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视听语言角度浅谈电影《青红》

剧情简介:青红的父母,在六十年代中期,随内迁的工厂,由沿海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迁移到了内地边远的贵州,支援三线建设。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无数个如青红家一样的家庭就像无数浮萍一样被扔在这块远离故土的地方。父母们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回到上海,可是在贵州土生土长的青红不理解他们,她童年的乐趣,真挚的友谊,还有青春萌动的初恋--小根,这一切她都放不下。但是在父亲的看管下,青红不但失去了外出实习的机会,更失去了和小根约会的机会。与父亲斗争,与旧教条斗争,最后却依然没有逃过现实给她开的玩笑。

视听语言是影视艺术的语言,视听语言体现着创作者或者角色对客观世界的情感。要深刻了解一部电影,我们也许就要深层次剖析这部电影的组成部分。就像赏析一幅画,肯定是要从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剖析,才能了解作家想要表达的深意,了解这幅画所要传达的情感与时代内涵。下面我就从视听语言的角度,从影像、声音、剪辑这三个方面来浅谈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看”《青红》

影像是视听语言诉诸“看”的那一部分,它是视听语言的基础。人们首先都是通过“看”来了解一部电影,影像的基本单位是“镜头”。影像依靠其特有的直观性、逼真性、运动性、连续性,通过镜头角度、景别、焦距,往往能给观众呈现不一样的感受。《青红》中多采取长镜头的拍摄,以及全景,为我们展现了与影片严肃、凝重的主题和纪实风格相一致的影像。

《青红》采取一种质朴的纪实拍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生活,影片充满了具有符号性的旧时代日常生活场景,如第六套广播体操、大背头、高音喇叭等。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对那个时代并不了解,我所能知道也就只能通过镜头所描绘的那些我所不能认同的审美,觉得矫情的爱情观。导演王小帅选择他所长大的地方贵州取景,他灌注了一定个人色彩和生活经历,这一切通过真实的镜头,无需过多的语言,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代人对那个年代的感知和思索。

《青红》整部影片以灰色为基调,长冗的灰暗表现出影片中那个年代那种特定的环境下人们压抑,浮躁的生活情态。整个空气中飘浮着不安,混乱的因子,充满一股让人窒息的气息。我不知道这是后期特意调的这个色,还是本身的自然光效,就姑且认为这是真实的影像呈现,这必然为整个电影垫下了基调。

《青红》的片头是单纯的黑色片底,黑色中央,一行行地出现字体正规的白色字幕。简

单的黑白二色的对比,使影片的片头具有一种质朴、凝重、严肃的艺术效果。影片开端通过描绘学校门口,罚站的那些所谓卷发、喇叭裤、有鬓角的,以及老师拿着剪刀剪着有喇叭裤的人的裤子,为我们就展现了学校过分的管理里与学生内心叛逆的那种对抗性。这种对抗与某种程度的恐慌之间的矛盾扩现出当时整个社会的一种状况,物质的缺乏,生产力的落后导致整个社会思想的停滞。

青红的父亲是典型的在历史进程中被遗忘的棋子,其内心的不平以及对重返上海的强烈欲望全部寄托在青红身上,这也就导致他对青红那种近乎苛刻的父爱,以及对于当时在生心上极度需求自由的青红,几近残忍的管教方式。偶尔,远景镜头的闪现,囊括了那雾气蒙蒙的山峦,在父亲发现青红试红皮鞋后,是很有意思的镜头。父亲以俯视的角度看青红——父亲是近景,离摄像机最近,处于强势地位;女儿离摄像机很远,是远景,处于弱势地位。这样的镜头处理,不需要声音,就能表现出父亲的苛求以及那个时代的旧思想教条的约束。

“听”《青红》

声音是视听语言诉诸“听”的那一部分,声音是一部影片所不能缺少的部分,人物通过声音来传达他们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时候光通过影像所呈现的我们是不能得知的,特别是像《青红》这样的我们所不了解的时代,我们大多数是通过人物的声音来判定他们所要进行的活动。同时,声音有时候可以比画面给人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或留下悬念,有些血腥或者不雅的场面也不需要影像来传达,往往只需要声音就能传达。就比如影片最后,随着三声象征意义的枪响,小根被处死,青红一家离开了生活了十几年的贵州,去往上海。

同样拿片头来说,片头的声音部分,是由人声和音乐两部分组成的。广播体操的声音,富有动感有活力的声音,在表面上不具备任何情节意义,但它的出现,引出了下面的场景——即,人物的出场和身份的界定--主角青红是一名19岁的学生。如果说片头的影像部分是“静”的,是“收”的,那么与之对应的声音部分,则是“动”的,“放”的。使片头形成——动、静结合,相互补充的视听效果。

当然,此片对于声音的表现更注重于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对于人物的设置,导演对于声音的分配也很有讲究。就比如青红的初恋小根来说,小根的角色在影片中没有多少语言,只有默默等待和吹口琴的行为来表现他对青红的爱意。全片中他只出现了两次声音,一次是青红的父亲在澡堂里和他“语重心长”地谈话,另一次是影片最后,夜晚和青红的会面,他把积蓄已久的话都说了出来。就是因为他平时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内心持久性的压抑,教条对他的约束,思想在长期的控制压一下,他才会最后做出了对不起青红的事情。

除了那个时代象征性的大喇叭播报声音让人影响深刻,完完全全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仿佛那个喇叭就控制了那个时代。我想除此,令我映像最深刻的还是影片最后那惊人的三枪声,我到现在都久久不能忘怀,我们并没有看到小根到底有没有被枪决,但是从那三声中,我们大胆可以断定,小根已经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而影片中那个时候,除了车子的声音没有其他声音,那三声显得格外响亮,也很令人深思,那个时代,那样的无奈。

还有在在青红试鞋的时候,发现了父亲,画外传来了部队下班或是开饭的号声,一种规范的,集体统一行动的声音,在青红发现父亲的一刹那吹响,好像是给青红吹响的警钟。但随后,我们又听到青红穿着高跟鞋走路的“嗒嗒”声。高跟鞋走路时清晰的声音,在这里是主音响声,这个声音一直伴随着青红走到家。导演突出高跟鞋的“嗒嗒”声,一是表达青红对父亲的限制、不自由的抗义,二是表达青红倔强、不畏强权的勇气。

还有在影片的后部分,也就是青红自杀后,很长一段时间,画面很慢而且没有丝毫的声音,我看的时候几乎以为网卡,没有想到,这其实是导演故意设置的,以无声传达出有声所不能传达的内容。

“感”《青红》

如果影像、声音是视听语言诉诸“看”、“听”的部分,那剪辑就是将“看”、“听”的完美结合,给观众们一种视听结合的美感。镜头组接不是掐头去尾的裁剪,而是导演和剪辑师经过精心比较和选择,使整部影片结构严谨、语言生动、节奏鲜明。剪辑是一个很好的向导,像一名好的导游一样,他不仅是一个领路人,在能够使观众领略美景、引导观众注意力的同时,也给他们不断带来惊喜。

全片的剪辑采用了“动接动”、“动接静”、和“静节静”组接方式。例如青红试穿红鞋子被发现后,父亲走在前面,青红走在后面,在这里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是“动接动”的剪辑方式。剪接速度明显加快,景别由之前的全景变为中景,青红与父亲交替出现。通过视觉达到越来越紧张、压抑的感觉。观众也不由得紧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小根给青红买鞋子后等待青红出现的那段,采用的是“静接静”的剪辑方式,画面没有声音,只是将小根在那边等待的的从早到晚的场景连续的拼接在一起,怎么也没有等到青红。表现出小根这个注定悲情的人物命运。然后又接上第二天青红抽屉里的红鞋子,我们才知道,小根是要把鞋子给青红。给了人们清晰地思路,小根就是青红的初恋。在整部片子里面,那座山,出现的频率很高,蒙太奇式的过度方法,我觉得不仅透露出了潮湿山体所映射出的暧昧情愫,也表现了就是那个时代的约束就像一座大山一样阻拦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