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子痫前期早期预测的研究进展

子痫前期早期预测的研究进展刘罗婷;伍绍文【摘要】Due to its serious harm to the maternal and children’s health,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early prediction of preeclampsia. The early prediction methods included physical method, imaging method and serological method. Among three methods, the physical method refers to roll-over test,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easurement and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the imaging method includes pregnant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serological detection indicators include PP13 (Placenta Protein 13), PIGF (Placental Growth, Factor), VEG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sFlt-1 (Soluble Frms-like Tyrosine Kinase-1). This paper reviewed all three early predic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imaging method was the best as a single prediction method, but combination of other two methods could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early prediction of preeclampsia.%子痫前期严重危害母婴健康,其早期预测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子痫前期发病机制及防治进展

子痫前期发病机制及防治进展
杨柳;杨晓彦
【期刊名称】《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子痫前期(PE)是妊娠期特有的一种疾病,其全球发病率约5%~10%,严重危害母婴健康,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且治疗仍依靠对症治疗。
故本文旨在探讨其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防治靶点。
【总页数】5页(P60-64)
【作者】杨柳;杨晓彦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4.256
【相关文献】
1.子痫前期及子痫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2.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3.外泌体源微小RNA与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4.子痫前期发病机制及预测指标研究进展综述
5.自噬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子痫前期预测和预防的研究进展

子痫前期预测和预防的研究进展何雪仪;王晨虹【摘要】子痫前期是妊娠期间出现血压升高、蛋白尿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是孕产妇及围生儿患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子痫前期的预测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如何找到早期预测子痫前期的方法,一直是围生医学研究的重点。
预测子痫前期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母亲临床综合评估、子宫动脉多普勒和血清学指标等。
近年来,子痫前期预测的研究已从妊娠中期提前到妊娠早期。
目前子痫前期预防性治疗的方案较有效的是小剂量阿司匹林。
综述子痫前期的预测和预防的现状。
%Pre-eclampsia,considered a leading cause of maternal and perinat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is defined as new-onset hypertension and proteinuria during pregnanc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evelop effective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of pre-eclampsia. Finding a method to predict pre-eclampsia precisely has been a focus for many years. Varied tests used to predict pre-eclampsia include clinical identification of high risk ,uterine artery Doppler and maternal peripheral blood correlation protein detec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focus has evolved from screening in the second trimester to screening beginning in the first trimester.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preventing pre-eclampsia was observed only in low aspirin treatment.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discuss the progress of the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of the pre-eclampsia.【期刊名称】《国际妇产科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71-174)【关键词】先兆子痫;预测;综合预防;妊娠初期【作者】何雪仪;王晨虹【作者单位】518028 广东省深圳市,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518028 广东省深圳市,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正文语种】中文子痫前期是指妊娠20周后发病,以高血压和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为2%~3%,可伴有脑、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损害,也是导致母儿围生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
妊娠相关蛋白A作为子痫前期预测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 0 1 4年 2月第 2 6卷第 2期
Z h e j i a n g P r e v M e d , F e b . 2 0 1 4 , V o l 2 6 , N o . 2
・
综 述 ・
妊娠 相 关 蛋 白 A作 为 子痫 前 期 预测 标 志 物 的研 究进 展
胞 的分 裂 和 分 化 ,维 持 胎 儿 和 胎 盘 的 正 常 生 长 ; ( 2 )I G F—I I 在调 节滋 养 层 细 胞 、浸 润 子 宫 蜕 膜 组
统 激 活和 内皮 细胞 功 能 紊 乱 等 J 。胎 盘 滋 养 细 胞 对 子 宫蜕膜 侵入 不 足 ,进而导 致 胎盘浅 着 床 、胎 盘 灌 注不 足致 缺 血 、缺 氧 以及 功 能 障碍 。而胎 盘功 能
作者简介 :程显 ,硕士在读 ,主要从事妇幼保健工作
通 讯 作 者 :张檀 ,E—m a i l : f e y y z t @s i n a . c o m
织中起到重要作用 ; ( 3 )I G F s 调节合体滋养层细 胞 的类 固醇 及葡 萄糖 和氨 基酸 ,在 绒 毛 的运输 中发
等 有关 。子 痫前 期是 导致 孕产 妇 、围产 儿死 亡 的主 要 原 因之一 。 目前 子 痫 前 期 的病 理 机 制 尚未 阐 明 。 有 研究 认 为子痫 前期 以胎 盘形 成 时 的异 常 血管反 应
为特征 ,包 括血 管 阻力增 加 、血小 板 聚集 、凝血 系
金 属 蛋 白酶 ,在妊 娠妇 女血 浆 中首 次 被 发现 。胰 岛 素样 生长 因子 在孕妇 血 清和胎 儿 组织 中的作用 至关 重要 。它 的 生物 学 作 用 主要 有 : ( 1 )I G F s调节 细
2022子痫前期亚型:发病机制、体征和临床管理(全文)

2022子痫前期亚型:发病机制、体征和临床管理(全文)•子痫前期不是一种同质性疾病;亚型的血容量存在根本不同。
•在“经典”子痫前期中,血栓性微血管病和血管收缩是造成器官损伤和高血压的原因;血容量低。
•在晚发型子痫前期中,水潴留的极度增加可以解释所有病理事件;肥胖是其高危因素。
•不同类型的子痫前期需要不同的管理策略。
在正常妊娠期间,血容量增加近2L。
然而血容量增加不足和过度增加两种极端情况,均会导致病理状况。
子痫前期定义为妊娠期高血压伴器官损害,如妊娠后半段出现蛋白尿。
但子痫前期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从临床上讲,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主要区别在于血管舒缩状态以及血容量。
“经典”的子痫前期,可分为两期,第一阶段为潜伏期,胎盘发育障碍,胎盘灌注不良导致母体发病,即第二阶段,该阶段特点为内皮损伤导致高血压和由于血管收缩及血栓性微血管病引起的器官损伤。
在这种低血容量状态下,血小板计数减少、溶血、肾脏和肝脏受累是其特征性表现;蛋白尿明显增加。
在终末期,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器官损伤加重,出现肉眼可见水肿。
“经典”子痫前期是一种严重且进展迅速的疾病,伴有胎盘功能不全,导致胎儿生长受限和羊水过少。
这种情况的结果往往导致胎儿缺氧、子痫或胎盘早剥。
管理仅限于努力延长孕周以改善新生儿肺功能,谨慎降压,并在适当时候分娩。
另一种亚型表现为血管松弛和高心输出量,其中肥胖是其重要危险因素,因其容易导致水潴留、高血压和内皮功能减弱。
最初,水潴留增加导致下肢水肿,通常会发展为全身性水肿和高血压。
在一些情况下,蛋白尿很可能是由于组织水肿导致。
这种情况已经完全符合子痫前期标准。
实验室检查(包括蛋白尿)改变为轻中度,血小板计数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由于胎盘血供增加,胎儿体重正常或经常超过平均水平。
进一步的水潴留很可能会导致静脉充血、器官血液瘀滞,继发腹水、子痫、或胎盘早剥。
在治疗这种高血容量相关的子痫前期时,利尿剂呋塞米治疗似乎提供了希望。
子痫前期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C r sodn a to:I i e Ema : l qd @sh . m or p n ig uh rLN Q- .— i s i ie o u 0 e d lhn c
【 bta t e eifc r pa otn l e ahgn s ee mpi. h t t d acsnte A s c】G nt t s lympr to s n h toe ei op el s T e a sa vn e r ca o i a re it p sf r a a le i h
t a me t f re l mp i e ep o p ce . r t n e c a saw r r s e td e op
【 ywod 】Peel s ; e e c rdsoio i ae C rm sm s G n s G nmeh m n Ke rs r—ca i G n t e i sin o s s ; ho oo e ; e e ; eo ,u a mp a ip p t td e
【 键 词 】 先 兆 子 痫 ;疾 病 遗 传 易 感 性 ;染 色 体 ;基 因 ;基 因组 , 关 人 P o rs n r set fh n t td nP ec mp i / Q -e Y a-ag D p r e tfO s tc rges dP op c eGe ei Su yo rel s LN i , E Ti n . e at n o bt r s a ot c a a d y m ei
国 际妇 产科 学 杂 志 2 1 0 0年 1 第 3 2月 7卷 第 6期 JIt btt yeo , cmbr2 1 , 13 , o 6 n s n clDee e 0 0V0.7 N . O eG
・
37 7-
子痫前期预测和预防的研究进展

子痫前期的基因遗传学研究进展

子痫前期的基因遗传学研究进展陈英(综述);叶伟萍(审校)【摘要】Pre-eclampsia, a pregnancy-specific condition, not only affectsthe health of mother and baby during pregnancy, but also has long-term consequences.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some key factors regarded as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e-eclampsia, including immune maladaptation, inadequate placentation, oxidative stress, and thrombo-sis. Genetic factors influence all of these proposed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Genetic research offers an attractive strategy for studying the pathogenesis of pre-eclampsia, as it avoids the ethical and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conducting ba-sic science research during the preclinical phase of pre-eclampsia when the underlying pathological changes occur. Clari-fying the pathogenesis of genetics of preeclampsia provide new direction and ideas for disease predic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疾病,不仅影响妊娠期母儿安危,而且还对其存在远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7-09T14:18:05.8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8期作者:赵祖英
[导读] 血管生成因子的失衡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
(梧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广西梧州 543000)
【摘要】子痫前期是指妊娠20周后,孕妇新发高血压和蛋白尿的一种系统性疾病,发生率为3%~5%。
目前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研究众多,且以经典的假说为主,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及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对子痫前期病因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
本文结合经典学说和新研究进展,对子痫前期发病机制做一概括。
【关键词】子痫前期;血管生成因子;免疫反应;雌激素;腺苷;长链非编码RNA;环状RNA
【中图分类号】R71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8-0350-01
【Key words】Preeclampsia; Angiogenesis; Immunologic;Estrogen; Adenosine; lncRNA; CircRNA
1.血管生成平衡的改变与子痫前期
血管生成因子的失衡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
这种异常可以直观描述为子痫前期病人血循环中胎盘生长因子(PI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明显下降,而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表达明显升高。
VEGF生物学效应之间的转化主要通过两种高亲和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受体1(也称胎肝酪氨酸样(Flt-1))和VEGF受体2(也称激酶结构域相关受体(KDR)或Flk-1)完成,sFlt1是VEGF膜结合受体Flt-1的剪接体。
有研究表明,向孕鼠体内注射sFlt1可以诱导血循环中VEGF表达减少和受体水平增加及子痫前期样体征[1],提示sFlt1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病因作用。
同样,VEGF对于血管内皮稳定至关重要,VEGF在肾小球毛细血管细胞修复过程中是必需的,有研究显示,肾足细胞VEGF特异性敲除的杂合小鼠表现出蛋白尿和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等肾病症状[2],而在人肿瘤中,使用抗VEGF治疗肿瘤血管生成同样会导致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3]。
因此,VEGF的缺乏是导致蛋白尿和肾小球内皮增生的直接因素。
PIGF也是促血管生成因子,它被认为是通过置换Flt1受体上的VEGF,使其结合到更具活性的激酶受体KDR上,从而增强VEGF信号传导。
更重要的是,早期PIGF水平异常会导致子痫前期的发生,表明PIGF水平降低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子[4]。
一氧化氮(NO)是VEGF下游的重要调节剂,也参与了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
一项动物模型实验显示,在孕鼠中,用N-硝基-L-精氨酸甲酯抑制NO合成酶可以诱导诸如高血压,蛋白尿,宫内生长受限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损伤等子痫前期样表现。
另外,在子痫前期病人分离的脐动脉中,激动剂刺激NO产生减少,而内皮细胞NO合成酶磷酸化和内皮细胞Ca2+浓度的变化是NO生产的主要决定因素,且有研究表明,用子痫前期病人的血清刺激内皮细胞可以增加NO合成酶的表达。
Sankaralingam等人研究认为,在超氧化物形成的情况下,向人内皮细胞补充L-精氨酸可以导致过氧亚硝酸盐的形成,而这种物质在子痫前期病人循环系统中明显增加。
相反,在抑制氧化应激后补充L-精氨酸不会导致过氧亚硝酸盐形成,这表明母体环境的氧化状态可能决定某些干预治疗的功效。
除了超氧化物介导的NO清除之外,内源性NO负性调节剂的活性增加也可以有助于降低NO生物利用度。
事实上,子痫前期病人胎盘和血管组织中精氨酸酶和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的表达增加,这些发现均突显了NO在子痫前期的病理生理学中的意义。
2.胎盘缺血缺氧与子痫前期
尽管来源于细胞滋养层细胞侵袭的子宫螺旋动脉不完全重塑是子痫前期发展的前兆,但是子痫前期与胎盘缺血缺氧的因果关系还是未知。
在怀孕的灵长类动物和其他哺乳动物中,限制子宫血流显示出高血压和蛋白尿等症状。
然而,在这些动物模型中,子宫缺血并不会导致子痫发作或HELLP综合征的发生。
子痫前期的发生与胎盘低氧诱导因子(HIF)密切相关,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孕妇,HIF水平变化相似,这类人群子痫前期的发生率要高出低海拔地区的2~4倍。
HIF-1调节多种血管生成蛋白,包括Flt-1,VEGFR-2,Tie-1和Tie-2等,这些蛋白与调节正常胎盘血管发育密切相关。
HIF还可以调节另外一些由侵袭型细胞滋养层细胞表达的血管生成因子,包括VEGF,PlGF和VEGFR-1,而这些蛋白的表达在子痫前期发生异常。
HIF另外一种靶蛋白TGF-β3,研究已经显示其能抑制细胞滋养的侵袭。
另外,早孕期胎盘的原代滋养细胞培养中,缺氧可以上调sFlt1蛋白的表达和分泌。
Kanasaki等人研究中发现,敲除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的孕鼠引起2-甲氧基雌二醇(2-ME)的缺乏,也表现出子痫前期样表型,而雌二醇的天然代谢物2-ME在正常晚孕期显著升高。
且研究显示在COMT敲除孕鼠中,添加2-ME可改善子痫前期样体征,不会引起毒性反应。
此外,2-ME可以抑制胎盘缺氧及HIF-1α和sFlt1的表达。
且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中COMT和2-ME水平显著降低,这可能与升高的sFlt1水平相关。
COMT水平的降低与异常胎盘化的原果关系仍不清楚。
因此,滋养细胞侵袭的作用对成功妊娠显然至关重要,胎盘缺血缺氧导致滋养细胞侵袭受损是后续事件的重要因素。
总之,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产科领域的热点,涉及众多因素,任何单一因素并不能全面解释其发病机制,故对子痫前期的研究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Bridges J P,Gilbert J S,Colson D,et al.Oxidative Stress Contributes to Soluble Fms-Like Tyrosine Kinase-1 Induced Vascular Dysfunction in Pregnant Rats[J].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09,22(5):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