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症)

合集下载

咳嗽

咳嗽

四、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1.风寒袭肺
证候要点:咳嗽声重,痰清稀色白 + 风寒表证 证候要点:咳嗽声重, 病机:风寒袭肺, 病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四、辨证论治
三拗汤: 生姜) 三拗汤:麻黄 杏仁 甘草 (生姜)
1.试述咳嗽的治疗原则? 试述咳嗽的治疗原则? 外感、 2. 外感 、 内伤咳嗽各个证型的治法及代表方 药是什么? 药是什么?
八、病案分析
1.男,24岁,于98年11月25日就诊。主诉: 日就诊。 岁 年 月 日就诊 主诉:
三、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咯痰。 临床特征: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咯痰。 病史: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2.病史: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以咳嗽、咳痰为主。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以咳嗽、咳痰为主。
辅助检查: 3. 辅助检查:
四、辨证论治
3.肝火犯肺
证候:咳嗽气逆,面红目赤,胸胁胀痛, 证候:咳嗽气逆,面红目赤,胸胁胀痛, 性急易怒。怒则咳嗽加剧, 性急易怒。怒则咳嗽加剧,甚则痰中带 血或咳吐鲜血,症状可随情绪波动增减。 血或咳吐鲜血,症状可随情绪波动增减。 病机:肝郁化火,上逆犯肺, 病机:肝郁化火,上逆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 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
(1)《内经》对咳嗽做了专篇论述。 内经》对咳嗽做了专篇论述。 素问·咳论 咳论》 皮毛先受邪 皮毛先受邪” 《素问 咳论》“皮毛先受邪” 素问·咳论 咳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 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宣明五气篇 五气所病 肺为咳” 宣明五气篇》 五气所病, 《素问 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肺为咳” 素问·咳论篇 以脏腑命名,将咳嗽分为“肺咳、 咳论篇》 《 素问 咳论篇 》 以脏腑命名 , 将咳嗽分为 “ 肺咳 、 心咳、肝咳、脾咳、肾咳” 心咳、肝咳、脾咳、肾咳”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 (2)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 内伤两类。 最早) 内伤两类。(最早)。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肺系病证 第二节 咳嗽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肺系病证 第二节 咳嗽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3)风燥伤肺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 有血丝,咽喉干痛,口鼻干燥,初起或伴有少许恶寒,身 热头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或小数。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
桑杏贝母豉沙参,栀皮梨皮顿服珍, 清宣温燥润肺咳,外感温燥此方存。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3)风燥伤肺(温燥证) 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杏仁、前胡、牛蒡 子肃肺止咳;南沙参、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 燥。 辨证加减:若津伤较甚,舌干红苔少,加麦冬、北沙参; 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痰黏难出,加紫菀、瓜萎 仁;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属温燥伤肺重证,症见身 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改 投清燥救肺汤。
三拗汤:
麻黄不去根节,杏仁 不去皮尖,甘草不炙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梗荆陈甘, 宣利肺气疏风咳,风邪犯肺姜汤咽。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 常用药: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 金沸草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辨证加减:若咽痒咳嗽较甚,加细辛、五味子;鼻塞声重 较甚,加辛夷、苍耳子;咳痰黏腻、胸闷、苔腻,加法半 夏、厚朴、茯苓;素有寒饮伏肺,兼见风寒表证,治以疏 风散寒,温化寒饮,改投小青龙汤;表寒未解,里有郁热, 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 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解表清里。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2)风热犯肺 临床表现: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 不爽,痰黏稠或色黄,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 风,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

内科---咳嗽3

内科---咳嗽3

内科---咳嗽3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病名释义:1.咳,有声无痰;嗽,有痰无声。

临床上一般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但有时可资鉴别病理性质,以明确其重点。

如;干咳---为肺气不清--多属燥邪,气火。

痰嗽---为脾家有湿---多因痰湿内蕴。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云。

“咳嗽为有痰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医学入门。

辨咳嗽》曰;“咳因气动为声,嗽乃血化为痰,肺气动则咳,脾湿动则嗽,脾肺俱动则咳嗽俱作。

”2.肺系,出于《灵枢.经脉篇》,其范围包括气管、喉,鼻等,实际上是呼吸系统的总称。

[历史沿革)一、《内经》对咳嗽作了专篇论述《素问。

咳论》指出;“肺之令人咳,何也?歧伯对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说明咳嗽一证虽属肺病,但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都能引起咳嗽,并且表现不同特征,即。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为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隋.巢元方么诸病源候论》分类为十种咳《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指出。

“又有十种咳。

一曰风咳,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

二日寒咳,饮冷食寒入注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

三日支咳心下鞭满,咳则引痛,其脉反迟是也。

四日旰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

五日心咳,咳而唾血,引少阴是也。

六日脾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少腹是也。

七曰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

八曰肾咳,咳则耳聋无所闻,引腰脐中是也。

九日胆咳,咳而引头痛口苦是也。

十曰厥阴咳,咳而引舌本是也。

这种分类法,虽然体现了辨证思想,但名目繁多,临床难以掌握应用。

三、金元。

张从正《儒门事亲》指出外因六气皆能致咳《儒门事亲。

嗽分六气毋拘以寒说》指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令人咳,非独寒邪。

他说。

“岂知六气皆能嗽,若谓咳止为寒邪,何以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咳嗽,……若此之类,皆生于火与热也,岂可专于寒乎。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
味甜属脾,味苦属肝,味咸属肾 病机:痰湿蕴肺,肺失宣降。 每于晨间咳痰尤甚,因疾而嗽,痰出则咳缓。
• 内伤:起病缓,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可 胸满咳逆,痰盛,便秘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逐痰;
主症: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
伴有脏腑功能失调。 方药: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审证要点:咳嗽痰黄伴风热表证 其在气候反常时更要注意调摄。 盗汗加乌梅、生牡蛎、浮小麦收敛止涩; 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2.辩痰: (1)痰量: 痰多者,属湿 痰少者,属燥、阴虚
(2)痰色: 痰白者,属风、属寒、属湿 痰黄者,属热 痰灰者,属痰浊 痰白带血者,属虚寒 痰黄带血者,属肺热
• (3)痰质: • 痰液稀薄属风寒、虚寒 • 痰液浊厚属湿热 • 痰粘稠属热、燥、阴虚 • (4)痰味: • 有热腥气或腥臭气为痰热 • 味甜属脾,味苦属肝,味咸属肾
※咳嗽初期一般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肺气宣 畅则咳嗽自止。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主症: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
热,无汗。 舌象: 舌苔薄白。 脉象: 浮或浮紧。 病机: 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审证要点:咳嗽、咳痰清稀色白伴风寒表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 1.辨外感与内伤: 咳甚---金银花、浙贝、枇杷叶宣肺清热止咳;
审证要点:咳嗽气逆,胸胁引痛,性急易怒。 外感咳嗽易治,若失治、误治,反复发作,内伤咳嗽。
• 外感:起病急,病程短,伴有恶寒发热等 久病脾虚,酌加 参、白术益气健脾。
白芥子---温肺利气化痰;
表证; 恶风,咯痰,鼻涕稠枯而黄,多属热
2. 分清寒热虚实 恶寒,咯痰,鼻涕清稀色白,多属寒 恶风,咯痰,鼻涕稠枯而黄,多属热 病势急,病程短,咳声洪亮有力属实 病势缓,病程长,咳声低弱,气怯,乏力属

肺如钟,撞则鸣——浅谈咳嗽及其辨证论治

肺如钟,撞则鸣——浅谈咳嗽及其辨证论治
生 保 护 性 反 射 以
伤 咳 嗽 ,是 脏 腑 功
能失 调 , 内邪 干肺
期 排 除 刺 激 , 中 其
最 明 显 的 就 是 咳
引 起 的 , 多 为 久 病
或 反 复 发 作 , 起 病 缓 , 多是 虚 证 或 虚 中 夹 实 , 治 当 分 清
嗽 。 所 以 , 嗽 是 咳 肺 系 疾 患 的 一 个 最 常 见 的症 状 。 引 起 咳 嗽 的

淫 之 邪 犯 肺 所 致 , 而 六 淫
之 中 , 特 别 强调 风 、 。 更 寒

外 感 咳嗽
1风 寒 咳 嗽 .
湿 燥 火 六 因 为 肺 主 气 , 为 脏 腑 之 华 暑 、 、 、 , 淫 之 邪 , 症 见 咳 嗽声 重 咽痒 , 情 痰 稀 薄 色 白 , 鼻 塞 , 流 清 盖 , 窍于鼻 , 呼吸 , 开 司 为 自 外 击 之 则 鸣 , 劳 欲 、
黄 稠 ,咯 痰 不 爽 , 口渴 咽 而 黏 , 胸 脘 作 闷 , 食 少 体 治 则 : 阴 润 肺 , 咳 滋 止 痛 , 流 黄 涕 , 有 咽 哑 , 倦 , 苔 薄腻 , 濡 滑 。 鼻 或 化痰 。 舌 脉 或 伴 有 发 热 恶风 。 舌 苔 薄 方 用 沙 参 麦 冬 汤 合 贝 治 则 : 脾 燥 湿 , 咳 健 止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六
正 、 气 伤 阴 , 当 耗 治
调 护 正 气 , 以 免 久 咳 损 肺 成 痨 。 现 将
咳 嗽 的 临 床 常 见 证 型 和 相 应 的 治 疗 方 法 介 绍 如 下 ,患 者 可 酌 情选 用 。 “ 体 属 金 , 譬 若 钟 肺
然 , 非 叩不 鸣 , 、 、 钟 风 寒

咳嗽的中医治疗

咳嗽的中医治疗


▲ ▲ ▲ ▲
预防和调护
▲ ▲
防寒保暖,饮食不宜甘肥、辛辣及过咸,戒酒、烟,防有害气体伤肺。 适当体育锻炼,穴位按摩,心情舒畅、劳逸有度,未病易感者服用玉屏风 散初病就医。
临证备要

治疗禁忌

外感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误用则致肺气郁遏不得宣畅,不能达邪外 出,邪恋不去,反而久咳伤正。必须采用宣肃肺气,疏散外邪治法,因势 利导,邪去则正安。 内伤忌用宣肺散邪法。误用每致耗损阴液,伤及肺气,正气愈虚。必须注 意调护正气,即使虚实夹杂,亦当标本兼顾。


治下指治肾——(益肾)的方法。

总之,治脾治肾是通过治疗他脏以达到治肺目的的整体疗法。
谢谢聆听





伤津较甚,干咳,咳痰不多,舌干红少苔,配麦冬、北沙参滋养肺阴;热衷不恶寒,心烦口渴, 酌加石膏、知母、黑山栀清肺泄热,肺络受损,痰中夹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
另有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 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 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苑、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汉,可配荆芥、防 风以解表发汗。


咳声初浊——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
鉴别
咳嗽特点鉴别

▲ ▲ ▲ ▲ ▲ ▲
早晨咳嗽,阵发性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痰湿或痰热
午后黄昏咳痰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肺燥阴虚 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久咳致喘的虚寒证。 咳而声低气怯——虚 洪亮有力——实 饮食肥甘,生冷加重——多属痰湿 情志郁怒加重——多因于火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
腻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晨间咳嗽(ké sòu)尤甚, 因痰而嗽,痰出咳缓。 2.兼次症:胸闷脘痞 ,呕恶纳差,腹胀便溏。 3.舌象:苔白腻。 4..脉象:脉濡滑。 [证机概要] :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第四十一页,共59页。
[治疗原则]: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处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加减应用]: 1.痰湿较重者,咳痰多而稠厚,舌苔厚腻,加
汗。 3.舌象:舌苔薄白。 4.脉象: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 :风寒(fēnghán)袭肺,肺气失宣,肺气上逆
第三十二页,共59页。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处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加减应用]: (1)咳嗽甚者加金沸草祛痰止咳; (2)咽痒者加薄荷、蝉衣、防止以祛风止痒; (3)鼻塞声重者加辛夷(xīn yí)花,苍耳子,宣通肺窍;
喘证
肺痈 肺痨 肺癌
六淫外邪,脏腑 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咳嗽、咯痰 功能失调
宿痰伏肺,遇外 邪饮食、情志劳 倦诱发
痰阻气道,气道挛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 肺失肃降,肺气上逆 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发作
与缓解均迅速
外感六淫,内伤 邪壅于肺,宣降失司;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 饮食情志,劳欲、 肺不主气,肾失摄纳 不能平卧 久病
痰:热痰、寒痰 (五)病理(bìnglǐ)因素
火:实火、虚火
第十页,共59页。
(四)、病因(bìngyīn)病 机概述
外感 口鼻皮毛 六淫 入侵 (饮rù食qīn)肺损脏伤脾胃 痰浊内生 不节 脾失健运 上犯于肺
情志(qínɡ zhì) 肝气郁滞 火气循经 肺抑病郁自病气郁肺化阴火不足上犯于肺
日久不愈 肺气亏损
1. 辨外感与内伤
第二十一页,共59页。

第二讲:咳嗽

第二讲:咳嗽

4.肺阴亏虚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
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
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滋养肺阴,甘草 —甘缓和中;贝母、甜杏仁—润肺化痰;桑白皮、 地骨皮—清肺泻热。
3.风燥伤肺
症状: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 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 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病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 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 表;杏仁、前胡、牛蒡子肃肺止咳;南沙参、大贝 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燥。
部分中老年患者,通过异地生活可以自愈。部分儿
童、青少年至成年时,肾气日盛,正气渐充,辅以
药物治疗,可以终止发作。若哮喘大发作,持续不 解,可能转为喘脱或内闭外脱,预后较差,应及时 中西医结合救治。
[结语]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以喉中哮
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临床特征。病理因素以痰
为主,痰伏于内,因感引发。发作时,痰阻气道,
分证论治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鼻塞,流 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病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 皮、金沸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施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症)
辨证施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症)
症状: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场合汤止嗽散。

麻黄、荆芥、杏仁、紫菀、白前、百部、陈皮、桔梗、甘草、矮地茶、金沸草、牛蒡子、蝉退、辛夷花、苍耳子、半夏、厚朴、茯苓、药解:
1、麻黄、荆芥方中用疏风散寒,
2、杏仁宣肺降气;
3、紫菀、百部、陈皮、白前理肺祛痰。

(注;白前降气化痰,止咳。

温而不燥烈,长于祛痰,降肺气以平咳喘,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

咳喘属气虚不归元者,不宜应用);
4、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5、矮地茶、金沸草咳嗽较甚者加祛痰止咳;(注:金佛草功能:散风寒;化痰饮;消肿毒;祛风湿。

主治:风寒咳嗽;伏饮痰喘;胁下胀痛;可疮肿毒;风湿疼痛阴虚劳咳及温热燥嗽者忌用)
6、牛蒡子、蝉退咽痒甚者,加祛风
止痒;(注:牛蒡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散肿。

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生用可润肠通便,热毒咽喉红肿疼痛,兼有热结便秘尤宜、气虚便溏者忌用)(蝉退散风除热,利咽、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7、辛夷花、苍耳子鼻塞声重加宣通鼻窍;
8、半夏、厚朴、茯苓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燥湿化痰;
9、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息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