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
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化与计算机教育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应用研究徐彬,陆黎(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加快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
嵌入式校企合作是新工科建设中的亮点,也是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该文以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探讨校企合作办学下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嵌入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2)15-0173-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发生相应的变革。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培养他们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必备的实践技能。
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模式,实现了高校与企业资源的有机结合、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的互相嵌入,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由于嵌入式培养提升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所需人员,故可以为社会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所需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
校企合作的嵌入式办学模式是目前国内各大高校改革的主要方向。
1校企合作办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促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转变:企业主动育人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制定和执行。
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式,为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此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高校,是推动当前高校应用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1国外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首创合作教育模式,而后被美国许多大学以及国家所效仿,其核心是让学生将课堂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要通过两个场所的培训合格之后才能上岗工作,其核心是大学学习与在企业的职业培训或实践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学习模式。
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已公布

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已公布1500字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化,法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对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社会对法治人才的迫切需求,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出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是我们稳定法治领导地位的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根据该计划公布的相关内容,我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法兼修能力。
德法兼修是一种将德育和法育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的德法兼修能力既要注重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也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法治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律技能。
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加强法思维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专业技能。
其次,在培养计划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法治人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此,培养计划中应加强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案例分析、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在培养计划中应加强实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法治人才教育要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法律实务实习、模拟法庭辩论、法律调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提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同时,加强与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和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第四,在培养计划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法治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基于OBE理念的公安视听技术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以贵州警察学院为例

导《公安视听技术》课程教学创新改革是符合 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支持学科,2021 年
新工科背景下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作者:刘团结胡艳丽黄凯峰蔡士凯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第23期[摘要]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卓越创新型人才,在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及安徽省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根据行业发展和学校办学定位,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匹配度、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创新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开发各类适应专业教学的学科竞赛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提出建设方案,形成五条并举专业建设路径及“教师+学生”能力提升的闭环人才培养特色,总结该模式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及专业建设的未来规划。
[关键词] 建设路径;一流专业建设;新工科[基金项目] 2021年度淮南师范学院校级质量工程“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2021hsxgk01);2020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CDIO创新模式下学科技能竞赛实践基地建设”(202002286036);2021年度淮南师范学院校级质量工程“支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电工技术实训教学大纲研制”(2021hsjypj33);2019年度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信号与系统”(2019mooc257)[作者简介] 刘团结(1982—),男,河南新蔡人,硕士,淮南师范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研究;胡艳丽(1982—),女,安徽砀山人,硕士,淮南师范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工会主席,主要从事智能控制与信息处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3-0137-04 [收稿日期] 2021-11-11教育部在2017年提出新工科发展战略,对我国高等院校工科教育培养目标、理念、模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7号),淮南师范学院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就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新工科背景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究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3年第12期教研与实践新工科背景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究左卫广,王鹏涛,张善举,张晓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郑州450046)摘要:现阶段,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导致的就业难与企业招不到合适专业人才的人才荒的矛盾,凸显了当前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滞后与不足。
本章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为例,针对现状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更新较慢等实际问题,以企业需求为目标,重构教学模式。
同时,加强校企工程项目交流合作,助力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企业需求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853(2023)12-0103-01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Port Channel and Coastal Engineering Under the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ZUO Weiguang,WANG Pengtao,ZHANG Shanju,ZHANG Xiaolei(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450046,China)Abstract:At present,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y caused by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year by year and the shortage of suitable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enterprises highlights the lag and insufficiency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the major of Port,Waterway and Coastal Engineering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as an example,the teaching mode is reconstructed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teaching mode and slow updating of teaching content.At the same time,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engineering projects are strengthened,so as to help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in port,waterway and coastal engineering.Key words:teaching mod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enterprise demand0引言近年来,中国人力市场就业难现象和人才荒问题同时出现,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企业的专业人才,凸显了当前高校教学模式的不足。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2020)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202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等有关文件精神,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现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2020年1月8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精神,加强和规范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下简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旨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第三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坚持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服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需求,服务企业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需求,鼓励相关企业不以直接商业利益作为目标,深化与高校产学合作,促进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的多方协同,培养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第四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行项目制管理,主要包括六类:(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项目。
企业提供经费和资源,支持高校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深入开展多样化探索实践,形成可推广的建设改革成果。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企业提供经费、师资、技术、平台等,将产业和技术最新进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推动高校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可共享的课程、教材、教学案例等资源并推广应用。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识到目前企业对人才工程能力、 创新能力的需求与高校培养人才不充分的矛盾。作为长期从 事一线教学的老师,我们也能感受到来自学生的对实践的渴 望和对创新的追求。因此,改革现有教育和教学管理模式,
收稿日期 :2021–04–16 基金项目 :广 东 石 油 化 工 学 院 实 验 教 学 改 革 项 目 资 助 项 目(701-
化工设计通讯
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
化工教学
Chemical Teaching
第47卷第7期
2021年7月
如陆续出台了《广油 - 广东贝洛新材协同育人平台运行管理办 法》《实习生管理制度》《公司导师管理办法》等。 2.2 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将协同理念在方案中明确体现
234280,909-215250) 作者简介 :付文(1983—),男,湖北天门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
向为高分子相关教学与科研。 通讯作者 :王丽(1983—),女,湖北洪湖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为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
·112·
积极为学生创造所需的资源和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校企 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坚持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 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服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 新文科建设需求,服务企业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需求,鼓励 相关企业不以直接商业利益作为目标,深化与高校产学合作, 促进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的多方协同, 培养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1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目的与意义
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已公布

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已公布1500字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一支高素质、全能型的卓越医生队伍。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下,加强医教协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在此,我将从三个方面提出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
首先,在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中,应加强医教协同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这需要建立起医院、高校和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机制,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高校应积极地与医院开展校际合作,提高培养计划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临床经验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卓越医生,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临床实践指导。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除了临床技能和医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伦理、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能力。
加强医患沟通和医疗团队协作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加强实践教学的环境建设和管理。
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中心,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设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学生的实习质量和安全。
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权限,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我国医学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可以使我国的医学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
养计划2.0的意见
高考频道为大家提供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
我们网站的更新!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
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
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
教高〔2018〕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工信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
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的意见》,现就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服务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以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契机,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
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
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目标要求
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体现产业
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等,培养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
业教师,20%以上的工科专业点通过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形成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进入高等工程教育的世界第一
方阵前列。
三、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
1.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加快新工科建设,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
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
深入实施新工科
研究与实践项目,更加注重产业需求导向,更加注重跨界交叉融合,更加注重支撑服务,探索建立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
推进分类发展,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关键作用,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
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
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2.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
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成效,建设质量文化,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
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
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培养学生对产品和系统的
创新设计、建造、运行和服务能力。
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
题的能力,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推广实施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
研究性教学方法,注重综合性项目训练。
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与
职业道德,融入教学环节,注重文化熏陶,培养以造福人类和可持
续发展为理念的现代工程师。
3.创新工程教育教学组织模式。
系统推进教学组织模式、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
打破传统的基于学科的
学院设置,在科研实力强、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高校,面向未来发
展趋势建立未来技术学院;在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面向产业急需建设与行业企业等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
推动学
科交叉融合,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孕育产生交叉
专业,推进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工程人才。
4.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积极
推动国家层面“大学生实习条例”立法进程,完善党政机关、企事
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接收高校学生实习实训的制度保障。
探索
实施工科大学生实习“百万计划”,认定一批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布局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及研究为一体的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拓展实习实践资源。
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三级实施体系,搭建校企对接平台,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5.强化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建立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标准体系,把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
实施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十万计划”,搭建工科教师挂
职锻炼、产学研合作等工程实践平台,实现专业教师工程岗位实践
全覆盖。
实施工学院院长教学领导力提升计划,全面提升工程意识、产业敏感度和教学组织能力。
加快开发新兴专业课程体系和新形态
数字课程资源,通过多种形式教师培训推广应用最新改革成果。
6.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工科学生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
思维,提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深入实施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努力使50%以上工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一
项训练项目或赛事活动。
高校要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激发工科学
生技术创新潜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创客空间、孵化基地等条件,建立健全帮扶体系,积极引入创业导师、创投资金等社会资源,搭
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对接平台,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7.深化工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引进国外优质工程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全球就业能力。
推动高校与“走出去”的企业联合,
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培养认同中国文化、熟悉中国标准的工科留学生。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需求,探
索组建“一带一路”工科高校战略联盟,搭建工程教育国际合作网络,提升工程教育对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
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
顿协议》组织为平台,推动工程教育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推进
注册工程师国际互认,扩大我国在世界高等工程教育中的话语权和
决策权。
支持工程教育认证机构走出国门,采用中国标准、中国专家、中国方法、中国技术评估认证海外高校和专业。
8.构建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新体系。
建立健全工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和新工科专业质量标准。
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稳步扩大专业认证总体规模,逐
步实现所有工科专业类认证全覆盖。
建立认证结果发布与使用制度,在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等评估体系中纳入认证结果。
支持
行业部门发布人才需求报告,积极参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
准制定、毕业生质量评价等工作,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提升工程人才
培育水平,加快建设工程教育强国。
四、组织实施
1.完善实施保障机制。
深化与有关部门合作,组建专家组、工作组。
充分发挥理工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统筹各领域卓越
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实施。
充分发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以及各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
养计划专家组的作用,统筹推进计划实施。
2.加强政策支持。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在专业设置、人员聘用与评价制度、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给予相关
高校统筹支持。
各省(区、市)有关部门要加强省域内政策协调配套,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各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加大国家、省、校政策的衔接、配套、完善、执行力度。
3.加大经费保障。
中央高校应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和其他各类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支持计划
的实施。
各省(区、市)应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情况,统筹地方财
政高等教育资金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引导支持地方
高校实施好计划。
4.强化监督检查。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计划实施,采取适当方式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典型案例的总结宣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各省(区、市)有关部门加强对计划实施过程跟踪,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加强实施过
程管理,强化动态监测,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建设实效。
各高
校要对照本校计划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主动发布自
评报告、进展情况及标志性成果,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各项改革举
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
2018年9月17日
来源: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