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文环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扬州分公司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教学案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1物态变化温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1物态变化温度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为什么保持不变?
2.水沸腾时,温度会如何变化?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态变化现象?它们与温度有何关系?
每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我会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形成共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将加深对物态变化和温度概念的理解,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强调直观教学:运用实验、图像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态变化过程和温度概念。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4.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内容,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讲解基本概念:详细介绍固态、液态、气态以及物态变化的名称,让学生对物态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冰融化、水沸腾等实验,观察物态变化过程,并引导他们总结规律。
4.温度概念:讲解温度的定义,介绍摄氏度,让学生掌握温度的测量方法。
5.生活实例:分析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如冬天河面结冰、夏天冰淇淋融化等,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自然现象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物态变化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意义。
3.通过对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培养他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块融化、水烧开等,引起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关注。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物理八年级 第一章第六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教案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物理八年级 第一章第六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一章第六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教案【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2、初步认识人类对水资源的依赖性及当代水资源危机。

3、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学生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意识。

4、知道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5、了解电冰箱的致冷原理。

6、了解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宏扬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水资源现状,培养学生关心爱护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意识。

2、高压锅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1、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2、电冰箱的致冷原理。

【教学工具】:水循环挂图、高压锅、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瓶、抽气筒、温度计、地球水资源数据投影资料。

学生课前准备1、了解我国水资源、水污染及治理水污染的措施。

2、调查自己家庭用水情况,列举可能的节水方法。

◆教学情景导入从前面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云、雨、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

(出示挂图)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升降而上下运动,它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冰晶吸热融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

当气温降低到0℃以下时,云中的水蒸气凝华为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周围的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当其所受的重力足够大时,就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雪。

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时,高空中会有冷空气团存在,空中悬浮的小冰晶在冷空气团的作用下,凝固成小冰块。

有些小冰块体积较大,下落过程中不能完全融化成水,这就是冰雹。

在夜间,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比较多,气温足够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会液化,在空中形成很多小水滴,这就是雾。

初秋季节,空气比较湿润,在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放热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到深秋和初冬季节,晚上气温可降低到0℃以下,这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的茎叶上放热凝华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北京龙文环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扬州分公司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教学案 北师大版

北京龙文环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扬州分公司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教学案 北师大版

北京龙文环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扬州分公司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教学案北师大版课题(课型)物态变化学生目前情况(知识遗漏点):复习课教学目标或考点分析:1.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掌握物态变化规律及特点,会画熔化、凝固、沸腾图象及其意义。

3.掌握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的吸、放热问题。

4.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并能解释。

教学重难点:1.温度计的原理、使用、读数;2.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液体的沸腾过程。

教学方法:复习基础知识————例题讲解————巩固训练一、个性化教学过程:【知识体系】:(1)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2)、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3、温度计的使用:(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3)、体温计: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物态变化 温度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物态变化 温度教案

一、物态变化温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5、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方法。

6、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间的关系。

7、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4、通过测量温度,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5、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

6、通过对体温计的观察,了解体温计在结构和使用方法上与一般液体温度计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感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

3、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养成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

4、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摄氏温度的定义。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节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课。

从本节开始,学生们真正开始接触物理、了解物理、学习物理。

因此要本着从简单入手、从现象入手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研究的方法。

本节的两个重点内容是“物态及其变化”和“温度及其测量”。

本节内容安排上注意体现了《课标》中三个维度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上主要介绍了温度的概念与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5节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教案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5节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教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5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高压锅的工作原理。

2.了解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2.知道电冰箱制冷技术中用到了汽化和液化的知识,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活和技术中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1.本节重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总结、调查等方式的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学会调查总结和协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养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在全新的情景中分析、解决从来没有遇到的新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视频资料、教学(学生调查的)幻灯片、计算机多媒体展示台。

教师在课前给出调查题目,并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相关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自己另外提出一些问题并调查回答),并把调查资料按要求整理成调查报告:(教师可以事先按组分工。

如:全班分成四个组,每组负责一个题目)关于自然界水的循环可以提出:你知道蓝天里的朵朵白云是怎样形成的吗?你遇到的茫茫大雾是怎么回事?你知道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吗?你知道雨、雪、霜、雹各从何而来的?你知道地球上水资源面临危机吗?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等问题。

对于电冰箱(空调器)可以提出:电冰箱是如何致冷的?致冷物质如何循环的?电冰箱的致冷物质氟利昂对环境有什么破坏作用?有没有可以替代氟利昂作致冷剂的环保电冰箱?空调器是怎样工作的?怎样安装空调器才能降低室内温度? 等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变化温度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变化温度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物态变化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科普书籍:《神奇校车》、《物质的奇妙世界》等,这些书籍以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插图,介绍了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3.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关于物质的基本知识,如固态、液态、气态等,对于这些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物态变化的具体过程以及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时,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讨论法:在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交流。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因果关系、联系与转化的思维方式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布置一个家庭科学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关于物态变化的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八年级物理上册1.1物态变化温度教案北师大版(new)

八年级物理上册1.1物态变化温度教案北师大版(new)

物态变化温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概念,知道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2、知道温度计的原理、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概括,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固态、液态、气态三对之间紧密相关的互逆过程,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形式是多样的,任何一种运动变化都有规律、有意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研究自然科学时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1、知道物态变化的定义;2、掌握温度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掌握温度计的使用。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一)物态变化1、固态:有一定形状和体积;2、液态: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3、气态: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固定体积。

做课本P9做一做实验:如图1-2所示,将冰块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烧杯缓慢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现象:冰块融化,持续加热后,水会沸腾并产生水蒸汽。

通过这个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冰可以变成水,水可以变成水蒸汽,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物态变化定义: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二)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T)单位是“开尔文”,(K)。

(2)常用单位采用摄氏温度(t)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3)换算关系T=t + 273K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教学教案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教学教案

一、物态变化温度第一课时物态变化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③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②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③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感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②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物质存在状态、特征及变化学习过程:一、探究新知任务一:物质存在的状态观察一组图片: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思考讨论:这三幅图有什么联系?作为一组图片我们希望对比什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情景二:物体分类比赛第一组:(男生做)矿泉水、光盘、酒精、铅球、氟、醋、水、气球中的氢气、牛奶、肥皂、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哈出的“白气”、针管、可口可乐、薯条、水银、瓶中的氯气第二组:(女生做)洗发液、抹布、充气的救生图、食盐、感冒冲剂、露珠、川贝枇杷露、冰棍、水银、煤气罐、食用油、篮球、自行车轮胎问题:1、将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2、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任务二:物态变化实验:化冰(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冰块)提示: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了什么?提示:实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条件是_____________。

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交流:列举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事例。

任务三:解释物质三态的特征和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观看动画模拟,建立微观模型的概念,通过自学课本讨论交流完成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课型)物态变化
学生目前情况
(知识遗漏
点):
复习课
教学目标或考点分析:1.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掌握物态变化规律及特点,会画熔化、凝固、沸腾图象及其意义。

3.掌握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的吸、放热问题。

4.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并能解释。

教学重难点:1.温度计的原理、使用、读数;
2.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液体的沸腾过程。

教学方法:复习基础知识————例题讲解————巩固训练
一、个性化教学过程:
【知识体系】:
(1)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2)、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3)、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4)、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变式1]北方冬天菜窑里放几桶水,可以防止蔬菜受冻,为什么?而炎热的夏天在房间里放几盆水会凉快,为什么?
解析:北方冬天菜窑里放几桶水,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凝固成冰,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可预防蔬菜受冻;夏天房间里放几桶水,水蒸发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房间温度不致过高。

类型四·图像问题
[例2]如图两种物质在固态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判断出图线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
是,熔化时间是分钟,另一图线
的物质可能是。

(2)温度升高的是段,温度不变
的是段,AB段处于状态,
BC段处于状态,CD段处
于状态,吸热的是段。

1.(2011山东济宁,第I卷第3题)炎热的夏天,小红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些冰块放入可乐杯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冰块全部变成了液态,下面的图像能正确反映冰块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类型五: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例1]现代建筑中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一种小颗粒新诗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小球,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下面四个图像中,表示球内材料的熔化图像的是()
[变式1]如图海波的熔化图像,有关这个图像,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温度达到48℃时,海波已经熔化
B.BC段海波没有吸收热量,所以温度没有升高
C.BC段海波在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完成熔化过程
D.图像中AB段为固态,BC段为液态,CD段为气态
时间(min)
温度(℃)
A
B C
D
80



25
温度(℃)
时间(min)
温度(℃)温度(℃)温度(℃)
时间(min)时间(min)
A B C D
时间(min)
温度(℃)
D
48
[变式2]如图2是甲、乙两种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下述结论正确的是:()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乙物质都是晶体
C.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D.甲、乙物质都是非晶体
类型六·蒸发现象
[例1]用水洗头发以后,用电吹风吹出的热风很快应能使头发变干,原因是什么?
[变式1]针对我国土地沙化及沙尘暴日益严重的形势,专家们建议:要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裸地面积.
这样可以使土壤中的水蒸发。

[变式2]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有凉爽的感觉,如果把一支温度计也放在吊扇下吹风,温度计的示数将()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确定
类型七·加快(减慢)蒸发的方法
(1)升高(降低)液体的温度;
(2)增大(减小)液体的表面积;
(3)加快(减小)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

[例2]通过观察图4所示的三幅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液体的和液体表面的有关。

1.(2011浙江嘉兴,第4题)下列事例中,能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A.用扫把将地面上的水扫开 B.将盘子中的水倒入瓶中
C.把湿衣服上的水挤掉一些 D.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
2.(2011山东滨州,第6题)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加快的是
A.用地膜覆盖农田
B.给盛水的饮料瓶子加盖
C.把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
D.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图2
图2 甲 乙 类型八:沸腾现象
[例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的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所示,则
图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 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实验小组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分)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温度(℃) 90
91
92
93
97
98
98
98
98
98
……
(1)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是 ℃。

(2)当时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选填:“是”或“不是”)。

[变式]端午节,小施和小李帮妈妈煮粽子。

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小施认为要继续将火烧得很旺,使锅内水剧烈沸腾,这样会很快将粽子煮沸熟。

小李则认为,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很快将粽子煮熟。

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你的理由是什么? 类型九:液化现象
[例1]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会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会儿,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

[变式1]有一种说法叫“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齐着水面的位置向下,发现了一层均匀颁布的小水珠。

关于小水珠出现的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缸有裂缝,水渗了出来 B .是水的蒸发现象 C .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D .是水蒸气附着在上面 2.(2011山东聊城,第Ⅰ卷第3题)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 .早晨,麦田里白雪消融 B.初夏,草地上露珠晶莹 C.深秋,操场上轻霜涂抹 D.严冬,池塘里厚厚寒冰
[例2] (05江西)如图2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的相同 的两壶水放在相同的电炉上都已烧开,我们可以根据所观察 的__ __房间壶嘴的上方_ _较多,判断出__ __房间的气温较高.
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升华现象:①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②卫生球变小;③用久了的灯丝变细。

凝华现象:①冰棒表面的“白粉”;②寒冬的夜晚,窗户玻璃内表面上的冰花;③用久了
的灯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

[例1] 冬天的早晨,常常看到霜,霜的形成是 现象;卫生球放在衣橱中,过几个月后,变小或消失,这又是 现象。

[变式2]在严冬温度较低的时候,窗上可以结霜,这是水蒸气 现象。

霜应结在玻璃的 [变式3]下列现象都属于物态变化,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 )
A .洒地地上的水很快变干了
B .水正在慢慢地结冰
C .江面上形成大雾
D .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 4.(2011山东济宁,第I卷第1题)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A
a
b
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 卫生球逐渐变小 用久了的灯丝变细 用久了的灯泡变黑
寒冬窗玻璃内表面的冰花 冰棒表面的“白粉” 刚从水中 出来,感觉特别冷 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汽”
冬季,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
夏天凉晒的湿 衣服逐渐变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