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国内英语语言测试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语言测试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语言测试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语言测试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语言测试学主要研究语言测试的原因、目的、内容、方法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测试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学习或检查教学效果,使教学工作者能够合理地安排下一步工作。

作者将测试学应用于英语教学,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言测试学英语教学应用1.前言语言测试通常以所教的内容为基础,也有一些标准化语言测试,例如雅思、托福等考试主要用来检测学生的语言水平,通常不管如何教或如何学。

因此,在一些统一考试之前,老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

可见,教学和测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但无论哪种考试,都不应该机械地测量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而应测量其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

这样的测试才能够对教和学产生积极影响。

2.测试的要素2.1测试信度。

测试信度,即考分的一致性,如果一个考试信度很高,则无论什么时间、在什么情况下对同样的学生施考多少次,各次的成绩都是一致的。

例如:例1.利用试卷1对同一组人不同时间的两次测试的成绩: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例1中的测试成绩,有部分学生两次成绩之间差距较大,大多数差距大于五分,名次排序也有较大差距。

例2.利用试卷2对同一组人不同时间的两次测试的成绩:例2的表中可看出两次考试成绩的分数差距和名次差距都不是很大,而且部分学生的成绩和名次保持一致。

通过对两份试卷的比较,我们能够发现后者的信度明显高于前者,后者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我们在选择试卷时更倾向于后者。

那么,在教学和测试时我们该如何确定测试信度呢?通常有三种方法:重复测试法,即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时间连续使用同一份试卷进行测试来测定考试信度;平行卷测试法,即让学生做两套试卷,然后分析这两次考试的结果,考试信度由分数组之间的一致性决定;对半分析法是把一份试卷分成两部分,通过比较这两部分的成绩来测定考试信度,两部分成绩越一致,试卷的信度就越高。

2.2测试效度。

测试效度,即考试达到其预期测试意图的程度。

考试效度分为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尺度关联效度。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研究综述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研究综述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和关注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许多研究学者选择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相关研究。

本文将通过对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了解内容分析法在英语口语能力研究中的应用。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文本、语音、图像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来揭示相关的规律和趋势。

在英语口语能力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口语表达的内容、结构、语调、流利度等因素,从而更好地了解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研究涉及多个方面。

研究者通过对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国内英语口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教学资源、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分析,研究者可以发现当前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研究者还通过对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国内英语口语能力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内容分析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目前国内英语口语能力评价的体系是否科学合理,评价标准是否合理,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意见。

研究者还通过对英语口语学习资源的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国内学生接触的英语口语学习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通过对英语口语学习资源的内容、形式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合适的口语学习资源,并指导学生更高效地提高口语能力。

在研究内容分析法在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研究中的应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目前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研究的范围相对狭窄,大多集中在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上,对于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不足。

部分研究的样本数量较小,样本代表性不足,导致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适性受到一定影响。

部分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不够科学,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存在一定问题。

国内有关英语课堂教师言语行为的研究综述

国内有关英语课堂教师言语行为的研究综述

国内有关英语课堂教师言语行为的研究综述近年来,英语课堂教师言语行为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地教育学者的关注。

语言在教师-学生互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本文就国内有关英语课堂教师言语行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首先,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学者一般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英语课堂教师言语行为进行研究。

定性研究通常采用观察法、采访法等,以深入理解元素和背景,定量研究通常采用调查法等,以获取数字分析等。

国内学者不仅关注课堂教师言语本身,还关注其背景和学习环境,以探究英语课堂教师言语行为的演变。

其次,从研究结果的角度来看,英语课堂教师言语行为的结果各有不同。

有些研究发现英语课堂上教师使用的言语行为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但也有研究发现教师的语言教学方式及时不一定能改善出席率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寻找适合当前教学情境下的有效言语行为,以更加有效地激励学生。

再次,从研究建议的角度来看,英语课堂教师言语行为的建议同样多种多样。

学者建议教师在使用言语行为时,要注意职业礼仪,控制言语场景,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以及积极指导学生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

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可以采用多种语言表达形式,善于利用空间活动和音乐,以及采用语言游戏等来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

最后,总结一下,英语课堂教师言语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跨越多个领域和多个功能。

英语课堂教师的言语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掌握正确的言语行为,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比如,英语课堂教师言语行为的影响机制,如何有效地运用言语行为,以及言语行为在学习结果上的影响等。

另外,在英语环境及多文化语言环境中,教师言语行为的影响也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

本文作者通过对国内英语课堂教师言语行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出影响学习结果和措施推荐,为进一步探究英语课堂教师言语行为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参考。

英语语言测试方法概述

英语语言测试方法概述

- 2 -校园英语 /英语语言测试方法概述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马彩霞【摘要】英语语言测试方法随着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语言测试科学前时期、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模式、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交际语言测试时期。

本文将在这样的理论发展影响下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来论述英语语言测试的方法及所涉及的题型。

【关键词】英语 测试方法一、听力测试方法英语听力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语言听的能力。

听的能力分为两个方面,听的理解能力和理解后能正确表达的能力。

现阶段用于测试这种能力的题型主要有: 听写、听写填空、复合式听写、回答问题、写提纲概要、记笔记、完成句子、填图表、改写等多种题型。

例如现行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测试题型由原复合式听写调整为单词及词组听写,短文长度及难度不变。

要求考生在听懂短文的基础上,用所听到的原文填写空缺的单词或词组,共10题。

短文播放三遍。

二、口语测试方法1.口语测试分为面试和机考。

面试是常见的口语考试形式。

我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主要采用自我介绍、三人或四人一个小组等方式。

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形式和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口语测试的形式类似。

其它大型考试口语测试中采用的口语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口语能力面谈,采用一对一的交谈。

美国成立的部队特殊培训内计划署使用过看图说话、连续发言、有提示的交谈等口语测试形式。

2.机考口试模式。

借助于电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近年来机考、网络化口语考试兴盛。

机考模式要求考生将口头英语最开始用磁带录制,后使用电脑录制。

如托福的网考(IBT Speaking)、TEM-4 的口语机考。

IBT Speaking 与TSE 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如均出现先听后说这种综合素质考查的口语考查形式。

但两者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包括6个题目,其中1、2道为独立回答题。

另外第3、4 道要求考生先阅读一段文字,然后再听一段与阅读文字在内容上相关的听力材料,最后考生按照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英语情境化命题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

英语情境化命题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

英语情境化命题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英文回答:Introduction.Contextualization is a critical aspect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It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language in its specific context, taking into account cultural, soci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Research on contextualization in English has been conducted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the role it play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Domestic Research.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contextualiz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One study by Zhang and colleagues (2020)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contextualized language learningon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y found that students who received contextualized instruction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reading comprehension scores compared to those who did not.Another study by Li and associates (2021) examined the impact of contextualization on English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ntextualized vocabulary instruction facilitated better long-term reten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new words.International Research.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contextualization in English has also yielded valuable insights. A study by Ellis (2009) proposed a model of contextualization that encompasses three levels: situational context, cultural context, and linguistic context. This model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in both research and teaching.Other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role of contextualization in specific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contexts. For example, a study by Atai and colleagues (2015) examined the use of contextualized materials i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 classrooms. They found that contextualized materials enhanced students' engagement and motivation to learn.Implications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The research on contextualization in English hasseveral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teaching. First, 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context wh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provide students with authentic materials and experiences thatreflect the target language's cultural and situational contexts.Second, contextualized instruction can improvestudents'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acquisition. By providing language in meaningful contexts, teachers can make it easier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retain new language.Third, contextualization can motivate students and make learning more engaging. Using materials and activities that are relevant to students' lives and experiences can foster their interest and particip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Conclusion.Research on contextualization in English has provided a wealth of knowledge about its role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v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in understanding and producing English effectively. By incorporating contextualized instruction into their teaching, educators can enhance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 and make the learning process more meaningful and engaging.中文回答:引言。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研究综述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研究综述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研究综述摘要: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而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在口语能力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国内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英语口语能力研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和结论,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引言2.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内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较差。

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内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4.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口语表达来评估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

研究使用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统计数据和文字描述对口语表现进行评估。

5. 结果与讨论通过内容分析法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国内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整体偏低,主要问题包括发音错误、语法错误和词汇量不足。

(2)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3)多媒体技术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于口语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6. 存在的问题虽然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在英语口语能力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1)研究样本的选择不够全面和代表性。

(2)研究方法和评估标准不够统一和标准化。

(3)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7. 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研究国内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需要进一步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1)扩大研究样本,使其更具代表性和普适性。

(2)建立统一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标准。

(3)结合其他研究方法和理论,如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进行多维度的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研究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未来的研究进一步解决。

语言测试学总结报告范文(3篇)

语言测试学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语言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测试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测试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语言测试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方法、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语言测试学的基本理论1. 语言测试的定义:语言测试是通过对受试者语言能力的测量,以评估其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

2. 语言测试的目的:包括选拔、评估、教学和科研等。

3. 语言测试的原则: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实用性等。

三、语言测试的主要方法1. 纸笔测试:如托福、雅思等,适用于大规模的语言水平评估。

2. 口语测试:如托福口语、雅思口语等,侧重于考察受试者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3. 计算机辅助测试:如计算机化托福、计算机化雅思等,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

4. 任务型测试:如欧洲共同参考框架(CEFR)所倡导的测试方法,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

四、语言测试的应用领域1. 教育领域:如大学入学考试、外语水平考试等。

2. 企业招聘:如对外汉语教师招聘、国际公司职员招聘等。

3. 政府机关:如公务员考试、国际交流项目选拔等。

4. 科研领域:如语言习得研究、语言测试效果评估等。

五、语言测试的发展趋势1. 测试技术的进步: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提高测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 测试内容的多样化:从传统的语言知识测试转向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估。

3. 测试形式的创新:如移动端测试、虚拟现实测试等,提高测试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六、结论语言测试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语言教学、语言学习和语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语言测试学基本理论、主要方法、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的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测试,为提高语言教学质量、促进语言交流和发展做出贡献。

七、建议1. 加强语言测试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语言测试技术的发展。

2. 注重语言测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满足不同测试目的和需求。

3. 提高语言测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研究综述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研究综述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研究综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英语的广泛应用,英语口语能力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内容分析法是研究英语口语能力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将对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研究的内容分析法进行综述,旨在对该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内容分析法是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以识别和评价文本的某些特定方面,包括主题、情感、语用等。

(Krippendorff, 2013)。

在英语口语能力研究中,内容分析法主要通过对口语表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了解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能力。

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研究借助内容分析法开展得比较早,在学术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早期的研究主要依赖于语言测试,如能力测验和模拟对话,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语用、文化意识和交际策略为核心的研究观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计算语言学开始被应用于英语口语能力研究中,从而使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得以进一步优化和深化。

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和目标,国内英语口语能力研究采用的内容分析方法也有所不同。

其中,一些研究主要关注英语口语教学策略和教师、学生的反馈,以语用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如杨建华(2019)的论文《英语口语策略:现象、策略及其培养途径探析》和王曦峰(2019)的论文《基于元认知观的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等。

还有一些研究旨在探究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语音学习和语法知识等方面,如杨燕(2019)的论文《跨语音感知能力对英语语音习得的影响研究》和杨乙慧(2017)的论文《英语语法学习的高互动教学方法研究》等。

此外,英语口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也密切相关。

内容分析法在这方面的应用包括对跨文化交际策略和意识形态的分析,以及对国际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的评估等。

例如,肖鸣(2019)的论文《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象分析》探讨了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和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文本进行了分析;柳丹(2018)的论文《基于视频录像的外籍英语教师给力外教教学质量评估研究》则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学生与外籍英语教师在教学互动中的语言交际情况进行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英语语言测试研究综述
1 引言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不断高涨,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也应运而生,起步虽晚,发展较快。

为了让研究者了解我国英语语言测试的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深入国内的测试研究,笔者对过去三十年核心期刊上的相关研究加以综述。

2 研究综述
2.1 文献检索范围及基本趋势
笔者以语言测试作为关键词和篇名在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范围限核心期刊及CSCI)上联合检索,从过去30年(1984-2013)所发表的论文中筛选出共291篇相关论文。

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英语语言测试的研究始于80年代中期,初期的成果较少,从84到93这十年中共有19篇论文,占研究总数的6.5%。

94-98年情况略为发生改变,论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8.2%,说明此类研究逐渐为学界重视。

从99年以来,研究者热情高涨,论文发表的数量突然大幅攀升,5年内年平均发表超过12篇,此后的研究依旧如火如荼,从04年开始,该研究数量稳步上升,年平均量接近20篇。

由此可见,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英语语言测试,中国的研究也步入了系统的、稳定的、科学化研究英语语言测试的阶段。

2.2研究内容
第一类,英语语言测试理论的阐释介绍。

从8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界开始关注英语语言测试,出现了介绍美国和英国的语言测试研究的综述型文章,引领国内语言测试走向科学化专业化(如桂诗春1989)。

韩宝成,(1995;2006)介绍了Bachman的交际语言能力测试模式,分析了语言能力和如何对其进行测量,并讨论语言测试研究与发展趋势,分析了国外有影响的几个语言能力量表(标准),建议研制我国统一的学生英语能力标准。

有学者介绍了经典测试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这两大语言测试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数学模型。

杨惠中等(2011)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证研究检验制定语言能力等级量表的原则和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第二类,测试回顾、改革、问题与发展趋势。

有学者(如杨满珍2002)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语言测试的研究成果,给学界以启发。

杨惠中等(2007)从考试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国内重大考试,认为决定考试社会权重的因素常常超出语言测试工作者的控制范围,此时改进考试后效需要更高层次的决策。

邹申(2010)回顾英语专业四、八级历年考试效度研究及其对考试发展的意义及价值,并提出加强新题型的研究和开发。

有研究就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效度、设计理念等,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具体建议,也有研究提出人们对四、六级的质疑源自自身对考试的认识偏差,坚信该项考试会在实践中走向完善。

第三类,测试的信度与效度。

研究中既包含某类测试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也有对信度和
效度以及效度验证模式的理论层面介绍。

陈晓扣(2006)从受试答题过程的角度对 TEM-4 完型填空测试进行了结构效度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计算结构效度系数的公式。

金艳(2013)对比了具有不同任务类型特征的培生英语考试和大学英语六级网考,探索了技能综合对语言测试构念效度的影响。

第四类,测试中计算机的应用。

随着语言测试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以及测试手段的不断更新,计算机逐渐融入到了语言测试中,此类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方向:计算机辅助语言测试,计算机自适应考试研究以及语料库与语言测试。

一些研究介绍了国外的测试软件,应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测试,以及计算机自动组卷的实验。

现代语言测试已经从过去对测试结果的关注慢慢开始深入到测试的过程,从而使得语言测试能够更为精确地反映测试对象之间细微的个体差异,计算机自适应考试研究应运而生。

何莲珍(1999)设计了一个认知计算机适应性考试模型,且证明了该测试方式提高了测试的效率和精确度。

张武保(1999)对50名本、专科学生进行了计算机顺应性测试和自适应性测试,发现自适应性测试可降低学生对考试的忧虑感。

语料库自从建立以来,为语言测试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研究梳理了语料库在语言测试中应用的历史与现状,展望其发展趋势和前景,并指出其应用的局限性。

第五类,测试反拨作用。

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广义的反拨研究,二是某项测试具体反拨作用研究。

相关学者做了国内外反拨效应的理论和研究的回顾(如亓鲁霞2012)。

邹申(2003)通过回顾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设计与实施,探讨语言教学大纲与语言测试之间的互动关系。

金艳(2006)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并申明了考试后效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的重点、手段和方法。

第六类,测试成绩解读与评价。

许多学者撰文介绍偏差的概念、来源,并提出探测考试偏差的方法。

杨惠中(2001)说明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分数解释和分数使用,也有学者针对我国目前外语考试种类过多的现象提出了要参考国外语言测试评估模型并以先进的理论为依托建立外语考试评估体系。

第七类,测试的其他研究。

语言测试的其他研究包括了测试真实性、语用、翻译等能力的研究和测试中不同题型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面较广,因此笼统归纳到此类研究。

有学者用定量和定性方法研究了测试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方法,研究中发现学生的语用能力并没有随其语言能力的提高而提高;也有学者分析了国外对真实性的研究,提出了在真实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建构更全面的理论框架并进行更多的实证性研究。

有研究者介绍了多项选择题的设计原则与干扰模式,也有研究者梳理现行翻译测试的主要方法。

2.3研究方法
英语语言测试相关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类:综述介绍、理论分析及应用与实证研究。

综述介绍类和理论分析及应用型研究及实证研究分别为22.3%、65.3%和12.4%。

国内关于英语测试的研究最早始于80年代,大多是综述介绍国外关于语言测试的理论、测试方法等等,引导我国的语言测试逐步走向科学化的轨道。

到了21世纪,综述类文章除了分析归纳国外的研究,同时更多地关注国内日益增多的研究,对各项研究进行梳理。

理论分析及应用逐渐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该类研究通常介绍某一测试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模型,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将其与国内的语言测试相结合,此时慢慢出现了国外测试理论的本土化应用研究。

该类研究补充了国外测试理论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极大推动了国内语言测试的科
学化发展。

实证性研究出现在20世纪末,研究者借鉴了统计学、心理学和计量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国内测试为研究对象,对国外先进的语言测试理论进行验证、修正和发展,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看法。

2.4研究者
研究测试的学者主要是本科院校的外国语学院教师和外语专业的硕士、博士生,此外还有来自考试研究机构(如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的研究人员。

研究者基本具备中高级职称或者研究生学历,表明研究队伍稳定且具备较高知识层次,这是研究能够深入继续的保证。

3反思与展望
虽然英语语言测试研究日趋成熟,硕果显著,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从研究方法看,大部分现有的语言测试文章以综述、理论介绍和应用为主,这种定性的研究有着很强的主观色彩,而实证研究数量不占优势,由此导致整体的研究略欠说服力。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实证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一直在不断壮大。

从研究内容看,测试的研究过多集中在四、六级考试等大型测试的研究上,小范围的测试不受重视,如校内英语测试。

研究内容丰富,一方面说明研究者视野开阔,同时也反应出测试研究的深层挖掘不够,没有形成某项研究的重大发现。

其次,研究中还出现了内容重复现象。

随着计算机、心理学、统计学、语言学等相关科学的发展,英语语言测试将会呈现出以下特点:更多学科的介入将使得语言测试研究范围更广,研究手段更加科学化;计算机与未来语言测试的联系更加紧密,它将成为测试的主要媒介和研究测试的必要工具;实证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的研究模式也必将成为语言测试研究的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