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陶瓷工艺流程

景德镇陶瓷工艺流程景德镇作为中国著名的瓷都,以其独特的陶瓷工艺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景德镇陶瓷的工艺流程。
首先,制作景德镇陶瓷的第一步是准备陶土。
景德镇的陶土矿藏丰富,其中质地最好的是瓷石矿。
这种矿石含有丰富的铝土矿,并且不含杂质,非常适合制作优质的瓷器。
将陶土经过特殊的处理后,用水混合搅拌,制成泥浆状的原料。
第二步是成型。
这一步主要有手工成型和电子数字成型两种方式。
手工成型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他们能够通过手工将陶泥塑造成各种造型丰富的器物。
电子数字成型则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将设计好的模型转换成机器能够识别的指令,然后机器根据指令进行成型。
接下来是晾干和修整。
将成型好的陶器摆放在通风处晾干,通常需要几天的时间。
晾干后,还需要对器物进行修整。
修整主要是修剪器物表面的不平整和刮平多余的陶泥。
接下来是贴花。
景德镇陶瓷因为其独特的装饰技法而闻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法就是贴花。
贴花是在陶瓷器物的表面上贴上图案纸,然后用颜料涂抹,待颜料干燥后,将图案纸轻轻撕掉,留下精美的花纹。
然后是烧制。
烧窑是制作陶瓷的最关键的一步。
景德镇的窑炉历史悠久,有数百年的历史。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控制。
在高温下,陶瓷器物会经历坯胎收缩、水分蒸发、烧结、体积收缩等一系列变化,最终形成坚硬的瓷器。
最后是修饰和上釉。
经过烧制后,陶瓷器物表面会有一层灰白色的窑脏,需要将其修饰去除。
修饰主要是使用砂磨和刷子进行,使器物表面变得光滑。
然后是上釉,上釉能够增加陶瓷器物的光亮度和质感,防止陶瓷器物表面受到侵蚀。
景德镇陶瓷的工艺流程是一个精细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工匠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而这些陶瓷器物不仅仅是普通的生活用品,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国民族传统工艺和智慧的结晶。
景德镇的陶瓷艺术

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作为举世闻名的重要艺术,景德镇陶瓷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重任。
那么,关于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希望能帮到你。
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深厚底蕴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各国,很多收藏的目光都转向景德镇,逐步聚焦景德镇陶瓷艺术。
享誉世界的景德镇陶瓷,其艺术是多彩纷呈的,在文化与技艺的双重积淀下,景德镇越来越向世人展示出制瓷的精湛与资源的丰富,而能工巧匠们的不断创新,更是为整个陶瓷艺术的发展添砖加瓦。
现今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一方面将悠久的制瓷工艺与现代审美意识相互交融,另一方面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大胆创新中寻找新的艺术生机,入之于富有地方风土人情与博大文化内涵的景德镇陶瓷,使得整个瓷都艺苑大放异彩。
以“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白如玉”四大特色享誉全球的景德镇陶瓷,备受各种收藏学家与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从丝绸之路开始,景德镇瓷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古瓷在各种拍卖市场的价码也是一路攀升,引起收藏投资界的一阵又一阵轰动。
但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古瓷艺术品的稀缺性,其昂贵的价格或难辨的真伪,必然让更多的陶瓷收藏者将目光转向个性化制作、价格始终的现代精美景德镇艺术陶瓷。
越来越多海内外收藏者钟情于景德镇艺术陶瓷的收藏,以藏瓷为乐,以藏瓷会友,自得其乐。
在全球经济不太稳定的形势下,景德镇艺术陶瓷仍能保持不凡的艺术收藏价值,同时有别于其他收藏品的美化环境功能,都使得其收藏价值不断提升。
因此,景德镇艺术陶瓷慢慢被众多艺术品投资收藏者定为收藏首选目标,成为真正聚集人们目光的陶瓷艺术品。
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不可否认,现在的景德镇陶艺人,正将五千年的传统中国文化融入陶瓷这门古老的艺术。
比如瓷绘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250余幅的画面讲述了《红楼梦》的故事情节,画面人物展现多达3800余次,每件绘瓷经过多重加色,多次烧成至成品。
为了烘托陶瓷的质感与色调,往往可以通过古彩、新彩、、墨彩粉彩等多种用彩技术的结合,多重灵活运用。
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1. 材料准备:选用优质的陶瓷原料,包括瓷土、石灰石、长石粉、矾土等,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
2. 制泥:将混合好的陶瓷原料加水搅拌后制成粘稠的泥料。
3. 成型:将制好的泥料放入陶轮上,利用陶轮的旋转和手工技巧将泥料成型。
4. 抛光和雕刻:使用工具对陶瓷制品进行抛光和雕刻,使其表面平整光滑,并加入装饰性图案。
5. 烧制:将成型后的陶瓷制品放入窑炉中进行烧制。
烧制的过程需要根据不同的陶瓷类型和规格进行控制,通常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如干燥、预烧、烧成等。
6. 上釉:烧制完成后的陶瓷制品需要涂上透明的釉料以提高外观和保护表面,并进行二次烧制。
7. 清理成品:烧制完成并上釉的陶瓷制品需要经过打磨、刮毛、清洗等环节,最终清理成品并出售。
景德镇瓷器制作工艺流程

1、练泥:将瓷胎的原料,高岭土、瓷石经过磨洗、除杂揉匀后调和成为用于制作瓷器的瓷泥;
2、制坯:将调质的瓷泥经过模具等制成所须要的瓷器的外形,将坯胎凉至半干后至于车盘,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的光洁,最后在依照需要使用材质不同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纹;
3、上釉:依照瓷器的外形的不同,有不同的上釉方式。
圆口瓷器将瓷胎浸泡在釉浆中,大一些的瓷器或者形状不规则的瓷器,采用吹釉的方式上釉;
4、釉下彩:是将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
由于颜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
5、釉上彩:将未上色的瓷胎途釉后放入窑内烧结为素瓷,待冷却后再进行上色,并放入相对低温的窑炉中进行二次烧结。
景德镇陶瓷制作流程

景德镇陶瓷制作流程
景德镇陶瓷是中国传统的瓷器制作工艺,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材:从景德镇附近的瓷土矿中挑选适合制作陶瓷的瓷土,一般会选择具有良好粘结性和透气性的瓷土。
2. 筛选:将选好的瓷土进行筛选,去除杂质,使其更加纯净。
3. 备料:将瓷土与适量的水混合,搅拌均匀,形成可以塑性成型的陶泥。
4. 调色:根据需要,将陶泥加入不同的颜料,调出各种颜色的彩泥。
5. 成型:使用刷、捏、拉、压等手法,将陶泥塑成所需的形状,比如碗、盘、花瓶等。
6. 干燥:将成型的陶瓷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使其水分蒸发,陶瓷逐渐干燥变硬。
7. 烧制:将干燥后的陶瓷放入窑中进行烧制,烧制过程分为上釉、装窑和烧绘等环节。
烧制温度和时间根据不同的陶瓷种类和工艺要求而定。
8. 上釉:在瓷器表面涂抹上一层釉,使陶瓷表面光滑,并增加陶瓷的美观和耐用性。
9. 装窑:将上釉后的陶瓷放置在砂子、细土等物质上,进行装窑,保证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不变形。
10. 烧绘:在陶瓷上进行彩绘,采用不同的颜料进行描绘,烧
制后可呈现出精美的图案和花纹。
11. 出窑:烧制完成后,将瓷器从窑中取出,进行清洁和检查,一些需要修整或修复的地方会进行修复工作。
12. 打磨和抛光:对陶瓷进行细致的打磨和抛光,使其表面更
加光滑细腻。
13. 完工:经过以上工序处理后,景德镇陶瓷制品制作完成,
可以进行包装和销售。
景德镇陶瓷首饰的优点和缺点

景德镇陶瓷首饰的优点和缺点景德镇陶瓷首饰作为一个新的行业,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亲睐!但是很多朋友还是不太了解陶瓷首饰,这里给大家分享下它的优点和卖点:第一个课题:“室无瓷不雅,人无瓷不贵”。
对于中国人来讲,历来拥有陶瓷就相当于拥有高贵;另外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曾说过:一部中国陶瓷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由此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认识到,陶瓷文化正是中国文化及及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陶瓷小工艺品则是陶瓷新文化的延续形式。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贵第二个课题:“1330℃纯窑炉火--演绎中国式高温浪漫”。
陶瓷小工艺品是所有饰品中经得起最高温度考验的饰品,而且可以几千年不退色,象征着永恒的爱情及坚贞的爱的力量。
关键词:1330℃纯窑炉火--演绎中国式高温浪漫第三个课题:“返璞归真--打造最最天然、最绿色、最健康的新饰品”陶瓷首饰取材天然,均由最原始、最天然的泥土经过“金木水火土”五行历练而成,吉祥健康;另外有研究证实,陶瓷在常温下能发射出对人体有益的红外线,而且该红外线与人体自身发出的红外线的波长基本吻合,这样当陶瓷接近人体时,就能产生共振现象,有益于改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可算是首饰中的“一抹绿叶”。
关键词:天然、绿色、健康第四个课题;“手工的、民族风的”陶瓷首饰基本都是纯手工制作,不同于其它工业化饰品;并且陶瓷饰品多以传统、民族风为格调;充分展现劳动人民的手工与民族文化艺术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纯手工、民族风第五个课题:“独一无二的他只给独一无二的你--每件都是艺术品”陶瓷首饰不像其它所有的工业饰品可以复制,在世界上找不到两款陶瓷小饰品是完全一样的,当它进入窑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它出来会是样子;另外陶瓷小首饰不仅仅是首饰,更可以定义为艺术品。
关键词:独一无二、艺术品第六个课题:“百变,让你更美丽”陶瓷小工艺品是所有饰品中可塑性最强的饰品,它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
它或凭造型出奇,或借釉色取胜,或在装饰上展现新姿,创造了一种意蕴隽秀的艺术形象。
陶瓷鼻祖——景德镇三圣

陶瓷鼻祖——景德镇三圣人类历史上陶器的发明者宁封子,东晋时期的赵慨和明朝的童宾被人们尊称为“三圣”。
每一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都要举行隆重的陶瓷“三圣”公祭仪式。
风火仙师童宾先说说童宾,你若到过景德镇的古窑,可能会注意到古窑瓷厂内有座庙,叫“风火仙师”庙。
庙里供奉的是一位烧窑瓷工的塑象,这位烧窑瓷工就是童宾。
庙内常年烟火缭绕,供品满案,祭祀的人络绎不绝。
一个烧窑瓷工的塑象,为何被镇上的人立庙供奉、祭祀朝拜呢?原来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个被奉为“风火仙师”的窑里佬,名叫童宾,又名广利,本镇里村童街人,生前是技术高超的烧窑瓷工。
他技术熟练,为人正直,肯帮助人,即使自己勒紧裤带,也要尽力帮助穷苦的瓷工们。
故他深得镇里做瓷器人的爱戴。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太监潘相来镇上督造青花大龙缸。
其缸久未烧成,潘相对瓷工进行鞭笞甚至杀害。
民窑把桩师童宾(里村人)见情义愤填膺,为救众瓷工,勇斗潘相,最后毅然纵身跳入窑火之中,以示抗议,数日后开窑,大缸果然烧成,这种缸直径三尺,高二尺多,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
(童宾投窑焚身)(明嘉靖青花龙纹大缸)(明万历青花雉鸡牡丹纹绣墩)嘉万时期青花瓷大件增多,这件绣墩显然于成型上是个不小的考验,既大,又复杂,画工又极繁复。
在当时已经是极为精彩的制作。
形制上极有气势,一股重拙的力量贯穿始终。
发色上蓝中泛紫,是典型的回青料的效果。
窑工们悲愤万分。
童宾之死,激起了瓷工们的义愤。
人们纷纷起来呼喊要潘相偿命,吓得潘相闻风逃回京城。
为平息民变风波,缓解人心,官府在御窑厂东侧修建“佑陶灵祠”,为童宾立祠,奉为“风火仙”,祠内供奉风火仙师童宾像。
另据有关地方文献载:清代唐英督陶时,曾令人将明代落选的捐器、已脱底的一口青龙缸,从僧明寺抬到火神祠,筑台高置,并写有《火神传》、《龙缸记》。
另一个督陶官年希尧也写有《重修风火神庙碑记》。
这些关于童宾事迹的记载,至今仍存于地方文献中。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1.唐代(公元9世纪至10世纪)在这一时期,景德镇开始烧制瓷器。
当时的景德镇瓷器多为白瓷,制作工艺还不够精细,但已呈现出一定的艺术特色。
2.宋代(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宋代是景德镇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景德镇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瓷都,瓷器的品质和工艺大幅提升。
制作技术逐渐成熟,瓷器种类丰富多样,包括青瓷、黑瓷、斗彩瓷等。
宋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雅致、朴实的风格著称。
3.元代(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元代是景德镇瓷器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艺进一步提升,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瓷器中心。
元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青花瓷和大红彩瓷为主要代表,这两种瓷器技艺达到了顶峰。
4.明代(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明代是景德镇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开始向欧洲输出瓷器,与外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明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青花瓷为主,与元代相比更加细腻,装饰更加丰富。
明代的景德镇瓷器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为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清代(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清代是景德镇瓷器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瓷器不仅烧制工艺更加精细,数量也大幅增加。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主要有青花瓷、五彩瓷和粉彩瓷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后期,景德镇开始烧制粉彩外销瓷,成为了中国瓷器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6.近现代在近代和现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景德镇瓷器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在20世纪初,景德镇开始引进西方的现代陶瓷制造技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现代瓷器工艺。
景德镇的瓷器工艺不断创新,涌现出一大批有创意的现代瓷器作品。
同时,景德镇也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瓷器展览和交流活动,使景德镇瓷器的声誉进一步提升。
总结: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的瓷器种类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在近现代,景德镇瓷器继续保持着创新与发展的势头。
如今,景德镇瓷器已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享誉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在制瓷原料方面,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明代,形成了官搭民烧、官民竞市的兴旺局面,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业
的中心。 清代,形成了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四大系列。
景德镇制瓷流程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高,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 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
白磁蟠龙博山炉
熏炉 熏炉又名香熏,功用与博山炉相
同,都是作熏香之用。瓷熏炉始于东吴, 六朝比较流行,多有托盘;炉身大,镂 孔,式样大方;唐以后摒弃了六朝带托 盘的造型,而把炉底改为三足或五足, 也有作花瓣喇叭座的。小巧玲珑,式样 很多都是为了适应当时贵族子弟“无不 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生活习俗的需 要。
微鼓,足外撇。颈、腹、胫的四 周各饰一戟,故名。宋钧窑的出 戟尊,是名贵的珍品。
太白尊 文房用具。小口微撇,短颈,削
肩广腹,平底。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 以豇豆红最著名,晚清仿制质量差。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清康熙紅釉暗花龍鳳太白尊
观音尊 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丰
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 手中所持瓶式,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 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
鼎式炉 初见于宋,多仿商周铜鼎样
式:立耳,直腹,柱足。元代青花 鼎炉,造型新颖,纹饰华美,比例 适度。至明嘉靖时,炉耳有小孔, 腹部饰以火馅纹。
熏炉
宋官窑天青鼎式炉
2、尊 尊在商周时作酒器;北宋后期为宫廷陈设用瓷。元以后,瓶壶品种繁多,更
适于灌酒、筛酒,尊便完全失去了实用器皿的作用。
出戟尊 仿古铜器造型,敞口,腹
青花瓷的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强,素为国内外人士所 珍爱;并且在世界的制造瓷器的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2、青花玲珑瓷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
有500多种年间的历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 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它显得灵 巧、明彻、透剔,特别高雅秀洁。
斗彩的特点是:静动兼蓄,对比鲜明,既素雅又堂皇。这种装饰已显示出丰 富的表现力和它的特色。
7、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器是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品,诞生于康熙朝。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
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 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 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 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 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 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 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拉坯 利 画坯 施釉 烧窑
景德镇陶瓷主要分类
釉上彩 其品种有斗彩、五彩、粉彩、素云彩、珐琅彩等。 釉下彩 其品种有青釉褐绿彩、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 釉下五彩等。
1、青花 瓷器釉彩名。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典型青花器系用钴料在瓷坯上描绘纹
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1200度以上)中一次烧成。蓝花在釉下,因此属 釉下彩。它色泽清新,纹饰优美,历久不衰。青花以简练的笔法和单纯的色彩 表达了丰富的艺术语言,有着感人的艺术吸引力;在表现方法上,是以同一颜 色的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及笔触线条来表现对象,与国画基本相似,它表现的 内容题材、形式、手法都极为广泛。
最早见于商代中期的原始瓷中;从商代至今,瓷罐一直是瓷业生产的大宗产 品。
四系罐 早期青瓷中最常见的一种实用器。直 口,丰肩、鼓腹,平底,肩部有四耳, 耳由两根泥条捏成或削成桥形。汉至 唐大量生产。
5、釉里红 又名釉下红,起源于宋代均窑的紫红斑釉。它可单独装饰,也可把青、红色
料结合使用(此装饰叫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呈色稳定敦厚,在我国传统习惯上, 常以这种色彩象征吉祥康乐和繁荣昌盛,是别有特色的传统艺术釉里红瓷和青花 瓷一样,是景德镇元代陶工的杰出创造。它俩不但降生的时代相同,而且在工艺 制作、装饰题材与画风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可谓一对惹人喜爱的孪生姐妹。然而, 由于釉里红有严格的煅烧条件,烧成范围狭窄,比起青花来要娇嫡的多,所以其 品种、产量及所产生的影响就不如青花瓷了。但它具有青花不备的那种红宝石般 的富丽感,加上难于烧成而导致的"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历来又显得十分名贵。
鬲式炉 鬲本为古代陶制炊器,圆
口,三空心足。宋代龙泉窑开始 烧制,明永乐鬲式炉多作虎耳, 器体较扁,足呈垂乳状。
博山炉 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
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 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 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 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炉
6、斗彩: 是一种以釉下青花、釉里红和釉上多种彩结合而成的品种。斗彩创烧于明成
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先在胎上画好图案的 青花部分,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再 入烘炉中烘烤,即成斗彩。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釉上彩只是略加点缀 而已。由于釉上釉下,给人以丰富的热烈、鲜明清新之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青 花在釉下勾勒纹样的全部或大部分轮廓线,釉上填五彩,高、低温二次烧成,青花 在彩绘中有决定其他色彩的作用。也有从“斗彩”字义来解释的。用釉下青花勾绘 花纹轮廓,釉上用彩填绘,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在一起,互相争奇斗艳。 “斗”,意即凑在一起,故称之为“斗彩”。
口,短颈,鼓腹平底。三国时吴、 晋初越窑已大量烧造青瓷唾壶。宋 代龙泉窑、定窑亦烧造,造型有所 变化,上部洗口增大,浅圈足。
执壶 中唐时出现的一种酒器,习惯上称
作执壶;根据唐人记载,它的正式名称 应作注子。长沙铜官窑出土的注子上有“ 陈家美春酒”、“酒温香浓”,当是酒注。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酒注上题“酒温”二 字,说明饮前需预先在热水中加温。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 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 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 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 外。
瓷盘 -瓷都景德镇
东汉时代,景德镇出现了制陶业。
唐代,景德镇瓷器被称为“假玉器”,并有“陶窑”和“霍窑”之称。
五代,景德镇陶瓷进入普遍兴烧时期,全市包括五代以后各代古窑址共有30多处。
这就是颜色釉,影响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 的组成,料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自然界有什 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 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 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石榴尊 唇口外卷,短颈,圆腹,圈足,
因其外卷的口部似张开的石榴果,故名。 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始烧;品种有青铀、 窑变釉、茶叶末釉等。
莲纹牛头尊
窑变釉石榴尊
3、壶类 古代盛水器皿。自汉代以来,瓷壶一直是各地窑口生产的大宗产品。唐
以前的壶无把,只在肩部安系或在肩部饰双耳。从唐代开始,带把壶流行。
唾壶 卫生用具,吐唾液的容器。洗
提梁壶 小口,细流鼓腹,平底,有盖,
为了提拿方便,在肩部两端连以半 月形提梁,故名。宋代耀州窑创制, 明、清均有烧造,品种有青釉、青 花、粉彩、紫砂等。
僧帽壶 宝珠形纽盖,鸭嘴形流,短颈,
鼓腹,圈足,一侧扁平曲柄,形如僧 帽,故名。系受外来影响器型,始于 元代、明清景德镇窑继续烧制,明永 乐烧制的僧帽壶十分著名,有白釉、 红釉等品种。
贲巴壶 磨盘口,细颈,弯曲的长流,
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系清乾隆时创 制的宫廷供器,传世品有红彩、金彩 和各种色地粉彩等。
鸡头壶 以壶嘴作成鸡首状,故名。始见
于西晋,延续至唐代初期,各代器型略 有变化。浙江地区盛烧,品种为青釉和 黑釉。
道光绿地粉彩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贲巴壶
4、罐类 古代容器。早在一万年前,我国古代先民就用陶土制成罐类器皿。瓷罐
景德镇历史悠久,千年窑火不断。“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汉唐以来以盛产陶瓷而著称于世,景德镇在明代时就与河南朱
仙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
说起景德镇当然离不开陶瓷,但只有到了景德镇才能感受到陶瓷的无穷魅力。在景德镇 可以看到距今一千多年历代的民窑、官窑,其中规模巨大的龙窑遗 址,还有全国独一无 二的瓷乐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在古窑博物馆还是在窑里古镇,只要你一 低头,可以看到脚边都是各式各样碎瓷片,当地人说,景德镇是建在一千多年大小瓷窑留 下的瓷器上面。因此,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是踩在历代遗留下的古董碎瓷片上旅游。
苹果尊 口、底内凹,无颈,圆腹,
器形似苹果,故名。清代景德镇窑 烧造。大、小器物均有,品种有青 花、釉里红、天蓝袖、窑变釉等。
清康熙寶石紅觀音尊
清晚“孩儿脸”苹果尊
牛头尊 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
足,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 兽头耳,器形似牛头,故名。据记载, 明末景德镇窑已经烧制。清代乾隆时 流行,品种以青花为多。
8、薄胎瓷: 薄胎瓷,薄如蝉翼,轻如绸纱,是一种轻巧秀丽,薄如蛋壳的细白瓷。古
人吟诵薄胎瓷曰:“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 修坯,最艰难也最关键,全靠工人师傅娴熟的技巧,经过百余次的反复,将二、 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么薄,在关键时刻,少一刀嫌厚,多一刀则坯破功败, 稍不留神,一个喘息就会导致前功尽弃。这样的泥坯还须经受摄氏一千三百多度 的高温焙烧的考验,不裂碎,不变形,其珍贵和难得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人们称 薄胎瓷为神奇珍品。
9、雕塑瓷-瓷雕: 是陶瓷器的一种装饰。一般指具有独立性的立体陶瓷雕塑制品,需要模
印、镶嵌以及手工镂、捏、堆、塑、雕刻等工艺操作并经高温烧成。由于操作 的方法不同,大致分圆雕、浮雕、堆雕、镂雕、雕镶、雕刻等种类,其制景德 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 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有佛像 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 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 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