 以 不进 行 整 枝 放 任 生 长 不致 影 响 其 坐瓜 和 推 迟 采 收 期
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芦笋高产栽培技术摘要从选择良种、育苗、定植、肥水管理、中耕、培土、整枝、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芦笋;高产;栽培技术芦笋学名“石刁柏”,又称“龙须菜”。
采用培土软化嫩茎的称白芦笋,不培土嫩茎见光后采收的称绿芦笋。
我县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芦笋,主要以绿芦笋种植为主。
1 选择良种优良品种应是高产优质、嫩茎肥大、粗细均匀、茎杆圆、鳞片少而稀,但头部鳞芽紧密、质地细嫩、纤维少、味美、苦味小。
早熟品种嫩茎多而细,晚熟种嫩茎少而粗。
目前,我县种植的品种有UC157、西德全雄等,根据比较,以UC157表现较好。
2 育苗育苗分为春播和秋播2种,主要根据茬口而定。
春播:3~4月份播种,5~6月份定植,第二年春季开始采笋;秋播:8~9月份播种,10~11月份定植,第三年春季开始采笋。
育苗方法:先用凉水进行漂洗,漂去不成熟的种子和虫蛀种,然后用55℃温水烫种10min,再用30℃清水浸泡2~3d,每天换水1次,置25℃左右条件下催芽,催芽时用清水每天淘洗1次,防止闷种,10%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为防止苗期病害,可用50%多菌灵300倍液浸泡12h(结合浸种时进行),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1%,播前将畦面灌足底墒水,水渗后按行距30cm开沟浇足水,株距5cm单粒点播,一般育苗田与大田比例为1∶8~10。
3 定植定植前施37.5t/hm2腐熟基肥,450~600kg/hm2磷酸二铵,可撒施并耕翻入土。
也可沟施,整地后开沟,春育苗可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定植,秋育苗可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定植,要求壮苗移栽。
壮苗标准:苗龄60~70d,苗高20~25cm,分枝4~6个,根长10~15cm,叶深绿,无病虫为害。
要求当日起苗,当日定植,大小苗分开,定植深度为10~15cm,成活后分次浅培土。
株行距依采笋方式而定,白芦笋行株距分别为1.8m、0.3m,1.84万株/hm2,绿芦笋行株距分别为1.5m、0.25m,2.7万株/hm2。
芦笋种植栽培技术

芦笋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天门冬属,天门冬科,又叫“石刁柏”、“龙须菜”等。
北方山东地区多有种植,收益可观。
受高温、高湿气候的影响,南方广东不少地方露地种植芦笋因茎枯病及夜蛾等危害而失败。
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芦笋种植品种的选择反复种植试验中,目前较适合南方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的品种主要有:玛丽·华盛顿500,玛丽·华盛顿500W,加州800(UC800),加州72(UC72)等。
二、芦笋种植育苗技术温室芦笋栽培应先育苗后移栽到大田,可采用大棚起畦育苗或营养袋育苗、穴盘育苗等方式。
1营养土配制。
采用基质营养土发酵后的菜园土和堆沤腐熟的有机肥混合而成。
其中有机肥30%、菜园土40%、泥炭土30%,一般采用12cm ×8cm规格育苗袋育苗。
2种子处理。
先将种子放在55~60℃热水浸泡30min,期间不断搅拌种子,并用水温锅或加进70℃热水使水温保持在55~60℃范围;30min后,倒出热水,加入20℃以上冷水搓洗种子2~3次;用冷水浸种30h左右,捞起用湿布包扎置28~30℃恒温箱催芽。
3播种。
催芽30h可见种子露白,此时即可播种,如用育苗袋育苗,每袋一粒;起畦育苗,株行距为4cm×8cm,播种深度以3~4cm为宜。
4苗期管理。
水肥管理,利用微生物菌肥与农家肥、化肥或细土混均后沟施、穴施、撒施均可,灌溉水分不能太多。
同时要注意育苗地和周围环境是否有地老虎、蛴螬、夜蛾等害虫活动,要及早发现,及时采取措施。
三、芦笋种植移栽定植1整地起畦与施基肥。
畦宽1.6~1.7m,畦高15~20cm。
定植前于畦中间开40~50cm深的沟,每hm2施入利用有机肥发酵后腐熟的鸡粪、猪粪等有机肥150~180t,然后回土填平整畦面。
2定植。
南方温室一年四季均可进行。
每畦双行定植,株距40cm,31500株?hm2,定植时如植株过高,可剪去顶部,留20cm左右植株。
定植后浇定根水。
我国北方芦笋栽培技术及发展前景

我国北方芦笋栽培技术及发展前景作者:柴文臣张微来源:《中国瓜菜》2015年第04期摘要:在我国北方地区土壤盐碱化、沙漠化严重,大面积种植芦笋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能起到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对我国北方芦笋栽培技术及发展前景进行了介绍,以期提高北方芦笋栽培技术水平,为北方芦笋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关键词:芦笋;栽培技术;北方芦笋又叫“石刁柏”、“龙须菜”等,拉丁语学名:Asparagus officinalis,英语名字:Asparagus,属百合科,天门冬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雌雄异株。
植株直立,株高1.5~2.0 m,多分枝,分枝上密布针形假叶,其真叶已退化为三角形的膜质鳞片。
冬天顶部枯死,来年春天幼梢萌发,这些嫩茎即为我们所吃的芦笋。
目前,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芦笋均是供不应求的蔬菜种类,所以扩大芦笋的发展规模以及实现周年供应具有很大意义[1]。
在北方高寒地区,土地多属盐碱地,而且土壤沙漠化严重,芦笋的适应能力强,还能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沙漠里生存。
因此,在北方高寒地区大面积种植芦笋还能起到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本文对北方芦笋栽培技术及发展前景进行了介绍,以期提高北方芦笋栽培技术水平,为实现芦笋的高效、优质化栽培提供参考。
1 我国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状况1.1 土地荒漠化日渐严重目前,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面临着土地荒漠化问题,其中土地沙化是它的主要类型,这个环境问题严重困扰着当今世界,威胁着人类的发展和生存,这个问题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土地沙化主要包括植被、土壤、农作物和水共同组成的环境实体,我们所指的地表退化即地表被沙所侵占,土地生产力衰退、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
人类是土地沙化的受害者也是导致者 [2-3]。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现在沙化土地面积已扩大至173.97×104 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8.12%,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龙须菜周年设施栽培技术

南方地区龙须菜周年设施栽培技术
赖正锋;周红玲;张少平;吴松海
【期刊名称】《农村百事通》
【年(卷),期】2016(0)5
【摘要】龙须菜为佛手瓜的嫩梢,在我国广西、福建、云南等多地均有栽培。
龙须菜富含矿物质元素,氨基酸含量丰富且配比合理,口感极佳,在闽南特别是漳州地区得到快速发展。
当前,龙须菜生产上不能实现周年供应。
为延长龙须菜的采收期,增加
产量,笔者进行了多年栽培试验,总结出了一套龙须菜周年设施栽培技术,供种植户参考。
1.品种选择选用种皮深绿色、无刺的佛手瓜品种,如福建漳平、德化地方品种。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赖正锋;周红玲;张少平;吴松海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闽台园艺研究中心 36300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闽
台园艺研究中心 36300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闽台园艺研究中心 363005;福建省农
业科学院闽台园艺研究中心 36300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南方地区以西瓜为主的6种设施瓜菜周年高效种植模式 [J], 孙静宇;黄远;孔秋生;郭静;牛蒙亮;别之龙
2.蔬菜设施栽培专题讲座第十讲南方地区设施蔬菜周年茬口安排 [J], 别之龙
3.南方地区葡萄避雨设施栽培技术 [J], 陈益忠;罗吉民
4.南方地区设施甜瓜水肥药气一体化栽培技术 [J], 马二磊;臧全宇;丁伟红;王毓洪;
黄芸萍;李林章;郝芳敏
5.设施条件下浙江地区菜用枸杞周年栽培技术要点 [J], 曾洪学;屈兴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须菜的栽培及应用前景的研究 龙须菜简介 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aformis)属于红藻门、杉藻目、江蓠科、江蓠属海藻。藻体黃绿色或紫紅色,多肉软骨质,直立圆柱状,高6~10公分,直径0.3~0.4公分,互生或不规则分枝,分枝多弓状弯曲,分枝基部不盈缩,主轴基部变细,具有盘状固著器。藻体內部为单轴型构造,顶端有一生长细胞,成熟藻体无明显中轴构造,中间髓部由大的薄壁细胞組成,皮质细胞小,呈圆形、长圆形或方形。喜生长在有淡水流入和水质肥沃的内湾中,龙须菜为温带性海藻,尤其在风浪较平靜、水流畅通、地势平坦、水质较清的港湾中,生长较为旺盛,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黄海,以及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南非等国家,在我国产于山东半岛沿海,生长在向阳、海水洁净、底质为沙质的低潮带。[5]龙须菜藻体呈直立圆柱状;鲜藻呈紫红色,干燥后变黑;丛生,最长藻体可达1米以上;分枝较多,互生或偏生。它富含海藻多糖、维生素及碘、铁、钙等多种矿物质和有特殊功效的生理活性物质。长期食用龙须菜能降血压、降血脂、平衡血液酸碱度、预防动脉硬化。龙须菜能促进消化和排泄体内积聚之废除废物,排毒养颜,是一种新兴的海洋蔬菜,是新一代海洋绿色食品。2000年,汕头大学南澳海洋生物实验站为了科研的需要,联合县科技兴海办公室从山东青岛引进龙须菜进行小面积试养。经过二年多的攻关,获得成功。它用途广泛,不但能有效地改善海区水质,还可当新鲜蔬菜食用,还是鲍的极佳饵料,特别是含胶量十分突出,是饮料、食品行业的重要原料,因而广受福建、广东及周边地区饮料和食品行业生产厂家的青睐。
龙须菜的栽培 一、栽培模式 1.筏式单养龙须菜。这是主要的栽培形式,其中大多数是在秋、冬、春三季连续栽培龙须菜3茬,少数是全年筏架不上岸,连续栽培4茬。 2.龙须菜与海带筏式轮养。9月--12月栽培龙须菜,12月--翌年4月栽培海带,4月--7月栽培龙须菜;少数是7月--9月也栽培龙须菜。 3.龙须菜与牡蛎筏式轮养。在夏、秋、冬三季吊养褶牡蛎,在冬、春季牡蛎收获后栽培龙须菜1茬--2茬。
二、龙须菜栽培技术
1.海区选择。①底质:除了凹凸不平的岩礁底质外均可。②水深:冬季大干潮线下2.0m以上水深。③风浪与水流:目前,由于养殖器材坚固,抗风浪能力强,可以到潮流较急的海区养殖,风浪较小的海区要求潮流畅通。④水质:南方海区水质一般较肥沃,只要养殖季节海区海水比重在1.018以上、没有工业废水严重污染均可。 2.海区布局。要求呈“品”字形排列。 3.筏架设置 (1)定位打桩。由于龙须菜在南方生产要避开高温季节的台风期,因此,考虑筏向的主要因素是潮流,筏向要尽可能做到顺流。筏子的位置方向确定后,要确定筏长和桩间距离。筏身长度为50m--65m,锚缆绳的纯长度为满潮时水深的2倍--3倍。一台筏子的两个桩间的水平距离为筏身长度加上锚缆绳与水深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另一边长度的2倍。两筏之间的距离就是相邻桩间的桩距,不同的养殖模式则不一样,有的2.5m--3.0m,有的4.5m--5.5m,这样即可确定桩位。 桩基材料视海区底质不同而异。沙泥质底的海区应选用大约直径13cm、长2m的松木为桩;泥沙底的海区选用大约直径16cm、长3m以上毛竹为桩;软泥质底的海区应抛50kg--100kg的铁锚。注意毛竹末端要打通竹节,长度约占全长的1/3。除铁锚外,各桩均要在顶端钻孔以便系桩绳。 (2)下筏。下筏前,锚缆绳要与桩绳连接好,浮绠绳上还需每隔50cm--60cm处绑好吊绳和相应的浮子后下海,每小区台架的两侧还需加固横绳,浮绠绳、横绳与锚缆绳连接好,再将松紧不齐的筏子整理好,使间距一致,即构成单式筏架。筏架的松紧度要以最高潮也保持松驰为最适宜。 (3)每小区(约3亩)的用料。除了桩基外,还有2160丝--2800丝的聚乙烯浮绠绳、横绳、180丝的聚乙烯吊绳和2800丝--3600丝的聚乙烯桩绳、锚缆绳以及浮子等。 4.取苗、夹苗、挂苗 (1)时间。在水温下降至27℃时,约在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2)苗种来源 龙须菜KF981品系是采用生物技术培育的,目前采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育苗。由于龙须菜不能在南方海区自然渡夏,每年夏季种苗需要在室内控温条件(温度为20-25℃)下人工培育进行渡夏,在适温时通过下海扩大培育,为生产提供大量优质种苗。 (3)苗种下海扩大培育时间 每年秋季当海水水温下降到25℃以下时,可以将在室内控温渡夏培育的龙须菜移至海区进行扩大培育。 (4)龙须菜海区围网培育 由于龙须菜栽培的敌害鱼类(如蓝子鱼等)会侵食龙须菜,在水温为16℃以上敌害鱼群没有消退以前,龙须菜在海区的栽培需要用防鱼网围网才能进行扩大培育。具体方法是在退大潮时用木桩将直径为6厘米的长竹竿固定在海底,竹竿的长度以高潮位时能露出海面50厘米为宜,竹竿间距为3米,排列成一定面积的长方形,再用孔径为1厘米的聚乙烯网片围在竹竿外面,网片上边悬挂在竹竿上,下边紧贴固定在海底,形成龙须菜的围网育苗区。 用120纱以上的聚乙烯绳作为夹苗用的苗绳,苗绳长度为25米,按每米苗绳夹上龙须菜15克的密度进行夹苗,每簇龙须菜的长度为6-8厘米,簇与簇间距为8-10厘米,每40条苗绳为1亩(1/15公顷)。夹苗后把10根苗绳平行排列,苗绳间距25厘米,两端绑紧在长度为2.5米的竹竿上,中间加上2根竹竿和2个泡沫塑料块作为浮力,构成长方形的养殖筏架。筏架用木桩和绠绳固定在海上,保持漂浮在水面而不干露出水面。每台筏架之间用聚乙烯绳连接,并留出一定距离的工作沟,方便竹筏进出。 (5)苗种的采收 一般地经过1个月时间的培育,龙须菜的重量能够增长60倍,每亩(1/15
公顷)的产量达到1000公斤以上,可以将龙须菜采收作为栽培的种苗。
(6)苗绳。180丝--360丝聚乙烯绳,有3股3花、3股6花两种形式,苗绳的捻
度必须适宜,太松易掉苗,太紧易伤苗。分苗前几天要把苗绳处理一下,即新苗绳用水浸泡1天,旧苗绳用200ppm漂白粉消毒、洗净。 (7)夹苗。应采用簇夹法。夹苗量以每米苗绳用50g龙须菜,把剔除杂藻(浒苔等)后当种苗的龙须菜按5g左右为一小簇穿过苗绳,每隔5cm--10cm左右夹一簇苗,应夹在苗中部,两端露出5cm--6cm。夹苗时,防止阳光曝晒和藻体干燥,以防藻体脱水和超过温度上限。 (8)挂苗。把夹好的苗绳两端和浮埂上的吊绳连结好。 5.栽培管理 (1)水层调节。栽培水层的调节,实际上是调节龙须菜的受光。龙须菜是好光性海藻,过弱的光照生长慢,但过强的光照对生长有抑制作用,甚至色素被阳光分解而褪色变黄,如不及时调整会变白脱落。 (2)调整筏架。除适当增减浮力外,应及时补上被弄断的绳子;要经常注意检查筏架的牢固程度,每台筏子的松紧要一致,要求齐正划一,以保证生产安全,龙须菜受光均匀。 (3)施肥。南方海区水质肥沃,一般不施肥;但在个别季节,局部海区营养盐不足时应考虑挂袋施肥。 6.收获晒干 经过2个月--3个月的生长,龙须菜增重高达100多倍,这时藻体较粗,颜色紫黑,当每米苗绳达到3kg时即可收获。除非病虫害严重而抢收,否则不宜过早收获,因为过早收获的龙须菜含胶量较低。收获应连苗绳一起上岸,不宜采取割收法而留住基部。要选择晴天早晨进行,以确保龙须菜能及时曝晒而不变质。如果第一天没晒干,翌日一定要晒干,以便装袋保存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1.虫害严重 2000年--2001年,龙须菜小规模生产时几乎无虫害引起藻体严重脱落的现象,自2002年春季起,从内湾里区虫害先发作,并逐步向其它里区发展,甚至连外海区也时有虫害危胁。虫害发作时,藻体有虫害切口,造成严重脱落,甚至绝收。害虫主要是浪飘水蚤,其繁殖速度快,数量惊人,2002年冬季甚至危胁海带的正常生产。发生虫害的原因是龙须菜的栽培给害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特别是在夏季,海上还保留着龙须菜养殖筏架甚至龙须菜,造成浪飘水蚤全年均有适宜的栖息环境和适口的饵料生物。龙须菜栽培生产中常见的敌害生物有蓝子鱼类、藻钩虾、团水虱和麦杆虫等,杂藻有浒苔、仙菜、水云等。敌害生物以龙须菜为食,会造成减产失收,杂藻与龙须菜竞争营养盐和空间,影响龙须菜的正常生长。敌害生物及杂藻的防除技术:在对龙须菜的敌害生物及其发生的季节规律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在避开蓝子鱼的地点和季节进行龙须菜栽培,对于藻钩虾、团水虱、麦杆虫等敌害生物的侵害,可以采用淡水浸泡3-5分钟或喷洒敌百虫的方法进行防除;对于浒苔、仙菜、水云等杂藻的侵害可以用淡水浸泡苗绳5分钟,或通过调节龙须菜养殖水层的深浅来控制光照强度,抑制杂藻的生长,达到防除杂藻的效果。 2.局部病烂 2002年春季,局部地区开始发现龙须菜病烂现象,发生病烂的藻体基部及分枝处多是白点、中空或浅黄色圆点,部分藻体呈黄绿色,病藻色泽不鲜艳,脱落的藻体较易腐烂。发生病烂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引起,但主要因素有:①种质退化。龙须菜是一种无性繁殖的海藻,在南方海区经过多茬养殖(特别是夏季高温),影响其生理代谢,抗逆能力下降,一旦环境不适宜就容易造成病烂。②光照变化。冬季向春季过渡期间,光照强度经常突变,如果没有及时调节水层,就会引起其生理性病变。③密度过大。由于前几茬龙须菜生长效益良好,导致海区养殖密度过量,水流不畅,局部营养盐不足等不利条件,影响了龙须菜正常生长,降低了抗病能力。④夹苗不科学。目前,大多数养殖户认为增加苗量可以增加单位产量,海米苗绳用苗量是技术规程的几倍,致使苗种夹得成团过密,甚至有的养殖户不是单簇夹苗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