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绪论
环境卫生学

七、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
(一)环境流行病学 1. 环境流行病学特点 四条、重要、见教材P.40 2. 暴露:外暴露、内暴露 暴露测量: 环境监测 生物材料监测 3. 健康效应测量 4. 环境流行病学的基本用途 ①已知暴露因素,研究危害 ②出现了危害,找病因
(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六章 土壤卫生
3. 饮用水卫生规范中要求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
4. 粪便高温无害化要求粪大肠菌群值为10-1~10-2。即在0.1克至0.01克的 样品中只能检出一个粪大肠菌。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 绪论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环境卫生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 科学。是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
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
环境因素:能量(太阳能……) 物质: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
二、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特征
自然环境:地球演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
4.健康效应谱(P.20) 5.易感人群和高危险人群 ⑴ 易感人群又称敏感人群;对环境中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比普通人群更
为敏感,易受伤害。 ⑵ 高危险人群,是指处在高危险环境中的人群。例如高暴露人群。 6.基因多态型
寻找易感基因对发现和保护易感人群十分重要
五、微量元素
1. 概念 (1)常量元素:占人体内化学总量的99.95%的元素称常量元素。 主要有C、H、O、N、S、K、Na、P、Ca、Mg等11种元素。 (2)微量元素:在人体内正常含量小于人体体重0.01%的元素称 微量元素。主要有Cu、Zn、Fe、Se、F、I等。
(二)铊
1. 来源: 主要来自铅、锌、铜等的冶炼三废和电子工业三废。通过雨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

12
环境卫生学绪论
• 环境化学污染物研究热点: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上百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 Stockholm Convention:21种,多数POPs具有内分 泌干扰作用。
( Surroundings, esp. those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health )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environmental matrices)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
30
环境卫生学绪论
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 传统环境危害、现代环境危害、二者的双
重危害 • 剂量反应关系、敏感特异的生物标志 2.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生物监测新技术、快 速灵敏的化学分析技术
31
环境卫生学绪论
3.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6~2015 4.农村环境卫生 • 饮用水卫生: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
环境卫生学( Environmental Health )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1
环境卫生学绪论
一、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和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与人 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 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 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 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 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知识重点

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害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群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
2、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其三中物质形态(气、液、固)不会以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3、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前者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后者如人类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及相关环境因素。
4、人和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2)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3)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5、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6.、(见后)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无机汞化合物。
7、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认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8、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皮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可将人类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三个基本圈带: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
大气圈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外大气层),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污染物也集中在此层。
便于取用的河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水圈总量的0.2%左右。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的发生、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环境的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的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包括从各种排放源排放出的气体、蒸汽和颗粒物,如SO2CO2NO 颗粒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光化学污染物、硫酸四、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因素,也存在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五、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六、hormesis的概念: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如镉、铅、汞、二噁英等都具有相似的的生物学效应模式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环境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这三类还可以依其构成要素的属性或特征进一步分类:自然环境按构成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特征可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指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如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
生态服务系统: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成为生态服务系统三、生态系统健康: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活力(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的服务功能)、结构稳定(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和自调节能力(自调节功能主要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迫时能维护系统正常结构结构和功能,有抵御“疾病”的能力,维持系统稳态)的生态系统四、暴露途径:暴露途径与效应产生的关系密切,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1、影响总暴露量: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2、影响吸收率: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当吸收率高、吸收量大时,产生的效应就强、危害也大3、改变作用靶: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同五、剂量-反应关系: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变化,产生反应的数量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2、剂量-效应关系: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其在机体内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增加3、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类型:(1)阈值(2)有阈值(单阈值—S形或抛物线形;两个阈值—U形,主要有必需微量元素或必需营养素)六、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2、独立作用3、协同作用4、增强作用5、拮抗作用七、人群健康效应谱1、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分五级(1)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2)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3)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具有病理学意义,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准病态(亚临床状态)(4)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5)导致严重中毒,出现死亡2、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由于个体暴露剂量水平、暴露时间存在着差异,在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以及对该有害因素的遗传易感性不同,会出现不同级别的效应,这种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八、冰山效应: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每一种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出现的比例不同,最严重的效应是死亡,所占比例很少;而最弱的的效应所占比例最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类似于金字塔,临床所见的疾患和死亡者只是“冰山之巅”而不是冰山之全貌,这种现象称为冰山现象九、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十、环境污染: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十一、急性危害:指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环境卫生学___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内分泌干扰物: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毒杀酚、五氯酚钠及某些重金属等。
3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4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也存在着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
6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7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8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所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9迁移: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的位移过程。
10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1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反应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12转化:化学物(或污染物)在环境中主要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化学物的转化。
13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
联合作用的类型包括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
14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环境卫生学绪论

.
14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指生物体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生理、生化、免疫和遗传等多功能、多系统 改变的指示物。
❖ 暴露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 ❖ 效应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 ❖ 易感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环境介质组成的各种无机和有机成分。包括: 物理性因素:小气候、噪声、 电离、
非电离辐射、、空气离子等。 化学性因素: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
化学致畸物及神经毒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 生物性因素:环境中细菌、真菌、究内容
1.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研究
.
6
(2)环境构成 ①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 :
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 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 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水、 土壤和所有生物体。
.
7
地球表面不存在单一环境介质;
三种形态的环境介质可以相互转化,其中 的物质也可相互迁移;
.
16
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环境卫生监督属于卫生行政执法范畴。是
依法对企业、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 贯彻执行国家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条例和标准 等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行政管理或行政执法 过程。
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即环境卫生法律 法律和卫生标准,是实施环境卫生监督的前提。
.
17
二、环境卫生学的发展
(1)分子生物学标志的建立和应用;
(2)环境基因组计划(EGP)的启动和环境
基因组的研究;
(3)毒物基因组学与基因流行病学对环境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2019/11/7
绪论
13
生物因素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间 接、潜在的危害
WHO资料表明,发展中国家10亿多人受介 水传染病的威胁,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与 水传播疾病。
截至2003年8月7日,流行于全世界32个国 家和地区的SARS8422人,其中我国内地 5327人,死亡919人,死亡率近11%。
已发现的人类致畸物约30种; 神经毒物多达1000多种;
2019/11/7
绪论
15
环境中化学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 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由于物理化学或 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 原来的污染物物理化学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
环境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2019/11/7
绪论
21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天然形成并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 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 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
绪论
25
几次重大的公害事件
名称
原因
后果
伦敦烟雾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烟 雾事件 水俣病事件
痛痛病事件
博帕尔事件 切尔诺贝利 核电站事件
2019/11/7
燃煤烟尘及SO2污染 汽车废气在日光下形成 光化学烟雾 含汞废水污染,甲基汞 慢性中毒 含镉废水污染水源及水 稻 工厂泄漏异氰酸甲酯污 染大气
环境卫生学重点——【卫生综合资料】

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液固态三种物质形式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
3、微小气候:温度、湿度、气流、热辐射,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4、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5、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受人为因素影响形成的环境。
6、清洁生产:是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7、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不仅应满足当代人肥肉需要,而且不应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生态系统服务:又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2、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量。
3、生物放大作用:是由于各级生物个体的生物富集作用,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大大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生物放大作用最终的结果是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达到很高浓度,可对最高位的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
4、10类候选基因:DNA修复基因;毒物代谢酶基因;激素代谢酶基因;受体基因;细胞周期基因;信号传递基因;介导免疫和感染反应基因;介导营养因素基因;参与氧化过程的基因;细胞内药物敏感基因5、常量元素11种:C/H/O/S/K/NA/P/CA/MG/CL*6、必需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是维持正常生理、生化功能、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所必不可缺的元素,具有明显营养作用和生理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定位与研究前沿
• 预防医学主干课程(二级学科)
• 在环境科学领域中位置愈显重要
• 前沿与热点: 1 .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 1990 人类基因组计划 (HGP,1990) 1998 环境基因组计划 (EGP,1998) 2000 毒理基因组计划 (Toxicogenomics, 2000) 2002系统毒理基因组计划 (Systems toxicogenomics, 2000) 2003 人类表基因组学计划(Epigenomics ,2003)
伴随环境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逐渐成熟完善 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上世纪20-60年代:初级阶段 工业发展 环境污染(大气/水) 生物学、医学、工程学开展局部调研. 1962 雷切尔 卡森 <寂静的春天> 推动作用 警醒作用
上世纪60-70年代:发展阶段 公害病 水体富营养化 酸雨 多学科介入 、交叉,学科分化 其研究由局部转向区域性合作
2.探讨生物标志物 3.规范化的技术方法 4.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EEDC) 5.多因素暴露所致健康效应研究 6.环境污染的预警 7.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
谢谢聆听!!
(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经济、环境生态也长足发展)
•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巴 西 里约热内卢)
基调:我们共同的未来 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 标志:环境保护人类共同行动
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况
• 50-60年代初: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 设、农村卫生、生物性疾病控制
• 60-80年代:环境监测与评价、卫生 标准研制、健康效应研究
1972年联合国人类会议(瑞典 斯德哥尔摩) 基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文件:人类环境宣言 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 (各国建立环境学术机构、环保组织)
上世纪80-2000年代:完善阶段 臭氧层破坏 全球变暖 大气污染跨国输送 合作研究由区域转向全球 国际条约、公约、协议等文件出现 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迅猛成长 环境卫生学学科health/hygiene
第一章 绪论
一、环境 二、环境卫生学 三、研究对象和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发展与现状
一 环境
• 环境(environment) 一切客观存在的,与人类生
存有关的自然以及各种社会条件。
二 环境卫生学
• 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ji其 影响规律的一门学科.
• 边缘交叉学科,其母体学科为医学. • 科学性、社会性、实用性兼备.
三 研究对象和内容
对象 人类
周围环境 内容
环境的理化特性 环境与健康关系 环境测量新技术方法 环境卫生监督体系
四 研究方法
• 现场调查:宏观描述 • 实验研究:微观研究
逐渐形成两大学科分支:
环境流行病学 环境毒理学
五 发展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