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及其翻译思想
林纾的翻译思想

• 又如,”林译小说“与原作的对比: • 董秋斯翻译的《大卫·科波菲尔》(林译为块肉余生述) 第十九章有一段写大卫的姨婆教育大卫: • “不过我所要你做的,特洛’,我姨婆继续说 道,”——我不是说身体方面,是说道德方面;你在身体 方面是很好的了——是,一个坚定的人。一个具有自己的 意志的优良的坚定的人。有决心,“我姨婆对我摇摆着她 的帽子攥着拳说道,”有果断,有品格,特洛——有品格 的力量,除了正当的理由以外,不会受任何人或任何事的 影响……“。林译本则为: • 今当愿汝为有志向,有操持之伟烈丈夫,且操持之伟烈丈 夫,且操持之坚,不为外物所动,所动者均激发于忠 义……”。
翻译的目的
(一)昌兴西学,开启明智,服务维新 (二)励学明耻,翻译救国 (三)学盗之学,改良文学 (四)宣传政治理想
昌兴西学,开启明智,服务维新
• 林纾翻译外国小说,是为了顺应当时“向西方学习”的社 会思潮,为清末的维新运动服务。 • 这种思想在早期表现得特别明显。在林纾的早期译著中, 我们大都能看到林纾写下的序言,跋语,例言等等,在这 些前言后语里,林纾一再阐明他译介外国小说的目的,在 于输入新思想,新学说,以开阔国人的视野,唤起民众的 觉醒。1907年,他在一篇译序中写道:“今日之中国,耗 衰之中国也,恨余无学,不能著书以勉我国人,则但有多 译西产英雄之外传,俾吾种亦去其倦弊之习,追蹑于猛敌 之后,老怀其以此少慰乎!”对于那些一味守旧,拒斥西 学的顽固派,他也给予尖锐抨击:“欧人志在维新,非新 不学,即区区小说之微,亦必从新世界中着想,斥去陈旧 不言,弱吾辈酸腐,嗜古如命,终身又安知有新理耶?”
• 我们若再进一步阅读”林译小说的正文,往往还 会产生一种犹如学习中过传统的政治、伦理教材、 接受传统道德教育的感觉。如林译《迦茵小传》 第36章记洛克写给迦茵的信说: • 尔来书,孩子已殤,其人亦娶,则尔我不了之 事皆年,何妨重绪姻缘?迦茵乎,到底尔我二人, 业为夫妇,天地闻之,尔今生须一力为我,不旁 及于他人,即使尔不见爱,吾亦以五伦名义,责 尔来归。 • 尔若不来,令我痫发,则罪在尔躬,……
林纾翻译思想评价

林纾翻译思想评价在中国近代史上,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与严复齐名。
他合译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等多部西方小说。
林纾(1852-1924),福建岷县人。
林纾出生于普通家庭,父亲是小商人。
但林纾志存高远,可惜仕途坎坷。
31岁中举,后七次考进士。
林纾所处时代,中国正在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列强瓜分对方。
林纾的爱国思想贯穿于其翻译思想之中。
时过境迁,但是对林纾翻译思想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评论家们对其思想亦是褒贬不一。
首先,林纾讲究翻译作品的救世功能和启发民众智慧的作用。
林纾深受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影响,倡导多译小说。
他指出国外作家多靠小说启发民众智慧,因此要大量介绍小说,发展翻译事业来‚开民智‛。
林纾提出此点,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其一颗赤子之心。
因此,使其译品的受众更广,这一点十分可贵。
林纾翻译作品,有其爱国救世的崇高目标。
并从这一目标出发,选择翻译作品的类型。
林纾多选择西方小说进行翻译,便更加专注和专业。
因为译者即使拥有良好的双语能力,但是都有其所擅长的风格和领域。
其次,林纾经过长期艰苦跋涉和探索,其有关译学思想的论述都集中在翻译目的与功能上。
在近代翻译家中,他是对翻译目的和功能强调最多的一位翻译家。
既强调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要求译作能够完成其所肩负的任务。
而林纾的翻译目的就是爱国与救世。
林纾认为救国要靠‚实业‛,因而在他的译品中也关注对兴办‚实业‛思想的宣传。
然而,首先,林纾的翻译思想并未形成体系和框架,而只是在其译品的译序和后记之中有所涉及。
即使他提出了注重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但是其并未将其系统化,形成翻译理论框架体系。
其在翻译思想上贡献也不及严复。
其次,林纾过分注重其因译文中救国思想的宣传,对原文的内容则是有删有减,这一点没有达到对原文忠实的要求。
《快肉余生记》(《大卫科波菲尔》)是林纾最满意的译作之一。
1981年商务印书馆林纾版重译本字数为29.7万,而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庄绎传译本字数为80.6万。
林纾的翻译问题

林纾的翻译问题林纾,号称“龙虎门”的民族文化名家,曾经推动汉语教育的发展,推崇文学翻译,尤其是他的“翻译补血”学说,催生了新中国文学翻译的兴起。
在他看来,文学翻译通过将不同文化中优秀文学作品国门之外传入国门之内,从而有效地拉近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距离,为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了解与和谐共处搭建了桥梁。
然而,他也指出,文学翻译有其固有的问题,需要我们学会妥善处理。
首先,林纾提出了“文字换汤不换药”的翻译理念。
他认为,翻译的根本任务不是对原文的简单照搬,而是要尽力保留原文的精神内涵,照顾中外文化的特色,及时把握原文的精义和文化内涵,进行有效的翻译。
其次,林纾认为,翻译是有限的,要求翻译者善于把握原文正义才能正确地将原文的精神传达给读者。
第三,林纾认为翻译要注重文化背景,对于原著作者使用的言辞和文化概念,只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够完成精准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理念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共鸣,但他也有自己的若干弊端。
首先,他以“翻译补血”来比喻文学翻译,虽然强调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与功能,但也表现出他对跨文化交流的缺乏实践性的认识。
此外,林纾的翻译理论在文本系统分析上也比较偏颇,他认为,文本“原文本身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而忽略了文本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含义,因此,他的翻译理论在实践中有较多的局限性。
尽管林纾的翻译理念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他的理论仍然在当今的文学翻译领域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他认为文学翻译应该是艺术,而不是“文字替换”,应当以真实精准的翻译,传达作品的原意,传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进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
今天,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加强,文学翻译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林纾对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也一直是当今文学翻译理论界的中心思想。
总之,林纾牢记着“翻译补血”的理念,把文学翻译作为传播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努力地推动文学翻译领域取得质的飞跃,他的理论仍然是当今文学翻译理论界的重要参考。
林纾,号称“龙虎门”的民族文化名家,是新中国文学翻译的先驱者,他给予了许多新的思想,为新中国文学翻译奠定了基础。
浅析林纾和林纾的翻译

东西方文化关系课程论文:浅析林纾及林纾的翻译学号:A0839001 :杰浅析林纾及林纾的翻译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从古到今,无论是西方还是,翻译思想及理论层出不穷,关于翻译的标准也不一而言。
就翻译本身而言,一般的翻译人员无需有复杂的翻译思想,只要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境外作品,用通达、符合本民族文化的要求的语言描述即可。
无论是西方还是,翻译活动千百年间从未停止,但是翻译这门职业并未获得世人应有的尊敬,也并未承认他在文化交流中应有的价值。
若单从翻译学科的角度讲,原作与译作的等值、可译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中争论的焦点,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发展,近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各持己见。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这样描述翻译:什么是翻译,在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将原作在文本里的表达的含义通过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但林纾的翻译若只单从翻译学科的角度看,是不能够用翻译标准来衡量其成功或失败的。
林纾的翻译与他所在特殊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
所以只能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林纾个人和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活动前后可大抵分为两个时期,辛亥革命之前,与辛亥革命之后。
林纾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社会本身处在变革的年代,且自身政治腐败,经济科技十分落后,面临着外国列强的经济文化的双重侵略。
林纾作为一个受过封建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思想中有进步的东西,也有落后的东西。
《闽中新乐府》是林纾公开发行的第一本诗集,诗文通俗易懂,号召民众反帝救国,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方式十分不满,因林纾生活贫苦,在他的作品里很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疾苦,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林纾鲜明的民族思想。
与维新派不同的是,他不但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看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和昏庸。
这也是后来林纾从事翻译的思想基础。
林纾本应该是一个极其成功的翻译家,翻译阶段前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后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林纾笔锋渐老,且坚持自己的古文章法,为当时文化潮流所不容。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描述极为贴切:“一个老手或能手不肯或不能再费心卖力,只倚仗积累的一点熟练来搪塞敷衍。
林纾与翻译PPT课件

时代背景:
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及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使 得立志改革的先进者看到了小说的影响力。小说成为 他们宣传政治思想以及唤醒、教育民众的工具。
晚清时期的小说翻译是一项新兴而较随意的事业,译者 也就根据时局和表达需要而对原作较为随意地进行删 节、添加或改写。
8
林纾的翻译作品大多也是小说翻译,顺应了当时的翻译 风潮。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林纾的翻译目的包括两 个:政治和文化。
9
翻译思想
林纾提出注重翻译的目的与功能,既强调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 和效果,要求译作能够完成肩负的任务。(林纾的翻译目的是爱 国,其译作中就能看出倡导兴办实业来实现“实业救国”的理论)
林纾过分注重其译作中救国思想的宣扬,对原作进行删减和增加, 导致一定程度上对原作的不忠实。
林纾翻译中的“讹”:一种是不通西文和粗心大意的“讹”。另 一种是明知故犯,创新性的“讹”。第一种“讹”对译文产生荒 唐或有害的效果,第二种“讹”则给译文带来了活力。在林纾众 多的译文作品中,有一些确实是其滥砍滥伐后的作品,有一些也 出现不相关的增加的内容,但其创新性地为原文修枝剪叶,省略 了大量与情节发展不相关的,冗长的人物描写分析,再进行润色 补充,就大大增强了译文的活力。
10
翻译理论:
忠实论:基本上遵循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认为翻译
只能“如其所言”,忠实于原作思想。 例如:林纾在翻译中能做到因据人口译而有差错和删改外,林纾
一般都能将作者原名列出,书中人名地名绝不改动一音,尤显难 能可贵。 林译的人名、书名,如大卫·科波菲尔、耐儿、罗密欧、《鲁滨逊 漂流记》,《伊索寓言》至今仍在使用。
12
: 比较论 林纾指出中外文学共同的表现,即小说的题材、情节
、人物可以不同,但其间所反映表现的情感是相同的。在林纾看 来,不管东方西方、中国外国,小说(文学)所传达的情感形式 虽有不同,却都具有“共心”的一面。
林纾翻译爱国思想研究综述

林纾翻译爱国思想研究综述
本文以林纾作为中心,综述他在爱国思想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
在古代汉学史上,林纾是中国最伟大的译者之一,他翻译的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自古希腊、罗马、拉丁语和波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翻译作品《新诗选》,它收录了西方最卓越的古典诗歌。
然而,林纾的翻译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更重要的是他的爱国思想研究。
林纾认为,爱国主义源于民族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深沉的思想,它可以激励人民对于宗教、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认真研究,最终对民族文明有着重大贡献。
他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民族自信和民族觉醒的基础上的,爱国者们应该勤奋学习,勇于挑战自我,以获取爱国思想的力量和勇气。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人们应该勤于思考,探索中国的复兴之路,不断搭建文化传承的桥梁,以继承传统文化,起到促进国家发展的重大作用。
为了完善爱国思想,林纾通过精心的翻译,把西方的百科知识夥合在一起,发掘出人类最古老的文明和最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他也大力推广儒家文化,通过宽容而富有智慧的人生观和思想价值观,以及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所传承的智慧,启发更多中国人热爱自己的国家、奉献祖国,进而保护民族文化,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林纾广受赞誉,被认为是传承大禹之治、拯救中国的伟大思想家。
综上所述,林纾对爱国思想研究的重要贡献在于将中西方文化融合,培育了一代国人热爱祖国、护国护民的精神,为中华文明的复兴
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我们深思和铭记。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以“林纾翻译爱国思想研究综述”为题的论述,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翻译奇才-林纾

有可与我国的太史公相比肩的作家;
提高了小说在中国文学文体中的地位,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翻译
世界文学作品之风气。林纾的许多翻译理论观点至今仍有很大
的参考价值。
谢谢观赏
增减,改写。
①选择文言文作为翻译的语言
对先秦的词法、句法、语序等进行模仿,灵活运用。
有时他的文言文翻译会比原作更胜一筹,具有通顺的文法 。 例如:林纾往往会使用一些中国古代的习惯表达,如 向人问候曰:“晨来纳福”,谦称自己丈夫为”拙夫“; 年长者自称”老朽“等。
②原文进行保留
例如:在《黑奴吁天录》直接涉及到“上 帝”“天主”的内容被保留。以及那些被认为 琐碎无意义的人物内心的呐喊,也绝大多数被 译出来。举个例子,:“天主啊怜悯我们! “永不惧怕,可怜的女人们,相信天主吧!” 这些都被全盘译出。
Shop”f翻译为《孝女耐尔传》,把可怜耐尔的形象转化
成了一个伟大孝女的化身,而孝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中国所大力倡导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民族美德。
3.采用独特的翻译方式---合译
林纾翻译过程中的译者由两部分成员共同担任,各司其职:一为精通
外文的口译者,如王守昌、魏易等人,由他们负责理解原作;二为具有较
林纾不懂外文,会出现一些误译,漏译(例如:把儿童读物
当做名著原作,把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译成德国
等。)
五、林译小说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林译小说-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和视野,使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
通过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真切地了解了西方社会内部的情况;
使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不仅了解西方文学,而且知道西方,亦
译作品数量多哦,质量高,好评如潮。例如:《块肉余生
述》、《滑稽外史》、《鲁滨逊漂游记》等。
第三个时期为低谷时期(1910-1915):产出数量非常之少, 翻译速度下降,翻译质量逊色于山歌时期。译作有:《离恨天》、 《黑楼情孽》、《鱼海泪波》等。 第四个时期为退潮时期(1916-1924):林译的风光不再,此 前的追捧已杳无踪影。此时的林译无精打采,灵光不再,翻译质 量差强人意。
林纾翻译理论.

.
1897, his wife died,and he engaged himself in translating
Western works.
AfterDumas's wards,Lin undertook the translation of Alexandre La Dame aux Camélias. (known as 巴黎茶花女遗 事in Chinese) This book was published in 1899 and was an immediate success.
to my mind a better writer. All the overelaboration, the
overstatement and uncurbed garrulity disappear. The humor is
there, but is transmuted by a precise, economical style; every point that Dickens spoils by uncontrolled exuberance, Lin Shu makes quietly and efficiently. ” —Arthur Waley
Lin himself describes how he worked on his translations: I have no foreign languages. I cannot pass for a translator without the aid of several gentlemen, who interpret the texts for me. They interpret, and I write down what they interpret. They stop, and I put down my pen. 6,000 words can be produced after a mere four hours' labour.I am most fortunate to have my error-plagued, rough translations kindly accepted by the learne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译小说属于世界名作家和世界名著的,有:
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等6种
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5种
大仲马《玉楼花劫》等2种
英国狄更斯的《贼史》等5种
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等4种
司各特的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3种
美国欧文的《拊掌录》等3种
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 挪威易卜生的《梅孽》 瑞士威斯的《□巢记》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 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 菲尔丁的《洞冥记》 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 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 里德的《吟边燕语》 安东尼·霍普的《西奴林娜小传》 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 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录》 雨果的《双雄义死录》 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
翻译思想
林纾提出注重翻译的目的与功能,既强调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 和效果,要求译作能够完成肩负的任务。(林纾的翻译目的是爱 国,其译作中就能看出倡导兴办实业来实现“实业救国”的理论)
林纾过分注重其译作中救国思想的宣扬,对原作进行删减和增加, 导致一定程度上对原作的不忠实。
林纾翻译中的“讹”:一种是不通西文和粗心大意的“讹”。另 一种是明知故犯,创新性的“讹”。第一种“讹”对译文产生荒 唐或有害的效果,第二种“讹”则给译文带来了活力。在林纾众 多的译文作品中,有一些确实是其滥砍滥伐后的作品,有一些也 出现不相关的增加的内容,但其创新性地为原文修枝剪叶,省略 了大量与情节发展不相关的,冗长的人物描写分析,再进行润色 补及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使 得立志改革的先进者看到了小说的影响力。小说成为 他们宣传政治思想以及唤醒、教育民众的工具。
晚清时期的小说翻译是一项新兴而较随意的事业,译者 也就根据时局和表达需要而对原作较为随意地进行删 节、添加或改写。
林纾的翻译作品大多也是小说翻译,顺应了当时的翻译 风潮。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林纾的翻译目的包括两 个:政治和文化。
主义社会的民主思想和自由平等观; 林纾给中国人带来了新的生活和艺术理念,还让国人认识到西方亦
有文学,有可与我国的一流作家相媲美的作家,小说亦有不可替代的 文学价值; 林纾带动了中国翻译世界文学作品的风气,他的翻译推动了我国新 文化运动。
评价:
林纾没有认识到白话文为大势所趋,坚持使用古文体翻译外 国小说,是他翻译生涯最大的缺陷。倘若林纾能在翻译创作盛期 用白话文翻译小说,将会有更多中文基础薄弱的民众读到外国文 学。
: 文风论 林纾精通中西文法,运用自己的文学史观,透视中外
作家,剖析外国文学作品。“吃透”作家的“用笔”和“用 心”。,林纾虽“不审西文”,却能把握原作的精髓。
他的优秀的译作,往往能保持原文的情调,在状物、写景、抒情 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译文中的人物也描写得与原文一样,受 到人们的好评。但是,他用古文翻译小说也有局限,不能很好地 保留原作的文风。
林纾及其翻译思想
by Jojo
生平简介及作品 时代背景 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人物影响及评论
人物介绍: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 县(今福州市)人。
林纾自幼酷爱中国文学,虽家境贫寒,身处乱世,却 不忘苦读诗书;虽为举人(1882年),却因“七上春 官,屡试屡败”,最终放弃仕途,转而专心致志走上 文学创作之路。
其它文学作品:
林纾除翻译小说外,文有《畏庐文集》、《续集》、 《三集》,诗有《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自 著小说有《京华碧血录》、《巾帼阳秋》、《冤海灵 光》、《金陵秋》等,笔记有《畏庐漫录》、《畏庐 笔记》、《畏庐琐记》、《技击余闻》等,传奇有 《蜀鹃啼》、《合浦珠》、《天妃庙》等。还有古文 研究著作《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以及 《左孟庄骚精华录》、《左传撷华》等。
林纾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其晚年二十多年 的时间翻译了180余篇西洋小说,确立了他译界泰斗的 地位,也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并留下 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翻译作品: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 女遗事》,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
译得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 20种;其次为英国柯南道尔,有《歇洛克奇案开场》等7种。
政治目的即林纾的爱国精神,他希望通过对西洋小说 的翻译能够将新思想传播给中国国民,从思想上挽救 落后的中国。因此,他提倡要大量介绍小说,发展翻 译事业来“开民智”。
文化目的即林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爱,特别是对文言 文的钟爱。林译作品大多是从外文翻译为文言文,而 不是当时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白话文,这同时体现了林 纾后期的顽固保守思想。
: 比较论 林纾指出中外文学共同的表现,即小说的题材、情节、
人物可以不同,但其间所反映表现的情感是相同的。在林纾看来, 不管东方西方、中国外国,小说(文学)所传达的情感形式虽有 不同,却都具有“共心”的一面。
影响:
林纾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西方文学翻译家; 林译作品宣扬了爱国精神、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传播了资本
参考文献》,国外文学(季
刊) 2004年第2期 【3】黄瑢,《从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第35 页.
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
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
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
等。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到现
在还不曾有过第二个,称得上是近代翻译界的一个奇迹。
虽然受到自身的社会环境、文化习惯、传统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影 响,林纾删节和改写了原作的部分内容,只进行了少量的保留。但总 体上说,译者的翻译形式迎合了译文读者的政治需要和文化倾向,译 出了一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政治小说。
翻译理论:
忠实论:基本上遵循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认为翻译
只能“如其所言”,忠实于原作思想。 例如:林纾在翻译中能做到因据人口译而有差错和删改外,林纾
一般都能将作者原名列出,书中人名地名绝不改动一音,尤显难 能可贵。
林译的人名、书名,如大卫·考伯菲尔、耐儿、罗密欧、《鲁滨逊 漂流记》,《伊索寓言》至今仍在使用。