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中的黑人女性解读

合集下载

从《紫色》看黑人女性摆脱双重压迫走向新生

从《紫色》看黑人女性摆脱双重压迫走向新生

从《紫色》看黑人女性摆脱双重压迫走向新生看完电影《紫色》,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做黑人难,做黑人女性更是难上加难。

会让人产生‘你将会不幸,因为你是女人’的认知。

《紫色》以黑人女性的独特视角向我们讲述了黑人女性喜丽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受到的双重压迫下的悲惨生活。

在其他黑人女性的帮助下,喜丽从麻木到觉醒,发现自我,从而从压迫走向新生,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的故事。

在影片大部分的篇幅里,喜丽都是懦弱卑怯的。

14岁就被继父强奸,还经常遭到毒打,先后生下的两个小孩下落不明,身心备受折磨却不懂得反抗,仍旧逆来顺受。

婚后,喜丽的生活没有丝毫的改善,做牛做马,任人摆布,长期遭受丈夫的毒打,沦为了一个家庭奴隶。

喜丽不懂得如何去斗争,只懂得要活下去。

在男权至上的黑人社会里,喜丽这种做法是极为普遍的。

更可悲的是,深受男性迫害的喜丽却怂恿丈夫的儿子哈泼打他的妻子索菲亚。

由此可见,喜丽从忍气吞声到麻木不仁到安于现状,内心的奴性已经根深蒂固。

哈泼希望能向父亲那样通过暴力教训自己的老婆,使她像喜丽一样听话。

索菲亚跟喜丽不同,她强壮并具有反抗精神,常常和哈泼对打,哈泼非但没有驯服她,还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

索菲亚一生都在打架,跟父亲打,跟兄长打,跟叔伯们打,在自己家里也打,不愿意成为黑人家庭里男权的牺牲品。

在《紫色》中,黑人女性不仅受到黑人男性的压迫,还受到白人的种族歧视。

索菲亚因为和市长太太顶嘴动手打了市长而被判入狱,在监狱里,索菲亚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毫无生气,变得跟喜丽一样的麻木不仁;即使出狱后,还是当了市长家里的佣人。

可见,黑人女性不仅受到肉体上的折磨,在精神上也饱受摧残。

女权的觉醒与反抗是影片最明确的主题。

莎葛唱歌动听、光彩照人;也是一个有着坏名声的女人,连亲生父亲都不愿意承认她。

莎葛的出现,使得喜丽与丈夫之间的关系相对缓和了,而喜丽的善良和好心也使莎葛开始关心她,帮助她,这正是喜丽树立自信,自我觉醒,争取独立人格的开始。

在莎葛的帮助下,喜丽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女性特征,她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开始认清自己的女性地位和价值。

《隐藏人物》让人佩服的勇气与智慧

《隐藏人物》让人佩服的勇气与智慧

《隐藏人物》让人佩服的勇气与智慧电影一直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带给我无尽的欢乐、感动和思考。

而《隐藏人物》这部电影,更是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这部电影让我佩服不已的不仅仅是它所展现出的勇气与智慧,更是其中蕴含的人性的光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影片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种族隔离为背景,讲述了一群黑人女性在NASA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工作期间所经历的困境和奋斗。

这些女性天赋出众,却因为肤色而被边缘化,被剥夺了应有的机会。

然而,正是在这个种族歧视的环境下,她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与智慧。

首先,影片让我佩服的是这些女性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勇气。

她们不仅要面对来自白人同事的歧视和质疑,还要克服社会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

然而,她们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为自己争取了平等的权利。

正是因为她们的勇气,才有了后来在NASA的突破和进步。

这种勇气不仅仅是对抗外部的压力,更是对自己内心的坚持和自信。

其次,这些女性展现出的智慧也让我深感钦佩。

在一个充满偏见和歧视的环境中,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华,以智慧和能力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和认可。

无论是准确计算航天飞行轨迹的凯瑟琳,还是设计出先进飞船热防护罩的玛丽,她们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才华。

她们用自己的智慧改变了NASA的历史,也改变了整个国家对于黑人和女性的看法。

除了勇气和智慧,影片还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在困境中,这些女性没有被逆境击垮,相反,她们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

她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正是因为她们的团结和坚持,才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种人性的光辉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人类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隐藏人物》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讲述种族歧视和性别偏见的电影,更是一部让人佩服的勇气与智慧的展示。

它通过真实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向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对人性的信仰。

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拥有勇气和智慧,并坚持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黑人女性的自我解放: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碧昂丝的音乐电影《柠檬特调》

黑人女性的自我解放: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碧昂丝的音乐电影《柠檬特调》

黑人女性的自我解放: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碧昂丝的音乐
电影《柠檬特调》
《柠檬特调》是碧昂丝的音乐电影,讲述了一个黑人女子向世界显露自己的故事。

这部作品深受黑人女性的喜爱,因为它是一部黑人女性主义的电影。

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反映了许多黑人女性面临的问题。

首先,它强调了黑人女性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解放。

在电影中,碧昂丝扮演的女主角通过自主创作音乐、设计服装等方式,展现黑人女性的美丽和力量,并在舞台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自我解放的形式受到了黑人女性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其次,这部电影也揭示了黑人女性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压力中所处的困境。

电影中黑人女性在面对投诉和挑战时的无助和不适应,表达了她们在种族、性别和阶级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她们可能遭受歧视、暴力和不公正对待,在此过程中,她们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毅力来与之抗争。

最后,这部电影也体现了黑人女性对于社会变革的需求和呼吁。

在电影中,黑人女性联合起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控诉对抗与不公,声称参与至黑人的权利,表达自己对于平等和正义的渴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卫组织策略进行到底,发展出了自己的武器和装备。

这再次说明了黑人女性主义的基本论断,即自我认同和社会变革相互作用,互为必须的条件。

总之,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柠檬特调》是一部旨在
推动黑人女性自我解放和社会变革的电影。

它让黑人女性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为她们争取平等和正义的权利创造了更好的运动平台。

黑人女性身份缺失与重建_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柏油娃娃》

黑人女性身份缺失与重建_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柏油娃娃》

黑人女性身份缺失与重建_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柏油娃娃》黑人女性身份缺失与重建: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柏油娃娃》近年来,影视作品中对黑人女性身份和经历的关注度有所提高,然而,这一群体在历史上往往被边缘化和忽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迈克尔·D·杰克逊导演的《柏油娃娃》(L.A. 柏油娃娃,La Muñeca de Betún)将黑人女性的经历放在了镜头前,通过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展现了她们身份缺失和重建的故事。

该片讲述了在洛杉矶的一个黑人女性社区中,年轻的塔米(Tyra)和琳达(Linda)两个好友的故事。

她们都是来自贫困家庭,面临着种族歧视、贫困和父权社会的压迫。

这两个角色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黑人女性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首先,黑人女性面对的身份缺失问题在《柏油娃娃》中得到了突出展现。

她们被社会剥夺了发声和存在的权利,被主流文化漠视和忽视,无法在公共领域中被真正听见。

身份的缺失不仅摧毁了她们的自尊和自信,也使她们无法参与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

塔米对此表示:“即使我们愿意去改变,我们也无从寻找起点,因为没有人会听我们的声音,关注我们的观点。

”黑人女性由于种族和性别的重叠压迫,面临着更加严重的身份缺失问题。

然而,尽管面临身份缺失的困境,黑人女性在影片中的重建过程也有所展示。

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揭示了她们在黑人社区中的力量,并强调了她们内心的力量和抵抗精神。

塔米和琳达通过团结起来,共同经历和面对压迫的方式,试图为自己争取权利和尊严,改变社区的现状。

她们通过社区项目、互助组织和艺术创作等途径,试图在社会空间中建立自己的身份和声音。

通过身份缺失的描绘和重建的探究,《柏油娃娃》不仅揭示了黑人女性面临的问题,也为观众提供了深思。

该片使我们反思了黑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存在,激励着他们去追求自我认同和自由。

同时,观众也应该认识到黑人女性面临的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并为实现社会正义和平等而努力。

试论电影《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试论电影《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试论电影《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作者:李聪李焕征来源:《教育传媒研究》2017年第06期【内容摘要】美国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播的价值观影响颇大,然而,许多好莱坞影片都或多或少带有主流白人社会对少数族裔的刻板印象。

本文以影片《紫色》作为个案,分析当代美国电影中的少数族裔形象,力图揭示黑人女性受到的更深重的压迫,并着重指出她们在社会、种族问题之外还面临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关键词】少数族裔;女性主义;《紫色》;好莱坞电影2017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骚乱再一次引起全世界对美国种族问题的关注。

现实中如此,一向以美化美国民主、宣扬美国价值观为己任的好莱坞电影又是怎样的呢?本文以影片《紫色》(The Color Purple)作为个案,分析其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发掘好莱坞电影中被虚饰的自由、平等、尊严,探讨深藏其中的种族偏见和性别歧视。

一、《紫色》提出的社会问题20世纪的好莱坞电影对于少数族裔(尤其是黑人)形象的展示程度和数量呈现阶梯式上升的状态,40年代、60年代直到斯皮尔伯格拍摄《紫色》的80年代都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一)非裔黑人与好莱坞的80年代20世纪40年代是好莱坞的全盛时期,主角是清一色的白种人,黑人只能充当“忠仆”和“家奴”,并且种族之间的矛盾被有意地掩盖了;到了60年代,全美民权运动高涨,好莱坞关注黑人生存状况的电影逐渐增多;8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黑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扮演的角色范围也越来越广。

就《紫色》来说,影片不仅是一部讲述黑人故事的电影,而且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由黑人女性担当主角的电影。

除了少数白人配角,其他角色均由黑人出演。

由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黑人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的身份地位、白人对他们的态度、黑人对女性的歧视等。

黑人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在80年代的好莱坞已经有了一席之地,掌握了部分话语权。

与此同时,一批描写黑人文化、讲述少数族裔与主流白人关系的影片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猜猜谁来吃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弱点》(The Blind Side)等,不乏优秀之作。

从美国电影看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小说《宠儿》改编电影为例

从美国电影看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小说《宠儿》改编电影为例

芙和 黑 人 民众 一 起 帮助 塞 丝摆 脱 了
认 识 到身体 的重 要性 才 是 自我 意识
开 始 觉 醒 , 这 将 是 之 后 一 系 列 复 杂
Mor o 在其后现代 小说 《 rs n) i 宠儿 》 宠 儿 ,重 新 开 始 面 对 新 的 生 活 。 【】 1 中塑 造 了 文学 视野 中的 非裔 美 国人 小说 与 电影 是 两种 截 然 不 同的 族 群 ,获 得 了美 国小 说 普 利 策奖 , 艺术 门类 ,但经 典 小 说 一直 是 电影 的 重 要 内 容 来 源 。 在 小 说 到 电 影 的 并 一 举 摘 下诺 贝尔 文学 奖 的桂 冠 , 成 为 当今 美国 文学 史 上第 一 位获 此 改 编 过 程 中 , 电 影 对 小 说 完 成 了 二 殊 荣 的黑 人 女 性作 家。 《 儿 》在 次创 作 。 改编 后 的 影 片 《宠儿 》忠 宠 19 9 8年 被搬 上银 幕 ,由美 国著 名 电 实于 原 著 的主 题 思 想和 画面 意 象 , 视 主 持 人 奥 普 拉 ・ 芙 蕾 ( rh 尽 可 能 地 使 用 了 原 著 的 对 白。 电 影 温 Opa W i ry) n e 饰演 塞 丝。 《 儿 》从小 相 对于小说的叙事模式 有一些改动: f 宠
的视 像 特征 再 创 造 ,原 有 的隐 喻 化 的、意 识 流 动 的人 物 心理 空 间 由物 化 的意 象 与 外部 视 角情 节 取 代 ,以 新 的视 像 方式 诠释 主题 。[】 2 改编 后 的 电影 《 儿 》通 过 三代 黑 人 女 性 宠 的成 长 过程 展 示 了黑 人 女性 意 识 觉
说 到 电 影 的 二 次 建 构 ,把 / 说 中 的 J \ 小 说 表 现 的 心 理 空 间 经 过 电 影 艺 术

电影《弱点》看种族歧视下的黑人美国梦分析

电影《弱点》看种族歧视下的黑人美国梦分析

电影《弱点》看种族歧视下的黑人美国梦分析《弱点》是一部由泰特·泰勒执导、塔奇娜·阿诺德和霍兹·普伦特斯主演的电影。

故事围绕着阿什利(Kelly)展开,她是一个黑人单亲妈妈,渴望摆脱贫困生活的束缚,为了给女儿提供更好的生活,她不断冒险赌博,直至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部电影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美国黑人的生活困境和家庭破碎的现实,同时也反映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思想、状态和历史背景。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黑人在美国社会的劣势地位,例如无法获得稳定的工作和顾客、受到警察和管制机构的不公正对待、缺乏社会保障和安全网。

更重要的是,这些劣势不仅仅是一种个别的经济困境,而是种族歧视的结果,是历史和社会制度的必然。

尽管许多人认为美国已经改变了,已经越来越平等和多元化,但这种预期仍然只是一种愿望。

在现实生活中,黑人面临的种族歧视随处可见,他们的美国梦依然遥不可及。

在这部电影中,阿什莉梦想自己能成为一个富有的人,与此同时,电影也揭示了梦想本身的危险性。

赌博、堕落和犯罪让阿什莉的梦想破灭,同时也伤害了她和她女儿的生活。

在这个社会中,权力和财富往往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目标,但这种目标是以浪费、暴力和邪恶为代价的。

追求个人财富不仅会促使阿什莉走上赌博路,而且与其他黑人邦际人士之间的团结、街头压力、政治声援等有关。

阿什莉的经历表明,追求个人财富是梦想而不是现实,黑人需要团结起来,互相帮助,才能实现与白人社会的平等竞争。

《弱点》反映了美国白人优越主义和黑人挣扎的现实。

电影给了观众一种感觉,这是一场不公正的战斗。

阿什莉照顾女儿、奋斗工作,但仍然无法抵抗她层层叠叠的种族歧视和经济困境。

与此同时,白人社会的家庭、企业、银行等机构却可以轻松地获得权利、财富、社会地位。

密集的场景交织着角色的情感和挣扎,镜头扫过阿什莉的挣扎、赌博、家庭困境和街头暴力。

这样的镜头和场景,向观众呈现出美国黑人所处的状况和心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观众开始思考美国黑人所渴望的美国梦。

被性唤醒的黑人女性

被性唤醒的黑人女性

被性唤醒的黑人女性作者:黄爱华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23期摘要电影《紫色》是—部反映美国黑人女性成功抗争史的优秀作品。

《紫色》不是西莉的屈辱史,而是她成功的抗争史。

这部作品成功地表达一个黑人女性对生命的热爱,最大程度地宣传了种族平等和男女平等的思想。

西莉的成熟离不开“性”这一贯穿始末的主题,她经历了温顺、反抗、寻根和回归自我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完整地再现了人物在女性意识、女权主义、妇女主义三个阶段演变的全过程。

关键词《紫色》黑人女性性一、前言电影《紫色》是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根据美国女性黑人作家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的书信体同名小说改编并执导的。

该片通过纪实的手法将故事从1909年一直延伸到1947年。

影片的主人公,黑人女孩西莉(Celie)出生在上世纪初,美国南方的农村。

在残酷的生存环境和种族、性别歧视严重的社会环境中,她饱受煎熬,先被继父强奸,后被迫嫁给了粗鲁,凶狠的黑人男子,从此开始了奴仆一般的痛苦生活。

最后在他丈夫情人莎格(Shug)的帮助下,才逐步觉醒,最终找回了自我。

该片是在小说问世两年后的1985年被搬上银幕的。

原作小说一出版就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并于1983年拿下了代表美国文学荣誉的三项大奖:——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及全美书评家协会奖。

然而影片本身所产生的影响似乎不及作品本身,而且在影评界争议也颇大。

尽管如此,这部电影仍不失为一部了解上世纪美国黑人生存状态,尤其是黑人女性生存状态的不可多得的作品。

二、家庭性暴,温顺女奴幼年的西莉生活在一个“父权制”的黑人社会中。

在这里,妇女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只能被动地接受男权现实,同时也无法思考自己的真实处境,是一个“沉默的群体”。

影片中西莉第一次出现时,她还是一个孩子,和妹妹耐蒂(Nettle)在一片长满紫色花丛的原野中奔跑嬉闹。

当镜头拉近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深孕在身的西莉,腹中胎儿的父亲即为她称之为爸爸的男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莱坞电影中的黑人女性解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电影文化界越来越关注有色女性的生活状态,研究和探讨有色女性在社会中所遭受到的歧视和压迫,追寻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试图寻找解决这种现状的方法。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有色人种占了很大的比例,由于历史以及社会文化等原因,美国的种族问题一直都存在,因此作为世界电影工厂的好莱坞将镜头对准了美国的黑人女性,了解她们的生活状态,探索黑人女性所处的尴尬境地,试图将黑人女性的心声真实地还原在电影之中。

本文以好莱坞电影《紫色》和《彩虹艳尽半边天》两部著名的黑人女性题材电影作为分析对象,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一、《紫色》中的黑人女性解读《紫色》是美国杰出黑人女性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其中描写了大量黑人女性的真实生活场景。

其同名电影《紫色》由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根据原著改编而成。

电影主要通过描写茜莉、索菲亚、秀格等黑人女性反抗的一生,来表现黑人女性对于政治、经济、性别权利平等的追求和为之进行的抗争及努力。

在不懈的权利追求和斗争中,几位黑人女性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征。

在电影《紫色》中,茜莉是一名外表丑陋的黑人女性。

她身世可怜,被继父卖给亚伯特。

在继父眼里,茜莉是一个勤劳、能干、踏实肯学的女孩,但是性格中也充满着软弱。

在与亚伯特一起的生活中,茜莉不善言辞,并常常因此遭到亚伯特的嘲笑。

茜莉后来结识了歌手秀格,这成为茜莉命运的转折点。

在歌手秀格的影响下,茜莉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并且开始追求自由独立。

受到启蒙运动影响的茜莉在聚餐时一改逆来顺受的处世风格,开始诅咒残暴的亚伯特。

亚伯特试图用经济来牵制茜莉,但是此时的茜莉已经懂得了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坚定自己离开痛苦家庭的决心,从而走向独立。

走出家庭的茜莉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在社会的磨砺中变得坚强和自信,最终摆脱了苦难的命运,成为一名获得自由的女性。

索菲亚在电影《紫色》中是茜莉养子的妻子。

索菲亚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强大的气场。

在茜莉看来,索菲亚像是一个要出征的战士。

事实证明,索菲亚确实像战士一样捍卫自己的爱情和尊严。

电影中索菲亚将扇了自己一巴掌的情妇扇进厕所,充分表现了其性情的豪迈。

索菲亚能够将自己的小孩收拾得干干净净,能够得到市长夫人的认可,能够教白人太太开车,能够感恩别人的帮助,这充分证明了索菲亚的聪明、能干和善良。

索菲亚也是一个在抗争中成长的女性。

面对公公的轻视和刁难,她表现出独立女人的特点。

“我不需要你如何照顾我跟我的孩子,我可以自己照顾我的孩子。

”这种掷地有声的话充分体现出了索菲亚“战士”般的豪气。

在经历了哈波的背叛后,索菲亚选择站在茜莉一边,开始在家庭中抗争,来反击让自己不幸的男人。

索菲亚的反抗不仅体现在对于家庭中的地位的抗争,还体现在对于让权利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反抗上面。

市长夫人想让索菲亚做自己的女仆,这对于索菲亚这样的黑人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但是索菲亚依旧延续了自己的强势,她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侮辱,并当面断然拒绝。

她认为黑人没有必要成为白人的奴仆,黑人应该和白人有一样的社会地位。

索菲亚的这种观念在她遭遇市长掌掴后表现得更为鲜明,此时的索菲亚不仅没有屈服,反而用巴掌回应了市长的质问和暴力。

索菲亚的结局还是不错的,最终她的抗争换来了她和哈波的幸福生活。

但是,就种族不平等下的女性抗争史而言,通常黑人女性的抗争是无效的,结局是悲惨的。

秀格是电影《紫色》中女性独立意识的代表人物。

秀格相比于茜莉和索菲亚更加具有独立的资本,她有着令人艳羡的姿色和才情,有着众多的追求者。

她不会对一个男人痴情,也不会为一个男人伤心,她在快乐中反抗着。

在电影中,秀格唤醒了茜莉的自由意识,而茜莉的悉心照料也让秀格感动。

终于她俩相互关心、相互爱护,走向共同的抗争之路。

影片中的茜莉在秀格的指引下,获得了做人的尊严和渴望已久的自由,并且最终和至亲生活在一起。

但是,值得玩味的是,在故事的最后,秀格竟然选择了和作为牧师的父亲拥抱,也就是重新信仰了基督教,这与原著精神是相悖的。

导演斯皮尔伯格这样处理是别有用意的。

首先要顾及到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因为男权社会仍然是这个社会的现实。

此外,让一个女性独立意识坚决的人重新回到男权社会之中,也反衬出黑人女性想摆脱桎梏获得自由和平等的不易。

二、《彩虹艳尽半边天》中的黑人女性解读在以往大多数的好莱坞电影中,黑人女性的角色大多数是沉默、无知甚至是粗鄙的形象,她们不敢同命运进行抗争,因此,很多导演在拍摄角度上都从黑人女性改变命运的视角出发,强调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彩虹艳尽半边天》正是从这个角度讲述七个黑人女性对命运的反抗以及对这个社会对黑人女性歧视的控诉,但是影片的结局七个黑人女性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究其原因,导演已经在电影中给了观众答案:黑人女性缺乏团结,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获得力量与白人所建立的社会秩序抗争。

因此,该电影可以说在探讨黑人女性处于社会边缘化的原因。

影片的主人公之一唐吉与母亲以及妹妹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集中体现了黑人之间亲情的疏离。

唐吉与母亲的矛盾点之一就是对待性欲的问题,唐吉对待性欲随意而为甚至是放纵的,而母亲作为一个信教的教徒来说,非常不赞成唐吉的这种行为,认为是对上帝的亵渎;而唐吉与妹妹之间的关系也不好,唐吉自幼辍学,与众多男性保持关系,妹妹学习成绩优异,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当她向姐姐索要大学申请费时,唐吉拒绝了,并且唐吉平时也不会给母亲和妹妹额外的生活费,这一切让妹妹觉得唐吉并不喜欢她。

唐吉的母亲和妹妹并不了解唐吉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要,并且不耻唐吉的这种男女关系,但是唐吉了解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

在影片中,唐吉与一个她领回的陌生男人的对话,充分体现了唐吉的这种女性需求,当她从酒吧领回的男人说身上的钱不多,可以去银行取钱满足唐吉时,唐吉愤怒了,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对于“这种在酒吧勾搭男人又带男人回家的女人不是妓女是什么?”的质疑,她大声回应:“那便是喜欢做爱的女人。

”虽然受到了陌生男子的嘲笑和讽刺,但是唐吉还是勇敢地表达了对这个社会的不满:“你们男人就可以有双重标准。

你们男人可以嫖妓,女人却不可以吗?”这段话表达了唐吉对于这个男权社会的控诉,表达了女性也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希望得到尊重的愿望,唐吉希望自己可以称为欲望的主宰,而不是成为男性的附属品,但是她的这种行为被母亲和妹妹看作是放荡的行为。

造成唐吉这种行为的原因是幼年遭受爷爷的侵犯并怀孕,但是母亲没有对唐吉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而是选择让唐吉忍气吞声。

童年的阴影让唐吉没有办法与男性保持长久的恋爱关系,对爱情丧失了希望,而唐吉的母亲并不理解,让唐吉内心更加孤独无助。

唐吉只有通过这种男女关系来实现对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定,但是这种性行为并不能真正排解唐吉作为一个黑人女性在社会中所遭受的歧视和压力,唐吉想通过性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但是当性爱过后,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的煎熬和孤独,她的感情慢慢枯萎殆尽,虽然她与众多男性保持了肉体关系,但是她的内心是空虚的。

亲人的不理解和不关怀,让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断被否定,单单只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黑人女性的崛起之路的。

《彩虹艳尽半边天》中另一主人公克利斯多所面临的问题则是社区关系的冷漠。

克里斯多的丈夫是一个退伍军人,他有酗酒的恶习,并且经常殴打和虐待克里斯多和她的女儿,但是社区对满身伤痕的克里斯多视而不见,而克里斯多自己也选择沉默,甚至当儿童福利中心要调查此事时,她拒绝中心的帮助。

克里斯多将自己疏离在社区之外,也不与社区的居民进行沟通,并且拒绝他人的关心。

在没有管制和约束之下,克里斯多的丈夫变本加厉,行为愈演愈烈,最终在一次酗酒之后杀死了自己的儿女,酿成了惨剧。

社区疏离的成员关系,使得克里斯多得不到有效的帮助,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这正反映了黑人女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黑人女性之间才能感同身受彼此的经历,才能进行有效的开解。

造成克里斯多家庭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黑人不同阶层之间的冷漠。

影片中处于黑人中产阶级的女性乔就是代表,乔事业有成,生活富裕,但是她对其他阶级的黑人女性漠不关心。

当社区的免费康复中心找到乔,希望她帮助社区的穷人时,她只是冷漠地回应:“对我有什么好处?”当得知没有好处时,乔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并且对于中心负责人所提出的“我们的社区” 也十分反感,她认为黑人之中也有等级划分,贫穷的黑人女性与她无关。

作为黑人中产阶级的乔认为工人阶级黑人女性是从属地位,自己与她们相比,处于高于一等的地位,乔代表了一类中产阶级的黑人女性,她们事业有成,有能力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她们对其他的黑人女性疏离,不认为她们是紧密联系的群体。

乔的这种漠不关心最终导致她自己的悲剧,丈夫的背叛让乔染上了艾滋病,导致乔悲剧的原因正是黑人之间的相互孤立以及关系的冷漠。

从电影《彩虹艳尽半边天》中我们可以看出,黑人女性的艰难处境不仅与自身有关,还与整个群体有关,仅仅依靠自身的经济独立和自我意识,还不能将黑人女性从被压迫和歧视的现状中解救出来,黑人女性要实现平等和获得应有的权利,需要所有的黑人女性群体团结起来,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对抗整个社会制度。

要打破沉默和压迫,就要相互帮助。

如果每个黑人女性都将自己独立在群体之外,那么她们所承受的痛苦将是加倍的,她们只能是白人社会以及男权社会的从属品和牺牲者。

电影《彩虹艳尽半边天》中,七个黑人女性分别代表彩虹的七种颜色,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因此,片名的寓意在于黑人女性经历了失败和艰难困苦始终坚持希望,七位主人公的遭遇表达了黑人女性群体要相互帮助,彼此关心和爱护,黑人女性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解放,提高黑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应有的待遇和尊重。

三、结语黑人女性作为一个边缘化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生存状态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由于社会文化和历史原因,很多好莱坞题材的电影对黑人女性的遭遇进行了解读,探索解决黑人女性问题的途径。

本文以黑人女性电影《紫色》和《彩虹艳尽半边天》为例,分析了好莱坞黑人女性题材电影,前者表现了黑人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再到改变的过程,后者刻画了七位黑人女性的遭遇,表达了黑人女性要摆脱压迫就要团结的思想,二者作为两部经典的黑人女性电影,代表了当下好莱坞黑人女性电影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两部电影中黑人女性的解读,对同类题材的电影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